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研讨会”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10.54 KB
- 文档页数:3
敦煌文化研究报告总结敦煌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了中国西北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
近年来,学界对敦煌文化的研究逐渐深入,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本报告将对最近的敦煌文化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方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首先,敦煌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历史、社会等方面。
在文学方面,研究者通过对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佛经和乐府诗等文献资料的研究,逐渐深入了解了敦煌文学的历史演变、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在艺术方面,敦煌石窟的壁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研究素材。
此外,敦煌音乐也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者提供了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珍贵机会。
在历史和社会方面,研究者通过对敦煌文献和历史资料的研究,探讨了敦煌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
其次,敦煌文化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古文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等。
敦煌石窟中的石刻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重要遗产,但受到时间和环境的侵蚀,保存状况较差。
因此,如何保护和修复这些石刻和壁画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另外,敦煌文化的研究需要传承和创新,如何在传承中保持其文化价值的独特性,同时又与现代社会相契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也是敦煌文化研究面临的挑战,如何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敦煌文化,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最后,针对以上问题,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在古文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应加强与相关专家合作,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石刻和壁画的保护水平;其次,在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可以通过整理和翻译敦煌文献、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促进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后,在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方面,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学手段,深入研究敦煌文学和艺术的内涵。
敦煌文化研究会工作总结
敦煌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10年,是一个致力于研究和传承敦煌文化的学术组织。
经过多年的发展,研究会在敦煌文化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为推动敦煌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过去的一年里,敦煌文化研究会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
首先,研究会组织了一次敦煌石窟的考察活动,邀请了一批专家学者前往敦煌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为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建议。
其次,研究会还举办了一次关于敦煌壁画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和保护问题,为敦煌文化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搭建了平台。
此外,研究会还开展了一些敦煌文化的普及和宣传活动,包括举办展览、讲座和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参与,增强了公众对敦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敦煌文化研究会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敦煌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我们将继续组织考察和研究活动,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我们还将继续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和交流;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对敦煌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敦煌文化,为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敦煌文化研究会将继续努力,为敦煌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敦
