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刘文典
- 格式:pdf
- 大小:188.32 KB
- 文档页数:1
刘⽂典:真名⼠⾃狂狷记叙⽂阅读原⽂和答案 刘⽂典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红学家,持论多有“索隐派”的⾊彩。
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刘⽂典:真名⼠⾃狂狷》记叙⽂阅读原⽂和答案,⼀起来看看吧。
《刘⽂典:真名⼠⾃狂狷》记叙⽂阅读原⽂ 民国学界的狂⼈甚多,但是即使在这么多狂⼈当中,刘⽂典也排得上号。
刘⽂典是国内研究《庄⼦》的权威,在他开设的“《庄⼦》研究”课上,他有⼀句经典的开场⽩:“《庄⼦》我是不太懂的!”那些初来乍到的同学⼀听,都想这位⽼先⽣没传说中那么倨傲啊,这不是挺谦虚的吗?但刘⽂典接下来的话就让⼈⼤跌眼镜了:“那也没有⼈懂!” 刘⽂典⼀⽣引以为豪的学问并不⽌《庄⼦》研究⼀门,在联⼤时,他还讲过元好问、吴梅村的诗,并且放出⼤话:“这两位诗⼈,尤其是梅村的诗,⽐我⾼不了⼏分。
” 当然,刘⽂典最当仁不让的是他在校勘学⽅⾯的成就,他对其⼦刘平章说:“我的名呢,就是在校勘学⽅⾯可以留名五百年,五百年之内可能没有⼈超过我。
”代表刘⽂典校勘最⾼成就的《淮南鸿烈集解》和《庄⼦补正》,⾄今仍然是研究《淮南⼦》和《庄⼦》最重要的参考书之⼀。
不过,刘⽂典能够狂出全国性的名声,最关键还在于1928年他对蒋介⽯的冲冠⼀怒。
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到安庆巡视,为了表⽰对教育的重视,蒋介⽯⼀到安庆就派⼈向刘⽂典传话,准备到安庆⼤学“训话”。
但是这个刘⽂典竟然以⼀句“⼤学不是衙门”拒绝了蒋介⽯到校“训话”的要求。
其实,刘⽂典还有很多不狂的时候。
刘⽂典在国学研究时抱着⼀种⾮常虔诚的⼼态。
11谈吐不仅是思想而且还是性格的表露。
时候,她反对跳广场舞;可她加入广场舞队伍后,则完全是相反的态度。
身份的变化会导致一个人立场的变化,从而导致言语前后不一。
人一旦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出发,说出来的话就可能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也因为如此,那些能坚持公正,说话不偏不私的人才被人认为是正直的人。
这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信赖,所敬重。
《吕氏春秋》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私见使人目盲,私听使人耳聋,私虑使人心狂。
”什么时候,我们能完全摒弃个人的利益,只认是非曲直,我们说出来的话才是客观、公正的,才能令人信服。
不因私利而扭曲事实,不因偏袒某人而违背公理。
说话以事实为依据,以公理为准绳,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人际关系的公平公正,建立起健康、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
被称为“民国狂狷”的刘文典学贯中西,尽管他常给人一种放浪形骸、狂傲不羁的怪杰形象,但实际上他“性滑稽,善谈笑”,有着幽默和自谑的一面。
幽默能苦中作乐在西南联大时,刘文典生活艰苦。
一位学生向他借了一本书,发现里面有一张用毛笔画的老鼠,就问刘文典为何要画这样一张画。
刘文典笑着说,自己在乡下看书时点香油灯,灯芯上的油会滴在灯盘上。
一天深夜他在灯下看书时,见有老鼠爬到灯盘上明目张胆地吃起了盘子上的油。
他本想打死它,但转念一想,“老鼠是在讨生活,我读书也是为讨生活,何必相残呢”?于是随手用毛笔画了一幅老鼠像夹在书中,学生听后笑了起来。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刘文典能以画老鼠来调节生活,在讲述这段经历时,语言也是幽默风趣的,让艰苦的环境也平生出一丝乐来。
在艰苦的环境中,幽默是一种自度的方式,它能让人获得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亮,慰藉自己的心灵,也给别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
幽默能化解尴尬刘文典想查阅一本稀缺的经书,寺庙的住持提出:读书时必须要在念经堂正襟危坐地读。
刘文典答应了。
读书的时间太久,他腰酸背痛,手里的经书不小心掉到了地上。
住持看到这一幕,拿起一个木棒敲打刘文典的脑袋,一边敲打一边责骂:“如此珍贵的经书,让你借阅已是破例,没想到你居然把经书掉在地上!”刘文典忍着痛抱头就跑,一边逃跑一边求饶:“大师手下留情!我这颗脑袋也是宝贝,里面装满了文化瑰宝,打坏了可没得换啊!”住持本来很生气,这一下被刘文典逗乐了,也就原谅了他。
