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第三章 北宋前期词坛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25
第三章北宋前期词坛从北宋建国(960)到仁宗朝(1023-1063)得一百年,一般被瞧做就是北宋文学得前期。
这一时期得词坛具有承前启后、革故鼎新得特点。
新型得宋代社会充满着浓郁得享乐风气,这为词体得勃兴准备了优越得发展环境。
虽然在词作内容与词体风格上,主要还就是继承五代晚唐那种花间尊前得柔情传统,但在继承中也有新变,那就就是羁旅行役、人生喟叹、登临怀古等新得歌词题材出现。
即便就是在一些写作男情女爱、伤春悲秋得传统题材里,也常常会注入词人得主体情感。
某些歌词中又出现理性观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议论说理之风。
对词体功能得认识上,由“敢陈薄伎,聊佐清欢”(欧阳修《采桑子·西湖念语》)得写作态度,逐渐向“诗词一体”得方向过渡。
这些变化,都为词坛巨擘苏轼得到来做了充分准备。
就北宋词发展而言,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二晏、欧柳为代表。
除柳永外,多秉承唐五代词之余緖,填词以小令为主,内容多男女艳情,词境开拓不大。
但就是,词得写作技巧却较唐五代有较大扩展。
柳永得慢词创作,更就是词体由唐五代入宋得一个飞跃。
后期,以苏、周为代表,以词得诗化为突出特征。
苏轼“以诗为词”冲破了“词为艳科”得旧观念与音律束缚,使词在思想内容、创作题材与表现手法上都有了新得开拓,从而成长为一种独立得抒情诗体。
北宋词得诗化,一就是指创作题材、思想内容得社会化,二十指词得表现手法得诗化。
苏轼后,秦观、贺铸、周邦彦也都不同程度得表现出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用词得雅化与词人得主观色彩更为浓厚。
第一节宋初词苑一、相对沉寂得宋初词坛建宋之初,在政局不稳得大环境下,国力急需奠基,承载歌词发展得良性环境尚未具备。
加之最高统治者视小词为前代得祸国之因,中书、台谏对士大夫、社会风尚得加强监督、儒学得重建、词为艳科得传统观念等因素得综合作用,所以相对于晚唐五代词人与词作得繁荣,宋初词坛有“顿衰于前日”得状况。
从北宋建国得建隆元年(960)到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得四十年间,有作品传世得词人不过十余人,词作仅存三十余首。
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一、西昆体:(一)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二)“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三)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四)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二、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个诗派,以清逸隐幽为旨趣。
林逋是颇受后人推崇的一位晚唐体诗人。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一、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一)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
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二)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三)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
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二、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一)以文为诗,具有散文化倾向。
这在古体诗中表现得很明显。
(二)重气格。
欧诗创作追求气格,其风格或曰古建、古硬、气雄、气豪,或曰怪奇、奇壮、奔放。
(三)命意新颖。
他的诗歌创作,于命意上追求深刻创新,透过事物的表象进一步表达他对事物的认识,在叙述中杂以议论,如《和王介甫明妃曲》。
三、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点(一)梅尧臣的多数诗歌具有取材个人化、生活化、琐碎化的倾向。
他不断地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同时以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贯穿其中,加深了诗歌的内涵,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富于理趣的风气。
(二)梅诗具有平淡的风格。
梅诗之“平淡”实属“古淡”,是一种老树着花的美。
四、苏洵散文的特点苏洵的文章笔锋老辣,纵横博辨,极挥斥之致。
他作文以学养为基础而重气势,文字雄奇坚劲,喜议政议军,带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
他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具有结构严谨、说理周详、气势磅礴而曲折多变的写作特点,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柳开(947―1000)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人,字仲涂,著有K河东先生集》。
原名肩愈:古文的传统加字绍先。
意为要继承韩愈柳宗元的事业。
他在宋初在宋初自觉地以恢复韩、柳任反对五代浮艳文风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有鼓吹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的筚路蓝缕之功。
