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全麻开颅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全麻开颅手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是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在疾病进展中是一种中继状态,当患者原来处于昏迷向清楚发展或原来是清楚向昏迷发展,都可能出现躁动的表现,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发生躁动的患者,表现为兴奋,高度烦躁,强烈挣扎,企图拔除气管导管、输液管、胃管和伤口的引流管,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
待患者完全清醒后随访,大部分患者对躁动时发生的事情无记忆,只有小部分患者记起躁动时发生的片断。
症状的轻重演变往往提示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全麻开颅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有:一:颅内因素常见于脑出血、脑外伤、脑组织受损、神经调节紊乱。
绝大多数患者行为自控能力丧失,在昏迷期过渡到清醒期或发生继发性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疝等颅内压增高,容易出现烦躁,继之躁动不安,躁动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因患者的体质不同而有差别。
二:各种有害刺激是引起躁动的最常见的原因如气管导管,疼痛,留置导尿管,留置胃管,各种引流管的刺激。
三:麻醉作用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但对中枢的抑制程度不一,因此恢复时间也不一样。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意识恢复后,大脑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全面恢复,影响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这种功能完整性的缺失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已被证实,术前应用东莨菪碱可致术后定向力障碍及躁动不安,术前使用阿托品可致术后谵妄。
吸入麻醉剂如七氟醚对气管的刺激作用,及全麻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道不畅通;麻醉药残余作用可导致患者严重的焦虑和躁动,发生原因可能是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患者烦躁,误以为是由于气管导管引起的,如果此时拔除气管导管,患者会更加烦躁,出现无力咳嗽,舌后坠,呼吸道不全梗阻,是SpO2 下降,出现高碳酸血症。
可出现剧烈的不协调运动,并有明显定向障碍;静脉麻醉药如德普利麻、万可松、米达唑伦、芬太尼等麻醉剂,都有可能引起术后精神症状。
临床经验显示静脉麻醉药大多在术后一天内代谢,但老年患者及手术时间较长者易发,多在术后1~2天发生,可持续3~7天。
全麻术后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术后躁动是全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由于受麻醉外科手术原有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麻术后恢复早期是患者情况多变的高危时期,加强这一阶段的观察,可以降低麻醉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2008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观察了710例全麻术后患者,其中342例出现烦躁,经过严密观察与综合分析,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及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75例,女335例;年龄7岁~75岁,平均42岁;其中胆囊切除术113例,食道癌根治术56例,股骨骨折138例,胃癌根治术35例,均为全麻气管插管术后患者。
1.2 方法术毕病人入麻醉恢复室时,保留气管内导管者,根据患者有无自主呼吸及强弱判断是否接呼吸机辅助。
若患者自主呼吸尚可,则普通吸氧,流量1~2L/min,否则接呼吸机行间歇同步指令通气,同时连接心电监护;未保留气管内导管的患者吸普通氧气1~2L/min;并唤其名字,要求患者睁眼,握手,检测肌力;若肌力基本恢复,则拔气管导管,否则不能拔管,予小剂量咪唑安定镇静,继续呼吸机辅助或普通吸氧;已拔管的患者躁动,询问是否伤口痛或其他原因,并进行镇痛、镇静、吸氧等对症处理,适当安慰。
1.3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麻醉经过顺利,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满意。
有342例发生不同程度的术后躁动,占48.2%,各种不良刺激所致术后躁动的发生比例主要为伤口疼痛占45.3%;气管导管的刺激占23.7%;尿管刺激占11.5%;心理应激占7.9%;其他原因如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药物作用、反复吸痰、体位不适等占5.6%;术后躁动者男性(27.8%)明显多于女性(14.3%)。
2 原因分析及处理2.1 心理问题患者术前心理内稳态失衡,可能与麻醉苏醒期烦躁有关。
