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慢性毒性试验
- 格式:wps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毒理学作业农药2,4-滴钠盐原药为白色粉末,水溶性,表1是其对SD大鼠的急性经口试验结果,请根据表中结果,给出该农药的90天亚慢性试验的试验方案,以及如何对保证实验质量予以控制。
表1 2,4-滴钠盐原药对SD大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剂量设置高剂量为25%LD50,中剂量为12.5%, 低剂量为6.3%。
雌性LD50为584mg/kg,高剂量为146mg/kg,中剂量为73mg/kg,低剂量为37mg/kg;雄性为501mg/kg,高剂量为125mg/kg,63mg/kg,低剂量为31mg/kg。
根据GB15670《农药登记毒理学实验方法》的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2,4-滴钠盐原药的LD50>500mg/kg,属于低度农药。
因此试验时选择SD大鼠的LD50为584mg/kg。
农药2,4-滴钠盐原药SD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目的;研究喂饲农药2,4-滴钠盐原药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
方法:取初断乳 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按照体重随机分为4组。
将2,4-滴钠盐原药按146、73、37mg/kg mg/kg剂量分别拌入饲料内经口喂饲染毒90d。
观察:大鼠外观体征、体质量、进食情况等。
在实验中期和末期采血检测检测血液学。
试验末期检测血生化指标以及尿常规检查。
实验结束时处死实验动物,计算脏器指数,并对主要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
1 材料和方法1.1 受试物农药2,4-滴钠盐原药,白色粉末,水溶性,由某地某农药公司提供。
SPF级初断乳大鼠8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50~100 g,由XXX实验动物研究所繁育场提供,动物合格证号为医动字第XX-XXXX号。
1.2 饲养与管理SPF 环境条件下,同组同性别两只一笼喂养,自由进食和饮水。
环境温度 21~25℃,相对湿度 40%~60%。
严格控制昼夜交替。
1.3实验方法试验前将雌、雄大鼠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3个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0只,将2,4-滴钠盐原药按146、73、37mg/kg mg/kg剂量分别均匀混入饲料中制成颗粒饲料辐照灭菌后分别供高、中、低剂量组动物食用,连续每日一次喂养90d;对照组给予不加受试物的正常饲料。
第一节常规毒性试验一、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h内多次染毒生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
其目的是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程度以及剂量—反应关系,确定此化学物质与其他化学物质的相对毒性,确定具体的急性毒作用以及提供毒作用模式方面资料,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一项设计合理的急性毒性试验,可以得到用以计算LD50的资料。
(一)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1.鱼类毒性试验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是水生生态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广泛应用于水域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发展渔业生产,制定渔业水质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1) 试验用鱼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便于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的当地经济鱼类,对毒物敏感,个体健康。
短期试验多采用我国的青鱼、草鱼、鲢鱼及鳙鱼四大养殖淡水鱼,一般体长在7cm以下为宜。
也可采用金鱼,一般在3cm以下。
选择行动活泼、体色光泽、鱼鳍舒展完整、逆水性强和食欲好的当年鱼种,在实验室内驯化培养7—10天使用(2) 试验条件试验容器采用玻璃缸或白搪瓷桶,其盛水量以每条鱼2—3L为宜,水的PH值为6.5—8.0,冷水温度为12—18℃,温水温度为20—28℃,一次试验中水温变化范围为±2℃。
水中溶解氧不能低于4mg/L,可用清洁的河水、湖水或放置3天以上的自来水。
(3)半数致死浓度(LC50)的测定先做预备试验,确定100%致死浓度和不引起死亡的最大浓度,然后以此浓度范围,按等对数间距确定5-6个浓度组,另加一空白对照组,每组10-20尾鱼,染毒48-96h。
染毒刚开始8h内经常观察,以后可作24h、48h、72h、96h的定期观察,记录中毒反应及死亡时间。
死亡鱼立即取出剖检。
试验期间保持溶解氧、pH值、水温等条件的稳定。
根据24h、48h、96h各组鱼的死亡数,按LC50计算方法,求出相应时间的LC50 。
一般采用直线内插法或对数-概率模式法。
亚慢性毒性试验2.3.9.1 目的(1)检测消毒剂较长期染毒对实验动物的毒性作用及其靶器官,并确定其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2)为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
2.3.9.2 实验动物一般用啮齿类动物,首选大鼠。
所用大鼠应为 4周~6 周龄者。
全部试验至少需用 80 只动物。
2.3.9.3 试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3个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0只动物,雌雄各半。
选择受试物剂量时,高剂量组应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但不引起死亡,如果出现动物死亡应不超过 10%;中间剂量组应可观察到轻微的毒性效应;低剂量组应不引起任何毒性效应(属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至于具体的剂量选择,可考虑高剂量为LD50的1/20~1/5,高、中、低3个剂量间的组距以3倍~5倍为宜,最低不小于2倍。
另以受试物溶剂代替受试物进行试验,作为阴性对照组。
2.3.9.4 操作程序(1)采用灌胃方式或将受试物掺入饲料经口染毒。
(2)灌胃法每天灌胃1次,每周称体重,并按体重调整受试物给予量。
如受试物掺入饲料时,应定期称饲料消耗量,计算消毒剂摄入量。
(3)试验期为3个月(90d),末次染毒后24h检测各项观察指标,然后处死实验动物,做病理学检查。
2.3.9.5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可因消毒剂毒理作用不同而异,一般至少包含以下方面。
(1)临床观察: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每周称量体重1次,食物消耗量至少1次~2次。
