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治疗的效果

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治疗的效果

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治疗的效果

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治疗的效果

发表时间:2015-07-13T08:41:21.69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肖匀波[导读]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其属于心血管疾病,并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肖匀波荔波县人民医院贵州黔南 558400

【摘要】目的:研究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 年3 月至2012 年5 月收治的84 例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心律失常患者各42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添加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进行治疗。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经过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40/42);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3.8%(31/42)。经过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能够有效的对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并且较常规治疗方式更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效果【中图分类号】R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204-01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其属于心血管疾病,并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属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局部心肌细胞出现一系列的现象,如缺血、损伤以及坏死等,破坏了患者的生理结构;②患者室壁张力发生变化;③心肌再灌注时受到损伤【2】。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两种治疗方式对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并比较其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3 月至2014 年5 月收治的84 例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心律失常患者各42 例。在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患者28 例,女患者14 例;年龄为43 至68 岁,平均年龄为(55.56±12.82)岁;病程为3 至8 年,平均病程为(5.58±2.67)年。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患者31 例,女患者11 例;年龄为45 至65 岁,平均年龄为(55.08±10.31)岁;病程为3 至9 年,平均病程为(6.04±3.12)年。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经过临床确诊,均属于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并且均排除了肾功能不全、意识不清以及昏迷患者。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症状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主要使用药物有硝酸酯类、阿司匹林、ACEI 以及他汀类药物;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添加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治疗,每次服用23.75 至95.00mg,每天一次。两组心律失常患者均治疗一个疗程,4 周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显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的改善,并与较治疗前相比,患者的症候积分减少了70%以上;有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有所改善,并与较治疗前相比,患者的症候积分减少了30%以上;无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症候积分无任何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两组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情况的研究数据,在本次研究后结束,均准确无误的录入到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例数(%)表示为计数资料,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为计量数据,对比方法为t 检验,当p<0.05,表示两组进行治疗的患者之间,对比效果的数据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经过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

3.8%。经过对比(见表1),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例(%)]

3.讨论在临床中,心肌梗死通常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并且减少或中断了冠状动脉的供血量,使心肌出现急性缺血,严重的会导致患者心肌出现坏死现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急性心肌梗死最早发生在欧美等国,但近几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并且超过80%的心肌梗死患者会并发心律失常,其中最常见的为室性心律失常【3】。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能对其进行治疗,但会提高患者远期的死亡率。而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是一种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并且其具有不良反应少、抗心律失常效果好等特点。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患者的心室重构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起到延缓的作用,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运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3.8%,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充分证明了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治疗效果。

综合以上所述,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能够有效的对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并且较常规治疗方式更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罗海燕,彭月娥,刘杰妮等.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肌[J].世界中医药,2013,8(7):768-770.[2]刘庆.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9.[3]贾雯.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5,(8):152-152,153.

心肌梗死伴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前言: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0%~100%。而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较高。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的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有关。当冠状动脉因为一系列因素而突然闭塞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95%,发病急,来势凶险,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致死。当冠状动脉内形成的血栓溶解再通或冠状动脉痉挛缓解等原因可引起再灌注损伤,从而诱发再灌注心律失常,特别容易发生加速的室性逸搏、新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 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其发生与反射性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有关,多呈一过性,严重者或持续时间时间较长者需要起搏治疗。 例1:女性患者,66岁,因胸闷心悸不适入院。 7月1日9点01 心电图可见:aVF导联呈qr型,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

长导联可见P-P间隔,可见延缓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呈室上性,为交界性逸搏性心律频率41bpm,在逸搏搏动的前、中、后可见窦性P波,因处于心室的有效不应期而未得以下传,为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显着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性心律、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7月1日10点41 心电图可见: 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明显,Ⅲ、aVF导联呈qr型。异常Q波较前明显,ST段抬高更加明显。后行冠脉照影发现右冠状动脉自近段起完全闭塞。 7月3日复查心电图示Ⅲ、aVF呈QS型,ST段回落明显,TⅡ、Ⅲ、aVF、V5、V6倒置。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在后两幅图中我们发现,均未出现心律失常。

