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局部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
- 格式:pdf
- 大小:254.88 KB
- 文档页数:10
精心整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局部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7.1.3时,70km/h,7.2.1表7.2.1护栏防撞等级【修订】…原规范防撞护栏的防护等级共分五级。
但是随着城市公共交通和物流的不断发展,大型公交车与货车不断增多,譬如大型铰接客车总重可达25t,集装箱卡车总重可达55t,碰撞能量大幅提升,出现了大型客车或大型货车越出护栏的交通安全事故,同时实车碰撞试验表明,33t重的大型货车碰撞速度为65km/h时,碰撞能量大于600kJ,超过了SS级碰撞能量520kJ。
因此有些城市道路已经不满足SS级碰撞能量要求,从安全角度出发,规范增加HB与HA两个防护等级,碰撞能量分别为640kJ与760kJ。
目前国外道路护栏设计防撞能量的最高值分别为:美国548kJ、欧盟724kJ、日本650kJ,增加两个等级后的城市道路防撞能力要求已经高于国外标准了,也符合目前我国重载车辆较多的现状。
次干路、支路常规路段一般不设置防撞护栏,但是在高边坡、桥头引道、隧道洞口连接线等路段,从安全角度,需要设置防撞护栏,但是车速较低,撞击能量不大,增加低等级防护C级,碰撞能量为40kJ。
因此在原规范五个等级的基础上,增加了低等级防护C级、高防护等级HB与HA共三个等【修订】防撞护栏的试验碰撞条件是以碰撞能量满足相应防护等级的设计防护能量为原则制定。
碰撞能量计算公式为:(7-1)式中:E —碰撞能量; m —车辆总质量;v—碰撞速度;θ—碰撞角度。
7.2.3【原条款】城市道路可采用刚性或半刚性或柔性护栏,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防撞等级和主要是通过基础、立柱、钢板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代表形式是波形梁护栏、金属梁柱式护栏;柔性护栏是具有较大缓冲能力的韧性护栏,主要是通过车辆碰撞时缆索的变形能力来吸收碰撞能量,代表形式是缆索护栏、高分子材质带有填充物的护栏。
增加了护栏最小高度的规定,护栏高度为护栏顶面距设计基准线的高度,以护栏面与路面的相交线为设计基准线。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篇一:2014年规范2014年度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所使用的规范、标准、规程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9.《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2010 年版)12.《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13.《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14.《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15.《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16.《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17.《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7-201018.《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19.《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 82-201120.《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2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22.《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201123.《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24.《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6-201225.《烟囱设计规范》GB50051-201326.《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27.《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2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29.《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30.《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3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3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3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篇二:现行市政工程规范目录市政工程(来自: 小龙文档网: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设计规范及标准目录1 规划专业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50280-9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282-199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1998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GB50293-1999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2000城市用地分类代码 CJJ46-91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CJJ83-99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 CJJT97-2003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计标准 CJJT87-20002公共交通专业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13 地铁限界标准 CJJ96-2003 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 GB5655-1985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 