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洛阳女儿行》意思-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2019-2020-《洛阳女儿行》原文及翻译-推荐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洛阳女儿行》原文及翻译一、《洛阳女儿行》原文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二、《洛阳女儿行》原文翻译洛阳有一位女子住在我家对门,正当十五六的芳年容颜非常美丽。
她的丈夫骑一匹青白相间的骏马,马具镶嵌着珍贵的美玉。
她的婢女捧上黄金的盘子,里面盛着烹制精细的鲤鱼。
她家彩绘朱漆的楼阁一幢幢遥遥相望,红桃绿柳在廊檐下排列成行。
她乘坐的车子是用七种香木做成,绫罗的帷幔装在车上。
仆从们举着羽毛的扇子,把她迎回绣着九花图案的彩帐。
她的丈夫青春年少正得志,骄奢更胜过石季伦。
他亲自教授心爱的姬妾学习舞蹈,名贵的珊瑚树随随便便就送给别人。
他们彻夜寻欢作乐,窗上现出曙光才熄去灯火,灯花的碎屑片片落在雕镂的窗棱。
她成天嬉戏游玩,竟没有温习歌曲的空暇,打扮得整整齐齐,只是熏着香成天闲话。
相识的全是城中的豪门大户,日夜来往的都是些贵戚之家。
有谁怜惜貌美如玉的越女,身处贫贱,只好在江头独自洗纱。
三、《洛阳女儿行》作者介绍。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全诗
意思及赏析
诗的前十八句叙述了洛阳女的出身、富贵和生活的豪奢。
她们住在画阁朱楼中,与富贵人家为邻,丈夫骑宝马,侍女捧鲤鱼,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她们的丈夫骄奢放荡,意气骄奢,甚至超过了石季伦。
洛阳女儿们自己也娇贵无聊,成天嬉戏游玩,不温习曲子,只是熏香闲话。
诗的后两句以西施出身寒微作为反衬,发抒作者的感慨。
西施是越国的美女,原本出身贫贱,却因为美貌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了吴王的宠妃。
诗人以西施自比,暗示自己虽然有才华和抱负,但却没有机会施展,只能过着贫贱的生活。
最后两句“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其他不遇者的同情,同时也对社会的不平等表示了愤慨。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对比鲜明:诗中通过洛阳女儿与越女的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富贵与贫贱、奢华与质朴的差异。
2. 用典巧妙: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如石崇与王恺斗富、碧玉亲教舞等,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委婉。
3. 描写细腻:诗人对洛阳女儿的生活细节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如“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洛阳女儿的娇贵和空虚。
4. 主题深刻: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洛阳贵妇的生活,还揭示了上层社会的骄奢淫逸和不公正,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不遇者的同情。
《洛阳女儿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唐诗,它通过对洛阳贵妇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疾苦,是唐代诗歌中的珍品。
王维《洛阳女儿行》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洛阳女儿行》王维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注释:才可:恰好。
九华帐:鲜艳的花罗帐。
狂夫:妇女自称其夫的谦词。
季伦:晋石崇字季伦,家甚富豪。
九微:《汉武内传》记有“九光九微之灯”。
花琐:指雕花的连环形窗格。
曾无:从无;理:温习。
赵李家: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婕妤李平两家。
这里泛指贵戚之家。
曙:天明。
越女:指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
译文:洛阳城里有个少女,和我对门而居; 颜容十分俏丽,年纪正是十五有余。
迎亲时,夫婿乘骑的是玉勒青骢马; 侍女端来的金盘,盛着脍好的鲤鱼。
画阁朱楼庭院台榭,座座相对相望; 桃红柳绿垂向屋檐,随风摆动飘扬。