2.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塞发生房室阻滞的发生率约为13~20%,其多发生在发病后72h以内,以下壁心肌梗塞或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塞最多见,多由右冠状动脉闭塞所致,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的70%病例发生于入院的24h内,下壁梗塞合并三度AVB的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这种阻滞多为暂时性,不需要安置永久性起搏器。而前壁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 者病死率比下壁就要高2~3倍了。 例2: 患者男,81岁。因“胸闷两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两小时前突发胸闷,为胸骨后闷痛,伴有出汗、面色苍白及一过性黑朦发作,恶心、呕吐一次。初查心电图如下: 心电图所见:窦性P波规律出现,均未下传心室, QRS波群缓慢匀齐,频率33次/分,为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

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治疗的效果

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治疗的效果 发表时间:2015-07-13T08:41:21.69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肖匀波[导读]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其属于心血管疾病,并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肖匀波荔波县人民医院贵州黔南 558400 【摘要】目的:研究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 年3 月至2012 年5 月收治的84 例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心律失常患者各42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添加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进行治疗。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经过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40/42);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3.8%(31/42)。经过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能够有效的对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并且较常规治疗方式更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效果【中图分类号】R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204-01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其属于心血管疾病,并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属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局部心肌细胞出现一系列的现象,如缺血、损伤以及坏死等,破坏了患者的生理结构;②患者室壁张力发生变化;③心肌再灌注时受到损伤【2】。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两种治疗方式对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并比较其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3 月至2014 年5 月收治的84 例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心律失常患者各42 例。在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患者28 例,女患者14 例;年龄为43 至68 岁,平均年龄为(55.56±12.82)岁;病程为3 至8 年,平均病程为(5.58±2.67)年。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患者31 例,女患者11 例;年龄为45 至65 岁,平均年龄为(55.08±10.31)岁;病程为3 至9 年,平均病程为(6.04±3.12)年。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经过临床确诊,均属于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并且均排除了肾功能不全、意识不清以及昏迷患者。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症状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主要使用药物有硝酸酯类、阿司匹林、ACEI 以及他汀类药物;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添加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治疗,每次服用23.75 至95.00mg,每天一次。两组心律失常患者均治疗一个疗程,4 周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显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的改善,并与较治疗前相比,患者的症候积分减少了70%以上;有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有所改善,并与较治疗前相比,患者的症候积分减少了30%以上;无效即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症候积分无任何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两组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情况的研究数据,在本次研究后结束,均准确无误的录入到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例数(%)表示为计数资料,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为计量数据,对比方法为t 检验,当p<0.05,表示两组进行治疗的患者之间,对比效果的数据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经过治疗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 3.8%。经过对比(见表1),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例(%)] 3.讨论在临床中,心肌梗死通常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并且减少或中断了冠状动脉的供血量,使心肌出现急性缺血,严重的会导致患者心肌出现坏死现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急性心肌梗死最早发生在欧美等国,但近几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并且超过80%的心肌梗死患者会并发心律失常,其中最常见的为室性心律失常【3】。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能对其进行治疗,但会提高患者远期的死亡率。而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是一种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并且其具有不良反应少、抗心律失常效果好等特点。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患者的心室重构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起到延缓的作用,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运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治疗后,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3.8%,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充分证明了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治疗效果。 综合以上所述,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能够有效的对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并且较常规治疗方式更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罗海燕,彭月娥,刘杰妮等.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肌[J].世界中医药,2013,8(7):768-770.[2]刘庆.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9.[3]贾雯.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5,(8):152-152,153.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60例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60例分析 目的: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提高诊治疗效。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所就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并观察。结果:心肌梗死的时候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常并发心律失常,早期发现心律失常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救治,降低死亡率。 标签: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5-0132-01 心血管疾病里最常见的病是急性心肌梗死,常伴随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是致使患者发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发生于发病1~2周,特别是在24 h内。增强这类患者心电监护,不但有利于早期诊断和处理心律失常,还可以降低病死率。现将2006-2010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监护报告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都和WHO诊断标准相符;动态改变心电图,临床表现心肌缺血,心肌生化的标志物有所升高。本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梗死部位:前壁32例,下壁14例,前壁+下壁8例,心内膜下6例。 1.2方法 检查起搏器、除颤器、气管插管等一系列抢救设备以及药品。操作之前将患者胸前污垢清洁干净,皮肤和电极片要接触紧密,位置要准确安放,三根导联线地相应位置都要放好,防止放在心底部和心尖。保持心电波形的P波、QRS波、T波、ST波。密切观察心电波有无异常,每15 min监测1次心律并详细记录。对加速的室上性早搏更加严密观察。当患者发生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多源室性早搏时,及时通知医生,准备抢救措施。室颤前一般往往有前趋症状,如果患者发生紫绀、面色苍白以及出汗等症状时,要考虑室颤、室速的可能性,如果心电波有以下几种信号的话就要高度警惕:(1)RonT现象;(2)多源性室早;(3)多形性室早。如果发现以上的状况,可以静脉推注利多卡因50~100 ml并加入10%葡萄糖20 ml,如果出现持续多形性室速或室颤时,可行200~300 J非同步除颤。除颤动作要求迅速,操作熟练,结束后立刻观察心律。成功后,充分给氧,观察血压、呼吸的变化,同时纠正低氧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2结果 60例患者中42例并发室性早搏,4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颤动,2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室上性早搏,2例患者死亡。 3讨论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起病1~2周,尤其是24 h内最高,主要由于心肌缺血坏死,炎症水肿[1]。此后随坏死心肌的逐渐恢复,心律失常的发生逐渐减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自主神经系统会发生功能失衡,导致心脏电生理变得紊乱,进而发生心律失常。发生心肌梗死的时候,脂肪酸以及儿茶酚胺显著增高,影响了心肌的应激性和自律性,易于诱发各种的心动过速以及室性、房性心律失常[2]。

