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的词坛
- 格式:ppt
- 大小:154.00 KB
- 文档页数:19
关于宋词的资料一、宋词的定义与起源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的燕乐为宋词的产生奠定了音乐基础。
当时的一些诗人开始按照燕乐的曲调来填词,这些词虽然还处于萌芽状态,但已经具备了宋词的一些基本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五代时期,词在花间派词人的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词的风格逐渐多样化,题材也有所扩展。
二、宋词的发展历程1. 北宋初期•在北宋初期,词坛上主要有晏殊、欧阳修等词人。
他们的词多写贵族士大夫的闲适生活,词风婉约。
例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通过对旧景旧物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词风清新淡雅,委婉含蓄。
2. 北宋中期•柳永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词人。
他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篇幅和容量。
他的词多描写市民阶层的生活,词风通俗,善于用白描的手法。
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生动地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情感真挚动人。
•苏轼则是北宋中期词坛的革新者。
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可以表达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
他的词风格豪放旷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第三章北宋前期词坛从北宋建国(960)到仁宗朝(1023-1063)得一百年,一般被瞧做就是北宋文学得前期。
这一时期得词坛具有承前启后、革故鼎新得特点。
新型得宋代社会充满着浓郁得享乐风气,这为词体得勃兴准备了优越得发展环境。
虽然在词作内容与词体风格上,主要还就是继承五代晚唐那种花间尊前得柔情传统,但在继承中也有新变,那就就是羁旅行役、人生喟叹、登临怀古等新得歌词题材出现。
即便就是在一些写作男情女爱、伤春悲秋得传统题材里,也常常会注入词人得主体情感。
某些歌词中又出现理性观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议论说理之风。
对词体功能得认识上,由“敢陈薄伎,聊佐清欢”(欧阳修《采桑子·西湖念语》)得写作态度,逐渐向“诗词一体”得方向过渡。
这些变化,都为词坛巨擘苏轼得到来做了充分准备。
就北宋词发展而言,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二晏、欧柳为代表。
除柳永外,多秉承唐五代词之余緖,填词以小令为主,内容多男女艳情,词境开拓不大。
但就是,词得写作技巧却较唐五代有较大扩展。
柳永得慢词创作,更就是词体由唐五代入宋得一个飞跃。
后期,以苏、周为代表,以词得诗化为突出特征。
苏轼“以诗为词”冲破了“词为艳科”得旧观念与音律束缚,使词在思想内容、创作题材与表现手法上都有了新得开拓,从而成长为一种独立得抒情诗体。
北宋词得诗化,一就是指创作题材、思想内容得社会化,二十指词得表现手法得诗化。
苏轼后,秦观、贺铸、周邦彦也都不同程度得表现出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用词得雅化与词人得主观色彩更为浓厚。
第一节宋初词苑一、相对沉寂得宋初词坛建宋之初,在政局不稳得大环境下,国力急需奠基,承载歌词发展得良性环境尚未具备。
加之最高统治者视小词为前代得祸国之因,中书、台谏对士大夫、社会风尚得加强监督、儒学得重建、词为艳科得传统观念等因素得综合作用,所以相对于晚唐五代词人与词作得繁荣,宋初词坛有“顿衰于前日”得状况。
从北宋建国得建隆元年(960)到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得四十年间,有作品传世得词人不过十余人,词作仅存三十余首。
词从晚唐五代出现并发展,到宋代达到顶峰.词的第一个繁荣期出现在北宋,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一流的大家和作品.从“伶工之词”、“小道”发展到全盛,这其中经历了一个繁杂曲折的过程,北宋词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宋初960年到宋真宗前期1008年.这段时期局部战争不断,社会风气和文学风气处于酝酿之中,宋人关于词的认识和创作也处于一个准备阶段.虽然没有大家也没有名作,但格局清晰明显,时间较长,可以归为一个时期,称为沉寂期.北宋前期词坛的沉寂从宋初960年到宋真宗前期1007年近五十年的时间是北宋词的前期.这一时期,在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之后,社会正处于一个休养生息并逐步走向经济复苏的阶段.