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慢性毒性试验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7
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五篇范例]第一篇:食品安全学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第七章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毒理学、食品毒物、LD50等概念;了解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学习重点:毒理学、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过程和各阶段的主要目的.前言←应用食品毒理学的方法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 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包括营养强化剂)、开发食品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及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为我们正确评价和控制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辐照食品、食品及食品工具与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农药残留及兽药残留的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操作方法。
←食品中有毒物质的毒理学数据主要从动物毒理学实验中获得.第一节食品毒理学原理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1.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
毒理学定义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危害的科学。
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它是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及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有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包括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毒理学按照其研究目的及所研究的化学物质特性和用途可分为工业毒理学、军事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药物毒理学、法医毒理学和放射毒理学等。
一、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2.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食物中的毒物来源有:天然的或食品变质后产生的毒素、环境污染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等,以及食品接触所造成的污染。
←3.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它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亚慢性毒性作用及其试验方法一、概念和试验目的(一)概念亚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来化合物所出现的中毒效应。
所谓较大剂量,是指小于急性LD50的剂量。
(二)试验目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主要是探讨亚慢性毒性的阈剂量或阈浓度和在亚慢性试验期间未观察到毒效应的剂量水平,且为慢性试验寻找接触剂量及观察指标。
二、亚慢性毒性试验设计(一)亚慢性试验期限亚慢性毒性试验的期限“多日”的确切天数,至今尚无完全统一的认识。
一般认为在环境毒理学与食品毒理学中所要求的连续接触为3~6个月,而在工业毒理学中认为1~3月即可。
这是考虑到人类接触大气、水和食品污染物的持续时间一般较久,而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接触化合物仅限于人一生中的工作年龄阶段,且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之故。
现有学者主张进行实验动物90天喂饲试验为亚慢性毒性试验,即将受试物混合物饲料或饮水中,动物自然摄取连续90天。
这是由于有研究报道认为动物连续接触外来化合物3个月,其毒性效应往往与再延长接触时间所表现的毒性效应基本相同,故不必再延长接触期限。
相应地主张呼吸道接触可进行30天或90天试验,每天6小时,每周5天。
经皮肤试验进行30天。
(二)实验动物和染毒途径1、实验动物的选择亚慢性毒性作用研究一般要求选拔两种实验动物,一种为啮齿类,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如大鼠和狗,以便全面了解受试物的毒性阿特征。
由于亚慢性毒性试验期较长,所以选择被动物的体重(年龄)应较小,如小鼠应为15g左右,大鼠100g左右。
2、染毒途径亚慢性毒性试验接触外来化合物途径的选择,应考虑两点:一是尽量模拟人类在环境中接触该化合物的途径或方式,二是应与预期进行慢性毒性试验的接触途径相一致。
具体接触途径主要有经口、经呼吸道和经皮肤三种。
(三)剂量选择与剂量分组亚慢性试验的上限剂量,需控制在实验动物接触受试化合物的整个过程中,不发生死亡或仅有个别动物死亡,但有明显的中毒效应,或靶器官出现典型的损伤。
第1题:亚慢性毒性试验中一般化验指标有()。
A.血象、肝肾功能B.病理学检查C.灵敏指标的检查D.特异指标的检查E.特异基因的测试【答案】A第2题: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C.腹腔注射>经口D.经口>经皮E.以上都是【答案】E第3题: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
A.500万种B.300万种C.100万种D.10万种E.6~7万种【答案】E第4题: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
A.初成年,性刚成熟,初断乳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C.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D.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E.性刚成熟,初断乳,初成年【答案】A第5题: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
A.灌胃B.喂饲C.吞咽胶囊D.鼻饲E.饮水【答案】A第6题:最小有作用剂量是()。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D.DNA大段损伤的最小剂量E.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答案】E第7题: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动物的要求是()。
