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教学法的原理与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53.71 KB
- 文档页数:2
暗示教学法的三个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采用暗示教学法组织教学,使用暗示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暗示教学法的内涵
乔治洛扎诺夫对暗示教学法作了定义,指出:暗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暗示手段,结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倾向,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充分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暗示教学法的三个原则
1.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
愉快是状态下的愉悦,不紧张是精神下的松弛,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每一分钟,学生都在愉快而不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思考,达成这样的原则,必须要创设教学氛围,教室里的学习思考气氛在欢快中进行,在轻松中思考,让学习充满乐趣,让身体感受舒适。
2.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理智与情感统一的原则。
洛扎诺夫认为,无意识心理活动使人能和环境保持平衡,而且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建立在无意识组合之上。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必须把学生看作是理性和感性
同时在活动的个性整体,绝不可只顾理性而不顾感性,只顾有意识而忽略无意识。
3.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
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地暗示手段,同时利用其暗示手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教师和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最起码关系。
暗示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暗示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暗示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
态度和行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
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步骤:
1. 确定目标:在开始任何一堂课程之前,教师应该明确目标,
并将其写下来。
这样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做出一些特定的反应和行为。
2. 建立联系: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友好和温馨的联系。
这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暗示,提高学习效果。
3. 使用语言暗示:教师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语言暗示来影响学生。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肯定的语句来帮助学生更加自信和积极地学习。
4. 使用肢体语言暗示:除了语言暗示,教师还可以使用肢体语
言暗示来影响学生。
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时保持良好的姿势和表情,这可以传递出自信和专业的信息。
5. 使用环境暗示: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室环境来影响学生。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内放一些植物或者让教室内充满阳光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暗示教学法需要教师细致入微地布置环境,运用肢体语言和语言暗示,以此来引导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
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 1 -。
暗示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暗示教学法是一种通过间接暗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知识,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
1. 利用暗示词语: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包含
某些关键信息的、易于引起学生思考的词语,如“掌握、思考、理解、分析等”。
2. 利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推理、分析、归纳,以达到掌
握知识的目的。
如通过实验、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自
觉地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
3. 利用提问: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问题。
如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提问,让学生去分析、归纳、解释,从
而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4. 利用归纳:通过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掌
握知识。
如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梳理,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之间
的联系。
5. 利用反面教材:通过课堂上讲解案例,让学生自行推测结论,探索出正面的解决方案。
总之,暗示教学法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从被动的接
受者变成主动的解决者,促进学生形成长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
第1篇一、引言暗示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暗示、暗示效应等心理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暗示教学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暗示教学法实践中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1. 教师对暗示教学法的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在实践中对暗示教学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将暗示教学法简单地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暗示”语言或动作。
实际上,暗示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应充分理解暗示教学法的内涵,将其与自身教学风格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优势。
2. 教学情境创设不当暗示教学法强调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的认识存在误区,导致情境创设不当。
例如,情境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强,情境过于复杂或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
3. 暗示手段运用不当暗示教学法中,暗示手段的运用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暗示手段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1)暗示过于生硬,缺乏自然性。
教师在运用暗示手段时,应注重自然流畅,避免生硬、机械地运用。
(2)暗示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教师在运用暗示手段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暗示内容。