但这时期的词坛却基本是沉寂的.这时期从事词的创作的文人常见于各种宋词选本的也不过七八位,词作大约几十首,相对于浩繁的宋词来说,这段时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宋词的一段真空,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又称之为沉寂期.不过,其时实际上已有几位跋涉者在默默的耕耘,为新词坛序幕的拉开而预奏着序曲.这时期的“词人”有王禹偁,钱惟演、寇准、潘阆、林逋等几位.他们地位各异,遭遇不同,大多以文著称,并不是真正的词人,词仅仅是他们兴致偶来的随笔,数量甚少.潘阆词最多,其《逍遥游》存词也也不过十首.这时期晚唐五代词风盛行,温廷筠、韦庄的花间一派柔婉艳丽的风格霸占词坛,这些词人自然也受其影响.此时晚唐遗风仍然盛行,然而毕竟朝代不同,宋初的词人仍然对词进行了一些探索.潘阆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位.他的十首歌咏杭州的《酒泉子》为宋初词坛带来了若干清新气息.如:《长忆观潮》,作者在短短四十九字的篇幅中,写出了观潮的盛大场面、钱塘江海潮的万千气象及弄潮儿的过人胆略和技艺,可谓以少胜多,惜墨如金.但宋初词坛本承南唐余绪,大体不脱男欢女爱、伤春悲秋,词在当时仍然主要是应歌的,并未真正进入士大夫的生活.潘阆一反词坛软媚婉约的词风,以观潮题材入词,实在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是对传统词疆的突破.全词追忆观潮旧事,在纷繁的观潮场面中突出潮水的气势和弄潮儿的超绝技艺,气势豪迈,雄浑奔放,完全没有了花间词的胭脂气,在充斥着浅斟低唱的宋初词坛,确是难能可贵的,也反映宋初词人为改变五代词风所作的努力.第二个时期是从真宗后期1009年到宋仁宗1063年.澶渊之盟换来长期的和平,真宗此时得病,不再忙于战事,文治却颇有成效,终于使北宋一代进入经济繁荣期.后继的仁宗重用人才,致力于兴民事业,社会继续发展,经济的繁荣稳定为词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词迅速发展起来,又可称为活跃期.首先是出现了大量的词人,有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等大家为代表,又有范仲淹、王安石等成就特殊的词人;其次是词的数量大增,仅柳永就有近二百首词,晏殊有一百三十余首,晏几道更是多达二百六十余首,其余的词人也大多是十几首到几十首不等.因此无论词人的数量还是词作的数量都是北宋前期潘阆、林逋等人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词的思想内容有所开拓,词风有所转变,各个方面都开始了尝试.柳永是北宋的第一个专业词人.柳永,字景庄,初名三变,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县令、盐场大使、屯田郎一类的官,整日出入青楼,饮酒作乐,最后潦倒而死.作为一个落魄的文人,柳永显然没有苏轼那种豪放豁达的胸怀,所以他的词也显得有点“落魄”.柳永的词虽然在题材内容上并无大的突破,但他对词的贡献却是巨大的.首先,柳永率先大量创作慢词,增加了许多新调,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词坛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齐头并进,这是柳永对词的最大的贡献.其次,柳永是继南唐李煜之后进一步把词的抒情趋向朝着自我的内心世界回归,不再做旁观者的描述,而是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情真意切.这是柳永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此外,柳永注重追求通俗化、市民化的审美效应,适应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和消费特点,也是柳永对词的贡献.晏殊和欧阳修是北宋词坛的大家.晏殊生于991年,欧阳修生于1007年,虽然二人年龄相差近二十岁,但一个是太平宰相,一个是朝中重臣,经历相似且有师生关系,所以他们的词作风格有着极大的相似,词史上合称“晏欧”他们都继承了晚唐五代柔婉的词风,但摒除了那种猥俗和过浓的脂腻.范仲淹和王安石是富有创新性的词人.范仲淹的词境界阔大,将词的艺术视野延伸到塞外边城,让白发将军和戍边征夫昂首走进词的世界,开豪放之先河,成为豪放词的真正源头,对后来苏轼豪放词风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王安石词风与范仲淹类似,词虽然不多,但意境开阔,感慨深沉,音调高昂,打破了五代以来的绮糜之风,具有独特的风格.总体来说,北宋中期的词坛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诸多词人的努力及所取得成就对后期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是柳永大量创作慢词,使词的篇幅加长有利于感情的抒发,对后期豪放词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第二是范仲淹的边塞豪情和王安石的宏大气势融入词中,打破了婉约词的网笼,最先扯起豪放词风的大旗;第三是单纯个人抒情词作的出现,把词从单纯的描写引向了个人抒情,题材更加广泛,境界更加升华,为豪放词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第三个时期从英宗1064年至靖康之变之前的六十余年.