CJJ/T 15-20113 道路桥梁专业道路工程术语标准 GBJ124-1988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GB50162-1992城市桥梁设计准则 CJJ11-2011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 CJJ99-2003城市道路除雪作业技术规程 CJJT108-2006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 CJJ36-2006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45-2006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 CJJ69-1995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4给水排水专业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PDF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ENG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CHM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035-2003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50069-2002建筑给水排水制图标准 GBT50106-2010给水排水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125-2010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2008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50296-1999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 GBT50331-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GB50332-2002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 CJJ110-2006建筑给水聚乙烯类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T98-2003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101-2004建筑给水聚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GBT50349-2005城市用水分类标准 CJT 3070-1999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 CJJ6-2009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 CJJ32-2011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 CJJ40-2011污水稳定塘设计规范 CJJT54-1993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GB50335-2002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CJJ58-2009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 CJJ60-2011 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维护技术规程 CJJ68-2007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 CJJ92-2002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 GBT50331-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GB50332-2002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 CJJ110-2006建筑给水聚乙烯类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T98-2003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101-2004建筑给水聚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GBT50349-2005城市用水分类标准 CJT 3070-1999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 GB 50788-2012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 CJJ6-2009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 CJJ32-2011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 CJJ40-2011污水稳定塘设计规范 CJJT54-1993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GB50335-2002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CJJ58-2009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 CJJ60-2011 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维护技术规程 CJJ68-2007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 CJJ92-20025燃气专业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28-2006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50251-2003城镇燃气工程基本术语 GB/T 50680-2012城镇燃气埋地钢质管道腐蚀控制技术规程 CJJ95-2003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63-2008液化天然气(LNG)汽车加气站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NB/T 1001-20116 供热专业锅炉房设计规范 GB50041-2008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CJJ34-2002城市供热管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CJJ38-2004城镇供热管网结构设计规范 