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学习心得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第1篇自从接触到教育学这门学科以来,我对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以及发展趋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了中外教育学家的著作后,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中外教育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1. 中外教育学家的共识在教育学的领域,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本质有着共同的看法。
例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教育者,教也,上所施,下所效也。
”这里的“教”即为教育,意味着通过上对下的传授,使下者效仿。
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认为:“教育是一种艺术,它通过智慧、情感和道德的力量,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
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道德、智慧和才能的人才。
西方教育家杜威则强调:“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创造社会的人。
”这表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教育的方法1. 中外教育方法的比较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外教育家各有千秋。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这种方法强调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西方教育家苏格拉底则主张“问答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这种方法强调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教育方法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念,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西方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发现知识。
这些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育的发展趋势1. 教育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教育领域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各国教育相互借鉴、交流,使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
第1篇一、引言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知识、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在我国,教育事业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世界其他地区的教育发展,借鉴其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
本文将从外国教育史的角度,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二、外国教育史概述1. 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主要存在于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等地。
这些地区的教育体系以培养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为主,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
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世纪教育中世纪欧洲的教育主要分为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以神学为主,骑士教育以军事技能和骑士精神为主。
这一时期的教育体系较为封闭,知识传播范围有限。
3. 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以文艺复兴为起点,逐渐从教会教育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以国家为主体的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教育内容逐渐丰富,教育形式多样化。
如德国的洪堡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相继诞生。
4. 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工业革命为背景,强调科学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理念。
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如美国的公立教育制度、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等。
三、外国教育史心得体会1. 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外国教育史中,众多教育家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理念。
如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等。
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我国,我们要注重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 教育体系的多样性外国教育史中,各国教育体系各具特色。
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美国的学分制教育体系等。
这些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
在我国,我们要借鉴国外教育体系的优点,结合我国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3. 教育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外国教育史中,教育与科技的紧密结合逐渐成为趋势。
《中外教育史》读后感1. 爸爸对我说:“这《中外教育史》啊,就像一座大宝藏。
”记得上次家庭知识竞赛,爸爸问我古代私塾里学生都学啥,我绞尽脑汁想,才发现原来教育的形式一直在变。
这就像书里讲的不同时代教育有不同模样,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探索这宝藏里的奥秘吗?2. 老师在课堂上讲:“教育史像是一条长河。
”学校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时,有个同学分享了国外的教育方式,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
老师在旁边微笑着点头,就像这条长河里的摆渡人,引导我们在教育的知识里遨游。
这是不是意味着教育的传承就像河水奔腾不息呢?3. 奶奶常念叨:“教育这事儿,从古至今都不简单。
”过年的时候亲戚们聚在一起,聊起了小时候上学的经历。
叔叔说他那时候条件艰苦,能读书就很幸运了。
这就像书里提到的不同时期教育资源的差异,哎呀,这教育的发展可真是不容易呀!4. 我和小伙伴讨论:“《中外教育史》像一幅大画卷。
”我们在图书馆找资料准备小组作业,看到好多关于教育的老照片。
我指着一张古代学堂的照片说,看这画面里的学生多认真。
小伙伴回应说,这画卷里的教育故事可太多了,我们能读懂多少呢?5. 妈妈告诉我:“教育的历史就像星星点点的烛光。
”有一次我参加课外辅导班,老师讲了很多独特的教学方法。
妈妈说这些方法说不定是从以前的教育经验里慢慢演化来的,就像烛光一点点照亮了教育的道路。
这难道不是说教育一直在积累和进步吗?6. 爷爷说:“这书里的教育史,是人类智慧的脚印。
”在社区的文化讲座上,爷爷分享了他所知道的过去的教育方式,比如学徒制。
台下的小朋友们都好奇地睁大眼睛。
这就像沿着脚印去追寻教育智慧的源头,我们是不是该好好珍惜这些脚印呢?7. 我心里想:“《中外教育史》好似一把神奇的钥匙。
”我看到邻居家的小孩在学外语,他妈妈用各种有趣的游戏帮助他记忆单词。
这多像书里说的现代教育创新,用这把钥匙是不是能打开更多教育的新大门呢?8. 朋友好奇地问:“教育史为啥这么重要呀?”我跟他说,就像种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第1篇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通过对中外学前教育史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方向。
一、中外学前教育史概述1. 中国学前教育史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当时,官府设立学校,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其中包括学前教育。
汉代以后,学前教育逐渐从官府学校走向民间,出现了“私塾”等学前教育机构。
宋代,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民间私塾数量增多,教育内容也更加丰富。
明清时期,学前教育开始注重儿童个性的培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前教育体系。
2. 外国学前教育史西方学前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当时的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
16世纪,随着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的兴起,学前教育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
18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标志着现代学前教育的诞生。
此后,各国学前教育不断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二、中外学前教育史心得体会1.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外学前教育史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等方面的能力。