(2)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血小板数、网织红细胞数等。
(3)血液生物化学检查:例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尿素氮、肌酐、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总胆固醇、总胆红素等。
必要时,可根据所观察到的受试物毒性效应,或与受试物化学结构相似物质的毒性作用,选择其他一些生化指标。
(4)脏器重量:测量主要脏器(如肝、肾、肾上腺、睾丸等)的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
(5)病理学检查:实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动物,进行系统解剖和肉眼观察,并将主要器官和组织(如心、肺、肝、肾、脾、脑、肾上腺、睾丸、卵巢、胃肠和系统解剖时发现的异常组织等)固定、保存。
第 1 题:亚慢性毒性试验中一般化验指标有(a )。
A.血象、肝肾功能B.病理学检查C.灵敏指标的检查D.特异指标的检查E.特异基因的测试第2 题: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e )。
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C.腹腔注射>经口D.经口>经皮E.以上都是第3 题: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 e )。
A.500 万种B.300 万种C.100 万种D.10 万种E.67 万种第 4 题: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a )。
A.初成年性刚成熟初断乳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C.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D.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E.性刚成熟初断乳初成年第5 题: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a )。
A.灌胃B.喂饲C.吞咽胶囊D.鼻饲E.饮水第6 题:最小有作用剂量是( e )。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D.DNA 大段损伤的最小剂量E.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第7 题: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动物的要求是( b )。
A.成年动物B.大鼠100g 左右小鼠15g 左右C.大、小鼠,狗,家兔均可用D.必须为啮齿类或非啮齿类动物E.仅使用单一性别第8 题:碱基转换的后果是出现( e )。
A.同义密码B.错义密码C.终止密码D.氨基酸改变E.以上都对第9 题: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烷基取代,其毒性发生改变(a )。
A.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用B.苯主要从呼吸道排泄,对呼吸系统有毒性作用,而甲苯没有C.苯中毒产生过量的儿茶酚胺刺激心肌细胞发生心室颤动,而甲苯没有D.甲苯的肝脏中氧化,对肝有损害作用,而甲苯没有E.苯为致癌物,甲苯为工业毒物第10 题:化学结构与毒效应(d )。
亚慢性毒性试验
2.3.9.1 目的
(1)检测消毒剂较长期染毒对实验动物的毒性作用及其靶器官,并确定其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2)为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
2.3.9.2 实验动物
一般用啮齿类动物,首选大鼠。
所用大鼠应为 4周~6 周龄者。
全部试验至少需用 80 只动物。
2.3.9.3 试验分组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3个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0只动物,雌雄各半。
选择受试物剂量时,高剂量组应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但不引起死亡,如果出现动物死亡应不超过 10%;中间剂量组应可观察到轻微的毒性效应;低剂量组应不引起任何毒性效应(属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至于具体的剂量选择,可考虑高剂量为LD50的1/20~1/5,高、中、低3个剂量间的组距以3倍~5倍为宜,最低不小于2倍。
另以受试物溶剂代替受试物进行试验,作为阴性对照组。
2.3.9.4 操作程序
(1)采用灌胃方式或将受试物掺入饲料经口染毒。
(2)灌胃法每天灌胃1次,每周称体重,并按体重调整受试物给予量。
如受试物掺入饲料时,应定期称饲料消耗量,计算消毒剂摄入量。
(3)试验期为3个月(90d),末次染毒后24h检测各项观察指标,然后处死实验动物,做病理学检查。
2.3.9.5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可因消毒剂毒理作用不同而异,一般至少包含以下方面。
(1)临床观察: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每周称量体重1次,食物消耗量至少1次~2次。
(2)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血小板数、网织红细胞数等。
(3)血液生物化学检查:例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尿素氮、肌酐、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总胆固醇、总胆红素等。
必要时,可根据所观察到的受试物毒性效应,或与受试物化学结构相似物质的毒性作用,选择其他一些生化指标。
(4)脏器重量:测量主要脏器(如肝、肾、肾上腺、睾丸等)的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
(5)病理学检查:实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动物,进行系统解剖和肉眼观察,并将主要器官和组织(如心、肺、肝、肾、脾、脑、肾上腺、睾丸、卵巢、胃肠和系统解剖时发现的异常组织等)固定、保存。
当各剂量组动物尸检未发现明显病变时,先进行高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动物肝、肾、胃、肠及其它重要的和可能受损的脏器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如发现病变,还应对中、低剂量组动物相应的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2.3.9.6 评价规定
将各试验组动物观察指标与阴性对照组加以比较并进行统计学检验,注意各剂量组间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评定受试物最小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和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及毒性作用的靶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