CJJ105-2005供热术语标准 CJJ/T55-2011供热工程制图标准 CJJ/T78-20107市容环境卫生专业城市容貌标准 GB 50449-2008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T85-2002环境卫生图形符号标准 CJJ/T125-2008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 CJJT102-2004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CJJ17-2004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运行维护技术规程 CJJ93-2003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 CJJT107-2005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 GB 50337-2003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CJJ272012城市粪便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 CJJT30-2009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CJJ47-2006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维护技术规程 CJJ109-2006粪便处理厂设计规范 CJJ64-2009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 CJJT65-2004机动车清洗站技术规程 CJJ71-2011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T86-2000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CJJ90-2009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 CJJ14-2005篇三:钢结构天桥规范清单城市钢结构桥梁规范《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城市道路与桥梁设计规范》《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77—98)《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 (JGJ81-2002)《焊缝符号表示法》(GB/T 324-2008)《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2-99)验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5-2001)《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JT/T 722-2008)《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39-2010)《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8923-88)《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热喷涂锌、铝及其合金》(GB/T9793-1997)相关参考书籍:国际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0MR604-1 《城市道路-人行天桥》《钢桥》(第2版),人民交通出版社,徐君兰著。
序号条款号条款内容1 3.0.8桥梁结构的设计基准期应为100年。
2 3.0.14当桥梁按持久状况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根据结构的重要性、结构破坏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性,应采用不低于表3.0.14规定的设计安全等级。
注:1、表中所列特大、大、中桥等系按规范表3.0.2中单孔跨径确定,对多跨不等跨桥梁,以其中最大跨径为准;冠以“重要”的小桥、挡土墙系指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及交通特别繁忙的城市次干路上的桥梁、挡土墙。
2、对有特殊要求的桥梁,其设计安全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3 3.0.19桥上或地下通道内的管线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不得在桥上敷设污水管、压力大于0.4MPa的燃气管和其他可燃、有毒或腐蚀性的液、气体管。
条件许可时,在桥上敷设的电信电缆、热力管、给水管、电压不高于10kV配电电缆、压力不大于0.4MPa燃气管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2 严禁在地下通道内敷设电压高于10kV配电电缆、燃气管及其他可燃、有毒或腐蚀性液、气体管48.1.4当立交、高架道路桥梁的下穿道路紧靠柱式墩或薄壁墩台、墙时,所需的安全带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道路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安全带宽度不应小于0.50m;510.0.2桥梁设计时,汽车荷载的计算图式、荷载等级及其标准值、加载方法和纵横向折减等应符合下列规定:1 汽车荷载应分为城-A级和城-B级两个等级。
2 汽车荷载应由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组成。
车道荷载应由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组成。
桥梁结构的整体计算应采用车道荷载,桥梁结构的局部加载、桥台和挡土墙压力等的计算应采用车辆荷载。
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的作用不得叠加。
3 车道荷载的计算(图10.0.2-1)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A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qk)应为10.5kN/m。
集中荷载标准值(Pk)的选取:当桥梁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m时,Pk=270kN;当桥梁计算跨径等于或大于50m时,Pk=360kN;当桥梁计算跨径在5m~50m之间时,Pk值应采用直线内插求得。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局部修订条文(2019年版)说明:1.下划线标记的文字为新增内容,方框标记的文字为删除的原内容,无标记的文字为原内容。
