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导学案1鲁教版 精
- 格式:doc
- 大小:48.51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单元探秘水的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本课题是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
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对学生而言,本章节是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而学生缺乏粒子这种微观的想象能力,所以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
针对学生没有粒子这种微观的概念,我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展示原子的结构,并用视频、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教学策略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2、能说出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的作用。
2、通过对结构图片、实验视频的分析、讨论的方法来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
2、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从信息中学会处理获得知识,建立物质微观世界观六、教学过程:1、在原子中下列微粒的关系如何?A、质子数与电子数?质子数等于电子数B、质子数与中子数?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板书设计] 课题2.3、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质子(+)原子核(+)原子(电中性)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种类。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发现的历史,能根据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认识原子的结构,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简单的计算;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能利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层排布,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4.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了解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旧知回顾】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原子。
2.分子的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学习】一、原子的结构1.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绝大多数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且不改变方向”,说明原子内部_________________;(2)“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________,而体积________(填大或小);(3)“有一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前进的方向”,说明原子核带________电(填正或负)。
2.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构成的。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__________,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__________,中子___________。
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有人说:“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对吗?为什么?(2)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二、相对原子质量阅读内容,回答问题。
1.想一想,为什么用相对原子质量而不用原子的实际质量?2.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而是一个,其单位是。
4.查找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碳(C)、氢(H)、氧(O)、铁(Fe)铜(Cu)、氯(Cl)5.合作探究:观察下列表格,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三、原子中的电子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电子在原子核外因___________不同而___________;2.指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含义3.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第一层最多能排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排个电子,最外层不能超过个电子。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一、教学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本课题是在前面已经学过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基础上展开的,继续探索构成原子的更小微粒以及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是前面相关的内容的深化和扩展,因而难度也会相应加大。
重点: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难点: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性质。
2、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内容比较抽象,虽然有了前面微粒相关内容的铺垫,但仍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
由于没有了宏观实验的辅助,学生们只能靠想象来学习,学习方法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而需要老师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帮助。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直观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增加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原子结构及粒子间关系的学习,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了解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张青莲教授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设计思路:本课题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又无法通过宏观实验加以展示,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
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资源:电教资源:水分子分解的动画,金刚石的结构的flash动画;图片: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复习提问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结构二、原子中的电子(排布规律)⑴金属原子 ⑵非金属原子 ⑶稀有气体原子 书写 分类教 学 过 程知 识 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原子 (不显电性)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一、原子的结构在原子中: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英国科学家汤姆森。
结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一个“很大”的空间围绕一个带正电的很小的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都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通常情况下,氢原子没有中子。