术前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对病愈的渴望导致严重的心理冲突,常严重干扰其心理内稳态,并随手术的临近而加剧,再加上手术的生理干扰,可共同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紊乱[1]。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全身麻醉术中,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会进入苏醒期。
在苏醒期间,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躁动的表现,这种情况被称为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指的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激动、暴躁或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的状态。
苏醒期躁动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麻醉药物的代谢: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代谢过程可能导致其在体内的浓度下降,从而引起苏醒期躁动。
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在苏醒过程中感觉到疼痛或不适,而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效果减弱。
2.生理反应:苏醒期躁动也可能是患者对手术刺激或麻醉过程中引起的生理反应的结果。
手术刺激可能会引发患者的生理紧张,甚至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症状。
3.环境因素:苏醒期躁动也可能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例如,手术结束后,患者可能感觉不适、失去方向感,并且周围的光线、声音或其他感觉刺激可能会导致焦虑或激动。
4.其他因素:苏醒期躁动还可能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疾病状态、术后药物的影响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于苏醒期躁动的处理,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如果患者的躁动不太严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手术室、恢复室等环境的安静和舒适。
降低噪音、减少刺激性光线或其他感觉刺激。
2.家属的参与:允许患者的家属陪伴患者,给予关心和支持,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感。
3.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以减轻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交流与指导: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指导,解释手术的过程和相关的恢复情况,以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
如果患者的躁动非常严重且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护理,可能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和丙泊酚等。
总之,苏醒期躁动是全身麻醉的一种并发症,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提供舒适的环境、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家属的参与和合适的药物治疗等。
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原因,如何护理?全麻手术是目前临床上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在麻醉苏醒期许多患者容易出现躁动症状,其临床表现不一,是一种不良的术后应激反应。
麻醉苏醒期躁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造成意外伤害,甚至影响手术成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了解其发病原因并积极预防护理,对患者安全以及手术成功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出现躁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临床中又该如何护理呢?本篇文章就带大家探索和分析该问题的相关情况。
一、什么是全麻手术麻醉复苏期躁动?全麻复苏期躁动,简称EA(emergence agitation),是全麻手术患者在术后复苏期期间特有的一种常见术后并发症反应。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麻醉复苏期躁动多发生于拔管后15分钟左右,目前在我国的发生率为22.5%左右,且以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学龄前儿童为主)居多。
迄今为止,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机制尚未明了,这也是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