(3)暗示过度,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在运用暗示手段时,应适度把握,避免过度暗示,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暗示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依赖暗示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暗示,缺乏主动思考、探究的能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暗示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本文简要分析暗示教学法理论基础、暗示教学法渗透下的学习组织和进一步思考暗示教学法的中国化问题及其对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标签:暗示教学法;暗示作用1 引言1968年,美国心理学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是进行一项试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级,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美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校长和相关的老师,并叮嘱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意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等对这些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名单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人们把这种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通过对自己暗示”学生很棒”,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在言语和行为表现上赞赏学生,来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2 暗示教学法理论基础暗示教学法的原理是整体性原则。
它认为,参与学习过程的不仅有大脑,还有身体;不仅有大脑左半球,还有大脑右半球;不仅有有意识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不仅有理智活动,还有情感活动。
而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的学习,总是把自己分成几部分,身体、大脑两半球,有意识和无意识,情感和理智等。
它们总是不能协调,甚至相互冲突,因而大大削弱了人的学习能力。
暗示教学法就是把这几部分有机地整合起来,发挥整体的功能,而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组合。
暗示教学法是建立在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理论基础上的。
卢扎诺夫认为,传统教学低估了人的巨大潜力,缺少建立在医学、生理学、心理学和艺术等基础上的综合性教学手段,因而只能调动大脑的一部分功能,而且是与机械的、逻辑的、非感情的、无趣的教学相联系的那一部分功能。
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暗示教学法的应用摘要:在升学压力和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形势下,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
暗示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或强烈对比的板书等多种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和共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将暗示教育渗透到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去,对促进我们的教学改革,完善我们的教学过程,丰富我们的教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暗示教学法一、暗示教学法的内涵和特征暗示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心理治疗医生乔治·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提出来的,他经过九年的实验研究,证实了“暗示超常记忆力”的存在,同时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使学习的效果成倍提高,从此,暗示教学法迅速得到推广。
暗示教学法又叫启发式教学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
[1]暗示教学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
[2]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若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
可见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在教师主导下的以情悟理的教学过程。
一般来说,它常常与讲解模式结合起来进行使用,包括以下几种暗示方法。
情境暗示法——教师采用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来达到暗示教学的方法。
板书暗示法——板书也能起到暗示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使用各种各样的符号,如重点内容用着重号、波浪线,思维过程用箭头表示等等。
还要善于用彩色粉笔,如在知识点比较的时候,可用不同色彩,教学重点则用红色标出等等。
暗示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11-24T02:41:33.779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8月总第423期作者:靳萍[导读] 暗示教学法是在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受教育的幼儿传达出信息,从而使幼儿在其情绪、兴趣、身体、知识等方面的感受范围之内,对教师所提供的暗示进行回应的方法。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幼儿园255100摘要:在学前教育中,恰当地运用暗示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培养其直觉思维。
因此,暗示教学法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能激发幼儿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使幼儿乐意接受。
本文着重探讨语言暗示、榜样暗示和情境暗示等五种暗示教学方法。
关键词:幼儿教师暗示教学法应用暗示教学法是在学前教育中,幼儿教师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受教育的幼儿传达出信息,从而使幼儿在其情绪、兴趣、身体、知识等方面的感受范围之内,对教师所提供的暗示进行回应的方法。
一、运用语言暗示法语言暗示是影响幼儿心灵的一种不可低估的方法,能唤醒幼儿心灵中无坚不摧的意念。
教师应以含蓄、委婉的语言去鼓励小班幼儿参与活动。
比如,有些小班幼儿在活动中不善于表达,不善于说出心中的想法,此时,教师切忌训斥、切忌语言粗暴、切忌大发雷霆,而应以比较含蓄的方式去鼓励小班幼儿在活动中积极表现自己,鼓励小班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教师应多用语言进行暗示,进行鼓励:“老师多么希望小朋友能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表现自己,老师会为你出色的表现点赞!”如,孩子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有的是胆小,有的是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还有的是没有集中思想、不明白具体要求。
这时候,你不必逼着孩子回答,而通过语言暗示来鼓励孩子发言。
把责备口吻换成:“小朋友听明白老师的提问了吗?大家都在动小脑筋呢。
那么我们来比比,谁先想出好办法来,聪明的孩子赶快把手举起来。
”这样的效果会好得多。
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训斥只会使孩子产生沮丧,而表扬才会激励他们不断进取,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使用激励性语言暗示,多一句表扬,多一句赞美,会使幼儿更加自信,会给你的教育活动带来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