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
我所知道的敦煌莫高窟石窟及九个洞窟莫高窟的经典洞窟文/佚名2015年7月9日,我在这里。
???? 到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参观。
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莫高窟的开凿比龙门石窟早128年、比云冈石窟早94年。
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
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艺术价值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
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无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
如果把45000平方米壁画一张张连接起来将长达25公里,要把这些壁画哪放在路边的话,可以构成个从市区到莫高窟的一条长长的画廊。
其规模之宏大,题材之广泛,艺术之精湛,被日本学者称之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
到了莫高窟,导游小姐告诉我们景区不允许带照相机,更不能照相,莫高窟到处都安装了监视器,谁照了保安就会找你的。
进人莫高窟后,有讲解员招呼大家,并每人发了讲解接收器,一个讲解员带25人。
由于参观的人比较多,各讲解员带领自己的队伍,走向不同洞窟。
在前往我们要去的第一个洞窟的路上,讲解员对莫高窟做了一个全面的介绍。
他说,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千”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指具体的数目,而是喻指很多,因为这里有许多佛教塑像、壁画的洞窟,所以俗称为“千佛洞”。
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洞窟第423号洞窟题记中,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大抵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说莫高窟开凿于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在古汉语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说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许多唐代文献都记载,唐代沙州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称,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附近的乡、里名称命名;其三是说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译。
莫高窟,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窟区南北全长1600多米,现存洞窟492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每个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
敦煌莫高窟介绍讲解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之一。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有洞窟 735 个,壁画 4.5 万平方米、泥质彩塑 2415 尊。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合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丰富多彩,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 25 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
南北全长 1680 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 735 个,分布于高 15~30 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 1~4 层不等。
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 492 个,彩塑 2400 多身,壁画 4.5 万多平方米。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
在莫高窟中,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如藏经洞、九层楼等。
藏经洞是莫高窟的一个神秘洞穴,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书、经卷、绘画等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金刚经》。
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
它是一座 8 米高的石塔,建于唐朝时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游览莫高窟需要提前预订门票,并且需要携带个人有效证件。
游客可以选择白天或者晚上游览莫高窟,白天门票价格为 200 元人民币,晚上门票价格为 100 元人民币。
此外,游客还可以选择乘坐骆驼、拍照等服务,以便更好地体验莫高窟的文化魅力。
简要介绍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一、介绍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及其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是乌夷族文化的象征,也是贯穿中国历史特色的文化遗产。
二、历史性及文化内涵敦煌莫高窟是十三世纪中国南北朝时期(公元605-617年)安史之乱期间建立的,传说莫高窟是由安史之乱期间活跃于西部的苗族部落所建,后来供著名佛教大师印光大师所用。
敦煌莫高窟的建筑是佛教流传至西域的重要宣传介质和仪式的场所。
当时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到敦煌后,印光大师经营莫高窟,带着佛教快乐舞动的宣传法传,奠定了北传派佛教的西进历史,是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的故事里高度重要的一环。
三、艺术风格敦煌莫高窟受当时佛教艺术影响,保留了一些汉魏风格的艺术特点,但也吸收了大量印度佛教中雕塑艺术的元素,使其绘画、雕刻艺术能更好地显示出复杂的艺术技法、流畅的内涵表现及变化多样的审美观念。
莫高窟的壁画以壁神和护法等“金刚众”系列最多,体现了佛教雕刻艺术独有的特色,受到了极大好评。
四、文物展示敦煌莫高窟有两个名叫西、东窟的大窟,共有超过4500多处佛像及许多文物。
在西窟共建有200余座寺室,1000余尊佛像。
西窟收藏有数百幅精美壁画及雕刻,描述了佛教传入中国及相关故事。
其中西窟9号洞、287号洞、17号洞有着很多珍贵的文物,尤其以17号洞的金佛头最为引人注目。
同时,西窟的凹形大厅佛顶和拱顶多种色彩金色图案,也将灿烂的艺术技艺展示出来。
五、朝圣Paradise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最重要的佛教宝地,也是佛教仪式的场所,每年也陆续有许多敬奉佛教的朝圣者来此参观。
他们欣喜雀跃,目光朝西窟无限期待,也朝着高大、神威的敦煌莫高窟宝座虔诚膜拜朝拜,在信仰上不断注入新的力量,为这一块文化地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六、现状与保护敦煌莫高窟是文物保护单位,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努力为之保护,现在已建立起由国家管理的保护体系,并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法规,在严格的保护措施下,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地位得到了恢复。
