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汉水流域农业和工商业发展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7
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特征12-01-27 作者:佚名编辑:汪怡青汉水又称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74300平方来,跨甘、陕、川、豫、鄂5省79个县市。
丹江口以上为上游,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钟祥以下为下游。
汉水流域地处我国中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之间,靠近秦岭——淮河这条最重要的自然分界线。
这种特殊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汉水流域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明显地具有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人文地理特征。
一、汉水流域是联系中国南北与东西的纽带汉水流域地处我国中部,介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秦岭耸立于此,巴山绵亘于南,汉水横贯其中,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壮美地形。
汉水河谷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的走廊;流域内的汉中盆地、南阳盆地和襄樊盆地,又是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南北交往的通道,在它们的周围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几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北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东北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平原,东南是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西南是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
历史上南北对立时期,双方的征伐攻守主要在黄河、长江之间的汉水、淮河流域进行,争夺的焦点是汉中、襄樊、寿春、徐州。
这四个城市分别位于古代中国北方与南方联系的四条主要交通干线上,是所谓“天关”、“地机”、“九州咽喉”。
就山川形势的险要来说,汉中、襄樊又在寿春、徐州之上。
南宋人张浚说:汉中“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
”①晋朝人庾翼说:襄阳“西接益梁,与关陇咫尺;北去河洛,不盈千里;水陆流通,转运无滞,进可以扫荡秦赵,退可以保据上流。
”②仅水流域这种战略地位也受到外国学者的重视。
世界著名学者、已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博士说:“汉水上游是古代盛地,因为汉水发源于秦岭南麓,从这里有道路通往渭河流域、北面的关中地区和西南面的四川地区。
因此,在中国的整个历史上,汉水流域是长江流域和上述几个地区之间的著名通道。
福建省宁德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大运河文化的特质是什么?“千年运河、沟通南北”是大运河区别于长城、黄河的重要特点,在“千年”与“南北”所建立的时空之中,运河“沟通”的功能最为显著。
兼具运输功能、生活场域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经纬中国、运通华夏”的河流,还是一种“利器明德,以厚民性”的文化。
在“大运河”全景意识之下,大运河物理空间中的“通”在文化空间中演化出了联通、流通、变通和融通等多重特性与价值。
“联通”是运河人工开挖并利用自然河道联江达海以通四域的功能。
封山浚川、连接江河湖海是中国传统“天下观”和帝王交通天下的文化理想。
自春秋以来,各级各类政权所不断进行的开凿运河的实践,正体现了对这一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
时间脉络中,运河经历了由区域内至区域间进而纵贯南北的过程。
隋唐以降,大运河联结的范围扩大,进而实现了五大河流之间的沟通,并且在唐、宋时期以浙东运河为通道,实现了运河与大海的连接,将运河区域连接至世界范围。
在政治领域,隋唐宋至元代,运河从人字形到一字形的改变虽未改变政治中心对江南财富的依赖,但将国之都城逐渐从黄河流域拉至运河并作南北分布。
大运河跨越区域之畛域,进而通过其他东、西之自然河流及交通枢纽相互联结,共同构建了中国地域的线性框架格局,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部分解决了集权政治的稳定性、区域地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问题,保证了国家统一和安全。
“流通”是运河因联通而带来的物流与信息传播,以及进而形成的社会流动。
漕运无疑是运河最重要的流通功能。
漕运是国家行为,而包括漕运在内的物资与信息流通则不仅是“国之制”,还是形塑中国社会发展的“利之道”。
汉江流域的商业与文化变迁汉江流域,是中国五大流域之一,流经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五省,覆盖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和文化古迹。
自古以来,汉江流域一直是中国最具活力与商业魅力的地区之一。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江流域的商业与文化传统也在不断地变革和演进。