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急救要点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一)临床特点 突然发作并突然终止,发作可持续数秒钟、数小时或数日,部分病人发作时可伴有晕厥先兆或晕厥。 (二)心电图特点 理应分为房性与交界区性,但因P'波常不易明辨,故将两者统称之为室上性,心律绝对规则,频率多在150-240次/分,QRS波与窦性者相同,但若有束支传导阻滞或因差异传导时可宽大畸形,ST-T可有继发性改变(图-1)。 图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三)急救处理 可先用简单的迷走神经刺激法,但此种方法在急危重症抢救中受到一定限制,对于无效或效果不良者可采用药物治疗。用药原则切忌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使 用,应为临床医生所注意。 1.机械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 (1)用压舌板刺激悬雍垂,诱发恶心呕吐; (2)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Valsava 法); (3)颈动脉按摩,病人取仰卧位,先按摩右侧约5-10秒,如无效再按摩左侧,切忌两侧同时按摩,以防引起脑部缺血; (4)压迫眼球:嘱病员眼球向下,用拇指压迫一侧眼球上部10-15秒,如无效可试另一侧,此法老人不宜,有青光眼或高度近视者禁忌。 2、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1)维拉帕米(异搏定):5mg稀释后静注(5分钟),发作中止即停止注射, 15分钟后未能转复可重复1次; (2)普罗帕酮(心律平):70mg稀释后静注(5分钟),10-20分钟后无效可 重复1次; (3)三磷酸腺苷(ATP):为一种强迷走神经兴奋剂,常用ATP10-20mg稀释后快速静注,5-10秒内注射完毕,3-5分钟后未复律者可重复1次; (4)洋地黄:西地兰0.4mg稀释后缓慢静注,2小时后无效可再给0.2-0.4mg,室上速伴有心功能不全者首选,不能排除预激综合征者禁。 3、电复律 药物无效且发生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可考虑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不超过 30焦耳,但洋地黄中毒者禁忌。 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 (一)临床特点 为突发突止的心动过速,发作时心排血量减少,症状取决于心室率及持续时间,

