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毒物中毒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38
有毒化学品物质对人体危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
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
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毒物的分类。
1. 金属为类金属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2.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4. 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芗帘健⒓妆健? 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6. 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
常见急症职业中毒损伤现场急救前言职业中毒是指在工作中长期接触某些有害化学物质或其他有害因素,导致身体产生疾病的一种职业病。
职业中毒往往会严重影响工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更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因此,在职业中毒损伤事故发生时,需要进行及时救治,才能减轻病人的伤害,甚至挽救生命。
本篇文档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职业中毒损伤现场急救方法。
氰化物中毒急救氰化物是一种剧毒物质,常见于金属加工、制药和化工等行业。
氰化物中毒是一种严重的急性中毒,需要迅速进行急救。
急救步骤1.立即将病人运离现场,迅速送往医疗机构;2.将口鼻蒙住,保持呼吸道通畅;3.在病人肌肉中注射亚硝酸银,促进血液的解毒作用;4.静脉注射25%硫代硫酸钠溶液,抑制氰化物的毒性;5.采用人工呼吸或氧疗等措施,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
禁忌事项1.在氰化物中毒发作时,不要给予刺激性药物或补液治疗,以免加重病情;2.治疗氰化物中毒时,应特别注意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免产生不良反应;3.若病情较重,应立即转运病人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特种毒物中毒急救特种毒物是一些极易吸收和蓄积的有机物质,常见于染料、医药和化工等领域。
特种毒物中毒也是一种严重的急性中毒,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
急救步骤1.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就诊,并向医生说明中毒病情;2.了解特种毒物所在区域的性质和情况,避免进一步污染;3.对于皮肤接触的特种毒物,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10%的碳酸钠或2%的肥皂水应急中和;4.对于吸入特种毒物的病人,应立即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并进行人工呼吸或氧疗;5.对于口服特种毒物的病人,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口腔,并进行肠胃洗浴等紧急处理。
禁忌事项1.在特种毒物中毒发作时,禁止让病人进食或喝水;2.在给特种毒物患者做人工呼吸时,一定要注意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以免加重病情;3.在特种毒物中毒急救中,切忌使用大剂量的救治药物,以免增加病人的毒性反应。
常见化学品灼伤急救化学品灼伤是指皮肤或眼睛等部位接触一种有害化学物质后所引起的刺激性或腐蚀性损伤。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常元勋写在课前的话各种金属中毒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的治疗均是要以病因治疗为首,然后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给予对症治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中毒性肺水肿、中毒性心肌损伤及其他中毒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掌握血液净化疗法的基本原理,熟悉血液净化疗法的禁忌证和并发症。
一、中毒性肺水肿中毒性肺水肿大部分是由于吸入氧化镉粉尘和羰基镍。
(一)一般预防性治疗(1)患者安静休息和防止紧张;(2)适当的时候给予镇静剂;(3)缺氧时,及时吸氧;(4)糖皮质激素要慎用,激素一般就是控制症状。
(二)肺水肿治疗1、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1)吸氧:吸氧可以是高压氧,也可以是纯氧。
(2)血气分析:血气分析要看病情,病情重就需要血气分析。
(3)清洗口鼻咽分泌物(4)气管切开2、糖皮质激素应用糖皮质激素主要是防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3、利尿剂和消泡剂(1)利尿剂:速尿;(2)消泡剂:二甲基硅油,一般都雾化吸入。
4、机械通气:当氧疗无效的时候采用机械通气,但要预防肺损伤等并发症。
5、对症治疗和预防感染,适当使用抗生素。
金属中毒是以靶器官损伤为主的全身表现,对于中毒性心肌损伤的病因治疗需要注意哪些情况呢?二、中毒性心肌损伤1、首先最主要的是病因治疗金属中毒是以靶器官损伤为主的全身表现。
铅、镉、砷、锌、钴、铜都对心脏有损伤。
如果考虑是铅引起的,给予巯基络合剂,二巯基丙醇,二巯基丙磺酸钠,镉引起的就没有效果。
2、减轻心脏负担应该卧床休息,限制输液,限制钠的摄入。