莫高窟的外观介绍100字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这个精美的石窟群由492个洞窟组成,内有数以千计的佛像、壁画和佛龛。
莫高窟的外观令人叹为观止,窟顶上雕刻着精细的浮雕和华丽的装饰,彰显着古代艺术的辉煌。
莫高窟的外观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洞窟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呈方形,有的呈长方形,有的呈圆形,每个洞窟都独具特色。
洞窟内外的壁画是莫高窟最引人瞩目的特色之一,这些壁画描绘了佛陀的故事、佛经中的场景和宇宙的构造,体现了佛教的信仰和教义。
莫高窟的外观也体现了敦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点。
莫高窟建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之间,历经了数百年的时间,因此在外观上可
以看到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风格的变化。
洞窟外的山峦和草原与洞窟内精美的壁画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幅自然与艺术的和谐画卷。
总之,莫高窟的外观令人叹为观止,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和佛教文化的辉煌。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游客们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中国佛教石窟,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位于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
其发掘时间从十六国到元朝,历时1000多年,是中国历代石刻中独一无二的。
这里不仅是中国古老文明灿烂的一座艺术宝库,同时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沟通的重要见证人。
莫高窟现存洞穴735个,现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尊,唐宋时期的5个窟窿,反映了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和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窟内绘有佛像和佛经,是佛门弟子修行、观像、礼拜的场所。
敦煌石窟是一种集建筑、雕塑和壁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
洞穴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部地区492个为莫高窟礼拜佛事之地,北部243个为和尚、匠人居住,其中有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大多没有彩绘和壁画。
敦煌地处甘肃省西部,处于河西走廊的西端。
从汉朝起,它与青海、新疆相连,成为中国和西方的交通枢纽。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立了敦煌郡,以防御匈奴。
自从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以来,敦煌这个西部的重要城市,就成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上的商贸枢纽,也是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交汇之地。
佛教与艺术等中西文化在此交汇碰撞,形成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历史渊源。
关于莫高窟的发掘和建造时间,各种文献的记载略有差异。
现在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看法是,乐僔和尚在莫高窟开凿山洞,法良禅师继续修建。
武周圣历698年《李君修慈悲佛龛碑》中说:“莫高窟,约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有一位僧人,持清净之名,持着清净之心,于锡林中行走,忽见一道金光,形如千佛,在其上建造了一座洞窟。
其次是法良禅师,由东而来,在邙师窟旁建造。
到了北凉,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小型的僧人团体。
这些洞穴起初只是供和尚们打坐和练习,但后来发展成了为邻近地区的寺庙提供服务。
后来,北魏皇室东阳王元太荣(原名元荣)、北周贵族建平公于义被任命为瓜州(敦煌)刺史,莫高窟在佛教信仰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
隋唐初期,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贸中心和宗教中心,而莫高窟则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地方。
莫高窟的资料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处的九曲黄河之滨。
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风格最多样的石窟艺术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瑰宝。
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与佛教艺术的结合体,拥有丰富的艺术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莫高窟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它的名称“莫高”来源于和平时期传统民间说法,意思是干井,因为莫高窟是在一座山丘上凿开的,石窟内还有井,由此得名。
莫高窟总共有735个石窟,壁画和彩塑数量达到49247尊,壁画总长度达到4.99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艺术遗址。
莫高窟的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展现了佛教教义、佛教经典、佛教传说和人物形象等内容。
这些壁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内容吸引着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壁画中的佛陀形象栩栩如生,慈祥庄重;传说中的佛教神话故事生动有趣,给人以无限遐想;佛教经典的展示充满智慧和哲理,给人以启迪。
除了壁画,莫高窟还保存有大量的佛像和佛龛等彩塑艺术。
这些彩塑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彩塑艺术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展示了佛教艺术的魅力。
莫高窟的艺术风格多样,包括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时期的艺术风格。
这些不同的时期和艺术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莫高窟艺术风格。