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

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 致命性心律失常又称恶性心律失常,它是根据严重心律失常的程度及性质分类的一类心律失常,也是一类需要紧急处理的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应当高度重视,早期识别,一经发现必须给予及时而恰当的紧急处理。在致命性心律失常中占90%的是室性心律失常,如持续 性室速和室颤,多可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后果,这些病人多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证据或原发性心电 疾病者为极少数。其它导致致命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停搏(>3?5秒)、 严重的II 度以上房室阻滞心室率慢于40 次/分、严重的室内传导阻滞,如三束支阻滞或严重的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140m)s 和心室停搏约占10%。本文将 就恶性心律失常急诊治疗方面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的有关问题进行论述。 1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目前情况 室速指来自心室的异位激动,频率在100?220次之间,QRSS合波宽大畸形, 伴有或不伴有血液动力学改变,可以转为室颤和发生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疾病和遣传性疾病。室速、室颤的发生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最主要的机制是自律性升高或者折返运动,其中早期后除极(EAD 和晚期后除极(DAD,是最主要的细胞电生理机制。 因为室性心动过速的QRSS合波是宽大畸形的,因此在诊断室速时首先要进行宽QRS综合波诊断和鉴别诊断。宽QRS波可以是室性心动过速,也可以是预激综合症引起的旁路下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也可以是房室结下传的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而引起的宽QRS 综合波。 室速发生时如果血液动力学尚稳定,处理一般可先用药物复律,其中应用最多的是静注胺碘酮或者利多卡因。如果室速药物处理效果不好,且伴有血压下降者应积极电复律。室颤的处理是心律失常的最急诊的处理之一,室颤一旦发生,立即体外电除颤。如发生心脏骤停,则按心脏骤停常规处理。室速、室颤的预防就是积极的防治其基础心脏疾病。

致命性心律失常总结汇总

致命性心律失常 除颤:室扑、室颤、无脉性室速(有脉无脉看意识清不清) 常见原因:1.急性冠脉综合征 2.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3.长Q-T间期综合征 可导致心脏骤停的心律失常: 快速性:室颤、室扑、房颤、房扑、室上速、室速 缓慢性:窦性停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 (一)室扑与室颤: 图1:室扑 图2:室颤 1.室扑:心室扑动持续时间多暂短,易转为心室颤动 心电图:呈正弦图形,波幅大而规则,150-300次/分(一般﹥200次/分)2.室颤:心室静止前的心电图征象 由于心脏出现多灶性心电兴奋,致使射血功能完全丧失 心电图:QRS-ST-T消失,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波形,250-500次/分3.急救:发生者即心脏骤停,立即心肺复苏 (二)室性心动过速:VT 心电图:1)QRS宽大畸形,时限>0.12s,ST-T方向与主波方向相反 2)心率140-200次/分,节律可不齐 3)心室夺获:少数室上性冲动下传心室,发生一次正常P-QRS 4)室性融合波:形态介入窦性与异位室性波动之间 由于室性波动下传与心室异位起搏点冲动几乎同时抵达心室而产生 5)全部心前区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呈同向性(即全向上或向下)