这一时期边境战乱又起,社会弊病十分突出,政治运动此起彼伏.然而内忧大于外患,词人们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之后反而激起了创作欲望,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等大家辈出,佳作纷呈,北宋词进入了繁荣期.北宋后期词坛的繁荣从1068年开始,北宋历史进入后期,大宋王朝表面的繁荣已经是日薄西山,然而宋词却迅速繁荣起来,达到了词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一流的大家及其一流的作品.这时期的词人并没有亲眼看到宋朝的灭亡,内忧大于外患,他们更多的体验到的是命运的坎坷、人身的失意和仕途的不幸,他们大都是在文坛上有盛名而政坛上无高位的失意文士,因此这个时期的词主要表现的是个体生存和人生失意的苦闷.此时期词人大致可分为两个群体.一是以苏轼为领袖、以黄庭坚、秦观、晁补之、李之仪等为代表的苏门词人群以及与苏门交往亲密的晏几道、贺铸等.二是以周邦彦为领袖的大晟词人群,晁冲之、曹组、万俟咏等属之.苏轼独树一帜开宗立派,师法其词的有晁冲之、黄庭坚等人;秦观俊逸精妙,自成一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周邦彦被认为是宋词的集大成者,对此的形式格律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贺铸、晏几道也各有自己的特色.这种大家崛起和流派纷呈的局势确切的表明宋词已经进入繁荣期.苏轼是北宋创造力最强、影响力最深远的词人,他以文坛领袖特有的胸襟和悍然不顾一切的气魄对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开拓和变革.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北宋中期词坛的婉约缠绵之风,“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苏轼是一个一贯不合时宜的人物,性格豪放,敢于直言极谏,先是和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发生矛盾,后又和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意见不和.坎坷的人生遭遇和沉重的仕途打击使他有着对生活和时代的深刻体验,词便成了他表达这种感情的工具.特别是乌台诗案后,苏轼唯恐连累别人,不敢与人交往,不敢随意为文作诗,但唯有词还可以自由吟唱.苏轼作词,颇有李白作诗之风,注重抒情,任凭感情的恣意爆发而不注重格式及炼字用句,当然,这与柳永慢词对词的格式的开拓创新是分不开的.同时北宋中期纯粹个人抒情词的出现及范仲淹豪放词风的影响再加上个人极高的天赋,使苏轼最终完成了宋词词风的根本转变,这是他对词的最大的贡献.总体上说,苏轼对词风的变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既向创作主题内在的情感世界开拓:将只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变为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只表现爱情之词变为表现性情之词;又朝外在的生活世界、时空场景拓展: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官场应酬、闲居读书、躬耕、射猎、游览、洗澡等日常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图景.其《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麻叶层层》、《临江仙•夜饮东坡》等大量词作都表现了苏轼词表现功能的开拓.另一个是苏轼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正是由于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从而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扩展了词的时空境界,提高了词的艺术地位,把词堂堂正正的引入了文学艺术的殿堂.也正是在苏轼之后,诗尊词卑的观念逐渐得到扭转、改变,词体的文学地位逐步得到认同,词由音乐的附属品、文人游戏的“小道”、“末技”渐渐的变成了一种具有独立性的与诗并驾齐驱的文学体裁.黄庭坚、晁补之同属“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受苏轼影响很大.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其文学成就主要在于诗,其词也有一定的名声.他的词一部分比较婉美,几同秦观,但另有一部分却有出格之嫌,具有豪放之气.黄庭坚在不少人批评苏诗词的情况下,继承了苏轼的词风,为苏词的进一步扩大影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又对南宋的豪放词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与黄庭坚同时的晁补之是苏轼词风的又一继承者.