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 格式:pptx
- 大小:6.25 MB
- 文档页数:25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水是生命之源,以下生活中的“水”能看成纯净物的是( )
A.矿泉水 B.海水 C.自来水 D.蒸馏水
2.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郑州市自来水公司在引进过程中又增设了加臭氧和加活性炭两道处理程序,市民都说丹江水比黄河水“温柔”好几倍。根据以上信息得出的下列结论中,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A. 郑州市的自来水属于纯净物
B. 郑州市引进“南水北调”水源主要是为了解决水质污染问题
C. 加臭氧和加活性炭都是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净化水
D. 以上水处理过程中,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
3. 最近科学家发现,水在﹣157 ℃超低温、正常压力或真空条件下仍呈液态,比蜂蜜还黏稠。下列关于这种“高密度液态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性质与普通水不同 B.分子不再运动
C.该分子中氢、氧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1 D.分子间间隔比普通水大
4.如图所示是氧化汞分解示意图,从中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这是一个化合反应
B.氧化汞分解时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D.氧分子能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
5.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构成原子核必不可少的粒子是质子
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
C.核电荷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D.任何原子中的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6.已知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某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如果该氧原子的质量为m,则该硫原子的质量为( )
A.32m B.2m C.m D.不能确定
3 / 4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课时2
课标要求:
1.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
2.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学习目标:
1、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混合物,掌握过滤操作。(重点)
2、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定义并会区分。(重点)
3、知道水的净化方法,初步总结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
知识点(重点、难点):过滤操作 混合物和纯净物定义并会区分
实验准备:烧杯,漏斗、铁架台、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表面皿、玻璃片。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水的天然循环
[问题]大自然中的水是如何循环的?水的天然循环有哪些意义?
[小结]通过三态变化实现水的天然循环,该过程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板书]
一、水的天然循环
1、通过三态变化实现水的天然循环。
2、该过程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学生明确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 4
总结:
请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概括化,从知识、能力、化学思想、化学观念等维度进行小结
二、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情景创设:水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我们生活中的自来水是如何净化来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水的人工净化。
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混合物,掌握过滤操作。
2、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定义并会区分。
3、知道水的净化方法,初步总结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
实验探究2-2、净化天然水
1、通过天然水的实验探究,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仪器:烧杯 玻璃棒 漏斗 铁架台 滤纸
注意事项:(1)过滤要做到,一贴;指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是
课本31-33页完成下题
1、黄泥水的净化过程是:自然沉降-----( )------消毒-----蒸馏。
自然沉降主要时除去大的不溶性的颗粒物。加明矾是加速沉降。( )是除去小的不溶性的杂质。消毒是为了杀死细菌,是( )变化的过程。
1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检测题
本检测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1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2013·重庆)重庆是温泉之都,对温泉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清澈的温泉水是溶液
B.活性炭可用于净化温泉水
C.检验温泉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肥皂水
D.过滤可以除去温泉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2.(2013·兰州)下列符号中能表示2个氧原子的是( )
A.2O B.2O2 C.O2 D.2O2-
3 .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A.O2 B.Mg C.H D.N
4.(2013·成都)以下事实不.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解释的是
A.走过花圃闻到花香
B.湿衣服经过晾晒变干
C.香水、汽油密闭保存
D.6 000 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
5.(2013·烟台)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了自身的天然循环
B.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C.生活中可以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D.用滤纸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6.(2011•赤峰)下图是简易净水器示意图,净水器中的石子、细沙、纱布、棉花的作用
是( )
A.杀菌消毒 B.软化硬水 C.吸附 D.过滤
7. 某同学过滤含有泥沙的水,过滤完后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
A.滤纸与漏斗内壁未紧贴
B.漏斗的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上
C.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过滤时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8. 我们接触到的下列各组物质,都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食醋、精盐 B.白酒、糖水 C. 自来水、雨水 D.氧气、蒸馏水 2 9. 关于硬水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1 第二单元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小明要完成一份“关于家庭用水的问卷调查”,其中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才能回答的问题是( )
A.您家里使用的是自来水厂的自来水吗
B.您家使用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C.您家用水是否有二次使用的情况,如:用洗完菜的水冲厕所
D.您家每月用多少自来水
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主要区别是构成其分子的( )
A.状态不同 B.数量不同 C.质量不同 D.种类是一种还是几种
3.2017·黔南 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信息如图2-C-1所示,对图中信息解释不正确的是(
)
图2-C-1
A.原子序数为12 B.核外电子数为24
