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植物写生教案中班
- 格式:docx
- 大小:3.57 KB
- 文档页数:3
素描写生画树木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树木的基本形态和结构,培养对自然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素描技法的掌握,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教会学生观察树木的形态和结构,了解树木的基本特征。
2. 教会学生掌握素描的基本技法,包括线条、明暗和质感的表现。
三、教学难点。
1. 教会学生如何用素描表现树木的立体感和质感。
2. 教会学生如何捕捉树木的特征,用简洁的线条表现出来。
四、教学准备。
1. 准备好各种类型的树木图片或实物,以供学生观察和写生。
2. 准备好素描纸、铅笔、橡皮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通过展示一些树木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树木的形态和特征,引起学生对树木的兴趣。
2. 学习素描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素描的基本知识,包括线条、明暗和质感的表现方法,让学生了解素描的基本技法。
3. 观察树木。
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的自然环境中,观察各种类型的树木,让学生仔细观察树木的形态、叶子、树干等特征。
4. 写生实践。
教师让学生选择一棵自己喜欢的树木,用铅笔在素描纸上写生。
学生要注意捕捉树木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用简洁的线条表现出来。
5. 素描技法指导。
教师可以在学生写生的过程中,给予他们一些素描技法的指导,包括如何表现树木的立体感和质感,如何运用明暗对比来表现树木的轮廓和纹理等。
6. 作品展示。
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让他们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彼此的绘画水平。
七、教学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树木的基本形态和结构,还掌握了一些素描的基本技法,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水平。
同时,通过观察自然,学生也培养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绘画实践中,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用自己的作品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花坛植物写生教案中班反思教案标题:花坛植物写生教案中班反思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花坛植物的外观特征和生长习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和绘画的能力。
3. 提升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花坛植物的图片或实物。
2. 幼儿绘画纸和彩色笔。
3. 教学投影仪或展示板。
4. 记录幼儿反思的工具,如反思日记或口头反思。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花坛植物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幼儿对植物的兴趣。
2. 向幼儿提问:“你们见过这些植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探究活动:1. 组织幼儿一起观察花坛植物的外观特征,如花朵颜色、形状、叶子的大小和形状等。
2. 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植物的外观特征,并记录在白板或投影仪上。
3.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植物需要阳光和水?”等,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实践活动:1. 分发绘画纸和彩色笔给每个幼儿。
2. 让幼儿选择一种花坛植物进行写生绘画。
3.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植物,尽量用绘画表达出植物的外观特征。
4. 鼓励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提出问题,并与他们进行讨论和回答。
反思活动:1. 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反思。
2. 可以让幼儿口头分享他们观察到的植物特征和绘画的经验。
3. 也可以让幼儿用反思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他们的思考和感受。
教学延伸:1. 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制作成展板,展示在教室或学校的公共区域,以激发其他幼儿对植物的兴趣。
2. 组织户外实地考察,带领幼儿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特征。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检查幼儿的绘画作品,评估他们对植物外观特征的表达能力。
3. 评估幼儿的反思日记或口头反思,了解他们对活动的理解和收获。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2. 在教案编写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工具。
3. 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树林色彩风景写生教案中班教案标题:树林色彩风景写生教案(中班)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艺术创造力。
2. 培养学生对树林色彩风景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写生活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树林色彩风景图片、彩色铅笔、画纸、画笔、水彩颜料、水杯、毛巾等。
2. 学生准备:画画衣物、画板。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向学生展示树林色彩风景图片,引导他们观察并描述所见的颜色和形状。
2. 通过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树林色彩风景的兴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实践活动:1. 分发画纸、彩色铅笔和画板给学生,让他们找一个舒适的位置,开始进行树林色彩风景写生。