晁氏为人,才气飘逸,又曾在宦海沉浮,多次被贬,加上他接受了苏轼的影响,词风很近苏轼.特别是他的“隐居“词,如《摸鱼儿•买陂塘》等,在上继东坡,下启稼轩方面有着某种桥梁作用.同为苏门弟子,秦观在词上的成就却远远超过同门甚至欲胜其师,后人更把他尊为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秦观词数量不如柳苏,内容上也无大的突破,但他却把前代婉约词的短、长两派各自的长处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情韵兼胜”的词风,这是他对词的最大的贡献.慢词容量大,长于铺叙,但结构单一疏散,过于直露;小令语言含蓄,结构缜密,意境深婉,但体制短小,韵味有余而容量不足.秦观则以小令词的长处弥补慢词创作的不足,从而达到了“情韵兼胜”的艺术效果,即感情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此外,秦观遭遇坎坷,又杂有个人的贫困和爱情的悲剧,政治上更是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因此秦观词中的“情”不仅有愁情、艳情,还有他的身世之情、贬谪之情、失意愤恨不平之情——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使类型化的情感中带有个性化的色彩,改变了传统艳情词的基质.这正是秦观词在感情内容方面胜过前代婉约词的显著特点,盛传一时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就是这种特点的最好体现.贺铸与晏几道均属苏门之外,二人的词内容风格上差别很大,但俱同苏门人来往密切,在词作上都力求自成一家且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贺铸是一位性格颇为奇特的人物,词如其人,也显得相当的不同凡俗.贺铸是一位兼具豪放与婉约之风的词人.他性格豪放,为人近侠,又受苏门词影响,词风颇近苏轼.其代表作《六州歌头•少年侠气》“是宋词中的第一首真正称得上是抨击投降派、歌颂杀敌将士的爱国词篇”同时,贺铸的词又“另有一种伤心说不出处”,比如其悼亡词《鹧鸪天》,从中流出的丰异的至情令人为之心动.晏几道是晏殊之子,虽为宰相后代,却因家道中落,仕宦连蹇,成为时代生活的落伍者、孤独者.在苏门词人高唱“大江东去”的时候,他却沉溺于自己用词构筑的狭小的世界里,步武于“花间”,流连于女性王国.他的恋情世界是一个纯真执著近乎圣洁的审美的情感世界,其用情的至真至痴是其他词人所不能相比的.但除此之外,他的词在内容上并没有开拓,艺术技巧上精雕细琢突破不大,没有明显的特色.周邦彦是宋词的“集大成”者,由此可看出他在词史上的地位,尤其他对宋词特别是婉约词艺术技巧方面的规定与完善对词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周邦彦一共作词一百三十二首,多作于后期,其总体的风格就是典雅精工.他的词内容和体裁并无大的开拓,但其典雅精工的美学风范却把宋词推向了审美的顶峰.周邦彦对于词艺的规范化主要在于章法结构、句法炼字和音律三个方面.变直叙为曲叙,将顺叙、倒叙、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章法严密结构多变;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浑然天成犹如己出;在音律方面更是建立了严格的规范.“大晟词派”的诸多词人大都重形式、重音律,精心炼字而忽视了题材的开拓.北宋后期词坛,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并行发展,各有自己的特点和成就.这时期,苏轼和周邦彦应该是其中贡献最大的两位.苏轼在内容题材方面进行改革,使词真正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周邦彦则在艺术技巧方面进行努力,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套固定格式。
北宋词是宋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按时间,可以初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
在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三位对词“改朝换代”的词坛星宿———柳永、苏轼、周邦彦。
词到了他们手里,分别进行了三次重大“变革”。
一、北宋初期,在经过宴氏父子、张先等多位词人的推波助澜下,词至柳永,词风为之一变,即从艳丽之词变为歌者之词。
柳永是北宋初期一位大力填词的“专职”词人。
他长期出入于秦楼楚馆之中,恣情游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风流才子,死后又一直被视为轻薄浪子。
生活的艰辛、处境的坎坷、生命的不幸,使他的词走向了民间,成为真正的“歌者之词”。
由此,柳永堪称中国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首先,柳永词在内容上进行了“变革”。