莫高窟是中国石窟艺术中艺术风格最丰富、最多样的代表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艺术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艺术元素,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域特色。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东方人物的面貌特征,同时又融入了西方线条的柔美和立体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和学者前来研究和欣赏,对中国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艺术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的辉煌,也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
敦煌莫高窟介绍200字
x
敦煌莫高窟,是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的一座古建筑群,始建于公元5世纪。
它是藏传佛教、唐代都城等十余支宗派风格极为多样的佛教壁画和塑像,极具艺术价值,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而驰名中外。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最典型的砖石窟之一,它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莫高窟由数百座窟穴组成,大小、形制各异,绚丽多彩,艺术价值尤甚,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敦煌莫高窟最著名的窟穴有八大窟、十二窟、大慈恩寺、大昭寺、大宝泉、空窟等。
其中以八大窟的壁画著名,十二窟以神态逼真的佛像而著称。
莫高窟藏有大量的宝藏,堪称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
敦煌莫高窟有“东方艺术的宝库”之称。
它融合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回教、梵文抄本的艺术风格,在当时文化交融的大潮中,体现了中外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度。
它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宝库,也是全世界佛教文化的瑰宝。
- 1 -。
人类敦煌千年莫高人类敦煌,又称敦煌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境内,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重要遗址之一。
敦煌石窟有千年的历史,共有735个洞窟,其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佛教石刻、壁画和文物,这些艺术品形成了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千年莫高中,敦煌石窟集中了中国古代绘画、雕刻、文学、佛学、历史、地质等众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敦煌莫高中的壁画描绘了中国古代佛教信仰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诠释了佛教教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如《舍利弗摩诃经》中所说的“大乘两部经典”,即《华严经》和《法华经》,分别在敦煌石窟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壁画中的佛教教义、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为后代研究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学术脉络。
敦煌石窟中的佛像与塔刹呈现千姿百态,与新疆、云南、马来西亚、印度、泰国、缅甸等地的佛像比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文化差异。
其中,印度风格的佛像最为典型。
印度佛像在敦煌石窟中,主要是两个形象的表现,一个是苦行佛形象,一个是一般佛形象,这两种形象基本呈现出印度佛教石窟的特点。
敦煌石窟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唐宋时期,敦煌经济、文化、思想的交流与多元化互补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吸引了大量来自中、西亚及欧洲的科学家、旅行者前来游历、研究,并在当时播下了人类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在文化、艺术、生产等多个方面,敦煌都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丰硕的成果。
最独特的是,在敦煌石窟内还保存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共计240件,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
其中,《红楼梦》中的《西苑梦凤诗》的片段,就在敦煌石窟中被发现。
中国古代文化、世界文化的精粹化身成了文化瑰宝,为人类文化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学术价值。
总之,人类敦煌是人类历史的重要遗址,是中国古代文明、世界文化交流及其艺术表现的杰出代表,不仅深度影响了中华文化,也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敦煌石窟的荣誉,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珍宝,我们应该为之自豪,更加珍惜和爱护。
关于莫高窟的知识
一、莫高窟概况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以莫高山周围的天然洞穴系统为基础的,由一系列高聚悬壁石窟构成的大型佛教艺术群,是世界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也是全球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莫高窟的建筑洞窟群造型千姿百态,精美瑰丽,艺术价值极高,是世界文化宝库。
二、莫高窟历史
莫高窟始建于公元446年,属隋朝,历史上出现了隋高昌、隋仁宗、唐武宗、唐天宝、唐永徽、宋成宗等诸多朝代加以更新,到了元代,莫高窟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宋元时期又是繁荣的鼎盛时期。
莫高窟洞窟中的壁画和绘画,以及石刻,都是佛教文化的发展史,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三、莫高窟建筑
莫高窟是以莫高山为中心,以谢家洞、九龙壁、白马洞等为其中的重要部分,由上百个石窟构成的石窟群,以及大量的建筑和佛教活动遗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佛教文化群,也是一处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其中的大量壁画和石刻精美绝伦,雕刻细腻精湛。
四、莫高窟文化
莫高窟文化主要反映的是东汉到元代的佛教艺术文化,以及贯穿其间的历史和宗教文化,涉及到唐宋佛教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家风文化、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资料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宝库之一。
以下是有关敦煌莫高窟的一些资料:
背景信息
-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距离敦煌市约25公里。
- 始建于公元4世纪,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 莫高窟由多个窟室组成,包括735个洞窟和约5万平方米的壁画。
艺术特点
- 壁画:莫高窟壁画以题材为主,展现了文化的丰富内涵。
- 塑像:窟内还有大量佛像、菩萨像等雕塑。
- 石窟:莫高窟窟室多以天然岩洞为基础,后经人工挖掘和修饰。
保存与保护
- 莫高窟的石窟艺术面临着一系列的保存与保护问题,包括自然风化、水分侵蚀等。