穆修(917-1032)字伯长,郓州(今山东东平)人他是继继柳开之后专力写作古文的作家其文强调教化作用,力求结构章法的变化,多用散行单句,单句,不务雕琢堆砌不求华靡艳丽,在宋代古文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和晚唐体:宋初诗派林立,主要有所谓白体、昆体和晚唐体三派。
白体学白居易,诗风平易晓畅,主要诗人有李防、徐铉和王禹偁等。
王禹偁早年与一般文人一样喜爱白居易的诗,但侧重于学白居易的闲适唱和诗;贬官商州以后,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学习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讽喻诗,更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以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3《西昆酬唱集》:西昆指玉山。
《西昆酬唱集》共收诗人17位,皆西昆健将,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杨、刘齐名,当时影响很大,欧阳修(六一诗话》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4杨亿的生平: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宋初著名文臣,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他和王钦若等奉命编撰巨型典籍《册府元龟)与在秘阁里参加编纂工作的同僚吟诗唱和,互相切磋诗律。
作诗宗主李商隐,讲究辞采,风格典丽,以表现才学和功力,但亦不乏清峭感怆的讽谕之作。
5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西昆体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诗歌流派,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西昆酬唱集》的编撰结集。
此集的作者有17人,共收诗250首,杨亿、钱惟演、刘筠三人的作品就有202首,就创作方法而言,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中主张“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这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了体现。
北宋词史五.(中)苏轼像第三章苏轼词风与苏门创作群体北宋词坛因为苏轼的出现,再度掀起风起云涌的改变。
自苏轼以来,词的诸多创作成规纷纷被打破,前人迂徐曲折的突破至此演变为大张旗鼓的革新。
苏轼的作为,给词坛带来全新的风貌,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一批词人,词坛风气也随之缓慢转移。
为南宋词创作重镇之转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一节词风的革新家苏轼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他不仅在诗、文、词之文学创作方面有骄人的成绩,而且还擅长绘画、书法等等。
苏轼的出现,是宋代文风郁盛、人材辈出的一个必然积累的结果。
一、生平经历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名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出身于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家庭,7岁知书,10岁能文。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21岁的苏轼随父苏洵进京,次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苏氏父子皆能文,在当时皆负盛名,世称“三苏”,其中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
苏轼踏入仕途之时已经是北宋中叶。
北宋社会经过将近一百年的生息、发展,一方面政局稳定,天下比较太平,社会财富也有了相当的积累。
这给每一位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以充分的信心,促使他们跃跃欲试,尤其是像苏轼这样来自下层、对赵宋皇朝感恩戴德的知识分子。
另一方面,社会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内忧外患日益剧烈。
对外方面,宋廷一再败于入侵的辽、夏等少数民族之手,只能用大量的“岁币”换得边疆的暂时安宁,同时又要不断地支出系列战争的费用并承担战败的严重后果,且在守卫边塞方面花费许多钱财。
对内方面,宋廷为了维持政治平衡,供养了众多的官吏、兵卒,“冗官”、“冗兵”之弊端日益突出。
种种财政负担、经济危机都转嫁给普通百姓,繁荣的社会表面掩盖着实质上的日趋贫困。
“冗官”带来的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推委了事的官场通病,更是让每一位有志报国的士大夫不堪忍受。
北宋厚待文人士大夫的宽松的政治环境,也使得人们敢于表达政见。
苏轼就是这一类有志报国的文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苏轼登进士第当年,即因母丧返乡。
北宋前期词坛知识点总结一、北宋前期词人北宋前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词人,其中以苏轼、柳宗元和欧阳修为代表。
他们各自在词坛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之一。
苏轼的词作以清新婉约、朗朗上口为特色,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词作风格多变,有豪放洒脱的《浪淘沙》、婉约婉转的《江城子》、慷慨激昂的《和陈同甫》等。
苏轼善于借鉴古人之长处,创新词的风格和形式,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号柳河东。
柳宗元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词人。
柳宗元的词作以清新典雅、含蓄婉约著称,注重对人生理想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理想主义色彩。