煌文化的光芒继续照耀世界。
“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研讨会”综述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研究会、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浙江省敦煌学会、甘肃省敦煌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纪念周绍良先生逝世三周年学术研讨会”2008年 8 月 21 ~23 日在兰州举行。
来自北京、浙江、四川、重庆、江苏、甘肃、台湾等地区的 60 多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开幕式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颜廷亮主持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项楚致开幕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范鹏代表主办方致辞。
周绍良先生的女儿周启璋、周启瑜和侄女周小鹃 (代表其父周榘良先生 )参加了会议 ,周启瑜还代表亲属作了《蕴深情于小书———追思我的父亲绍良先生》的发言 ,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她整理父亲所收藏的当代学者赠书签名本时的所见所感 ,可作为献给中国现代学术春秋的一枝奇葩。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柴剑虹、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会顾问程毅中、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发来了贺信。
1909年 8月 ,法国伯希和来到北京 ,出示他从敦煌王圆箓处得到的石室写卷数十种。
著名学者罗振玉看完写卷后即写出了《敦煌石室书目及发现之原始》,记录了所见敦煌遗书 12 巨大贡献。
他校录了我国第一部变文集《敦煌变文汇录》( 1954 年 ) ,编录了《敦煌变文论文录》( 1982年 ) 、《敦煌变文集补编》 ( 1989年 ) ,主编《敦煌文学作品选注》( 1987 年 ) 、《敦煌文献分类录校丛刊》( 1994年 ) 、《英藏敦煌文献》(佛经以外部分 , 1990 年 )第一、二卷及《唐代墓志汇编》( 1992年 ) 。
发表敦煌文学研究论文数十篇 ,像《谈唐代民间文学》《唐代变文及其他》《读变文记》等论文 ,就敦煌文学的分类、体制特点及具体作品的体性认定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学术观点对我国敦煌文学影响甚大。
“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金少华 蔡渊迪(浙江大学 古籍研究所,杭州 310058)中图分类号:K87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10)02-0182-09截至目前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个年头。
这一百年中,敦煌学界名家辈出,敦煌学成绩斐然,及时地总结这一百年来的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成果已刻不容缓。
2010年4月10日至12日,来自海内外的一百三十多位专家学者齐集杭州西子湖畔,召开了“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回顾、总结这一百年的敦煌学历程,并发表最前沿的学术资讯和学术成果,交流研究心得。
这次讨论会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承办,并得到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和浙江大学汤永谦学科建设发展基金会的赞助。
与会学者除两岸三地敦煌学界的知名学者外,还有来自日本、俄罗斯、美国的相关专家。
讨论会共收到论文80余篇,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历史、经济、地理、宗教、艺术等方面,其中大部分论文在会上分“语言文学”、“文献史地”、“宗教艺术”三个小组作了宣读。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
同时举办了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奖学金”颁奖典礼。
会后,会议代表们又考察了浙江的奉化溪口、千岛湖等一些文化古迹。
现将会议情况按议程撮要综述如下:4月10日上午,“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
开幕式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柴剑虹先生主持。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邵清副主席向中外来宾介绍了浙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并着重分析了浙江的敦煌学研究状况。
浙江大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金少华(),男,浙江嵊州人。
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蔡渊迪(3),男,浙江海宁人。
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敦煌愿文研究现状与成果综述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最为辉煌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上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底,敦煌莫高窟经历了约1000年的时间,历史的长河使得敦煌莫高窟成为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展示艺术成就最为壮观的佛教艺术圣地。
敦煌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国内外学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敦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们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历史资料。
