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说课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
随着中央集权的确立和不同王朝的更迭,地方行政区划也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进行探讨。
1. 郡县制的确立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郡县制的确立。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一些地方国家采取的是诸侯国制度,诸侯国通过封土,建立对自己领地内的行政管理。
然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郡县制,将全国分为多个郡县,由中央政府派驻官员进行行政管理。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成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的基础。
2. 郡县制的调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也发生了调整。
汉朝时期,郡县制度变得更加细化,全国分为三级:州、郡、县。
州是最高级的行政单位,由一位太守负责。
而郡和县则分别由太守和郡县丞负责。
这种精细化的行政管理结构使得中央政府更好地掌握了对地方的控制权。
3.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革隋唐时期,随着国家治理体制的改革,地方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隋朝废除了郡县制,设立了州县制,进一步细化了行政管理。
而唐朝则进一步加强州县制,设立了道、府和州县,形成了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此后的几十年里,尽管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和数量有所变动,但调整的幅度相对较小。
4. 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宋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尽管仍然保留了州县制的基本框架,但宋朝采取了更加精细的行政管理方式。
宋朝将一些郡县升级为路,路下设路县,一级一级地进行行政管理,从而更好地适应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元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幅度较小,基本延续了宋朝的制度。
5. 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受到国家政权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明朝初期,继承了元朝的行政制度,但后来转向了州县制,夷平了一些地方特殊的行政制度。
而清朝统治后,地方行政区划主要分为省、直隶州和县。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现代,对地方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和区划经历了多次变革,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的中国行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和周三代。
夏朝时,行政制度主要以封建制为基础,国家地方政权以封建贵族为代表,以封邑和郡县为行政单元。
商朝时期,政权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划分了九州,九州下设五德,五德下设卿、县等行政区划。
周朝时,行政制度更趋于中央集权,国家以封建的郡县制为基础,设置县、亭、里等行政区划。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区域分封制逐渐崩溃,多个国家相互争战,形成了以诸侯为基础的封建割据局面。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出现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区划,地方政权逐渐被封建贵族所取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汉朝时期,行政制度更加完善,设立了郡、县、乡、亭等行政单元。
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转为以县为基础,设立州、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到了唐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一次大的改革。
唐朝以州为单位,设置了府、州、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两朝,并基本成为中国传统的行政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还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例如,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势力的壮大,地方政权的重要性提升。
地方政权逐渐地以农村为基础,农民自治的乡村行政组织逐渐形成,成为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特点。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除了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例如,在宋代时,儒家思想的盛行使得地方行政制度更强调礼仪和秩序。
地方官员被要求依照仪制之法来行使职权,并对民众进行教育和管理。
总的来说,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早的封建制到中央集权,再到地方自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在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变化。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
一、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概述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为了管理和控制地方事务而建立的一套行政区划体系。
其变迁历经数千年,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王朝再到中央集权的演变。
二、部落联盟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在部落联盟时期,各个部落为了实现统治和管理,形成了以族群为基础的行政区划体系。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袖或首领,负责管理本部落的事务。
多个部落则通过结盟或婚姻等方式形成联盟,共同维护自身利益。
三、封建王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中国出现了多个封建王朝。
在这一时期,行政区划体系逐渐由以族群为基础转变为以地理位置为基础。
国家被分为州、县等不同层次的行政单位,并设立官员来管理这些单位。
四、中央集权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历史发展进入中央集权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明清两代,国家设立了省、直辖市、县等行政单位,并建立了以巡抚、知府等官员为主的行政管理机构。
这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
上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和管理。
五、现代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目前,中国采用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划体系,并设立了多个部门来管理这些单位。
六、结语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历经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态。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完整现代化行政区划体系的国家,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咱们聊聊中国古时候,那地界儿是怎么划分的,那叫一个有意思,跟咱们现在可大不一样。