3、改善心肌营养给葡萄糖、维生素C、细胞色素、辅酶A、ATP。
4、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5、防治心衰,及时给西地兰、利尿剂、扩血管药。
三、中毒性肝病(一)病因治疗铅、汞、砷、铊、铬、隔、锡都可以引起中毒性肝病。
根据临床症状,血和尿中的金属的含量,确诊引起中毒的金属,针对病因治疗。
(二)支持与对症治疗1、营养供应原则: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脂肪。
2、常用药物(1)肝泰乐:可降低肝淀粉酶的活性,防止肝糖原分解。
职业性急性金属和类金属中毒1 定义职业性急性金属和类金属中毒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员一次或短时间大量接触外源性金属和类金属化学物,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的病变。
职业性金属和类金属中毒事件是指在工作场所,职业人群接触金属和类金属化学物引起中毒的事件。
2 急性职业中毒的原因及途径职业性急性金属和类金属中毒事件往往是由于违章操作、防护不当或设备故障引起的。
中毒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消化道途径则属次要。
凡是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毒物,均可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常引起群体性急性职业中毒;一些脂溶性毒物可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当皮肤损伤或患有皮肤病时,大量原本不能经皮肤吸收的毒物也可进入人体,有些腐蚀性化学物可通过灼伤的皮肤吸收;由呼吸道进入的毒物粘附在鼻咽部,可被吞咽经消化道进入人体。
3 职业性急性金属和类金属中毒的毒物类别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生产活动中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
主要包括铅及其化合物、四乙基铅、锌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铬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磷及其化合物等。
正常皮肤可阻碍金属吸收,但有机金属如四乙基铅、有机汞、有机锡等可通过皮肤吸收导致急性中毒。
4 医疗救援4.1 中毒现场急救所需的特需器材和装备4.1.1 特效解毒剂:重金属及其化合物中毒现场救治常用的特效解毒剂有二巯丙磺钠、二巯丁二酸、依地酸钙钠、青霉胺、巯乙胺等。
4.1.2 现场清洗装置:现场淋洗装备、洗眼器、重伤员皮肤清洗装备。
4.2 常见职业性急性金属和类金属及其化合物中毒的临床表现4.2.1 铅及其化合物急性中毒主要为经口中毒引起,表现为阵发性腹绞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口腔中经常有金属味,严重者发生中毒性脑病,出现嗜睡、运动失调,甚至昏迷、抽搐、谵妄。
4.2.2 四乙基铅是毒性很强的亲神经毒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有数小时至数天的潜伏期,初期表现为失眠、健忘、多梦、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多汗、手抖等,症状加重出现精神症状,如幻听、胡言乱语、躁动不安、哭闹打人等,严重者昏迷、谵妄、抽搐,部分病人出现体温、脉搏、血压偏低的“三低”征。
一、金属与类金属金属与类金属在工业上应用广泛。
现代工业生产中急性金属中毒已很罕见。
低剂量长时间接触金属和类金属的烟、雾、尘等,引起的慢性中毒,是目前金属中毒的防治重点。
铅1、理化特性铅(lead, Pb)为蓝灰色重金属。
熔点327℃,沸点1525℃。
加热至400-500℃时,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在空气中可迅速氧化为氧化亚铅(Pb2O),并凝集成铅烟。
随着温度的升高可进一步氧化生成氧化铅(PbO)、三氧化二铅(黄丹,Pb2O3)、四氧化三铅(红丹,Pb3O4)。
铅的氧化物易溶于稀酸。
2、铅接触作业有铅矿的开采及冶炼;制造电缆、铅管、保险丝、含铅焊锡等;蓄电池及颜料工业的熔铅和制粉;含铅油漆、釉料的生产与使用;塑料、橡胶工业中的稳定剂和促进剂等。
(以往的铅字浇铸)3、铅的吸收代谢与中毒机理1)吸收主要通过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
四乙基铅可通过皮肤吸收。
2)代谢吸收进入血液的铅,90%与红细胞结合,其余与血浆蛋白结合,初期分布至肝肾等实质器官,数周后转移至骨骼。
缺钙、感染、饮酒、饥饿及服用酸性药物时,铅可以重新回到血液中。
3)、铅的中毒机制a、铅对血红素合成的毒性铅对血红素合成的影响主要抑制含巯基的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ALAD)和血红素合成酶,也可抑制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δ-ALAS)。
ALAD受抑制后,使血ALA增加,由尿排出。
血红素合成酶受抑制后,体内的锌离子被络合于原卟啉Ⅸ,形成锌原叶啉(ZPP),从而出现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或ZPP增高,导致血红素合成障碍。
b、铅对红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铅可抑制红细胞膜上的 Na+ 、 K+-ATP酶的活性,引起红细胞内的大量K+逸出,导致细胞膜崩解而溶血。
此外,铅可与红细胞表面的磷酸盐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铅,使红细胞表面的物理特性发生改变,脆性增加,导致溶血。
c、铅对血管的毒性引起血管痉挛。
d、铅对神经的毒性铅对神经系统的作用:铅可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正常功能紊乱,也可直接损伤周围神经,引起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最终导致腕下垂。