阅读P43分析图P43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44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极少数被反弹回来?44在金原子中,很小的原子核却能把轰击它的高速的α粒子反弹回来,这说明了什么?451.分析原子是否显电性?2.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3.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吗?二、原子中的电子(排布规律)⑴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离核近;⑵电子尽可能在离原子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⑶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⑷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离原子核最近的为第一层,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了解排布规律记忆1~18号(即H~Ar)元素的顺序、名称和符号分析P45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练习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H、C、N、F、S、Cl、Na、Mg、Al、K、He、Ne、Ar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质子:(1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1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书写分类阳离子阴离子⑴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不稳定,易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教案(新版)鲁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教案(新版)鲁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教案(新版)鲁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氢原子电子云示意图呈什么形状?小黑点的分布有什么规律?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空间中出现机会的多少与离核远近有什么关系?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其运动情况比较简单。
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这11个电子的运动情况同样可以用电子云来描述,但是这11个电子各有其运动区域.让学生画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板书:三、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
不同电子层上的电子能量不同,离核越近,能量越低.提问:氯原子有几个电子层,每层有几个电子,能量最高的电子在哪一层?3. 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每个电子层最多可以排布多少个电子呢?4。
(了解)每个电子层所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 为电子层数)。
容我们把核外电子运动的不同区域看成不同的电子层,并用n=1、2、3、4、5、6、7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请同学们研究一下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的情况,自己得出结论。
提问:第N层最多能容纳多少电子?那么教材中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18、18、8.指导学生填表:1~18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找出规律.5.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活动导学案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水的组成;〔重点〕2.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重点〕3.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学习过程]一、导学自习:想一想: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那么什么是分子呢?补充: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微粒.解释:〔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而不是性质.〔2〕"最小〞是指保持物质性质方面的不可分.想一想: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学生活动1:〔1〕阅读课本P22第一段,回答一滴水有多少个水分子?〔2〕实验:将少许高锰酸钾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3〕实验:将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均匀后,观察现象.〔4〕由以上实验总结得出分子有哪些性质?2.分子的性质:学生活动2:揭示以下生活景象的原因:〔1〕初晴的夏日,路边的斑斑水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2〕水烧开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水滴滴下.〔3〕妈妈在厨房炒菜,你在卧室里就能闻到香味.〔4〕蔗糖在热水中消失了.学生活动3:阅读课本P22的图片与文字,思考: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水会变成水蒸气,体积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4:阅读课本P23"活动天地〞,思考: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有什么不同?二、研习展评[任务1]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活动5:阅读课本P24,完成下列问题:1.水的三态变化是指:..之间的变化.2.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1〕水分子的导致了水的变化.〔2〕水分子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水由变成了.水分子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水由又变回.3.微观分析水的三态变化是变化.学生活动6:阅读课本P30"活动天地〞,并进行交流共享.猜一猜: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是否想过今天喝下的一口水,一个月后这些水分子跑到哪去了,一年后呢,是否有可能到了珠峰上去了?学生活动7:阅读课本P31页,认识水的天然循环,讨论:〔1〕为什么水的循环提供了能量?〔2〕在水循环的每个环节上水分子是怎样运动的?〔3〕是什么实现了水的天然循环?[任务2]水的天然循环1.水的天然循环过程2.水的天然循环的理解[课堂练习]1.课本P29"挑战自我〞1.2题2.活学活用:〔1〕夏天教室地面洒点水后为什么会感觉凉爽?〔2〕发烧时用酒精擦身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拓展阅读]香水的妙用分子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想不到的是,小小的分子还曾用在战争中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与日军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曾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战.由于美军掌控着控制权,为避免伤亡,日军在夜间行军,但是岛上的地形异常复杂,加之夜里黑得出奇,因此行军中经常有人掉队.为了不使士兵掉队,日军一中尉把给妻子买的一大瓶香水洒在自己和士兵身上,他在前面走路,士兵闻着香水前进.结果,不但加快了行军速度,而且到达指定地点时竟无一人失踪.这真是香水巧作手电筒,分子运动创奇迹啊![当堂检测]1.洋葱被誉为"蔬菜皇后〞.切洋葱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这说明〔〕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分子体积很小C.分子间有间隔D.分子质量很小2.打气筒能将空气压入自行车胎内主要是因为〔〕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分子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C.分子之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D.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3.在下列有关叙述后的空格中,填写有关的序号.