刘文典的故事有哪些刘文典,是一位杰出的国学大师、文史大师,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之一,刘文典善于狂言妙论、见解独到,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副“狂生”模样。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刘文典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刘文典的故事刘文典一生针砭时弊、恃才傲物,是一位怪杰,一生中却有一次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棍棒”。
刘文典说:“我一生除了被一位老和尚打过,没有谁敢打我,蒋介石虽然把我关进牢房,并不敢动手打我。
”刘文典任教清华大学时,遇到一个佛学上的难题,需要解决难题,北京西山的香山寺藏经阁藏有大量珍贵的佛经资料。
刘文典决定去香山寺查阅资料。
虽然他不是佛家子弟,但是主持特许他借阅书籍,借书前,住持将本寺的借书规定讲述了一遍。
住持走后,刘文典在念经堂看书到深夜,他有些疲倦了,见室内有一张空床,刘文典就躺在床上看起书来。
不知不觉中睡着了,手中的佛经也就随之掉在地上了。
住持本想与他谈论佛学,进来一看这情景,非常生气,拿起扫帚就打过来。
吃过一顿“棍棒”之后,刘文典顿时清醒,他一面苦苦求饶,一面在佛堂内抱头鼠窜。
住持见他甘心挨打,并没有大师架子,也就转怒为喜。
从件刘文典轶事中,他们不打不成交,这次事情之后,刘文典和老和尚成了好朋友。
不久,住持到清华大学拜访,刘文典还专门设素斋招待。
刘文典后来回忆此事说:“我的脑袋虽然不太高贵,但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打的。
但这次挨打应该,君子不可失诺!”面对强权敢于以身犯险,而失信于一个普通的佛门中人却甘愿挨打,这就是一代国学大师的可敬之处。
刘文典世间已无真狂人指什么邋遢,孤傲,放浪形骸,是典型狂人刘文典形象写照,世人能够记住他不仅是因为他博学、满腹经纶,更是因为他的“狂”,他的狂亦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如今不得不感慨“刘文典世间已无真狂人”。
刘文典好似魏晋风骨式的人物,可坐地扪虱,视万物于无物。
刘文典老先生的狂是发自内心的自信,和灵魂深处的文化积淀与底气,所以后人才称他为“民国的底气”。
“狂傲”名士刘文典刘文典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但目前坊间风行的关于他的那些传闻轶事,大多突出他的“狂”与“傲”以及特立独行的各种怪癖。
那么,历史上的刘文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刘文典是名士。
身为名士,刘文典有许多雅好。
喜饮好茶、吸好烟。
茶是上等普洱绿茶。
烟是云烟中的极品——名烟“大重九”,每包值旧币3000多元(当时一般人抽的是每包1500元的“大公烟”)。
说到抽烟,刘文典有一雅号——“二云居士”。
“二云”者,一指“云土”,即云南鸦片;二指“云腿”,即云南特产火腿,味鲜美。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曾明令禁烟,但对云南两位名人却不禁止,一位是龙云,一位是刘文典。
除吸烟品茗外,刘文典还喜欢听戏,尤其是滇戏。
当年在昆明时,刘文典几乎每晚都泡在滇剧场中。
光华剧场的头排两个座位被他常年包下,每晚偕夫人必到,风雨无阻。
他与耐梅、碧金玉、张子谦、栗成之、彭国珍等名艺人交往很深。
如果有人以此来猜想刘文典的生活一定是铺张奢华,那他就大错特错了。
刘文典生活简朴,衣着无华,常不修边幅,有时竟将长衫扣错纽扣,头发长了也不理发,除非理发师登门。
现实生活中,刘文典潜心学术,于家务俗事一无所能,既清贫又乏生财之道,往往等到无米下锅才发觉囊中羞涩,不得不向知交告贷。
李鸿章之孙李广平与刘文典是好友。
刘文典每逢断炊便手书一纸条,上书四字“刷锅以待”,使人交于李广平。
李广平见字后知道刘文典“难以为炊”,便慷慨送钱救急。
鲁迅先生有一句话:“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判断一个人人格道德是否健全完善,亲情与家庭生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刘文典的长子刘成章因敦促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日,卧轨请愿,不幸染上风寒英年早逝。
这对刘文典打击很大,给他留下了一辈子无法抹去的伤痛,使他一度神志消沉,沉迷鸦片。
正是因此,他对次子刘平章格外溺爱,上课时也带在身边。
