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之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与路线
- 格式:pdf
- 大小:91.69 KB
- 文档页数:1
考点:佛教外传的时间、路线及原因1.佛教外传的时间和路线时间: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向印度以外传播。
(佛教在西汉末年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
路线:向北,经中亚地区传到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后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和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2.佛教得以传播的原因:①佛教教义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苦大众有很大的吸引力;②其忍耐服从的说教,适应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得到统治者大力扶持。
易错微析1.佛教外传的路线易错:向北:中亚→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向南: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2.与佛教有关的节日易错:与佛教有关的节日:“浴佛节”“成道节”“涅槃节”。
例题1 下边示意图描述的是()A.佛教外传的路线B.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C.伊斯兰教传播的路线D.马可•波罗来华的路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佛教传播路线的识记能力。
佛教向外传播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北经过中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二是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等,故选A。
例题2 下列节日中与佛教有关的是()A.复活节B.圣诞节C.开斋节D.浴佛节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与佛教有关的节日。
复活节与圣诞节与基督教有关,开斋节与伊斯兰教有关,浴佛节与佛教有关,故选D。
1.古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下列与古印度无关的是()A B C D2.谁在位时,佛教开始从古代印度向外传播()A.汉谟拉比B.亚历山大C.伯利克里D.阿育王3.印度佛教有很大发展,并向外传播是在()A.公元前6世纪B.1世纪C.7世纪D.公元前3世纪4.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我国封建统治者的欢和扶持,这主要是因为()A.佛教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B.佛教为统治者炼制丹药,使他们得法成佛C.佛教奉劝人们今生忍受苦难,来世可行幸福D.佛教告诉统治者长生不老的办法1.D解析:A是观音,与佛教有关,B是印度的种姓制度,C是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这三项都与印度有关。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与路线佛教于公元前6-5世纪创立于印度,并在印度本土得到传播和发展,至公元前3世纪开始向外传播。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一般认为在汉明帝永平年间,即公元1世纪中叶后。
汉明帝永平8年(65年),受到梦中金人的启发,派18人到天竺求佛。
在大月氏遇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并得佛画像和佛典,遂邀摄摩腾、竺法兰一同返归洛阳,他们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于68年返回洛阳。
汉明帝为纪念白马驮经而归,在洛阳东郊仿照天竺佛寺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这是中国有佛寺之始,是一般所说佛教传入中国的最初标志。
自此之后,佛教在中国内地得到广泛传播。
一般的看法认为:佛教是先传入西域,然后才进入内地的。
即约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随着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先传到新疆地区,而后才渐渐东传至内地。
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吕澂《中国佛教源流略讲》、郭沫若《中国史稿》、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等都大致持这一观点。
近年来,有学者根据文献材料和新的考古资料,说明佛教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传统说法并不确当。
恰恰相反,西域的佛教远较内地为晚,这种说法尚有待验证讨论。
吴焯《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一书主张此说,它从文献考察和考古材料上,分加论述。
研究早期西域史,历来以《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后汉书》的《西域传》为最可信。
司马迁写《史记•大宛列传》时,采用的应当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报告,但其中并没提到西域有佛教之说。
《汉书•西域传》可能根据最初西域都护的档案材料,但其中也没有任何关于西域佛教的记载。
《后汉书》材料源于班勇,而班勇是东汉出使西域的班超的儿子,他随父从小在西域生活,后又经略西域,经常往来于西域各国之间,对西域情况也是十分了解的。
然而,书中记载天竺国时谈到佛教,而记载于阗等西域地方时并无记及。
从考古材料看,在鄯善、于阗一带发现的寺院遗址及其中壁画、雕塑均不会早于3世纪。
佛教传播的一个特色是佛教教义与佛教图象并重,就民间而言,往往是图象先于教义,因而佛教也称象教。
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情况佛教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传播于世界各国,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力地推动着世界宗教的发展。
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不断吸收西域和印度新兴学说和学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和发展,形成了汉语、藏语和巴利语三大系统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
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历程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它既是佛教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
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的广泛传播、流行并最终中国化,对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对佛教的义理和组织形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这一历史过程,有学者称之为“佛教征服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佛教征服中国”还有一个佛教的中国化的问题。
