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冲突与协调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协调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两种规范,它们既有相互独立的一面,也有相互依存的一面。
这种独立又依存的关系,即造成法律与道德在现实社会中经常发生冲突与协调的主要原因。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协调,以期达到更好地理解和引导社会行为的目的。
一、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不同首先,需要认识到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不同点。
在一定程度上,道德规范源于人类内在的良知感和价值观念,是个体因为道德理念的内在驱动而主观遵循的,其目的在于促进人们对自身行为负责任的决定;而法律规范则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和约束,是外在的强制约束,其主要目的是调节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因此,尽管法律与道德都是规范,但它们制定的目的、来源、制定者、适用范围、强制力度等方面均有差异。
这就是为什么道德虽然是人们遵循的原则,但是其遵循不具有法律效力,而法律则是不得不遵循的规则,没有遵循便会受到惩罚的原因。
既然法律与道德有其不同的观念和制定方式,那么在具体社会生活中,它们也会发生冲突。
比如,当一个人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与他的道德观念不一致时,他不知道如何选择。
这时,一般在道德观念和法律制约之间面临决策。
在国家对决策者追求公共利益的同时,决策者必须选择向哪个规范倾斜。
小到个人的生活冲突,大到国家之间的关系,法律与道德的冲突都会出现。
例如,某个公司在法律上可以最大程度地削减所得税,但在道德上可能会被认为是在逃税。
再比如,某个社会组织感觉有道德责任拯救一些已经失去配偶或子女的独自老人,但法律上却不允许个人组织这种救助行动。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我们不希望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带来严重后果,因此需要进行协调。
法律与道德相互依存,通过协调,可以实现各司其职,相互补充的较为理想状况。
首先,在完善法律制度时,我们应该尽量贴近道德规范。
法律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利益,如果法律与道德脱节,最终会导致法律跟不上社会理念进步的趋势,失去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法律与道德冲突关系的调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加快,面对着社会纷繁复杂的现状,使得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不断持续加剧,在社会规范体系中,法律与道德作为两种重要的手段,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通过不同机制对社会的不同领域发挥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任何一个社会系统整体的良性运行和发展,离不开各个要素的协调运行和发展,因此,对法律与道德的冲突进行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
1加强法律与道德的互动耦合要减少法律与道德的冲突,首先应加强两者的互动耦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法制进程中减少冲突,进而紧密配合,相互支撑。
一方面,在当前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社会风气不良的道德状况下,要重建现代道德文明和伦理精神,可以适当引入法律的硬约束,通过法律的手段推动一定道德规范的普及。
例如,可以借鉴有些国家法律中“救助义务”的规定,制定类似法律,对“见死不救”的行为予以一定的惩治,从而在社会中弘扬见义勇为的道德风尚。
另一方面,法律本身也需寻求道德的支持,依靠道德的辅佐。
人的天性和人与人之间冲突及其解决的经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定式。
所以,法律的制定首先应考虑道德伦理的因素,如果没有内生于社会生活的自发次序的支撑和配合,法律制度也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加强法律与道德的互动耦合,应用法律手段来弘扬道德,道德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了法律的履行,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处理法律与道德冲突关系的根本途径。
2不同环节处理法律与道德冲突关系的原则首先,在立法环节上,应强调道德伦理价值对法律的指引。
伦理道德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类行为合于理,利于人的起码价值标准,法律只有体现,反映一定的伦理价值取向和要求,才能获得社会普遍认同,进而变成社会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实际规则。
其次,在执法,司法环节,不能用道德评价来代替法律评价,必须坚持单一的法律评价标准。
经过立法,基本道德准则已经确立为法律,因而执行法律本身就包含着基本道德价值标准,如果在执法,司法过程中再适用道德规范,就有了法律的,道德的双层标准,但执法,司法的最后评价结论和结果的承担却不像其它社会评价那样也可以发生多元性,而必定是单一的。
从电影《我不是药神》看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协调《我不是药神》是一部由文牧野执导、徐峥主演的电影,该片于2018年上映。
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冲突与协调的故事。
本文将从该电影中的情节和角色的行为来探讨相关主题。
故事背景是在一个小城市,主人公程勇经营着一个小药店。
他发现自己得了慢性肾衰竭,却无法接受透析治疗。
他发现从印度进口的格列宁(一种免疫抑制剂)在中国没有上市,他们却可以没收并加价销售。
在一个巧合下,程勇认识了来自印度的外交官朗格莱。
朗格莱为了与程勇的妈妈通话而感到愧疚,他想帮助程勇。
于是他帮助程勇从印度购买格列宁进口,程勇销售这种药物给患者,并陪同患者前往印度接受治疗。
在法律与道德之间,程勇陷入了两难境地。
从法律角度来看,他违反了药品监管法律,贩卖未通过审批的药品。
而从道德角度来看,他在救人一命,为疾病患者提供了希望。
这种冲突在电影中呈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程勇的行为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
药品监管法律的立法初衷是为了保护公众安全和维护市场秩序。
未经审批的药物可能对人体产生不可预测的副作用,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药品监管部门严格审核,确保患者能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患者无法获得适当的药物,这就导致了一些人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来获得救治。
在这种情况下,程勇的行为可以被看作是对法律的绕过和挑衅。
其次,程勇的行为在道德上是可以理解的。
药物对于疾病患者来说,是生命的希望和重要的救治手段。
在电影中,程勇的行为可以看作是他对生命的责任和怜悯之情。
他深知如果自己不出手帮助,这些患者可能无法获得救治,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他的行为似乎是在法律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渠道,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电影中的另一个角色朗格莱也涉及到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作为一个外交官,他有义务遵守中国的法律和规定。