刘平章年幼不懂事,常忍不住在课堂上嬉闹,甚至跑出教室玩。
每逢这时,刘文典便大窘,急忙追出。
“国学狂人”刘文典传奇的一生柳已青提起古籍校勘大家刘文典,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狂生的形象,风骨嶙峋,清高孤傲,特立独行。
刘文典的逸闻广为流传,在安徽大学任校长时,与蒋介石发生争执,痛斥蒋介石为“新军阀";在西南联大时期,跑警报遇到沈从文,喝斥沈“你为何跑警报”;圆月之夜为联大学生讲《月赋》;因迷恋云南鸦片和火腿,被称为“二云居士”,最终因贪食鸦片离校未归被解聘……这是人们熟悉的刘文典。
刘文典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一面。
早年参加同盟会,师承刘师培、章太炎,发扬光大“章疯子”的狂狷个性,章太炎曾作联语“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赠刘文典。
追随孙中山,担任秘书,起草英文电稿。
在新文化运动中,刘文典加盟《新青年》,高举科学大旗.执教北京大学时,参与营救陈独秀,驱逐章士钊。
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时,请陈寅恪出大学入学考题对对子“孙行者”。
……在云南大学执教时期,被尊为国宝级教授,成了云南省主席的“座上宾”,吸食鸦片,是云南省政府特批的。
1946年10月,刘文典为蒋介石60大寿写骈文祝寿。
《狂人刘文典》作为第一本为刘文典而作的传记,以翔实的文史资料,展现了被忽略的“国学狂人"传奇的一生。
作者章玉政为写此书,深入北京、云南、安徽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第一手的资料,访问知情人,厘清了刘文典生平中的“疑点”,做到了记其事功,传其神采。
作者这种严谨、细致、扎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传记建立在有价值的史料之上。
章玉政在《狂人刘文典》后记中说,尽量坚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史家态度,强调故事性与学术性并存。
写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书中有美中不足之处。
笔者觉得有些地方作者下的判断过于草率了。
比如,刘文典被西南联大辞退这桩公案.有时,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分歧,即使相同的史料,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1943年刘文典应普洱(磨黑)大豪绅、盐商张孟希之邀,为其母撰墓志,张孟希赠他“云土”50两。
他的普洱之行遭到了联大同事的非议,认为他不堪为人师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最牛大师刘文典大骂蒋介石后下场如何?
导语:刘文典狂妄是无人不知的,他之所以狂,就在于他学识渊博,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傲吗?一个有名的段子曾说刘文典:当时,日军轰炸昆明,学
刘文典狂妄是无人不知的,他之所以狂,就在于他学识渊博,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傲吗?
一个有名的段子曾说刘文典:当时,日军轰炸昆明,学生和老师们都跑到防空洞,刘文典看见沈从文也跑了进来,就嘲笑他说:“学生们躲进来是为了保存下一代,我进来是为了保存国粹,该死的你,跑进来做什么呢?”此人之狂妄,令人惊愕。
此外,他反对当局迫害学生,说大学不是衙门,说中国懂庄子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一个就是他,剩下的半个嘛,就不好说了。
最终,使他名气大噪的是他曾和蒋介石的一场骂架。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刘文典在做安徽大学代校长时,安庆闹学潮,蒋介石坐立不安,平定学潮后,蒋介石要去安庆,并指名要去安徽大学视察。
但是刘文典就是狂,国民党党政军大权掌管者蒋介石要去视察,刘文典几次都买蒋介石的帐,几次都拒绝蒋的“训话”。
刘文典说:“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
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
不过,蒋介石还是国府最高领袖,去个安徽大学总还能去的,刘文典虽有铮铮铁骨,无奈胳膊拧不过大腿。
可是,蒋介石到安大一看,学校冷冷清清,完全没有预想中的“热烈欢迎”的场面。
蒋介石哪里受过这样的冷场,大为光火。
狠狠地说:“来人,把你们校长找来!”