①构成物质的微粒很小②微粒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③微粒间有间隔<1>湿衣服晒一段时间就会变干,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受压时体积缩小,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墨汁滴入一杯清水中,清水很快变黑了,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的微粒〔水分子〕,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离酒厂很远就可闻到酒香气味,说明.[学习反思]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人工净化水的方法与步骤;2.能说出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常见方法;〔重点〕3.能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难点〕4.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学习过程]一、导学自习:"早知道〞:阅读课本P25—P28,想一想如何将黄泥水净化成我们可以饮用的水?二、研习展评[任务3]水的人工净化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P26[实验探究2-1]演示实验:向黄泥水中加明矾1.沉降法〔静置法〕:加〔〕,除去.演示实验:过滤黄泥水学生活动2:观察实验,归纳过滤时的操作有哪三点要领,具体是指什么?2.过滤法:〔1〕概念:过滤是分离和的一种操作方法.〔2〕仪器:...〔3〕操作:想一想:〔1〕某同学对浑浊的黄泥水经过一次过滤后仍然浑浊,试分析原因.〔2〕过滤后得到的水是纯水吗?若有异味应怎样除去?3.吸附法:用除去颜色.气味,活性炭起作用.4.杀菌法:用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5.蒸馏法〔补充〕:用于和的分离.〔1〕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不同,分离组分中各物质,发生变化.〔2〕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3〕蒸馏装置:学生活动3:阅读课本P28中的"自来水生产过程〞,归纳出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取水自来水[任务4]硬水与软水学生活动4:阅读课本P27"硬水与软水〞,思考什么是硬水与软水?1.硬水:;软水:.补充实验:区别硬水和软水2.区别:用进行鉴别,泡沫少,产生白色垢状物的水是;泡沫少,产生白色垢状物的水是.3.硬水的危害4.硬水的软化方法:[任务5]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1.过滤2.蒸馏3.蒸发[任务6]纯净物与混合物学生活动5:阅读课本P27,思考什么是纯净物和混合物?1.混合物:.如:2.纯净物:.如:[课堂练习]1.课本P28"在线测试〞2.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各种水属于纯净物的是〔〕A.井水B.自来水C.蒸馏水D.矿泉水3.两个瓶子里分别盛有蒸馏水.硬水,你用什么方法来鉴别?[拓展阅读]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水资源总量小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资占有量这一指标来衡量,则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110名之后.缺水现状在我国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全国约有670个城市中,一半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多个.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这些特点造成了我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堂检测]1.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送水.其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沉降B.过滤C.吸附D.消毒2.下列净水的方法能降低水的硬度的是〔〕A.过滤B.加明矾吸附C.加活性炭吸附D.加热煮沸3.某化学科技小组在实验室中对一烧杯浑浊的河水进行了简单净化.请完成操作中的有关问题:〔1〕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明矾粉末,这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_______,使杂质_______来达到净水的目的.〔2〕再进行过滤液体:①过滤操作所必需的仪器.A.烧杯B.酒精灯C.铁架台〔带铁圈〕D.试管E.玻璃棒F.漏斗G.托盘天平H.蒸发皿②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玻璃棒下端接触的部分是__________层滤纸处.③若滤液仍然浑浊,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再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__作用.〔4〕最后进行蒸馏:①蒸馏时加入沸石的目的是______;加热烧瓶,注意不要使液体沸腾得太剧烈,以防____________.②所得蒸馏水是___________〔填"硬水〞或"软水〞〕,检验的简单方法是_______________.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学习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重点〕;2.知道水分解的微观解释〔重.难点〕;3.了解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重点〕;4.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5.认识氢气是一种理想的能源.一、导学自习:"早知道〞:阅读课本P31——P34,水在加热条件下和在通电条件下有什么不同?分别发生什么变化?氢气的燃烧有污染吗?二、研习展评问题引入: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如果往水中通直流电,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呢?水的分解[实验探究2-2]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学生活动1:观察实验"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描述实验现象.1.现象:想一想:如何检验两支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2.检验气体:〔1〕正极:用,现象:〔2〕负极:用,现象:3.文字表达式:;符号表达式:4.实验结论:〔1〕水由和两种元素组成.〔2〕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不可分.注意事项:〔1〕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2〕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P325.分子与原子想一想: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有哪些?〔1〕分子:,如:〔2〕原子:,如:水的合成[实验探究2-3] 水的合成学生活动2:观察实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描述实验现象.现象:文字表达式:;符号表达式:想一想:为什么氢气称为最洁净的能源?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学生活动3:阅读课本P32.P33,回答什么是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并举例.1.分解反应:如:2.化合反应: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学生活动4:阅读课本P34,回答什么是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是指,主要包括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等.2.化学性质是指,主要包括物质的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课堂练习]1.课本P34"在线测试〞2.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A.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C.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3.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从海水中晒得食盐B.用天然水制得蒸馏水C.使用电解法制取氢气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产水4.课本P35"挑战自我[拓展阅读]氢能源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研究如何能大量而廉价地生产氢.利用太阳能来分解水是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在光的作用下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关键在于找到一种合适的催化剂.如今世界上有50多个实验室在进行研究,至今尚未有重大突破,但它蕴藏着广阔的前景.在众多新能源中,氢能将会成为21世纪最理想的能源.