在电影中,他帮助程勇从印度购买药物,将药物带回中国并支持程勇销售。
这些行为从法律层面来看,同样是违反了中国的药品监管法律。
道德与法律冲突案例4篇篇一: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A4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陈远寅,政治学院摘要:道德与法律是调整社会行为的两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同时又都存在着局限,它们之间既有着相互依存的一面,又有着相互冲突的一面。
本文重点探讨道德与法律相互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状,从“合法不合理”和“合理不合法”这两个现象探讨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并着重分析了产生冲突的原因,试图寻求一套对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解决这两个方面冲突的途径,让二者在冲突的解决中推动法治不断地进步。
关键词:法律;道德;冲突;原因;协调Conflict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Chen Yuanyin,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Abstract:Law and morality are two important social norms to adjust social behavior, each of which has a unique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limitations, they have a mutually dependent, and have conflicts with each other.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and law, through the analysis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urrent legal and moral conflicts. From the “legally unjustified” and “reasonable unlawful” the two explored the conflicts of law and morality, and has focused on the causes of conflict, and attempts to find a set of underconstruction the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in China, way to solve these two aspects of the conflict , and let the tw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progress in resolving conflict in.Key words:Law;Morality;Conflict;Reason;Coordination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法律及道德的含义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引言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概念。
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和讨论。
本文旨在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们的定义、相互联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二、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规则和条例的总称。
它是通过立法程序形成的,并由法律机构执行和解释。
法律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
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约束人们的行动,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行。
法律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明确的行为准则。
它确定了权利和义务,并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权威和强制力,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公正性。
三、道德的定义和作用道德是人们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它是社会共同认同的一套道德准则,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
道德是基于个人的良知、社会文化和传统的,它与人的内心感受和良心有关。
道德与法律相比更加主观和灵活。
它无法用强制手段来执行,但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约束力同样重要。
道德的作用在于塑造个人的品德与性格,增加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四、法律与道德的相互联系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影响和补充。
虽然法律和道德的出发点和形式不同,但它们都追求社会秩序和公正。
许多法律准则都源于道德观念,而道德标准也常常影响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法律可以看作是对道德的最低标准化,它要求人们至少达到法定的行为规范。
法律通过明确的条文和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违反法律就会受到制裁。
而道德则更加宽泛和灵活,它要求人们在精神层面上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
另一方面,道德对法律的健康运行也至关重要。
道德的约束力能够填补法律无法涵盖的空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发展。
在一些道德观念相对成熟的社会中,公民的道德素养往往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五、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协调尽管法律和道德有相互联系,但有时候它们也会发生冲突。
道德与法律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与协调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道德和法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德是人们内心的自觉规范,而法律则是外部的强制性规则。
在社会和谐发展中,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本文将从道德和法律的定义、作用与协调等方面探讨道德和法律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道德与法律的定义与作用道德是人们内心产生的一种规范意识,是指对行为的评价和标准的信仰。
道德规范是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它要求人们自觉遵守,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道德规范不以法律规定为绝对依据,但它对人们的行为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