A.成年动物B.大鼠100g左右,小鼠15g左右C.大、小鼠,狗,家兔均可用D.必须为啮齿类或非啮齿类动物E.仅使用单一性别【答案】B第8题:碱基转换的后果是出现()。
A.同义密码B.错义密码C.终止密码D.氨基酸改变E.以上都对【答案】E第9题: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烷基取代,其毒性发生改变()。
A.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用B.苯主要从呼吸道排泄,对呼吸系统有毒性作用,而甲苯没有C.苯中毒产生过量的儿茶酚胺刺激心肌细胞发生心室颤动,而甲苯没有D.甲苯的肝脏中氧化,对肝有损害作用,而甲苯没有E.苯为致癌物,甲苯为工业毒物【答案】A第10题:化学结构与毒效应()。
第7章⼀般毒性作⽤及其实验与评鉴⽅法第六章⼀般毒性作⽤及其试验与评价⽅法⼀般毒性作⽤:是指毒物对动物机体产⽣的综合毒性效应,也称基本毒性作⽤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可将产⽣的毒性作⽤分为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第⼀节急性毒性作⽤及其试验与评价⽅法⼀、急性毒性试验的概念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动物机体⼀次或24h内多次接触受试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的毒性效应及反应。
观察内容⼀般包括⾏为变化、外观改变以及致死效应。
观察时间⼀般为7d,观察范围可为7~28d(迟发毒性效应)。
凡经⼝或经注射给毒,“⼀次”的含义是指瞬间将受试物输⼊试验动物体内;若经呼吸或⽪肤给毒,“⼀次”则指在⼀个特定的时间内,使试验动物持续接受受试物的过程。
“24h内多次接触受试物”的概念是指当受试物毒性很低,⼀次接触还不能达到充分了解该受试物的毒性作⽤,或⼀次不能导⼊设计剂量的受试物时,需在24h内分次染毒。
⼆、急性毒性试验的⽬的(1)测定和计算出受试物的致死量及其他急性毒试参数,主要获得受试物对某种实验动物以某种接触途径的LD50值;(2)了解受试物对动物机体的急性毒性特征,靶器官和剂量⼀反应关系;(3)研究受试物在动物体内的动⼒学变化规律;(4)为下⼀步的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及其他毒理学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
三、急性毒性试验⽅法1.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1)品种、品系的选择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是以哺乳动物为主,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包括啮齿类(rodentspecies)和⾮啮齿类(nonrodenl species),其中⾄少有⼀种⾮啮齿类动物。
啮齿类多选⽤⼩⿏和⼤⿏,⾮啮齿类常选⽤⽝或猴。
(2)性别和年龄或体重的要求对于实验动物的性别⼀般要求雌雄(早6)各半。
如果试验仅为某些特殊试验研究⽬标,也可选⽤单⼀性别。
如致畸试验可仅选雌性动物,对精⼦毒性试验可仅选雄性动物。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要求刚成年的动物。
⼀般按体重选购,通常要求⼩⿏18~25g、⼤⿏180~240g、豚⿏.200~250g、家兔2~2.5kg、猫1.5~2kg、⽝4~6kg(⽝⼀般为1岁左右)。
毒理学评价的四个阶段和内容通常包括以下:
1.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ing):
这是毒理学评价的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确定物质在短时间内(通常是一次或几次接触后)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内容包括:经口、皮肤接触和吸入途径的急性毒性试验,计算LD50(半数致死剂量),即导致一半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2. 遗传毒性试验(Genotoxicity Testing):
这个阶段评估物质是否能够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损伤,这可能导致突变、癌症或其他遗传疾病。
内容包括:Ames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微核试验等。
3. 亚慢性毒性试验(Subchronic T oxicity Testing):
在这个阶段,物质的毒性效应在较长时间内(几周到几个月)被研究。
内容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观察动物的行为变化、体重变化、血液学参数、生化指标、器官重量和病理学改变等。
4. 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性试验(Chronic T ox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Testing):
这是最长的一个试验阶段,通常持续数月到数年,旨在评估物质长期暴露对生物体的影响,包括潜在的致癌性。
内容包括:生命周期研究,观察生长发育、生殖能力、寿命以及肿瘤发生率等。
在这些试验中,除了直接的毒性效应外,还会考虑物质的代谢途径、蓄积效
应、剂量-反应关系以及敏感群体(如孕妇、儿童和老人)的特殊反应。
这些信息对于全面评估物质的安全性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试验设计和要求可能会根据监管机构的指导原则和物质的特性进行调整。
急性毒性:实验动物一次接触或者24小时内多次接触某一化合物而引起的毒效应,甚至死亡。
亚慢性毒性:人或者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外源性化学物质所出现的中毒效应。
接触时间介于单次染毒和10%动物寿命的范围。
没有严格的界限,通常为1-6个月。
慢性毒性:指人或者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低剂量的外源化合物所出现的毒性效应。
一般是2年。
对于大鼠相当于终身,兔相当于生命的36%,狗20%,猴13%。
《毒理学基础第5版》90天亚慢性毒性试验来判断慢性毒性效应基本得到认可。
卫生毒理学试题一及答案单选题第1题:亚慢性毒性试验中一般化验指标有 ..A.血象、肝肾功能B.病理学检查C.灵敏指标的检查D.特异指标的检查E.特异基因的测试答案A第2题: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 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C.腹腔注射>经口D.经口>经皮E.以上都是答案E第3题: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 ..A.500万种B.300万种C.100万种D.10万种E.6~7万种答案E第4题: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 ..A.初成年;性刚成熟;初断乳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C.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D.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E.