她打扮好了,被送上丝绸香木车子; 精美宝扇遮日,迎归鲜艳的九华帐。
丈夫年纪青青有权有势,富贵轻狂; 意气骄奢,大大超过了富豪石季伦。
自己怜爱娇妻,亲自教她练习歌舞; 把稀世罕有的珊瑚送人,毫不可惜。
彻夜欢娱,春窗拂晓才灭九微灯火; 灯花片片飘落,掉在雕花环形窗格。
嬉戏之后,她从无温习曲子的功夫; 梳妆好了,只坐在香炉边熏透衣裳。
洛阳城中认识的人,尽是富贵豪华; 日夜往来的,都是赵李般大户人家。
西施洁净美丽,谁去怜爱这样姑娘; 贫贱的时候,只好在若耶溪头浣纱。
译文2:洛阳有个少女就住在我家对门,年方十五六岁,正是青春焕发之时。
丈夫骑着用美玉装饰马嚼的青白马来迎亲,侍女用金盘盛上鲜美的鲤鱼片。
她家的住宅朱楼高耸,画阁相连,尽在望中,红桃绿柳在屋檐下低垂。
出嫁时,她被送上绫罗作帏的七香车。
下车后,又用宝扇遮住阳光一直步入九华帐。
王维《洛阳女儿行》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洛阳女儿行》年代: 唐作者: 王维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洛阳女儿行》唐诗赏析:这首诗,题下原注:“时年十六”,是王维青少年时在洛阳生活期间所作。
当时,东都洛阳非常富庶繁华,比京师长安有过之而无不及。
王维生活在大都市中,与豪门贵戚和贫寒有志之士都有交往,目睹了繁富豪华背后掩盖着的日趋腐化的社会现象,对权贵的骄奢淫逸和贫寒才士的坎坷困顿感触很深,激发他写出一些较有思想意义的作品,《洛阳女儿行》即是其一。
这首诗的思想意蕴相当丰富。
诗中描写了两个女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揭露了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借贫时西施江头浣纱却无人理会,寄托了贫寒志士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说:“结意况君子不遇也。
”(《唐诗别裁集》)围绕着这一主题,诗人抨击了东都豪门大户骄奢淫逸的生活,谴责了一个花天酒地的青年权贵。
他虽然也“自怜碧玉亲教舞”,但并不懂得真正的爱情,无非是将“洛阳女儿”当作消遣的玩物。
诗人还渲染“洛阳女儿”成为贵族少妇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香车代步,宝扇送归,十分豪华阔绰。
然而,她终日“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薰香坐”,生活无聊、空虚。
诗中先写贵族妇女的骄奢空虚生活,运用工笔重彩,细致入微又带点艺术夸张地铺排、渲染,描写她服饰的奢华,住所的富丽,迎娶的排场,丈夫的骄恣,戏娱的无度,交际的频繁。
词藻耀艳华彩、富丽堂皇,语言形成与其所表现的内容高度和谐。
“狂夫”以下四句,巧妙地使事用典,比类合宜,更发人深思。
诗人将自己愤懑不平之情,讽刺谴责之意,融注于刻意的藻饰、渲染之中,只在“戏罢”两句委婉含蓄地点出,却使讽刺揭露的效果更为强烈,可谓入骨三分。
王维:洛阳女儿行唐诗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王维:洛阳女儿行唐诗赏析《洛阳女儿行》作者:王维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唐诗三百首】洛阳女儿行的诗意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心爱的尤尔骑着马,女仆吃着金盘子里的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伟送来七辆香车,宝扇们欢迎回到九华帐篷。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贾斯珀教舞蹈,不管珊瑚。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话剧结束后,当歌曲结束时,化妆就开始了。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可怜岳家的女儿严如玉,可怜的河头正在洗沙。
注释1.恰到好处。
2、九华帐:鲜艳的花罗帐。
3.纪伦:金世崇有纪伦这个词,他的家族非常富有。
4、九微:《汉武内传》记有“九光九微之灯”;5.花:由雕刻的链式窗格组成。
6、曾无:从无;7.李:复习。
8、赵李家: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婕妤李平两家。
这里泛指贵戚之家。
翻译洛阳城里有个少女,和我对门而居;她的脸很漂亮。
她已经超过15岁了。
迎亲时,夫婿乘骑的是玉勒青骢马;女仆带来的金盘子里装满了美味的鲤鱼。
画阁朱楼庭院台榭,座座相对相望;桃红柳绿挂在屋檐上,随风飘动。
她打扮好了,被送上丝绸香木车子;精美的宝扇遮住阳光,欢迎回到五颜六色的九华帐篷。
丈夫年纪青青有权有势,富贵轻狂;骄奢淫逸,远远超过了富有的史纪伦。