其次,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最后,学前教育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2.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其次,学前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幼儿园教育理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再次,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脱节,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最后,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3.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确保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担任中外教育史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史对于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史是了解教育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变迁。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梳理中外教育史的发展脉络,让学生认识到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其次,教育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学习中外教育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各种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评价不同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的优劣。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再次,教育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外教育史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通过学习这些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教育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教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此外,教育史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故事和人物,这些故事和人物往往具有很高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教育史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将教育史知识与实际教育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历史经验应用于当前的教育实践。
3.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程设计上,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4. 重视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阅读中外教育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中外教育史讲读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在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贵族阶层的特权,而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普及到了每一个角落。
教育使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无知走向智慧。
在我国,从古代的“有教无类”到现代的“普及义务教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教育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益于社会、有责任感、有道德、有文化的公民。
在中外教育史中,许多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普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德国教育家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自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则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些教育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教育方法的发展在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方法也在不断演变。
从古代的“师徒相授”到现代的“班级授课制”,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到现代的“启发式教学”,教育方法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对教育规律的不断探索。
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
唐代教育家韩愈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教学方法,强调学以致用。
而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则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国外,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了“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柏拉图则主张“辩证法”,通过对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而美国教育家杜威则提出了“实验法”,强调通过实践来学习。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学习中外教育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发展脉络,汲取不同教育思想的精华,从而更好地认识教育的重要性,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在学习中外教育史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历史的悠久、教育的多样性和教育思想的深刻性。
以下是我对中外教育史学习的心得体会。
二、中外教育史的学习价值1. 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如孔子的教育思想、私塾制度、科举制度等,都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瑰宝。
了解这些,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2. 吸取外国教育经验学习外国教育史,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各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发展趋势。
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德国的洪堡教育思想,美国的教育改革等。
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3. 提高教育素养中外教育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通过对教育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三、中外教育史的学习心得1.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了解到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走向正规化、规模化。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私塾、科举、近代学堂、现代教育等阶段。
在国外,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如古希腊的智者学派、罗马的修辞学、中世纪的教会教育、近代的公立教育等。
2. 教育思想与制度中外教育史上的教育思想丰富多样,如我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教育思想,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等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制度方面,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私塾制度,西方的古代教育制度、近代教育制度等,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3. 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1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接触到中外教育史这门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教育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中外教育史讲授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史的学习意义1. 了解教育的发展脉络。
教育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公立教育,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到现代的教育理念,教育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教育画卷。
2. 传承教育文化。
教育史是教育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教育史,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文化,同时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教育精华。
3. 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二、中外教育史讲授心得1. 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教育史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从古代的“师道尊严”到现代的“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了教育的进步。
2. 教育制度的演变。
中外教育史的发展历程表明,教育制度的演变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代的学分制、选课制,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3. 教育资源的分配。
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一直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学习中外教育史,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探索我国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途径。
