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下颌间隙感染的病因
- 格式:docx
- 大小:15.63 KB
- 文档页数:1
电梯直达1楼发表于2009-5-2 16:18:59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颌下间隙感染【概述】颌下间隙感染是指颌下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颌下区丰满,淋巴结肿大、压痛。
【诊断】1.病史成人有下颌磨牙化脓性根尖周炎、下颌智齿冠周炎史,婴幼儿、儿童多能询问出上呼吸道感染继发颌下淋巴结炎病史。
2.临床表现颌下三角区炎性红肿、压痛,病初表现为炎性浸润块,有压痛;进入化脓期有跳痛、波动感、皮肤潮红;穿刺易抽出脓液。
病人有不同程度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等全身表现。
3.鉴别诊断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常在慢性颌下腺炎的基础上急性发作,它了表现有颌下三角区红肿压痛及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加的急性炎症体征,但多不形成颌下脓肿,并有患侧舌下肉阜区、颌下腺导管口红肿,压迫颌下有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
摄X线口底咬片多能发现颌下腺导管结石。
【治疗措施】颌下间隙形成脓肿时范围较广,脓腔较大,但若为淋巴结炎引起的蜂窝组织炎,脓肿可局限于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内,则切开引流时必须分开形成脓肿的淋巴结包膜始能达到引起的目的。
颌下间隙切开引流的切口部位、长度,应参照脓肿部位、皮肤变薄的区域决定。
一般在下颌骨体部下缘以下2cm做与下颌下缘平行之切口;切开皮肤、颈阔肌后,血管钳钝性分离进入脓腔。
如系淋巴结内脓肿应分开淋巴结包膜,同时注意多个淋巴结脓肿的可能,术中应仔细检查,予以分别引流。
【病因学】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位于颌下三角内,间隙中包含有颌下腺,颌下淋巴结,并有颌外动脉、面前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通过。
该间隙向上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向后内毗邻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向前通颏下间隙;向下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颈动脉三角和颈前间隙相连。
因此颌下间隙感染可蔓延成口底多间隙感染(图1)。
图1 颌下间隙的解剖位置多见于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后牙尖周炎、牙槽脓肿等牙源性炎症的扩散。
其次为颌下淋巴结炎的扩散。
化脓性颌下腺炎有时亦可继发颌下间隙感染。
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三站-病例分析(一)-4.颌面部间隙感染[问答题]1.颌面部间隙感染概述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口腔、颜面、颈部深面的重要解剖结构,均有致密的(江南博哥)筋膜包绕。
在这些解剖结构的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相连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填充。
由于感染常沿这些阻力薄弱的结构扩散,故将其视为感染发生和扩散的潜在间隙。
口腔颌面部感染均为继发性,大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感染累及潜在筋膜间隙内结构,初期表现为蜂窝织炎;后期脂肪结缔组织变性坏死后,可形成脓肿。
化脓性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波及相邻的几个间隙,形成弥散性蜂窝织炎或脓肿;甚至可沿神经、血管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问答题]2.患者,男,38岁。
病例摘要(1)主诉:左面部被人用拳击打肿痛7天,加重2天。
(2)现病史:7天前左面部被人用拳击打,肿痛至今,2天前,肿痛加重。
伴全身发热38.8℃2天,经口服抗生素无效就诊。
(3)检查:左侧颊面部弥漫性肿胀,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增高,有明显触压痛,可触及凹陷性水肿;开口度约0.5cm,左侧颊黏膜红肿,相当于左上第二前磨牙及左上第一磨牙处轻度糜烂,穿刺检查可抽出灰白色黏稠脓液。
左上5稍松动,叩痛(±),周围牙龈组织稍红。
X线片示:左上5牙周膜稍增宽,余未见明显异常。
正确答案:详见解析参考解析:病例分析(1)诊断:①左侧颊间隙感染;②左上5挫伤。
诊断依据:1)左侧颊面部弥漫性肿胀,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增高,有明显触压痛,可触及凹陷性水肿;②开口度约0.5cm,左侧颊黏膜红肿,相当于左上第二前磨牙及左上第一磨牙处轻度糜烂,穿刺检查可抽出灰白色黏稠脓液;③发热38.8℃;④X 线检查:全口牙齿及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影像。
2)①左上5稍松动,叩痛(±);②X线检查:左上5牙周膜稍增宽。
(2)鉴别诊断1)左上前磨牙根尖周脓肿:左上前磨牙龋齿引起牙髓感染,继而引起根尖周感染。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颌面间隙感染是指颌面周围潜在间隙发生的化脓性炎症。
这些间隙包括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等。
颌面间隙感染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颌面间隙感染可扩散至邻近间隙,甚至引起全身严重并发症。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牙源性感染- 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牙体牙髓疾病是颌面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
细菌通过牙髓腔、根尖孔等途径扩散至周围间隙,引起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因龋齿未及时治疗,导致牙髓坏死,细菌感染扩散至根尖周围组织,进而引起咬肌间隙感染。
2. 腺源性感染- 儿童的颌面间隙感染多由腺源性感染引起。
常见的感染源有扁桃体炎、腮腺炎等。
细菌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颌面间隙。
- 例如,一个小孩因患扁桃体炎,炎症扩散至颌下间隙,引起颌下间隙感染。
3. 损伤性感染- 颌面外伤、拔牙等操作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或伤口处理不当,容易引起颌面间隙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在拔牙后,伤口未得到妥善处理,导致细菌侵入,引发翼下颌间隙感染。
4. 血源性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疖、痈等,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患有腿部疖肿,细菌通过血液传播至颌面,导致颞下间隙感染。
三、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 疼痛:感染部位出现明显的疼痛,疼痛程度因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异。
疼痛可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患者常难以忍受。
- 肿胀:感染间隙周围组织出现肿胀,皮肤发红、发亮,触之有硬结。
随着病情的发展,肿胀可逐渐加重,范围扩大。
- 张口受限:由于感染累及咀嚼肌等组织,患者会出现张口受限的症状。
张口度逐渐减小,严重时甚至无法张口。
- 压痛:在感染部位可触及明显的压痛,按压时疼痛加剧。
2. 全身症状- 发热:患者常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
发热是由于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所致。
- 乏力、食欲不振: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翼下颌间隙感染的病因
*导读:翼下颌间隙感染是指翼下颌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是张口受限、嚼咀吞咽疼痛。
……
翼下颌间隙感染是指翼下颌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是张口受限、嚼咀吞咽疼痛。
【病因学】
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hular space)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
前界为颞肌及颊肌,后为腮腺鞘,上为翼外肌的下缘,下为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
此间隙中有从颅底卵圆孔出颅之下颌神经分支及下牙槽动、静脉穿过,借蜂窝组织与相邻的颞下、颞、颊、颌下、舌下、咽旁、咬肌诸间隙相通,经颅底血管、神经还可通入颅内。
常见为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牙尖周炎症扩散所致,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时消毒不严也可引起翼下颌间隙感染,此外,相邻间隙,如颞下间隙、咽旁间隙炎症也可波及。
第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