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前期词风
- 格式:ppt
- 大小:6.66 MB
- 文档页数:66
一.宋初词人北宋前期将近百年的承平,使词这一新兴文学体裁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形成为了定局。
北宋初期,上层文人仍继续晚唐、五代“花间派”或者南唐的婉丽词风,但在言情写志、抒发作者主观情感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深入,这时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等人。
在他们笔下,词的抒情性又有所发展,风格也变得更为雍容秀雅。
晏殊词绝大部份内容是描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的,但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显得温润娴雅、和婉明丽。
晏殊非常善于捕捉自然景物敏锐而纤细的感受,并善于抒发由此而产生的深蕴凄婉的感情。
这种作品最能反映晏殊词的特色。
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经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词意蕴单薄,感情柔弱,这是最大的不足。
但是他的词音律和谐,语言精美,进一步奠定了疏淡清丽、精致柔婉的风格在宋词中地位,也把宋词语言进一步推向文人化、典雅化。
张先早期所作的词仍袭花间、南唐遗风,大部份作品是描写男女之情的。
由于他善于写“影”,时人曾经据其三个佳句,誉之为“张三影”。
他的词风清新明丽,语言流畅精致。
前期词作全是小令,后期写了一些长调慢词。
对于词体的解放有一定的影响。
较早为宋词开辟新意境的,是范仲淹和欧阳修。
范仲淹词作不多,今存者仅六首。
但因他久任边防,首先把边塞军旅生活写到词里,给词意词风带来了新的内容与新的精神,为词开辟了斩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
范仲淹词作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派词的滥觞。
欧阳修词数量不少,今存二百多首。
世以“晏、欧”并称,可见他也是学南唐、五代的。
这与欧阳修对词的认识有关。
欧阳修大体上还是将词看做为消遣性、娱乐性的东西,他的词在形式上仍多用传统的小令,在内容、风格上多以婉约之笔写柔曼之情,有些作品写得比较香艳甚至放肆,以至于有人将这些艳冶词和其本传中所说的帷薄不修之事联系起来。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第一节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北宋前期的词风,仍然沿袭了晚唐五代词的风格,内容上依然是男女恋情,形式上多写小令。
但是,范仲淹、欧阳修的词,形式与风格,虽还继承南唐的遗风,但他们的作品都有一种华贵雍容的气度,没有花间词的轻薄华艳。
北宋年寿最长的词人张先,字子野。
生性浪漫。
有“张三中”、“张三影”之称。
其写影名句如“云破月来花弄影”,被历代词评家赞赏。
词集名《张子野词》。
他的词多写长调,风格也逐渐背离婉约的传统,趋于明白爽快、铺张详尽。
讲授篇目: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苏幕遮》[碧云天]欧阳修:《卜算子》[去年元夜时]《南歌子》[凤髻金泥带]《蝶恋花》[庭院深深]、《踏莎行》[候馆梅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第二节晏殊和晏几道北宋初年的晏殊和晏几道父子二人,以其词作著名于当时,世称“二晏”或“大小晏”。
他们的词上承南唐遗风,但不卑俗、淫艳、轻薄,在词的发展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大晏是以从容淡雅之笔,写升平富贵之态;小晏则以深婉低回的吟唱,抒写“古之伤心人语”。
词情体貌各呈异彩,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晏殊(一)生平:晏殊,字同叔。
临川人(今属山西),谥元献。
他在十六岁时,就因才学出众,以神童招试,擢秘书省正字,受知赏于真宗,仕途一直非常顺利。
官至仁宗朝宰相。
他在政治上虽没有什么突出成就,但曾引用了一批贤能的人,如范仲淹、欧阳修等,王安石也受过他的奖掖,号称贤相。
他对文学格外关心,所交往的多达官文学之士。
叶梦得《避暑录话》:“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相与赋诗,率以为常”。
(二)晏词的特点1、晏词虽有富贵气,也有华丽的色彩,但绮而不俗,一洗花间词的浓艳,情调闲雅,怀抱旷达,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轻佻,表现了风雅人士的情趣。
名篇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2、晏殊词能将理性的思绪,融入抒情之中,使其词极具语言张力。
二、晏几道(一)生平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是晏殊的第七个儿子。
北宋词是宋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按时间,可以初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
在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三位对词“改朝换代”的词坛星宿———柳永、苏轼、周邦彦。
词到了他们手里,分别进行了三次重大“变革”。
一、北宋初期,在经过宴氏父子、张先等多位词人的推波助澜下,词至柳永,词风为之一变,即从艳丽之词变为歌者之词。
柳永是北宋初期一位大力填词的“专职”词人。
他长期出入于秦楼楚馆之中,恣情游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风流才子,死后又一直被视为轻薄浪子。
生活的艰辛、处境的坎坷、生命的不幸,使他的词走向了民间,成为真正的“歌者之词”。
由此,柳永堪称中国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首先,柳永词在内容上进行了“变革”。
柳词虽然还残留了有许多依红偎翠、歌舞升平之作,但其中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词的新动向。
(1)将晏殊为代表的专写达官贵人之词,转向了民间,特别是转向了青楼市井。
虽然其中有写得露骨、直透的一面,但寄予了柳永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注,也使词人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更浓了,如《定风波》。
