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十二怒汉》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42.66 KB
- 文档页数:9
《辛德勒名单》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电影剧本特点,掌握欣赏电影剧本的基本方法;2、寻找剧中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体会人性的复杂性。
自主学习:1、课前发问卷和影片相关资料,了解电影剧情,获得感性认识。
2、电影文学剧本,专供电影拍摄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诉诸画面和动作,侧重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的手法连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强调:电影剧本语言是镜头语言,诉诸画面和动作,侧重视觉表现,人物对话不像戏剧里是第一要素。
当然,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剧本共129个镜头,本文节选了其中17个镜头。
观众在影院已坐了2个小时。
3、按镜头的先后顺序调整已打乱的电影情节①天上下骨灰雨②决定花钱拯救③与服装厂老板谈判④辛德勒和伊特兹哈克在房间里面打名单,念人名⑤装妇女的火车开错了道路,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⑥女人们用恐惧的眼神望着水管喷头⑦看着他的人都安全地装运上车,长出口气4、电影早已进入旋彩的时代,但这部电影却是以黑白为主色调,你能理解斯皮尔伯格的用意吗示例:增加时代的真实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恐怖的氛围、沉重的心情朦胧诗的先驱诗人顾城在文革结束后写下了,“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5、剧中的时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可以结合文本)能举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吗?示例:笼罩着黑雾、飘洒着骨灰雨、焚尸的浓烟遮天蔽日,人们仿佛生活在夜里。
纳粹用工业化的方式处理生命,奥斯威辛日处理能力是一万二。
6、这是一个人性光辉暗淡了的黑暗时代,敲入辛德勒名单意味着什么?(著名的台词)它意味着生存。
是希望的名单,是生命的名单,是体现人性光辉的名单。
一张纸的厚度,承载却是生命之重!点拨:剧中有个不断切换反复的镜头,是什么?剧本为什么让名单反复出现呢?示例:这张名单是整个营救工作的关键,整部电影以这张名单命名。
14《变脸》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的情节结构。
2.分析狗娃和水上漂的形象。
3.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主题。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变脸幻灯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3.介绍剧情。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戏剧情节。
2.用“的脸”格式,分析水上漂、狗娃在戏剧中的情感变化。
3.读课文,找出表现狗娃特点的语句。
4.读课文,找出表现水上漂特点的语句。
四、分析人物形象
1.水上漂:
2.狗娃:
五、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1.在这场戏剧冲突中,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而狗娃的处境,则展示了当时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态度?
2. 本文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3. 主题
六、品味精美的唱词
1.“月亮走,我也走……我愿留在小船舟”
2.“千不该,万不该……给狗娃帮腔说情补补台”
3.“芦花丛,白头翁……返老还童”
4.唱词特点:
5.帮腔人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
请你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
四川省青神县初级中学校七年级音乐下册《辛德勒的名单》导
学案
《辛德勒的名单》
【学习目标】
1、通过影视乐曲的听赏并说出各自在影片中的作用,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深层理解作品。
2、通过对以上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憎爱分明,热爱和平,热爱生命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通过本课教学为学生提供独立欣赏影视音乐的方法
4、理解影视音乐分类的特点和要求。
(重点)
5、音乐与画面的表现形式即处理方式。
(难点)
【学习准备】
学生:预习教学导学案
教师:编制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用音画对位手法的典型范例。
似的东西纷纷从天空飘落,在街道、汽车、行人身上布满厚厚的一层,那是什么……恶,证实了辛德勒的善良,也体现着上千名犹太人终于得到生存
一种充满酸楚的欣慰。
人们目送辛德勒的汽车开走了,但主题音乐中蕴涵着种种无法诠释的深
(音画同步)
以提
【我总结。
《威尼斯商人》【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和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能力与兴趣。
2.了解戏剧冲突在话剧中的作用。
3.理清剧本的思路,把握人物关系,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即写作思路)。
【学习重点】2.了解戏剧冲突在话剧中的作用.3.理清剧本的思路,把握人物关系,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自主预案】一、给加点字注音:恻隐()怜悯()咿咿唔唔( ) 癖性( )诉讼()簌簌( )勉强()差别()处罚()宁愿( )凶恶( )二、解释词语。
1、出人意料: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倾家荡产:__________________。