本文将对敦煌研究的现状与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为读者深入了解敦煌研究提供全面而系统的信息。
一、敦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敦煌研究自20世纪初开始兴起,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丰富成果的学科领域。
早期的敦煌研究主要是考古学家对敦煌莫高窟的发掘和整理,他们对敦煌的历史与文化、艺术与宗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后来的学术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内外对敦煌研究投入了更多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敦煌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涉及内容也日益丰富。
此后,中国敦煌研究中心、中国敦煌研究院等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加快了国内对敦煌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海外也有一批学者深入敦煌研究,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雕塑、壁画中的文字和神话故事等方面作了深入的考察和解读。
敦煌研究的现状是非常令人鼓舞的,能够为我们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历史资料。
二、敦煌研究的成果与亮点1. 敦煌壁画与雕塑研究壁画与雕塑是敦煌莫高窟的两大艺术瑰宝,也是敦煌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敦煌研究中,壁画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对象之一。
敦煌壁画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丰富多样的题材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敦煌壁画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敦煌莫高窟中的雕塑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敦煌雕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内容深受学者们的喜爱,不仅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雕塑技术和审美情趣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也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宗教与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敦煌愿文研究现状与成果综述敦煌研究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而敦煌愿文研究作为敦煌研究的重要分支,也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对敦煌愿文研究的现状和成果进行综述,包括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成果等方面。
敦煌愿文是指敦煌文书中的愿望文,记录了当时人们的心愿、期望和祈祷等内容。
这些愿望文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和生活的重要窗口。
在敦煌文书中,愿望文的种类繁多,包括祈福文、祈雨文、祈福祈愿文等。
通过对这些愿望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思维方式。
在敦煌愿文研究中,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等。
文献学主要通过对敦煌文书的阅读和研究,来了解愿望文的内容和形式。
考古学主要通过对敦煌遗址的发掘和调查,来了解愿望文的出土背景和历史地位。
历史学主要通过对敦煌历史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来了解愿望文的历史背景和变迁。
这些研究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了敦煌愿文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敦煌愿文研究的对象方面,主要包括敦煌文书中的愿望文和相关文物、敦煌墓葬中的愿望文和相关器物等。
这些研究对象的丰富多样性,使得敦煌愿文研究成为一个兼具文献学、考古学和艺术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这些研究对象的系统研究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敦煌愿文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价值。
敦煌愿文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对敦煌愿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人们的心愿和期望,从而把握他们的历史和文化。
敦煌愿文研究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研究对象的保护和整理、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完善等。
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加强对敦煌愿文的研究和保护,为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三)四敦煌文献为历史学提供了一大批内容丰富的研究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史料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以今天的认识水平观察,它至少在以下一些方面对历史学具有独特价值。