想当年,皇帝老爷一挥手,这地儿归你管,那地儿归他管,就跟分蛋糕似的,但分得可比蛋糕精细多了。
最早的时候啊,人们还住在山洞里,部落间划个圈圈,里头是自己的地盘,外头就是别人的了。
后来,社会进步了,人多了,地盘也得重新分。
夏、商、周那会儿,有了“九州”的说法,听着就大气,跟现在的省份似的,但那时候的九州可大多了,每个州都包含了好些个现在的省。
到了秦朝,秦始皇老霸气了,他觉得九州不够用了,得统一一下,于是就有了郡县制。
他把全国分成了好多郡,每个郡再分成县,县下面还有乡、亭,跟现在的省、市、县、乡似的,但那时候的官儿可没那么多层。
老百姓呢,也知道了自己住在哪郡哪县,出门走亲戚也能跟人吹吹牛:“我乃秦郡人士,你呢?”汉朝继承了这套制度,但玩得更溜了。
汉武帝这家伙,爱折腾,他嫌郡太大了,不好管,于是就把大郡切成小郡,跟切西瓜似的。
这样一来,郡就更多了,管起来也更方便了。
而且,汉朝还搞了个刺史制度,每个刺史管几个郡,跟现在的省长似的,但那时候的刺史可没那么多权,主要是监督的。
唐朝呢,就更热闹了。
李世民这家伙,不光会打仗,治理国家也有一套。
他把全国分成了十道,每道下面再分州、县。
这“道”啊,听起来就神秘,其实跟现在的省也差不多,只是叫法不一样。
而且,唐朝的官员们还特别喜欢到各地去巡视,美其名曰“巡察使”,其实就是出去旅游加考察,顺便看看老百姓过得咋样。
宋朝以后啊,行政区划就越来越复杂了。
什么路啊、府啊、州啊、县啊,搞得人头晕。
但不管怎么变,都是为了让皇帝老爷更好地管老百姓嘛。
而且啊,这些地名儿也变得越来越有文化味儿了,什么“姑苏”、“扬州”、“临安”,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
总的来说啊,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虽然现在我们用的是省、市、县这样的划分方式,但那些古老的地名儿和制度还是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在回味历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案我国的行政区划教案:我国的行政区划一、概述我国的行政区划是指将我国划分为各级行政区域的管理体系。
行政区划的设置对于国家统一、地方管理和民生事务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从我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以及各级行政区划的职责与权力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历史演变1. 中国传统行政区划的形成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依据地理、气候和历史因素进行划分,如以江河为界、称州郡等。
这种行政区划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
2. 近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近代以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行政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
如清朝时期的道、府、州、县的设置、民国时期的省、道、府、州、县等。
3. 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正式建立了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主要分为省级、市级和县级三个层级,并设立了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特殊行政区划。
三、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1. 省级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划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职责。
2. 市级行政区划市级行政区划是对省级行政区划下一级的行政划分,全国共设有333个地级市。
市级行政区划作为省级行政区划的下属单位,承担着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责。
3. 县级行政区划县级行政区划是对市级行政区划下一级的行政划分,包括县、市辖区、自治县、自治市等。
我国共设有2854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四、各级行政区划的职责与权力1. 省级行政区划的职责与权力省级行政区划具有制定地方行政法规、负责地方经济发展、组织地方政府工作等职责与权力。
2. 市级行政区划的职责与权力市级行政区划负责本级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职责,同时也承担地方政府的具体管理任务。
3. 县级行政区划的职责与权力县级行政区划负责本级行政区域内的基层管理、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职责,是地方政府对于基层事务的具体执行单位。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行政区划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夏朝时,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邑为单位,邑是古代中国农村的基本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
商朝时期,行政区划逐渐发展成以州为单位,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县。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成以郡为单位,郡是周朝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秦朝还设置了郡县制度,郡县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实行严格的官僚体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县下辖乡。
汉朝还设置了州、府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三国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行政区划也随之发生变化。
魏、蜀、吴三国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较为复杂,南朝梁、陈、宋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南朝齐、梁、陈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北朝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四、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政权,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县下辖乡。
唐朝还设置了府、州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道为基本单位,道下辖府、州、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2.秦汉的郡县制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4.隋唐五代十国的道州县制5.元朝的行省制6.明清的省道府县制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特点1.层级分明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3.政治、军事、民政、监察等多功能于一体四、结论正文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历史演变和特点一、引言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制度。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特点两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周朝实行分封制,国家领土被分为诸侯国,诸侯国是周王室的附属国,有义务向周王室效忠和纳贡。