(2)有关男女情感与相思的艳词,这部分作品很多。
有以女性口吻来写的,其中女子个性鲜明,个个敢怒、敢怨、敢说、敢爱,如《定风波》;也有以男子口吻来写的,其中男子打破前代隐晦含蓄表现手法,毫不避讳男子思念的心态,如《小镇西》。
(3)柳永最擅长的是描写“羁旅行役”,抒发羁旅行役之苦,其中融入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感受与思考。
这部分作品艺术成就很高,影响也最大。
如著名的《雨霖铃》和《八声甘州》就是代表。
(4)有许多对繁华都市风光描写的美词,如《望海潮》就是其中代表作。
其次,柳永发展了大量慢词,创作许多新词调。
“慢词”本指音乐而言,一般而言指字数比较多的词,有时也叫“长调”,即是指90个字以上的词。
在敦煌曲子词里出现过一些长调,但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壮大,小令一直是词坛主旋律。
而柳永在慢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慢词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力,突破了五代以来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的局面,为词更好表现细腻的情感作了很好铺垫,如有《八声甘州》、《木兰花慢》等词为其代表,他的《中吕调戚氏》甚至达到了212字。
词在北宋的发展轨迹一、北宋前期词及柳永的贡献1.因革晚唐五代词风2.词为艳科的词体观念3.小令体制为主4.开拓词境的尝试一般来说都是承袭南唐二主和冯延巳等人的词风,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以小令为主并无多少新的发展。
他们的社会地位都比较显达,除柳永、张先以外,差不多都是台阁重臣,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适意。
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
但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抒情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在题材、艺术上也有所开拓,创新。
柳永,宋代第一位大量写词之人,创制了大量慢词。
柳永词的艺术贡献:(一)、词体创制:大量创制慢词与对词调的丰富(音乐体制的改变)1.新曲调的大量采用两宋词坛用词调最多的人,存词213首,用调133种,多数是采用新流行的曲调。
两宋所用880多个词调中,有100多调为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2、创作慢词87调125首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迭、四迭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
(二)、变“雅”为“俗”: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创作方向的改变)1、内容方面的“俗”柳永长期生活在俗的环境:市井具有商品性质,取悦受众2.语言表达的“俗”语言:俚俗语、俗不伤雅、雅不避俗(取悦受众)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取悦受众三、铺叙与白描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屯田蹊径”(“柳氏家法”)白描手法四.独特的结构方式1、时间结构方式2、空间结构方式“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的影响:1、社会影响“凡有井水饮进,即能歌柳词”2.文坛影响:(1)“相继有作,慢词遂盛”(2)俗词创作在文人中成风气(3)柳词艺术对后世词家的影响: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4)对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的重大影响二、北宋中期词及苏轼的贡献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北宋前期词坛知识点总结一、北宋前期词人北宋前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词人,其中以苏轼、柳宗元和欧阳修为代表。
他们各自在词坛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之一。
苏轼的词作以清新婉约、朗朗上口为特色,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词作风格多变,有豪放洒脱的《浪淘沙》、婉约婉转的《江城子》、慷慨激昂的《和陈同甫》等。
苏轼善于借鉴古人之长处,创新词的风格和形式,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号柳河东。
柳宗元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词人。
柳宗元的词作以清新典雅、含蓄婉约著称,注重对人生理想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理想主义色彩。
他的代表作有《江雪》、《鹿柴》等,被誉为“唐宋之际,间有大才”。
柳宗元的词作在北宋前期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词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词人。
他的词作以婉约清新、含蓄柔媚为特色,一生创作了大量词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风貌。
代表作有《蝶恋花》、《浣溪沙》等。
欧阳修在北宋前期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的词坛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北宋前期词论著北宋前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词论著,其中以王国维的《宋词》、苏轼的《赤壁赋》和《词论》、黄庭坚的《张先《庐山谣》注》为代表。
这些词论著对词的创作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词坛的繁荣发展。
王国维(1877-1927),字少君,号抱甫,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文学家、词人和美学家。
