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是如何看破放下

佛教是如何看破放下

佛教是如何看破放下

看破放下是我们常常挂到嘴上的,可是怎样看破?如何放下?里面却是大有学问,今天就和大家讨论一下。

首先我们要看看烦恼是怎样生起的?我在大约6、7年前,接触过一位读书过万卷的的“专家”,这位“专家”自认为是精通老庄。可是我和他接触以后,发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如果我去读老庄,随便读上几句,就会感到一股清凉自在。可是这个“专家”一开口,我便会有一种焦虑和不安,在我学习心理学两年以后,才能看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例如我初学佛教四念住{内观}没几天,便被这位博学多闻的“专家”指出:“你那点功夫算什么?离圆满究竟还差得远。”我当时一听信心顿失内心焦虑,差一点就放弃了。从认知疗法来分析,知道自己不圆满是“诱发事件”,这是不会给人带来痛苦的;接着价值评价的介入,不圆满价值低,圆满价值高“自动思维”,随之产生对圆满的欲望;欲望没得到满足,产生苦的“感受”;对这种感受不能接受,于是产生“行为反应”,如我就想放弃。佛教把这四个过程称为“识想受行”。从森田疗法来看是违反了“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用在这里是:在做心理的训练时,就是要接受当下的一切症状和状态。佛陀认为烦恼是欲望造成的,是我对圆满的贪爱所至。缅甸的孙伦戒训法师,不论学者修的怎样,一句话“它就是如此。”我若问:“师父我现在是不圆满的该怎样办?”回答:“它就是如此,你是不圆满的。”在现代心理治疗中,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患者因为对疗效的追逐导致。

欲望不仅仅是贪财好色,欲望是如此微妙,我们要想看清它,是非常困难的。有没有好的办法呢?有。欲望的对象可以不同,欲望的实质都是相同的,欲望的结果也是相同的——痛苦。佛陀教导,只要我们通过四念住的训练,对苦能够如实知,顺着苦便能看清各种欲望。例如,李洪志教导说烦恼是执着所至,这听上去很对没错呀。可是为什么:)弟子,十分努力地去放下执着,却没有效果呢?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感受不清楚,即“对苦不能如实知”,因而对“苦集{集是苦的原因}不能如实知”。执着是不是真的给自己带来痛苦?是怎样带来痛苦的?不能如实知。对“苦的熄灭不能如实知”,大家从电视上看到,:)弟子个个性格刚强,烦恼粗重,但是你要敢说他的学习没成效,他马上骂你。对“灭苦之道不能如实知”,:)想用打压执着的方法,来消除执着,于是他们生起对不执着的强烈欲望,把不执着变成了欲望的对象。正确的方法是:佛陀教导的“看只是看,听只是听”,森田疗法的顺应自然,即接受执着,执着来时允许它存在,允许它要呆多久,就呆多久。有个年青妇女听人说,烦恼是观念造成的,于是成天都在想自己观念上的问题。是哪一个观念有问题?是那个给她带来痛苦的观念,她对自己的感受不清楚,因而对苦的原因也就不明了。在认知疗法中寻找苦的原因——“自动思维”时,也是从感受上入手。

我们现在面临反邪教的任务,靠什么来反对邪教?有说靠科学,但是靠科学是极不可靠的。香港爆出某大学用几百万公款,请风水先生来看风水;我见过一

位世界顶尖的电子专家,他的信箱是13号,听人说不吉利后,坚决要求换掉。搞迷信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如果是一个对感受清楚的人,在搞这些迷信时,能够敏锐察觉随之而来的苦,他便会感到:13是否真能带来灾祸,尚且不能肯定,而信这些迷信后,立马给自己内心造成痛苦,这是十分确定的。由此看清了整个事件的愚蠢,便会本能地放下。佛陀曾经说过:“一个有四念住训练的人,对算命,看相,风水等等是不会感兴趣的。”

佛陀曾经问弟子:“你要是对某一件事物有贪爱,将来当它发生变化时,你会不会有痛苦?”弟子回答:“会有痛苦。”佛陀又问:“一切事物是无常的吗?”“是无常的。”“是苦的吗?”“是苦的。”当我们对于无常的事物有贪爱,一但变化来临时就会有痛苦。在台湾内观杂志《嘉义新雨》上,有个妇女发表过一篇《感谢苦来磨》。自述“一年前突然发现,结婚14年的老公有了外遇。开始时跪在地上求,没有效果。又想尽各种办法来挽回,如想用巫术咒第三者死;晚上12点念她老公的名字多少遍,希望老公能回心转意;念大悲咒来了断老公的婚外情;和老公上演跟踪与反跟踪,如同007影片。穷尽所有的办法,均未收到成效后,接触到内观。通过内观的训练,她发现她的痛苦,不是由婚外情所致,而是因为自己的种种贪爱导致。她对婚姻有所贪爱,当婚姻发生变化时就会有痛苦,同时也看到她老公为情所困的苦。她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是个不知苦,不离苦的傻女人,现在开始知苦,并且走在离苦的道路上,我就象是中了人生的大奖。”