柳词虽然还残留了有许多依红偎翠、歌舞升平之作,但其中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词的新动向。
(1)将晏殊为代表的专写达官贵人之词,转向了民间,特别是转向了青楼市井。
虽然其中有写得露骨、直透的一面,但寄予了柳永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注,也使词人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更浓了,如《定风波》。
(2)有关男女情感与相思的艳词,这部分作品很多。
有以女性口吻来写的,其中女子个性鲜明,个个敢怒、敢怨、敢说、敢爱,如《定风波》;也有以男子口吻来写的,其中男子打破前代隐晦含蓄表现手法,毫不避讳男子思念的心态,如《小镇西》。
(3)柳永最擅长的是描写“羁旅行役”,抒发羁旅行役之苦,其中融入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感受与思考。
这部分作品艺术成就很高,影响也最大。
如著名的《雨霖铃》和《八声甘州》就是代表。
(4)有许多对繁华都市风光描写的美词,如《望海潮》就是其中代表作。
其次,柳永发展了大量慢词,创作许多新词调。
“慢词”本指音乐而言,一般而言指字数比较多的词,有时也叫“长调”,即是指90个字以上的词。
在敦煌曲子词里出现过一些长调,但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壮大,小令一直是词坛主旋律。
而柳永在慢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慢词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力,突破了五代以来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的局面,为词更好表现细腻的情感作了很好铺垫,如有《八声甘州》、《木兰花慢》等词为其代表,他的《中吕调戚氏》甚至达到了212字。
北宋前期词坛知识点总结一、北宋前期词人北宋前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词人,其中以苏轼、柳宗元和欧阳修为代表。
他们各自在词坛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之一。
苏轼的词作以清新婉约、朗朗上口为特色,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词作风格多变,有豪放洒脱的《浪淘沙》、婉约婉转的《江城子》、慷慨激昂的《和陈同甫》等。
苏轼善于借鉴古人之长处,创新词的风格和形式,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号柳河东。
柳宗元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词人。
柳宗元的词作以清新典雅、含蓄婉约著称,注重对人生理想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理想主义色彩。
他的代表作有《江雪》、《鹿柴》等,被誉为“唐宋之际,间有大才”。
柳宗元的词作在北宋前期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词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词人。
他的词作以婉约清新、含蓄柔媚为特色,一生创作了大量词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风貌。
代表作有《蝶恋花》、《浣溪沙》等。
欧阳修在北宋前期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的词坛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北宋前期词论著北宋前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词论著,其中以王国维的《宋词》、苏轼的《赤壁赋》和《词论》、黄庭坚的《张先《庐山谣》注》为代表。
这些词论著对词的创作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词坛的繁荣发展。
王国维(1877-1927),字少君,号抱甫,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文学家、词人和美学家。
他的《宋词》是北宋前期一部重要的词论著,其中通过对宋代词人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诗以言志,词以言情”的词论观点,对后世词坛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的《赤壁赋》和《词论》是北宋前期极具影响力的词论著。
其中,《赤壁赋》以描写东晋末年诸葛亮和周瑜联手抗曹的故事为背景,饱含壮志豪情、心驰神往,影响深远。
宋词的发展概况北宋前期北宋前期词坛的上层文人,一般来说都是承袭南唐二主和冯延巳等人的词风,并无多少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词作家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柳永,苏轼等,而以柳永,苏轼成就较突出。
