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下颌间隙感染的病因
- 格式:docx
- 大小:15.63 KB
- 文档页数:1
电梯直达1楼发表于2009-5-2 16:18:59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颌下间隙感染【概述】颌下间隙感染是指颌下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颌下区丰满,淋巴结肿大、压痛。
【诊断】1.病史成人有下颌磨牙化脓性根尖周炎、下颌智齿冠周炎史,婴幼儿、儿童多能询问出上呼吸道感染继发颌下淋巴结炎病史。
2.临床表现颌下三角区炎性红肿、压痛,病初表现为炎性浸润块,有压痛;进入化脓期有跳痛、波动感、皮肤潮红;穿刺易抽出脓液。
病人有不同程度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等全身表现。
3.鉴别诊断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常在慢性颌下腺炎的基础上急性发作,它了表现有颌下三角区红肿压痛及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加的急性炎症体征,但多不形成颌下脓肿,并有患侧舌下肉阜区、颌下腺导管口红肿,压迫颌下有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
摄X线口底咬片多能发现颌下腺导管结石。
【治疗措施】颌下间隙形成脓肿时范围较广,脓腔较大,但若为淋巴结炎引起的蜂窝组织炎,脓肿可局限于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内,则切开引流时必须分开形成脓肿的淋巴结包膜始能达到引起的目的。
颌下间隙切开引流的切口部位、长度,应参照脓肿部位、皮肤变薄的区域决定。
一般在下颌骨体部下缘以下2cm做与下颌下缘平行之切口;切开皮肤、颈阔肌后,血管钳钝性分离进入脓腔。
如系淋巴结内脓肿应分开淋巴结包膜,同时注意多个淋巴结脓肿的可能,术中应仔细检查,予以分别引流。
【病因学】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位于颌下三角内,间隙中包含有颌下腺,颌下淋巴结,并有颌外动脉、面前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通过。
该间隙向上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向后内毗邻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向前通颏下间隙;向下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颈动脉三角和颈前间隙相连。
因此颌下间隙感染可蔓延成口底多间隙感染(图1)。
图1 颌下间隙的解剖位置多见于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后牙尖周炎、牙槽脓肿等牙源性炎症的扩散。
其次为颌下淋巴结炎的扩散。
化脓性颌下腺炎有时亦可继发颌下间隙感染。
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三站-病例分析(一)-4.颌面部间隙感染[问答题]1.颌面部间隙感染概述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口腔、颜面、颈部深面的重要解剖结构,均有致密的(江南博哥)筋膜包绕。
在这些解剖结构的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相连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填充。
由于感染常沿这些阻力薄弱的结构扩散,故将其视为感染发生和扩散的潜在间隙。
口腔颌面部感染均为继发性,大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感染累及潜在筋膜间隙内结构,初期表现为蜂窝织炎;后期脂肪结缔组织变性坏死后,可形成脓肿。
化脓性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波及相邻的几个间隙,形成弥散性蜂窝织炎或脓肿;甚至可沿神经、血管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问答题]2.患者,男,38岁。
病例摘要(1)主诉:左面部被人用拳击打肿痛7天,加重2天。
(2)现病史:7天前左面部被人用拳击打,肿痛至今,2天前,肿痛加重。
伴全身发热38.8℃2天,经口服抗生素无效就诊。
(3)检查:左侧颊面部弥漫性肿胀,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增高,有明显触压痛,可触及凹陷性水肿;开口度约0.5cm,左侧颊黏膜红肿,相当于左上第二前磨牙及左上第一磨牙处轻度糜烂,穿刺检查可抽出灰白色黏稠脓液。
左上5稍松动,叩痛(±),周围牙龈组织稍红。
X线片示:左上5牙周膜稍增宽,余未见明显异常。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病例分析(1)诊断:①左侧颊间隙感染;②左上5挫伤。