性刚成熟;初断乳;初成年答案A第5题: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 .. A.灌胃B.喂饲C.吞咽胶囊D.鼻饲E.饮水答案A第6题:最小有作用剂量是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D.DNA大段损伤的最小剂量E.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答案E第7题: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动物的要求是 ..A.成年动物B.大鼠100g左右;小鼠15g左右C.大、小鼠;狗;家兔均可用D.必须为啮齿类或非啮齿类动物E.仅使用单一性别答案B第8题:碱基转换的后果是出现 ..A.同义密码B.错义密码C.终止密码D.氨基酸改变E.以上都对答案E第9题: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烷基取代;其毒性发生改变 ..A.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用B.苯主要从呼吸道排泄;对呼吸系统有毒性作用;而甲苯没有C.苯中毒产生过量的儿茶酚胺刺激心肌细胞发生心室颤动;而甲苯没有D.甲苯的肝脏中氧化;对肝有损害作用;而甲苯没有E.苯为致癌物;甲苯为工业毒物答案A第10题:化学结构与毒效应 ..A.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决定理化决定B.理化性质决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决定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D.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化学活性及理化性质E.化学活性和理化性质影响化学结构答案D第11题: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是 ..A.定性评定B.定量评定C.剂量反应关系确定D.毒性评定E.危害性评定答案C第12题:最常受到烷化的是鸟嘌呤的 ..A.N-5位B.N-6位C.N-7位D.O-7位E.O-5位答案C第13题:研究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之间关系的目的是 ..A.寻找毒作用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B.预测毒性大小C.推测毒作用机理D.预测新化合物的安全限量标准范围E.以上都是答案E第14题:染色体畸变有 ..A.颠换B.置换C.转换D.切换E.互换答案E第15题: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是 ..A.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B.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C.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D.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E.以上都不是答案A第16题:N-羟化反应常见的化合物是 ..A.苯B.苯胺及2-乙酰氢基苯C.黄曲霉毒素B1D.苯酚E.羟甲基八甲磷答案B第17题:协同致癌作用机理包括 ..A.抑制DNA修复B.选择性增强DNA受损细胞的增殖C.活化作用酶系统活力发生改变D.上述A、B正确E.上述A、C正确答案D第18题: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A.胃肠道B.唾液C.汗液D.母乳E.肾脏答案E第19题:大鼠致畸试验中的给药时间是受精后 .. A.7~16天B.8~16天C.9~16天D.9~17天E.8~17天答案D第20题:毒物动力学中室的概念是 ..A.表示解剖部位B.代表器官C.是理论的机体容积D.代表生理学的功能单位E.代表毒物作用的靶答案C第21题:常见的诱导剂有 ..A.苯巴比妥B.3-甲基胆蒽C.六氯联苯D.DDTE.以上都是答案E第22题:PKa为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 .. A.口腔B.胃C.十二指肠D.小肠E.结肠答案B第23题:下列哪些化学物质易于从呼吸道进入机体 .. A.苯B.COC.SO2D.粉尘E.以上都是答案E第24题:致突变试验的质量控制应通过 ..A.盲法观察B.设立阳性对照C.设立阴性对照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答案D第25题:常见的烷化剂有 ..A.N-亚硝基化合物B.氮芥C.硫芥D.烷基硫酸酯E.以上都是答案E第26题:下列哪组致癌物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A.免疫抑制剂;无机致癌物;促癌剂B.免疫抑制剂;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促癌剂C.直接致癌物;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细胞毒物D.激素;固态物质;无机致癌物E.促癌剂;前致癌物;细胞毒物答案B第27题:下列哪种作用是以DNA为靶的化学诱变作用 .. A.对有丝分裂作用的干扰B.对DNA合成酶系的破坏C.对DNA复制酶系的破坏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答案E第28题:危险度是 ..A.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能力B.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C.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性估计D.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E.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答案D卫生毒理学试题二及答案单选题第1题:几种动物静脉注射的注射量范围ml是 .. A.小鼠0.2~0.5B.大鼠1.0~2.0C.豚鼠1.0~5.0D.家兔3.0~10E.以上都是答案E第2题: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以DNA为靶的诱变 .. A.烷化剂作用B.碱基类似物取代作用C.嵌入剂作用D.对DNA合成酶系的破坏作用E.对碱基结构破坏作用答案D第3题:鸟嘌呤N-7位烷化作用的后果有 .. A.鸟嘌呤脱落B.脱嘌呤C.作用碱基缺失D.移码突变E.以上都是答案E第4题:胎仔检测内容有 ..A.外观检查B.内脏检查C.骨骼检查D.称重E.以上都是答案E第5题:体外试验方法常用 ..A.游离器官B.原代培养细胞C.细胞器D.CHO;V79E.以上都是答案E第6题:1990年对某钢铁公司放射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进行了测试..结果141例放射工作者的淋巴细胞微核率为0.943‰;正常对照组淋巴细胞微核率为0.31‰;95%正常值范围0~1‰;放射工作者微核率虽比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停止接触后;此种差异仍然维持一年;但处于正常值范围;是否有损害作用..有助于评价的指标是 ..A.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公认的“正常值”范围内;停止接触后仍持续一年B.