图3:室性心动过速 分类:根据VT的形态分为:单形性(室速波形均一); 多形性(室速波形态多样) 根据VT持续时间分为:持续性VT:持续时间>30秒; 非持续性VT:持续时间<30秒 (连续出现3个以上的室早,称短阵性VT)。 图4:单形性VT 多形性VT 1.持续性VT:发作时间﹥30s,需要药物或电复律始能终止 表现:原有心脏病症状加重(如心悸、气促、头晕、出汗、苍白等); 伴或不伴血流动力学障碍表现(低血压、心绞痛、肺水肿等)急救:多形、无脉性VT:非同步除颤; 单形性VT: (1)血流动力学稳定的: ①胺碘酮150mg iv >10min,必要时10-15分钟后重复150mg,360mg/6h (1mg/min)ivgtt 总量不大于2.2g/d; ②利多卡因:50-100mg iv,后1-3mg/min ivgtt ③腺苷:用于快速心律失常有规则的窄波群(室上速)及宽QRS波群心 动过速有规则的单形波的早期处理中。 机理:对房室结有负性(减慢)传导作用,快速静推可减慢房室传导,消除折返,恢复窦性心律。 用法:首推6mg,随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必要时1-2分钟后重复12mg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同步电复律(单、双相100J)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7-06-12T14:54:33.2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作者:龚军辉欧阳巍立 [导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持续性的闭塞,导致出现缺血、缺氧性心肌坏死等症状[1]。 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丹阳 2123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60例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观察组30例,给予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功能指标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率以及LVEF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以及LVEF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常规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临床疗效更好。 [关键词] 心力衰竭;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持续性的闭塞,导致出现缺血、缺氧性心肌坏死等症状[1]。急性心肌梗死疾病通常还会伴有心电图变化以及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等特点[2]。本研究就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7—85岁,平均年龄(65.06±1.93)岁,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进行治疗;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45—84岁,平均年龄(66.12±1.87)岁,给予患者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级等方面的差异不明显(P> 0.05),具有可对比价值。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390)进行治疗,25mg/次,2次/d。观察组患者给予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00098)进行治疗,47.5mg/次,1次/d。 1.3 疗效评价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功能指标水平以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评价:显效:心力衰竭症状明显缓解甚至消除;进步:症状稍有缓解;无效:心率衰竭症状没有变化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功能指标检测水平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配以t检验。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应用百分数(%)表示,并且配合X2进行校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以及LVEF等心脏指标水平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率[(9 3.21±7.12) 次/min vs (93.87±7.89)次]以及LVEF指标[(37.12± 4.88)% vs (37.96±4.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率(74.77±3.98)次/min,LVEF指标(79.21±4.41)%,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4.11±4.31)次/min以及(62.11±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 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持续性的闭塞,导致出现缺血、缺氧性心肌坏死等症状,在中老年患者中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3]。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凶险,易反复,通常还会并发心律失常等症状[4]。不仅严重威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给医院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患者一旦并发心率失常,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会并发心律失常、休克甚至心理衰竭等危重症状,极易导致患者死亡。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率以及LVEF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以及LVEF指标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对于患者心脏功能指标水平的改善效果比较明显;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相比于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更高,疗效更好。 综上所述,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可以比较明显的改善心率以及LVEF等心脏功能指标水平,治疗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温志峰.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17):3 - 4. [2] 程明康,易梦秋,刘少华.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4,12(27):205 - 206. [3] 于淑慧.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比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8(31):112-113. [4] 艾青涯,张永平,黄绍星,等.院前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14(08):98-99.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易于伴发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猝死,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献报道AMI后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发生率为10%~93%,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率为3%~39%,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率为4%~36%。每年美国有超过30万的人猝死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最常见的原因,60%急性心肌梗死性死亡的患者发生在发病后1h内,被认为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心室颤动有关。正确评估和处理AMI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提高AMI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 1.