周王室通过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秦汉的郡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
全国设 36 个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汉朝沿用秦朝的制度,也是郡县两级划分。
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三国南北朝时期,州成为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下设郡,郡下设县。
州的设立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也方便了地方之间的联系。
4.隋唐五代十国的道州县制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道成为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下设州,州下设县。
道州县制强调了对地方的监察和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
5.元朝的行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全国设 13 个行省,行省下设路,路下设州,州下设县。
行省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6.明清的省道府县制明清时期,省成为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下设道,道下设府,府下设县。
省道府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也为地方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特点1.层级分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层级分明,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央、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中级行政区划单位、低级行政区划单位。
这样的层级划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有利于地方之间的协作。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规律及启示
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这一阶段的地方行政区划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以封邑、郡县为主要行政单位。
其次,在秦汉时期,中国实行了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郡县,实行三级行政管理体制。
再次,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府州县制度,并逐渐形成了以州县为基础的地方行政体系。
最后,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进一步完善,实行了省、府、州、县、乡五级行政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规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与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相辅相成的,不同的政治制度会对地方行政区划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会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形式和内容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需要考虑到地理、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行政区划需要因地制宜。
最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需要坚持统一与多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保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又要充分尊重
地方的多样性和特色。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及其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和总结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推进中国现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行政区划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从古代的诸侯国到现代的省市县区,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起点。
在夏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以诸侯国为主。
诸侯国是指各地的贵族、宗室和部落首领所领导的地方政权。
这些诸侯国在夏朝时期统治着各自的领土。
商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实行了以郡县制为主的行政区划体系。
2.秦汉时期秦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县,从而使行政区划更加统一。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除了继续实行郡县制外,还设立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3.隋唐时期隋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隋炀帝实行了以州县为基础的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成为后来行政区划体系的基础。
4.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体系。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简化,设立了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体系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模式,但行政区划的细节有所不同。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主要是以省为单位,设立有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直隶、总督、布政使、巡抚、府、州、县七级行政区划体系。
5.现代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了清朝的行政区划体系,开始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划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省、市、县、区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不断改革完善,行政区划体系逐渐向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中国行政区划演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理解中国行政区划的层级结构和划分原则;3.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行政区划的定义;- 行政区划的分类: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市、县等。
2. 中国行政区划的发展历程:- 1949年以前的行政区划;- 1949年后的行政区划变革;- 当代中国行政区划的现状。
3. 中国行政区划的层级结构和划分原则:- 行政区划的层级结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行政区域的相对均衡、行政功能的合理配置等。
4. 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高度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变化;-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政治因素和民族问题的影响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和展示幻灯片,向学生介绍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划分原则。