古时候的汉江流域,因为地域广博,地理气候上的因素,许多城市都被赋予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气息。
例如,南阳古城就是如此。
在古时候,南阳被誉为“天下第一城”,曾经是汉代的都城,名人辈出,盛产黄石和牛皮纸,成为当时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
而传统的商业模式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逐步转型为以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小居民区域性集市,如南阳的孔子市场和裴令公市场。
然而,自16世纪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汉江流域的商业体系逐步从与地方经济紧密相关的小规模商业逐渐转向了商业城镇,积极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例如,作为历史悠久的洛阳城,随着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大型的商业街和现代化的商业中心,丰富了城市的生活并使其更具有活力。
然而这种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近年来,随着市场萎缩和电商的迅猛发展,许多传统商业区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压力。
例如,随着社会与市场的发展,古老的孔子市场沉寂了许多年,很难再让人看到它辉煌的往日风采。
而随着更多的人转向线上,并且习惯于通过电商渠道进行购买,线下商业市场面临的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
许多传统商业区和商业街也逐渐面临着重大的危机。
然而,汉江流域的商业与文化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在商业模式和文化传承方面,我们仍然可以寻找到新的可能性与潜力。
例如,沿着汉江滨江的洛阳古城,以及汉江上游的宜昌、荆州等城市,正积极探索借助互联网和科技的商业模式,让汉江流域重新焕发出活力。
在文化传承方面,汉江流域也积极创新,大力弘扬汉江文化的特色,拓展汉江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产品,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文化活动和旅游游览感受到汉江历史文化的魅力,也为汉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一、汉水流域(著作)1、国家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数字化资源库里《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一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府、州、厅、县城的形态与结构”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汉水流域聚落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1368—1953)”(2011年度)的研究成果。
本书全面考述了汉魏六朝、唐宋以及元明清时期汉水流域治所城市的建城过程、城郭规模与形态、城郭内外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划。
共481页《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本书探讨了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自然、人群、经济与聚落;青铜时代汉水流域的文化演进、城邑分布与居住形式等内容。
P28-P37,共630页2、国家图书馆方正电子图书中查阅有关汉水流域与汗水文化的著作共16部。
其中《汉水文化论纲》共695页,本书从汉水流域古老的文明历史渊源、汉水文化的类型构成、汉水流域的文化结丛、汉水流域的特色文化形态、汉水文化的精神要素分析和汉水文化个案解析等六个层面系统地梳理了汉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古今概貌,揭示了汉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地描绘了汉水流域具有典型意义、五彩纷呈的文化事象和民风民俗,对于汉水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固执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做了深刻阐述。
《长江古城址》一书共三章,413页,介绍长江古城址。
内容包括岷江流域古城址、洱海镇池间古城址、长江沿岸古城址、汉水流域古城址等。
其中第190-229页描述的是汉水流域古城址,其中包括襄樊邓城、宜城楚皇城、荆门马甲埦城、天门石家河城、应城陶家湖城、应城门板湾城、云梦楚王城和孝昌草店坊城一共八座古城。
《汉水上游与蜀道历史地理研究》一书共332页,其中第32—47页叙述了汉水流域与秦汉王朝的兴盛,第48-77页叙述了汉水上游军事历史地理研究和汉水流域与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战略。
172-179页描述了历史时期汉水流域的文化政治地位以及从汉水流域的历史经济盛衰看其在西部开发。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以两汉时兴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规定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5.两汉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1.联系讲解法。
对于黄河在两汉时常决口的原因要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
