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空气、保护空气2.1 空气的成分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21
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2。
1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验的方法“捕捉"空气,采集空气样品2〕了解空气的组成3〕初步认识纯洁物、混合物的概念4〕了解空气中各成分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的测定;2混合物、纯洁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混合物、纯洁物的区别中考热点测定空气的成分实验教学工具化学仪器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空气的组成教学情景导入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生命就难以存在。
目前你知道空气有些什么?每种气体都有什么作用呢?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捕捉〞到它吗?学生举例:如用注满水的集气瓶、塑料袋、注射器等。
怎样将你捕捉到的空气弄到另外一个集气瓶中?师生互动:【演示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并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捕捉"到的空气【分析讨论】空气中各组成气体的含量是不同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探究】教师介绍所用仪器并演示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实验开始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3.红磷为什么要过量?假设红磷的量缺乏,实验结果会怎样?4.翻开止水夹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5.通过这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还能设计什么样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提出可能的实验方案〕【内容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空气的成分,并强调: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值保持相对稳定。
【引入概念】现在请你描述一下空气.学生: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形成概念】我们把象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
(以空气为例,引入纯洁物、混合物的概念。
并让学生举例〕.【拓展视野】学生阅读空气成分的发现史,从中你有什么启示?【问题设置】空气“大家族〞中含量最多的氮气,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其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认识空气,保护环境在我们的生活中,空气是我们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我们是否真正了解空气呢?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空气,学习如何保护环境。
一、认识空气1.空气的组成我们看到的空气其实是由许多气体混合而成的。
它们主要包括氧气(O2)、氮气(N2)和二氧化碳(CO2),还有很少的其他气体,如水蒸气(H2O)、氢气(H2)和氦(He)等。
2.空气的重要性空气是我们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气是我们身体细胞进行生命活动必须的气体,呼吸进入身体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产生能量。
同时,呼出的二氧化碳也会溶解到血液中,随着血液循环到肺部被排出体外。
二、保护环境1.固体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固体垃圾是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如果皮、餐巾纸等,这些垃圾应该被分类处理。
可回收垃圾,如纸张、瓶子、金属等可以回收利用。
2.节约用水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水,不要浪费。
可以通过修理漏水设施,缩短淋浴时间和减少冲厕量来减少用水。
3.减少汽车污染汽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之一,在使用汽车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减少汽车污染。
可以通过使用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步行等方式来减少汽车尾气的产生。
4.保护植被植被是地球的“肺”,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我们要保护好自然环境中的植被,不要砍伐树木,多种树种。
同时,也可以在家里种植绿植,让空气更加清新。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实验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来了解空气。
比如:1.研究氧气将一片薄片的白磷(P4)慢慢放入一个瓶子中,然后加入足够的氧气,我们会发现白磷燃烧起来,并且发出明亮的光。
这是因为白磷需要氧气来支持燃烧。
2.研究空气压力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加入一些热水和醋,然后加入少量小苏打,在封好盖子后,我们会看到压力在容器内积累,直到爆炸。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空气和氧气的作用,也可以探索科学的乐趣。
四、结语空气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元素。
2.1 空气的成分【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空气的成分和构成2.认识氮气、氧气、罕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淆物,能划分一些常有的纯净物和混淆物过程与方法 :1.经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操作、察看剖析、认识空气的成分2.经过对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镁等几种物质的比较,认识混淆物和纯净物的观点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空气是一种可贵的自然资源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感情教课重点:空气的成分、构成;混淆物和纯净物。
教课难点:空气成分确实定课时安排:3课时教课流程:设疑引入——实验研究——空气构成——氮气、罕有气体——纯净物和混淆物—拓展、提升教课过程:创建情境:在你眼前 10 公分内,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明什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四周有一层厚厚的空气。
空气不单起着调理天气的作用,同时仍是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可是,人们发现空气的成分却比较晚,原由就是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迹又问不到气味的气体。
那么空气是一种单调的物质吗?假如不是那空气终究是由那些物质构成的呢?让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研究活动】:(实验 2—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1、介绍仪器:2、操作次序:(五平分集气瓶、检查气密性、点燃红磷立刻深入、冷却后翻开止水夹。
3、提示学生察看、操作重点:红磷焚烧时的主要现象,冷却后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
【反响原理】:利用红磷(过度)焚烧耗尽密闭容器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致使水被吸入集气瓶内约五分之一体积。
(重申)【实验现象】:1红磷焚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批白烟。
2、冷却后翻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约五分之一体积。
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五分之一体积。
议论与沟通:1.在什么状况下烧杯里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时水进入集气瓶。
)2.红磷为何要过度?(将集气瓶内的氧气耗尽。
)3.实验结束为何等冷却后才翻开止水夹?(没有冷却瓶内温度高气体膨胀,进入水的体积会少,致使实验结果偏小。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1《空气》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资源分析】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
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本课题有三部分内容,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教材首先讲述了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成分的故事,然后采取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空气的成分。
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重点放在对现象的分析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第二部分,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图片来介绍几种气体的用途。
第三部分则提供了颇有趣味性的漫画来介绍大气污染,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教学策略分析】1、在日常生活和小学《自然》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为此,在第一部分的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创设教学情境,或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或以小实验引入等等;2、对第二部分,可以事先让学生收集资料或图片(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3、对第三部分,可结合调查与研究,事先完成以下几件事:(1)调查在你身边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污染空气的现象,并完成调查报告;(2)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3)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近阶段的本地空气质量日报,然后在课堂上分组交流、讨论。
