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组织制片技术基本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3.62 KB
- 文档页数:2
英文回答:Pathological tissue production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technique in clinical pathology and is carried out for in—depth research into the morphology and immunisation of tissue specimens。
The technical processes include specimen collection, tissue fixation, dehydration, transparency,immersion of waxes, wrapping, slices, de waxes, dyes and seals。
The first is sample collection, which is usually taken from surgery or piercing, followed by fixed liquid tissues and cell proteins。
Post—fixed tissues require dehydration to gradually replace moisture in tissues by gradual leaching in increased concentrations of ethanol or isopropanol。
This is followed by transparent treatment, leaching the dehydrated tissue into the transparency agent, removing the dehydration agent and gradually making it transparent。
病理标本切片技术病理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于通过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
而病理标本切片技术作为病理学检查中的关键步骤之一,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病理标本切片技术概述病理标本切片技术是将组织样本切割成非常薄的部分,以便进行显微镜检查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制片”,其一般包括如下步骤:1.组织预处理:该步骤包括固定、清洗、脱水、透明化等几个关键步骤,目的是使组织样本保持原有形态并易于切割。
2.切片:该步骤使用病理切片机将组织样本切割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切片,通常在3~10μm之间。
3.染色:该步骤是为了使组织样本结构更易于识别,通常使用的染色剂有常规的血液学染色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剂等。
二、病理标本切片技术的重要性正确的病理标本切片技术可以帮助病理学家准确判断疾病病变的类型、性质及病变程度等。
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诊断:病理标本切片技术可以提供病理学家直接观察、评估组织标本,从而给出准确的疾病诊断。
例如,肿瘤和白血病等疾病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并使用病理标本切片技术来确诊。
2.治疗:病理标本切片技术还可以对病人进行治疗方案的定制。
例如,通过病理标本切片技术可以判断某种瘤细胞是否对某种药物敏感,从而在治疗中选用更加有效的药物。
3.预后:病理标本切片技术还可以帮助病人对病程进行预测和评估。
例如,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通过病理标本切片技术可以评估肿瘤对治疗的响应并进行预测,从而评估病人的预后。
三、病理标本切片技术中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病理标本切片技术虽然在现代医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1.样本收集限制:某些类型的病理标本很难取得,例如甲状腺和胰腺的病理标本。
2.自动化技术发展不足:虽然近年来出现了许多自动化切片仪器,但其切片精度和效率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未来病理标本切片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1.数字化技术:该技术可以将制片过程中得到的显微镜图像数字化,实现对图像的分析和存储。
病理组织制片总结一、背景介绍病理组织制片是一项重要的临床辅助诊断技术,通过取得患者组织标本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制备出显微镜下可观察的薄片,以供病理医师进行病变分析和诊断。
本文将对病理组织制片的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常见问题进行总结。
二、病理组织制片步骤1. 标本采集与固定标本采集是制备病理组织制片的第一步,应该准确地选取代表性的病变部位进行采集。
常用的标本采集方式包括手术切除、穿刺采样和切片检查等。
采集后,应迅速进行固定处理,以防止组织成分的破坏和细胞学改变。
2. 组织处理与包埋组织处理包括去除标本中的血液、脂肪和黏液等非组织性成分,并进行组织切片的预处理。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脱水、清洁和透明化等。