2.图示讲解法。
这一课涉及到一些农具名称、手工业生产工具名称。
因时间久远,学生平时接触又不多,只能用投影或电脑注示,教师边演示边讲,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3.归纳法。
对于两汉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可让学生用看书归纳的方法,这样可使知识更系统、条理一些,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
4.讨论法。
对于西汉盐铁官营和在城市里的一些规定,可采用讨论法。
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教具准备1.投影仪或电脑。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城镇的发展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两流域之间,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
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与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的城镇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
秦统一后,将淮河流域的“淮夷”散为民户,彻底消除了江淮一带的民族界限。
至汉代淮夷已完全融人汉族大家庭之中。
汉武帝时两次将原居于今福建、浙江一带的东匝、闽越人迁往江淮地区。
民族融合与人口的增加,加速了该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武帝期间,山东被河灾,数岁不登。
朝廷令饥民“流徙就食江淮之间,欲留留处”①,不仅增加了江淮地区的人口,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刺激了人口的繁衍。
西汉时,徐、充一带“人稠土狭,不足相供”。
至西汉末,颖川郡人口密度达192人/平方公里,淮阳国达147人/平方公里。
临淮郡、东海郡、沛郡、广陵国的人口都有所增加。
东汉时,淮南人口显著增加,如扬州人口由西汉时的320万增加至433万多。
随着人口的增加、工商业的发展与交通的畅达,淮河流域的城市也大为发展。
泅水流域的陶(定陶),唯水流域的唯阳,淮滨的寿春,以及宛(南阳)、阳翟(登封告成镇)等都成为当时的交通都会。
例如陶,北有济水达于河,南有洒水至于淮,交通颇为发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处南北政权对峙形势下的淮河流域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
历次战争以后恢复与重建的城市,大多就是军事重镇。
从总体上瞧,军事、政治成分重于经济就是这一时期淮河流域城市的突出特点。
为适应政治、军事的需要,城市建设有较快的发展。
但到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城市的经济成分明显增长。
许昌(治今河南许昌市东),即汉代之许县,隶属颖川郡。
以许昌为中心的颖川郡就是曹魏社会经济最早恢复的地区之一,这里不但设有宫室殿宇,而且建有大型的粮仓与兵库,称“许昌别库”。
北朝时,许昌一直就是中原地区的一个军事重镇。
高一历史《元代的都市经济》知识点总览元代的都市经济是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元代,由于对外贸易的开展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都市经济出现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对元代的都市经济进行知识点总览。
一、元朝对外贸易的开展元朝以其庞大的国土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对外贸易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元代设立了一系列的港口,并制定了一定的海运政策,鼓励商人进行对外贸易。
同时,元朝还与中亚和西亚建立了贸易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的商贸往来。
二、都市经济的发展1. 商业与手工业的繁荣:元代的都市经济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导。
商业活动集中在城市中心,如开封、临安等地,市集设立规范,并且被政府管理。
手工业方面,元代手工业制造技术进一步发展,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手工艺品,如陶瓷、丝织品等,这些产品通过商业渠道流通到各地。
2. 银行业的兴起:元代兴起了一种新的金融制度——银行业。
元代的银行采用了现金结算的方式,并且开设了许多分支机构,方便人们进行存取款业务。
银行的兴起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和经济效率。
3. 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元代时期,江南地区成为了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江南地区盛产丝绸、陶瓷等产品,而且地理位置靠近河流,交通便利,成为商贸活动的重要中心。
同时,江南地区的农业也发达,大量的农产品供应了城市居民的需求。
4. 都市规划和建筑发展:元代的都市规划和建筑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元代规划了许多都市,如北京、南京等,建设了一系列宫殿、城墙和街道,这些规划和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都市经济的发展。