空气说课稿引言概述:空气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空气的重要性和影响。
正文内容:一、空气的组成1.1 大气层结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磁层等,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气体组成和特性。
1.2 主要气体成份: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希有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和氧气占领了绝大部份。
二、空气的功能2.1 维持生命:氧气是人类和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需气体,呼吸过程中,我们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2.2 调节气候:空气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调节地球的气候和温度,维持生态平衡。
2.3 保护地球: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有害辐射的伤害。
2.4 传播声音:空气是声音传播的媒介,没有空气,声音将无法传递。
2.5 运输物质:空气中的气流能够将气溶胶、颗粒物和微生物等物质传播到不同地区。
三、空气污染3.1 定义和来源: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存在的有害物质超过了一定程度,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和焚烧等。
3.2 主要污染物:空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和挥发性有机物等。
3.3 健康影响: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
四、空气质量监测4.1 监测方法:空气质量监测主要通过采样、分析和测量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来评估空气质量。
4.2 监测指标:常用的空气质量指标包括PM2.5、PM10、SO2、NO2、CO和O3等。
4.3 监测技术:现代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包括传感器、气象学模型和遥感技术等。
五、保护空气的措施5.1 减少污染源:通过控制工业排放、改善交通状况、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减少空气污染源的排放。
5.2 加强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5.3 提倡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预空气保护。
2.1 空气的成分【教学地位】本节内容是学生学化学第一次接触的具体物质,对其中有关物质性质的探究、实验现象的描述、推理和归纳的方法的学习对后面学习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目标】1.认识空气的成分,说出各成分的大致含量,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2.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3.体会呼出和吸入的气体成分含量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4.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意义。
5.了解防治空气污染的各种措施,树立保护空气清新的环保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2.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3.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的各种措施难点: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2.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及其运用【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思考]猜一猜:我的拳头里有什么?想一想:空气无色无味,不易察觉,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煽动扇子有风,给轮胎打气[设问]我们都知道空气不是单一的成分,那你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吗?氧气·····它在空气中的含量是多少呢?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发现了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实验----课文P32(稍微介绍一下拉瓦锡这个实验的原理及缺点)今天我们就来模拟这个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P30-P31,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并做好记录。
[教师活动]1.播放“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视频2.演示“用木炭取代红磷”做的实验[思考]水为什么会倒流进集气瓶?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做这个实验吗?[归纳总结]实验原理: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使瓶内的压强减少,所以水倒流进集气瓶。
[板书]一、空气成分1.氧气⑴实验原理P + O2═══P2O5⑵实验现象⑶实验结论⑷误差分析(水倒流少于1/5)a.红磷的量不足b.装置漏气或装置气密性不好c.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思考]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空气中剩余气体的哪些性质?[学生回答]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设问]科学家们通过许多实验证明,空气中除了能支持燃烧的O2,约占1/5;剩下不支持燃烧的气体约占4/5,其中主要成分是N2,还有CO2、水蒸气H2O、稀有气体等。
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2.1 空气的成分教学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成分;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学会辨别纯净物、混合物。
教学重点测定空气里的氧气含量的实验。
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用具红磷。
集气瓶、橡皮塞、导管、燃烧匙、烧杯、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重点测定空气里的氧气含量的实验。
教学用具红磷。
集气瓶、橡皮塞、导管、燃烧匙、烧杯、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曾经学习过空气的有关常识。
那你能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中“捕捉”到它,并证明空气的存在吗?你知道空气里究竟有什么物质?你能设计一个实验去测定空气的成分吗?实验的根据是什么?[板书]空气有哪些成分[观察活动]【实验2-1】测定空气里的氧气含量操作: 1.用记号将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5等份;2.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插入集气瓶中。
3.冷却后,松开止水夹。
边观察现象,边思考,完成课本26~27页内容。
[阅读]课本P.29空气成分及体积分数[检查] 完成P30.检查站[阅读]课本P.30“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空气组成的”[布置作业]P.60/ 10. 11.第二课时教学目的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学会辨别纯净物、混合物。
教学重点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空气中各成分的名称及体积分数。
[板书]氮气和稀有气体[讲述]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空气的组成,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
[板书]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注意:1.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去用纯净物,因为一种物质里如果含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
2.没有100%的完全纯净的物质。
通常所谓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
[探究活动]我们的呼吸作用[课堂练习]P.35 习题2.12.2 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目的通过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等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认识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并认识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微观本质,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概念。
使学生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分别由有什么微粒构成的呢?[板书]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探究活动]【实验2-2】把香水洒在小手巾上,抖开手巾,绕教室一周。
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鼻孔与手巾相隔一段距离,就能闻到香味?假设:解释:许多物质由叫做分子的微粒构成。
香水是由酒精分子和香精分子混合在一起构成的,当香水中的这些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酒精和香精的气味。
【实验2-3】两根玻璃棒分别蘸浓盐酸和浓氨水,逐渐靠近而不接触。
观察:生成白烟。