诊断依据:1)左侧颊面部弥漫性肿胀,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增高,有明显触压痛,可触及凹陷性水肿;②开口度约0.5cm,左侧颊黏膜红肿,相当于左上第二前磨牙及左上第一磨牙处轻度糜烂,穿刺检查可抽出灰白色黏稠脓液;③发热38.8℃;④X 线检查:全口牙齿及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影像。
2)①左上5稍松动,叩痛(±);②X线检查:左上5牙周膜稍增宽。
(2)鉴别诊断1)左上前磨牙根尖周脓肿:左上前磨牙龋齿引起牙髓感染,继而引起根尖周感染。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颌面间隙感染是指颌面周围潜在间隙发生的化脓性炎症。
这些间隙包括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等。
颌面间隙感染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颌面间隙感染可扩散至邻近间隙,甚至引起全身严重并发症。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牙源性感染- 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牙体牙髓疾病是颌面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
细菌通过牙髓腔、根尖孔等途径扩散至周围间隙,引起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因龋齿未及时治疗,导致牙髓坏死,细菌感染扩散至根尖周围组织,进而引起咬肌间隙感染。
2. 腺源性感染- 儿童的颌面间隙感染多由腺源性感染引起。
常见的感染源有扁桃体炎、腮腺炎等。
细菌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颌面间隙。
- 例如,一个小孩因患扁桃体炎,炎症扩散至颌下间隙,引起颌下间隙感染。
3. 损伤性感染- 颌面外伤、拔牙等操作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或伤口处理不当,容易引起颌面间隙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在拔牙后,伤口未得到妥善处理,导致细菌侵入,引发翼下颌间隙感染。
4. 血源性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疖、痈等,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患有腿部疖肿,细菌通过血液传播至颌面,导致颞下间隙感染。
三、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 疼痛:感染部位出现明显的疼痛,疼痛程度因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异。
疼痛可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患者常难以忍受。
- 肿胀:感染间隙周围组织出现肿胀,皮肤发红、发亮,触之有硬结。
随着病情的发展,肿胀可逐渐加重,范围扩大。
- 张口受限:由于感染累及咀嚼肌等组织,患者会出现张口受限的症状。
张口度逐渐减小,严重时甚至无法张口。
- 压痛:在感染部位可触及明显的压痛,按压时疼痛加剧。
2. 全身症状- 发热:患者常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
发热是由于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所致。
- 乏力、食欲不振: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五、口腔颌面部感染-口腔执业医师专业综合试卷与试题一、A11. 关于咽旁间隙感染途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多为牙源性,特别是下颌智牙冠周炎B. 腭扁桃体感染的扩散C. 相邻间隙感染的扩散D. 偶尔继发于腮腺炎E. 常常继发于耳源性炎症和颈深上巴结炎答案:E2. 咽旁间隙感染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A. 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丰富B. 感染可通过筋膜间隙的平面扩散C. 可因呼吸、胸内负压及重力的作用形成纵隔脓肿D. 间隙位置表浅,间隙感染如处理不及时,可导致严重的肺部感染E. 源于口底、咽喉和中耳等部位的感染可累及咽后、咽旁、下颌下等间隙答案:D3. 急性磨牙冠周炎的治疗方法中应除外A. 局部冲洗上药B. 切开引流C. 配合口服抗生素D. 拔除患牙E. 使用漱口液答案:D4. 急性冠周炎早期局部治疗应首先采用A. 拔除患牙B. 龈袋烧灼C. 龈袋冲洗上药D. 切开引流E. 开髓引流答案:C5. 反复发作并形成两颊瘘的第三磨牙牙冠周炎,其根治方法为A. 切除瘘管B. 拔除病原牙,搔刮瘘管C. 切除瘘管,应用抗生素D. 切除瘘管,局部冲洗E. 拔除病原牙,切除瘘管答案:E6. 下列哪个间隙感染扩散不会引起颞间隙感染A. 咬肌间隙B. 下颌下间隙感染C. 颊间隙感染D. 颞下间隙E. 翼下颌间隙答案:B7. 关于能够引起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致病菌,说法不正确的是A. 