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间隙感染
- 格式:ppt
- 大小:188.50 KB
- 文档页数:11
颌下间隙感染病人的护理周学城,赵 宏,于国伟,梁 会,王 莉关键词:颌下间隙;感染;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2.038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1B-3027-02 颌下间隙感染可分为化脓性感染和腐败性感染[1],临床表现主要为颌下三角区红肿、下颌骨下缘轮廓消失、压痛和凹陷性水肿明显。
张瑞芝[2]强调颌下间隙感染处理不当可导致口腔多间隙感染并危及生命。
现将颌下间隙感染病人的护理总结如下。
1 病情观察严格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若体温持续在39℃以上应采取头部冷敷等方式降温,同时给予止痛泵等,以减轻病人疼痛。
积极准备急救物品,包括吸氧、吸痰装置和气管切开包及抢救药物。
危急情况下医护人员应沉着冷静,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 基础护理指导病人早期进高热量、高蛋白、低脂、高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流质饮食,同时保证每天饮水量在1 500mL~2 000mL,维持均衡饮食和电解质平衡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颌下间隙感染发生率较高[3,4]。
做好口腔护理非常重要,每天至少3次口腔护理。
病人饭后先用生理盐水漱口,然后含漱复方硼砂漱口液2min~4min。
嘱病人勤换洗衣服及床上用品,保持身体卫生。
每天病房必须紫外线消毒2次,且用1∶200的84消毒液擦抹地面、床头柜并经常开窗透气。
3 处理方法颌下部间隙感染主要来源为牙源性感染[5]。
研究表明,口腔颌下部间隙感染大多是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常见的菌种为草绿色链球菌等[6]。
病人应注意休息,少运动和切忌挤压炎症部位,禁局部热敷。
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敏感广谱抗生素并根据细菌敏感试验结果及时调整药物。
韩晓梅等[7]支持联合应用足量的抗生素和激素治疗伴全身中毒的病人。
在高海拔地区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抑制厌氧菌繁殖并改善病人颌面部微循环和代谢机能[8]。
同时采用微波(超声)辅助治疗颌下部间隙感染效果较好,并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9]。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颌面间隙感染是指颌面周围潜在间隙发生的化脓性炎症。
这些间隙包括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等。
颌面间隙感染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颌面间隙感染可扩散至邻近间隙,甚至引起全身严重并发症。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牙源性感染- 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牙体牙髓疾病是颌面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
细菌通过牙髓腔、根尖孔等途径扩散至周围间隙,引起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因龋齿未及时治疗,导致牙髓坏死,细菌感染扩散至根尖周围组织,进而引起咬肌间隙感染。
2. 腺源性感染- 儿童的颌面间隙感染多由腺源性感染引起。
常见的感染源有扁桃体炎、腮腺炎等。
细菌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颌面间隙。
- 例如,一个小孩因患扁桃体炎,炎症扩散至颌下间隙,引起颌下间隙感染。
3. 损伤性感染- 颌面外伤、拔牙等操作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或伤口处理不当,容易引起颌面间隙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在拔牙后,伤口未得到妥善处理,导致细菌侵入,引发翼下颌间隙感染。
4. 血源性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疖、痈等,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 例如,一位患者患有腿部疖肿,细菌通过血液传播至颌面,导致颞下间隙感染。
三、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 疼痛:感染部位出现明显的疼痛,疼痛程度因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异。
疼痛可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患者常难以忍受。
- 肿胀:感染间隙周围组织出现肿胀,皮肤发红、发亮,触之有硬结。
随着病情的发展,肿胀可逐渐加重,范围扩大。
- 张口受限:由于感染累及咀嚼肌等组织,患者会出现张口受限的症状。
张口度逐渐减小,严重时甚至无法张口。
- 压痛:在感染部位可触及明显的压痛,按压时疼痛加剧。
2. 全身症状- 发热:患者常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
发热是由于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所致。
- 乏力、食欲不振: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