- 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护莫高窟,如控制游客数量、
进行定期维护和修复等。
世界影响
-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莫高窟的石窟艺术对于世界艺术史和艺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莫高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成为中国重要的
旅游景点之一。
以上是关于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一些资料。
莫高窟以其
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莫高窟将继续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人
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敦煌莫高窟石窟文化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境内,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石窟以其独特的壁画和雕刻艺术而闻名于世。
它是我国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对敦煌莫高窟石窟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1. 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始建于东晋时期,经历了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等多个朝代的兴衰。
这些朝代的更迭和社会背景的变化使得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演变中,莫高窟石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敦煌壁画和雕刻艺术。
2. 艺术特色莫高窟壁画以其绚丽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辉煌成就。
壁画内容涉及佛教故事、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广泛领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壁画中,人物立体逼真,色彩鲜艳,线条灵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除了壁画,莫高窟还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而蜚声中外。
在石窟中,有许多精美绝伦的佛像和器物。
这些雕塑以其细腻的手法、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高度水平。
3. 文化意义敦煌莫高窟石窟文化对于了解中国古代艺术、佛教文化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莫高窟石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对于研究我国绘画和雕刻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其次,莫高窟石窟还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程,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莫高窟石窟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见证,记录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迁,对于研究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总之,敦煌莫高窟石窟文化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壁画和雕刻艺术引人入胜,凝结了我国古代艺术、佛教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我们应该加强对敦煌莫高窟石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莫高窟的传说故事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境内。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以其千余洞窟和数千尊佛像而闻名于世。
这个壮丽的艺术瑰宝背后隐藏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关于莫高窟的传说故事。
第一个传说讲述的是莫高窟的起源。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莫高窟所在的地方曾是一片茫茫沙漠。
这里阳光炽烈,风沙滚滚,几乎没有任何生命存在。
然而,一位名叫莫高的居民却长久以来深爱着这片荒凉的土地。
他心怀慈悲,希望能够让这里变得更加美丽。
于是,莫高开始集结乡亲们的力量,共同筹建一座佛寺。
大家努力工作,挖洞、雕刻石壁,花费了数年的时间。
最终,莫高窟全面竣工,成为一座气势恢宏、瑰丽绝伦的石窟群。
第二个传说是关于一个勇敢的女子。
相传,在莫高窟修建的时候,当地的居民遭受着风沙的侵袭,生活异常艰苦。
为了鼓励大家坚持下去,一位名叫玉娃的年轻女子决定加入到修建工作中。
玉娃身穿轻便的衣裳,手持铁铲,透过浓重的风沙努力前进。
大家见到玉娃如此勇敢坚定的样子,也更加勇气百倍,纷纷加入到工程中。
最终,莫高窟得以完美建成。
第三个传说讲述的是一位神秘的艺术家。
相传,在莫高窟的壁画中藏匿着一个神秘的艺术家。
这个艺术家天资聪颖,擅长绘画,他创作的壁画充满力量和美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然而,这位艺术家却因一次意外而失踪了。
有人传言他在莫高窟的某个角落中开辟了一道秘密通道,并融入到壁画之中,以永远守护莫高窟的艺术之魂。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人们仍然相信,莫高窟的美丽充满了神秘的力量。
这三个传说故事展现了莫高窟的起源、修建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壁画背后的神秘故事。
莫高窟的建造历经了无数人的辛勤付出与智慧积累,其丰富多样的佛教壁画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
莫高窟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的杰作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通过这些传说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莫高窟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也能深入感受到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一个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
1987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
其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还有唐宋木构建筑五座。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
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二十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