三、赋税制度的改革元代实行了一系列赋税制度的改革,对都市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代推行的系统赋税制度,分别对商业、手工业和农业进行赋税,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这种赋税制度使得都市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且提高了国家财政收入。
总结:元代的都市经济在对外贸易的开展、商业与手工业的繁荣、银行业的兴起、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P67)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师]经过统治者的治理,西汉经济有了发展。
东汉时期统治者也励精图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节。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
(10分钟)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学生复述)[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补充: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
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
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
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
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
因此,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
汉武帝与东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
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
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
现在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动脑筋题目?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
汉朝的农业与手工业古代经济的发展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汉朝期间,农业和手工业成为经济的两大支柱,共同推动了古代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汉朝时期,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
汉朝秉承“以农为本”的思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为了增加农田面积并提高农业生产力,汉朝实行了土地改革,取消了秦朝以来的均田制度。
这样一来,地主阶级和农民都能够自由买卖土地,从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行“封禁”政策,限制过度放牧和破坏森林资源,从而改善了环境,特别是水土保持。
这不仅有效地遏制了河流的泛滥,还提高了农田的利用效率。
同时,汉朝推广了农业技术,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如深耕技术的应用、农田灌溉系统的建设等,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农民在汉朝时期也积极地尝试种植新的作物,如玉米、番茄等。
此外,汉朝还鼓励农民养殖家禽、牲畜和鱼类,以满足人民对食品的需求。
这些举措对农业生产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手工业的发展在汉朝时期,手工业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汉朝积极鼓励和支持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丝绸、陶瓷、铁器等传统产业。
丝绸是汉朝时期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与外国进行贸易,促进了丝绸的出口,并扩大了对外贸易的规模。
陶瓷也是汉朝著名的手工业。
汉代的陶瓷制作精美,如汉代的汝窑、定窑等制品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此外,汉朝还发展了铁器制造业,铁器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铁器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手工业的发展不仅仅带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也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商业和文化的繁荣。
总结汉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元代汉水流域农业和工商业发展初探作者:李倩摘要:元代汉水流域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其重要因素是因为农业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和商品流转,庞大约水陆交通网为全国大小城镇之间的商品流转、贸通有无以至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提。
与此同时,世祖忽必烈用汉人,行汉法,在进攻南宋时,告诫统帅伯颜不“杀人”,并诏谕士农工商“各安己业”。
其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为汉水流域地区的社会稳定,民众安居乐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使之达到“一方安之”。