我因肾病,一天起来突然右眼看不见东西,当时也不痛,我平时视力极佳,心想可能是个小毛病,治疗后会好,最多视力有点下降。医生一看说:“是严重的眼底出血,没有多少希望了。”我一听:“哦,我的眼睛恢复不了啦。”也不着急。每当我一想起眼睛时,接受这个现实,内心是很坦然的。偶尔想我一定要将其治愈时,内心就会感受到痛苦。深深体会到佛陀说的:“一个人是被两枝箭所射中,一枝是身上的,一枝是心理上的。身上这枝没人能躲过,只有心理上这枝是可以不受。一个人身上有了痛苦,心理同时焦虑,只有无闻愚蠢的人才会这样。”于是本能地放下。

在庄子《大宗师》中称:古时候的真人是,生不知道喜欢,死不知道厌恶。生来时他说:“哦,生来了。”当死来临时他会说:“啊,死来了。”对生死皆能顺应,在死亡来临之前,就已经把死亡给杀死了。文中记载一个叫子舆的人得了病,他鸡胸驼背,头顶上有五节脊椎,阴阳之气凌乱,他内心宽闲若无其事。人问:“你讨厌它吗?”子舆说:“不,我为什么讨厌呢?要是渐渐把右臂化作鸡,我就顺着它变成鸡;要是把我的屁股化作车轮,把我的精神化作马匹,我就顺着它来驾上它,还用得着另找车驾吗?”我们不会觉得子舆是个病人,而那些战胜疾病,和命运抗争的人,他们越是顽强,你就越发感觉到他们是个病人。

当前中国宗教热开始盛行,学习宗教的目的就是灭苦。佛陀说:“一个人对苦不能如实知,想从烦恼中解脱,就如同捡两片小树叶两手一合,便想装满水四处游走,绝无此事。”又说:“有四个台阶{苦集灭道“四圣谛”}如果不迈第一个台阶,就想登堂入室,完全是妄想。”老子庄子的最大失误在于,没有传授一套,能够使人对苦如实知的训练技巧。后来的道教,由于对苦不能如实知,便

产生了对生的贪爱,走到长生不老上,希望通过内外丹的修炼来达到。不论他活一千岁还是一万岁,总是要死的,当他死的时候都是被死亡所杀死的人。现代的汉传佛教不修内观,和基督教一样都走上了消业的道路,汉传佛教各种忏法多如牛毛。我见过消业十几年,痛苦并未减轻的是大有人在。日本有个妇女,一天心跳快了一点,心想:“我会不会死,我要防止死。”最后搞得自己不敢洗脸刷牙。我们假设某个人,他的罪业已经完全消除,但是人的细胞是会衰老,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他如果对此不能接受,同样会有对死亡的恐惧,如果这种生存欲过强,也会象这位日本妇女。无非道教是想通过,内外丹来达成长生不老,而基督教和汉传佛教是想通过消业来实现。从感性上来说都是希望长生,可是从理性上都知道不可能,于是希望在另外一个世界实现永生。心理学发现,人的情绪并不取决于外在的事物,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心对环境,做出怎样的反应。只是心理学的认识,是通过逻辑分析得来,因而在实际生活中不受用。森田正马先生也说:“烦恼是欲望造成的,最大的欲望是生存欲。”同样是因缺少内观的技巧,对欲望的认识不够深入,后来的森田疗法,并不重视这个理论。南传佛教是坚持修四念住的,他们的观点是,一个人仅仅相信烦恼是欲望造成的,而没有在自己身上真正体会过,这只是一种迷信。

我们不论是学习宗教,还是算命,看相,风水,旅游,看电影,接受心理治疗,都只有一个目的——灭苦。那这是灭苦的方法吗?它能灭多少苦?我们对灭苦的方法掌握的如何?凡此种种皆要从感受上得到反馈。这就如同我们使用电脑,不论你是跑什么程序,都要从显示器上得到反馈一样。以上只是我实践看破放下的肤浅体会,供大家参考。

四念住参考资料:在《觉悟之路》网站——南传典籍下载《自觉手册》〖隆波田禅师著〗,《内观禅修手册》〖阿姜达磨多罗〗,《内观禅修:基本和进阶练习》《法的医疗》〖马哈希尊者编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