室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室早常见于AMI患者。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AMI合并的室早属于潜在恶性,既往认为可引起室速或室颤,是一种预警性心律失常。近年的研究则发现孤立的室早不是AMI时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预报因子;现在CCU中发生VF的几率已经明显减少,因此,不主张在AMI 后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对已经发生的室早,是否应当药物干预,也存在争论,因为所有的临床试验都没有证实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AMI中重视血运重建治疗(抗血栓、抗凝、冠脉重建),纠正电解质、代谢异常,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AMI患者交感活性上升,血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发的室早,同样没有大型临床试验证实抗心律失常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所以,如果没有症状、发作不频繁、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早,可以不作处理;对于发作频繁、症状明显,患者不能耐受,或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早,可以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某些药物,如英卡胺、氟卡胺、莫雷西嗪可增加远期死亡率,应当避免使用。对于药物控制效果不佳,患者不能耐受的室早,可以考虑射频消融。 2.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ccelerated Idioventricular Rhythm,AIVR) AIVR也称缓慢型室速,心率通常在60~120次/分,约20%的AMI患者合并此类心律失常。AIVR在前壁或下壁心梗的发生率大致相等,在冠状动脉再灌注时较为常见,可以由一次室早引发,也可因窦性心动过缓和室性逸搏增多引起,其机制可能是临近梗死区内或梗死区内的蒲氏纤维自律性增强而引起。AIVR一般不需治疗,少数情况下导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心绞痛复发时,可采用加速窦性心律的办法,如阿托品、心房起搏等,随着窦性心律频率加快、室性逸搏减少,AIVR可突然终止,除非有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参与,一般不应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等药物。 3.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AMI后室速可分为非持续性(30s内自然终止)和持续性(发作超过30s或需治疗终止);单形性或多形性VT;早期VT(AMI后24或48h内发生)和晚期VT(AMI24或48h后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T orsades de Pointes,TDP)是多形性VT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由抗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60例,其中急救护理改革前26例,改革后3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改革前后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急救护理改革前的26例患者(对照组):治愈9例、明显好转14例、死亡3例,抢救有效率88.5%;改革后的34例患者(观察组):治愈15例、明显好转18例、死亡1例,抢救有效率97.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梗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通过加强心理疏导、控制患者饮食、持续心电监护等护理措施,配合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梗;心律失常;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合并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心室颤动或心源性休克,病情危急死亡率高,是心脏猝死的主要诱因。因此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急救护理非常重要。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60例,现将急救与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60例,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45-77岁,平均(56.12±10.34)岁,体重(63±10)kg。所有AMI患者均符合AMI诊断标准[1]。其中合并室性心动过速23例,室上性心律失常20例,持续性心室颤动17例。将2009年实施急救护理改革前的2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急性心梗常规护理;改革后的3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给予改革后的急性心梗护理方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改革后护理方法: 1.2.1 心理疏导: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常伴有濒死感,患者极度焦虑和恐惧。因此在积极配合抢救的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使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病情,消除心理压力,更好的配合治疗。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应该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正确决策,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信任度[2]。 1.2.2 基础护理:患者入院后迅速吸氧,卧床休息,尽早建立静脉通道;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让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休息对减轻心脏负担的重要性;对于便秘的患者可视情况应用缓泻剂,并尽力协助患者床上排便,不怕脏,不怕累;每天定时给患者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严格控制患者治疗期间的饮食,以低盐、低脂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宜,避免过饱,并注意补充维生素。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治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治 由于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的积极推广和实施,冠心病现代治疗方式,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技术的广泛开展,近年来冠心病的病死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心脏性猝死(SCD)的发病率并未下降。在美国,相对于肺癌、前列腺癌、直肠结肠癌、脑血管病、糖尿病和下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死亡,SCD仍排在首位,病死率为76/10万。 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SCD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心脏病患者。一项人群研究显示:有心梗病史的心衰患者,SCD发生率在所有心脏病患者中最高,是全组心脏病患者的3.65倍。此外,另一项研究分析了2800多例STEMI 患者直接PCI术后近期和远期死亡原因,平均随访4.7年。该研究发现直接PCI出院后的患者远期心源性死亡原因中,SCD(15.5%)为首要死亡原因,远高于心衰死亡(4.0%)。因此,如何提高对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等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治从而降低SCD,一直是临床医师的关注重点。近年我国也颁布了《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以及《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一、区别对待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意义。