关键词:元代;汉水流域;经济发展汉水(亦称汉江)发源于陕西行省兴元路沔州(今勉县)以西(今宁强县),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河南行省的襄阳路(治今湖北襄樊市)而达湖广行省的汉阳府(治今湖北武汉市)。
它的两岸还有不少支流和众多的湖泊网络。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汉水自古以来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物产众多,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富饶地带之一。
历来,对元代经济发展的研究,史学界已作过深入研究.但对元代汉水流域一带经济领域的考祭,迄今为止,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
有学者认为,元朝统治期间,破坏性很大,诸多方面(包括经济)不可能发展很快。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笔者认为,元统治期间,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元世祖忽必烈用汉人,行汉法,在进攻南宋时,告诫统帅伯颜不“杀人”,并诏谕士农工商“各安己业”。
其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为汉水流域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安居乐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本文拟就元代农业和工商业发展情况谈一些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重农措施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之际,战祸频仍,北方和两淮地区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耕地荒芜,荆棘丛生。
饥饿的农民无力耕垦。
到处流窜,所幸江南农业生产还没有遭受大的破坏。
元朝建立后。
开始重视农业,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作为巩固新政权的紧迫任务,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汉水流域一带的主要作法是:1.广置屯田。
元代屯田规模之大,分布地区之广,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在蒙古灭金。
元灭南宋之时,屯田起了重要的作用。
元人王恽说:“南北之势,我可以取彼,此必然理也。
然馈饷转输,古无良法,正有屯田待以岁月,为古今上策耳”①。
蒙金、宋元战争使正常的农业生产无法进行,而只有屯田这种方式才能在战争的条件下从事生产。
因此可以说,没有襄阳路和南阳府等地的屯田,伯颜由汉江而下灭亡南宋几乎是不可能的。
元朝建国后,广置屯田,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在屯田中,朝廷经常抽调一些习农之入前往屯田地区指导屯田人员耕种,为那些地方的农业发展输入了技术力量。
在经营屯田的同时,朝廷还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水利建设,不少地方的水利渠道因屯田而修建起来。
早在定宗贵由时,大将夹谷龙古带行省事于兴元路(治今陕西汉中市)。
夹谷龙古带令部下“垦田数千顷,灌以龙江之水”②。
宪宗时,忽必烈遣汪德臣、汪良臣等在利州(即广元路,治今四川广元县)附近白水等地辟置屯田③。
利州路治曾一度徙治于南郑(今汉中)。
元朝建立后,广泛屯田。
至元六年(1269年),立唐州(河南唐河)、邓州(河南邓县)、申州(即南阳府,治今河南南阳市)、裕州(治今河南方城县)屯田④。
至元十年(1273年)元军攻克襄樊之后,元朝政府充分利用“江淮在宋为边陲,故多闲田”⑤。
“黄河迤南,大江迤北。
汉水东南,两淮地面,在前南北边徼中间,歇闲岁久,膏肥有余,虽有居民耕种,甚是稀少”⑥。
两淮“兵革之余,荆棘蔽野”,若将“上自钧(今钧县)、光(今光化。
都临汉水边)。
下至蔡(今新蔡县)、息(今息县)”的荒地给边民屯种,不数年即可“剪去荒恶,荡为耕野”⑦。
同年,宋将吕文焕投降后。
又于襄阳府(即襄阳路,治今湖北襄樊市)留“熟券军”置屯田⑧。
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汉军、新附军兵士及昆一万五千余户在德安府(治今湖北安陆县)境立屯⑨。
大德元年(1297年)十二月,朝廷徙襄阳屯田合刺鲁军于南阳,户受田百五十亩,并授给种子、耕牛等必要生产物资⑩。
皇庆元年(1312年)。
遣户部尚书马儿经理河南屯田⑾。
同时,把武昌等地的人移往西北一带屯田。
至元八年(1271年)。
忽必烈签发旧贯鄂州(即武昌路,治今湖北武汉市)、随州(治今湖北随州市)的“降民”一千一百零七户迁往中兴路(即宁夏府路,治今宁夏银川市)居住,“计丁给地,立三屯”⑿。
2.鼓励垦荒。
如何把流亡的农民安置好。
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起来,重新生产粮食,蒙荣农村,开拓租税来源,从而巩固新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元政府的一项当务之急。
元政府允许农民开垦荒地。
规定:“凡是荒地,俱是在官之数,若有余力,所其再开”⒀。
“凡荒闲之地,悉以付民,先给贫者,次及余户”⒁。
把荒闲之地用法令形式规定为封建皇朝所有,只要农民有劳力的都允许报官开垦。
大规模的垦荒,使农民缺乏耕地的问题得以缓解。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十一月,朝廷因“以江淮间自襄阳至于东海多荒田,命司农司立屯田法,募人开耕,免其六年租税并一切杂役”⒂。
政府并从牛、种、农具、衣、粮上资助垦荒农民,从赋税差役上优待垦荒农民,“官授之卷,俾为永业,三年后征租”,从产权上鼓励垦荒农民⒃。
王祯主张开荒,一再强凋“坐贾行商,不如开荒”。