问题:为什么蘸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并没有接触,却会在空中生成浓浓的白烟?假设:解释:存在于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相遇,并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白烟状的氯化铵。
讨论并完成课本35页下的表格[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观察活动]【实验2-4】往无色的氨水中滴入两滴无色的酚酞溶液,振荡。
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2-5】A、B两个小烧杯,A杯装蒸馏水,并滴数滴酚酞试液,B杯装浓氨水,用大烧杯将A、B两小烧杯罩住一段时间。
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A杯中的溶液由上向下逐渐变为红色。
解释:B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A杯中使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2-6】由两位同学各拿两只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
哪只注射器的栓塞容易推压?请你解释。
现象:吸空气的注射器的栓塞容易推压。
解释: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大,容易压缩。
液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不易压缩。
[讨论交流]1.构成物质的分子微粒是静止停息的,还是不断运动的?你能举例说明吗?2.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气体容易压缩,而固体、液体难压缩呢?[板书]分子具有的一些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
3.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要小得多。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提问]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那么如果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何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课堂练习]P.41 习题2.2/ 1. 2.[布置作业] P.41/ 3. 4.第二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原子的概念,以及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
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介绍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史,初步认识原子-分子论在发展化学科学中的重要历史作用。
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原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形成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分子?如何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入新课]世界上大多数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
那么分子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分子能不能分割呢?经大量的科学实验研究证明,分子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这些微粒就是原子,也就是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那么什么是原子?[观察活动]阅读课本42~43页[板书]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
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分成原子,而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
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酒精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3.原子与分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4.原子的特征:①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②原子在不断运动③原子间有间隙④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检 查]完成课本42页“检查站”内容。
[阅 读]课本42页“知识视窗”。
[讲 述]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而且各种原子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板 书]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27kg 1 1.6611012kg 12kg-==⨯⨯-一个该原子的质量()一个该原子的质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一个碳原子的质量() [讲 述]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它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不能认为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
[课堂练习]1.完成课本45页表格2.P.52/1. 5. 6.[布置作业]P.52/4. 7.第三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了解原子质量是集中在原子核上教学重点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原子?原子、分子与物质之间有什么关系?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何进行计算?[引入新课]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而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它是不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微粒呢?原子的内部有什么奥秘呢?[讲述]①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发现原子中含有带负电荷的电子,并认为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揭示了原子还可以再分。
②另一位科学家卢瑟福发现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提出原子核中有质子和中子微粒。
③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不同类的原子,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彼此不同。
举例说明。
④原子核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原子力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核虽小,但仍可分,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就是利用原子核变化时所放出的巨大的能量。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讨论交流]阅读课本46页表格,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板书]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原子(正电)中子:不带电(不显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电性)(负电)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①同种原子的核电荷数相等,不同种原子的核电荷数不相等。
②构成原子的微粒有:质子、中子、电子③并非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而无中子,核外有一个电子。
[讲述]原子核虽然很小,但整个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核上,因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都与等于碳12原子质量的1/12,即与等于1个氢原子的质量,电子的质量很小,仅仅约等于质子质量的1/1836,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给出一些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氢1,氦4,锂7,碳12,氮14,氧16,钠23,铁56。
观察课本46页表格中的数字,找出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与表中某些数字的关系。
[板书]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课堂练习]P.52/1. 2.[布置作业]P.63/ 12. 13.第四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结构紧密相关。
教学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引入新课]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作高速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一个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的空间内运动,它的运动速度很快,哪怕一瞬间,在一定空间内,它也是无处不在。
那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各不相同,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呢?[板书]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分层排布[讲述]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电子层是描述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区域不同,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较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