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概述一毒物和中毒的概念毒物
- 格式:pptx
- 大小:147.29 KB
- 文档页数:12
中毒的医学名词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中毒的报道。
中毒是指通过吸入、摄入、接触或注射有毒物质而导致机体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状态。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医学名词进行解释,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毒的相关知识。
1. 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伤害的能力。
毒性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指物质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严重伤害,如一次摄入过量药物导致中毒;慢性毒性则是指物质长期接触后对生物体产生的伤害,如长期吸入有毒气体导致呼吸系统损伤。
2. 毒物(Toxin)毒物是指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可以来自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常见的毒物包括蛇毒、植物毒素、细菌产生的毒素等。
毒性的强弱取决于毒物的种类、浓度以及暴露的方式。
3. 中毒(Intoxication)中毒是指有毒物质进入机体后引起身体各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
常见的中毒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腹痛、昏迷等。
根据中毒原因不同,中毒可以分为药物中毒、食物中毒、环境污染中毒等多种类型。
4. 药物中毒(Drug Poisoning)药物中毒是指人体摄入药物过量或错误使用药物导致的中毒现象。
一些药物在剂量过高或与其他药物/酒精混合使用时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影响。
药物中毒的症状因药物类型不同而异,包括但不限于呼吸困难、心率改变、意识丧失等。
5.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食物中毒是指由于摄入被污染或变质的食物或饮水,导致身体出现不适甚至中毒的疾病。
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等。
6. 环境污染中毒(Environmental Poisoning)环境污染中毒是指人体长期暴露在有害物质的环境中而导致的中毒现象。
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包括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土壤中的重金属等。
环境污染中毒可导致多种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7. 解毒剂(Antidote)解毒剂是指一类能够中和有毒物质的药物或物质。
一、职业中毒基本知识(一)、基本概念◎毒物:凡少量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永久的病理状态的物质称为毒物。
◎中毒:毒物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称为中毒。
◎职业中毒:劳动者生产劳动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
(二)、毒物的毒性和危害性◎毒物的毒性是指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毒性大小可以用引起某种毒性反应的剂量来表示,毒物剂量越小,表明该毒物的毒性越大。
化学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级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5个级别。
◎毒物的危害性,不仅取决于毒物的毒性,还受生产条件、作业工人的个体因素等影响。
因此,毒性大的物质不一定危害性大;毒性与危害性不能划等号。
例如,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本身无毒,一般不产生危害性。
但是,当它在空气中含量高时,使空气中的氧含量减少,吸入者便发生窒息,严重时导致死亡。
(三)、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因素有:化学结构、物理特性、毒物剂量、毒物联合作用、生产环境与劳动条件、个体状态。
◎化学结构:毒物的化学结构对其毒性有直接影响。
具有不饱和键或游离键的低价化合物较高价化合物毒性大,如CO>CO2,3价砷>5价砷,乙炔>乙烯>乙烷。
脂肪烃的毒性通常随分子中碳原子数增加而加强,但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水溶性降低,作用又趋减弱。
在各类有机非电解质之间,其毒性大小依次为芳烃>醇>酮>环烃>脂肪烃。
同类有机化合物中卤族元素取代氢时,毒性增加。
◎物理特性:毒物的溶解度、分解度、挥发性等与毒物的毒性作用有密切关系。
毒物在水中溶解度越大,其毒性越大;分散度越大,不仅化学活性增加,而且易进到呼吸道的深层部位而增加毒性作用;挥发性越大,危害性越大。
◎毒物剂量:毒物进入体内需要达到一定的剂量才会引起中毒。