全麻复苏期躁动的临床症状不一,主要为躁动、兴奋、定向障碍等,大体可分为六类,即:①心率增快,呼吸浅慢,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②患者对气管导管的刺激不耐受,有呛咳,企图拔除气管导管;③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躁动,或兴奋、极度烦躁、挣扎;④多动、谵妄,有的患者试图坐起;⑤出现剧烈的不协调“拍击”样运动;⑥患儿常表现为激惹、持续哭闹、无法安慰等。
二、全麻手术麻醉复苏期出现躁动的原因?(一)麻醉原因手术前以及诱导维持期所使用的麻醉药物可能会导致复苏期发生躁动。
例如,阿托品容易导致出现谵妄;东莨菪碱可导致术后发生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等;依托咪酯、咪达唑仑、氯胺酮、硫喷妥钠也可致复苏期出现躁动。
可挥发吸入类麻醉药物也是诱发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术后快速苏醒,拔管时机掌握不合适,导致气管导管刺激加重也是造成躁动的原因之一。
此外,术后止痛干预不完善,生化及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等都容易引起躁动。
全麻恢复期躁病人动原因及护理要点围术期护理是指患者从手术开始到术后康复全过程的护理,而麻醉恢复期是围术期护理的重要环节。
躁动是全麻恢复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虽然躁动不安只是短暂的,但确可引起意外性伤害等严重并发症,若处理不当,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
现对其躁动原因及护理要点进行分析如下。
1 全麻病人复苏期间发生躁动的危害全身麻醉结束后麻醉药停止使用,患者体内的麻醉药经过自身代谢和排泄或使用拮抗药使得体内麻醉药物浓度不断下降,病人逐渐苏醒,大部分病人在苏醒过程中都能平静渡过,但也有部分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现象,严重者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手术创面出血、各种管道的脱落等风险,使得麻醉医生和复苏室护理人员感到处理棘手。
然而躁动的发生从精神生理学来讲是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虽然有些患者在安静下来或者完全清醒后不能回忆发生躁动的感受,但患者在意识不清、嗜睡、定向模糊的情况下出现躁动不安、体动挣扎等现象都是由于自身不舒适而发生的。
2 发生躁动的原因婴幼儿和老年人全身麻醉恢复期间躁动的发生率较儿童和成年人低,这可能与婴幼儿和老年人对外界反应能力差有关,出现躁动的原因有:疼痛,由于麻醉中使用短效镇痛药如瑞芬太尼但没有采取术后镇痛治疗,或过早停用镇痛药或使用阿片类拮抗药,使得患者在苏醒期间出现疼痛不适,或者在麻醉苏醒期由于镇静剂和肌松药的残留,导致苏醒期意识不能完全清醒而且感到动弹不得而产生恐惧心理;气管插管刺激咽喉气管导致咽喉胀痛、咳嗽恶心不适;导尿管刺激使患者感觉到有尿意或尿道疼痛不适;手术中特殊体位安置后导致四肢或躯体麻木或酸痛不适;联合椎管内麻醉时下肢麻木不能运动感到不适;苏醒时进行吸痰等不良刺激;患儿清醒时不能及时见到亲人等等,都能直接导致患者在全身麻醉恢复期间躁动不安。
3 应对措施患者出现全麻恢复期间躁动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出现意外,首先排除有无呼吸道梗阻或缺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因素,如有则立即纠正,使用束缚带限制病人活动,避免坠床使软组织损伤、治疗管道脱落等,呼唤患者使其尽快完全清醒以恢复其自控能力,清醒的患者询问其不适原因并进行解释和相应处理,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曲马朵、氯诺昔康(可塞风)可防治全麻苏醒期躁动,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给予丁丙诺啡超前镇痛,术后镇痛能有效地预防苏醒期由于疼痛导致的躁动;小剂量丙泊酚或芬太尼应用于严重的躁动不安可以迅速制动和镇静,必要时可重复用药直至患者再次清醒时不再躁动。
试论麻醉恢复患者的躁动原因及护理摘要: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有可能造成术后的意外伤害,因此对麻醉恢复室患者躁动原因进行探析,并且加强护理,使得患者的舒适度提高。
分析了患者麻醉恢复期由于疼痛,尿管,气管插管等不同原因造成的躁动,并提出了护理决的措施,从而为因为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造成的意外伤害降低。
关键词:麻醉恢复期;躁动;护理引言对于全麻后的一种非常常见的并发症,术后躁动指的是手术患者在麻醉恢复期出现的表现为兴奋,定向障碍或者躁动的不恰当行为。
患者手术以后出现严重的躁动,那么就会引起诸如血压升高,手术创面出血,心率加快,增加脑血管意外,各种管道脱落,心肌梗死以及坠床等意外伤害。
对于麻醉恢复室而言,无疑是手术患者麻醉后顺利平安恢复,确保手术患者安全的场地。
基于此,对恢复室躁动患者加强观察,同时对其躁动的原因进行查找,进而采取科学的措施使得麻醉患者能够安全的度过全麻的恢复期,意义重大。
一.麻醉恢复期疼痛刺激引起的造成及护理措施1.1麻醉恢复期疼痛刺激引起躁动的原因患者手术以后,当麻醉的作用消失以后,一方面患者会立刻感受到手术切口的疼痛,另外一方面,患者因为气管的插管,导尿管,胃管,胸腔闭式引流管以及血管内置管等插管都有可能引起患者的疼痛,疼痛感会使得患者出现紧张,烦躁不安,恐惧等一系列的不良的行为以及情绪反应。
1.2麻醉恢复期疼痛刺激引起躁动的护理措施麻醉恢复期对于配合的患者,应该进行鼓励与安慰,从而使得患者对于疼痛的恐惧消除,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让患者进行深呼吸,对其伤口周围的皮肤进行轻轻的抚摸,使得患者的疼痛降低。
对于不配合的患者,应该根据遗嘱对其给予相应的镇痛的药物,对于严重的躁动不安患者,可以使用小剂量的芬太尼或者丙泊酚从而能够实现镇静的目的,对于躁动严重的患者,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重复的用药,直到患者清醒不再躁动。