3、情不自禁:禁:抑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置之死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袒露: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万恶不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豁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填空.《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
课文节选的是全剧最精彩的一场戏。
描写了威尼斯商人和犹太高利贷者__________在法庭上的一场生死交锋。
“威尼斯商人"在其朋友和朋友的妻子的帮助下,最终解决了这场冲突.【课内探究案】一。
概述全文内容,讨论戏剧冲突。
明确:课文节选自《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1. 分组讨论段落、层次。
2. 分组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及人物关系,找出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3.体会莎剧丰富多彩的语言。
4.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戏剧冲突,找出戏剧冲突的关键词【拓展检测案】1.夏洛克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他是否像公爵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你如何看鲍西娅这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指出下列各句是谁说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1).你这样没有慈悲之心,将来怎么能够希望人家对你慈悲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第14课变脸学习目标1.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2.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3.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4.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教材助读变脸是戏曲为突出表现剧中人物的惊恐、绝望、愤怒等极端情绪的突变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最初只用来表现神怪,后来推及其他角色。
最初的变脸由演员进入后台改装完成,后来则演变成当场变脸,由此演为一种绝技。
其实,变脸的手法很多地方剧种都有,但以川剧最著名,成为川剧的招牌和轻易不示人的绝技。
当然,也有人称它为乡场上的小杂耍,没什么内涵,看几次也就没了趣味。
魏明伦,1941年生于四川内江,现居成都。
著名川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写作《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合作)、《岁岁重阳》(合作)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
“连中三元”,剧坛罕见:《易胆大》与《潘金莲》破例双双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
《巴山秀才》再获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秀才》剧英译本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学报发表,后收入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
川剧剧本《变脸》是作者于1997年,根据他先前创作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而成的。
故事的时代背景是我国上世纪20年代,人物活动的地点是当时的川江沿岸一带。
剧本写的是:流浪女孩狗娃被人贩子装扮成男孩,被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水上漂买下,收为自己的孙子,二人之间,就此发生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命运纠葛。
剧本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思想,着重表现了狗娃作为一个流浪女孩的人生遭遇,塑造了不是男孩却胜过男孩的狗娃形象,同时也刻画了心地善良而命运不幸的老艺人水上漂的形象,反映了民间艺人的苦难命运,以及官场腐败、军阀横行、匪盗为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旧时代的生活图景,以及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信条》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信条》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信条》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引言电影《信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轩然大波,观众们纷纷被其独特的结构、深刻的思辨以及引人入胜的剧情所折服。
电影主人公的名字德佛卡梅隆(David Cooper)暗示着影片的主题:毫无疑问,影片探讨的是时间与记忆,存在与非存在,甚至是人类自身的存在与意义。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学案)入手,探讨电影《信条》这部杰出的科幻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以及思想深度。
另外,本文也希望能够对人类的现实世界产生一些启示。
二、剧情介绍《信条》讲述了德佛卡梅隆(David Cooper)和他的团队试图通过梦境入侵将企业家桑德斯(Johnathan Sanders)的儿子福勒(Fisher)的潜意识里的想法与计划改变,以达到破坏桑德斯产业的目的。
这个过程被称为“梦境刺探”。
德佛卡梅隆(David Cooper)的团队被称为“起源”(Inception)。
三、时间的力量影片一开始,德佛卡梅隆(David Cooper)在海滩上苏醒,却无法记起自己的过去。
影片以海滩的背景作为出现和消失的场所和引子。
时间被描绘为一种难以完全控制和理解的东西,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神秘无比的存在。
影片中的人物可以搭乘文字化的时间回到过去,重要场景让人们赞叹不已。