他的代表作有《江雪》、《鹿柴》等,被誉为“唐宋之际,间有大才”。
柳宗元的词作在北宋前期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词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词人。
他的词作以婉约清新、含蓄柔媚为特色,一生创作了大量词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风貌。
代表作有《蝶恋花》、《浣溪沙》等。
欧阳修在北宋前期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的词坛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北宋前期词论著北宋前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词论著,其中以王国维的《宋词》、苏轼的《赤壁赋》和《词论》、黄庭坚的《张先《庐山谣》注》为代表。
这些词论著对词的创作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词坛的繁荣发展。
王国维(1877-1927),字少君,号抱甫,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文学家、词人和美学家。
他的《宋词》是北宋前期一部重要的词论著,其中通过对宋代词人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诗以言志,词以言情”的词论观点,对后世词坛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的《赤壁赋》和《词论》是北宋前期极具影响力的词论著。
其中,《赤壁赋》以描写东晋末年诸葛亮和周瑜联手抗曹的故事为背景,饱含壮志豪情、心驰神往,影响深远。
古代文学史第五编宋代文学重点内容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第一节宋初文坛和宋初三体1.宋初三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1)“白体”:学习白居易闲适、浅易、通俗风格的诗歌创作(闲适诗,态度:旷达知足,形式:模仿元白互相唱和的近体诗)以希冀“颂美时政”,代表人物王禹偁、李昉;(2)“晚唐体”:推崇与模仿贾岛、姚合诗作,代表人林逋、九僧、魏野、潘阆、寇准。
·诗歌审美类型:清冷、荒凉、悲凄、闲逸、脱俗等,是对当时流行于诗坛的白体的疏离与变革,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3)“西昆体”:诗歌题材上学习李商隐的咏史诗、咏物诗、无题诗(多用典、心思深隐、讲究辞藻华美和色调渲染),代表人杨亿、钱惟演、刘筠。
·因唱和结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收入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7人作品,影响极大,后刘颁《中山诗话》称之为“西昆体”。
·艺术特征:文字华美、对仗工稳、用事深密、风格整饬典丽。
·缺点:①题材狭隘,缺乏时代气息②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2.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1)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诗人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典故。
(2)作诗强调诗句的对偶、押韵以及市局的语言色彩(3)追求诗歌雍容典赡、炼词工整的诗歌风格。
第二节王禹偁1.王禹偁(1)字元之,一生坎坷,诗文多反映其命运多舛的人生遭遇及不屈的生命抗争。
代表作:《待漏院记》《唐河店妪传》(2)文学主张:①文以传道②强调情感和生活遭遇在创作中的作用③吸取骈文整齐、声韵之美。
(3)文学创作:与其他白体诗人不同,王禹偁不但学习白居易的闲适诗,而且学习白的讽喻诗。
此外,王也研究杜甫和李白的诗篇。
他的古文开创了平易自然的文风,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第一节欧阳修的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1.欧阳修(1)号醉翁,晚年六一居士,兼名臣、文人两重身份。
(2)文学思想:“道不远人”、“道盛文至”,即主张文道并重。
(3)诗歌的独特表现方式:①散文布局②复调式结构(4)平易流畅的诗歌艺术风格。
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宋代文学,尤其是宋词繁荣的盛况、繁盛的原因以及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文学作品中忧患意识的突现和爱国主题的高扬,把握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宋代文学繁盛的原因。
文学作品忧患意识的增强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教学内容:宋代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
韩愈等人发动的古文运动得到了宋代作家的热情响应。
道统与文统紧密结合,使宋代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
诗歌方面,注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趋向于通俗化,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
词这种新诗体,至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
戏剧、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北宋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接受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采取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使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语),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