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在正常值范围内;在应激状态下;此种差异更明显C.与对照组比;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其数值不在正常值范围内D.与对照组相比;微核率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E.以上都有损害作用答案A第7题:胚胎毒性作用是 ..A.母体毒性;生长迟缓B.生长迟缓;功能缺陷C.生长迟缓;致畸作用D.功能缺陷;致畸作用E.致畸作用;致死作用答案B第8题: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 ..A.相加作用B.协同作用C.拮抗作用D.独立作用E.以上都是答案E第9题:染色体断裂后不重接则不能形成下列哪种形态学改变 .. A.无着丝粒断片B.染色体缺失C.环状染色体D.微核E.微小体答案C第10题:男性患者28岁;农民;1998年夏季因在田间喷洒农药;突然晕倒在地;急诊入院..体检瞳孔缩小;对光反应消失;多汗;流涎;全身抽搐;语言不清;血压18/12.5kP135/94mmHg..急性中毒治疗原则 ..A.及时使用复能剂B.病情好转后;仍应使用阿托品维持量4~6日C.严密观察病情变化D.经常测试血液ChE活力及心电图E.全都进行答案E第11题: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染色体整倍性畸变 ..A.nB.2nC.3nD.上述A、B都是E.上述A、C都是答案E第12题:动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A.装置备有新鲜空气补充B.受试化合物保持浓度不变C.保证染毒柜内和二氧化碳分压恒定D.温湿度恒定E.以上都是答案E第13题:毒物动力学中主要参数是 ..A.生物半减期B.血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C.表观分布容积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答案D第14题:卫生毒理学研究的任务是 ..A.中毒机理B.外来化合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及生物转运;转化过程C.对外来化合物进行安全性评价D.制定有关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E.以上都是答案E第15题:下列哪种形式不属于基因突变 ..A.颠换B.转换C.倒位D.移码突变E.大段损伤答案C第16题: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 .. 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B.易于饲养管理C.操作方便D.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E.以上都是答案E第17题:1983年ICPEMC规定的遗传学终点是 .. A.DNA完整性改变与序列改变B.DNA重排与交换C.染色体完整性与分离改变D.上述ABC包括全部遗传学终点E.上述ABC没有包括全部遗传学终点答案D第18题:最大无作用剂量是 ..A.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B.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C.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D.一种化合物在环境中存在而不引起生物体的损害的剂量E.不引起生物体中DNA损伤的最大剂量答案B第19题:慢性毒性试验设有四个剂量组高;中;低;最低及对照组;哪个剂量组为最大无作用剂量 ..A.高剂量组出现了明显的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1B.中剂量组出现了轻微中毒的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C.低剂量组出现了个别动物极轻微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 D.最低剂量无任何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E.对照组无任何中毒症状答案D第20题: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B.化学物质的分子量C.溶解度D.血气分配系数E.以上都是答案E第21题:哪种试验组合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 ..A.Ames试验;大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B.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大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C.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大鼠睾丸细胞染色体试验D.显性致死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试验E.SCE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试验答案C第22题:外来化合物的概念是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E.以上都是答案E第23题:男性患者28岁;农民;1998年夏季因在田间喷洒农药;突然晕倒在地;急诊入院..体检瞳孔缩小;对光反应消失;多汗;流涎;全身抽搐;语言不清;血压18/12.5kP135/94mmHg..此时对诊断最有意义的检查 ..A.肝、肾功能的测试B.全血胆碱脂酶活力的测定ChE为正常值的50%C.同时测定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D.心电图检查E.血清总巯基的测定答案B第24题:染色体数目异常出现三体可记为 ..A.2n-1B.2n+1C.2n-2D.2n+3E.2n-3答案B第25题:霍恩法的要求是 ..A.4个染毒剂量组B.每组动物数4只或5只C.组距2.15D .组距3.16E .以上都是答案E第26题:甲烷CH 4若用CI 取代CH 4上H 后;其毒性最大的是 ..A .CH 3CIB .CH 2CI 2C .CHCI 3D .CCI 4E .CCI 3答案D第27题:描述S9混合液错误的是 ..A .多氯联苯诱导B .肝匀浆9000g 上清液C .为代谢活化系统D .含NADPE .含葡萄糖答案E第28题:改进寇氏法要求 ..A .设5~7个剂量组B.每个剂量组小鼠不可少于10只C.组距为几何级数D.死亡率呈常态分布E.以上都是答案E卫生毒理学试题三及答案单选题第1题:化学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 .. A.电离度B.熔点C.挥发度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答案D第2题:有关染色体畸变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光镜下可见的变化B.光镜下不可见的变化C.DNA断裂的结果D.染色体结构异常E.染色体数目异常答案B第3题:致癌物的最终确定应该依据 ..A.致突变试验;动物致癌试验;流行病学调查B.构效分析;致突变试验;动物致癌试验C.流行病学调查;剂量反应关系;动物致癌试验D.构效分析;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E.