在急性心肌梗死48小时内,因为心肌组织缺血缺氧,心肌细胞膜处在不稳定状态,容易引起各种原发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其中包括频发室性早搏、VT、VF等。据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48小时内,持续性VT或VF的发生率高达6%,其中80%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6小时内。但急性心肌梗死48小时内发生持续性VT或VF的患者,1年的复发率不到2%。该结果提示在急性心肌梗死48小时内发生的持续性VT或VF,除增加患者早期住院死亡率外,对之后发生SCD预测价值不大。然而,在急性心肌梗死48小时后发生持续性VT或VF的患者,1年的复发率却高达30%,属于SCD高危人群。该结果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48小时后发生的持续性VT或VF,对之后发生SCD有着较好的预测价值。因此,临床医师需区别对待急性心肌梗死后持续性VT或VF的意义,重视48小时后发生持续性VT或VF人群心脏性猝死的防治。 二、重视长期管理中心肌梗死患者SCD的防治 1. 心肌梗死后SCD二级预防 急性心肌梗死48小时内发生的持续性VT或VF与急性缺血、缺氧有关,主要依靠积极冠脉血运重建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目前指南不建议对该人群进行ICD二级预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8小时后发生的持续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 作者:江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上传时间:2008-6-3 15:17:46 关键词:2008东北会江洪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药物治疗除颤器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是引起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急性心梗幸存的人群中, 50%以上仍死于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已得到较深入的研究,而早期治疗和预防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也成为降低心梗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1.1 心脏交感神经重构心梗后交感神经发生重构已得到广泛的认同。研究发现,心梗后心脏交感神经发生损伤,周围神经纤维经过Wallerian变性,梗死区域去神经支配,继而梗死周边区发生神经鞘细胞增殖和轴突再生(神经芽殖),导致梗死周边区交感神经高分布,交感神经密度增加。在发生心梗的心脏中,去神经支配区域(梗死区)和高神经支配区域(梗死周边区)以及正常神经支配区域的共存可能在交感神经活动中增加心脏的电生理异质性,促进自律性异常和触发活动的发生以及折返的形成,从而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目前认为,心脏交感神经激活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可与心肌细胞膜上β1受体结合激活钙通道,促进Ca2+内流,导致4期除极加速,心肌细胞自律性增高。心梗后,梗死周边区交感神经密度增高,交感神经激活时梗死周边区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将明显高于梗死区和正常区域心肌细胞,因而梗死周边区很可能成为一个异位兴奋灶发放冲动,引起心律失常。交感神经重构可以促进触发活动的发生。Pinto等研究表明,梗死周边区心肌细胞静息电位水平,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动作电位时程和复极离散度以及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明显不同于正常区和梗死区,其原因可能在于三个区域的交感神经密度不同。高神经支配区域局部交感神经递质——NE浓度增加可以增加IcaL密度,减少复极K+电流密度,使交感神经高密度部位的动作电位延长(主要是复极化时间延长),交感神经刺激时使心肌细胞内Ca2+负荷增加,促进早期后除极(EAD)或延迟后除极(DAD)的发生,引起触发性心律失常。此外,心梗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也为触发室性心律失常提供潜在的电生理基质。心梗造成结构性(纤维瘢痕的形成) 或功能性(有效不应期的不一致)的“传导阻滞”,加上交感神经过度再生引起的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对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存活心肌细胞的不应期和传导速度产生影响, 而且交感神经过度再生释放过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使复极离散度更加异常,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造成局部血管收缩、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增加。这些因素可在一定条件下共同促进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1.2 心肌细胞电重构心梗发生后,梗死区和非梗死区均可观测到心肌细胞的电重构,表现为心脏各种电生理指标的改变。心肌细胞电重构可能是心梗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机制。心梗发生后,由于心肌能量代谢障碍,Na-K泵活动降低,使膜内外的K+浓度差减小,膜电位减小,快钠通道失活,而钙通道仍可激活,心肌的快反应电位转变为慢反应电位,并有自律活动,从而引发心律失常。同时,由于Na-K泵功能障碍,心肌细胞内Na+聚集,Na-Ca交换增强,细胞内Ca2+浓度增高,容易引起触发性心律失常。心肌细胞电重构也直接参与了心梗慢性期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梗死慢性期心外膜边缘带或称梗死周边区(EBZ)心肌细胞(IZs)与正常心外膜心肌细胞(NZs)相比,IZs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RP)长于NZs,而0期去极化的最大速率和传导速度则小于NZs。在复极化过程中,由于复极电流的不同(NZs早期复极电流以Ito 为主,IKr,IKs及IK1主要参与2期和3期复极过程;而IZs早期复极电流以IKp和INaCa为主,晚期则以IK1为主),IZs复极化时程要长于NZs。在IZs,Na通道功能的缓慢恢复引起复极化后不应状态导致IZs和NZs的ERP和复极离散度进一步扩大,加上心肌细胞间缝隙连接重构,为诱发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提供基质。心梗后心肌各种离子通道的重构是心梗慢性