之后,将组织标本置于蜡块中,进行包埋处理,以固定组织结构。
3. 组织切片与染色包埋完成后,使用病理切片机将蜡块切割成薄片,并将其放置在载玻片上。
然后,进行染色处理,常用的染色方式包括血液涂片染色和特殊染色等。
染色后,可以更清晰地观察组织的形态和病变特征。
4. 显微镜观察与诊断将制备好的组织切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通过对组织形态、细胞结构和病变特征的分析,病理医师可以得出初步的诊断结论。
对于一些复杂的病变,可能还需要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学分析或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进一步的检查。
三、病理组织制片注意事项1. 标本采集与保存标本采集应准确、全面,避免采集到非病变或代表性不足的组织。
采集后,应尽快放入合适的固定液中进行保存,避免组织变性和细胞改变。
2. 组织处理与包埋组织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去除标本中的血液、脂肪和黏液等非组织性成分,以避免对组织结构的干扰。
在包埋过程中,应确保组织蜡块的质地均匀,以避免制备出的组织切片质量不佳。
3. 组织切片与染色在进行组织切片时,应遵循操作规范,保证切片的厚度和质量。
染色时,应准确掌握染色剂的使用方法和浸泡时间,避免染色效果不理想。
4. 显微镜观察与诊断显微镜观察是病理组织制片的核心环节,病理医师应具备良好的观察技巧和分析能力。
组织制片技术原理与流程及切片机的使用组织制片的特点组织制片是组织学、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学等学科观察和研究组织、细胞的正常形态和病理变化的常用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用固定剂固定组织、细胞以及各种亚细胞器,保持组织的微细结构,制成薄片,并用不同的染色方法增加各部分的色差,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或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显示组织、细胞内的某些化学成分,并可进行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
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组织制片也为原位显示细胞内基因表达提供了基础。
一石蜡包埋切片制作石蜡不溶于水而溶于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故固定好的组织须先用乙醇、丙酮、正丁醇等脱水剂脱去组织中的水,后用二甲苯等透明剂置换出乙醇,此过程即脱水、透明。
再用石蜡渗入组织块,冷凝后变硬,即浸蜡、包埋,就可在切片机上切片了。
1.固定细胞、组织离体后要迅速用相应的固定剂固定,使蛋白质沉淀、变性、凝固,保持组织原有的形态结构和抗原性。
一般用多聚甲醛、FAA、丙酮或Carnoy于4℃并向固定过夜。
2.脱水与透明固定后的组织须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的乙醇逐级脱水,一般为50%、70%、85%、95%、和100%(3次)3.渗蜡与包埋渗蜡是石蜡置换组织块中透明剂的过程,一般用熔点为52-60℃的石蜡。
透明后的组织块先于1/1体积的二甲苯与石蜡中37℃渗透过夜,后温度调至58℃换入纯石蜡继续渗透,一般每间隔3h换一次纯石蜡,直到无二甲苯气味即可进行包埋。
4.切片与展片先用刀片修去组织块周围多余的石蜡,一般保留2mm左右的石蜡,修整成梯形的组织块,以便于展片时蜡带的分离。
先加热刀片,后把修好的组织块快速粘到方形的小木块上,冷凝后即可进行切片。
一般组织切片的厚度为6-12um,切片速度以40-50次/min为宜,用毛笔托起蜡带,分割后依次放到洁净的载玻片上,蜡带的光滑面朝下放,后滴上适量的蒸馏水放至展片台上于37-40℃烤片过夜。
5. 染色、脱水、透明与封片染色一般是双重染色或单染,番红与固绿是常用双重染色法,而苏木精是最优良的核染色剂。
2014年5月第一卷第5期常规病理制片流程注意事项祝云霄冯占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150001【中图分类号】R446.8【文献标志码】A病理学诊断和技术被视为一辆车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互为依存,互相促进,两者的结合决定着病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及发展进步,而过硬的病理技术是病理诊断的前提和基础,常规病理制片技术流程包括: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封片、贴签、归档等流程,每一步操作都关系着切片的质量。
如果切片质量不好,病理诊断将很难做到准确,甚至还可能会导致误诊。
多年来我们科室在常规病理制片技术上累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制片中常见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取材和固定取材时,组织块的大小厚薄要适当。
过大过厚的组织,固定液不易渗透,易引起固定不良,脱水效果不佳,制片困难;过小过薄的组织,在固定和脱水的过程中易变硬或者产生弯曲扭转,同样影响切片的质量。
标本大小以1.5cm×1.5cm×0.2cm~0.3cm为宜。
固定液选择及组织固定的好坏是常规、特染、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技术成功的基础。
固定液选10%的中性缓冲甲醛溶液最佳,固定时间6~12h。
此外,取材时避免组织中存在钙化、线头及异物也很重要。
二、脱水,透明,浸蜡脱水不彻底会导致透明剂不能浸透组织,脱水时间的掌握与组织块大小及组织类型有关,脂肪组织和疏松结缔组织需要延长脱水时间,否则石蜡不能充分浸入脂肪和纤维组织,无法切片,染色时也易脱片。