不多时,刘文典过来了,一袭长衫破旧不堪、油迹斑斑,扣子也两
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狂人大师刘文典,他说中国懂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只服
陈寅恪
民国时期,思想极为活跃,中西文化碰撞,百花齐放,出了不少的大师学者。
刘文典就是民国时期有名的狂人,也是一代国学大师。
刘文典,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研究庄子的专家。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
曾在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
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精。
著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
刘文典这个人,思想学问博大精深,称得上学贯中西,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但他做大的特点是恃才自傲,狷介无比。
他看不起沈从文,当年沈从文晋升教授时他这样说:“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可拿四块钱。
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
但他对陈寅恪敬重有加。
刘文典对人宣称,西南联大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冯友兰,他和唐兰算半个。
他多庄子的研究极为深入,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全世界研究庄子的算半个人,另外一个人就是他自己。
可见自信到何种程度。
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
一生坦坦荡荡,光明磊落,虽然狂妄至极,却也可敬可爱。
这就是民国大师的风骨!。
刘文典(1889年~1958年),原名文聪,字叔雅。
安徽合肥人。
国学大师,善治庄子;教育家,曾担任安徽大学校长。
刘文典生性狂傲,有人评价刘文典说:是真名士自狂狷。
蒋介石上台后不久,到安徽巡视,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
蒋到安庆前,曾表示要到安徽大学视察,并发表演讲,但被校长刘文典断然拒绝,并称:“大学不是衙门。
”不过蒋介石还是按计划到安大视察,可当他进入校园后,到处冷冷清清,没有预料中的欢迎场面,甚至连学生都没碰到几个。
刘文典更是连面都不露,只是派了几个人来接待。
蒋介石心中极为不快,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强撑着视察完毕。
据说,蒋介石到安大视察前,省政府通知刘文典安排学生夹道欢迎“北伐名将”蒋主席。
刘文典当时正在打麻将,看完通知后直接扔进痰盂里,继续他的牌局,并说:“我手中‘将’这么多,还稀罕他那个‘将’?”
1928年,安徽大学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问话。
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非常不满。
蒋要刘交出在学潮中闹事的共产党员名
单,并严惩罢课的学生。
刘说:“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
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
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
”说着,二人火气都上来了,相互拍桌而斥。
蒋介石恼羞成怒,给刘文典定了个“治学不严”的罪名,把他关进了监狱。
刘文典见蒋介石之前曾扬言:“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即使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之而去!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孙中山秘书,声讨过袁世凯,革命有功。
蒋介石一介武夫!其奈我何!”
刘文典被羁押后,安庆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高呼“保障人权”,要求释放刘文典。
听说刘文典被蒋关押后,刘夫人张秋华赶到安庆,痛斥政府昏聩:“叔雅要到安徽来,我反对,不要他来。
安徽的教育不是学者办的,是政客办的。
”一个月后,在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等人的多方营救下,经陈立夫从中斡旋,蒋介石释放了刘文典,但要求他“即日离皖”。
1928年12月5日,刘文典被释放。
刘文典的老师章太炎听说此事后,特于病中作联相赠,将刘比作敢于顶撞权贵的“祢衡”,称赞弟子的气节,联云:“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
”
刘文典后来告诉冯友兰,当被蒋介石囚禁时,他已经做好了杀身成仁的心理准备:
“我若为祢正平,可惜安庆没有鹦鹉洲。
我若为谢康乐,可惜我没有好胡子。
”
刘文典获释后,因蒋命其“即日离皖”,他只能离开安徽大学。
离开安大时,他特意留函劝诫全校师生,
“安心向学,努力教务”。
刘文典
●
民国文林
狂人。
DUSHI·RENWU读史·人物
25
·GUO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