自己怜爱娇妻,亲自教她练习歌舞;把稀有的珊瑚送走并不可惜。
彻夜欢娱,春窗拂晓才灭九微灯火;几盏灯笼落在雕刻的圆形窗格上。
嬉戏之后,她从无温习曲子的功夫;穿好衣服后,我就坐在香炉旁,抽我的衣服。
洛阳城中认识的人,尽是富贵豪华;日夜往返的人都是像赵和李这样的大家庭。
西施洁净美丽,谁去怜爱这样姑娘;当我贫穷的时候,我不得不在若耶河的源头洗我的纱线。
“洛阳女儿对门居”的下一句及全诗赏析、作者
洛阳女儿对门居的下一句是“才可容颜十五余”。
整句是: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诗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洛阳女儿行》,此句的意思是洛阳城里有个少女,和我对门而居。
全诗是:洛阳女儿行作者:王维年代:唐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璅。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赏析:这首诗写洛阳贵妇生活的富丽豪贵,夫婿行为的骄奢放荡,揭示了高层社会的骄奢淫逸。
诗开头八句是叙洛阳女出身骄贵和衣食住行的豪富奢侈。
“狂夫”八句是叙洛阳女丈夫行为之骄奢放荡和作为玩物的贵妇的娇媚无聊。
“城中”四句是写她们的交住尽是贵戚。
并以西施出身寒微作为反衬,抒发作者的感慨。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洛阳女儿行原文及翻译《洛阳女儿行》是唐代民歌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可以让我们了解唐代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
下面就来分步骤阐述这首诗歌的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庭院。
报答平生未展眉,临风一笑作春温。
二、翻译洛阳城里住着一位十五岁左右的美丽少女,她住在门对面。
她的丈夫是一位英俊的骑士,坐在一匹高头大马上。
侍女们端着金色的盘子,上面装着美味的鲤鱼。
红色的画阁和朱色的楼房隔着庭院相望,院子里种着红桃树和绿柳树。
美丽少女感恩未报,风中轻轻一笑,却如春日温暖愉悦。
三、诗歌解读1.追求自由与幸福“洛阳女儿”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一个少女对幸福及自由的追求。
她在红桃和绿柳的庭院里,虽然身处有金盘鲤鱼、画阁朱楼等繁华景象,却感恩未报,没有得到自由和幸福。
2.女性自尊洛阳女儿常常出现在民歌之中,展示了唐代女性的自尊和坚强。
她不惧困境,不服从悲情,而是向自由与幸福迎头奔去。
她的自我意识高度,勇气和信念无比强大。
3.美学价值《洛阳女儿行》在情感上温情脉脉,颇有美学价值。
诗歌的叙述简明流畅,节奏美妙动感。
同时,这首诗歌又充满了诗情画意,翔实而具体地描绘了唐代社会的繁华与富丽。
四、总结《洛阳女儿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之一,它让我们可以以一种别样的方式了解唐代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女性获得的平等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希望我们也可以在这首美丽的古典诗歌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充实。
【王维的田园诗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的田园诗词11、《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3、《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贫居依谷口,乔木带荒村。
石路往回驾,山家谁候门?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
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
4、《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旧简拂尘看,鸣琴候月弹。
桃源迷汉姓,松树有秦官。
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
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