C.元素符号为Mg D.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2 4.2017·荆门 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变大——受热后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B.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
C.钠原子和钠离子属于同种元素——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5. 下列关于铝的自我介绍中,属于描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我是银白色金属 B. 我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C. 我能在氧气中燃烧 D. 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6.2017·通辽改编表中所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相符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的溶液体积小于100
mL 分子间有间隔
B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 分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
氦、氖的性质稳定
其原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D 氧气(O2)和臭氧(O3)性质不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7.2016•衢州 “超临界水(H2O)”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 )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班级 姓名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根据物质分类知识判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干净的果汁 C.冰水混合物 D. 矿泉水
2.关于水的组成和构成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构成
B.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
C.水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从电解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是分子的重新组合
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增多
C. 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D. 该反应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物质
B.分子在不停运动,原子不运动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D.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5.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有以下的描述:
①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③甲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与乙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
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 )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
6.科学家可通过测量生物体遗骸中碳14的含量,来计算它存活的年代,这种方法称之为放射性碳测年法。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一个中子变成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下列关于新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B.氮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C.碳原子核,含6个质子,7个中子 D.氧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7.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 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
B.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 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满庄一中2015—2016上学期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 )
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 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
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
2.据报道,在我国东海领域常发生赤潮。赤潮是海洋中一种红色的浮游生物在特定条件下过度繁殖的生物现象。这种现象对海洋的危害越来越大。为减少赤潮的发生,善待我们的家园,就需要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你认为造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田中化肥、农药的超量使用 ②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③使用含磷洗衣粉 ④过度进行海水养殖
⑤海洋中的潮汐现象 ⑥海岸绿化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3.居里夫人1898年从几吨铀盐废料中提炼出0.3g镭。镭具有放射性,镭原子会分裂,变成一个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的氡原子和一个具有2个中子、2个电子的氦原子,并放出放射能。试推断镭原子的核电荷数与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
A.88,138 B.86,140 C.88,226 D.84,168
4.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图所示,该粒子( )
A.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B.一定是阳离子 C.一定是阴离子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5.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原子不是
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D.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分,而原子却不能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都能转变成离子 B.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阴离子都带负电 D.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第1页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复习学案
课时1 水 考点梳理
考点一 运动的水分子
1.水的三态变化
(1)本质: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 和 ,属于
变化。
(2)原因:水分子的运动导致水的状态变化。
2.水的天然循环
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 实现的,这个循环过程是由 提供能量。大自然通过水分子的运动,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特别提醒】自然界的水大多属于混合物。
3.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常用净水方法
方法 作用
沉降 使天然水中较大的泥沙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下来
过滤 分离水与泥沙(分离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
吸附 除去水中的颜色及异味
蒸馏 除去可溶性杂质,可得到净化程度最高的水
【特别提醒】净化水时,常会用到净水剂,其中明矾的作用是加速悬浮杂质的沉降,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及异味。
(2)自来水生产过程(自来水厂净化水流程图)
(3)硬水、软水
①概念:含有较多 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钙、镁矿物质的水叫软水。
②检验: 。
③软化:a. (生活中常用),b. (实验室常用)。
考点二 水分子的变化
1.水的分解(高频考点)
(1)实验装置
(2)实验原理:通过生成物的元素组成判断反应物的元素组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原理分析:水分子先分裂成 原子和 原子,然后 、 原子分别组合成 分子和
分子。
(4)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
精品学习文件教育资料