他谈及汉沔(今湖北汉水流域一带)、淮颖(皖北一带)等地多刨开荒地,当年种芝麻,收获良好,有的“盈溢仓箱”以至“速富者”⒄。
河南在金亡时“民疏土旷”,是时(世祖后期) “民生日集,地窄人稠,与江南无异”⒅。
“汉中之田,辟已十七”⒆。
优惠的垦荒措施在汉水流域一带得到了施行,不仅有力促进了汉水流域一带的垦荒进程,而且大大扩展了垦荒面积。
3.兴修水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水利灌溉,既能扩大拼地面积,又能防止水旱灾害,促进作物增产。
元朝政府认为“农桑之术,以备旱暵为先”⒇,把兴修水利摆在重要位置。
廉希宪在江汉“泻蓄水于江,得田数万亩,为贫民业”[21]。
游显在襄阳,“复堰铁拘壅湍水为渠,溉稻田千数百顷,人赖其利”[22]。
襄阳城濒临汉水,岁有水患。
至顺元年(1330年)任襄阳路达鲁花赤的谙都刺串民为筑堤城外,遂以无虞[23]。
汉水流域一带土质肥沃。
在宋代,知荆州军陆九渊说:“荆襄之间,沿汉沔上下。
膏腴之地七百余里,土宜麻麦”[24]。
七百余里的膏腴之地出产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极其丰富。
苏轼在武昌一带所见的情况是:“对岸武昌,山水极佳,柑橘,椑柿极多。
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25]。
欧阳修诗云:襄阳“罗縠纤丽药物珍,枇杷柑橘荐清樽”。
“锦苞玉笋味争新,风林花发南山春”[26]。
柑橘、枇杷、芋头、椑柿已是常见之物。
到元代,汉水流域一带,粮食作物和蔬菜果品如马可.波罗所记的兴元路(今汉中) “彼筹收获麦稻及其他诸谷,量多而价贱。
缘土地肥沃,宜于一切种植也”[27]。
经过夹谷龙古带“垦田败千顷,灌以龙江之水”后,“收皆亩钟,敖庾盈衍”[28]。
当马氏由华州起程到京兆府城(陕西西安市)见到该地“工商发达,树木园林既美且众,田野桑树遍布,此即蚕食其叶而吐丝之树也”。
其注一云:“陕西气候在马可,波罗以后大有变化。
天气甚寒,已不复种植桑竹,须至西安府东南三百公里汉水上之老河口。
始见有纺丝者也”[29]。
二、整治和保护政策与工商业的繁荣和发展元代汉水流域的工商业頗为发达。
其重要因素在于,一是流动人口的增加,促进了手工业品和商业服务需求的增长。
二是元政府曾把北方一些地区的工匠迁到汉水流域一带。
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徙甘、凉御匠五百余户于襄阳”[30]。
如此多的御匠来到襄阳,对促进当地手工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元代汉水流域交通线路的开发比前代有了新进展,遍及各地的驿站构成了一幅密集的交通网。
便利的水陆交通带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31]。
1、手工业发展提供了交通工具和商品与市场。
元代汉水流域的手工业发展一方面因农业发展为其提供了原材料,同时也是在前代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断发展的。
造船业。
鄂州、襄阳历来都是造船的重要基地。
在武昌,两宋时期、由于造船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船舶体积不断增长增高,可以看出造船工场规摸在不断扩大。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平定江南,曾遣使前往荆湖地区“造大舰及政黑龙船数千艘”[32]。
南宋时,由于鄂州一带造船业发展很快,屯驻于此的军船数以千计。
陆游在描述鄂州江面上举行的一次军事演习时,有过这样的精彩描述:“大舰七百艘,皆氏二三十丈,上设城壁楼橹,旗帜精明,金鼓镗鞈,破巨浪往来,捷如飞翔”。
船舶规模之宏,航行速度之快,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可观的。
后来虽在庆元六年(1200年)、嘉定十六年(1223年)和嘉定十七年(1224年)的三次暴风中被损毁800多艘,但直至宋末,常驻此地的战船仍达数千艘之多。
咸淳十年(1274年),元军在攻拔汉阳的战斗中,一次就焚毁宋军战舰3000艘。
当然,这些船舶并不全由鄂州承造,但由鄂州承造一部分完全可能,否则,对于元末陈友谅大造樓船之举,便无法作出圆满的解释。
到元代,鄂州造船具有相当雄厚的基础。
贾居贞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即于武昌路“造船百效(十)艘,驾以水军”[33]以增强武昌路的社会秩序。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廷欲东征日本.大造海舟,时镇戍鄂州的郑制宜“造楼船何家洲”[34]。
次年,为利用济州河运粮京师,又命江南三省(指江浙,江西、湖广)造船3000艘。
元末。
南方红巾军倪文俊在鄂、汉“联巨舟为阵,楼船高十余丈,绵互数十里,望之如山”[35]。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建都武昌的陈友谅在江州一战中被朱元璋打败,为与朱元璋决战,大造楼船战舰,加紧训练水师。
未及两年。
便造成楼船数百艘,练就水军号称60万。
对陈友谅所造战舰,史料中是这样介绍的:陈友谅“大作舟舰,高数丈,饰以丹漆,上下三级,级置走马棚,下设板房为蔽,置橹数十其中,上下人语不相闻,橹箱皆裹以铁。
自谓必胜,载其家属百官,空国而来。
兵号六十万,攻南昌”[36]。
船高达数丈,其长至少也在几十丈以上。
船的设计也颇见匠心,通船分为三层,而且层层置有走马棚,并有相当坚实的夹层,以便上下层之间,人马各不相扰。
为使如此庞大的船体能迅速前进,船上置有几十只橹,并以铁裹之,暗藏船腹之中,装饰也很漂亮,全是丹漆饰之。
若以600艘计,每船平均载1000人,包括马匹及各种辎重在内,净载重量大约在1500吨左右。
没有相当水平的造船技术和一批精通于设计、绳墨,锻造、油漆等技术的各种造船工匠,要造出如此众多、如此规模的战船,是不可能的。
为承造这批战舰,当时汇集于此的造船工匠可能数以万计。
在襄阳.至元十年(1273年).綦公直行荆南等处招讨司事,时元军正进攻襄阳,“枢密院命(綦公直)督造战舰,运舟”[37]。
同年六月,“敕襄阳造战船千艘”[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