而且这样的组织蜡块因含有水分,经空气接触后易干燥而出现凹陷。
透明剂最常用二甲苯,一般30min即可完成透明过程,时间不宜过短和过长。
透明不足,石蜡不能完全浸入组织;透明过度会使组织变脆变硬。
浸蜡及包埋温度一般可稍高于石蜡熔点2~4°C,过高会造成组织块损伤,抗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过低会造成组织与石蜡不能完全融合在一起,影响切片。
为了使石蜡充分渗入组织块中,应根据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熔点的石蜡。
病理细胞学制片流程
光学显微镜切片制作技术最简单的切片法是徒手切片,但是由于组织块往往十分柔软,切削很困难,而且无法得到十分菲薄的切片,因此必须先用某些特殊物质渗入组织块的内部起支持作用,并将整个组织块包住,然后再用精密的切片机制作切片,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这种方法称为包埋法,包埋的物质称为包埋剂。
分别有石蜡切片、火棉胶切片、冰冻切片等,它们各有长处,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但是使用得最多的还是石蜡切片技术。
石蜡切片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取材,固定,脱水,透明,透蜡,包埋,切片,贴片,染色,透明,封藏等步骤。
组织病理检查流程组织病理检查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标本接收:核对申请单及标本名称,检查标本的大体形态、固定液的量、离体时间与固定时间等。
2、组织取材:首先进行解剖学定位,检查标本的整体情况,然后进行针对性取材。
这包括定位、测量、涂墨及切缘评估,完成取材的时间通常需要4-8小时。
3、固定-脱水-透明-浸蜡:这一步在全自动的组织脱水机内完成,完成时间大约为10-16小时。
4、包埋:脱水完成后,将标本从蜡块盒内取出,由技术人员逐一包埋成蜡块组织,此过程需要3-4小时。
5、切片:将包埋完成的石蜡组织置于冰盘冷却,然后应用数字切片机进行切片。
切片完成后,挑选无污染、无皱褶的组织蜡片,并裱在载玻片上,进行烤片处理,此过程需要3-4小时,由7-8名技术人员完成。
6、染色制片:使用全自动HE染色系统对切片进行染色处理,包括脱蜡复水、染色、脱水、透明等步骤,然后风干并封片,此过程需要2-3小时,由3-4名技术人员操作。
7、初诊、复诊、打印报告、审核签名:初诊病理医师评估切片质量,对合格的切片进行初步诊断并提交到主诊医师。
主诊医师复核确认是否需要加做其他项目(如免疫组化、特染、基因检测等)。
对于明确诊断的标本,打印报告并核对病人信息和诊断结果,确认无误后签名发放报告至临床科室。
此阅片诊断过程快速报告通常需要1-2天,普通报告需要2-4天。
8、疑难病例处理:对于疑难病例,可能需要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后进行科内讨论或科内外远程会诊讨论。
必要时,可能需要反复进行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才能明确诊断。
此过程可能需要3-7天时间。
9、资料归档:完成诊断的标本,剩余的组织会置于标本储藏柜保存不低于两周,组织蜡块和玻片会按照病理编号顺序置于档案室保存不少于15年。
请注意,以上流程可能会因医院或实验室的具体操作而有所不同,且每个步骤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操作,以确保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病理科技术制片工作制度一、制片原则1. 病理制片应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原则,确保制片质量符合临床诊断需求。
2. 病理制片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3. 病理制片应根据病例的紧急程度、复杂程度和诊断需求,合理制定制片计划,确保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制片任务。
二、制片流程1. 收片:接收临床送检的病理标本,核对病人信息、标本种类、组织块数量等,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2. 预处理:根据标本种类和诊断需求,对组织块进行固定、脱水、透明化等预处理。
3. 切片:将预处理后的组织块进行切片,确保切片厚度、厚度和均匀度符合要求。
4. 染色:根据诊断需求,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如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对切片进行染色。
5. 脱水:将染色后的切片进行脱水,确保切片干燥、透明。
6. 封片:将脱水后的切片进行封片,防止切片污染和褪色。
7. 镜检:病理医师对制片后的切片进行镜检,评价制片质量,确保制片质量符合诊断要求。
8. 发放:将制片合格的切片发放给临床医师,便于进行病理诊断。
三、制片质量控制1. 定期检查制片设备,确保设备性能稳定,满足制片需求。
2. 病理技术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制片技术水平。
3. 建立制片质量控制体系,对制片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制片质量。
4. 设立制片质量评价标准,定期对制片质量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四、制片安全与环保1. 遵守生物安全规定,加强个人防护,防止生物危害。
2. 妥善处理废弃物,遵循环保法规,防止环境污染。