接下来主要阐述佛教东传中国及其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
(一)汉晋:佛教的输入及其广泛传播1、佛教初传中国内地的时间与汉代佛教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内地的?这一度成为佛教学术界研究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有关佛教初传中国内地的纪年,主要有两种论点:第一,“伊存授经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即西元前2年),第二,“永平求法说”(汉明帝永平十年,即西元67年),二说相距69年,大约有三代人的时间。
1998年,由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宗教学会共同确认1998年为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纪念年。
近年来的一些考古研究表明,中国佛教还应有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另一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被视为道术之一种(方术),它与汉代流传的黄老道家学说搅合在一起的。
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楚王刘英,就是“学为浮屠”,且“更喜黄老”。
另外,汉代佛教僧人,皆为西土人士,他们食酒肉,蓄妻子,无统一制度。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源于印度。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跨越了印度,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1. 印度与中国的交流: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到西域进行外交和商贸活动,西域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重要通道。
这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机会。
2. 社会变革的需求:汉朝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融合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题。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的社会需要相契合,因此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与文字: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献,推动了汉语写作和翻译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字和词汇。
2. 艺术与建筑:佛教艺术在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的美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思想与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使得中国人更关注人生意义、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1. 传入与创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受到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不同,遇到了一些阻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获得了认可,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
2. 繁盛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繁盛期出现在隋唐时期,当时佛教得到皇室和高层士人的支持,并发展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学派和寺庙。
3. 壮大与衰退:佛教在中国的壮大期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外传的时间、路线及原因考点:佛教外传的时间、路线及原因1.佛教外传的时间和路线时间: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向印度以外传播。
(佛教在西汉末年即公元前后传⼊中国)。
路线:向北,经中亚地区传到中国⼤部分地区,以后⼜从中国传到朝鲜、⽇本和越南等国;向南,传⼊斯⾥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和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2.佛教得以传播的原因:①佛教教义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苦⼤众有很⼤的吸引⼒;②其忍耐服从的说教,适应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得到统治者⼤⼒扶持。
易错微析1.佛教外传的路线易错:向北:中亚→中国→朝鲜→⽇本和越南等国。
向南:斯⾥兰卡→泰国→缅甸→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2.与佛教有关的节⽇易错:与佛教有关的节⽇:“浴佛节”“成道节”“涅槃节”。
例题1 下边⽰意图描述的是()A.佛教外传的路线B.亚历⼭⼤东征的路线C.伊斯兰教传播的路线D.马可?波罗来华的路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对佛教传播路线的识记能⼒。
佛教向外传播主要有两个⽅向:⼀是向北经过中亚传⼊中国、朝鲜、⽇本和越南等,⼆是向南传⼊斯⾥兰卡、泰国等,故选A。
例题2 下列节⽇中与佛教有关的是()A.复活节B.圣诞节C.开斋节D.浴佛节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与佛教有关的节⽇。
复活节与圣诞节与基督教有关,开斋节与伊斯兰教有关,浴佛节与佛教有关,故选D。
1.古印度是世界⽂明的发源地之⼀,下列与古印度⽆关的是()A B C D2.谁在位时,佛教开始从古代印度向外传播()A.汉谟拉⽐B.亚历⼭⼤C.伯利克⾥D.阿育王3.印度佛教有很⼤发展,并向外传播是在()A.公元前6世纪B.1世纪C.7世纪D.公元前3世纪4.西汉末年,佛教传⼊我国中原地区。
佛教传⼊中国后,很快受到我国封建统治者的欢和扶持,这主要是因为()A.佛教认为灵魂可以脱离⾁体永远存在B.佛教为统治者炼制丹药,使他们得法成佛C.佛教奉劝⼈们今⽣忍受苦难,来世可⾏幸福D.佛教告诉统治者长⽣不⽼的办法1.D解析:A是观⾳,与佛教有关,B是印度的种姓制度,C是印度⼈发明的阿拉伯数字,这三项都与印度有关。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历史过程。
佛教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的传播途径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究中国古代佛教传入与发展的重要历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传播和发展,佛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信仰之一,并延伸至亚洲其他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域,吸引了佛教的传入。