急性心梗诱发的早期心律失常处理原则

急性心梗诱发的早期心律失常处理原则 急性心肌梗死诱发的早期心律失常有缓慢和快速之分,两者又分数种类型,每种类型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复杂难记信息量大。以下是对急性心梗早期心律失常处理的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AMI)诱发的早期心律失常包括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两者又有如下分类: 缓慢性心律失常 01窦性心动过缓 ?常见,发生率约9%-25%。 ?部位: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或再灌注时的Bezold-Jarisch反应。 ?处理时机:多为一过性,大多可自行恢复,一般不用处理,但如出现3s及以上的窦性停博或心率慢于40bpm时会诱发恶性心率失常,或出现低血压、血流动力学紊乱,此时需要处理。 ?处理方法:给予阿托品3mg iv,有条件者可植入临时起搏器,但永久起搏器慎用。 02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为7%,新出现的AVB死亡率较高;束支阻滞发生率为5.3%,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预示着AVB或心力衰竭。 ?处理要点:需要关注QRS波。QRS波较窄时,意味着逸博点位于房室结下方,受部分迷走神经支配,此时阿托品可能有效;如QRS波较宽,说明逸博点位置较低,位于心室下方,此位置不受迷走神经支配,因此阿托品无效,只有交感/拟交感神经药物如多巴胺、异丙肾等有效。 ?建议:由于房室传导阻滞时有心肌缺血,增强心肌收缩力无疑会增加心肌供血与缺血矛盾,因此建议植入临时起搏器,以提高稳定心率而不增加心肌收缩力。如果患者出现永久性的LBBB,不能被再灌注治疗缓解,要考虑安装永久起搏器。 ?需关注:植入永久起搏器前需考虑两方面,一是非适应症,二是应同时评价的内容。无症状的持续Ⅰ度AVB伴有束支或分支阻滞以及仅有新的束支或分支阻滞而无AVB为永久起搏器的非适应症;需评价有无心脏转复除颤器指证、是否需要心脏再同步治疗等。如果需要植入起搏器,应尽可能双腔起搏。 AMI不同部位AVB的特点见下表: 不同部位Ⅲ度AVB后的特点见下表:

医学论文: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100例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接受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M护理后SAS和SDS评分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实验组护理后护理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缓解疾病所致负性情绪问题,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中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该疾病通常死亡率较高,且病情恶化速度较快。随着再灌注治疗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收治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资料,男52例,女48例,年龄48~78岁,平均(62.4±14.2)岁。合并症情况:20例2型糖尿病,45例高血脂症,38例高血压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且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并发症护理、药物指导和心电监测等在内的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措施:第一,饮食干预。护理人员可依据患者喜好制定日常饮食方案,多食易消化、富含纤维素、高纤维、高蛋白的食物,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完全戒烟戒酒。第二,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主动倾听患者表达,日常护理保持亲切热情的态度,帮助患者减轻或是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治疗的信心。第三,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严格控制病房的湿度和温度,严格限制探视的人数和时间,保证患者的休息时间和

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

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98例心梗患者,将患者按病发部位分为前壁心梗组(48例)和下壁心梗组(50例)。所有患者在10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150万U尿激酶,并在30 min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采用pm8000型参监护仪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3 d的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前壁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占29.17%;下壁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占12.00%。前壁心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下壁心梗组(P<0.05)。前壁心梗组出现28例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33%,死亡率为6.25%。下壁心梗组出现32例心律失常现象,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00%,死亡率为12.00%。下壁心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壁心梗组(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是发生在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疾病,是由严重而持久性的心肌急性缺血而造成的心肌坏死现象[1]。当前我国患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的患者绝对数量在全球属于第一位。而在患者的增长率上也处于较高的水平,并成为造成患者死亡以及降低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其引起的心律失常对预后所形成的影响有助于该疾病的认识与预防,本文通过收集本院98例心梗患者,分析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8例心梗患者,其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最小43.5岁,最大71.5岁,平均年龄(6 2.5±6.3)岁。所有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患者在事前均告知其本次活动的相关内容并取得同意后再进行实验。将患者按病发部位分为前壁心梗组(48例)和下壁心梗组(50例)。前壁心梗组男26例、女22例,患者年龄最小4 3.5岁,最大67.5岁,平均年龄(59.5±5.3)岁。下壁心梗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最小49.0岁,最大71.5岁,平均年龄(65.22±5.3)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在6 h 内31例,6~12 h 42例,>12 h 25例。既往史有高血压53例,糖尿病21例,心梗史24例。日吸烟>10支42例,饮酒100~800 ml/d 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所有患者均符合溶栓标准,对其治疗采用如下方法[2]:在100 ml 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150万U尿激酶,在30 min内采用静脉滴注输入到患者体内。采用pm8000型参监护仪(迈瑞公司提供)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3 d的监测。当出现心室颤动(VF)、心房扑动(AF)、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VT)、心房颤动均归属到心律失常的范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