铁中毒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铁中毒概述铁中毒(iron poisoning)并不少见,大多是由于误食过量硫酸亚铁或长期口服铁制剂所致中毒性疾病。
主要为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多见于婴幼儿。
临床表现以胃肠道刺激症状为主,可继发肺、肝、脾、心、胰及神经等多系统损害,血清铁水平检测有助于诊断。
通过催吐、洗胃、导泻和去铁胺等药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若救治不及时或中毒严重的患者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iron poisoning。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疗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保中心。
遗传性:本病与遗传因素有相关性,可见于遗传性血色病。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恶心、剧烈呕吐,呕吐物呈咖啡色或血样,腹痛、腹泻、便血、黑便、精神萎靡、乏力、烦躁、精神兴奋、皮肤黏膜淤斑、血压下降、抽搐、嗜睡、昏迷、黄疸、休克。
主要病因:铁及其化合物中毒。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清铁、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腹部影像学检查。
重要提醒:铁中毒有向休克及死亡发展的可能性,一旦发现有相关症状,需及时入院治疗。
临床分类:1、根据发病原因分类(1)原发性铁过负荷:见于遗传性血色病。
(2)继发性铁过负荷:见于铁过负荷性贫血、多次输血、摄入铁过多、铁吸收过多、围产期铁过负荷、先天性转铁蛋白缺乏症、慢性肝病(如酒精性肝病)、局限性铁过负荷、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肾出血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2、根据临床表现分类(1)急性铁中毒:误食大量铁剂短时间就可出现急性中毒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痛、腹泻、黑便,甚至面部发紫、昏睡或烦躁等,导致急性肠坏死或穿孔等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2)慢性铁中毒:肝、脾有大量铁沉着,可表现为皮肤呈棕黑色或灰暗、肝硬化、骨质疏松、软骨钙化、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导致糖尿病,严重时可导致肝坏死(Bantu病),影响青少年生殖器官的发育。
化学实验中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
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
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毒物的分类。
1. 金属为类金属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2.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4. 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芗帘健⒓妆健? 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6. 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
中国急性铊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铊中毒是人体接触或摄入含铊化合物后产生的中毒反应,包括急性铊中毒和慢性铊中毒。
慢性铊中毒常发生于职业接触者,主要由吸入或皮肤接触途径引起。
随着职业防护法规和制度的完善,职业性慢性铊中毒已少见。
急性铊中毒为短期内大量摄入铊化合物产生的中毒反应,主要原因为误食或人为造成,亦可通过吸入大量含铊烟尘中毒。
急性铊中毒者由于病史隐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迅速,临床医师缺乏认识,加之各级医院毒物检测技术存在差异,误诊、漏诊或延迟诊断时有发生。
总体来讲,急性铊中毒相对少见,其诊断和治疗目前缺乏规范的方案,没有相应的专家共识及指南,各医疗机构治疗差异明显。
一旦发生重大群体性铊中毒事件,若处理不当,将会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毒学组联合全军中毒救治中心,组织院前急救、急诊医学、中毒救治、重症医学及毒物检测等领域的专家联合撰写本共识,以急性铊中毒早期诊断和救治流程为重点,推进急性铊中毒的规范化诊治。
1 流行病学铊(thallium,Tl)自发现以来,被应用到多个领域。
20世纪初,铊化合物被用于治疗梅毒、淋病、肺结核、毛发过度生长和癣等疾病,还被用于制作杀鼠剂。
由于出现多起中毒病例报道,20世纪7 0年代以来,铊制剂在大多数国家被禁用。
目前铊及其化合物仍广泛应用于化学试剂、电子、军工、航天、化工、冶金、通讯等方面;在光导纤维、辐射闪烁器、光学透位、辐射屏蔽材料、催化剂和超导材料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放射性同位素铊-201被用于黑色素瘤诊断和心脏闪烁显像,但用量非常小。
目前国内外急性铊中毒患者呈增多趋势,中毒原因多为误食或人为造成。
1995至2005年,美国毒物数据中心报告了830例铊中毒患者[3]。
国内1965至2017年文献报道铊中毒患者375例。
解放军全军中毒救治中心2002年9月至2018年8月共收治急性铊中毒患者5 2例,全部为人为造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