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佛教史迹画,表现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相结合的题材;供养人画像,即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有反映当时的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衣冠服饰制度、古代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为研究4世纪到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莫高窟的壁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盛唐时期的壁画水平最高。
供参观的洞窟较有影响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
莫高窟的资料莫高窟是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一处著名的佛教艺术瑰宝。
它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石窟艺术博物馆,也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莫高窟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西北25公里处的莫高山壁上,占地面积约4.8万平方米。
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前秦时期,之后不断扩建和修缮,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十国、西夏、元等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
莫高窟主要由佛教的寺庙、佛塔和佛像组成,共有735个石窟和大约4.2万平方米的壁画。
莫高窟的壁画是其最重要的艺术珍品之一。
这些壁画以佛教故事为主题,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影响。
壁画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佛陀的生平事迹、佛教经典故事以及佛教艺术中的宇宙观念等。
壁画的绘制技法精湛,细致入微,色彩鲜艳,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艺术风貌。
除了壁画,莫高窟中还有大量的佛像。
这些佛像以佛陀、菩萨和护法神等形象为主,它们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展示了古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技巧。
这些佛像有的是独立的,有的是与壁画一同构成整体艺术装饰。
莫高窟的佛像数量之多、造型之美是世界罕见的。
莫高窟的建筑也是其独特之处。
莫高窟的主要建筑形式为洞窟,洞窟一般由前室、正室和后室组成。
前室通常用于修行和礼佛,正室则是主要的供奉佛像和绘制壁画的地方,后室多用于寺庙的日常活动。
莫高窟的洞窟分布有序,布局紧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艺术殿堂。
莫高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宗教与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通过莫高窟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融合和发展过程,以及当时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
莫高窟的壁画、佛像和建筑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近年来,莫高窟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为了保护和研究莫高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等。
莫高窟简介1. 莫高窟的历史背景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莫高窟始建于公元4世纪,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敦煌,古代中国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站,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枢纽,也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莫高窟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产物,被誉为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佛教石窟之一。
2. 莫高窟的规模和分布莫高窟由2100多个洞窟组成,总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
其中,有大小窟龛735个,保留较完好的有492个。
洞窟内雕刻的佛像、壁画和佛教经文石刻等艺术作品共计达5.5万余平方米。
莫高窟以其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的佛像和壁画而闻名于世。
莫高窟的洞窟主要分布在中心大殿、西部穹顶、东山等地区。
其中,中心大殿是莫高窟的核心区域,也是最重要的地方,保存了大量精美的佛像和壁画。
3.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莫高窟的壁画以描摹佛教故事和系列传记为主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些壁画以其细致入微的表现技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著名。
莫高窟的佛像则充满了力量和神秘感,以多种姿态和形象展现了佛教中的不同神明和佛门弟子。
佛像的保存状态较好,给人以震撼和敬畏的感觉。
此外,莫高窟还以其丰富多样的彩塑和彩绘艺术而闻名。
彩塑和彩绘表现了佛教信仰、历史和人物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4. 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由于莫高窟所在地敦煌所处的地质环境恶劣,受到了风沙、水浸等自然灾害的侵蚀,同时也受到了人为因素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研究莫高窟,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对受损洞窟进行了修复和加固工作,以保证其能够经受住自然环境的侵害。
其次,设立了相关机构,负责莫高窟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加强了监测和保护力度。
同时,加大了对莫高窟的研究力度,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还为佛教文化的传承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5. 莫高窟的影响和价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承载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记忆。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民族伟大祖国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甘肃省敦煌境内。
建于十六国时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已经有大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
尽管经历了风沙的侵蚀,窟内的塑像和壁画已经不再完整,但其独特的魅力仍然吸引着人们。