这是因为在燃烧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的情况下,氢气产生的能量最多,而且它燃烧的产物是水,没有灰渣和废气,不会污染环境;而煤和石油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可分别产生温室效应和酸雨.煤和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而氢主要存于水中,燃烧后唯一的产物也是水,可源源不断地产生氢气,永远不会用完.[当堂检测]1.根据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电源的正.负极,左边为___________,右边为___________,事先往水里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左试管中产生的是___________,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右试管中产生的是________,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正极收集到气体10ml ,则负极可以收集到气体ml . 〔4〕这一变化的文字表达式:,符号表达式:.〔5〕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2.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镁+氧气——→氧化镁 B .氢氧化钠+硫酸铜——→硫酸钠+氢氧化铜C .锌+稀盐酸——→氯化锌+氢气D .水——→氢气+氧气[反思]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阐述原子.原子核的构成;〔重.难点〕2.能说出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重点〕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能计算相对原子质量.〔重.难点〕 [学习过程]一、导学自习:"早知道〞:阅读课本P36——P40,想象你心目中的原子是怎样的结构?原子由什么构成?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二、研习展评 原子的结构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P 36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汤姆森发现原子中有更小的粒子,是_________. 多媒体演示实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学生活动2: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分析原因: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现象一:: <2>现象二:; <3>现象三:.α粒子散射实验结论:原子是由和构成的,电子在外一个"很大〞的空间里围绕着一个带电荷的很小的运动. 想一想:〔1〕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呢?〔2〕你认为原子整体显电性吗?加热点燃通电〔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带电〕原子〔〕 中子〔〕〔1个电子带电荷〕,能有哪些发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说明:〔1〕原子的质量集中在上;〔2〕氢原子〔可能〕中子;〔3〕不同类的原子的不同;〔4〕质子数不一定等于.原子质量的计算1.原子的质量一个铁原子的质量:9.288×10-26Kg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Kg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2.657×10-26Kg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1.674×10-27 Kg想一想:在实际运用中若使用原子的真实质量方便吗?你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 2.相对原子质量学生活动4:阅读课本P39〔1〕定义:国际上规定以一种碳原子〔碳12〕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其基准:1.993×10-26 ×1/12 =1.66×10-27〔2〕计算: ①公式法:②近似值法:相对原子质量=+ 〔3〕单位:"1〞 [课堂练习]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和构成的.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但电性,因此原子.2.构成原子的微粒是〔〕A.电子和中子B.质子和中子C.质子和电子D.原子核和电子 3.课本P40"在线测试〞 [拓展阅读]道尔顿的原子学说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把古代模糊的原子假说发展为科学的原子理论,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恩格斯曾誉称他为"近代化学之父〞.经过不断的实验探索,他于1803年提出原子论:①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不可再分割的.②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与各种性质都相同,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在形状.质量与各种性质上则各不相同.③不同元素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就形成化学中的化合现象.尽管道尔顿的原子论的观点有多处不妥之处,但正是它使化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课后练习]1.构成原子核的微粒中,不可缺少的是〔〕A.中子B.电子C.原子D.质子2.下列微粒中,带正电荷的是〔〕①电子②质子③中子④原子⑤分子A. ①B. ②C. ②④D. ②⑤[反思]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2.了解常见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重点难点〕2.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离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难点〕一、导学自习:"早知道〞:阅读课本P41——P43,结合元素周期表,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原子是如何变成离子的?从原子到离子的变化中,什么改变?什么不变?二、研习展评原子中的电子1.核外电子的运动是运动的〔形成电子层〕.想一想:如何把核外电子排布形象地表示出来?2.原子结构示意图〔以氧原子为例〕〔1〕圆圈与里面的正数:表示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2〕弧线表示电子层;〔3〕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学生活动1:书写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见p47>:学生活动2:观察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能找出什么规律?3.不同种类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征:原子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化学性质稳定性稀有气体原子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说明:〔1〕质子数决定种类〔即元素种类〕;〔2〕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性质.离子1.定义:带电的〔或〕叫离子.学生活动3:阅读课本P41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2.分类:〔1〕阳离子:带的原子〔或原子团〕.如:〔2〕阴离子:带的原子〔或原子团〕.如:3.离子符号的书写:〔1〕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写出符号和电荷数;〔2〕数字在前,符号在后,"1〞省略不写.如:4.原子.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离子: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学生活动4:讨论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在哪些方面? 5.原子.离子的比较: 原子 离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稳定性 金属原子电子;非金属原子电子 稳定结构电性 不显电性 阳离子带电;阴离子带电 符号 如:如:相互转化[课堂练习]1.课本P43"挑战自我〞2.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A. B. C. D.[拓展阅读]化学元素之最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是氢;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硬度最大的金属是铬;密度最大的金属是锇;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课后练习]1.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阳离子.