影片的编剧通过镜头的处理方式,将时间穿插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时间感。
在观影过程中,人们会不时质疑个人的存在,以及时间与存在之间的联系。
四、梦境的探究电影《信条》把梦境作为了一个重要的桥梁,让观众们进入一个由无数个层级组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过去、现在、未来都被打破并且再造了。
人们被描绘成旅行者,他们可以进入梦境,到达那些人类世界所无法到达的“未知领域”。
电影中经常会出现的钥匙和锁堵象征着导演对真相探究的执着追逐,而人类内心更深处的真相,则此时一层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变脸》教师寄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历程,感受他们身上所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教学重点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芦花丛中,渔夫唱晚。
一个身怀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与他新买来的“孙儿”拉开家常,其乐融融。
老人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了传人而怡然自得。
然而,他的愿望却落了空……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剧作家魏明伦的《变脸》,去一探究竟。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初读课文。
1、读一读。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读完课文,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学生交流生字词,然后识记。
)3、说一说。
《变脸》的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剧情吗?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二)研读课文。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4、我们知道,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
同样,在《变脸》这一课,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那么,水上漂和狗娃之间有什么矛盾?矛盾冲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在此之前,作者做了哪些铺垫?5、狗娃悲惨的命运确实让人同情,剧中的“帮腔人”也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
那么,帮腔人在剧中起什么作用?(三)赏读课文。
6、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变脸》曲折生动的情节扣人心弦,我们也为狗娃的命运捏一把汗,那么,剧本的情节美在什么地方呢?⑴复述故事: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同学点评。
《变脸》高效导学案共3篇《变脸》高效导学案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电影的观赏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而相信不少人都曾收看过由周润发、张国荣等演员主演的经典电影《变脸》。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身患面相病的刑警为了破案与一位神秘的变脸高手相遇并展开一系列的追捕、对峙和斗争。
这部电影不但剧情紧凑、扣人心弦,更对于变脸艺术和香港警匪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针对这部电影,本文将提出一份高效导学案,旨在帮助更多人了解并深入探讨这部经典电影的内涵和价值。
第一篇:预习活动在观看电影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些预习活动。
具体如下:预习活动1:了解变脸艺术变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一种源于学古文化的神秘艺术形式。
它可以迅速地将面容变化多端,通过细致入微的变幻展示出不同的情感和人物形象。
那么在电影《变脸》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有关于变脸的知识和文化内涵呢?预习活动2:了解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在预习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以便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内涵与意义。
预习活动3:预测故事发展通过预习,我们可以尝试去预测电影的故事将如何发展。
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还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电影的关键事件并提高观影的信心。
第二篇:观片活动要想更好地理解电影《变脸》,我们需要进行一些观片活动。
具体如下:观片活动1:分析画面构图、镜头语言、音效配乐等要素电影是一种多方面的艺术形式。
在观看电影时,我们需要重点分析画面构图、镜头语言、音效配乐等要素,以便更好地理解电影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观片活动2:聚焦关键事件、人物和台词我们需要聚焦关键事件、人物和台词,尤其是在冲突、高潮的情节部分要更加注意,并记录下来。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围绕着变脸艺术进行的情节,在剧情的发展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观片活动3:比较电影与故事的差异相信了解电影《变脸》的观众,一定知道它是改编自韩国小说家李敏洙的同名小说。
那么在观片期间,我们需要对比电影与小说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理解电影内涵与意义。
14 变脸(节选)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六场,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场。
ù得混浊。
映的是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