其一,它为我们全面、深入、系统地考察中古时期的一个地区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研究资料。
与甲骨文和汉晋简牍等其他出土文献相比,敦煌文献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它涉及的学科和方面较多。
仅对历史学而言,就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诸多方面。
其次,每件文献所包含的内容也相对比较丰富。
再次,它涉及的时间较长,自5世纪初至11世纪初将近6个世纪。
即使文献年代比较集中的8 世纪中至11世纪初,亦达200多年。
最后,全部文献都与敦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关系或联系。
就世界范围来看,具备以上条件的出土文献似也为数不多。
如果我们依据这些资料对中古时期敦煌社会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作全方位的考察,其成果将为学术界认识中古社会的具体面貌提供一个模型或参照系。
这当然有助于推进人们对中古时期社会的进一步认识。
显然,对历史学而言,解剖敦煌这样一个麻雀,其意义会超出敦煌地区。
而敦煌文献为解剖这个麻雀提供了必要条件。
本文的简略回顾表明,数十年来,我国学者在这一方面已做了许多重要准备工作。
如对归义军政治史的研究、对敦煌历史地理的研究等都已经相当深入,并有总结性论著问世。
有的相关类别文书如碑铭赞类文书和契券文书的整理和研究也已达到较高水平。
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不少方面有待展开。
如归义军时期的经济史、佛教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等方面都值得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有些方面甚至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以后才能进行总结。
如敦煌佛教史需要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完成“敦煌佛寺志”、“敦煌的佛教与社会”等系列专题研究以后,才有可能在这方面进行总结性研究。
敦煌社会史也要在完成“敦煌氏族志”等系列专题研究后才有可能进行总结性研究。
敦煌文献是指在西部的敦煌地区所出土的历史文献,包括石窟壁画、石刻、木刻和古代经书等。
这些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近年来,敦煌文献的语法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敦煌文献的语法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
例如,敦煌文献中出现了许多古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语法现象,比如古代汉语中的谓词后缀、复合谓语和祈使句等。
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敦煌文献中还有许多有趣的语言现象,比如修辞、文体和句法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敦煌文献的语法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领域,它为我们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特征和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敦煌愿文研究现状与成果综述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以其丰富多彩的壁画和雕塑而闻名于世。
自20世纪初以来,敦煌研究在中国和国际上一直备受关注,成为古代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对敦煌壁画和文献的研究中,愿文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不仅对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对佛教文化和传播、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对敦煌愿文研究的现状与成果进行综述。
一、敦煌愿文的发现与特点敦煌愿文是指在敦煌莫高窟中出土的一类特殊文献,其主要形式是写在竹简、帛书和纸张上的经文、佛经等文献。
这些文献大多是用梵文、汉文和吐火罗文书写的,内容涉及佛教经典、论著、经传及历史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敦煌愿简,这是指写在竹简上的一类文献,通常是佛经、论著和诵经文献,通过这些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佛教在唐代敦煌地区的传播状况、佛教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及敦煌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对于研究敦煌和当时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初以来,敦煌愿文研究一直是中国和国际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研究敦煌愿文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敦煌愿文的整理与研究敦煌愿文的整理工作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研究院和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负责,他们通过整理、翻译、考证等一系列工作,对敦煌愿文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研究。
通过这些工作,不仅对敦煌愿文的数量、类型、内容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而且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2. 敦煌愿文的文字学和语言学研究敦煌愿文的文字学和语言学研究主要是指对敦煌愿文所用文字、语言的研究。
