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山行》《夜书所见》
- 格式:docx
- 大小:45.51 KB
- 文档页数:25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与反思《山行》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
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点、难点】1、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设计思路】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
三年级第四课古诗三首组词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是《古诗三首》,分别学习是《山行》《赠刘景文》及《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现把本科相关生字及词语学习内容整理分享如下。
1、寒
拼音:hán
组词:寒冷、严寒、天寒地冻
2、径
拼音:jìng
3、斜
拼音:xié
组词:斜视、斜坡
4、霜
拼音:shuāng
组词:下霜、冷若冰霜、霜冻、霜降、白霜
5、赠
拼音:zèng
组词:赠与、馈赠、赠送、赠礼、赠品
拼音:liú
组词:老刘、刘海
7、盖
拼音:gài
组词:瓶盖、盖子、锅盖、遮盖、铺天盖地8、菊
拼音:jú
组词:菊花、墨菊、秋菊
9、残
拼音:cán
组词:残忍、摧残
10、君
拼音:jūn
组词:君子兰、君临天下、君王
11、橙
拼音:chéng
组词:橙子、橙花、橙黄、橙红、橙色
拼音:sòng
组词:赠送、送伞、运送、欢送、送信
13、挑
拼音:tiǎo(多音字,还可以读:tiāo,可组词:挑水、挑担等)组词:挑拨离间、挑灯夜战。
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全部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为:《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具体内容如下:1、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2、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词语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3、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词句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白话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一、教材分析本课3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通的佳作。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励诗。
诗人一反常情,以“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物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的一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表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二、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山行》。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五、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课件,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古诗三首课后答案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答:秋季。
《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中霜叶就说明是秋天。
《赠刘景文》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中荷尽和菊残都点明是秋天。
《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中秋风一次便点出是秋天。
2、你的脑海中,大海的项链是什么?你的脑海中,大海的项链是什么?答:大海的项链是金色的项链,指的是小娃娃留在沙滩上的脚印。
3、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快乐的午餐》说一说,哪个最多?哪个最少?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快乐的午餐》说一说,哪个最多?哪个最少?杯子有7个勺子有5个盘子有6个杯子最多。
勺子最少。
4、人之初课后练习三题,看看你能完成吗?人之初课后练习三题,看看你能完成吗?5、小练笔:仿照课文四季写句子,说说你最喜欢的季节?小练笔:仿照课文四季写句子,说说你最喜欢的季节?示例一:桃花红红,他对蝴蝶说:我是春天。
西瓜甜甜,他对小朋友们说:我是夏天。
高粱红红,他红着脸说:我是秋天梅花香香,他对雪人说:我是冬天。
示例二:草坪绿绿,他对蝴蝶说:我是春天。
荷花红红,他对鱼儿说:我是夏天。
树叶飘飘,他对小朋友说:我是秋天。
雪人开心地说:我就是冬天。
示例三:柳枝嫩绿,他对小燕子说:我是春天。
烈日炎炎,他对禾苗说:我是夏天。
树叶黄黄,他对大雁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他高兴地说:我是冬天。
6、语文园地三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玩具。
你最喜爱的玩具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好玩在哪里?先和同学交流,在写下来。
写话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玩具。
你最喜爱的玩具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好玩在哪里?先和同学交流,在写下来。
点拨:首先要确定自己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交代玩具的名字,然后把玩具介绍一下,再说说你的玩具有哪些玩法,怎么玩。
注意把话说完整。
例:我有好多玩具:布娃娃、变形金刚、赛车、积木、皮球、篮球在这些玩具中,我最喜欢变形金刚。
变形金刚是我今年过生日时爸爸给我买的礼物,每天作业写完我就开始玩变形金刚,有时我把变形金刚变成,有时我把变形金刚变成一个机器人,有时又把它变成一架大飞机。
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知识点00课文主题《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夜书所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01我会写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刘liú(姓刘、刘海儿)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02我会认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傲ào(骄傲、傲骨、傲慢无礼)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03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挑tiǎo(挑灯)tiāo(挑选)04古诗诗意山行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赠、刘”等8个会认字,会写“赠、刘”等7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重点)3.学习一组写秋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体会借景物描写抒发的2.指导书写(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学生练写。
送:“辶”的捺要长;“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挑:左窄右宽,左边是“扌”不是“木”,“儿”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认读生字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1)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送寒声挑促织(重点指导读准“送”既是前鼻音,又是平舌音。
)(2)学习多音字。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tiāo tiǎo)tiāo :1>扁担等两头挂着东西,用肩担着,如挑土、挑夫;2>挑的东西,如挑担;3>选,拣,如挑选、挑拣、挑剔、挑肥拣瘦。
tiǎo :1>用竿子棍棒等的一头举起或支起,如挑起帘子;2>拨弄,引动,如挑拨、挑动、挑头。
②读一读:小孩们精心挑(tiāo)选了两只看上去很勇猛的蟋蟀,用竹竿挑(tiǎo)逗它们斗起来,吸引了很多大人围观。
(3)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上4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小学语文三上《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材解析:本课中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秋景的。
《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寒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突出了秋天景物的特点。
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概和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夜书所见》先是写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更加勾起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
三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学情解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三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而这三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
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和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积累。
教学理念1.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
教学本课,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诗的意境,从理解到感悟,到情感的升华,再到背诵。
2.理解诗歌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
诗的侧面提供了一些词语的注释,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提醒学生在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书写“寒、径、霜"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
3.学习运用借助插图、结合注释、查阅字典的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4.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秋天的美景。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感悟形成画面感,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1.揭示单元主题“金秋时节”。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
(学生自由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及答案
1、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
寒山深远,石径曲长,白云袅袅,人家暖暖,一驱深秋清冷之意。
