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4.21 MB
- 文档页数:95
机械通气期间的呼吸道管理引言呼吸机通气是重症患者治疗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机械通气期间的呼吸道管理是确保患者安全、有效通气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机械通气期间的呼吸道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
呼吸道管理的目标机械通气期间的呼吸道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道感染、降低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通畅是机械通气的前提,只有通畅的呼吸道才能保证患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通畅的呼吸道还能减少气道阻力和工作负荷,提高机械通气的效果。
2.防止呼吸道感染:机械通气期间,呼吸道容易受到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包括定期清洁呼吸机和管道、减少呼吸机调整次数、降低气道内压力等,来避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3.预防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机械通气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气压伤、气胸和声带损伤等。
通过合理的呼吸道管理,可以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呼吸系统。
呼吸道管理的基本原则在机械通气期间,呼吸道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定期评估呼吸道状态:呼吸道状态是实施呼吸道管理的基础。
每天都需要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评估,包括气道湿度、分泌物的数量和性质等。
2.维持适当湿度: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呼吸机通入的气体会干燥呼吸道,增加分泌物黏稠度,影响气道通畅。
因此,应保持适当湿度,通常是使用热湿化器或加湿器。
3.定期清洁呼吸机和管道:呼吸机和管道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来源。
应定期清洁呼吸机和管道,避免细菌和病原体滋生。
4.避免呼吸机过度调整:频繁调整呼吸机参数会增加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在机械通气期间,应尽量避免过度调整呼吸机参数,只有当患者需要时才进行相应调整。
5.降低气道内压力:机械通气期间,气道内压力过高也会增加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应该尽量降低气道内压力,避免压力损伤。
呼吸道管理的具体操作技巧1.清洁呼吸机和管道:每天都应清洁呼吸机和管道,使用温和的清洁剂和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清洁。
机械通气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机械通气是指通过机械装置向患者提供呼吸支持,改善气体交换和缓解呼吸困难的一种治疗方法。
然而,机械通气也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肺损伤、气管导管相关并发症、呼吸肌无力等。
因此,提高机械通气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对于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一、机械通气技术操作的预防1.气道管理:机械通气前应对气道进行充分评估,包括气道的通畅性和是否存在异物,排除气道阻塞的因素。
定期检查气道导管的位置和固定情况,预防导管意外脱出。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较短的导管,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和损伤。
2.适应症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机械通气模式和参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需要进行个体化设置。
对于有条件的机械通气患者,应尽早进行呼吸机脱机的评估,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
3.厌氧防护:保持气管内套管的氧气浓度不低于30%以预防低氧损伤。
避免氧气过度输送,降低肺泡氧中毒的风险。
二、机械通气技术操作的处理1.肺损伤的处理: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是机械通气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气压伤和肺过度膨胀伤。
对于气压伤,应适当降低患者的气道峰压,控制潮气量和气道平台压力,避免过度充气。
对于肺过度膨胀伤,可通过减少潮气量、调整PEEP水平等方法来降低肺泡内压力,预防或减轻肺损伤。
2.气管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气管导管的位置和固定是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一旦出现气管导管意外脱出、误吸、气道压力伤、声带损伤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確保气管内套管畅通,及时进行导管调整或更换,保证气道的通畅性。
3.呼吸肌无力的处理:机械通气会导致患者呼吸肌的废用性衰竭,应进行相关评估和处理。
适时进行呼吸肌锻炼,如采用间歇性断续卸载逐渐减少机械通气支持,以保护和恢复呼吸肌功能。
4.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机械通气患者的并发症常常会在早期发生,促使开展早期干预。
因此,临床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机参数,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在患者情况恶化前采取措施。