他的《宋词》是北宋前期一部重要的词论著,其中通过对宋代词人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诗以言志,词以言情”的词论观点,对后世词坛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的《赤壁赋》和《词论》是北宋前期极具影响力的词论著。
其中,《赤壁赋》以描写东晋末年诸葛亮和周瑜联手抗曹的故事为背景,饱含壮志豪情、心驰神往,影响深远。
文综复习41: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模拟练习题
一.背诵篇目: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二.填空
1、“北宋倚声家初祖”是,其“情中有思”的代表作是。
2、在宋代词史上,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其最能体现清新明畅的风格。
3、欧阳修词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抒发作
者,如著名的《朝中措·平山堂》。
6、张先的词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7、欧阳修的词有何特点?
8、晏几道的词有何特点?
9、简述晏殊《珠玉词》的艺术特色。
10、试述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即柳咏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1、简述柳永词的俚俗色彩。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导言宋词概说一、宋词兴盛的原因。
1.由词体本身的特性决定。
“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欧阳炯《花间集序》)词的主要功用是于宴乐场合供伶工歌女歌唱,是一种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
2.宋初社会安定、城市经济繁荣。
(p10)大城市;取消坊和市的界限;不禁夜市。
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词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3.宋代社会享乐之风盛行。
士大夫轻歌曼舞,浅斟低唱。
寇准、晏殊、张鎡、范成大、欧阳修、张先、苏轼等。
4.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
宋代文人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相整合。
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词体因此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取得独立的地位。
5.社会对词有广泛的需求。
二、宋词繁荣与成就的表现:1. 全社会普及。
皇帝填词谱曲。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叶梦得《避暑录话》)2. 新创词调大量出现。
多达千余种,形式有令、慢、近、犯、歌头、摊破、减字、偷声等。
3. 思想内容有了根本性突破,填写技巧也有了很大提高。
苏、辛:“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把诗、文、论、赋中的种种手法都移植到词中: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d.流派众多。
“柳永体”、“东坡体”、“易安体”、“稼轩体”、“白石体”等;婉约、豪放、旷达、骚雅等。
婉约派与豪放派:明张綖《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宏之谓耳”。
婉约词:宋词的一大流派。
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韵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此种词风沿袭五代而来直到南宋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代表词人有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张炎等。
豪放词:宋词的一大流派,题材广阔,不独描写花前月下,男欢女爱,喜欢以军国大事等重大题材入词,象诗文一样反映生活,做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宋词发展的六个阶段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辉煌的历史,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抒情的情感,被誉为中国诗歌的精品。
宋词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下面将对宋词发展的六个阶段进行介绍。
一、初唐时期:自由发展的时期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春天,宋词的发展也离不开唐诗的影响。
初唐时期,宋词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体制,它是自由发展的。
诗人们在自由自在地创作中,创造出了很多优美的词作品。
如李白的《秋风辞》,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二、北宋初期:碎文化的时期随着五代时期的陶渊明词、李煜词等先驱者奠定了独特的词风格,进入北宋初期,充满碎片化的文化风格盛行。
宋词也不例外,表现在词的创作上,出现了很多节奏快速、情感激烈的作品,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三、北宋中后期:格律词兴起的时期到了北宋中后期,格律词开始兴起,宋词的形式开始规范化。
李清照、辛弃疾等文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格律词风格,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都是代表作品。
四、南宋初期:传统词和新乐府并行的时期南宋初期,两种不同风格的词形式并行,即传统词和新乐府。
传统词是指北宋中后期形成的格律词,而新乐府则是指偏向于叙事的、语言简练的词,如周邦彦的《清平乐·村居》等。
五、南宋中后期:以元稹为代表的骈文词的时期到了南宋中后期,以元稹为代表的骈文词开始崭露头角。
骈文词的特点是紧密的韵脚和编排有序的语言结构,如元稹的《钗头凤·世情薄》等。
六、元代:形式和意境的协调时期元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期,也是宋词的收官之作。