上漂打死蛇后欲用童子尿治伤,发现狗娃是女孩,则是剧情的转折点,矛盾冲突就此爆发。
怀“变脸”绝技,闯荡江湖的【把握文章主旨剧中的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切合人物的身份。
人物的对白、声气、口吻酷似其人,母亲吃饭吃得很慢。
每次我刚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怎样理解概括文章主旨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解题技法]1.从文章标题入手。
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
2.从分析文章开头和结尾入手。
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3.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有的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4.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
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相关时代背景。
素材积累:表现男女观点的诗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杜甫《兵车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白居易《长恨歌》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秋瑾《满江红》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电影《十二怒汉》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美国司法中的陪审员制度。
2.学习独立思考,训练思维的严谨性。
3.把握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4.欣赏电影精彩的构思、人物的对白和表演。
◆学习难点:1.理解陪审员制度的作用。
2.把握思维的逻辑性。
◆学习导引一、背景介绍:美国的陪审员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从大量美国“大片”等影视作品登录中国后,中国人从其中相关影视作品中看到,美国司法审判体系中存在陪审员制度。
但绝大多数人有些疑惑,比如有些案件是由法官直接定罪,有些却是由陪审员定罪,法官仅对审判程序负责,比如陪审员是怎么选出来的等等。
本文选自美国之音网站,详细介绍了美国陪审员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审判实践中的作用。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对真正法治国家的“法治”的一个具体方面有所了解,本文也算是对于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非法治国家的人的一个小小的“扫盲”。
●*美国陪审团制度源自英国*所谓陪审团(jury)是平民百姓被召集到法庭,听审案件,并就被告是否有罪或承担民事责任做出判决。
陪审团成员被称为陪审员(juror)。
这不是专职法律人员审案,而是普通民众应召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类似于公民服兵役。
美国法律承袭的是原殖民宗族国英国的普通法,陪审团制度源远流长,远超过美国建国历史。
1215年英国《大宪章》(Magna Carta)中宣布的平民权利和法律程序,包括被告有权让“其同辈陪审团”(a jury of one's peers)来公平审判的原则,在美国得到延续和发扬。
美国的开国先贤们把陪审团制度写进了美国宪法。
●*大陪审团起诉小陪审团审判*在美国,陪审团分“大陪审团”(grand jury)和“小陪审团”(petit jury)。
“大陪审团”最多由23人组成,他们负责决定是否提出刑事起诉。
在联邦体系中,死罪和重大刑事犯罪必须由大陪审团来审查检方的证据,并由大陪审团决定是否起诉。
轻罪指控不需要大陪审团。
在州系统,各州自行决定是否启用大陪审团制度。
人们更常见的陪审团是“小陪审团”,他们负责审判,也称“审判陪审团”(trial jury)。
刑事案的陪审团一般有12人,民事案陪审团可能只有6人。
●*陪审团审判:是刑事被告的权利*根据美国宪法第六修正案以及最高法院后来的释宪,刑事被告有权得到公开和迅速的审判,并由犯罪发生地的州和辖区的“公平陪审团”(impartial jury)来审判。
这种原则适用于联邦和各州。
刑事被告可以主动放弃这种权利,改由法官审判。
不过,由于人们可能会觉得法官和检察官以及警察更贴近,所以,如果被告拒不认罪,一定要出庭,他往往会选择由陪审团审判。
初审法庭的法官断案是一人独断,而绝大多数情况下,陪审团要做出“有罪”判决,12名陪审员必须意见一致。
这也对被告多了一层保护。
并不是所有的刑事案都可以由陪审团审判。
根据最高法院的判例,如果是刑罚不会超过半年监禁的“微小过犯”(petty offenses),由陪审团审判并不是法定要求,各州可以自行规定。
像开车超速等小案子,一般也不动用陪审团。
●*民事诉讼各有不同*在民事诉讼案中,美国宪法第七修正案保留了英国普通法系中的某些民事案被告请求陪审团审判的权利。
一般说来,在联邦体系中,经济索赔案可由陪审团审判,但是下达法庭禁止令、废止合同令等司法补救措施,则由法官而不是陪审团裁决。
按照最高法院的释宪,宪法第七修正案只适用于联邦法庭系统。
在各州法庭体系中,哪种民事案可由陪审团审判,取决于本州宪法和法律。
小额索赔案一般由法官审理。
上庭打离婚官司是不是允许陪审团审判?各州法律也不同。
不过,即使是在法律允许由陪审团来断家务事的州,除非案情复杂,比如涉及重大资产和儿童监护权纠纷,一般人也不麻烦陪审团。
●*法律外行如何断案?*陪审团是就事实而不是法律做出判断。
在审判中,法官会就法律和程序问题向陪审团做指示,控辩双方哪些证据证词可以做为“呈堂证供”,也由法官依法裁决。
证人出庭的时候,盘问证人的是控辩双方的律师。
陪审员当庭聆听并观察,最后做出所控“事实”是否成立的判决。
在庭辩期间,陪审员不得交头接耳议论案情,不得和控辩双方及证人交谈,不得自行做研究,还不得听外界新闻报导。
他们依靠的所有证据都要来自于呈堂证供。
庭辩结束后,陪审团坐在一起讨论案情(jury deliberation)并做出裁决(reach a verdict)。
在联邦法律体系中,陪审团必须意见一致才能做出裁决。
在各州,绝大多数州规定刑事案的12名陪审员必须一致做出被告有罪或者无罪的裁决。
只有俄勒冈和路易斯安那两个州,允许陪审员以10比2的多数做出裁决。
在民事案中,各州做法不同,有的规定了四分之三的多数,有的规定了六分之五的多数。
如果陪审团内部最终无法取得共识,哪怕是因极少数人甚至是一个人坚持己见而达不到法定人数,那就形成“僵局”(hung jury)并导致“流审”(mistrial)。
这个案件可能重新启动,也可能撤销。
●*逃避陪审员义务当心受罚*什么人有资格担任陪审员呢?一般来说,任何18岁及以上的美国公民,并且是法庭所在地居民,有英语读写能力,心智健全,没有重罪前科,都有资格和义务做陪审员。
