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1几何图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62.50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第1课时)课题:4.1.1 几何图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能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能区分棱柱和棱锥,能从实际物体中“发现”常见的几何体。
过程与能力目标: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对比”的数学思想,让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面对未知问题时能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立体几何的认识及分类【教学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教学方法】活动式、讲授式【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生活从航空绘测到土木建筑以至家居装饰的小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建筑和图形?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图形,它们一起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空间,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空间。
视频展示后,引导学生用小学数学学过的一些几何知识去尝试着判断在刚才展示的图片中,都出现了哪些图形。
结束后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出学习几何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有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图形,千姿百态的图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空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起来,这些都和几何有关,那么什么是几何?什么是几何图形呢?以及刚才这些不同的图形都有什么性质和特点?这些都需要我们掌握更的图形知识。
进入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的学习,进入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让学生先熟悉导学案上课前预习部分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第113页到第116页的内容,并完成相关问题。
二、课前预习:(一)、让学生上台展示导学案上的第一个问题:1、感知1 几何是研究物体的、、的一门学科;练习1 下列选项是几何研究对象的是①、体积,②、温度,③、颜色,④、材质,⑤、质量,⑥、圆形,⑦、垂直展示完后再强调一下几何的研究对象,举例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理解以生活中的实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一步丰富自己对几何图形的感性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图片和实物,体会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从而感受数学之奇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自己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水平和空间想象水平,感受数学的奇妙,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简单的几何体。
教学难点: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教学过程】微视频章前引言一、美图欣赏(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由几何体构造出的优美图案)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美图,学生们从美图中寻找数学的存有,近而感受数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乏味,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活动探究活动1:我们教室中有哪些物体与美图中圈出来的物体相类似? 问题1:同学们发现的这些物体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由实物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水平。
三、导入新知思考:通过以上的活动探究,同学们都有哪些发现?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从各种各样的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图形称为几何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得出结论,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学习新知 思考:这些几何图形能够分类吗?假设能够,可分为几类?立体图形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 梯形 四棱锥 圆 圆柱正方体想一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各有什么特点?立体图形:各部分不都在一个平面内的图形称为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各部分都在一个平面内的图形称为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们通过自己观察、比较、思考、总结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最终得出他们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和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水平。
让自主探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脚手架——4.1.1课题:几何图形(1)设计及评析【引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探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探索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创设情景,链接生活,运用发散思维,沟通新旧知识,才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完成新知建构,让自主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脚手架。
下面,谨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单元第一节“多姿多彩的图形”教学为例简释如下:教学过程设计图1活动二:看图2连线图2活动三:看图3思考(1)图中有什么基本几何图3图4活动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在教学中积极地创设学习情景,很快就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索学习的最佳状态,只是在引入时,总是觉得缺少热情,虽然选取的生活图案有代表性,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甚至陌生,缺少学生爱讨论的、关注的热点图片,交流的话题也少。
2、在组织学生探究时学生只是看课件,手中没有具体的实物可触摸,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感知得不够强烈。
3、在组织探究、合作学习时,分工不太明确,讨论、探究的效率不高,学生之间偏离讨论主题现象很多,交流汇报结果只有一部分同学有收获。
4、知识的迁移、应用部分教学设计没有完全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几何图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认识不到位,学生的直觉思维、创新思维没有得到足够的培养和锻炼。
5、教学中的交流、评价浅尝辄止,如对学生讨论过程的引导不足,点拨不到位,对学生发言肯定得不及时,学生数学语言表述纠正不到位,用语随便时有发生。
6、新教学手段的应用,留给学生思维和课前准备、课中探索的机会相对不足,教师在课堂上不着一字的做法使教学的重点在学生的脑海中昙花一现,大部分学生听了就忘记了,动手学习、读书的习惯被淡忘了。
【简评】本节的教学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生的学习是主动自觉的。
自主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自主学习有别于各种形式的他主学习,它是指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下被动地学习。
3.1几何图形(1)【课题】几何图形(1)方案一:【设计与执教者】:【学情分析】:面向特色班的学生。
学生在前面两个学段已经学过了一些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有的图形已经熟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但学生还不能描述它们的特性;有的学生则可能产生已经学过,是否重复的思想。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性,能识别这些几何体,了解什么是平面图形.2、让学生简单探索并了解欧拉公式3、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丰富多彩,激发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识别简单几何体。
【教学难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教学突破点】:大量生活中图片的演示及学生的观察与探究【教法、学法设计】: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创新的认知过程,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与感受,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将数学应用于生活。
【课前准备】:课件、棱柱、圆柱、棱锥、圆锥模型【教学过程设计】:(2)对正棱柱和非正棱柱举例区分。
2、想一想让学生小组讨论后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
3、做一做(1)图中实物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连起来。
(2)以下模型可拆分成哪些立体图形?4、拓展延伸(1)简单介绍多面体。
多面体的概念:每个面都是平面的几何体叫多面体如:(2)简单介绍欧拉公式。
顶点数+面数-棱数=2 2、体会几何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巩固知识并感知复杂几何体由简单几何体构成。
4、若时间允许,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数简单的棱柱、棱锥的顶点、面、棱的数量,验证欧拉公式。