佛教传入中国具体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
当时,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流逐渐增加,而佛教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同时,汉朝王朝对于宗教与哲学的开放态度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环境。
佛教经过最初的传播,于汉朝晚期开始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佛教传播途径佛教传入中国有多个主要途径。
除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线路外,佛教通过海路、山区等渠道也进入了中国各地。
其中,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与中亚、南亚以及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佛教大量的经典、经文、佛像等随着商队的往来传入中国,逐渐形成融合了汉族文化特色的佛教文化。
另外,佛教的传播也离不开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通过海上交通,佛教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得到较早的传播,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社会发展了不同的流派和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汉朝时期的初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蓬勃发展、隋唐时期的全盛时期,以及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革与发展。
1.汉朝初传:佛教在中国最早的发展阶段,受到来自西域的影响,形成了最初的教派和教义。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各个流派纷纷涌现,丰富了佛教的理论体系与信仰形式。
3.隋唐盛世:隋朝和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与推崇,大型的佛教寺庙开始兴建,佛教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佛教在中国各时期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传入中国最早,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它在我国的影响,不仅波及政治以及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隋唐以后,佛教逐渐中国化,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
一,佛教开始传入中国(1)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说法不一,历史上一般以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
明帝一次夜里做梦,见一金人身长一丈六尺,头顶有白光,从空中而来,飞行殿上。
明帝醒后召集群臣卜梦,在场的傅毅回答道:“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明帝听了他的话,就派蔡愔、秦景等,到天竺去访求佛法。
遇见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僧,于永平十年同到洛阳。
明帝极为欣喜。
随在洛阳城西门外建立精舍,以处两僧。
迦叶摩腾(如图所示)和竺法兰都是中印度人。
摩腾通晓大小乘经典;竺法兰诵习经论,多至数万章,印度尊之为师;二人皆以弘布佛法为己任,志趣相投,所以不怕路途遥远,随从汉使来到中国。
佛教初次东来,信仰的人并不多,影响很小;这两人到后,佛教在中国渐有影响力,信仰的人也渐渐多起来。
(2)东汉末年:佛教传到中国后,能在宗教上占一位置,是在东汉末年了。
此后直至三国时期,佛教的流传甚为缓慢。
起初,只是在王室宫廷的狭小天地之内信奉,到西晋才逐渐推至民间。
当时佛教被认为不过是一种神仙方术,一种与黄老并列的祠祀化的东西,只是在中国传统信奉的神仙谱里,又增添了一位释迦牟尼而已。
在汉代,佛教大体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二,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唐时期:隋唐时,佛教在中国通过4-5个世纪的流传,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了顶峰。
此时,南北政治统一,历代皇帝扶持佛教;文化交流融洽,大量佛经被译出;寺院经济发达,使佛学离开经院而转向寺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也随之走向异说求同求通求综合的趋势,由南北朝的学派进而形成若干新的宗派,有天台宗(图为天台宗三祖慧思大师)、华严宗、三论宗等,判教成为各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隋唐佛教的一大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作为一个东方哲学体系,源于印度,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和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于东汉时期,历经了风雨、变化,到现在仍然在中国生根发芽。
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传说中,汉代初年,西域僧人佛陀跋摩来中国传教。
但是最早确凿的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公元 148 年。
当时,汉朝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张骞顺道将一位佛教高僧带回了中国,并献给了武帝。
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接纳。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
早期,由于佛教经文语言不通,加之中国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导致了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
但是,随着汉朝多数难民来到中国内地后,佛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渐渐产生了自己的影响力。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兴盛和富强,民族精神重新复苏,加强了对佛教的传播和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巅峰。
二、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断地融合、渗透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译经期译经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早阶段。