2.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树林色彩风景,注意其中的细节和色彩变化。
3. 学生用彩色铅笔绘制树林的轮廓,并填充颜色,尽量还原真实的色彩。
4.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可以添加一些自己喜欢的元素,如小动物、花朵等。
5. 教师巡视班级,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总结活动:1. 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组织展示和分享,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论彼此的作品。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绘制树林色彩风景的体验和感受。
3. 教师强调大自然的美丽和重要性,鼓励学生保护环境,爱护树木和植物。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利用水彩颜料和画笔,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再次绘制树林色彩风景,感受不同材料带来的效果。
2.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实地观察和绘制树林色彩风景,加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 学生完成的作品可以作为评估的参考,评价其对色彩和形状的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与其他班级或学校举办艺术展览,展示学生的作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可以邀请艺术家或美术老师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创造力。
小学美术:《植物写生》教案5篇第一篇:小学美术:《植物写生》教案《植物写生》教案教学目标1.应知:观察与写生的关系。
应会: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在观察、表现植物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美,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良好的观察能力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生造型的表现能力。
细致的观察,精细的表现;构图大方、以及画面的整体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公园、植物园里、花坛里、我们的家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植物。
它们有高有矮、有疏有密、枝叶旺盛、千姿百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色彩。
二、新课1、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它们叫什么名字?它们有什么特征,有什么样的姿态?你喜欢哪种植物?你知道一些植物的寓意吗?2、欣赏美术作品:中国画《君子兰》介绍作者小朋友的线描画植物写生画3、选择几种植物请学生进行分析特征、姿态,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引导学生先观察它们的全貌,说出它们的特征。
纠正那种上来只看植物细节的错误方法。
(1)、说一说,所观察的植物的生长特点。
(2)、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各有什么不同?(3)、植物的前后关系如何表现?五、学生作画、教师辅导作业提示:认真观察植物的特征、姿态,用线描的方法写生一种植物。
注意线条的繁简、疏密、长短、曲直、穿插等变化。
六、小结、展示展示优秀作业,并简评。
第二篇:植物写生教案1、植物写生主备人:冯晓英四年级下学期美术第1课课时数:2(2015-3-2至2015-6-28下学期)备课时间:2015-3-7上课时间:2015-03-121.显形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和综合学一、教学目标:习能力。
2.隐性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通过学习活动,在观察、表现植物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美,了解植物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儿童美术户外植物写生教案教案标题:儿童美术户外植物写生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儿童对自然植物的观察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2. 提升儿童对色彩、形状和纹理等美术元素的感知能力。
3. 培养儿童的耐心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4. 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植物的感受和想象。
教学材料:1. 素描纸、铅笔、橡皮擦、水彩颜料、画笔、水杯、画板等。
2. 植物标本或者实地进行户外写生。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户外植物写生,并解释写生的概念和意义。
2. 展示一些植物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作品中的色彩、形状和纹理等元素。
实地观察:1.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的公园、花坛等户外环境,寻找适合写生的植物。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外形、颜色、纹理等特点,并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和记录。
素描练习:1. 让学生选择一个植物进行素描练习,先用铅笔勾勒出植物的外形和主要轮廓。
2.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细节,如叶子的纹理、花朵的形状等,并在素描中进行描绘。
3. 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线条和阴影表现植物的质感和层次感。
水彩绘画:1. 给学生提供水彩颜料和画笔,让他们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绘画。
2. 引导学生运用水彩的特点,如水的透明度和颜料的混合等,表现植物的色彩和光影效果。