2.本次修订的条文应与《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中其他条文一并实施。
7.2.17.2.1的规定。
表7.2.1注:设计交通量中,大型货车(总质量大于或等于25t)自然数所占比例大于20%时,防撞护栏应符合公路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70kJ7.2.3 城市道路应根据环境、气候、城市景观及对视距的影响等因素,采用不1 大型车辆所占比例较大的路段,中央分隔带护栏宜采用混凝土护栏。
2 对景观有特殊要求的桥梁或城市道路宜选用金属梁柱式护栏或组合式护栏。
3 钢结构桥梁及需减小桥梁恒载时,宜采用金属梁柱式护栏。
4 当道路弯道、交叉口、出入口等处的防撞护栏影响驾驶员视距时,宜采用通透性较好的金属梁柱式护栏、组合式护栏或波形梁护栏。
5 冬季风雪较大地区,可选用少阻雪的护栏形式。
7.2.3A 防撞护栏的构造形式应采用实车足尺碰撞试验确定,并应满足安全性能要求。
1 快速路路侧防撞护栏的防护防撞等级的确定应符合表7.2.4-1的规定;表7.2.4-1 快速路路侧防撞护栏防护防撞等级的适用条件注:表中50km/h、40 km/h、30 km/h和20km/h为匝道设计速度。
2 主干路的路侧宜设置防撞护栏。
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特殊路段路侧防撞护栏的防护防撞等级的确定应符合表7.2.4-2的规定。
表7.2.4-2 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特殊路段路侧防撞护栏防护防撞等级的适用条邻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干线铁路、轨道交通、水库、危险品仓储油库、高压输电线塔及电站等需要特殊防护的路段,经综合论证应在表7.2.4-1或7.2.7 桥梁防撞护栏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快速路桥梁车行道外侧应设置防撞护栏,其他等级道路桥梁车行道外侧应采用防撞护栏或高路缘石进行防护,高路缘石的设置要求应符合《城市桥梁设2 快速路桥梁应设置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局部修订条文(2019年版)说明:1.下划线标记的文字为新增内容,方框标记的文字为删除的原内容,无标记的文字为原内容。
2.本次修订的条文应与《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中其他条文一并实施。
7.2.17.2.1的规定。
表7.2.1注:设计交通量中,大型货车(总质量大于或等于25t)自然数所占比例大于20%时,防撞护栏应符合公路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70kJ计。
桥梁监理7.2.3 城市道路应根据环境、气候、城市景观及对视距的影响等因素,采用不1 大型车辆所占比例较大的路段,中央分隔带护栏宜采用混凝土护栏。
2 对景观有特殊要求的桥梁或城市道路宜选用金属梁柱式护栏或组合式护栏。
3 钢结构桥梁及需减小桥梁恒载时,宜采用金属梁柱式护栏。
4 当道路弯道、交叉口、出入口等处的防撞护栏影响驾驶员视距时,宜采用通透性较好的金属梁柱式护栏、组合式护栏或波形梁护栏。
5 冬季风雪较大地区,可选用少阻雪的护栏形式。
7.2.3A 防撞护栏的构造形式应采用实车足尺碰撞试验确定,并应满足安全性能要求。
1 快速路路侧防撞护栏的防护防撞等级的确定应符合表7.2.4-1的规定;表7.2.4-1 快速路路侧防撞护栏防护防撞等级的适用条件注:表中50km/h、40 km/h、30 km/h和20km/h为匝道设计速度。
2 主干路的路侧宜设置防撞护栏。
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特殊路段路侧防撞护栏的防护防撞等级的确定应符合表7.2.4-2的规定。
桥梁监理表7.2.4-2 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特殊路段路侧防撞护栏防护防撞等级的适用条邻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干线铁路、轨道交通、水库、危险品仓储油库、高压输电线塔及电站等需要特殊防护的路段,经综合论证应在表7.2.4-1或7.2.7 桥梁防撞护栏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快速路桥梁车行道外侧应设置防撞护栏,其他等级道路桥梁车行道外侧应采用防撞护栏或高路缘石进行防护,高路缘石的设置要求应符合《城市桥梁设2 快速路桥梁应设置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1-(报批稿)主要内容介绍一、编制依据《城市桥梁设计规范》是原建设部批准制定的行业标准,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〇〇四年度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第39项《城市桥梁设计通用规范》(即现行《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的修订要求编制。
二、编制工作概况《规范》主编单位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归口单位为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主编单位按照规范编制工作的要求,组织落实了参编单位和参编人员,征询《规范》修编意见,拟定工作大纲,并于2005年8月1日在上海召开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
会议讨论了工作大纲,落实了分工和进度。
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及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负责相关章节的起草工作,其中:北京院起草了“立体、高架道路和地下通道”章节中立交和高架的初稿,“桥梁细部构造及附属设施”章节的初稿;天津院起草了“桥位选择”章节初稿;兰州院起草了“桥梁引道、引桥”章节初稿;上海院起草了“总则”、“基本规定”、“桥面净空”、“桥面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立体、高架道路和地下通道”章节中的地下通道、“桥梁上的作用”、“附录A”等章节的初稿;编制组针对工作大纲中确定的需要调查研究的主要问题,如城市桥梁设计荷载、过桥管线布置要求等开展了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工作,进行了《规范》条文编制和说明的起草工作,并于2007年10月完成了《规范》初稿。
2007年12月13日编制组在重庆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经过充分讨论修改后,于2008年2月形成征求意见稿。