在生产条件下,与毒物在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浓度和接触时间有密切关系。
◎毒物联合作用: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毒物共存,同时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
中毒的机理概述中毒(poisoning)是指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达到中毒量而产生的全身性损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大类。
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
(一) 病因1.职业性中毒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劳动保护,密切接触有毒原料、中间产物或成品而发生的中毒。
另外,在有毒物品保管和使用过程中,违反安全防护制度也可发生中毒。
2.生活性中毒主要由于误食或意外接触有毒物质、用药过量、自杀或故意投毒谋害等原因使过量毒物进入人体内而引起中毒。
(二)毒物的吸收、代谢及排出毒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
职业性中毒时,毒物主要以粉尘、烟雾、蒸汽、气体等形态由呼吸道吸入;生活性中毒时,毒物大多经口摄入,由呼吸道进入的毒物很少,主要是一氧化碳。
毒物吸收后经血液分布于全身,主要在肝脏代谢。
多数毒物代谢后毒性降低(解毒),但也有少数毒物代谢后毒性反而增强,如对硫磷氧化为对氧磷后,毒性较原来增加约300倍。
体内毒物主要由肾脏排出,气体和易挥发毒物还可以原型经呼吸道排出,某些重金属如铅、汞、锰、砷等可由消化道和乳汁排出。
(三)中毒机制1.局部腐蚀、刺激作用:强酸、强碱可吸收组织中的水分,并与蛋白质或脂肪结合,使细胞变性、坏死。
2.缺氧: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等窒息性毒物可阻碍氧的吸收、转运或利用,使机体组织和器官缺氧。
3.麻醉作用:脑组织和细胞膜脂类含最高,而有机溶剂和吸入性麻醉剂具有较强的亲脂性,故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抑制脑功能。
4.抑制酶的活力:很多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可通过抑制酶的活力而对人体产生毒性。
如有机磷杀虫药抑制胆碱酯酶,氯化物抑制细胞色索氧化酶,重金属抑制含巯基的酶等。
5.干扰细胞或细胞器的生理功能:四氯化碳代谢生成的氯甲烷自由基可作用于肝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产生脂质过氧化,使线粒体、内质网变性,肝细胞坏死。
6.受体竞争:阿托品通过竞争阻断毒蕈碱受体、产生毒性作用。
中毒的专业医学术语描述中毒的专业医学术语描述引言中毒是一种常见的医学现象,涉及到许多专业的医学术语。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毒的专业医学术语,并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解释这些术语,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毒的过程和后果。
一、毒物 (Toxin)1.1 概念毒物是指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如口服、吸入、注射)进入人体并对其造成有害效果的化学物质。
毒物可以来自外源性的物质,如药物、化学制品等,也可以是内源性的物质,如代谢产物等。
1.2 举例常见的毒物包括有毒化学品(如氰化物、重金属)、药物过量或滥用导致的中毒、食物中的有毒物质(如霉菌产生的毒素)、动植物毒素等。
二、中毒 (Poisoning)2.1 概念中毒是指人体暴露于毒物后,毒物与生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并引起生理或生化的异常反应,导致疾病或伤害的过程。
中毒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
2.2 分类根据毒物的特性和作用机制,中毒可分为以下类型:2.2.1 化学性中毒:由于吸入、摄入、皮肤接触等途径暴露于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导致的中毒。
2.2.2 药物中毒:由于药物的过量使用、滥用或不良反应导致的中毒。
如,镇静剂、镇痛剂、抗生素等药物的不适当使用。
2.2.3 食物中毒:由于食用含有有毒菌或有毒物质的食物,如霉菌产生的毒素、肉类中的细菌等导致的中毒。
2.2.4 毒物化学品接触:由于接触毒物化学品,如有机溶剂、农药等,导致的中毒。
2.2.5 辐射中毒:由于暴露于电离辐射(如放射性物质)导致的中毒。
2.3 症状中毒的症状因毒物种类和中毒程度而异。
常见的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头痛、晕眩、昏迷、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等。
三、毒性 (Toxicity)3.1 概念毒性是衡量毒物对生物体有害效果的指标。
不同的毒物具有不同的毒性,高毒性的物质对生物体的危害更大。
3.2 毒性评估对毒物的毒性进行评估是了解其危害程度的关键。
毒性评估包括动物实验、体外试验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等方法,以确定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暴露-反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