为了预防全麻手术以后患者出现躁动,可以在手术结束以前,给患者注射氯诺昔康或者曲马多,需要注意的是,曲马多有可能造成呕吐,恶心等的肠胃道的反应。
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摘要】目的通过对全麻手术患者恢复期间躁动的临床观察,总结和探讨其原因和处理方法,以确保患者安全渡过麻醉恢复期。
方法对716例急诊及择期全麻手术进行了恢复期观察,并对发生躁动的70例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处理。
结果通过解释、镇静、改善通气、维持循环和内环境稳定等措施,可有效地缓解躁动。
结论重视术前访视和保障术中循环稳定,正确判断躁动的原因并进行及时处理,患者均可安全渡过全麻术后恢复期。
【关键词】全麻;苏醒期躁动;处理
全麻苏醒期躁动,多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力障碍,不按指令运动,出现不适当行为。
若处理不当,会导致各种导管脱落,伤口裂开等并发症,甚至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窒息等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
了解躁动发生的原因,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对策,能够减少燥动带来的危害,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1 临床资料
本院2011年1月~12月共实施全麻手术716例,出现麻醉苏醒期躁动患者共70例,发生率为9.8%,其中男56例,女14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10岁,平均年龄45岁,成人发生率约5.5%,儿童约11.6%~13%,老年人发生率也较高,经采取改善通气和药物干预等积极措施,均安全度过恢复期。
2 原因分析
缺氧是引起躁动的常见原因,多见于镇痛药及肌松药残余所致无力咳痰、舌后坠而引起呼吸不畅所致。
内环境失衡引起的躁动多因循环灌注不足而导致血压过低,不能维持有效的脑灌注压;也可见于电解质紊乱、水中毒或脑水肿等。
术后镇痛药不足或消退过快所致的切口疼痛,气管导管、胃管以及引流管和导尿管不良刺激是躁动发生的常见因素,此外低温、尿潴留、腹胀等也能引发或加重躁动反应。
药物引发的躁动反应,如麻醉前用药东莨菪碱及阿托品可致术后躁动或瞻妄,吸入麻醉药物具有诱导快、易控制、苏醒快特点,但术后出现谵妄或术后躁动几率比静脉药高。
拮抗药与催醒使用不当和药蓄积均可诱发躁动。
3 处理方法
通气障碍导致缺氧引起的躁动,要及时吸引分泌物,置放口咽通气道,保
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维持血氧正常。
对麻醉和肌松药残余患者应同时给予拮抗剂。
循环功能障碍引发的躁动,应及时补液、输血,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保证有效循环血容量。
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依据血气结果,给予相应正确的处理。
采取合理恰当的术后止痛,尤其是静吸复合仅用少量静脉镇痛药的患者,若手术结束前未给予阿片类药镇痛,或静脉麻醉中使用瑞芬太尼超短效镇痛药维持,由于其作用消失快,术后疼痛发生早[2],可给予少量芬太尼。
及早拔除各种导管,注意保温,祛除或减少各种不良刺激因素。
药物如氯胺酮引发的躁动反应,联合使用咪唑安定,则能减轻或消除此种不良反应[3];吸入麻醉药引发的躁动可酌情用杜冷丁25~100 mg静脉推注;尽量使其自然苏醒,如确需使用拮抗药催醒则应从小剂量开始,避免过量和蓄积引起躁动。
术前访视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有助于患者稳定情绪,全麻拔管后躁动发生率低[4]。
单纯性烦躁,可使咪唑安定0.05~0.1 mg/kg或异丙酚0.5~1 mg/kg静脉注射,同时要注意呼吸循环情况。
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曲马朵可防治全麻苏醒期躁动[5]。
此外还应给予相应的适当束缚限制活动,防止坠床、外伤等意外的发生。
总之,重视术前访视,减轻患者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向患者提供某种应激手术的真实信息,增强其耐受性[6]。
掌握各类麻醉药物特性,避免使用或减少可引起躁动的麻醉药药量;术中及时纠正酸碱失衡,维持循环稳定。
苏醒期保证供氧充分,适度镇痛、镇静,减少和降低不良刺激;发生躁动时在处理病因的同时应使用束缚带限制患者活动,呼唤患者使其尽快完全清醒,清醒的患者询问不适原因并进行解释和相应的处理。
全麻术后恢复期产生躁动原因是复杂的,必须进行严密地观察和综合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做出及时正确地处理,以确保患者安全渡过麻醉恢复期。
参考文献
[1] 徐伟囡,潘学文.全麻恢复期病人躁动的原因的分析及处理.浙江创伤外科,2005,10(1):52.
[2] 姚尚龙,王俊科.临床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9-100.
[3] 盛卓人,王俊科.实用临床麻醉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09.
[4] 陈美玲,徐朴,陈静.术前访视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53-254.
[5] 陈培桓,吴伟玲,卢振和,等.曲马多、氯诺昔康防治全麻苏醒期躁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6):129-130.
[6] 吴均林,林大熙,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