3.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技法和表现方式,如湿画法、干画法等。
作品分享: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论。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植物的感受和想象,鼓励他们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总结与反思: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写生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户外写生活动,拓展他们的观察和创作能力。
2. 引导学生利用写生作品进行后续的创作,如绘制植物图册、设计植物艺术品等。
注:教案中的具体活动顺序和时间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写生植物幼儿园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写生活动,使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形态特征,引导幼儿爱护植物、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形态特征。
2.学习用画笔记录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1.调动幼儿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认真观察植物并用画笔记录。
2.帮助幼儿认识植物的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
1.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
2.每位幼儿的画笔与纸张
3.色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带领幼儿来到学校内的花坛或草坪,让幼儿观察周围的植物。
2.老师介绍一些代表性植物的特点,比如花开的颜色、植物的形态特征
等。
3.老师提问:植物如何生长?它们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二、实践活动
1.老师将每位幼儿的画笔和纸张分发给幼儿,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个植物
进行写生。
2.幼儿观察自己选择的植物,认真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用画笔绘制出
来。
3.老师在一旁辅导,引导幼儿如何绘制。
三、分享成果
1.老师带领幼儿一起交流,分享每位幼儿绘制出来的植物。
2.老师可以帮幼儿点评,指出他们绘制的植物与实际植物有哪些差异。
3.老师鼓励幼儿保护环境,劝导幼儿不要随意伤害植物。
教学评价
1.观察幼儿的画作,看看幼儿是否正确记录植物的形态特征。
2.引导幼儿对植物的喜爱,并向他们传递保护环境和爱护植物的思想。
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们不仅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形态特征,还掌握了用画笔记录植物的技巧,并学会了保护和爱护植物的思想。
同时,这次活动也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幼儿园户外写生树教案中班教案标题:幼儿园户外写生树教案(中班)教学目标:1. 能观察认知常见树木的特征和形态。
2. 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树木的外观特点。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学习观察树木的外观特征。
2.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教学准备:1. 一块足够大的画布或卡纸2. 不同种类、形态的树木图片3. 彩色铅笔、粉笔、蜡笔等绘画工具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引导幼儿走出教室,带领他们一起观察校园中的树木,鼓励幼儿发现树木的特点。
观察和描述:1. 教师给每个幼儿发放一张树木图片,让他们仔细观察图片上的树木,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树木的外观特点。
2. 教师可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描述,例如:“这棵树的树干是什么颜色的?”“树叶的形状是怎样的?”等。
户外写生:1. 教师带领幼儿们到校园中一颗树下,将画布或卡纸固定在画架上,让幼儿们坐在附近。
2. 教师告诉幼儿们,他们将要进行户外写生,即用画笔和颜料在纸上描绘树木的形状和特点。
3. 教师展示一些简单的绘画技巧和方法,例如如何描绘树干的纹理、树叶的阴影等。
4. 鼓励幼儿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树木的观察和感受,不必拘泥于完美的画作。
分享和展示:1. 完成画作后,教师邀请幼儿们分享他们的作品,并鼓励他们互相欣赏和评论。
2.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们从不同角度欣赏和理解彼此的作品。
3. 教师可以将幼儿的作品收集起来,制作成一个小展览,放在教室或学校的走廊上,与其他年级或家长分享。
延伸活动:1. 教师可以让幼儿们在绘画完成后,用其他材料(如纸张、棉花球等)进行树木的手工制作,加强对树木特征的理解。
2. 教师可以让幼儿们用口述或书面形式描述自己绘制的树木,形成一个小树木手册,与家长共同分享。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幼儿在观察、描述和绘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教师收集幼儿完成的绘画作品,评价其对树木外观特点的表达能力。
幼儿户外写生植物教案中班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习性。
2.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3. 提高幼儿的观察和绘画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
2. 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生长习性。
3. 在户外进行写生绘画。
三、教学准备
1. 各种植物的图片或实物。
2. 绘画工具,如纸、颜料、画笔等。
3. 户外写生的场地。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让幼儿观察周围的植物,并引导幼儿描述植物的形状、颜色、叶子的大小等特征。
2. 认识植物(10分钟)
老师向幼儿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子、花和果实等。
并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幼儿观察和感受。