三、平面图形1、有些图形的各个部分在同一个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如:线段、角、圆(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非平面图形与平面图形比较,交流得出平面图形的特征。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1.1,几何图形,第,4.1.1几何图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吉首市第一中学潘红艳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熟悉的几何图形;3、能举出类似于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的物体实例。
能力目标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发展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在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学习棱柱与棱锥。
难点辨别棱柱与圆柱、棱柱与棱锥、棱锥与圆锥。
课前准备电脑、课件、模具(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棱锥)磁力片课件资料、有关金字塔及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材料。
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 观察欣赏图片活动3 认识新的立体图形——棱柱、棱锥活动4 课堂练习活动5 课堂小结活动6 课后实践活动将学过的几何图形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使过去的知识系统化。
通过演示多媒体、观察实物模具,使学生经历具体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初步认识棱柱与棱锥;比较棱柱与棱锥、棱柱与圆柱、棱锥与圆锥的异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棱柱与棱锥,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认识立体图形,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交流,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完善认知结构。
用磁力片构建组合体、用所学的平面图形设计图案,培养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活动4 课堂练习。
4.1.1几何图形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了解研究立体图形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到许多数学研究的原型都源于生活实际,反过来,众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二、教学重点: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体会一个立体按照不同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四、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究问题与情境活动设计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精心设计、制作了一批作品想作为教师节礼物送给老师,急需长方体形状的纸制包装盒,你能帮帮他们吗?动手一试:把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盒沿一边剪开,铺平,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你有什么体会?做一做:教科书120页探究,先请学生猜测结论,再动手操作(把四个图用纸复制下来,然后折一下,看看你的猜测对不对。
比一比:你们组的长方体的展开图与其他组的是否一样?想一想:现在你能帮助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长方体的纸盒吗?说说你的方案。
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好奇心和欲望,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
学生得到不同体会,并进小组交流。
学生4-6人小组进行操作活动,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化培养学生动脑猜想、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交流合作精神。
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感受长方体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体会同一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不同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所感知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生成过程,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二)尝试应用问题与情境活动设计1. 如图,为一个多面体的表面展开图,每个面内都标注了数字.若数字为的面是底面,则朝上一面所标注的数字为()A.5 B.4C.3 D.22. 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则图中“加”字所在面的对面所标的字是()A.北B.京C.奥D.运3. 如图(1)是一个小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小正方体从图(2)所示的位置依次翻到第1格、第2格、第3格,这时小正方体朝上一面的字是()A.奥B.运C.圣D.火4. 如图,为一个多面体的表面展开图,每个面内都标注了数字.若数字为的面是底面,则朝上一面所标注的数字为()A.5 B.4C.3 D.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答案:1 D;2.B;3.D;4.D;(三)补偿提高问题与情境活动设计1.下列图形中,不是正方形的表面展开图的是()A. B. C. D.2. 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将它折成正方体后“建”字对面是()A.和B.谐C.凉D.山3. 下面形状的四张纸板,按图中线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下直三棱柱的是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1.D;2. D;3.C;( )(四)小结与作业问题与情境活动设计生组内小结,总结归纳(或者协助归纳)师对重点加以强调,对于易错易混问题逐一强调.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1《几何图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几何图形》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包括点、线、面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和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直观层面,对于抽象的几何概念和性质理解较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转变,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点、线、面的概念及其性质,能够识别和运用基本的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的概念及其性质。
2.难点:几何图形的识别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几何图形。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黑板、粉笔。
2.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直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房屋、车辆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存在。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点、线、面的定义和性质,同时进行解释和阐述。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学生对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点、线、面的性质进行解答。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给予学生解答指导和鼓励。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板书,展示他们的解答过程和结果。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课题 4.1.1认识几何图形(1)【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重点难点】:识别简单的几何体是重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是难点。
【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同学们,你仔细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
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就让我们走进图象的世界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究1.几何图形(1)仔细观察图4.1-1,让同学们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2)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同学们观察图4.1-2回答问题: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球、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
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几何图形。
(1)纸盒(1)长方体 (2)长方形(3)正方形(4)线段 点注意:当我们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时,得出了几何图形,它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物体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它学科所关注的。
2.立体图形思考第117页思考题并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它们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思考:课本118页图4.1-4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3.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的概念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它们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