阴离子这些粒子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4〕带正电荷的粒子是________; 〔5〕带负电的粒子是; 〔6〕不显电性的粒子是________;〔7〕质量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8〕参加化学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2.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该原子的核电荷数, 核外有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个电子,最外电子层上有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这种原子容易电子, 属于元素.3.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同一种元素的粒子的是〔 〕 ①②③④A.①②③B.③④C.①②D. ①④ [反思]第四节元素+12 2 8 +9 2 8 +10 2 82 8 2+12[学习目标]1.了解元素概念,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2.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能书写简单的离子符号.〔重点〕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会运用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判别单质和化合物.〔难点〕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5.认识元素周期表.[学习过程]一、导学自习:"早知道〞: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又怎样表示呢?目前发现的元素有多少种?元素周期表是怎样排列的?请阅读课本P45——P49,元素和元素符号.二、研习展评引入:大家都知道宏观上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都是由微粒所构成的,那么什么是元素,它与原子.分子.离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一〕元素活动1:阅读教材P46,探究元素的概念问题:1.在O2.H2O.CO2.CO.MnO2这几种物质中都含有什么元素?2.C-12原子中含几个质子和几个中子?C-13原子中的"13〞又表示什么意思?这两种不同的碳原子内都含有相同的质子还是中子?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吗?思考:1.什么是元素,元素讲个数吗,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又是什么?2.元素在地壳和空气中的含量相同吗?师生小结:1.概念:具有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注意:元素只论,不论.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是.2.含量〔由多到少排列〕①地壳:.....②空气:..[练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A.氧 B.硅 C.铝 D.铁〔二〕元素符号:活动2:阅读教材P46,探究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含义师生小结:1.书写:"一二〞〔P47,补充:氦.氖.氩.氟.钡.锰.金.铅等〕2.含义:①表示②表示这种元素的3.表示:〔拉丁字母表示〕思考: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表示什么意义?[练习]说出下列符号的含义.①H:②2O:活动3:阅读教材P46,探究用元素符号如何表示离子〔补充〕.[练习]<教师介绍原子团〕钠离子氯离子碳酸根离子氢离子钙离子氢氧根离子〔三〕元素周期表:活动4:探究完成P48的"活动天地2-5〞.讨论:1.什么叫周期?.什么叫族?一周期、一族的元素有什么特点?1.元素可分为哪几类?分类标准是什么?〔四〕物质的分类活动5:阅读教材P46页,探究物质的简单分类.物质思考:1.化合物与混合物有什么区别?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吗?3.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吗?练习: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单质的有 ,属于化合物的有,属于氧化物的有.①空气②氧气③水蒸气④二氧化碳⑤高锰酸钾⑥铁粉⑦氮气[课堂练习]1.下列元素符号书写错误的是〔〕A.氩Ar B.钙Ca C.氟f D.锌Zn2.下列化学用语中,只表示微观意义,而不表示宏观意义的是〔〕A.K B.O C.2Fe D.S3.缺碘会引起人体甲状腺肿大,这里的"碘〞指的是〔〕A.分子B.原子C.单质D.元素[拓展阅读] 化学元素之最人体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人体总重量的65%. 目前提得最纯的元素是半导体材料硅.其纯度已达到12 个"9 〞,即:99.9999999999%.杂质含量不超过一千万亿分之一. 熔点最高的元素是碳,要使碳熔化,需要3727 ℃的高温.熔点最低的是氦,在-271.7 ℃时就可熔化.最富延展性的是金,380克金拉成细丝,可以由沿铁路线延伸到##.用金压成的薄片,5 万X叠加到一起,才有1 毫米厚. 导电性最好的是银,相当于汞的59 倍. 最昂贵的金属是锎,1 克锎价值1000 万美元,为黄金价格的50 多万倍.[课后练习]1.经分析知道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A.可能是混合物B.一定是纯净物C.一定是单质D.不可能是化合物2.核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氘和氚都是未来生产核能的燃料.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氚原子的核电荷数是〔〕A.1 B.2C.3 D.43.〔1〕图A为元素周期表中提供的有关钠元素的信息,钠原子的质子数为:;〔2〕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图B中能用来表示钠离子结构的是〔填序号〕,钠离子符号表示为. 图A 图B[反思]11 / 11。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初步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知识点(重点、难点): 1.认识原子的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原子⎪⎩⎪⎨⎧⎭⎬⎫⎩⎨⎧)()()()(带负电核外电子不显电性不带电中子带正电质子中心原子核 道尔顿——实心球汤姆森——西瓜模型——电子 卢瑟福——有核模型——原子核 学习过程:【讨论分析】1、这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射出的这些粒子是原子吗?为什么?2、你觉得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中能不能只含有这种粒子?生1:这种微粒带负电荷,因为这束射线偏向了正电极板。
生2:形成射线的微粒不是原子,因为原子不显电性。
【过渡】早在1897年汤姆森就做了这个实验,发现了这种带负电荷的微粒。
这种微粒就是电子,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观点,标志着人们终于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
那么原子中只含有电子吗?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微粒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这种带正电的微粒和带负电的电子怎样构成了原子就成了当时科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
在20世纪初已经提出了几种原子模型,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汤姆森的西瓜模型。
【实验探究二】a粒子散射实验flash动画展示a粒子散射实验【思考回答】观察实验的模拟动画,描述所看到的现象1、大多数α粒子没偏转近发展区,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热情。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大胆猜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好的体现了科学探究所倡导的理念,最后再呈现汤姆森的和他的研究成果,平地中突现高山,让学生心理得到强烈地刺激,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汤姆生发现电子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同时体会原子的有核模型是如何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推论物质的原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初步了解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对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培养质疑、反思精神。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教学准备】课前准备与教材相关的课件【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由此“打开”原子,步步深入了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对象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等,变化的事实,但是对学到的微观知识认识的仍很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并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及模拟动画等,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想象和推理,从而促进理解。
