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微粒构成物质》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 格式:pdf
- 大小:276.23 KB
- 文档页数:9
微粒构成物质 适用年级 九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共用10课时,每周4课时;课外共用2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教材“探秘水世界”,实际上是要以水为代表物,引领学生探究
物质的构成、组成及变化之秘,让学生在开始化学学习之初,就初步形成从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看物质的变化的基本观念,初步建立物质构成
的微粒观、物质组成的元素观是本单元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对水三态变化实质及水的天然循环的分析,从分子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及其转化,从而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的基本特
征,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和净化天然水的探究活动,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了解纯
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初步形成物质分类的思想。
(2)通过对水的分解(水的电解)和水的合成(氢气燃烧)过程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的概念。 (3)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历史的分析,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
核外电子构成的,初步认识原子内部各粒子的数量关系,了解原子核外
电子的分布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学会科学表示原子质量大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4)通过人类认识对物质组成基本成分—元素的认识历程分析,理解什么是元素?学习用元素符号表示常见的元素,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
表的结构,并能从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的相关信息。
对应课标 专题一:1.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2.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
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认识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转化。4.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5. 认识物质
的多样性。 专题二: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
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4.初步认识常
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专题三:1.知道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
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专题四: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2.记住
并能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主题单元问
题设计 1.关于对分子的认识
2.天然水的组成及净化 3.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
4.化学反应的表达方法 5.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史 6.相对原子质量
7.元素概念的发展史 8.元素符号
专题划分 专题一:运动的水分子 ( 2 课时) 专题二:水分子的变化( 2 课时)
专题三: 原子的构成 ( 2 课时) 专题四:元素
( 2 课时)
专题三 原子的构成
所需
课时 (说明:课内共用2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认识一种表示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
简单计算。同时初步认识科学计量的方法。 (4)通过了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
发展的认识,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专题问题
设计 1.观看卢瑟福实验,猜想原子内部可能有哪些组成?
2.构成原子的各部分分别有哪些作用?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多媒体网络平台、相关实验化学仪器和药品、导学案、化学实验室。
学习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提到原子,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原子弹,请看视
频。 师:你们想知道原子弹爆炸的基本原理吗?它是和原子的构成有关系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原子内部的秘密。
师:人类对原子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1803年,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道尔顿,提出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
构成的。他认为原子是实心的不可分割的球体。 1897年,汤姆森研究发现,所有物质的原子中都含有带负电的电子,
既然原子中有更小的粒子的存在,那么原子就是可分的。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不显电性,那说明什么? 生:原子中必定含有带正电的微粒。
师:汤姆森和你们推测的一样,原子内部除含有电子外,还有带正的物质存在。于是汤姆森提出一个原子模型。
大家觉得这个模型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
生:西瓜、芝麻饼„„ 师:1911年,汤姆森的学生,卢瑟福也对原子结构进行了研究。卢
瑟福等人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的α粒子,去轰击金箔。(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投影:卢瑟福)他们预想,这些α
粒子会毫不费劲的击穿那些“西瓜”。结果,和他们预想的一样吗?
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实验。 师:实验结果和卢瑟福想得一样吗?他们到看到那些现象?
师:为什么绝大多数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这极少数的α粒子碰到了很大的阻力还是很小的阻力? 这种阻力会是来自质量很小的“西瓜子”吗?
如果当时你在现场,发现这一出乎意料的现象,你会怎么想呢? 生:学生讨
师:在大家的讨论下,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原子内部有一个带正电的、体积小、但质量比较大的粒子,—我们称它为原子核,原子核位
于原子中心,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的运动。这个“很大”的空间,
到底有多大呢?如果我们把原子看作一个体育场,那原子核就只有一只蚂蚁那么大,位于体育场的中央。
师:卢瑟福根据实验,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 师:就在卢瑟福推翻自己老师的论断后不久,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又
有了新的发现。
师:从道尔顿—汤姆森—卢瑟福—查德威克 我国的两弹一星专家--钱学森一代代的科学家,不断推翻旧结论,创立新的假说,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师:根据你所了解的原子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 原子由哪几部分构成?
2、 原子核由什么微粒构成?各粒子带电情况 3、 原子内部有带电的微粒,可为什么原子却不显电性
师:我们把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简称为核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师:那原子核又为什么会带正电呢?
生:因为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师:质子带多少正电荷,原子核就带多少正电荷。而每个质子带一个
单位的正电荷,大家认为这个关系式(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以做什么补充?
生: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师:根据原子不显电性我们得出了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结
论。下面我们再来对比几种不同种类的原子,观察它们的原子构成,
我们还会有什么发现呢? 师:刚才我们逐步分析,明确了原子的结构,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小题,
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师:这种原子核外有111个电子。这么多的电子在围绕原子核作高速
运动时,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师:在小球快速转动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还是单个的小球吗?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时,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们把它形象地称为电
子云。其中白点是电子在此范围内出现的几率。 师:我们再来看几种具体的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个电子主要在离核比较近的区域运动。
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看起来好像是杂乱无章的,其实,有些电子在离核较近电的区域运动,有些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我
们把这种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成为电子的分层排布。 师:按照离核远近的不同,我们分别称之为第一层、第二层、„„.
最外层。 那为什么会分层呢,研究发现,电子具有的能量不同。大家觉得离
核近的电子能量低还是高呢?(低)没错。离核越近,电子的能量越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而且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大部分电
子总是先占据离核近的电子层,每一层所能容纳的电子数一定的,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外层最多容纳
8个电子。根据所学知识你能用图示,方便简明的表示镁原子的原子
构成吗?镁原子由12个质子、12个中子、12个电子构成。 师:请学生展示所画原子结构示意图。讲解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
师:大家很有创造性,保持这种学习热情,我们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必定会不断地收获成功
目前,国际上统一用这种图示来表示原子结构。
师:小结 挑战自我
评价要点 写科普小品:“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