理学是经宋人改造过的新儒学。
理即道理,理学也就是道学。
宋代的理学家,有著名的“北宋五子”及南宋的陆九渊、朱熹等。
在宋代,理学思想主要还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宋代的士大夫往往怀有比较自觉的卫道意识,并积极著书立说,以弘扬己学,排斥异己。
北宋新学、旧学之争,蜀学与洛学之争。
南宋朱熹与二陆之争,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理学与宋代文学。
北宋初叶理学先驱人物在反对浮艳文风中的积极作用。
理学家重道轻文主张的不良影响。
宋代士大夫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对文与道的关系,宋人进行了详细论述,文以载道说十分盛行。
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理学思想、重视“文与“道”的关系;印刷业繁荣、私立书院兴起;宋代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反映社会、干预政治是重要主题;诗文的议论成分增加。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1.人生态度理性、平和、稳健和淡泊;2.以平淡为美、雅俗之辩“以俗为雅”。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1.散文文体多样;2.议论、叙事、抒情融为一体;3.风格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4.诗歌题材和语音趋于通俗化、题材广泛。
一、宋代作家的特点及对文学作品的影响:(1)文人普遍关心现实, 具有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崇文抑武国策,一方面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在和异族作战中屡战屡败,一方面文人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优渥,参政议政热情高涨。
(2)诗文中旁征博引,议论风发;印刷术的繁盛使书籍较为易得。
宋代文人普遍博览群书,为学者型。
(3)诗词中往往塑造高洁自适的自我形象;注重自身人格修养,有强烈的道德感、道德自律意识。
大节不亏而不拘小节。
(4)文人人生态度理性、平和、稳健、淡泊,泯灭出处的界限;宋朝党争激烈,文人的命运在党争的漩涡中升沉起伏不定。
二、宋代文学的成就表现(一)宋文的成就P121.确立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体格局;2.记叙、抒情、议论三种功能相融;3.题材:贴近社会生活;4.风格:平易自然。
(二)宋诗的特点、与唐诗的差异1.特点:题材日常生活化;语言通俗化;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
2.与唐诗的差异: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
P14第一章宋初文学宋初文学:指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以及仁宗朝初期的文学,大约70年。
学习要点:白体诗、晚唐体诗、西昆体诗(概念)第一节宋初的古文和复古思潮王禹偁—北宋诗文革新先驱。
文集《小蓄集》,取自《周易》卦名,表示兼济天下之志。
王禹偁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在宋初文坛独树一帜。
名篇有议论文《待漏院记》(待漏:等待上朝的诗集)、亭台楼阁记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传记文《唐河店妪传》。
第三章北宋前期词坛从北宋建国(960)到仁宗朝(1023-1063)的一百年,一般被看做是北宋文学的前期。
这一时期的词坛具有承前启后、革故鼎新的特点。
新型的宋代社会充满着浓郁的享乐风气,这为词体的勃兴准备了优越的发展环境。
虽然在词作内容与词体风格上,主要还是继承五代晚唐那种花间尊前的柔情传统,但在继承中也有新变,那就是羁旅行役、人生喟叹、登临怀古等新的歌词题材出现。
即便是在一些写作男情女爱、伤春悲秋的传统题材里,也常常会注入词人的主体情感。
某些歌词中又出现理性观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议论说理之风。
对词体功能的认识上,由“敢陈薄伎,聊佐清欢”(欧阳修《采桑子·西湖念语》)的写作态度,逐渐向“诗词一体”的方向过渡。
这些变化,都为词坛巨擘苏轼的到来做了充分准备。
就北宋词发展而言,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二晏、欧柳为代表。
除柳永外,多秉承唐五代词之余緖,填词以小令为主,内容多男女艳情,词境开拓不大。
但是,词的写作技巧却较唐五代有较大扩展。
柳永的慢词创作,更是词体由唐五代入宋的一个飞跃。
后期,以苏、周为代表,以词的诗化为突出特征。
苏轼“以诗为词”冲破了“词为艳科”的旧观念和音律束缚,使词在思想内容、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了新的开拓,从而成长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北宋词的诗化,一是指创作题材、思想内容的社会化,二十指词的表现手法的诗化。
苏轼后,秦观、贺铸、周邦彦也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用词的雅化和词人的主观色彩更为浓厚。
第一节宋初词苑一、相对沉寂的宋初词坛建宋之初,在政局不稳的大环境下,国力急需奠基,承载歌词发展的良性环境尚未具备。
加之最高统治者视小词为前代的祸国之因,中书、台谏对士大夫、社会风尚的加强监督、儒学的重建、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以相对于晚唐五代词人与词作的繁荣,宋初词坛有“顿衰于前日”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