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B. 近年来,还可检出厌氧菌,如类杆菌属、梭杆菌属、消化链球菌等C. 目前口腔颌面部感染最多见的是需氧菌的感染D.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亦日益增多E. 口腔颌面部感染可分为化脓性和特异性两大类答案:C8. 下列说法属于颌面骨结核的临床表现的是A. 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B. 全身症状严重C. 脓性分泌物为翠绿色D. 肿胀区表面皮肤和黏膜常表现为无化脓性感染的充血发红E. 病变部位骨质塌陷,无压痛答案:D9. 关于颌面骨结核的X线片的描述正确的是A. 骨质疏松脱钙,有小死骨块,与周围骨质无明显分开B. 边缘清晰而不整齐的局限性骨破坏,但死骨及骨膜增生均少见C. 骨质增生,小死骨块,与周围骨质分界线模糊D. 大块死骨形成,与周围骨质分界清楚E. 骨膜反应活跃,病变区与周围骨质分界模糊答案:B10. 下列哪项不是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A. 病程发展缓慢,可在放疗后十余年才出现症状B. 死骨分离速度缓慢C. 死骨与正常骨界线清楚D. 骨面暴露部位长期溢脓,久治难愈E. 可形成口腔和面颊部洞穿缺损答案:C11. 颊间隙成为感染相互扩散的通道的证据是A. 与颞下间隙相通B. 与颞间隙相通C. 与咬肌间隙相通D. 与翼下颌间隙和眶下间隙相通E. 以上均是答案:E12. 广泛的颊间隙感染引流切口应该在下颌骨下缘A. 0.5~1cmB. 0.3~0.5cmC. 1~2cmD. 2~3cmE. 2.5~3.5cm答案:C13. 颌面先天梅毒的感染途径是A. 性传播B. 接吻C. 公用饮食、洗浴器具D. 垂直传播E. 输血感染答案:D14. 晚期梅毒是指A. 一期梅毒B. 二期梅毒C. 三期梅毒D. 四期梅毒E. 隐性梅毒答案:C15. 颌面部晚期梅毒在口腔中表现为树胶样肿,最常见于口腔什么部位A. 下颌角B. 上颌牙龈C. 鼻中隔D. 颧骨E. 硬腭答案:E16. 多由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及根尖周脓肿引起的骨髓炎是A. 慢性颌骨骨髓炎B. 急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C.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D. 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E. 婴儿颌骨骨髓炎答案:B17. 由口内或口外瘘管形成时称A. 慢性颌骨骨髓炎B.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C.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D. 化学性颌骨骨髓炎E.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答案:A18. 下列关于慢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口腔内及颌面部皮肤形成多个瘘孔B. 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增生C. 触之易出血,长期排脓D. 有时从瘘孔排出死骨片E. 以上均正确答案:E19. 可以出现多个牙齿松动及下唇麻木的颌骨骨髓炎是A. 下颌骨中央性骨髓炎B. 边缘性骨髓炎C. 新生儿骨髓炎D. 放射性骨髓炎E. 慢性硬化性骨髓炎答案:A20. 慢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病变比较局限者,死骨与周围组织分离的时间在发病后A. 1~2周B. 3~4周C. 4~8周D. 2个月以上E. 半年以上答案:B21. 下颌智齿冠周炎沿下颌支外侧面向后可形成A. 翼颌间隙感染B. 颌下间隙感染C. 咽旁间隙感染D. 咬肌间隙感染E. 口底蜂窝织炎答案:D22. 关于咬肌间隙感染的叙述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感染来源主要来自下颌智牙冠周炎及下颌磨牙的根尖周炎B. 表现为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充血C. 伴明显开口受限D. 偶因化脓性腮腺炎波及E. 易触到波动感,脓肿易溃破答案:E23. 咬肌间隙感染肿胀区域主要是A. 眶下区弥漫性水肿B. 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红肿C. 张口受限D. 颌下三角区的红肿E. 颌下、口底广泛水肿答案:B24. 感染形成脓肿时面部肿胀明显,但脓肿难以自行溃破,不易发现波动感的间隙为A. 咬肌间隙B. 眶下间隙C. 口底多间隙D. 下颌下间隙E. 颞间隙感染答案:A25. 咬肌间隙脓肿如需切开引流,切开的位置应是A. 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缘2cm处切开B. 口内翼下颌皱襞内侧纵形切口C. 下颌骨下缘下1~1.5cm作平行切口D. 下颌骨下缘上2cm作平行切口E. 口内翼下颌皱襞处横形切口答案:A26.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多为A. 腺源性B. 血源性C. 损伤性D. 牙源性E. 医源性答案:B27. 