《规范》征求意见稿于2008年4月~5月在“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上进行公开征求意见,同时由主编单位向行业内三十余家设计院发送了《规范》征求意见稿及征集意见函,共收到反馈意见64条,编制组对反馈意见进行了汇总和处理,对《规范》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完成了《规范》送审稿。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局部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3.0.12【原条款】根据桥梁结构在施工和使用中的环境条件和影响,可将桥梁设计区为以下三种状况:1.持久状况:在桥梁使用过程中一定出现,且持续期很长的设计状况。
2.短暂状况:在桥梁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出现概率较大而持续期较短的状况。
3.偶然状况:在桥梁使用过程中出现概率很小,且持续期极短的状况。
【修订】根据桥梁结构在施工和使用中的环境条件和影响,可将桥梁设计区为以下四种状况:1.持久状况:在桥梁使用过程中一定出现,且持续期很长的设计状况。
2.短暂状况:在桥梁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出现概率较大而持续期较短的状况。
3.偶然状况:在桥梁使用过程中出现概率很小,且持续期极短的状况。
4.地震状况:在桥梁使用过程中经历地震作用的状况。
3.0.13【原条款】桥梁结构或其构件:对3.0.12条所述三种设计状况均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对持久状况还应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对短暂状况及偶然状况中的地震设计状况,可根据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对偶然状况中的船舶或汽车撞击等设计状况,可不按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修订】桥梁结构或其构件:对3.0.12条所述四种设计状况,应分别进行下述极限状态设计:1.持久状况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值状态设计。
2.短暂状况应作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可根据需要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3.偶然状况应作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4.地震状况应做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原条文说明】…偶然状况是指桥梁可能遇到的偶发事件如地震、撞击等的状况,适用于结构出现的异常情况。
对此状况除地震设计状况外,其他设计状况只需作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修订】…偶然状况是指桥梁可能遇到的偶发事件如地震、撞击等的状况,适用于结构出现的异常情况。
地震状况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偶然状况,但与撞击等偶然状况相比,地震作用能够进行统计,并有统计资料,可确定标准值。
而其他偶然作用较难通过概率统计方法确定标准值,所以二者的设计表达式不同。
因此在原有的三种设计状况基础上,增加了地震状况。
3.0.16【原条款】桥梁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5桥梁应进行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应按国家现行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的规定进行。
对已编制地震小区划的城市,可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计。
地震作用的计算及结构的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规范的规定。
…【修订】桥梁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5桥梁应进行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应按国家现行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和《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的规定进行。
对已编制地震小区划的城市,可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计。
…8桥梁防撞护栏及人行道栏杆应具有足够的强度、韧性,并与桥梁主体结构可靠连接。
桥梁护栏的选用应按本规范10.0.8条执行。
各级别桥梁护栏的技术要求可参照现行《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和《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JTG/B05-01。
【原条文说明】…地震作用计算及结构的抗震设计可按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 B02-01的规定进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编制《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该规范正式颁布后,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应执行此规范的规定。
…【修订】…地震作用计算及结构的抗震设计可按现行《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 166的规定进行。
…近年来,城市桥梁中发生数起车辆坠桥、对向车辆撞击等惨烈事故,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2018年底,通过对全国14个城市的桥梁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了调研,发现部分桥梁未根据设计车速、临空高度、跨越条件等设置合理的防护措施,仍存在路缘石高度较低、防撞栏杆等级不足、公路改市政道路后配套防护措施不完善、中央分隔栏缺失等问题,存在安全隐患。
本次局部修订将护栏的设置要求列入基本规定,同时对桥梁护栏设计提出了根据道路等级、设计车速、地理环境因素等条件进行分级设置的要求,以降低相关事故风险。
3.0.18【原条款】桥梁应根据工程规模和不同的桥型结构设置照明、交通信号标志、航运信号标志、航空障碍标志、防雷接地装置以及桥面防水、排水、检修、安全等附属设施。
【修订】桥梁应根据所在道路等级、工程规模和不同的桥型结构设置照明、交通信号标志、航运信号标志、航空障碍标志、防雷接地装置以及桥面防水、排水、检修、护栏等附属设施。