4. 教育家思想的影响。
教育家们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为教育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如孔子的“有教无类”、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等,这些思想至今仍对教育实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5.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史的研究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三、对教育未来的展望1.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之一。
在未来,我们要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讲中外教育简史心得体会中外教育简史心得体会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中外教育的发展历史则是探索人类教育之路的宝贵经验。
通过研究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不仅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我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有了一些启示。
首先,通过学习中外教育的发展历史,我意识到教育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古代中国的儒家教育和古希腊的哲学教育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们旨在培养合格的官员或高雅的人文主义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也随之演变。
近代中国的教育也因社会变革而不断调整和转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教育更是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因此,作为当代学生,我们应意识到教育应紧密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
其次,了解中外教育的历史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到教育的多样性与普及性。
中外教育的发展历史中,不同地区和文化中的教育模式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现代的中小学教育体制、美国的综合教育和德国的职业教育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每一种教育体系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没有一种方式是完美的。
因此,我认识到教育的多样性是值得尊重和包容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学习其他教育文化的优秀经验,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再者,通过学习中外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也意识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历史上,教育改革往往伴随着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潮流。
无论是古代的大学改革运动还是现代的教育革命,都是为了破除旧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目标的更新和优化。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教育改革更显得迫在眉睫。
我们应该关注教育的质量和效能,引领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最后,中外教育简史的学习给我带来了教育价值观的启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
中外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伦理观念的教育模式获得了成功,而强调实用性和竞争力的教育方式则有时会埋下隐患。
★中外教育史学习心得_共10篇范文一:中外教育史浅谈中国古代教育管理中王安石的人才系统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摘要:人才是强国之本,而教育则是人才之本,教育不仅关系着受教育者本身,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应该说,没有一个合理教育制度的国度是不可能在当今世界上立足的。
王安石的人才理论虽然在当时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但今天当我们再次细细翻读时、就会发现他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王安石、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教育、启示教育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才问题。
王安石从变法图强的政治需要出发,以一个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广阔视野,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了陶冶人才的系统理论,它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教之之道”所谓“教之之道”,既是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
王安石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立学校,并严格淘选学官。
第二,教学内容以“实用”为准则,凡是对国家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则无不在于学”;反之,凡是对国家没有实际用处的内容,则一律“不教也”。
第三,以造就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为培养目标。
王安石的这些主张是指导他从事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在“熙宁兴学”中得到了实现。
(二)“养之之道”所谓的“养之之道”,即是人才的管理问题。
王安石提出三条具体措施。
第一,“饶之以财”,就是各级官吏应该有较高的俸禄,“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
第二,“约之以礼”,就是明确规定各级官吏有关衣、食、住、行、用,以及婚丧、祭养的标准,以此来约束他们的行为,防止发生放荡、奢侈之事。
第三,“裁之以法”就是在上面两条的基础上,若有官吏仍违反法规,则依法严惩。
对于不帅教者,则“摒弃远方终身不齿”;对于不循礼者,则处以“流杀之法”(三)“取之之道”所谓“取之之道”,即是人才选拔问题。
王安石提出三点主张。
第一,选拔人才应该自下而上推荐。
“必于乡党,必于庠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出之以告于上而察之”。
第二,对于推荐上来确是贤能者,则应根据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授予相应的官职。
中外教育史学习心得
首先,看古今中外,教育源远流长。
中国、埃及、古巴比伦、希腊、印度等世界文明古国,文化教育起源早,发展快,其中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和“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建构主义和发现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等,这些教育主张、原则和方法,今天也极具教育指导价值。
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的教学原则和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的师德师风,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的普及教育和平民教育、国难教育和乡村教育等,为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教育为推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如古埃及文化教育发展较早,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在天文学方面可以制定相当精确的日历,发明十进位的计算方法,能解含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发现了力学某些定律,建成计算精密的宏伟的金字塔等。
又如近代的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提出了“富国强兵(国家独立)、殖产兴业(工业化)、文明开化(西方化)”三条基本政策,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发展师范教育,到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考察,重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选派留学生,从欧美聘请教师,大力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可以说,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发展与工业化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达到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最后,学习中外教育史,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历史,犹如一面镜子,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犹如一盏盏航标灯,分别给教育历程起到一段航程的导航作用。
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远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过去的教育历史和教育家们都可能受到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的局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白碧无瑕。
对过去的教育,既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我们今天学习中外教育史,就是要吸收古今中外教育的精华,剔除其糟粕,继承其中的科学合理和优良传统部分,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们的教育事业,继承和发扬教育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应有贡献。
小学教育(3)班林志勇 B201211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