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管理的研究进展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 214001机械通气是利用呼吸机的机械装置产生气流和提供不等氧浓度,通过增加通气量、改善换气和减少呼吸功,以达到改善或纠正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碱失衡的治疗措施[1]。
人工气道的建立是治疗及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2],但其可使呼吸道的加温加湿的功能丧失,水分丢失增多,从而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干结,纤毛活动减弱,进而容易致气道阻塞、肺不张或感染率升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1机械通气病人气道湿化的目的正常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加湿的作用,使进入肺泡气体达到人体体温,并被水蒸汽所饱和。
在ICU危重病患者中,有许多需要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的正常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的功能消失,从而导致气道内黏膜假复层柱状上皮和立方上皮的破坏和扁平化,细胞变性、脱落,气道损伤后反应性充血,最终导致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受损、小气道塌陷、肺不张等,同时由于咳嗽反射受抑制,分泌物滞留在支气管中,可导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减少,肺顺应性下降,而诱发肺部感染[3]。
人工气道必须充分湿化,来保持气道湿润,维持呼吸道分泌物的适当粘度,才能维持气道粘液—纤毛系统正常生理功能和防御机能,减少和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气道的有效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项重要的措施[4]。
2湿化液的选择临床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湿化液有以下选择:2.1无菌注射用水:系低渗液体,通过湿化吸入,为气管黏膜补充水份,保持黏膜-纤毛系统的正常功能,主要用于气道分泌物黏稠、气道失水多以及高热、脱水病人,但是注射用水对气道的刺激性较大,如若用量过多,可造成气管黏膜及细胞水肿,增加呼吸道阻力。
2.2无菌蒸馏水:蒸馏水内不含杂质,临床广泛应用于呼吸机常规气道湿化。
2.3生理盐水:系等渗溶液,主要用于维持气道黏膜-纤毛正常功能,但进入气道后,随着呼吸时水份的蒸发,氯化钠浓度逐渐增高,在气道内形成了高渗环境,导致痰液脱水变稠而不容易咳出。
机械通气护理的要点
机械通气是一种医疗手段,它可以帮助患者维持呼吸功能,通常用于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等场合。
在机械通气护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 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通气模式包括容量控制通气、压力控制通气等,参数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吸氧浓度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态,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机械通气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2. 有效的气道管理:机械通气需要通过气道将氧气和空气送入肺部,因此需要对气道进行有效的管理。
包括保持气道通畅、定期吸痰、适时更换气道导管等。
气道管理的不当可能导致气道阻塞、感染等并发症。
3. 监测呼吸机参数和患者生理指标:呼吸机参数需要定期监测和调整,以确保呼吸机的工作状态良好。
同时,需要监测患者生理指标,包括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以及对患者的意识、呼吸努力等情况进行观察。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可以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4. 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机械通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为了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需要严格执行手卫生、使用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呼吸机附件等措施,提高机械通气操作的安全性。
5. 适时拔管和康复护理:机械通气是一种暂时性的治疗手段,在患者病情好转后需要适时拔管。
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包括呼吸康复、营养支持、床位复健等,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引言:机械通气是一种通过机器设备辅助或代替患者自主呼吸的治疗方法。
在机械通气中,气道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气道管理可以确保气道通畅,减少并发症,提高机械通气的效果。
本文将从气道保护、气道通畅和气道分泌物清除三个方面探讨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
一、气道保护在机械通气中,气道保护是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通过有效的气道保护措施,可以减少气道损伤和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常见的气道保护措施包括正确的气道插管和气囊充盈压力控制。
1. 气道插管气道插管是机械通气的关键步骤之一。
插管时应采用无菌操作,确保插管的安全和有效。