在这个承载着千年历史风雨的石窟群中,最为标志性的建筑就是“九层楼”。
它因为有九层而得名,其中有一尊约三十多米高的大佛,两腿自然下垂,目光炯炯有神,给人一种庄严威严的感觉。
大佛的发髻盘绕,显得悠然自得。
右手向上抬起,象征着消除众生的痛苦;左手平伸,代表满足百姓的愿望。
他额上有一个朱砂痣,眼神平和,灰色的皮肤上覆盖着金粉,显得高贵典雅。
他的衣服垂直下落,线条清晰,虽然布料的曲线看起来有些僵硬,但却栩栩如生。
佛祖包容世间万物的胸怀,在古老的线条中展现出来。
大佛的体形丰满而圆润,庄严神圣。
据传说,弥勒菩萨成佛后,将带来一个和谐、富足的美好世界。
众生们从佛像底部仰望天空,在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中,更能感受到佛的至高无上和无尽的包容。
在旁边的一个石窟中,忠诚的护卫们守护着佛像。
佛像坐在一个半铃铛状的小房间里,头上的龙雕刻着绚丽多彩的花纹,栩栩如生,似乎即将飞向辽阔的天空。
房间的墙壁上绘着众人祈福的场景,每个小人的神态各异,衣物色彩也不相同,可以隐约看出是各地虔诚的高僧。
他们盘腿而坐,手臂放在腿上,神情庄重,仿佛正在进行某种仪式。
墙壁旁的人物形象或夸张,或矜持,每个人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侧躺的大佛,他的面部丰满,眼睛微眯,看起来非常享受。
经历岁月铸成的古铜色皮肤上,左手放在右腿上,宛如安详入睡。
衣服的大红色早已斑驳,但纹路柔软,似乎能随着身体的起伏而变化。
许多小人站在他的身上,双手合十,穿着宽袖大袍,神情各异。
敦煌莫高窟的文化传承已经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它带给每个人无比震撼的力量。
它凝聚着我们古老祖先千百年来的辛勤努力和智慧,让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敦煌石窟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
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1924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其中一些贪官私藏了一些,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最后只剩下八千多件了
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
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
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
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敦煌石窟中以莫高窟建窟最早,内容最丰富。
其余石窟,均系莫高窟的分支,西夏和元代的作品还可补莫高窟之不足。
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国,下迄清1000余年间连续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
莫高窟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塑像和绘画。
这里的塑像是泥塑,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的石像。
这主要是因为三危山石质较粗,不能凿成佛像,所以工匠们才用泥塑。
相传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而现存最早的洞窟开凿年代应为北凉(5世纪初),此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由历代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累积完成,因而也呈现出不同时代的风格。
北魏时期的塑像,体格高大,额部宽广,鼻梁高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袒露着上身,留下了印度艺术的浓重印记。
隋代的塑像,面相丰满,鼻梁相对稍低,耳朵相对加大,脸部线条柔和了,整个身体比例虽然还不尽相称,但已中国化了,体现出一定的民族风格。
唐代,莫高窟的雕塑达到了顶峰。
这些雕塑完全抛弃了模仿痕迹,面容温和慈祥,神情庄严从容,服饰华美。
天王像表现了男子的健美,让人感到威严、正直、勇猛、坚毅;菩萨像身段秀美,面庞圆润,嘴角带着微笑,胸臂袒露,衣裙轻薄,形象酷似现实中的妇女。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举世闻名的佛教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
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十四世纪,边续千年凿窟造像不断。
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各个朝代,形成南北全长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个,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49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木构窟檐五座。
莫高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历史最久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遗址。
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
洞窟建筑形式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
塑绘结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
壁画内容丰富博大,分为佛教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故事画、经变画、神怪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七类,是古代社会历史形象的反映。
精美的彩塑与壁画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
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
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
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
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敦煌文书的发现是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等的重要资料。
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历经劫难,大批敦煌文物与石窟中的一些壁画和彩塑,先后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盗宝者劫运国外,流散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与博物馆。
这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本世纪初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在全世界兴起,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门显学。
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944年,在莫高窟设立了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大为敦煌研究院。
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