3. 观察植物的生长习性(15分钟)
老师带领幼儿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比如一些植物是攀缘植物,一些植物是直立生长的等。
并引导幼儿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4. 户外写生(30分钟)
老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写生。
老师可以在一旁指导幼儿观察植物的细节,并帮助幼儿正确使用绘画工具。
5. 回顾总结(10分钟)
老师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引导幼儿互相欣赏和评价。
同时,老师可以再次强调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习性,让幼儿加深对植物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对植物的认识得到了加深,观察和绘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户外写生的时间,让幼儿更多地接触大自然,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幼儿园花草写生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和认识不同种类的花草。
2.培养幼儿观察、绘画的兴趣和能力。
3.提供幼儿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4.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了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花草写生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不同种类的花草:玫瑰、向日葵、郁金香等。
3.提供具体的花草样本供幼儿观察和绘画。
三、学习活动活动一:讲解花草写生的概念和意义(10分钟)1.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图片向幼儿介绍什么是花草写生,以及写生的意义。
2.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需要观察和记录花草的外观。
3.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花草的感受和想法。
活动二:认识不同种类的花草(15分钟)1.展示玫瑰、向日葵、郁金香等花草样本,并向幼儿介绍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引导幼儿观察花草的颜色、形状、叶片等特征,并和他们进行互动交流。
活动三:花草写生绘画(30分钟)1.将玫瑰、向日葵、郁金香等花草样本放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自由选择一个花草进行写生。
2.提供花草绘画的材料,如彩色铅笔、水彩颜料和画笔等,让幼儿绘制自己观察到的花草图案。
3.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和创造力,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活动四:展示和分享绘画成果(10分钟)1.邀请幼儿把自己的花草绘画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
2.通过学生分享会,让幼儿互相欣赏和学习。
3.给予幼儿鼓励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活动五:游戏与讨论(15分钟)1.以问题和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回顾所学内容,并加深对花草的理解。
2.提问例如:“你观察到花草有哪些颜色?”、“你最喜欢哪种花草?为什么?”等。
四、教学评估1.观察幼儿在写生绘画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检查幼儿对花草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分享会中幼儿对其他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五、教学延伸1.鼓励幼儿在家和校园中观察和记录更多的花草。
2.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和了解更多的花草。
3.带领幼儿参观花园或植物园,加深对花草的认识和热爱。
六、总结通过花草写生教学活动,幼儿能够认识到自然界中多样的花草品种,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绘画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热爱自然。
幼儿园丁香花写生教案中班教案标题:幼儿园丁香花写生教案(中班)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丁香花的观察、感知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提高他们的细致观察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丁香花图片或干实物2. 幼儿绘画纸、彩色铅笔或蜡笔3. 磁带或音乐播放设备(用于背景音乐)4. 教师示范作品(可提前准备)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展示丁香花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幼儿的兴趣。
2. 通过触摸丁香花、感受其花朵的香气等方式,激发幼儿对丁香花的好奇心和兴趣。
活动一:丁香花观察与描述1. 教师向幼儿展示丁香花的图片或实物,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2. 教师鼓励幼儿用简单的词语描述丁香花的形状、颜色和气味等特征,并记录在黑板上或白纸上,供幼儿参考。
活动二:丁香花写生绘画1. 教师示范如何画丁香花,注意捕捉其形状、颜色和细节。
2. 幼儿自由发挥,用彩色铅笔或蜡笔在绘画纸上描绘自己眼中的丁香花。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素材和技巧。
3. 教师逐个点评幼儿的作品,鼓励他们勇敢尝试和表达,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活动三:合作画大型丁香花1. 将多幅幼儿的丁香花作品拼贴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型丁香花画。
2.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安排和组织这个大型画作,鼓励幼儿参与其中并提供自己的建议。
3. 幼儿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完成大型丁香花画。