元代浪漫主义思潮的流行,使得宋词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深远。
元曲和唱本的发展,反过来又促成了宋词的进一步成熟。
元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之仪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都是宋词发展的巅峰之作。
总之,宋词发展历经了六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一、前期发展阶段(北宋初期)北宋初期,词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的词作主要以乐府民歌为基础,受到《乐府诗集》的影响较大。
词作内容以田园、山水、爱情等为主题,形式上多采用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代表性的词人有苏洵、苏轼等。
二、中期发展阶段(北宋中期)北宋中期,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词作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除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外,还浮现了律诗和长短句等形式。
词作内容也更加广泛,不仅有田园、山水、爱情等主题,还涉及社会现实、政治抒发等方面。
代表性的词人有辛弃疾、陆游等。
三、后期发展阶段(南宋时期)南宋时期,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成熟稳定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词作在形式上继续丰富多样,除了前期的形式外,还浮现了新词、词牌等。
词作内容上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内涵的深度。
代表性的词人有杨万里、杨维桢等。
四、总结发展特点总体来说,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1. 形式多样化:从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到律诗、长短句等,宋词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2. 内容广泛化:宋词的内容涉及田园、山水、爱情等传统主题,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政治抒发等方面。
3. 意境营造:宋词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精细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营造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4. 词牌创新:宋词的发展中浮现了许多新的词牌,丰富了词的形式和内容。
5. 个性化表达:不同的词人有着不同的风格和个性,他们通过词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总的来说,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发展脉络展示了丰富的艺术成果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宋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精神追求。
北宋前期词风是对晚唐及五代的因袭与新变,其依据是宋初即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四朝的词人在创作词时受前朝词风影响,在词的形式上沿袭小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在词的内容上仍然围绕艳情、宴会和宫廷;在词的风格上继承前朝冯李词柔婉、细腻的审美。
宋初词坛大量保留了晚唐五代遗风,甚至文人在创作词时仍以游戏的态度对待,将词看作低等、通俗的文体。
事实上,体式并非决定内涵高低的标准。
在文人意识到这点后,宋初词坛也开始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因袭是必然现象,是词这种文体发展的必要过程,无论是哪一种文体,在其演变的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地继承和创新。
将文学发展史与政治发展史绑定的研究方式使得以朝代划分词的历史存在不准确的问题,循序渐进的过程难以被具体时间点切割。
早在南唐李煜的词作中就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趣。
李煜在他的词中添加了政治因素,同样的离愁别绪、同样的伤春悲秋,却是离故都、别旧国的愁绪,是浸染着国之兴亡、命运之沉浮的春与秋。
词的意境在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中无意识地被扩大了,而“一江春水”、“寂寞梧桐”的意象则更显得绵延、丰满。
词之境界的扩张正是出自这位亡国之君的悲痛感怀。
从以往文体的发展看,开国之初民生凋敝、百废俱兴,并不是进行文学艺术研究的好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人往往经历过战争,遭受过离乱,其心多在政坛与民生上,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点,即文学多为政治服务,故而文人也多以政治为重。
但北宋政坛是个相对特殊的时期,它对文学的限制几乎是中国史上最宽松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文人群体的优待上。
宋初太祖留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虽是出于稳固政权的考虑,却极大地提高了文人群体的地位;科举制度放宽使得通过科举进入政治中心的机会大增,文人群体得以扩大。
虽然宋代也有乌台诗案等因言获罪的事件,但相比于明清文字狱,不可不谓幸运。
在重文轻武的前提下,文人做官变得更加容易,光明的前途也提供了良好心境。
即便如此,在未知世界面前人的思维依然渺小。
宋初不比其他朝代,这是一个只占了历史版图半壁江山的王朝,对宋朝文人来说,孱弱的军事实力和逐步兴盛的经济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全新生存模式的冲击远比大一统王朝宏大、庄严、无所畏惧的威势更切合文人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