法律是由国家依法制定和实施的行为准则,是对道德规范的外部强制,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权利和义务,对于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和纠正,起到了保护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道德和法律在社会和谐发展中起到了共同的作用。
道德规范是法律的基础和灵魂,是法律的内在价值。
法律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道德规范为法律提供了伦理基础和社会支持,使法律更具公正性和可行性。
二、道德与法律的协调关系道德与法律虽然有着共同的目标,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它们在具体规范和实施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道德规范是自觉遵守的,而法律规范是强制性的。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协调关系。
首先,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的道德风尚是法律的滋养土壤,良好的道德风尚有助于法律的有效实施。
只有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有效地实行法律的具体要求。
其次,法律规范补充和完善了道德规范的不足之处。
道德规范在具体行为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主观性,而法律规范则明确了行为的界限和责任。
法律规范的存在,提供了一种明确和统一的标准,使社会行为更加稳定和可预期。
最后,道德和法律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障,而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则需要基于道德的社会共识。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如何协调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如同两条并行的轨道,共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秩序。
然而,有时这两者之间会出现冲突,让我们陷入两难的境地。
如何协调这种冲突,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法律,作为一种明确的规范和准则,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对社会行为进行约束。
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稳定性。
法律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以及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
道德,则是基于社会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良知形成的行为规范。
它更多地依靠社会舆论、个人的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来发挥作用。
道德规范往往更加灵活,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调整。
当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时,情况可能会变得复杂而棘手。
例如,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法律可能要求我们做出一些在道德上难以接受的行为,或者道德上认为正确的行为可能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安乐死的问题。
从道德层面来看,对于那些身患绝症、遭受巨大痛苦且无治愈希望的患者,让他们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结束生命,似乎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
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中,安乐死被视为非法行为,因为它涉及到故意结束他人的生命,这与法律所维护的生命权原则相冲突。
再比如,在一些贫困地区,为了给饥饿的家人获取食物,有人可能会盗窃。
从道德上,我们可能会对这种出于生存需求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同情,但法律并不会因为这种道德上的同情而豁免其违法行为。
那么,面对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我们应该如何协调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法律的权威性是不可动摇的。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底线,即使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对其合理性产生质疑,但在法律没有被修改之前,我们都应当遵守。
这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平的基础。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法律是一成不变的。
当法律与社会的普遍道德观念产生严重冲突,并且这种冲突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时,就应当通过合法的程序对法律进行修订和完善。
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的道德诉求,以使其更加符合社会的公序良俗和人民的意愿。
从电影《我不是药神》看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协调从电影《我不是药神》看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协调《我不是药神》是由文牧野导演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面临严重疾病时,为挽救自己和他人生命,与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协调。
这部电影引发了人们对法律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深思,让我们思考法律制度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是否能够囊括所有道德价值。
影片中的主人公程勇是一名卖药的小商贩,经营着一家搪瓷杯店。
他偶然得知自己患有白血病,经过多次治疗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生命走向尽头。
而在治疗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名患有同病的患者,他们都需要一种名为“格列宁”的药物来延续生命。
然而,这种药物国内无法获得,只能通过走私从国外购买。
程勇为了救治自己和其他患者,进入了药品走私买卖的黑暗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程勇的行为明显违背了法律。
按照法律规定,走私药物是犯罪行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他都侵犯了国家的法律。
然而,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程勇的行为是出于无奈和善意的。
他理解了患者的痛苦,理解了生命的宝贵,为了拯救生命,他选择了冒险。
这使得我们不禁产生了困惑,究竟应该以法律还是道德来评价他的行为。
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则和标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然而,在特殊情况下,法律并不一定能够囊括所有的道德价值。
