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在当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特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4
机遇与挑战并存议论文【精彩3篇】演讲稿是讲给人听的,因此要了解听众对象。
演讲稿要把演讲者在头脑中构思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者说出来。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机遇与挑战并存议论文【精彩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机遇与挑战作文篇一曾国藩曾言:“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那转瞬即逝,不可逆转的岁月留给每个人的机遇都是一样的。
而机遇往往只偏爱那些善于把握,勇于挑战的人。
时代就像筛子,筛得多数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
何不以机遇为翼,凭挑战为刃,善面机遇与挑战,让自己成为那些少数人。
为什么要成为这些少数人中的一员呢?一个善于把握机遇的人,一定有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决心,空有才华,不握机遇,最终你的才华会因为岁月的打磨而逐渐褪色。
一个勇于直面挑战的人,一定有着“更上一层楼”的自我期冀,一定深知只有挑战才能让鹅卵石臻于完美,在时代的潮流中仍能光彩夺目。
机遇给你展现的机会,挑战会突破自我,“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漫开何益,”人生只有一个少年时,需把握机遇,勇于挑战,莫要白了少年头,再徒叹伤怀。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
机遇也分大小,做事不能眼高于顶。
即使机遇再小,也是一次机会,既要把握好平常的,又要把握好特别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士;干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把握好每一次机遇,完成从火烛到太阳的蜕变。
黄渤从一个普通的群众演员到演技精湛的影帝,正是因为他正确对待每一次机遇,认认真真演好每个角色,即使这角色再脏再丑再没地位,他都能将自己融入进去,用心去对待每一次机遇。
导演管虎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眼里闪烁着特别努力的光芒,那是别人所没有的。
如果黄渤对每次小机遇都嗤之以鼻,那么今天的大机遇就不会叩响他的门,也不会成就如今光鲜耀眼的他。
《人间失格》中写道: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诚然,平平淡淡过一生,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惊心动魄,这样未免不是一种幸福。
当前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一、从机遇方面看,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多极格局中,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
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从挑战方面看:第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三,少数发达国家推行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施加种种压力,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
第四,中国经济有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
开发人力资本,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并不断寻找替代,这是中国经济长期要解决的问题。
通货紧缩、投资不足和失业压力则是短期要解决的问题。
从两个方面看,非注意新经济不可。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压力。
我们的自然资源总数还可以,但人均拥有量就少得可怜,而且实现工业化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也相当高。
优势是有大量的劳动力。
要靠体制和改革、教育、科技来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
解决这些长期面临的问题,新经济带来了机会。
从短期看,目前中国面临着传统经济结构调整的极大困难。
从中国经济结构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抓住新经济,因为有很多问题是原有经济结构调整怎么也解决不了的。
中国目前的状况使我们没有理由对新经济不加以重视,里面可能包含的机会,要去抓,要是不抓肯定会错过某种机遇的。
第五、因特网经济对中国的意义。
中国因特网经济虽然目前刚起步,但有战略性意义。
第一个意义,新经济不单单是网络经济,关键是网络里流的什么东西,它可以扩大知识的扩散,这一点对中国非常重要。
社会主义发展论文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是社会主义取得辉煌成就又遭受严重挫折的过程,其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主义发展论文范文一: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了起来,主要建立了消费品、生产资料、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民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我国人均国民收入4930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广大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但还要看到,目前还存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政府过多干预市场等问题。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
目前,国际环境方面处于金融危机影响中后期,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主流,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国内方面,新一届政府坚定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可以说机遇大于挑战。
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强固。
第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社会总需求不断增加,消费拉动增长潜力巨大。
第三,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及时果断调控,取得积极成效。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日益显现。
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是经济增长处于“稳增长、保质量、增效益”的宏观调控时期,经济增速回落,市场需求环境发生变化。
其次是经济结构调整比较缓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暴露。
再次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整体产业技术水平偏低,新兴产业带动作用较弱。
总之,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风险和挑战。
浅析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摘要:在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和平和发展成为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平共处、协作、竞争和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面临着时代性、全球性的挑战和风险,同时也为我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实现垮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机遇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时代性全球性的严峻挑战(一)工业化信息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在工业化、信息化方面,我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特别是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起决定作用的生产技术领域、前沿科技领域、高新科技方面,它们占有巨大优势。
我国全社会在固定资产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70%被外国产品占领。
他们凭借对高科技的垄断和资本的优势,加上长期积累的经济基础,在全球化过程中偏离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率,占据世界场的中心位置,控制和影响国际运行机制。
此外,由于意识形态形态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出于战略考虑,对我实行禁运、限制和歧视。
尽管我国的科技研究与开发也不断发展,在某些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但整体水平的差距在21世纪的较长时间内仍然继续存在。
(二)中国面临西方和平演变和“变我颜色”的挑战在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大背景下,西方资产阶级又一次实行了战略重点的转变,由过去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武装进攻、军事围堵和经济封锁变为全面进行和平渗透与和平演变,由硬对抗走向软进攻。
他们以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实行改革开放为契机,相继抛出以“超越遏制”、”融合”、“柔性”等为代表的和平演变新战略,企图通过“和平”方式,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及思想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同社会主义国家打场“不见硝烟的世界战争”,企图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通过电视、电影、音像制品、因特,加紧对社会主义和平进攻。
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是希望又是风险。
中国只有理性地认识全球化的实质,辨证思考全球化的利弊,自信地去迎接全球化,积极地适应全球化,创造性地融入全球化才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
标签:全球化;社会主义;机遇和挑战全球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是希望又是风险。
笔者结合学习专业谈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应对全球化的潮流?一、正确认识全球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中叶就研究了当时的全球化趋势。
他们指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在资本主义历史阶段是一种客观趋势,并用“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这三个从属关系揭示了当时的全球化的实质。
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全球化。
资本增殖,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全球化最深刻的动因。
在当前,全球化的推动者和主导者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全球化规则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按照他们的利益制定的。
二、理性思考全球化的利弊我们把全球化定义为“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的最优配置”。
所以,现实的全球化实际上是生产要素的跨国界自由流动。
然而,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发达国家的资本确实在世界范围内无拘无束地自由流动。
而与资本自由流动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却不能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
所以,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可能加速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全球生产力的增长,推动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机遇;但另一方面,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将把一些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严重问题,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金融风险和危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弱势国家在国际竞争中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试论社会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内容摘要: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得到了世人的瞩目,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又因苏东国家的剧变而使世人困惑。