【教学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构成电子(-)原子{ 质子(+)原子核{中子(不显电性)2、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公式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结构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分析原子内部各粒子的带电情况。
过程与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原子的结构的发现史探究过程中,树立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主义观点,以及敢于质疑,科学探究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重点:原子的结构2、难点:对原子结构的微观认识形成。
教学方法:讲述法,自读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用具:相关的图片、幻灯片教学教程:复习:1、分子有哪些性质?举例说明。
2、水分解,合成的文字表达式。
3、通过两个实验可以获得那些信息?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内容,乘上启下,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导入:通过学习我们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一种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呢?(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思考并做出有关判断通过提出的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探究释疑,合作交流:那么原子是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球体呢?至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了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人们才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原子的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转换。
{出示}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图示利用多媒体投影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一部分改变了运动方向,而有少数的被反弹回来呢?{讨论}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总结点评}:绝大多数通过说明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间。
有很少的被反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微粒了。
并且说明这一部分带正电,且体积比较小那么这个质量比较大的粒子是什么呢?学生观察图,学生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汤姆森的观点,卢瑟福的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对原子结构的发现史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原来抽象的事物变得比较形象直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子的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初步知道离子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可分性,了解原子、离子、分子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
(3)初步理解电子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性问题,分组讨论、交流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水平、分析综合水平和抽象思维水平与合作精神,逐步学习利用结构观点来解释化学现象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感受科学家敢于质疑、持续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二)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结构、电子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难点:原子、分子、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导学案多媒体教学系统(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一滴水中含有的氢、氧原子个数巨多,提出问题:原子很小,原子能不能再分?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原子的结构【讲解】道尔顿的原子观点、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动画)【提出问题】1.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了什么?2. 为什么一小部分α粒子却改变了原来的方向?3.为什么绝大部分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学生活动1】学生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实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知道原子核质量很大、体积很小。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很小,电子在原子核外较大的空间内绕着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46页最后一段,讨论以下问题:1、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2、什么是核电荷数?3、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学生活动2】(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
(3)观察原子中质子、中子、电子质量,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学生活动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讨论,总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的原因。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得失与粒子形成的关系;【旧知回顾】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
2.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新知学习】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由和构成。
原子核由和两种粒子构成。
2.分析教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3.归纳总结: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原子质量的计量1.阅读教材第55页的相关内容。
结合右表体会为什么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2.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何关系?4.分析下表,思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三、原子中的电子1.核外电子是________________排布的。
2.画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说明各部分表示的含义:①圆圈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圆圈内+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圆圈内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弧线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弧线上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研究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发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是:第一层最多排___________电子,第二层最多排__________电子,最外层最多排__________电子。