法庭从选民登记录或者车辆登记录等名单中随机抽取人名,然后向这些居民发出召集通知。
接到通知后的民众要及时回应。
如果因为个人经济、健康和家庭原因实在不便履行义务,要向法庭说明并且申请延期或者豁免。
如果无故擅自拒绝到庭,有可能被控蔑视法庭,面临罚款甚至坐牢。
*陪审员的“选中”与“双规”*在规定日期达到法庭后,人们聚集在一起,分组听候传呼。
有的可能要审理刑事案,有的可能要审理民事案。
被叫到的“候补陪审员”,要接受控辩双方律师的“考问”,双方都尽量找可能会同情自己一方的人来做陪审员。
一些人被淘汰回家,从而也就完成了任务。
有的人在法院苦等一整天,连被叫去“考问”的机会都没有,最后打发回家,也算是履行了义务。
经过“考问”后被双方选中的人暂时就不能回家了。
他们留下来宣誓,这就组成了一个陪审团。
一般的案件可能一两天就审完了,但也有持续几个星期乃至几个月的例子。
如果案子当天没完,陪审员通常休庭后可以回家,到时候再重返法庭。
不过,在少见的情况下,遇到媒体大报特报的要案,为了防止陪审团受外界影响,法官可能下令“隔离陪审团”(jury sequestration)。
这些陪审员要在“规定的时间”,住进“规定的地点”,其间不得和外界接触,不得收听新闻。
●*耗时赔钱尽公民本分*首都华盛顿市居民马克前不久被召集到华盛顿市的法院履行陪审员义务。
他没有被选中,不过也搭进了几乎一个白天。
他说:“我一大早就要报到,几乎一整天的时间都坐在那里等着审判开始。
但是我没有被选中做陪审员,所以下午就把我放走了。
那天我带了一台电脑和一本小说,可是没找到插座,电脑用不上,只好看书消磨时光。
”如果被选中做陪审员,审判期间是不能携带私人电脑等物品坐在法庭里的。
到法庭去履行陪审员义务,自然不能去上班了。
法律禁止雇主为此解雇员工,但是,老板却有权不发这一天的薪水。
不同的法庭会给陪审员每天十几或几十美元的补贴,可是陪审员这天的薪水或生意可能就泡汤了。
大家的饭钱也要自理。
某些法庭为陪审员专门提供停车位,不过,在华盛顿履行陪审员义务的马克却要自行解决停车问题。
法院周围停车不易,很容易吃张违章停车的罚单,把自己也弄成“被告”。
马克那天索性花了15美元把车开进一家停车场。
他说,大概两个星期后他收到一张30美元的支票,算是给他的补贴,而这大致等于他的存车费和午饭钱。
不过马克说,虽然个人有些损失,他还是很高兴履行了公民义务,而且从那天起的两年内,华盛顿市不会再召他做陪审员了。
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英文:presumption of innocence),意指“未经审判来证明有罪确定之前,优先推定被控告者无罪”。
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国际公约确认和保护的基本人权,也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和推行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
无罪推定最早是在启蒙运动中被作为一项思想原则提出来的。
1764年7月,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抨击了残酷的刑讯逼供和有罪推定,提出了无罪推定的理论构想:“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
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
”无罪推定是一种典型的直接推定,无须基础事实的证明,即认定该当事人无罪。
换言之,证明被告有犯罪的责任由控诉一方承担,被告诉人不负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
1948年12月10日,无罪推定原则在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这一联合国文件中被首次得以确认。
该宣言第11条(一)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获得辩护上所需的一切保证的公开审判而依法证实有罪以前,有权被视为无罪。
”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2款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有权被视为无罪。
”《欧洲人权公约》第6条第2项规定,任何被指控实施犯罪的人在依法被证明有罪之前应被假定为无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制定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也规定了此原则。
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及刑事诉讼法典中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
如:加拿大宪法、法国2000年最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典、俄罗斯2001年新刑事诉讼法典等等。
中国大陆法学界在1950年代中期及1980年代初期,都对无罪推定原则进行过探讨,后因1983年的“严打”,无罪推定曾一度被认为是法学界的“精神污染”。
直至1996年3月,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虽然该规定中没有出现“推定”或“假定”无罪的规范性表述,但却含有无罪推定的精神。
同时,在该法第162条第(3)项中还相应规定了罪疑从无原则,即:“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中华民国有关于无罪推定原则的体现在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该条第一项规定,被告未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前,推定其为无罪。
同条第二项规定,犯罪事实应依证据认定之,无证据不得认定犯罪事实。
相关影响:对被告: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既有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冤狱的发生,也有利于实现刑事司法公正及推动其他诉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对检方: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可使警察与检察单位在调查犯罪搜集证据时需更加用心,而不致于草率办案,栽赃无辜民众,积极寻找证据的同时也更能接近真相,达到罪刑相当原则的要求。
二、重要情节整理请同学们反复观看电影后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电影开端法官对陪审团宣告的内容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