晏殊词内容主要抒发歌乐宴饮以及惋惜时光流失的衰迟落寞之感,其词作闲雅而有情思,词风典雅清丽,语言工巧,音调和谐,较有艺术特色。
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等,都是为人传诵的名篇。
欧阳修词题材狭窄,多写女子体态风姿,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交游饮宴等,喜以俗语入词,清新自然,情意真挚缠绵,其《踏莎行》最能代表这种风格。
张先词内容多写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会生活也有反映。
他喜作慢词,对词的形式发展有过一定的作用。
柳永词的出现,使北宋的词风为之一变,他在创作中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词和文人词的优良传统,以其朴素自然的词风,给婉约派词带来了新的面貌,还发展了慢词的体制,对後来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苏轼对词作进行了革新,以诗为词,使词诗化,散文化,议论化,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其词意境豪放雄壮,使北宋词在形式,内容和风格上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为宋词开辟了一条健康而广阔的道路。
北宋後期北宋後期词坛,在意境,声律方面有所开拓。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婉约派词人秦观,格律词派的始创者周邦彦,其次是词风与秦观相近的贺铸。
秦观词内容多写柔情,男女恋情,离愁别绪,亦有感伤身世之作,如《踏莎行郴州旅社》,《满庭芳山抹微云》等,皆感情真挚,风格纤弱,语言工巧,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周邦彦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作词格律法度极为精审,为後世词人的轨范,影响巨大。
贺铸词内容与词藻并重,兼具婉约与豪放的风格,为北宋後期重要作家。
其作品多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少数写人世沧桑与个人闲愁的作品较为出色,如《青玉案》。
南宋前期北宋末年,北方女真贵族建立的金国,占领了宋朝统治的北方广大地区。
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偏安的小朝廷,是为南宋。
一、北宋前期词人群体宋初前半个世纪,新王朝建立并逐渐兴盛,词体的发展还没有完全出现同步发展的迹象,基本上还是处于停滞状态,词人数量不多,而且存留下来的词作也很有限,在艺术上还没有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缺乏开拓性。
到了真宗、仁宗两朝,宋朝真正进入了承平盛世,范仲淹、柳永、晏殊、欧阳修、张先等著名词人登上词坛,才意味着宋词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宋初词人宋初词人潘阆、王禹稱、寇准、林逋、范仲淹等人,作了数量不多的词,这时的词作主要是语言清晰秀美的小令,因而宋初词坛总的形势是:第一、还未形成词派。
第二、由于词是诗人兼作的,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
1、潘阆(?一1009)。
字逍遥,北宋大名(今属河北省大名县)人,曾居钱塘。
至道元年(995)赐进士,任国子四门助教。
后因事被斥,浪迹江湖,漂泊多年。
真宗时曾任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参军。
有《逍遥集》,存词11首。
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2、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圭(今陕西省渭南市)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一生多次拜相,后封莱国公,谥忠愍。
著有《寇莱公集》七卷。
存词5首。
踏莎行春暮春色将阑,莺声渐老。
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
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3、范仲淹本姓朱,参加进士考试时叫朱说,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
三岁时随母改嫁朱姓。
范仲淹留的词共五首,内容风格在宋初词作中都能别开生面。
《渔家傲》描写边塞题材,开始打破了词专写男女爱情的传统窠臼,可谓是个独创。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宋词传统上分为两类——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是我国词坛上历史最久,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