课题: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说出原子的构成粒子及电性,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度析、推理得出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及核电荷数与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会查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理解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3.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
【学习流程】1、原子的构成2、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3、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外的电子数。
———(带1个单位———)———原子———(不带电)————(带1个单位———)原子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稀有气体原子4、原子核居于原子的,在原子中占的体积,电子绕着原子核。
一、离子5、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
怎样定义电子层的?画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6、(列表比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性质金属原子易电子带正电叫离子,非金属原子易电子带负电叫离子这种带电的或原子团叫做离子7、试着画出镁离子和氧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三、相对原子质量概念,8、以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9、相对原子质量与构成原子的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在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又因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相比较,所以相对原子质量≈四、巩固检测1.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在最外层得到电子后,不发生变化的是()(1)化学性质 (2)相对原子质量 (3)原子的电性 (4)原子核 (5)电子层数 (6)最外层电子数2.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给出的信息,下列说法准确的是()A.①②③表示的是三个原子 B.③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C.①③表示的是阳离子 D.①②表示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3. 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该粒子的质子数为__________,该粒子表示的是___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2.3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教学重、难点】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 2.3 原子的构成》(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P36-38、41-42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2.原子中各个粒子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3.什么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4.原子结构示意图怎样画?离子结构示意图又怎样画?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先学(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质难。
(二)检测:(1)出示检测题过渡语: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呢?请看检测题:1.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 ______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______构成的。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_______=_______。
3.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
例如,氢气的构成粒子是_______,汞的构成粒子是_______,氯化钠的构成粒子是_______和_______。
4.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有电荷,成为_______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有电荷,成为_______离子。
带电原子叫做_______。
5.写出下列离子符号氧离子_______氯离子_______铝离子_______镁离子_______让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得失与粒子形成的关系;
【旧知回顾】
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
2.水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新知学习】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由和构成。
原子核由和两种粒子构成。
2.分析教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3.归纳总结: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原子质量的计量
1.阅读教材第55页的相关内容。
结合右表体会为什么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2.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何关系?
4.分析下表,思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三、原子中的电子
1.核外电子是________________排布的。
2.画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说明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①圆圈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圆圈内+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圆圈内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弧线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弧线上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研究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发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是:第一层最多排___________电子,第二层最多排__________电子,最外层最多排
__________电子。
4.进一步的探究发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性质的关系
5.离子的形成
(1)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
(2)带电的叫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叫;带负电的离子叫。
【自我检测】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2.根据元素的核电荷数,不能确定的是()
A. 原子核内质子数
B. 原子核内中子数
C. 原子序数
D. 原子核外电子数
3.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在研究用放射性碘治疗肿瘤。
这种碘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相对原子质量为125。
下列关于这种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中子数为72 B.质子数为72
C.电子数为53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