6.0.7【原条款】桥梁横断面布置除桥面净空应符合本规范第5章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桥梁人行道或检修道外侧必须设置人行道栏杆;2.对主干路和次干路的桥梁,当两侧无人行道时,两侧应设检修道,其宽度宜为0.50m~0.75m;3对桥面上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上有永久性分隔带的桥或专用非机动车的桥,其两旁的人行道或检修道缘石宜高出车行道路面0.15m~0.20m;4对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桥梁,桥面为混合行车道或专用机动车道时,人行道或检修道缘石宜高出车行道路面0.25m~0.40m。
当跨越急流、大河、深谷、重要道路、铁路、主要航道或桥面常有积雪、结冰时,其缘石高度宜取较大值,外侧应采用加强栏杆;5对快速路桥、机动车专用桥的桥面两侧应设置防撞护栏,防撞护栏应符合本规范第9.5.2条规定。
【修订】桥梁横断面布置除桥面净空应符合本规范第5章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桥梁人行道外侧应设置人行道栏杆。
2对主干路和次干路的桥梁,当两侧无人行道时,应设置保证检修人员及车辆安全的措施或在两侧设检修道。
检修道宽度不应小于0.75m。
检修道外侧或车行道与检修道间应设置防撞护栏。
检修道外侧不设防撞护栏时应设置人行道栏杆。
3.桥梁上路缘石与护栏应按表6.0.7设置。
表6.0.7路缘石与护栏的设置要求等级条件设置要求A 符合下列设计与环境条件之一时:1.城市快速路;2.临空高度大于6.0m或水深大于5.0m;3.跨越急流、重要道路、桥梁、铁路、主要航道、水源一级保护区等;4.特大悬索桥、斜拉桥、拱桥等有拉索或吊索的桥梁或跨海大桥。
车行道外侧必须采用防撞护栏。
B 符合下列设计与环境条件之一时:1.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50km/h的城市主干路或次干路;2.临空高度大于3.0m小于6.0m或水深大于2.0m小于5.0m;3.跨越道路、桥梁等人工构筑物时。
车行道外侧宜设置防撞护栏,当仅采用路缘石与人行道、检修道分隔时,路缘石高度不得小于40cm,且人行道宽度不得小于2m。
C其他有机动车行驶的城市桥梁。
可采用路缘石与人行道、检修道分隔,路缘石高度宜取25~35cm。
4.城市快速路上的桥梁应设置中央防撞护栏。
设计速度为60km/h的城市主干路上的桥梁应设置中央防撞护栏或25cm以上高路缘石,设置高路缘石时,中央分隔带宽度应大于或等于2.0m,路缘石高度宜为25cm~35cm。
5防撞护栏应符合本规范第9.5.2条规定。
【原条文说明】检修道指供执勤、养护、维修人员通行的专用通道。
本条规定主要是为了保证桥上通行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避免由于车辆失控,坠入桥下,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
【修订】本条规定主要是为了保证桥上通行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避免由于车辆失控,坠入桥下,冲入对向车道等,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
通常而言,合理设置防撞护栏可以有效降低车辆坠桥及冲入对向车道风险,但出于经济、景观等需求,实际工程中仍大量采用路缘石分隔车行道和人行、非机动及检修道。
本次条文修订中,对于城市快速路桥梁、跨越条件复杂的桥梁及大型缆索桥梁(A级),要求应采用防撞护栏,以降低事故风险。
而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桥梁或跨越条件相对简单的城市桥梁,允许采用路缘石分隔。
根据在重庆、贵阳等城市调研,路缘石大于40cm且人行道宽度较宽后,很少发生车辆冲出桥侧事故。
据此,对车速相对较高、易造成人员伤亡和二次事故的桥梁(B级),规定了路缘石高度大于40cm且人行道宽度大于2m,其余桥梁(C级)则可设置25~35cm 高度的路缘石。
检修道指供养护、维修人员通行的专用通道。
8.1.6【修订】(原条文说明标为8.1.5,应为8.1.6)8.2.2【原条款】曲线梁桥的结构型式及横断面形状,应具有足够的抗扭刚度。
结构支承体系应满足曲线桥梁上部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要求,并应采取可靠的抗倾覆措施。
【修订】结构支承体系应满足桥梁上部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要求;当采用平面曲线整体梁式结构时,其上部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抗扭刚度。
直线和曲线桥梁均不宜采用连续的单支点支承形式。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单向受压支座不应出现脱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抗倾覆安全系数,计算分析中应考虑单向受压支座脱空造成的结构支承体系变化。
【原条文说明】…【修订】…(增加)自2007年以来,我国多地发生桥体倾覆失稳直至垮塌事故。
事故基本特征为:上部结构采用整体式箱梁;结构体系为连续梁,上部结构采用单向受压支座;桥台或过渡墩采用双支座或三支座,跨中桥墩全部或部分采用单支座。
本次修订相应增加了抗倾覆原则与要求。
9.5.1【原条款】人行道或安全带外侧的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10m。
栏杆构件间的最大净间距不得大于140mm,且不宜采用横线条栏杆。
栏杆结构设计必须安全可靠,栏杆底座应设置锚筋,其强度应满足本规范第10.0.7条的要求。
【修订】人行道或安全带外侧的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10m,非机动车道外侧临空时,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40m。
上述栏杆高度为人行道表面至栏杆扶手顶面的距离。
栏杆竖直构件间的最大净间距不得大于110mm,且不宜采用横线条栏杆。
栏杆结构设计必须安全可靠,栏杆底座应设置锚筋,其设计荷载应按本规范第10.0.7条取值。
【原条文说明】本规范第6.0.7条规定“桥梁人行道或安全道检修道外侧必须设置人行道栏杆”。
本条规定栏杆高度不小于1.10m,与《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规定的一致。
栏杆构件间的最大净间距不得大于140mm,栏杆竖条净距14cm与现行《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的有关规定相同。
栏杆底座必须设置锚筋,满足栏杆荷载要求,这是为确保行人安全所必须的,以往在栏杆设计中,有的底座仅留榫槽。
【修订】本规范第6.0.7条规定“桥梁人行道或安全道检修道外侧必须设置人行道栏杆”。
本条规定栏杆高度不小于1.10m,与《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规定的一致;“非机动车道外侧临空时,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40m”,与《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关于自行车道的规定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