当时,主要的活动是将佛经翻译成汉语,这一时期不能称之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大部分佛经虽然翻译成了汉语,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2. 敦煌壁画时期敦煌壁画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敦煌壁画成为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所绘的佛像、佛事与佛经故事,色彩明丽、生动逼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高度和独特性。
敦煌壁画时期,佛教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开启了佛教在中国的新纪元。
3. 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思想成为佛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时期,许多涅槃思想的代表人物被人们传诵和崇拜,如法然、道炬等人。
这一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宗教,起源于西元前6世纪的印度。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它迅速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并对中国社会、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
当时,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导致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增加,传统儒家思想和道教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汉明帝时期,当时一位名叫安世高的西域僧人,带着佛经和佛教教义来到洛阳,传播佛法。
此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展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尤其是在东晋时期,佛教的传播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有许多印度和中亚的僧侣来到中国,传播佛教教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扩大,渗透到中国各个阶层和地区。
佛教寺庙相继兴起,成为人们学习修行和寻求心灵安宁的场所。
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拉近了两国的联系。
二、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和僧团。
这些佛寺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宗教中心,也吸引了大批学者前来学习佛教教义和修行。
佛教具有慈悲为怀、舍己为人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佛教的思想理念对中国社会的其他方面也产生了影响。
佛教强调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化和缓解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佛教还提倡勤奋修行和精神提升,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佛教的传入,许多印度的文化艺术形式也被引入中国,如佛教造像、佛教音乐和佛教绘画等,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风格,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传统宗教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和迷茫。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宗教思想和信仰方式,迎合了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1. 初期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随着商人和僧侣的来往,逐渐在中国北方地区传播开来。
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立在西北地区,如敦煌莫高窟等。
2. 官方推广: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得到皇室的支持和推广。
曹操、曹丕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对佛教持有宽容和赞赏的态度,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3. 翻译经典:佛教经典的翻译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翻译家如鸠摩罗什、玄奘等,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使得普通民众也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
4. 地方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局限于中原地区,还逐渐传播到南方和西南地区。
南方地区的佛教以禅宗为主,强调内心的冥想和修行;西南地区的佛教则融合了当地的土著宗教信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文化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如佛像、壁画等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学作品中。
2. 社会影响: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和智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的僧侣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提供了帮助和救助。
佛教的教义也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影响。
3. 宗教融合: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如道教、儒教等发生了交流和融合。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古代佛教的传播与演化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于印度。
佛教的传播与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传承。
尤其是古代的佛教传播和演化,为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前6世纪末,释迦牟尼在印度佛陀菩提树下成道,创立了佛教。
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和扩散,公元前4世纪,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当时,中原地区已经有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文化流派。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佛教与中原文化发生了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佛教的演化和变革。
二、中国佛教的演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西汉时期,至唐朝时期达到鼎盛。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主要采用了翻译、传带、译经等方式。