4. 完成后,整体欣赏和赞美合作的成果,鼓励幼儿珍惜集体努力的成果。
结束活动:1. 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共同总结学到的内容。
2. 教师可以邀请幼儿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并鼓励他们互相赞美和鼓励。
拓展延伸:1. 鼓励幼儿观察不同种类的花朵,开展更多的写生绘画活动。
2. 帮助幼儿了解一些关于花卉的知识,比如不同花卉的名称、特点和用途等。
评价与反思:1. 教师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观察绘画和合作表现等,进行评价。
2. 回顾整个活动的成功与不足,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
中班写生菊花带花盆教案教案标题:中班写生菊花带花盆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菊花的外观特征和生长环境。
2. 培养幼儿观察、绘画和园艺的兴趣和能力。
3. 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和表现事物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责任心。
教学材料:1. 菊花的实物或图片。
2. 花盆、土壤、菊花苗或菊花种子。
3. 彩色纸、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5分钟):1. 展示菊花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观察菊花的外观特征并询问他们对菊花的了解。
活动一:绘画菊花(15分钟):1. 给每个幼儿分发一张白纸和彩笔。
2.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绘制菊花的形状和颜色。
活动二:观察菊花(10分钟):1. 带幼儿到室外或教室窗边观察菊花的生长环境。
2. 引导幼儿观察菊花的叶子、花朵和茎的特征,并与他们之前绘制的菊花进行比较。
活动三:种植菊花(15分钟):1. 带领幼儿一起种植菊花。
2. 指导幼儿将土壤放入花盆中,然后将菊花苗或种子种入土壤中。
3. 鼓励幼儿轮流浇水,并让他们明白植物生长需要适当的光线和水分。
活动四:制作花盆标签(10分钟):1. 给每个幼儿分发彩色纸、剪刀和胶水。
2. 引导幼儿剪出花盆形状的标签,并用彩笔写上他们的名字和菊花的名字。
3. 将标签固定在每个花盆上。
活动五:班级展示(10分钟):1. 将幼儿种植的菊花陈列在教室中。
2. 让每个幼儿向班级展示自己的菊花,并讲述他们在种植过程中的体会。
总结活动(5分钟):1. 回顾幼儿在本节课中学到的菊花知识。
2.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从这次活动中学到的新事物和感受。
教学扩展:1. 邀请家长参与,一起为学校的花坛种植花卉,营造美丽的校园环境。
2. 探索不同种类的花卉,让幼儿通过绘画和观察学习更多关于花卉的知识。
3.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学习有关植物生命周期和季节变化的知识。
花坛植物写生教案中班语言教案标题:花坛植物写生教案(中班语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花坛植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词汇丰富度和句子结构。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花坛植物的图片或实物。
2. 幼儿绘画纸和彩色铅笔。
3. 幼儿字卡或词语卡片。
4. 讲解用的幻灯片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幼儿回顾他们在上一堂课中学到的关于花坛植物的知识,如花的颜色、形状等。
- 准备一些花坛植物的图片或实物,展示给幼儿观察,并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些植物。
2. 激发兴趣(10分钟):- 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一些美丽的花坛图片,并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这些花坛中的植物。
- 提问幼儿关于花坛植物的问题,如“你喜欢哪种花坛植物?”、“你能描述一下这种植物的颜色和形状吗?”等。
3. 植物写生(15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给一张绘画纸和彩色铅笔。
- 让幼儿在花坛植物的实物或图片前进行观察,并用彩色铅笔绘制他们所看到的植物。
- 鼓励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所绘制的植物的特征。
4. 语言表达(15分钟):- 让每个小组的幼儿轮流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所绘制的植物。
- 引导其他幼儿提出问题或给予赞美,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 总结(5分钟):-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幼儿在观察和描述花坛植物时所学到的语言表达技巧。
-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描述周围的植物,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可以在课后让幼儿带着绘画作品回家,与家长分享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在下一堂课中,可以引入一些新的花坛植物,继续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评估方法: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评估他们对花坛植物特征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教案中通过观察、描述和绘画的方式,培养幼儿对花坛植物的兴趣和观察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春天户外植物写生教案中班教案标题:春天户外植物写生教案(中班)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春天的植物和它们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1. 春天户外场地(如学校花园或附近的公园)。
2. 植物图册或图片。
3. 纸张、铅笔、彩色铅笔。
4. 植物标本(可选)。
教学活动: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在春天的户外活动中观察到的植物。
- 展示一些春天植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2. 植物观察(15分钟):- 带领学生到户外场地,让他们观察周围的植物。