2. 案例分析法: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以及他们的行政区划变化,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问题或故事引入中国行政区划的重要性和意义。
2. 讲授国家级行政区划的划分和特点。
3. 讲授省级行政区划的划分和特点。
4. 讲授市级行政区划的划分和特点。
5. 讲授县级行政区划的划分和特点。
6.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几个具体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化和其背后的原因。
7. 总结:回顾教学内容,强调中国行政区划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评价:1. 阶段性自测:通过问答、填空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群体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能力。
六、参考资料:1. 高中历史教材;2. 中国地理教材;3. 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层级结构和划分原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中国读本: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国读本: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篇一: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1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 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 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2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袭与变革摘要:行政区划是一个国家行政管控各个地域的区域组织系统。
行政区划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前代旧制的沿袭和依据当代需要的变革。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经历了:郡县制、州制、道(路)制、省制。
我们今天行政区划就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延续。
关键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控各个地域的区域组织系统。
主要包括行政管辖的区域、层级和政权组织等。
在我国古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中央政府实现了对各个地方的直接垂直管理。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使得行政区划在全国普遍建立起来。
秦以后各代的行政区划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对前代旧制的沿袭和依据当代需要的变革。
西周时,中央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对全部国土采取了“分邦建国”的统治方式,除了“宗周”(镐京地区)和“成周”(洛邑地区)属中央的直辖区外,其余全国其他地区分封建立诸侯国。
诸侯国的行政、军事、财政都归各国国君自行管理。
中央在地方的行政区划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直接向国君负责的县、郡的建制。
据《左转》、《史记》记载,楚、秦两个大国最早在新兼并的土地上设县。
由国君派官直接统治。
在县制出现后又出现了郡制。
郡也由国君直辖。
多设在各国的边境地区,带有边防军事管辖的性质。
最初,郡和县并无从属关系。
战国后期,郡逐渐演变成了高于县的一级行政区。
县、郡的出现应该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因此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萌芽、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为中央实现对全国的行政直接垂直管理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正式确立郡县制作为全国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
《汉书?地理志》曾记载:“秦京师为内史,(内史,领京畿诸县)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到秦末增加到40多个郡。
这些郡管全国一千多个县。
其中小郡管十几个,大郡管二、三十个县。
郡的长官称为“守”,主管行政,“尉”主管军事,“监”是监察官。
县的长官称为“令”。
秦郡县制的推行,由中央派官直接统治,实现了中央集权制。
古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形成与变革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行政区划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变革。
在古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时代和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古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形成与变革。
周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始祖。
在周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被分为诸侯国和周王室直接管理的地区。
而周王室的直接管理地区其实是比较少的,所以周王室的实际控制力并不是很强。
当时,周朝的诸侯国是周王室给予诸侯王的封地,诸侯国的大小取决于封地的面积大小。
每个诸侯国的国都有自己的官员和军队,而且这些诸侯国之间还会进行一些交流和互相支援。
秦朝时期的行政区划相比于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制度,秦朝制定的郡县制度则更为严格和细致。
秦始皇将中国本土分成了三十六个郡,郡下分为若干个县,县下又分为若干个乡镇。
为了确保秦朝能够更好地控制这些郡县和乡镇,秦始皇还规定了一个“县官不到三年不得晋升”的制度,这个制度可以确保地方官员的忠诚度和执行力。
同时,秦朝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强化这个行政区划系统,在每个郡都设立了一个郡守,这个郡守就是秦朝的代表,用来监督地方官员的工作,确保中央的意志得到贯彻。
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隋唐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唐朝规定了一个五州十路的制度,五州分别是京兆、陕西、山南、江南、并州,十路包括京畿路、河东路、河南路、山东路、北京路、山南西道、淮南道、湖南道、四川道和云南道。
唐朝还规定了一个制度,各州县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的债务,都会由中央政府进行垫付,这就确保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财力得到一定的保证。
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元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又出现了一些变化,正式实行了九边制度,将中国本土划分成了九个行省,每个行省下设若干个路和州,中央政府掌握了比较完整的控制权。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又出现了一些变化。
国家在六个路的基础上划分了十三个行省。
而清朝则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行省的数量,将其划分成了十八个行省。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行政区划是国家政权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为了统一、有效地管理整个国家,对其所辖领土按地域进行的区域划分。