在选择气管插管尺寸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体格特征进行合理选择。
插管后,要及时进行固定和验证插管的位置,以确保插管的稳固和正确。
2. 气囊充盈压力控制气囊充盈压力的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气道损伤。
因此,对于患者的气囊充盈压力需要进行合理控制。
一般情况下,成人患者的气囊充盈压力应控制在20-30 cmH2O之间,儿童和新生儿患者的气囊充盈压力则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二、气道通畅保持气道通畅是机械通气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合理的气道管理措施,可以防止气道梗阻和阻塞,确保机械通气的顺利进行。
1. 气道吸痰气道分泌物的积聚可能导致气道梗阻和感染。
因此,定期进行气道吸痰是非常必要的。
气道吸痰可以通过开放式吸痰和闭式吸痰两种方式进行。
在进行气道吸痰时,应注意吸痰的频率和力度,避免对气道产生过大的刺激。
2. 气道湿化机械通气期间,患者的气道易受干燥的影响。
干燥的气道会导致黏液的增加和气道黏膜的受损。
因此,进行气道湿化是必要的。
气道湿化可以通过加湿器和湿化器来实现。
在选择湿化器时,应根据患者的需要和机械通气的模式进行合理选择。
三、气道分泌物清除机械通气患者常常存在大量的气道分泌物,如果不及时清除,可能导致气道梗阻和感染。
因此,有效的气道分泌物清除是机械通气的重要环节。
1.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常用的气道分泌物清除方法之一。
气道管理血气分析机械通气气道管理:气道管理是指在临床上对病人进行标准的护理措施,以保持气道通畅,防止气道闭塞和维持呼吸功能的一系列行为。
气道管理常用于急诊抢救、手术前后、重症监护室等场合,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尤为重要。
气道管理的目的是使病人保持正常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防止气道积液、分泌物、异物等导致气道堵塞,保证病人的呼吸顺畅。
气道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道通畅的评估:对于呼吸困难患者,首先要进行气道通畅的评估,包括清除口腔和鼻腔分泌物、观察口腔、鼻腔有无结构异常等。
2.呼吸机辅助通气:对于严重呼吸衰竭的病人,可以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包括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两种方式。
有创通气即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进行通气,无创通气即通过面罩或鼻罩进行通气,避免了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创伤和并发症。
3.气道保持:保持气道的通畅是气道管理的核心,可以通过头位、体位、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引流等方式进行。
常用的吸痰方法有口腔吸痰、鼻咽吸痰和气管吸痰。
4.咳嗽和排痰训练:对于存在咳嗽困难和痰液排出困难的病人,可以进行咳嗽和排痰训练,包括刺激咳嗽反射、物理疗法和药物辅助等。
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是指通过分析血液中氧气、二氧化碳、酸碱平衡等物质的含量和浓度来评估呼吸和代谢功能的检查方法。
血气分析常用于评估呼吸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评估代谢性酸碱失衡等。
常规的血气分析项目包括: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碳酸氢盐(HCO3-)、血酸碱值(pH值)、氧合度(SaO2)等。
通过血气分析可以判断病人的氧合状态、通气状态和酸碱平衡,有助于准确诊断和治疗,指导临床护理措施的制定。
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是通过机械装置将氧气和气体输送到呼吸病人的肺部,辅助呼吸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机械通气可以提供正常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保证病人的呼吸功能。
常见的机械通气方式包括:控制通气、辅助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和双相气道正压通气等。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发表时间:2012-05-22T16:58:27.8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韩春梅[导读] 机械通气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或呼吸功能不全的主要措施之一,做好患者的呼吸道管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韩春梅(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山东济宁 272200)【关键词】机械通气气道管理机械通气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或呼吸功能不全的主要措施之一,做好患者的呼吸道管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目前,ICU病房中,建立人工气道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日趋增多。
2005年7月~2008年7月,我科使用机械通气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90例,我们从气管插管固定、气囊管理、气道湿化、分泌物吸引、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几个方面加强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05年7月~2008年7月我院ICU共收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90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8例、颅脑创伤29例、严重多发伤5例、心肺复苏术后6例;脑出血术后22例。