新生儿4周发生急性上颌骨骨髓炎,下列描述哪项是正确的A. 病变发展常较缓慢B. 易形成大块死骨C. 白细胞计数降低D. 中性粒细胞降低E. X线片在诊断死骨形成上帮助不大答案:E28. 下列关于新生儿颌骨骨髓炎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一般指发生在出生后1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B. 一般指发生在出生后3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C. 一般指发生在出生后6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D. 一般指发生在出生后9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E. 一般指发生在出生后12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答案:B29.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主要发生在A. 颞骨B. 颧骨C. 鼻骨D. 上颌骨E. 下颌骨答案:D30.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属于A. 特异性感染B. 牙源性化脓性骨髓炎C. 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D. 损伤性非化脓性骨髓炎E. 牙源性非化脓性骨髓炎答案:C31. 下列属于新生儿颌骨骨髓炎病因的是A. 哺乳时病原菌直接侵入B. 母亲患化脓性乳腺炎C. 患泪囊炎D. 鼻泪管炎E. 以上均是答案:E32. 感染易发生骨髓炎甚至直接导致颅内感染的间隙是A. 眶下间隙B. 翼下颌间隙C. 咬肌间隙D. 下颌下间隙E. 颞间隙感染答案:E33. 颞间隙感染来源是A. 下颌磨牙的根尖周脓肿B. 化脓性扁桃体炎C.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消毒不严D. 化脓性中耳炎E. 第一前磨牙的根尖化脓性炎症答案:D34. 以下哪一项最可能是引起颞间隙感染的来源A. 下颌磨牙的根尖周脓肿B. 化脓性扁桃体炎C.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消毒不严D. 颞乳突炎E. 第一前磨牙的根尖化脓性炎症答案:D35. 关于颞间隙临床特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病变区表现有凹陷性水肿B. 颞深间隙脓肿易触及波动感C. 可有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D. 病变区有压痛、咀嚼痛E. 深部脓肿难以自行穿破,可引起颞骨骨髓炎答案:B36. 颞间隙借脂肪结缔组织可与下列哪个间隙相通A. 颊间隙B. 颞下间隙C. 咬肌间隙D. 翼下颌间隙E. 以上均正确答案:E37. 下列关于面部疖痈的治疗方法中,正确的是A. 局部热敷B. 苯酚、硝酸银烧灼C. 高渗盐水纱布局部持续湿敷D. 挤压、挑刺,以利于引流E. 溃破后立即停止局部湿敷答案:C38. 颌面部疖痈最常见的致病菌是A. 白色念珠菌B. 溶血性链球菌C. 厌氧性链球菌D. 铜绿假单胞菌E. 金黄色葡萄球菌答案:E39. 以下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最易发生全身并发症的是A. 颊间隙感染B. 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C. 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D. 智齿冠周炎E. 面部疖痈答案:E40. 下列哪项不是切开引流的目的A. 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消炎解毒B. 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C. 使坏死感染物扩散全身,造成全身性败血症D. 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E. 预防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或侵入血液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等严重并发症答案:C41. 下列哪项不属于切开引流的要求A. 切口位置应在脓腔的重力低位,以使引流道短、通畅、容易维持B. 切口瘢痕隐蔽,长度以能保证引流通畅为准则C. 颜面脓肿应顺皮纹方向切开,勿损伤面神经、血管和唾液腺导管等D. 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E. 按脓肿位置用手术刀直达脓腔后再锐性分离扩大创口答案:E42. 不属于口腔颌面部感染局部症状表现的是A. 炎症急性期,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引流区淋巴结肿痛等典型症状B. 炎症累及咀嚼肌部位导致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C. 腐败坏死性蜂窝组织炎的局部皮肤呈明显凹陷性水肿,可触及捻发音D. 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核左移E. 