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840.70 KB
- 文档页数:46
第一章绪论1.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有害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和生物学机制,进行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的科学。
现代毒理学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描述毒理学主要进行外源有害因素的毒性描述、毒性鉴定和毒性表型锚定。
·机制毒理学重点研究外源有害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机制。
·管理毒理学主要在描述毒理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与管理,其具体管理过程由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主导,毒理学家从专业的角度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管理措施,以确保进入市场的化学品、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安全有效,达到保护环境和保障人群健康的目的。
2.安全性评价主要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方法,结合人群暴露评估,阐明受试物的毒性和潜在危害,达到确保人群健康的目的。
安全性原则通常遵循分层或阶段实验、成组或组合实验的原则。
第一阶段试验主要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局部毒性试验(如皮肤、眼和黏膜刺激试验)和短期重复剂量(亚急性)毒性试验(如28天喂养试验等)。
第二阶段试验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如90天喂养试验等),亦可先行遗传毒性试验(常需3~4个试验组合),再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也可通过代谢试验/药物或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再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
第三阶段试验主要包括:生殖毒性试验、致畸(发育毒性)试验、慢性(长期)毒性试验以及致癌试验。
通常根据第一、二阶段试验结果,决定是否进行第三阶段实验。
4.风险评估主要通过毒理学研究和毒性试验,并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系统评价外源有害因素暴露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损害作用,并对损害作用的相关证据强度或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
四个步骤1.危害识别2.剂量—反应评定3.暴露评定/接触评估4.风险表征危害识别是风险评估的定性阶段,主要依据定量构效关系分析、体外毒性试验、整体动物实验、现场监测和人群流行病学资料,确定外源物质暴露对人群健康是否产生损害作用。
卫生毒理学――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s)是基础毒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①测试和求出化学毒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量(以LD50表示)以及其它的急性毒性参数,了解急性毒作用强度.②并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的情况,了解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提供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资料、初步评价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③探求化学毒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④为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试验的研究及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⑤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常用参数最常用的是半数致死量(LD50)和急性毒作用带(Zac)。
Zac值的大小可反映急性阈剂量距离LD50的宽窄,即表示引起实验动物的死亡剂量与最低毒作用剂量之间剂量范围的宽窄。
zac值越大、表明化学物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小,反之表明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大。
实验方法的要点(一)实验动物[原则]:①急性毒性试验要求选择对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毒效应表现与人的反应尽可能一致的实验动物。
②动物易于获得③品系纯化④价格较低和易于饲养等条件。
1.实验动物的种属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物的反应可能有很大的差别,最好用两种种属的动物,包括啮齿类和非啮齿类。
实际工作中啮齿类多选用小鼠和大鼠,有些试验也可选用豚鼠或家兔,非啮齿类一般选用狗或猴。
一般来说,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可选用成年大鼠、豚鼠或家兔,优先考虑白色家兔.而急性吸人毒性试验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则优先考虑大鼠。
2.实验动物的年龄急性试验动物不宜过老或过幼,通常要求选择刚成年动物进行实验,而且须是未曾交配和受孕的动物。
由于小动物年龄与体重相关.一般用体重表示。
卫生资格考点: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卫生资格考点: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1.蓄积作用——具有蓄积作用是发生慢性毒作用的前提、外源化学物连续的、反复的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驻留,这种现象称为蓄积作用。
物质蓄积——实验动物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后可以用分析方法在体内测出物质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损伤蓄积——在机体内不能测出其原形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2.短期重复剂量毒性——实验动物或人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14~30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3.亚慢性毒性——实验动物或人连续较长期(相当于生命周期的十分之一)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4.慢性毒性——实验动物长期染毒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5.重复染毒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作用和慢性毒性作用的目的:⑴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地啊俺和毒作用靶器官,了解其毒性机制⑵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可逆性⑶研究重复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从初步了解到确定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LOAEL),为制定人类接触的安全限量提供参考值⑷确定不同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效应的差异,为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6.研究方法⑴亚慢性毒性试验是长期重复试验最常用的⑵实验动物的选择——皮肤致敏试验首选豚鼠,眼刺激试验首选家兔⑶染毒方式一般经口、经呼吸道和经皮染毒为多。
染毒频率为每日一次,连续给予。
⑷观察指标:①一般观察:每日观察实验动物进食量、体重、外观体征和行为活动、粪便形状等,发现有中毒反应的动物应去除单笼饲养,重点观察②实验观察项目: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③系统尸解和病理组织学检查④可逆性检查⑤指标观察时间:每天观察一次,一般试验周期三个月以内则一般在最后一次给药后24小时和恢复期结束时各进行一次全面检测⑥特异性指标及其他:常与毒作用机制有关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