恶性转化试验;动物致癌试验;流行病学调查答案C第4题:环氧溴苯大剂量给予动物时;出现DNA;RNA及蛋白质损伤的机理 ..A.环氧溴苯在酶的作用下;两个碳原子之间形成桥式结构B.大量环氧溴苯可把GSH全部耗尽C.体内多余的环氧溴苯与DNA共价结合D.也可与RNA、蛋白质共价结合E.以上都对答案E第5题:经呼吸道静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A.设备简单B.操作方便C.消耗受试物少D.有使用价值E.以上都是答案E第6题: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原则是 .. A.按一定顺序进行B.最短的时间C.最经济的办法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答案D第7题:抗体形成细胞实验可检测 ..A.细胞免疫功能B.体液免疫功能C.巨噬细胞功能D.宿主抵抗力E.以上都不是答案B第8题:S曲线的特点是 ..A.曲线开始平缓;中间陡峭;最后又趋平缓B.曲线开始平缓;中间平缓;最后陡峭C.曲线开始陡峭;中间平缓;最后仍平缓D.曲线开始陡峭;中间陡峭;最后平缓E.曲线始终比较平缓答案A第9题:剂量反应关系曲线有 ..A.直线型曲线B.抛物线型曲线C.对称S状曲线D.非对称S状曲线E.以上都是答案E第10题: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B.酶的含量增加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D.滑面内质网增生E.以上都是答案E第11题:正向突变试验基因位点是 ..A.6-GT位点;TK位点;HGPRT位点B.TK位点;HGPRT位点;OUA位点C.HGPRT位点;6-GT位点;OUA位点D.OUA位点;TK位点;6-GT位点E.OUA位点;TK位点;5-Bru位点答案B第12题: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B.滤过C.简单扩散D.载体扩散E.胞饮和吞噬答案C第13题: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 ..A.确定阈剂量B.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C.进行该化合物的危险度评价D.以上AB正确E.以上AC正确答案E第14题:有机磷化合物取代基不同其毒性不同;下列哪项正确 .. A.R1、R2同为乙基时毒性比甲基毒性大B.R1、R2同为乙基时毒性比乙基大C.Y基团为O时毒性大于SD.X基团为酸根时;强酸毒性比弱酸毒性大E.以上都对答案E第15题:恶性转化细胞的特征不包括 ..A.细胞形态改变B.细胞生长能力改变C.细胞生化表型改变D.细胞坏死E.与肿瘤形成有关的表型答案D第16题:关于微核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实质是DNAB.是丢失的染色体断片C.存在于细胞核中D.存在于细胞质中E.是丢失的染色体答案C第17题:亚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的目的是 .. A.探讨阈剂量及最大无作用剂量B.观察中毒症状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D.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E.为其它试验剂量设计提供数据答案A第18题:关于倒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丢失B.染色体只发生一次断裂C.染色体两臂均断裂断片互换D.染色体旋转180度E.以上都不对答案E第19题:经典的毒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 A.核素B.微波C.细菌D.病毒E.各种化学物质答案E第20题:以DNA损伤为检测终点的致突变试验是 .. A.微核试验B.染色体畸变试验C.Ames试验D.UDS试验E.基因正向突变试验答案D第21题:卫生毒理学体外试验常选用 ..A.大鼠和小鼠B.果蝇C.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D.鸟类E.鱼类答案C第22题: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 ..A.着床期B.器官发生期C.胎儿期D.新生儿期E.胚泡形成期答案B第23题:外来化合物对免疫系统作用的特点是 .. A.反应的灵敏性;反应的单一性;反应的选择性B.反应的灵敏性;反应的双重性;反应的选择性C.反应的迟发性;反应的双重性;反应的选择性D.反应的迟发性;反应的单一性;反应的持久性E.反应的持久性;反应的双重性;反应的选择性答案B第24题:外来化合物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表现不包括 .. A.免疫抑制反应B.免疫增强反应C.降低机体抵抗力D.自身免疫反应E.提高机体免疫力答案E第25题:毒物是 ..A.对大鼠经口LD50>500gm/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具有致突变性的物质D.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E.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答案E第26题:环状染色体是 ..A.染色体长臂两端连接形成环状B.染色体短臂两端连接形成环状C.染色体两臂断裂重接形成环状D.染色体断片断端重接形成环状E.以上都对答案C第27题: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结果分析指标是 ..A.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B.肿瘤死亡率;肿瘤发生率;肿瘤潜伏期C.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死亡率D.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肿瘤死亡率E.肿瘤发生率;肿瘤存活率;肿瘤死亡率答案A第28题: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 ..A.1天B.1周C.2周D.3周E.1月答案C卫生毒理学试题四及答案单选题第1题:毒性的上限指标有 ..A.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致死量B.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C.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致死量D.绝对致死量;最大无作用剂量;阈剂量;半数耐受剂量E.绝对致死量;阈剂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答案B第2题:关于蓄积系数K的评价哪些是对的 ..A.K<5为高度蓄积B.K<3为高度蓄积C.K=LD501/LD50nD.K>1为明显蓄积E.K>2为轻度蓄积答案D第3题:影响致癌作用的因素有 ..A.致癌物的相互作用B.维生素C.脂肪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答案D第4题: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 A.动物种属B.性别C.年龄D.生理状态E.以上都是答案E第5题:男性患者28岁;农民;1998年夏季因在田间喷洒农药;突然晕倒在地;急诊入院..