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虽然几经飞跃发展,几经曲折坎坷,几经胜利与挫折,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在历史上的出现,都伴随着激烈的阶级冲突和长期的斗争过程,这似乎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如今历史的车轮前进到21世纪初,世界形势和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的时候,社会主义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以及与这些机遇并存的各种挑战?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社会主义马列主义机遇挑战全球化一、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一)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从英国人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发表《乌托邦》算起,迄今已近500年了。
①之后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于1602年写下了著名的《太阳城》,控诉了私有制的罪恶;19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也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预料这一制度必然灭亡。
尽管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都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病,并且各自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生产)构想和描述,但是这种理论的致命缺陷是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所以它只能是一种空想的、粗糙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猜测。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种空想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即预示了在资本主义内部孕育着一种否定的因素,这种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为另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所替。
不仅如此,它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想材料。
②1847年6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他们于1848年2月发表的著名党纲《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1871年3①靳辉明著,《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及教训》,《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前景——“21世纪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45页。
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精选5篇)第一篇: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XX大学 XX学院 XXX)内容提要:2012年,世界全球化速度加快,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依然是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台湾问题尚不明朗;南海问题亟待解决;美国依靠世界霸主的地位依然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造就了新的国际格局;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权重此消彼长……对于中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关键词:和平、发展、合作、勇于面对正文:一、当今世界发展形势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政治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首先要分析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在充分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前提下再分析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好地发展我们的国家。
1、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
(二)当今国际形势中中国面临的机遇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金融危机剧烈动荡后的缓慢复苏之中,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因为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发生改变和逆转。
1、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使我们更加容易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当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篇范例)第一篇:当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当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摘要:当今人类社会正在一个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正确回应这些新挑战,正面应对这些新挑战,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特点和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才能明确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
本文将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新挑战切入,试图寻找应对新挑战的途径,从而实现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大发展。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发达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挑战思考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时同人类社会所处的时代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蒸汽时代、自有资本主义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于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当今人类社会正在转变到一个更新的时代。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特点和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才能明确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才能更进一步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制定新时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战略,争取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成果。
我们认为,就科学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言,当今时代是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新时代;就生产关系和社会国家制度的性质变化而言,当今时代是社会主义在多国胜利并且同世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合作、竞争和斗争的新时代。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谋求合作共赢,成了各国人民仍要长期进行的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正是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程度日益增强的新时代背景下,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崭新环境和态势。
特别是二战以来,全球思想战线呈“百花齐放”和所谓“诸神之战”态势,新的流派和新的思潮不断涌现,使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着多领域、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大国关系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
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评价一国国际地位的根本依据。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它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高低和作用强弱的主要标志,反映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能力与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影响的外在能力的能力总合。
二是外部世界。
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国际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外部世界的结构和状况。
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变的情况下,国际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其国际地位的高低。
两极格局或多极格局、战争或和平等不同的国际环境,都可以使国家的国际地位发生变化。
外部联系即一国与国际体系联系的性质和程度。
所谓性质是指一国的基本国策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其对外政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所谓程度是指该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与国际社会相互依赖的程度,以及对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乃至国际体系发挥影响的程度。
中国国际地位的增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
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新格局新位置谁在继续领跑?美国——虽瘦仍然很大的“骆驼”。
美国虽然既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又在金融危机中受害最深,但是他依然是世界经济的领跑者,首先经济总量最大,并且占据大的份额;其次,其经济结构较为合理和先进,代表了新的经济方向和趋势;再次,其国际地位依然稳固。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摘要:中国自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进程中,中国社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在这段发展的日子里,我们碰上了着许多发展的良机。
纵观国内外的发展形势,我们紧紧抓住发展的尾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质的飞跃。
今后,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机遇挑战一、引言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地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大会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它为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强调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目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时刻。
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在进入初级阶段的日子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上,我们既遇上了机遇,又碰着了挑战。
在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机遇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危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