比如像程勇这样的患者,他们面临生命存亡的关头,为了延续生命而违法的行为是否应该被谴责呢?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尊重生命、拯救他人是道德行为的核心价值。
面对生命的伦理考验,个体往往会更多地站在道德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在电影中,程勇为了拯救生命,不仅选择了冒险行动,还采取了一系列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合的举动。
他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为拯救生命而尽最大努力,引发了观众对于道德优先的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许多类似的情况。
有些病患需要借助一些尚未被批准的药物来治疗,而这些药物通常需要从国外购买。
海因兹故事引发的法律与道德冲突探析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论述法律伦理的这个问题:第一是用海因兹故事引出论点即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第二是法律与道德产生冲突的根源,第三是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如何协调,第四是解决法律与道德冲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标签:法律;道德;冲突;协调1冲突问题来源于海因兹故事1.1海因兹故事在欧洲,曾经有个妇人患上了一种极为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
很多医生一致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这就是本城的药剂师最近研发的一种新药。
研发这种药的成本虽然为200元,但是药剂师乘人之危索价2000元。
妇人的丈夫海因兹四处筹钱希望能够借到足够的钱来买这种药治疗妻子,但是最后仅仅借到1000元。
海因兹迫不得已,没有办法只好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把药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没想到药剂师却说:“我研发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在深夜撬开了药店的门来偷药。
1.2问题的提出和对问题的分析这是一个伦理学问题,它反映了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我们先看一下以下问题。
海因兹应不应该偷药?海因兹偷药救人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导致海因兹偷药的原因是什么?海因兹偷药虽然构成了犯罪,但是没有违背道德,应不应当受到法律的处罚?第一,海因兹偷药是为了救妻子的命,符合他自身利益的需要;药剂师卖药赚钱也符合自身利益的需要。
针对这一点,为了各自的利益,海因兹和药剂师都没有错,也就是说两个人都是有各自的理由和原因的。
第二,海因兹偷药尽管触犯了法律,扰乱了社会秩序,但却是为了救人;药剂师虽然将趁机抬高要价,有些违背道德良心,但是并没有触犯法律。
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条文,我们可以通过共同的协商和合理的程序来改变,而且社会中除了法律还有许多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道德原则。
因此海因兹的行为虽然触犯了法律,但是在道德上认为海因兹有责任去救助任何人的生命。
相反药剂师的乘人之危的行为即使没有违反法律,但是在道德上是错误的,更严重的是直接导致了海因兹偷药这一违法行为。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协调“第三者遗赠继承纠纷案”中四川一先生于遗嘱中将个人财产赠与曾与其长期非法同居的第三者,该先生妻子控制遗产并拒绝依遗嘱履行赠与,第三者与死者妻子因此产生纠纷。
若是依《继承法》和《婚姻法》判案,原告依法能获得遗赠,但是这必将与人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发生冲突。
最终该案的一审和二审法院根据民法原则,认为死者的遗嘱部分违反公序良俗原则判定该部分无效。
案件的结果虽然大快人心但是该案的判决以及它选择判依据的方式是否有利于我国的法治发展和司法公正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法律与我们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存在脱节或有种种其它不协调的其它状况时,我们将何去何从。
本文主要想论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并阐述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一)法律与道德的联系1、道德及其约束力人类以社会的方式存在,形成共同生活的群体。
在群体生活持续的过程中产生对他人及自身行为进行调整的特定规范和价值观。
人们习惯于将这种调整体系称之为”道德(moral)”或与之语义相同的”伦理(ethic)”,也即是道德。
①魏德士将道德定义为建立在文化、宗教或哲学观念基础上的调整人们行为的体系。
道德的有效性取决于人们对它的内心认同感以及道德所能产生的约束力。
法律与道德都是实现社会控制的手段,两者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之上的。
在魏德士的逻辑中任何法律秩序都是以道德的价值秩序为基础的。
在这个意义上,被认为具有约束力的社会道德对法而言即使是不充分的,也是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②(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调整对象不同法律的重点在于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道德的重点在于人们的内心。
道德希望人们能因内心和认同感以及对惩罚的畏惧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规范社会秩序的目的。
2、调整范围不同道德的调整范围大于法律。
道德是法律产生及存在的必要基础和条件。
道德不止是法的条件,也是法的目标:法为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服务。
在自由宪政国家,法律与道德无法统一。
因为统一的结果是法律不再仅仅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它还将涉及人的内心事件,将公民的良心、共同体的意识形态以法的形式加以约束,导致极权主义。
法律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冲突与协调
作者:许婉悦
来源:《中文信息》2016年第10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法律及道德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法律与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规范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不能使二者协调发展,则会激化社会矛盾。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法律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冲突表现,联系实际,提出了促进法律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协调措施。
关键词:法律生活道德生活冲突表现协调措施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14-01
前言:法律的本质特征是理性,强调的是公平,而道德的本质特征是情感,强调的是和谐。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法律生活与道德生活的冲突。