体检瞳孔缩小;对光反应消失;多汗;流涎;全身抽搐;语言不清;血压18/12.5kP135/94mmHg..排除由于误食药物或有毒物应做如下检查..A.化验病人的胃内容物及排泄物含有机磷B.详细询问有机磷农药接触史接触过C.溶血试验+D.复能剂诊断性治疗有效E.以上都应进行答案E第6题:下列哪种发生断裂与重接的染色体基因不丢失和增加 ..A.微核B.倒位C.插入D.易位E.重复答案B第7题:SCE是 ..A.染色单体交换B.姐妹染色单体交换C.染色单体内换D.染色单体互换E.姐妹染色体交换答案B第8题:有关嵌入剂的概念正确的是 .. A.以静电吸附形式嵌入B.嵌入碱基之间C.嵌入多核苷酸链之间D.导致移码突变E.以上都对答案E第9题: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限是 .. A.环境毒理学3~6个月B.食品毒理学3~6个月C.工业毒理学1~3个月D.食品毒理学90天喂养E.以上都对答案E第10题:关于大段损伤的描述错误的是 ..A.DNA链大段缺失B.DNA链插入C.跨越基因的损伤D.DNA断裂E.光镜下可见答案E第11题:体外试验有 ..A.小鼠微核试验B.大鼠精子畸变试验C.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D.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试验E.显性致死试验答案D第12题:代谢活化是指 ..A.一相反应可以增毒;二相反应可以减毒B.经结合反应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D.减毒或增毒必须经过四种反应E.MFO具有两重性答案C第13题:染色体数目异常的表现不包括 .. A.单倍体B.二倍体C.三倍体D.四倍体E.五倍体答案B第14题:致死剂量浓度包括 ..A.绝对致死剂量B.半数致死剂量C.最小致死剂量D.半数致死浓度E.以上都是答案E第15题:突变的后果是 ..A.肿瘤;显性致死;炎症B.显性致死;隐性致死;遗传性疾病C.显性致死;炎症;遗传性疾病D.隐性致死;变态反应;肿瘤E.遗传性疾病;畸胎;变态反应答案B第16题:急性毒性是 ..A.机体多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化合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C.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24小时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D.一次是指瞬间给予动物;快速出现中毒效应E.机体敏感性差异很大;有部分动物很快死亡;但有些动物很快恢复答案C第17题: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A.肾小球简单扩散B.肾小球主动转运C.肾小球滤过D.肾小管主动转运E.以上都是答案E第18题:可以作为致畸试验阳性对照物的是 ..A.维生素E;敌枯双;五氯酚钠B.维生素D;敌枯双;五氯酚钠C.维生素C;敌枯双;五氯酚钠D.维生素A;敌枯双;五氯酚钠E.维生素B;敌枯双;五氯酚钠答案E第19题:下列哪种后果不是生殖细胞突变引起的 ..A.显性致死B.显性遗传病C.隐性致死D.隐性遗传病E.癌症答案D第20题:物种差异影响化合物的毒性的例子是 ..A.大鼠、小鼠、狗体内发生N-羟化;N-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致癌物B.猴子体内可发生N-羟化;N-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变成致癌物C.家兔体内可发生N-羟化;N-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变成致癌物D.豚鼠体内可发生N-羟化;N-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变成致癌物E.猫体内可发生N-羟化;N-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变成致癌物答案A第21题:卫生毒理学和毒理学的主要区别是 ..A.毒理学相当于总论;而卫生毒理学是个论B.卫生毒理学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C.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毒理学属于边缘学科D.卫生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毒理学是法医毒理学的分支E.卫生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答案C第22题:公式logCn/Ci=pKa-pHCn:非离子型;Ci:离子型的意义是 ..A.说明与非离子型浓度的对数成正比B.当pKa越大;pH越小;有机酸越易吸收C.当pKa越小;pH越大;有机酸越易吸收D.对某种物质来讲pKa值是固定不变的;故主要受pH的影响E.以上都对答案E第23题:LD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50A.LD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50与毒性大小成反比B.1/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C.LD50D.LD值与毒性大小成反比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E.LD50答案D第24题:自由基具有下列特性 ..A.奇数电子;高化学活性;生物半减期极短;无顺磁性B.奇数电子;低化学活性;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C.奇数电子;高化学活性;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D.奇数电子;低化学活性;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E.奇数电子;高化学活性;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答案C第25题:DNA链中减少了-对碱基可导致 ..A.染色体畸变B.移码突变C.碱基转换D.大段损伤E.以上都不是答案B第26题:LD的概念是 ..50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D.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统计值E.抑制50%酶活力所需的浓度答案D第一章绪论1. 被称为现代毒理学奠基人的是_________..A. OrfilaB. MagendieC. BernardD. BrownE. Fraser2. 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_____________ ..A.有益作用B. 营养作用C. 治疗作用D. 有害作用E. 以上都是3. 下面哪一项不是毒理学体外试验的特点:________A. 影响因素多;不易控制..B. 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C. 节省人力、物力、花费较少..D. 不能全面反映化学物毒作用..E. 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最后依据..4. 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_____________ ..A.有益作用B. 营养作用C. 治疗作用D. 有害作用E. 