-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叶子、花朵、茎等特征。
- 鼓励学生用彩色铅笔画出他们观察到的植物。
3. 植物描述(10分钟):- 让学生回到教室,分享他们观察到的植物。
-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植物的外观和特征。
-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并提出问题。
4. 植物写生(20分钟):- 给每个学生分发纸张和铅笔。
- 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观察到的植物,用铅笔在纸上轻轻勾勒出植物的形状。
- 鼓励学生用彩色铅笔填充植物的颜色。
5. 总结(5分钟):-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植物写生作品,并互相欣赏。
-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在这堂课中学到的关于春天植物的知识。
- 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爱护植物和大自然。
教学延伸:1. 可以邀请一位植物专家或园艺师来学校,给学生讲解更多关于春天植物的知识。
2. 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植物园或花坛,让他们亲身体验植物的美丽和多样性。
3. 让学生种植一些易于生长的春天植物,培养他们的耐心和责任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户外观察植物和描述植物时的参与程度和准确性。
2. 评估学生的植物写生作品,看他们是否能准确地描绘植物的形状和颜色。
3. 听取学生对春天植物的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户外植物写生活动,帮助中班学生认识春天植物的特征,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幼儿园虎皮兰写生教案中班教案标题:幼儿园虎皮兰写生教案(中班)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虎皮兰的外观特征和生长环境。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教学准备:1. 虎皮兰植物样本或图片。
2. 绘画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3. 幼儿园教室或户外空间。
教学活动:1. 引入活动:- 引导幼儿观察虎皮兰植物样本或图片,提问引导幼儿注意其外观特征,如叶子形状、颜色等。
- 通过图片或简单的故事,介绍虎皮兰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
2. 观察与描述:- 将虎皮兰植物样本放在幼儿园教室或户外空间,让幼儿围绕植物进行观察。
- 引导幼儿描述虎皮兰的外观特征,如叶子的形状、颜色,茎的高度等。
教师可记录幼儿的描述。
3. 绘画活动:- 给每位幼儿分发绘画纸、颜料和画笔。
- 引导幼儿观察虎皮兰植物样本,鼓励他们用颜料和画笔尽量还原植物的外观特征。
- 鼓励幼儿尝试使用不同的颜色和笔触,以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绘画技巧。
4. 分享与展示:- 鼓励幼儿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互相欣赏。
- 引导幼儿分享他们在观察和绘画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 教师可以提问幼儿关于虎皮兰的问题,以检查他们对植物特征的理解。
5. 结束活动:- 回顾整个活动,提醒幼儿他们通过观察和绘画更加了解了虎皮兰。
- 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教学延伸:1. 鼓励幼儿在户外环境中观察和绘画其他植物,比较它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2. 组织幼儿参观植物园或花卉展览,进一步拓展他们对植物的认知和绘画技巧。
3. 引导幼儿制作一个小花园或种植盆栽,让他们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观察和描述虎皮兰时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准确描述植物的外观特征。
2. 观察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创造力。
3. 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评估他们对虎皮兰的理解和绘画技巧的发展。
注:此教案适用于幼儿园中班,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中班风景写生教案教案标题:中班风景写生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自然风景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提高幼儿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教学准备:1. 一本描绘自然风景的绘本。
2. 各种颜色的彩色铅笔和画笔。
3. 白纸和画板。
4. 幼儿园周边的自然风景图片或实地考察的照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本描绘自然风景的绘本,并与幼儿一起欣赏其中的画作。
2. 引导幼儿观察画中的自然风景元素,如山、树、花等。
探究活动:1. 带领幼儿到室外或展示自然风景图片,让幼儿观察周围的自然风景,例如花园、树林、湖泊等。
2. 引导幼儿描述他们所看到的风景,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实践活动:1.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风景进行写生。
2. 给每个小组分发白纸和画板,让幼儿使用彩色铅笔和画笔绘制他们所选择的风景。
3. 鼓励幼儿尽量还原所观察到的风景,并发挥想象力添加自己的创意。
分享活动:1. 每个小组完成绘画后,让他们向全班展示并分享他们的作品。
2. 鼓励幼儿互相欣赏和评论彼此的作品,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总结活动:1.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整个活动过程,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 引导幼儿总结他们在绘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巧。
教学延伸:1. 继续进行自然风景写生活动,让幼儿尝试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巧,如水彩画、粉笔画等。
2. 鼓励幼儿在家中或幼儿园周边观察并绘制更多的自然风景。