如果一味地强调法律的刚性,则会使得人们的生活失序,而一味地强调道德的柔性,则无助于法制社会的构建,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才能发挥出法律与道德的最大作用,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法律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冲突表现
1.合理不合法
分析法律与道德的本质,我们能够发现,法律基本的特征是理性,而道德基本的特征是情感。
我国的道德发展深受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百善孝为先”、“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思想,是我国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形成中华民族灵魂的基因密码。
法律是政治集团强化政权的一种手段,通过建立相应的标准,实现统治的权威性,尽管现代的法律实现了理性化的发展,用以规范行为,但是,合理运用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有效措施,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尽管能够增强法律的适用性,但是在作用于人的思想意志方面,法律有着天然的缺陷,用法律去约束和禁锢人的思想和意志,违背了立法的内在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合理不合法的现象逐渐增多,如安乐死引发的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安乐死作为一种精神类药物,能够减轻人的痛苦,但是在实施安乐死后,人的生命迹象会逐渐消失,采用外力因素导致人死亡,构成了故意杀人的基本要素,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为了减轻当事人的痛苦,采用安乐死的做法,显然不合法,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符合道德的基本要求,使得道德与法律之间产生一定的冲突,使得事件本身具有了一定的争议性[1]。
2.合法不合理
通过分析道德与法律的作用,我们可以知道,道德强调了和谐,而法律则强调了公平。
在情感的基础上,道德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它并没有对行为做出硬性的要求,而是激发出人的天性,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意识,由个人到集体,由集体到社会,逐渐形成道德规范,用于指
导人们的行为。
而法律在制定之初就是对道德的一种冲击,转变了以道德建立的规范体系,用强硬的政治手段参与到日常生活,通过提高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赋予了法律维护公平的内涵,法治从起源到发展,无不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公平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平均分配,为权利的斗争是法律公平性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种手段,但这与道德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道德建设提出了内在要求,如在2016年1月,在我国广州市产生一起由扶老人引起的诉讼案,再次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并由此产生了较大的争议,该案的原告主张被告先撞倒了自己,再送其至医院救助,而被告则认为是自己主动做了好事,该案的诉讼结果是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而司法解释是基于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由可能存在的“诬告”行为是否具备了违法的基本特征,需要承担法律的责任,目前行业内尚没有统一的定论,在扶不扶问题上引发的疑问,法律如何能做出完整回答,只是依照法律的审判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社会群众的情感,也对道德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又如常见的道德问题、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行为,是我国道德生活切实存在的不良行为,但是,法律却在上述道德事例中却没有应用的空间,因此,我国法律生活与道德生活的关系是互相补充的,法律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法律却不是万能的工具,在完善法律体系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道德体系的完善,补充法律的天然“缺陷”助力于我国社会的进步[2]。
二、促进法律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协调措施
1.加强法律的适用性
我国的法律体系正在朝着规范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对于法律体系的构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在立法层面上,要注重将优秀的思想文化融到法律体系中,使得法律更具有“人情味”,同时还要注重加强法律的适用性,要对社会突出的重点矛盾问题,加强司法解释的力度,同时要做出有效宣传。
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法制社会方面不断尝试,不断完善,对危害公民身体健康、违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行为,要予以行政处罚,如公共场所吸烟等行为。
在加强法律适用性的问题上,还要注重发挥道德力量,不能过分强调法律的适用,将法律约束流于形式,违背了法制社会构建的初衷[3]。
2.加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能够有效地补充我国道德规范,提升国民的素质,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道德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式的道德规范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我国的道德建立于情感之上,区别于西方国家以自身为主的道德内容,我国更注重以己度人,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融合于整体的道德大环境,这就使得在加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正确引导道德观念,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宣传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道德观念,助力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结语:综上所述,法律生活与道德生活存在必然的矛盾,但是通过有效的促进措施能够增强法律的适用性,能够补充道德规范的内容,发挥出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的作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吴真文.正确树立法律与道德的边界意识——哈特法律与道德划界思想的现实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1(02):36-40.
[2]刘涛.法律内在道德的逻辑与启迪——基于富勒法律道德性理论的中国法治思考[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5(05):62-68.
[3]王志勇.法律的“内在道德”的两个维度——再访富勒自然法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5,01(04):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