以上都是判断题:卫生毒理学是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可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A. 尿中δ-ALA的含量B. 中度铅中毒C. 动物死亡D. 持续性肌肉松弛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2、如检测人体的某些生物材料如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体暴露水平;这些生物学标志称为A 、接触性生物学标志物B、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C、易感性生物学标志物D、一般性生物学标志物E、特殊性生物学标志物3、慢性性毒作用带为: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D、最小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E、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毒理学作业农药2,4-滴钠盐原药为白色粉末,水溶性,表1是其对SD大鼠的急性经口试验结果,请根据表中结果,给出该农药的90天亚慢性试验的试验方案,以及如何对保证实验质量予以控制。
表1 2,4-滴钠盐原药对SD大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剂量设置高剂量为25%LD50,中剂量为12.5%, 低剂量为6.3%。
雌性LD50为584mg/kg,高剂量为146mg/kg,中剂量为73mg/kg,低剂量为37mg/kg;雄性为501mg/kg,高剂量为125mg/kg,63mg/kg,低剂量为31mg/kg。
根据GB15670《农药登记毒理学实验方法》的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2,4-滴钠盐原药的LD50>500mg/kg,属于低度农药。
因此试验时选择SD大鼠的LD50为584mg/kg。
农药2,4-滴钠盐原药SD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目的;研究喂饲农药2,4-滴钠盐原药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
方法:取初断乳 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按照体重随机分为4组。
将2,4-滴钠盐原药按146、73、37mg/kg mg/kg剂量分别拌入饲料内经口喂饲染毒90d。
观察:大鼠外观体征、体质量、进食情况等。
在实验中期和末期采血检测检测血液学。
试验末期检测血生化指标以及尿常规检查。
实验结束时处死实验动物,计算脏器指数,并对主要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
1 材料和方法1.1 受试物农药2,4-滴钠盐原药,白色粉末,水溶性,由某地某农药公司提供。
SPF级初断乳大鼠8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50~100 g,由XXX实验动物研究所繁育场提供,动物合格证号为医动字第XX-XXXX号。
1.2 饲养与管理SPF 环境条件下,同组同性别两只一笼喂养,自由进食和饮水。
环境温度 21~25℃,相对湿度 40%~60%。
严格控制昼夜交替。
1.3实验方法试验前将雌、雄大鼠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3个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0只,将2,4-滴钠盐原药按146、73、37mg/kg mg/kg剂量分别均匀混入饲料中制成颗粒饲料辐照灭菌后分别供高、中、低剂量组动物食用,连续每日一次喂养90d;对照组给予不加受试物的正常饲料。
毒理学作业农药2,4-滴钠盐原药为白色粉末,水溶性,表1就是其对SD大鼠的急性经口试验结果,请根据表中结果,给出该农药的90天亚慢性试验的试验方案,以及如何对保证实验质量予以控制。
表1 2,4-滴钠盐原药对SD大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剂量设置高剂量为25%LD50,中剂量为12、5%, 低剂量为6、3%。
雌性LD50为584mg/kg,高剂量为146mg/kg,中剂量为73mg/kg,低剂量为37mg/kg;雄性为501mg/kg,高剂量为125mg/kg,63mg/kg,低剂量为31mg/kg。
根据GB15670《农药登记毒理学实验方法》的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2,4-滴钠盐原药的LD50>500mg/kg,属于低度农药。
因此试验时选择SD大鼠的LD50为584mg/kg。
农药2,4-滴钠盐原药SD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目的;研究喂饲农药2,4-滴钠盐原药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
方法:取初断乳 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按照体重随机分为4组。
将2,4-滴钠盐原药按146、73、37mg/kg mg/kg剂量分别拌入饲料内经口喂饲染毒90d。
观察:大鼠外观体征、体质量、进食情况等。
在实验中期与末期采血检测检测血液学。
试验末期检测血生化指标以及尿常规检查。
实验结束时处死实验动物,计算脏器指数,并对主要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1、1 受试物农药2,4-滴钠盐原药,白色粉末,水溶性,由某地某农药公司提供。
SPF级初断乳大鼠8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50~100 g,由XXX实验动物研究所繁育场提供,动物合格证号为医动字第XX-XXXX号。
1、2 饲养与管理SPF 环境条件下,同组同性别两只一笼喂养,自由进食与饮水。
环境温度 21~25℃,相对湿度 40%~60%。
严格控制昼夜交替。
1、3实验方法试验前将雌、雄大鼠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3个剂量组与1个对照组,每组20只,将2,4-滴钠盐原药按146、73、37mg/kg mg/kg剂量分别均匀混入饲料中制成颗粒饲料辐照灭菌后分别供高、中、低剂量组动物食用,连续每日一次喂养90d;对照组给予不加受试物的正常饲料。
1、4 观察指标1、4、1一般情况试验期间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包括外观体征与行为活动、粪便性状、食物摄入量及体重变化等。
1、4、2血常规在实验中期与末期按常规方法测定血液学指标1、4、3血液生化指标试验末期检测血液生化指标1、4、5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测定颜色、 pH值、比重(SG)、尿糖(GLU)、尿蛋白,将尿液离心, 并对尿中沉淀物进行镜检。
1、4、6脏器病理解剖动物,取心、肝、脾、肺、肾、胃肠、肾上腺、胸腺、脑与卵巢、睾丸等脏器,观察大体变化并称重(胃肠除外),计算脏器指数[脏器质量/体重)×100%]。
将解剖取得的脏器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制片,HE 染色,光学显微镜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1、5 统计学分析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经正态性检验后,符合正态的指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否则经变换后分析。