评估方式: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评估他们对自然风景的观察和表达能力的发展程度。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观察自然风景,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绘画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绘画技巧。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分享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写生香樟树中班教案教案标题:写生香樟树中班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中班学生了解香樟树的外观特征和生长环境。
2. 培养学生观察和绘画的能力。
3. 通过写生活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材准备:1. 香樟树的图片或实物样本。
2. 绘画纸、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3. 讲解板或幻灯片等辅助教具。
教学活动:1. 介绍香樟树(10分钟)a. 展示香樟树的图片或实物样本,引发学生对树木的兴趣。
b. 向学生简要介绍香樟树的特征,如树皮的颜色、叶子的形状等。
2. 观察香樟树(15分钟)a.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的公园进行实地观察。
b. 引导学生观察香樟树的外观特征,如树干、树枝、叶子等。
c. 鼓励学生用手触摸树干和叶子,感受它们的质地和形状。
3. 绘画香樟树(20分钟)a. 回到教室,给每位学生发放绘画纸和绘画工具。
b. 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香樟树特征,绘制自己心目中的香樟树。
c. 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绘画技巧,使绘画作品更加生动。
4. 分享绘画作品(10分钟)a. 邀请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分享自己对香樟树的感受。
b.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论,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5. 总结与延伸(5分钟)a.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香樟树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b.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如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和绘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绘画作品的准确性和创意性。
3. 收集学生对香樟树的描述和分享,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森林公园,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类的树木。
2. 进行更多的写生活动,如写生花朵、昆虫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绘画技巧。
3. 引导学生制作香樟树的手工模型,加深对树木结构的理解。
注意事项:1. 在实地观察时,确保学生的安全,并注意保护环境。
2.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
风景园林植物写生教案中班
教案标题:探索自然之美——风景园林植物写生教案(中班)
教案目标:
1. 培养幼儿对自然植物的观察力和绘画兴趣。
2. 培养幼儿的细致观察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 学习认识和观察不同的风景园林植物。
2. 学习使用简单的绘画工具进行植物写生。
3. 学习通过绘画表达对植物的感受和观察。
教学准备:
1. 风景园林植物的图片或实物样本。
2. 绘画工具,如彩色铅笔、蜡笔、水彩笔等。
3. 白纸和绘画纸。
4. 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
1. 创设情境:教室中摆放一些风景园林植物的图片或实物样本,引起幼儿的兴趣。
2. 向幼儿提问:你们见过这些植物吗?它们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
步骤一:认识风景园林植物(15分钟)
1. 展示不同的风景园林植物图片或实物样本,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
2. 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和记忆这些植物的名称和外观特征。
步骤二:植物写生准备(10分钟)
1. 给每位幼儿发放一张绘画纸和绘画工具。
2. 引导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进行写生,并告诉他们可以仔细观察植物的
形状、颜色和纹理。
步骤三:植物写生实践(20分钟)
1. 鼓励幼儿仔细观察所选择的植物,并用绘画工具将它们绘制在纸上。
2.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幼儿一些绘画技巧和指导,如如何描绘植物的纹理和色彩。
步骤四:分享和交流(10分钟)
1.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植物写生作品,并鼓励他们描述自己绘画时的观察和感受。
2.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对植物的喜爱之处。
步骤五:总结和延伸(5分钟)
1.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和绘画植物的重要性。
2. 鼓励幼儿在家或户外继续观察和绘画植物,并鼓励他们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延伸:
1. 组织户外活动,带领幼儿实地观察和写生植物。
2. 制作植物标本,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结构和特征。
3. 通过绘画展览或分享会,让幼儿展示和交流自己的植物写生作品。
教学评估:
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对植物的观察绘画能力。
2. 收集幼儿的写生作品,评估他们对植物特征的表达和观察细致度。
教学反思:
1. 教师在活动中是否能够充分引导幼儿观察和表达?
2. 幼儿对植物的认识和绘画技巧是否有所提高?
3. 是否需要调整活动的时间安排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