感染的慢性期,局部形成较硬的炎性浸润块,或形成长期排脓的窦(瘘)口答案:D43. 口腔颌面部由于微生物感染产生的脓液形状或者颜色正确的是A. 链球菌一般为淡黄色黏稠脓液B.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黄色稀薄脓液C. 链球菌有时因为溶血而使稀薄的脓液呈现褐色D. 绿脓杆菌的典型脓液为墨绿色E. 绿脓杆菌的典型脓液质地为稀薄、灰白或灰褐色脓液答案:C44. 下列哪一项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途径A. 牙源性B. 腺源性C. 损伤性D. 血源性E. 医源性答案:A45. 导致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A.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B.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C. 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D.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变形杆菌E. 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答案:B46. 下列有关口腔颌面部感染常见致病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引起B. 多为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C. 可分为化脓性和特异性两大类D. 近年来类杆菌属、梭杆菌属等检出率也极高E. 以上说法均正确答案:E47. 口腔颌面部脓肿形成以后,主要的治疗措施是A. 外敷中药B. 大剂量抗生素C. 局部热敷D. 脓肿切开引流E. 大剂量激素答案:D48. 不属于脓肿切开引流的指征的一项是A. 触诊呈凹陷性水肿B. 深部脓肿经穿刺有脓液C. 急性化脓性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D. 慢性根尖周炎瘘管形成E. 局部疼痛加重,并呈搏动性跳痛答案:D49. 下列关于脓肿切开引流要求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切口位置应在脓腔的重力低位B. 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C. 切口长度取决于脓肿部位的深浅与脓肿的大小D. 应尽力选用口外引流E. 颜面脓肿应顺皮纹方向切开答案:D50. 颊间隙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是A. 下颌下、口底广泛性水肿B. 以下颌角为中心的红肿C. 先有牙痛史,继之出现张口受限D. 面颊部弥漫性肿胀E. 颞部有深压痛答案:D51. 咬肌与颊肌之间存在的一个狭小的筋膜间隙,颊脂垫正位于其中,此间隙亦称为A. 颞间隙B. 眶下间隙C. 下颌下间隙D. 颊间隙E. 颞下间隙答案:D52. 上界为颧骨下缘;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前界从颧骨下缘至鼻唇沟经口角至下颌下缘的连线;后界浅面相当于咬肌前缘;深面为翼下颌韧带的间隙是A. 咬肌间隙B. 眶下间隙C. 下颌下间隙D. 颊间隙E. 颞下间隙答案:D53. 广义的颊间隙是指A. 咬肌与颊肌之间存在的一个狭小的筋膜间隙,颊脂垫正位于其中B. 位于下颌下三角内,间隙中包含有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并有面动脉、面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通过C. 位于颊部皮肤与颊黏膜之间、颊肌周围的间隙D. 位于颅中窝底,下界是翼外肌下缘平面,并与翼下颌间隙分界。
翼下颌间隙感染的病因
*导读:翼下颌间隙感染是指翼下颌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是张口受限、嚼咀吞咽疼痛。
……
翼下颌间隙感染是指翼下颌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是张口受限、嚼咀吞咽疼痛。
【病因学】
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hular space)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
前界为颞肌及颊肌,后为腮腺鞘,上为翼外肌的下缘,下为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
此间隙中有从颅底卵圆孔出颅之下颌神经分支及下牙槽动、静脉穿过,借蜂窝组织与相邻的颞下、颞、颊、颌下、舌下、咽旁、咬肌诸间隙相通,经颅底血管、神经还可通入颅内。
常见为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牙尖周炎症扩散所致,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消毒不严也可引起翼下颌间隙感染,此外,相邻间隙,如颞下间隙、咽旁间隙炎症也可波及。
第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