行政区划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产生国家以后的一种现象,按地域划分行政区域而不依氏族划分部落,是国家区别于氏族的基本特征。
在阶级社会里,行政区域的划分首先取决于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疆域大小、地理环境,以及管理、经济、社会、人口、民族和国防等方面的需要。
因此,行政区划既因国家统治阶级需要的不同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因管理疆域、经济、社会、国防等方面的某些需要的相同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历程行政区划作为一种制度,随着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我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行政区划的萌芽阶段,郡县制的发展及州、郡、县制的产生,州、郡、县制的发展阶段,道、路制的产生及发展阶段和行省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的阶段。
(一)行政区划的萌芽阶段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体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西周没有稳定的行政制度,当时的“方国”、“诸侯国”等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与王朝之间仅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在此情况下,统一的行政区划就成为无稽之谈。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一些诸侯国的日渐强大并开始有了中央集权,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才开始有了萌芽。
春秋末年,周室颓微,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凭借对外征战,不断开拓新的疆域,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和县,并由君主直接任命官员进行管理,至此萌发了郡与县的行政区划单位。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
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仍是主体政治体制,全国还未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仅是作为其补充和改革。
(二)郡县制的发展及州、郡、县制的产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而统一天下。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秦始皇下令废除了自西周以来持续了八百多年的“封藩建卫”制,开始在全国正式确立郡县制。
中国行政区划的发展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行政区划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国行政区划的发展历程;3.掌握中国行政区划的现状。
二、教学重难点1.中国行政区划的定义和分类;2.中国行政区划的发展历程。
三、教学内容1.中国行政区划的定义和分类行政区划是国家或地方行政管理范围所划分的一种区域。
它是中国对地理部门进行的划分。
行政区划是为了行使地方政府的职能而设立的地方政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行政区划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10个级别。
2.中国行政区划的发展历程(1)早期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制度。
随着疆域的扩大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其规模、名称、形式也不断变化。
最初的行政区划是“州县制”,后来又演化为“郡县制”和“省县制”。
(2)清朝时期的行政区划清朝时期的行政区划有三级:省、、县。
其中,省由总督或巡抚管辖,府由知府或通判管理,县由县令管理。
(3)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国内开始实行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
此后,行政区划随着政治形势和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
例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对全国进行整合,行政区划发生较大变化。
(4)现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现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1949年后,中国开始实行省、直辖市、自治区、县、市、区、乡、镇、村等9个级别的行政区划,并在21世纪初建立了海南省和重庆市的两级行政管理体制。
目前中国的行政区划划分主要基于地理特征,人口和经济水平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资源1.课本;2.电子资料。
五、教学步骤1.引入:“地图漫谈”。
通过各类地图介绍中国行政区划的发展历程。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具有标示特征的地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规律和演变过程。
2.授课和思考。
介绍中国行政区划的定义、历史沿革、现状、设立及当前问题。
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古代行政区划演变过程今天,我们要谈论古代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悠久的行政区划史。
自西周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已经经历了多次演变,有数百年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古代行政区划演变过程,让我们一起看看。
首先要说的是西周到春秋。
这一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大体上是一个攻防性的行政结构。
由小国组成的邦国,其中每个小国都有自己的独立管理领地,并且分散在中国的各个地区。
这种行政模式主要是为了抵抗敌人的攻击,而其中的小国又能把自己的政治分割开来,而不给外来游牧部落留下空子。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多中心的行政形式,每个小国都有其自己的权力,但它们还是受到大国的保护。
其次,是战国(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演变。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革。
这次改革是秦始皇建立统一中国的基础,以及古代中国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形态的重要标志。
秦始皇把国家分割成36个郡,把中国从多中心形态调整到单中心形态。
汉武帝进一步把这些郡组织成州,并建立吏治管理体系。
此外,汉武帝还设立了十六州,使得中国的行政区划成为今天熟悉的形式,同时也为今天的行政区划架构奠定了基础。
第三,是三国时期,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进一步完善了秦汉时期的基础。
魏国继续将国家分为十六州,同时增设附庸国,形成了一种半自治的政治结构。
蜀国则把国家分为三十六郡,建立自治郡管理体系。
后来,刘备收归蜀国,最终建立了蜀汉,整体将国家分为三十六郡,与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类似。
最后要提的是晚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演变。
晚清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重大的调整,开始分为省、郡,一般都被晚清官僚的立足点。
这种新的行政区划模式与之前的汉族集权政治模式不同,把中国的政治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国家官府对普通民众施行政策,另一个是省和郡机构对民间社会进行管理。