在此基础上,佛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传承。
在中国的佛教中,南北两宗最为著名。
南宗以禅宗为代表,重视内心体察和领悟;北宗以律宗为代表,重视戒律的遵守。
这些宗派的形成,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提供了广泛的场所和机遇。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还产生了圆光、天台、净土等流派,形成了多样化的佛教教义。
在唐朝时期,佛教达到了高峰,许多佛教名山和寺庙也在此时期兴盛。
佛教的传播和演化被视为中华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三、佛教中国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产生了众多的变化和离奇故事,比如永明经案、三论宗争论等。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中,融合了中原文化的一些特点,从而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主要表现为“人离土殊”和“物去精华”的两个方面。
在中国的佛教传播和演化中,佛教吸收了许多中原文化的精华和特色。
比如佛教的禅宗就吸收了道家的秘法、阴阳思想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禅修法。
佛教还吸收了儒家的伦理观念和思想,从而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准则。
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往往是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和交流相结合的。
佛教中国化的另一个方面,则是指佛教在传播和演化中,逐渐丧失了自己在印度的本土性,并吸收了中原文化的一些特点。
中国的佛教传播与文化交流史中国的佛教传播与文化交流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深深扎根,并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
佛教的传播和文化交流对于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阶段:初始传播与本土交融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
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文化和宗教交流的高峰时期,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初期,佛教主要在汉地传播,后来逐渐向北方和西域蔓延。
佛教在中国最初受到了一些哲学家和学者的关注,如明朝儒学家王楙等人。
与此同时,佛教也与当时的中国思想进行了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特有的形态。
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的繁盛与危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达到了鼎盛时期。
当时,佛教的学说更加丰富,佛教文化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
在此期间,一些出色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发生,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例如,北魏时期的洛阳白马寺,是当时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这也表明了佛教在中国社会及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也面临了一些危机。
佛教寺庙兴建的规模越来越大,寺庙和僧团的权力日益膨胀,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抵抗。
佛教本身也在与中国思想体系的冲突中受到了影响。
这一阶段的佛教传播与文化交流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
第三阶段:唐代的繁荣与传播唐代是中国佛教传播与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与政府的广泛合作和支持,成为国家宗教之一。
唐朝皇帝还下令建造了大量的佛塔、佛寺和佛像,表明了佛教在国家宗教政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唐代也是佛教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
很多外国的佛教高僧、教师和学者来到中国,与中国佛教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这些学者的到来推动了佛教学说的发展和传播,并且带来了许多优秀的佛教文化作品。
第四阶段:现代佛教与国际交流进入现代,佛教进一步与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中国佛教界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座,同时接待了来自各国的佛教学者。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影响。
在传统的认识中,佛教被看作是来自外国的宗教,然而却在中国土地上融合、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仅是宗教与文化的互动,更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局势和思想文化氛围。
本文将简单梳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2世纪和1世纪,当时由于受到西域文化和交通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汉代开始传播。
而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则是通过西域丝绸之路向中国传播。
一直到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到达顶峰,总共传播了十大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西域丝绸之路所提供的文化和交通的环境,还依托于当时中国社会对于佛教宗教、文化影响的需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艺术和建筑佛教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融合。
从建筑和造像到绘画和雕塑,佛教运用着自己的语言和符号,制作出了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和建筑,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例如,远古时期的魏晋石窟和五代时期雪窦法师创造的木彩佛,都展示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和贡献。
2、思想和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老之后,中国哲学逐渐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
而佛教的兴起,则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佛教教导逍遥,宣扬解脱,倡导无我。
这些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思想观念。