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对梵文和汉文的翻译、注释、对照等工作,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敦煌愿文的内容和特点,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敦煌愿文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主要是指对敦煌愿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通常需要结合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敦煌愿文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研讨会”综述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研究会、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浙江省敦煌学会、甘肃省敦煌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纪念周绍良先生逝世三周年学术研讨会”2008年 8 月 21 ~23 日在兰州举行。
来自北京、浙江、四川、重庆、江苏、甘肃、台湾等地区的 60 多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开幕式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颜廷亮主持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项楚致开幕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范鹏代表主办方致辞。
周绍良先生的女儿周启璋、周启瑜和侄女周小鹃 (代表其父周榘良先生 )参加了会议 ,周启瑜还代表亲属作了《蕴深情于小书———追思我的父亲绍良先生》的发言 ,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她整理父亲所收藏的当代学者赠书签名本时的所见所感 ,可作为献给中国现代学术春秋的一枝奇葩。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柴剑虹、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会顾问程毅中、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发来了贺信。
1909年 8月 ,法国伯希和来到北京 ,出示他从敦煌王圆箓处得到的石室写卷数十种。
著名学者罗振玉看完写卷后即写出了《敦煌石室书目及发现之原始》,记录了所见敦煌遗书 12 巨大贡献。
他校录了我国第一部变文集《敦煌变文汇录》( 1954 年 ) ,编录了《敦煌变文论文录》( 1982年 ) 、《敦煌变文集补编》 ( 1989年 ) ,主编《敦煌文学作品选注》( 1987 年 ) 、《敦煌文献分类录校丛刊》( 1994年 ) 、《英藏敦煌文献》(佛经以外部分 , 1990 年 )第一、二卷及《唐代墓志汇编》( 1992年 ) 。
发表敦煌文学研究论文数十篇 ,像《谈唐代民间文学》《唐代变文及其他》《读变文记》等论文 ,就敦煌文学的分类、体制特点及具体作品的体性认定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学术观点对我国敦煌文学影响甚大。
会议共进行了 6 场学术研讨 , 分别由李正宇 (敦煌研究院 ) 、张鸿勋 (天水师院 ) 、郑阿财 (台湾南华大学 ) 、张涌泉 (浙江大学 ) 、朱凤玉 (台湾中正大学 ) 、郑炳林 (兰州大学 ) 、李并成 (西北师范大学 ) 、伏俊琏 (兰州大学 ) 、高启安 (兰州商学院 ) 、刘进宝 (南京师范大学 ) 、马德 (敦煌研究院 ) 、杨秀清 (敦煌研究院 )等主持。
本次研讨会收到论文 54篇 ,其中文学类论文 25 篇 ,语言文献类论文 15篇 ,历史文化类论文 12篇 ,还有敦煌藏文文献研究论文 2 篇。
周绍良先生与敦煌语言文学研究是大会讨论的主题之一。
颜廷亮的《悼念永生难忘的导师周绍良先生》用充满情感的语言追忆了周先生指导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种 ,书目 31种 ,其中介绍了《冥报记》《秦妇吟》及《陈子昂集》往事 ,尤其是编写《敦煌文学》和《敦煌文学概论》的过程。
这等文学作品。
而另一位著名学者王仁俊则用四天的时间抄录伯希和携卷中有关历史、地理、宗教、文学的文献 30 篇 ,每篇后加上按语 ,编辑成《敦煌石室真迹录》。
中国敦煌学和敦煌文学的研究正式拉开了帷幕。
一百年来 ,在以中国学者为主体的中外学者共同努力下 ,敦煌文献得到全面系统的公布、影印和校录 ,出版了数以百计的研究论著和数以千计的研究论文。
作为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语言文学更是以其起步早、研究队伍壮大、成果丰硕而为学界关注。
百年之后 ,中国的敦煌学家聚集在敦煌学的故乡 ,缅怀几代学人对敦煌学的卓越贡献 , 总结百年来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 ,讨论其研究现状 ,展望未来发展 ,倍感历史赋予之责任重大、光荣而神圣。
周绍良 ( 1917~2005)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家和佛教研究专家。
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1988 年 8月 24日 ,周先生接替姜亮夫先生出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会会长 ,为推动我国敦煌语言文学的研究做出两部由周先生为顾问、颜先生为主编的著作 ,由全国敦煌文学研究的十多位专家撰写 ,代表了我国敦煌文学研究的总体水平。
刘进宝《略述 20世纪 80年代甘肃敦煌文学研究的卓越成就》则详尽地叙述了 20 世纪 80 年代甘肃敦煌文学研究的成就 ,可作为颜文的补充。
许多先生发言中都深情地追忆与周绍良先生的交往和对他的缅怀与敬仰。
敦煌变文、俗赋、通俗诗、歌辞、小说都是这次会议讨论的内容。
项楚《从印度走进中国———敦煌变文中的帝释》通过佛教中的“帝释”与中国固有的天帝及道教中的最高神祇相融合 , 最终成为中国民间信仰的神灵 ,这一踪迹的探讨 ,以证明中国文化接纳外来文化的包容性。
张鸿勋《从它山攻玉看俗讲变文研究的新拓展》对国人关注较少的日本敦煌俗讲变文研究情况进行了点评 ,让我们获得了俗讲变文的另一种文化解读。