另外,晚清还提出了“财政省制”,通过在省内设立财政机构,实行本地政策的执行,从而更加有效地管理各省,这也是现今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
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
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
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
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400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
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
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
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
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边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发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秦分天下为36郡,标志着郡县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制度已正式确立。
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州制时代
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在东晋与南朝还实行一种特殊的地方政区划制度,即侨州、郡、县制。
该制度是为安置西晋永嘉之乱后的北方移民,笼络人心,维护统治。
侨州、郡、县制度是东晋南朝地方行政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它搞乱了地方正常的行政区划,不利于行政统一和国家的有效管理,也加速了州制的变革,直至隋朝建立后,侨州、郡、县才彻底废除。
四、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变革——道路制时代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宋代沿袭唐制,仅将“道”改名为“路”,这表明我国唐宋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进入道路制时代,先后长达600年左右。
辽朝所采用的州县制基本上承袭唐代制度,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京城所在地称府。
又在州之上以五京为中心,分成5道:即上京、东京、中京、西京、南京,亦称五京道。
后又受宋代行政制度影响,表现在道一级所设行政机构就仿效宋代路一级行政机构,采取三权分立制度,所设总管府掌一道之军权,似宋路中“帅司”的安抚使;所设处置使掌一道司法监察之权,似宋路中“宪司”的提典刑狱司;管理财政的名称不一,南京道为转运使司,上京道为盐铁使司,东京道为户部使司,中京道为度支使司,西京道为计使司,似宋路中“漕
司”的转运使司。
辽代道下设州,而州下又有属州,有的属州领县,有的属州不领县,不领县的属州实际似县,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沿革史上又是一种新现象,发展至后来,便有直隶州与散州之分。
金代行政区沿袭宋制,全国分路而治,路下辖府(州)、县,金路与宋路相似,亦是分权而立,金设置四使:一是都管府,先兼管军民事宜,后成为民政机构;二是转运使司,掌管财政;三是提刑使司,掌管司法监察;四是统军使司,掌管军事。
金置的州除府之外,又按不同等第分为节度州、防御州、刺史州等名目,都是同一级行政区划,性质未改变。
纵观唐宋道路制行政区划,有几个基本特点:①地方最高行政单位是道或路,始终未变;②始终实行道(路)—州(府)—县三级行政区划;③引进府、军、监等行政区划单位,特别是府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广泛采用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
五、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完备——省制时代
自元代开始,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进入省制时代,省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历经元、明、清三代,直至当今,省仍然是我国地方最高行政单位。
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一级政区是行省,二级政区为路,三级政区为府(州),四级政区是县,路领府、州,府、州辖县,但也有少数重要地区成为不隶属于路而直隶于省的直隶府、直隶州,而隶属于路的府(州)称为散府(州)。
路设总管府,长官为总管,府设知府或府尹,州设知州或州尹,县设县尹。
自路至县的各级机构均设掌印办事,拥有实权的蒙古管事官,即“达鲁花赤”一员,由蒙古人担任,其蒙古语意为镇压者、制裁者、掌印者,他既是各级行政机构的首长;又负有监督同级行政官吏的职责。
纵观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革,一是废除路;二是府成为二级行政区划单位;三是实行三级和四级行政区划混合制,而以四级制为主。
清代沿袭明代地方行政体制,仍实行省制,并由十五省增至二十三省,从而为我国现代省级政区的划分奠定了基础。
清代省级行政长官为巡抚,掌一省军民财政和监察大权,布政使则成为协助巡抚管理民政的肋手,俗称“藩台”;按察使是协助巡抚掌监察的助手,俗称“臬台”。
省以下的二级行政区是府和直隶州,三级行政区是县或散州,长官职责与明代相同,但亦有变化:其一是在新开垦的地区设置“厅”的区划单位,亦有直隶厅与散厅之分,直隶厅与府、直隶州平行,直隶于省,一般不领县;散厅则隶属于府,与散州、县相平行,成为地方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其二是清代省辖直隶州才领县,而府辖散州则不领县;其三清代以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级行政区划系统为主;其四,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设盟、旗行政单位,盟相当于内地的府,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其五,清代设厅,直隶厅地位低于府,但高于直隶州,因此,清代省以下行政区划单位的称呼顺序为府、厅、州、县。
综上所述,自秦统一以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魏晋南北朝及隋代的州制;唐宋时期的道路制;元、明、清时代的省制这四个建立、发展、变革和完善的阶段,其沿革发展变化的特征有如下几点:①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则是相对的。
②不同历史时代,各地区在行政区划中的地位是有差异的。
一般说来,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地区,其行政区划的地位较高,设置也比较密集;反之,则地位较低,设置也比较稀疏。
③尽管我国每个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单位都在变化,但变化最大,最为频繁的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秦为郡;汉为郡与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
其辖区范围、行政职责和官员的设置都有差异。
④历时两千余年,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
⑤愈早设置的行政区划单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地位愈低的发展趋势,如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在秦汉降为二级行政区划单位,魏晋南北朝则降为三级行政区划单位,至元明时期则降为四级行政区划单位。
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系统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秦汉为二级制;魏晋南北朝为三级制;隋为二级制;唐宋为三级制;元、明为三级和四级混合制,以四级为主;清代为三级制。
可见,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在郡县制时代以二级制为主,州制时代和道路制时代以三级制为主,省制时代前期以四级制为主,后期以三级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