精品学习文件教育资料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1课时 原子的结构
学号 班级 姓名
1. 已知碘131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1,则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中子数为88
B.核外电子数为53
C.核电荷数为131
D.1个该原子的质量为131g
2.如图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B.图中n的值为10
C.钠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该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后形成稳定结构
3.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一一对应的是( A )
A.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B.原子核 原子 核外电子
C.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D.核外电子 原子核 原子
4.美国铱星公司(已破产)原计划发射77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讯,其要发射卫星的数恰好与铱原子(Ir)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等。下列关于铱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铱原子的质子数为70
B.铱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0
C.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
D.铱原子的中子数为77
5.已知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按要求填写下列空格:
(1)不显电性的是__分子、原子、中子__。
(2)可直接构成物质的是__分子、原子__。
(3)带正电的是__质子____。
(4)带负电的是__电子__。
(5)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__质子和中子__。
(6)质量大约相等的是__质子和中子__。
6.下列有关原子构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精品学习文件教育资料
精品学习文件教育资料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
D.原子中的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均相等
学习永无止境+小初高
学习永无止境+小初高 第四节 元素
★ 教学目标
1、 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 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 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
★ 教学对象分析
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实验用品 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
★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
1、 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签、铁丝、双面胶等材料在学习小组内动手制作水、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分子模型。
2、 搜集各种补钙食品的包装盒。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搜集材料。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类别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独特的立体结构等许多微观知识。
一、元素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模型与[活动天地]中模型进行
学生积极、热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随教师的分析修改模型。 学生通过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学生在课前制作模型时的模糊认识、错误做法,加深对物质组成的认识,初步学习学习永无止境+小初高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初步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知识点(重点、难点):
1.认识原子的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原子)()()()(带负电核外电子不显电性不带电中子带正电质子中心原子核
道尔顿——实心球
汤姆森——西瓜模型——电子
卢瑟福——有核模型——原子核
学习过程: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K12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师生互动 活动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的欲望
【情景创设】小活动:画出一条1.48cm长的线段,将其分为1亿份,试试你能做到吗?
画线段,分线段,思考、感受
【导入新课】如果把它等分为1亿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氧原子的直径。原子非常小,难怪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介绍近代科学原子论。那么原子到底能不能再分?原子具有怎样的结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板书课题】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原子非常小,但确实是存在的,那么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
【学生猜想】说出乒乓球、篮球、铅球、土豆、樱桃、桃、山杏、苹果、葡萄等。
【引导过渡】同学们对原子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原子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原子结构的探究之旅…
环节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魅力
【实验探究一】低压气体导电实验
利用某种装置使得气体中所含的某种粒子射出。发现这些粒子在正负电极板的作用下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偏转。示意图如下:
【讨论分析】
1、这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射出的这些粒子是原子吗?为什么?
...
...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合分人 复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48分)
1.打开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由原子构成
C.分子大小可以改变 D.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2.下列液态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糖水 B.豆奶 C.碘酒 D.冰水
3.5月上旬,一枚用于探伤的放射源铱192(其原子中含有77个质子和115个中子)在南京丢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92
C.该原子的核外有115个电子 D.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2 g
4.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若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图四种变化中能体现“水蒸发”的微观本质的是( )
5.自来水厂生产流程可用下图所示,其中分离水中固态杂质的设备是( )
A.反应沉淀池 B.过滤池
C.活性炭吸附池 D.清水池
6.)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电解水的实验中,得到的氢气与氧气体积比为1∶2
C.过滤、吸附、蒸馏、消毒等都是常用的净水方法
D.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7.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水――→通电氢气+氧气 B.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C.蔗糖+水―→糖水 D.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8.过滤操作的下列步骤中错误的是( )
A.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
B.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滤纸的边缘比漏斗口稍低 ... ... C.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滤纸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
.