后两句写出的枫林比二月春花还艳丽,使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从“寒山”和“霜叶”这两个词不难看出古诗写的就是秋天的景色。
《赠刘景文》前两句写景,虽“荷”已“尽”,“菊”也“残”,但傲然挺立的“霜枝”给诗中的秋添了一份无畏的气概。
后两句诗人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勉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中的“荷尽”和“菊残”都点明是秋天。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有别于前两首诗。
诗的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
梧叶摇落、江上秋风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
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孤寂无奈。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中“秋风”一次便点出是秋天。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三年级上册语文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山行》这首诗,背诵全诗。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含义,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枫林景色的喜爱。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理解诗人为什么会觉得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这种对比手法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秋天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季节,不同的人对秋天有着不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要走进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秋天,去领略那别具一格的秋景。
(板书课题:山行)2. 了解诗人杜牧(1)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杜牧的资料。
(2)教师补充: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强调容易读错的字,如“径(jìng)”“斜(xiá)”。
3. 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互相检查。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1.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坐:因为。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2. 理解诗句大意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教师可以结合简笔画,画出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高山,山上有几处房屋被白云缭绕,帮助学生理解。
一、我会写: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刘liú(姓刘、刘海儿)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二、我会认: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傲ào(骄傲、傲骨、傲慢无礼)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三、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挑tiǎo(挑灯)tiāo(挑选)四、理解诗意: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介绍:杜牧 :(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字词解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生】产生,生出。
“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
【坐】因为。
诗词大意: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诗歌主题:《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精彩赏析:《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含教学反思、备课素材)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 个字,会写“寒、径”等13 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 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 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 会认“径、斜” 2个字,会写“寒、径”等4 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
(学生自由交流)2.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 (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宋代)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唐代)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学生活动倾听、交流甫相提,称为“小杜” ,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 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 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 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 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 (课件出示 9)阅读与交流的要求:(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 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 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 10:生字)(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师评议,多媒体出 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 11、12) ① 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 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 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 天的山)。
④ 石径:石子的小路。
⑤ 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 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 车:轿子。
⑧ 坐:因为。
学 习 生 字【设计意图:这是对会写字的识记和书写设计的环节。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
这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
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2. 学生自选作业。
(课件出示18)(1)画:画一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行自学。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字词,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诵读古诗,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古诗、感情诵读、积累古诗的能力。
】课堂作业新设计】1. 默写古诗《山行》2. 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 (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课时赠刘景文【课时目标】1.会认“赠、刘”等8 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 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 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
(3)对比朗读。
(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课件出示28)橙黄橘绿图。
(板书:橙黄橘绿图)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 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1. 教师范读。
2. 学生自由体会读。
3. 个人比赛读。
4. 男女生比赛读。
5. 齐读。
6. 指导背诵。
(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设计意图:诵读古诗,【课堂作业新设计】1. 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 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1. (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菊残:菊花凋谢。
(4)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5)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6)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板书设计】赠刘景文荷花荷叶图菊花图橙黄橘绿图【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 “傲霜枝”这样的词语。
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 “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 ,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
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第三课时《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 认识“挑” 1个生字,会写“送、挑” 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
2.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
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3. 朗读指导。
4. 齐读。
5. 师范读。
6. 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
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
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1. (课件出示3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2. 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 (课件出示39)(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 齐读。
5. 师范读。
6. 齐读。
7. 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