2结果2、1 一般状况2、2 体重变化见表22、3 血常规检验结果见表32、4 血生化检测结果见表42、5 尿常规检查2、5 脏器指数见表52、6 病理组织学检查表2 2,4滴原药大鼠90 d亚慢性毒性试验体质量变化情况表3 2,4-滴钠盐原药大鼠90 d亚慢性毒性试验血液常规检验(mg/kg)雌性试验前0 37 73 146雄性试验前0 37 73 146雌性试验后0 37 73 146雄性试验后0 37 73 146表4 2,4-滴钠盐原药大鼠90 d 亚慢性毒性试验血生化检测结果表5 脏器指数%3.讨论控制实验质量1 大鼠毒理学实验中实验技术因素的质量控制1、 1 动物临床观察指标的质量控制在药品临床前大鼠毒理学实验研究过程中 , 其临床观察指标主要包括行为活动、体质量、增质量、饲料生物利用度等 ,而体质量、增质量、饲料生物利用度指标均为需要统计分析的客观指标。
因其贯穿于整个实验周期 ,数据的客观性与实验环境、给药过程中动物感受就是否舒适、动物密度、动物健康状况等因素相关。
在动物临床指标统计分析前控制体系中 , 实验环境应选择 S P F级动物实验室 ;每笼 2只 ;体质量在实验前应适应环境周期≥1周 ; 计算饲料摄入量每日应称质量 , 每周给药完毕即计算大鼠的饲料生物利用度 ,比较分析各组动物饲料生物利用度的统计学意义 ; 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讨论差异就是否与动物自发性疾病 ( 如大鼠自发性糖尿病会引起大鼠饲料生物利用度明显增大 ) 有关 , 同时应排除营养因素或给药途径对动物的损伤因素 ; 在动物行为活动指标观察中应在每日投药过程中重点观察大鼠投药部位就是否发生充血、水肿、呕血 ,就是否发生动物争斗外伤、皮毛稀疏竖散、粪便性状改变等变化 ,并及时处理与药物因素无关的改变 ,并详细记录 ,认真分析。
1、 2 血液学样本的质量控制大鼠慢性毒理学实验中血液学常规的检测项目主要有红细胞计数 ( R B C ) 、血红蛋白定量 ( H b )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 ( WB C+D C ) 、血小板计数 ( P T ) 、凝血时间 ( C T ) ; 血清生物化学检测项目主要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 A S T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A L T ) 、碱性磷酸酶 ( A L P ) 、总蛋白 ( T P ) 、清蛋白 ( A L B ) 、总胆固醇 ( T -C H O ) 、总胆红素 ( T - B I L ) 、空腹血糖 ( G L U ) 、尿素氮 ( B U N ) 、肌酐 ( C r ) 。
选择合适的血样采集法,不仅对动物损伤小、样本溶血率低、可重复采样等优势 ,而且使大鼠慢性毒理实验中分阶段检测药物对造血系统、生化系统的影响成为可能。
1、 3 动物病理组织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判断实验动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在长期毒理学实验中有重要地位 , 就是评价药物毒性的重要依据。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判断动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中使用的组织学检测前优质标本取材流程可以为 : ①根据实验取材项目设计表格 ,需要取得脏器系数的器官或组织与其她器官或组织分别标示于一个完整的记录单元中 ; ②使用 250 m L广口瓶贮存新鲜配制的 10%甲醛溶液 180 ~200 m L 备用 ; ③对拟取材的大鼠进行解剖分组顺序编号 ; ④大鼠麻醉状态下 ,股动脉放血致死→胸腔组织 ( 胸腺、心、肺 ) →腹腔组织 ( 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直肠、肝、脾、胰腺、肾上腺、肾、卵巢、子宫、膀胱、前列腺、睾丸、附睾 ) →颈、脑部组织 ( 甲状腺、脑、垂体、脊髓 ) 。
其中胸腺、胰腺、肾上腺、卵巢、甲状腺、垂体、脊髓等腺体组织或微小组织应使用擦镜纸或纱布非挤压式包裹置于 3、 6% ~ 4、 0%甲醛。
这样使浸泡于甲醛溶液中的易混淆脏器在进行石蜡包埋时容易分辨 ,同时保证病理组织学检查中组织样本数目完整 ; 其她组织除大体观察有明显病灶的组织外 ,要求动物组织样本均取自该组织的代表区。
1、 4 动物实验中的给药途径不同而引起的取材质量控制因临床给药途径不同 , 在大鼠慢性毒理实验项目中存在不同的给药方式 , 主要给途径有主要给药途径有灌胃、直肠、舌下、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皮肤涂抹等。
在毒理学研究中可能通过对直接接触药物部位的检测结果分析药物慢性刺激对直接刺激局部组织的影响 ,还可以分析药物吸收与给药技能合理与否。
2 影响大鼠毒理学实验结果的环境、动物福利、误差控制2、 1 毒理学实验中的环境控制在不同环境中进行动物实验的大鼠 ,对照组与药物组动物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因环境所致的炎性细胞浸润或间质性肺炎等病理变化 ,这些变化与实验环境级别及日常消毒措施合理与否息息相关。
样本固定前的大体解剖观察处理与组织学检查结果具有直接关系 ,取样以肉眼能观察到病灶的肺叶与表面观察正常的肺叶各取一为原则 ,在同一个受试动物肺组织中不可单一地单纯选择大体观察异常的小叶或大体观察正常的小叶样本。
2、 2 毒理学实验中的动物福利控制动物在毒理学研究过程中,会产生紧张、疼痛、呼吸困难、痉挛、颤抖、腹泻、孔道出血、瘫痪、休克 , 甚至死亡的情况。
因此 ,它们在遇到恐惧或恶劣环境时 ,生理与心理都可能患病。
控制原则为实验人员投药过程时间宜短不宜长 , 抓取动物轻拿轻放 , 血清采样宜快不宜慢 ,尽量提供人为因素影响小的实验环境,要求实验研究人员具备爱护动物之心与熟练的动物实验技能并贯穿于整个实验周期。
2、 3 毒理学实验中的误差质量控制在大鼠慢性毒理学实验中系统误差主要与样本的随机性、实验操作的一致性、流程的恒定性有关。
①抽样误差 : 一般情况下 ,慢性毒性实验中每个实验组应使用相等数量的雌、雄动物。
每组动物大鼠至少 20只。
差异应不超过平均体质量的 20%。
②系统误差。
包括下列两类情况。
实验技术熟练因素造成的误差 : 在毒理学实验研究中 ,为了真实反映外来化合物的毒性 ,除了要统一各种实验条件外 , 每日的给药时间应一致。
一就是可比性强 ,二就是为了避免错误而影响其她药理实验甚至临床用药。
因此 , 应将实验人员的技术熟练因素以一定的模式贯穿于各实验组中 ,在整个给药期中给药人员每天应互换给药的组别 ,同时应保证给药时间的准确性与一致性 ;流程造成的误差控制 : 系统误差可因分析方法、仪器校正错误、试剂纯度不够、检测者的感观、环境因素改变等因素造成 ;随机可能因动物实验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等因素造成。
如实验过程的温度波动 - 电压变化 - 仪器故障 - 操作技术差别等 ; 过失误差可因工作人员不负责任( 器皿不净、加样错误、计算错误 ) 而造成。
这些误差因素与实验结果判断有直接关系。
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 ,系统误差与动物就是否接受了足够的药物及其在动物体的代谢时间相关。
比如空腹抽血与进食后抽血 ,对临床患者的 T G 、C K 、C h o 、G L U等有明显影响。
因此每个实验期进行动物抽样时 ,就要求严格按照同等的禁食时间对大鼠禁食。
因此要特别注意各组实验大鼠采样的随机性与均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