.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合分人 复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48分)
1.打开装有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从分子的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由原子构成
C.分子大小可以改变 D.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2.下列液态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糖水 B.豆奶 C.碘酒 D.冰水
3.5月上旬,一枚用于探伤的放射源铱192(其原子中含有77个质子和115个中子)在南京丢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92
C.该原子的核外有115个电子 D.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2 g
4.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若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图四种变化中能体现“水蒸发”的微观本质的是( )
5.自来水厂生产流程可用下图所示,其中分离水中固态杂质的设备是( )
A.反应沉淀池 B.过滤池
C.活性炭吸附池 D.清水池
6.)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电解水的实验中,得到的氢气与氧气体积比为1∶2
C.过滤、吸附、蒸馏、消毒等都是常用的净水方法
D.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7.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水――→通电氢气+氧气 B.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C.蔗糖+水―→糖水 D.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8.过滤操作的下列步骤中错误的是( )
A.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 . . B.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滤纸的边缘比漏斗口稍低
C.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滤纸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
D.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液体,以加快过滤
1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氢原子
③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其化学性质一般相似
2、相对原子质量:
⑴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单位是“1”
二、元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②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不可能是化合物。(如只含氧元素的O2、O3的混合物)
2、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 素 原 子
区
别 含义 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 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适用范围 从宏观描述物质的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从微观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些原子构成或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
联系 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元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 Ca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O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5、 元素符号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前大写后小写
(1) 表示某种元素、
意义;
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年级:九 学科:化学 使用人: 课型:新授 周次:
课题 第三单元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总课时数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学会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3、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了解离子的形成,能区分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学会书写离子符号,并能说出符号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模型化、视频等多种活动方式形成对电子、离子的认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精神,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教学重点 1. 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学会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2. 了解离子的形成,能区分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学会书写离子符号,并能说出符号的意义。
教学难点 1、 初步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理解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 阅读短文
提出问题:
原子是由那些粒子构成的?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板书课题
探究活动一: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
观看视频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视频内容
小结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1、高速运动;
2、无规则运动,无固定的轨道;
3、分层运动,离核越近能量越低。
探究活动二: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
指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简单表示方法。
演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介绍各部分的表示意义以及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
思考、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听讲、理解、记忆
学以致用
将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补充完整,小组交流
火眼金睛
找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小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探究活动三:核外电子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观察前十八位原子结构示意图
出示资料卡片,介绍相对稳定结构
初三化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1化学变化是指 ,也叫 。物理变化是指 。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伴随着 、 、 、 、
等现象。
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 ,还会伴随着 。这种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 、 和 的释放或吸收。
4.镁带燃烧的现象为 ,化学方程式为 。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本质区别: 。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 ,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 。
6.化学就是在 、 水平上研究 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指导我们更好的 、 和 物质。
7.为什么说蜡烛燃烧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
8.从微观角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 、 、 等微粒。从宏观角度,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由 组成的。如:从微观角度看,水是由大量的 构成的;1个水分子又是由 个 和 个
构成的;从宏观角度看,水是由 和 组成的。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1. 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原子的组成(第一课时)教课设计 1 / 8
课题一 原子的组成
教材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初三化学(上)第四单元 物质组成
的神秘。课题一 原子的组成,内容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研究原子的
组成和学习相关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关知识。
课标要求:
标 准 活动与研究建议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写科普小论文: 我想象中
组成的。 的原子构造。
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
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
(1)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2)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能充足利用教材供给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课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经过议论与沟通,启示学生的思想,逐渐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研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心主义看法的教育。 教材剖析与设计思想 教材剖析
物质组成的神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此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行少的工具。而原子的组成又是学习物质构造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所以,原子的组成是本单元以致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要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看法的
第1页/共8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原子的组成(第一课时)教课设计
2 / 8
基础上深入研究原子的内部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由,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优秀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剖析
学生在前方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累积的感性知识不充足,而原子的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表达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课的难点。教课策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