3、文学和散文佛教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如《红楼梦》的“道场梦”,就和佛教故事息息相关。
另外,佛教的散文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发展,尤其是在唐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佛教充塞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是诞生佛教的国土,位于中国的西部。
所以古代的中国人将印度称为“西方”,在一些佛教典籍里则称印度为“西天佛国”。
正因佛教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是西方的佛教往东传入,简称“佛教东传”。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可信的是在两汉之间,即公元前后,随着汉代通西域,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全面展开,佛教沿着商道开始传入中国。
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经巴基斯坦、阿富汗、中国新疆地区再传入内地,到达洛阳。
另一条是经印度洋,再走太平洋,经南洋诸岛,最后到达广州,然后北上到内地。
不过从现有的历史记载来看,资料比较充分的应是第一条丝绸之路。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约五百年之际,中国佛教开始发生分化,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创立的宗派。
那些建立中国佛教宗派的领袖并没有忘记来自于印度佛教的传统,他们很多人将本宗派的始祖推到了印度的僧人,并以某一印度经典为自己宗派的经典。
其中只有禅宗例外。
禅宗将慧能口述的说法奉为“经”(即《坛经》),而按照佛教的说法,只有佛祖的话才是“经”。
难怪在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及密宗)中,禅宗的影响最大。
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在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影响。
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也非常显著,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大量地浸润了佛教的内容,特别是在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里,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行善去恶的思想,广泛地影响了人生。
而那些耸立的佛塔、金碧辉煌的寺院,以及各式的佛像和石窟等更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在众多的佛教名山中,最显赫的是合称“四大名山”的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
至于堪称佛像之最的大佛有五个,北方有云冈大佛,中原有龙门大佛,西方有乐山大佛,南方有香港天坛大佛,东方有灵山大佛,形成了五方五佛互相对应的格局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有两个特点,一是请进来,二是走出去。
“请进来”是早期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时间从公元前后到十一世纪左右。
中国僧人刚刚认识佛教,于是开始大规模地到印度和西域诸国搜寻经典,学习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与路线
佛教于公元前6-5世纪创立于印度,并在印度本土得到传播和发展,至公元前3世纪开始向外传播。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一般认为在汉明帝永平年间,即公元1世纪中叶后。
汉明帝永平8年(65年),受到梦中金人的启发,派18人到天竺求佛。
在大月氏遇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并得佛画像和佛典,遂邀摄摩腾、竺法兰一同返归洛阳,他们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于68年返回洛阳。
汉明帝为纪念白马驮经而归,在洛阳东郊仿照天竺佛寺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这是中国有佛寺之始,是一般所说佛教传入中国的最初标志。
自此之后,佛教在中国内地得到广泛传播。
一般的看法认为:佛教是先传入西域,然后才进入内地的。
即约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随着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先传到新疆地区,而后才渐渐东传至内地。
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吕澂《中国佛教源流略讲》、郭沫若《中国史稿》、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等都大致持这一观点。
近年来,有学者根据文献材料和新的考古资料,说明佛教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传统说法并不确当。
恰恰相反,西域的佛教远较内地为晚,这种说法尚有待验证讨论。
吴焯《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一书主张此说,它从文献考察和考古材料上,分加论述。
研究早期西域史,历来以《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后汉书》的《西域传》为最可信。
司马迁写《史记•大宛列传》时,采用的应当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报告,但其中并没提到西域有佛教之说。
《汉书•西域传》可能根据最初西域都护的档案材料,但其中也没有任何关于西域佛教的记载。
《后汉书》材料源于班勇,而班勇是东汉出使西域的班超的儿子,他随父从小在西域生活,后又经略西域,经常往来于西域各国之间,对西域情况也是十分了解的。
然而,书中记载天竺国时谈到佛教,而记载于阗等西域地方时并无记及。
从考古材料看,在鄯善、于阗一带发现的寺院遗址及其中壁画、雕塑均不会早于3世纪。
佛教传播的一个特色是佛教教义与佛教图象并重,就民间而言,往往是图象先于教义,因而佛教也称象教。
可以说,佛教图象是伴随着佛教一起传入的,或者说,佛教是借助图象并以图象为开路先锋而打入尚无佛教的地方的。
所以,以西域已知现存的佛教艺术包括石窟、寺院的遗存来判断佛教传入的年代,那么,西域佛教的传入不早于2、3世纪。
即在2世纪上半叶班勇离开西域时,西域尚无佛教流通,在此之后,佛教才渐渐发展起来,并留下大量艺术作品。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公元1世纪中叶后,佛教在中国内地得到传播。
一百多年后,即2、3世纪之交,佛教在西域也发展起来。
关于佛教东传的路线,张骞通西域后,这条往来于西方国家的商路已基本形成南北两种走法,即所谓的南北丝路。
但佛教的传播不完全同于这条丝路,它是以佛教国家所在的地理位置为准。
佛教国家靠近哪条路,人们就习惯于从哪条路往来这些国家,就形成相应的传播路线。
大致来说,佛教从东汉年间传入后,并不与《汉书》所记的南北两道完全一致,葱岭以东大致相合,葱岭以西差异就比较明显。
以目前现存的佛教艺术遗迹来看,比较公认的是:佛教从北印度的犍陀罗出发,沿着这条新开的丝绸之路,缓缓东行,进入于阗地区,一路上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的绿洲,向前行进时使沿途增加了大量的寺庙、洞窟和印度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