气管切开者51例,经口气管插管者39例。
男56例,女34例,年龄18岁~85岁。
机械通气时间3d~35d。
成功脱机56例,放弃治疗5例,死亡29例,死亡原因:脑疝19例、失血性休克4例、心衰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
并发肺部感染11例,占12.2%。
2 护理2.1 妥善固定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大多数为经口气管插管,也有极少数因咽部畸形经鼻气管插管,插管后遵医嘱固定插管的深度。
导管的尖端在气管的中段,距离隆突4cm,成年男性距门齿不超过22cm,女性21cm,儿童距双唇12cm+(年龄/2)。
每班检查并记录深度,听双肺呼吸音,翻身叩背后听呼吸音。
插管前有义齿的病人,需将义齿摘下,插管后用牙垫将上下齿隔开。
用胶布固定气管插管,剪长约30cm,宽约1cm胶布交叉固定于双侧面颊部,然后用寸带再次固定,松紧度以容纳一个手指为宜,并用薄纱布将双侧口角用寸带隔开,以防长时间插管发生口角溃疡。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科室:急诊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械通气是借助人工装置——呼吸机的力量,产生或辅助呼吸动作,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目的的一种治疗措施和方法【l】。
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中用于抢救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停止和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是危重患者生命支持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2】。
作为一种高风险治疗措施,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
如果护理或操作不当,极易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狭窄等多种并发症,不仅造成患者脱机困难,延长住院周期,增加患者住院费用,更可致患者病死率增加。
1、监测1.1 生命体征监测监测患者的血压、体温、皮肤、尿量变化、意识、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等内容,并注意观察患者两侧胸廓的呼吸运动和呼吸音是否对称,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是否与呼吸机一致,有无异常呼吸。
1.2 呼吸机监测注意监测呼吸机的参数和工作状态,呼吸曲线是否正常,并及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
如出现呼吸机报警和参数变化及时调整,确保呼吸机正常工作。
2、气道护理2.1 严格无菌操作气道切开及插管为侵入性有创检查,人工气道的建立增加了外界细菌入侵的机会;且由于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危重,抵抗能力下降,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3】。
2.2 固定气管导管如患者昏迷程度较轻或意识清楚,则易由于耐受性差而吐管,不仅影响通气效果,还可损伤支气管黏膜。
因此,在气管切开后,外套管固定带应打死结,并保持松紧以能通过1指为宜。
并随时调节呼吸机支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使气管套管承受最小牵拉,防止牵拉过度致导管脱出。
必要时可给予患者镇静类药物应用。
2.3 气道湿化护理气管切开后,水分蒸发增加,且因为机械通气导致通气量增加,加速了气道水分的蒸发。
如不及时气道湿化,则可导致黏膜干燥,气道分泌物干结,影响气道黏膜纤毛运动导致排痰不畅,导致呼吸道阻塞,在影响通气效果的同时也可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
前停机排气,可按停止键(stop)。
若工作中止血带压力超过工作压力,达到保险压力值时,仪器自动报警并停机。
手术结束前适当加快输液速度维持有效血容量。
手术结束将止血带缓慢放松。
年老体弱者:放气时预防静脉回流突然增加导致心衰。
手术完毕按摩局部皮肤,促进血液循环。
⑨严格控制止血时间,及时提醒手术医生,防止肢体缺血、缺氧、坏死。
⑩四肢多发性骨折需同时使用止血仪时,应轮流间隔充气、放气,并准确记录时间。
(11)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气囊漏气,应及时更换,否则导致气泵持续工作,影响使用寿命。
(12)气囊外套定期清洁。
2.10 止血仪使用的禁忌证:①开放性外伤伤口,污染创口,超过6h以上,原则上不能使用止血仪,避免引起全身毒素吸收。
②上止血带处的皮肤如果有损伤、水肿等情况,原则上禁用。
③血栓性脉管炎、静脉栓塞、严重动脉硬化、血管性疼痛患者禁用。
血液病患者慎用。
止血仪引发的不良反应止血效果不佳原因:①未检查止血带是否漏气。
②止血带型号不当。
③手术医生驱血不彻底。
④上止血带部位不当。
⑤充气压力不当。
皮肤淤血、水疱的原因:①未使用皮肤保护垫。
②止血带下消毒液残留。
③充气压力过大。
④急性创伤伤口周围皮肤肿胀张力过高。
⑤充气时间过长。
参考文献[1] 郑素婷,刘运芳,崔振吉,等.四肢手术应用止血带对病人血压脉搏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4,19(18):39~40.[2] 李清梅,贝抗胜,邹金英,等.下肢手术时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研究.护士研究,2003,17(7):767~768.(收稿日期 2008-06-10)机械通气过程中病人的气道管理胡雅贞河南省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胸外科(467000) 我院去年依靠机械通气成功挽救了多数病人的生命。
本人通过机械通气过程中对病人的气道管理,总结出“及时,严格,观察,预防”八字护理方法。
此方法有利于气道的清洁和湿化,预防痰液堵塞和结痂,保持气道通畅,预防并发症。
1 临床资料本组87例,其中气管切开插管50例,经口插管5例,经鼻插管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