3. 建立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确保制片工作顺利进行。
五、制片工作纪律1. 病理技术人员应遵守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确保制片工作正常开展。
2. 认真记录制片过程的相关信息,便于追踪和查询。
3. 保守病人隐私,遵守保密规定。
4.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和交流,提高制片技术水平。
六、制片工作考核与奖惩1. 定期对病理技术人员进行制片工作考核,评价工作质量、效率和安全状况。
病理科工作流程病理科工作流程病理科工作流程病理技术员接收各临床及门诊外检标本----核对申请单、标本、编号-----诊断医生取材-----(i)技术员做详细记录(ii)技术员制片----(a)诊断医生阅片------复核报告二签字(b)发出报告扩展阅读:病理科工作流程病理科常规外检工作流程简介病理科作为辅助科室一直是临床医生特别是外科医师的好帮手,但是由于不直接和病人接触,很多人对于病理科一直有着许多误解。
许多人第一天做了手术,认为第二天就可以拿到病理结果,但实际上整个工作的完成到您最终拿到报告需要5天的时间。
今天就病理科的工作流程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病理科每一天的工作开始于对病理检查申请单和送检标本的接收,工作人员对接收的标本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并完成标本的编号及病人信息的输入工作。
由于标本的固定需要12小时以上,所以1号手术的病人标本,病理科于2号才能开始取材。
由于现在标本量的增加,取材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切取的标本于2号的傍晚进入机器进行脱水、透明、浸蜡,这一过程需过夜,于3号早上完成。
3号一天我们的技术人员就进行包埋、切片、染色、封片等过程,到傍晚的时候制片就完成了。
这一过程使用的二甲苯对人体的伤害很大,但是病理科的同志们从来都没有抱怨过。
许多医院为了减小对工作人员的身体伤害开始使用环保试剂,但是我们试用后发现制片效果没有传统试剂好,大家又自发使用有毒的传统试剂。
言归正传,4号制好的切片到医生手中,开始阅片。
这一过程是最关键的,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方式和预测预后。
病理医生相当于全科医生,每一个系统的疾病都要掌握,遇到许多罕见病疑难病都要查阅许多书籍,一天要完成200张的阅片要保证不出错,需要每时每刻高度集中精神。
5号进行图像的采集,并将病理结果输入电脑,打印结果后签发报告。
这一过程要非常小心,一个字的错误可能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5号下午发送报告窗口会将签好的报告进行登记整理后发往相应科室。
最终6号病人可以拿到报告。
病理组织制片技术基本流程
病理组织制片技术是病理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通过将病理标本切片、染色和覆盖玻片,使得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能够被显微镜观察和分析。
这项技术在医学诊断、研究和教学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下面将介绍病理组织制片技术的基本流程。
1. 标本采集与固定
病理组织制片的第一步是标本采集与固定。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组织或细胞标本进行采集。
常见的标本包括切除标本、活检标本等。
采集后,标本需要立即进行固定,以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的稳定。
最常用的固定剂是10%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
2. 组织处理与包埋
固定后的标本需要进行组织处理与包埋。
首先,将固定的标本进行去除固定剂的处理,然后用乙醇逐渐脱水,最后用苯麻油进行透明处理。
透明处理后,标本需要被包埋在石蜡中,以便后续的切片操作。
3. 切片与染色
石蜡包埋的标本需要进行切片与染色。
首先,使用组织切片机将石蜡块切割成薄片,通常厚度为4-6微米。
切片后,将切片浸泡在水中,使其展开。
然后,将切片依次浸泡在染色剂中,进行组织染色。
不同的染色剂可以突显不同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例如血液常规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
4. 脱脂与覆盖玻片
染色后的切片需要进行脱脂与覆盖玻片。
首先,将染色后的切片依次浸泡在醇中,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然后,使用透明剂将切片与玻片粘结在一起,使其固定。
最后,将覆盖玻片放在切片上,使用压力将其压平,使切片与玻片紧密结合。
5. 干燥与封装
覆盖玻片后的切片需要进行干燥与封装。
将覆盖玻片的切片放置在干燥箱中,通过温度和时间控制,将其彻底干燥。
干燥后,将切片放置在干燥剂中,以防止切片吸湿。
最后,将切片放入切片盒中,进行封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
病理组织制片技术的基本流程包括标本采集与固定、组织处理与包埋、切片与染色、脱脂与覆盖玻片以及干燥与封装。
这一流程确保了病理标本的形态结构得以保留,并使其能够被显微镜观察和分析。
病理组织制片技术的应用广泛,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病理学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病理组织制片技术将继续在医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