刘亚丁 (四川大学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手稿研究所及敦煌文献的入藏和研究》一文叙述了东方手稿所的历史沿革和敦煌文献入藏该所的原始 ,重点介绍了俄国学者敦煌文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也值得借鉴。
郑阿财的《唐五代道教俗讲活动与遗存》用大题材料钩稽了唐五代道教俗讲的活动 ,尤其是在敦煌文书中上 ,也提交了有关历史学、文献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杨宝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着意探讨了敦煌小说《持诵金刚经灵验记》之题记的文化史、宗教史及其与敦煌地区史的研究价关于道教俗讲的遗存 ,可作为向达先生《唐代俗讲考》的补充。
值。
郑炳林、李强对敦煌类书《籝金》的编辑目的、成书时间、选伏俊琏的《先秦两汉“看图讲诵”艺术与俗赋的流传》通过对中国早期故事图画和看图讲故事形式的考察 ,以证明变文的中国文化源头。
马德的《敦煌绢画上的“邈真”与“邈真赞”》向人们展示了敦煌绢画中大量的供养人像 (原题“邈真”)和功德发愿文 (原题“邈真赞”)这种画赞结合的艺术形式。
王晶波 (西北师范大学 )《敦煌文学中的死而复生故事及其文化内涵》把敦煌文学中的死而复生故事分为三种类型 ,分析它们所蕴含的社会宗教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李正宇 (敦煌研究院 )《试释敦煌材标准、体制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和考证。
杨秀清对伯 3750 卷《残书信》进行了校录 ,对其中提到的几个人名 ,尤其是涉及归义军与中原王朝关系的重点人物王敬翼进行了考证。
冯培红 (兰州大学 )则对晚唐刘允章的《直谏书》与敦煌写本所抄中唐贾耽的《直谏表》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对比 ,以考证二者的真实性及这一文本从中原到敦煌流传过程中的种种变异。
梁红、沙武田 (敦煌研究院 )对王道士用流水冲疏莫高窟下层积沙的情况进行了考证 ,这就涉及藏经洞的发现方式和时间等问题。
汉简教诲诗》对敦煌汉简中的一首西汉佚诗进行了重新解读。
谭伟 (四川大学 )把敦煌写卷中的《祖师颂》与《祖堂集》中的净朱凤玉《敦煌写本〈祭驴文〉校释及其文体考辨》回顾了《祭驴文》的研究历程 ,对照原卷重新校录 ,并吸收已有的成果详加校释 ,并从用韵、句式、表现手法等方面对其“赋体之文”的特征进行了深入考辨。
何剑平 (四川大学 )对国家图书馆藏 BD00950 写卷《维摩经》的一种“解疏”进行了校录 ,向我们展示了一篇类似于讲经文的富有文学性的文体。
高国藩 (南京大学 )分析了敦煌本《汉将王陵变》中的四位人物形象 ,汪泛舟 (敦煌研究院 )对敦煌四篇赞进行了重新校录和考释 ,王志鹏 (敦煌研究院 )通过敦煌联章歌辞探讨佛教对民间歌唱体式的吸收与发展 ,周延良 (天津师范大学 )对敦煌《云谣集》与《花间集》两种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词集所包含的文化类型进行了比较研究 , 王勋成 (兰州大学 )对敦煌写本《离合诗》重新考释 ,巨虹 (甘肃社会科学院 )对敦煌词《谒金门》“开于阗”的创作年代进行了考察 ,而杨雄 (三峡学院 )辩证地分析了敦煌文学中雅与俗之关系 ,杜琪 (甘肃社会科学院 )则对敦煌文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讨。
本次研讨会也提交了有关敦煌语言研究的论文。
周掌胜 (杭州师范大学 )通过敦煌文献词汇的考察 ,说明出土文献对大型词典的编纂和修订的意义。
董志翘 (南京师范大学 )的论文对敦煌社会经济文书中的一些词汇语法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蒋宗福 (四川大学 )则对敦煌写本中唐五代韵书中的语词进行了考释。
叶贵良 (浙江财经学院 ) 对敦煌道教文献《本际经》的现代录文进行了补正。
张勇 (四川大学 ) 对《燕子赋》中的三个词语进行了详细的索解。
李茹 (敦煌研究院 )对俄藏敦煌写卷中“新样”一词作了新的训释。
还有数篇论文讨论敦煌吐蕃文献。
张延清 (敦煌研究院 )就吐蕃统治时期藏文在敦煌的推广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叙述 ,勘措吉 (敦煌研究院 )则对敦煌吐蕃语言文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学科交叉研究一直是敦煌学研究的特点之一 ,本次研讨会修禅师赞进行比较 ,论证后者源于前者 ,并考释二者的文字异同。
邰惠莉 (敦煌研究院 )对吐蕃时期汉文写经纪年用法进行了归纳和考述 ,杨富学 (敦煌研究院 )则对回鹘佛教与印度神话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张涌泉《〈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前言》论述了编校《敦煌文献合集》的意义、分类、体例等问题。
刘雁翔 (天水师范学院 ) 对现代著名学者冯国瑞有关敦煌写经与吐鲁番文书的题跋一一叙录 ,其中不乏精当的考证。
赵红 (南京师范大学 )则对南京师大文学院藏敦煌《妙法莲华经》残卷进行了校勘 ,对其抄写时代进行了考证。
刘黎明 (四川大学 )对敦煌写卷中所存佛教密宗“启请文”进行了梳理 ,并与现存陀罗尼经幢上的启请文进行了比较研究。
李并成、杨发鹏《“草圣”张芝其人其书》利用敦煌文献及相关史料 ,对张芝的籍贯、学习书法的情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徐小卉 (兰州商学院 )则对新世纪最初五年内甘肃敦煌学研究的情况做了总结。
张先堂 (敦煌研究院 )通过莫高窟供养人画像的发展演变考察敦煌佛教史 ,高启安对敦煌文献中记叙的食器“马头盘”的形状功用及东传日本的考察 ,李金梅、路志峻 (兰州理工大学 )对中古时期胡旋舞的考释 ,都是饶有兴味的研究题目。
会议期间 ,还举行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会理事扩大会 ,就组织和开展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商讨。
会议一致推举著名敦煌语言文学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项楚教授代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会会长。
研讨会闭幕式由项楚主持 ,张鸿勋教授、郑阿财教授、郑炳林教授、伏俊琏教授作了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