5、《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6、《送张五归山》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7、《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8、《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9、《老将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洛阳女儿行》
唐·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洛阳,是唐代政治的中心,这里,生活着很多达官贵人,
其中就包括很多贵妇人。
王维极尽笔墨,细写了洛阳贵妇富丽豪贵的生活,豪华的房屋,华丽的马车,生活无比骄奢,而与之对应的贫
家女,却只能在江头浣沙。
王维见洛阳富贵女儿,想起的是越女,一样的天资动人,不一样的命运。
也是一样,对美丽、俊俏、生气勃勃的女儿、少年,总不忍他们呆在贫贱的泥淖里。
即使是在洛阳这样的大城市,不公平依然存在。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洛阳
女儿行》意思|赏析
洛阳有一位女子住在我家对门,正当十五六的芳年容颜非常美丽。
她的丈夫骑一匹青白相间的骏马,马具镶嵌着珍贵的美玉。
她的婢女捧上黄金的盘子,里面盛着烹制精细的鲤鱼。
她家彩绘朱漆的楼阁一幢幢遥遥相望,红桃绿柳在廊檐下排列成行。
她乘坐的车子是用七种香木做成,绫罗的帷幔装在车上。
仆从们举着羽毛的扇子,把她迎回绣着九花图案的彩帐。
她的丈夫青春年少正得志,骄奢更胜过石季伦。
他亲自教授心爱的姬妾学习舞蹈,名贵的珊瑚树随随便便就送给别人。
他们彻夜寻欢作乐,窗上现出曙光才熄去灯火,灯花的碎屑片片落在雕镂的窗棱。
她成天嬉戏游玩,竟没有温习歌曲的空暇,打扮得整整齐齐,只是熏着香成天闲话。
相识的全是城中的豪门大户,日夜来往的都是些贵戚之家。
有谁怜惜貌美如玉的越女,身处贫贱,只好在江头独自洗纱。
赏析
作者:佚名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小家女子一旦嫁给豪门阔少,便由贫贱之身一跃而为身价百倍的贵妇人,恃宠享乐。
娇贵异常;而不遇之女,即使美颜如玉,亦不免终生沦于贫贱境地。
此所写,盖为此而发,而其所蕴含的意义却超越了诗中所写事实本身,从而使这首诗的诗意具有了很大约外延性。
或谓伤君子不遇,或谓讥刺依附权贵的封建官僚,或谓慨叹人生贵贱的偶然性,都能讲得通。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
前十八句为第一部分,构成了这首诗的主体,塑造了因遇而骤得富贵的洛阳女儿这一艺术形象。
开头两句对洛阳女儿略作介绍。
以冷语发端,自含鄙夷之意。
下面两句说她的丈夫骑着宝玉络头、毛色青白相间的高头大马,她的侍女为她献上满盈金盘的鲤鱼片。
一为侧笔映衬,二为正面描写,一虚一买,洛阳女儿的身价和地位显示出来了。
一个普通的小家女子,朝夕之间竟身价百倍,原因就是嫁给了一位颇有身份的良人。
遇者则贵、不遇者则贩的人生感慨,暗暗含在其中。
画阁以下四句,写洛阳女儿住在红桃绿柳竟相掩映的画阁朱楼,出门坐的是用罗帷遮护的七香车,回来的时候,用宝扇遮面,被接入九华帐里。
至此,洛阳女儿的饮食起居已见一斑。
狂夫富贵在青春到不惜珊瑚持与人,连续驱使典故,插入对其丈夫的描写;结构上照应上文良人一句,将诗意补足。
其夫正当青春年华,身享荣华富贵,意气骄奢,甚于晋代巨富石崇;丈夫亲自教她跳舞,其怜爱之情,一如刘宋汝南王之干爱妾碧玉。
不惜珊瑚持与人,用石崇与王恺斗富一事,将良人骄奢豪富之态现于纸上。
这里所描写的是狂夫之相,但细玩诗意,却是借狂夫之相,以形洛阳女儿的娇贵之态,貌似游离实则还是为写洛阳女儿而驱使笔墨的。
随后,顺接上面的自怜碧玉亲教舞句意,迤逦而下,正面描写洛阳女儿在九微灯约光晕里,在雕花的连环形窗下,通宵达旦,歌舞不休。
这里特别点染了灯花燃尽而扑窗乱飞的一个细节,暗示洛阳女儿通宵沉醉于狂歌狂舞中,直到天亮,九微灯才熄灭,这里以九微灯入诗,无异是把洛阳女儿与王母同化为一体了,从而为洛阳女儿披上了一层高贵的外衣。
其富贵之相,借典故婉然传出。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写洛阳女儿戏乐已毕,无暇练习曲子;打扮好了,依炉熏香而坐。
坐字,仿佛见其慵懒之态和空虚无聊的贵族生活。
下面又拓开一层,写洛阳女儿出入贵戚之家,奔走权门之内,虽语不涉讽,但讽意存焉。
诗的最后两句为第二部分。
诗人把笔锋猛地一转,描绘出一幅貌似孤立实则与上文融浃为一的越女浣纱的画面。
美颇如玉的越国女子西施,在她未遇之时,身处贫贱地位,只好在江边漂洗罗纱。
谁怜二字,一贯到底,造成快速的节奏和奔流的诗意,表达了诗人对不遇者的深切同情。
其中也不乏感愤不平之气。
全诗描写了两种人物形象,一贵一贱,一奢靡,一穷困,各成独立的画面,却又相反相成地统一于全诗中。
写法上,前一部分以繁笔铺张扬厉,穷形尽相;后一部分以简笔淡然点染,意到即止。
一繁一简,繁简各宜。
诗中有讽刺,有同情,有慨叹,而这又深深地隐蔽
在文字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