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653.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二章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试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2、阈强度3、阈刺激4、强度—时间曲5、基强度6、时值7、神经冲动8、神经肌肉接头9、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10、单收缩11、强直收缩二、单项选择1、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
A.电传递B.单向性C.有时间延搁D.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2、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A.明带缩短,H带不变B.明带缩短,H带变窄或消失C.暗带缩短,H带消失D.暗带长度不变,H带不变3、环绕肌原纤维的横管系统是。
A.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B.营养物质进出肌纤维的通道;C.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交换的通道;D.将兴奋时的电变化传入细胞内部;4、位于肌浆网两端的终末池是。
A 实现肌纤维内外物质交换的场所;B Ca2+的库;C Ca2+的和Mg2+的库;D Ca2+的释放库5、目前认为实现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
A 兴奋沿横管系统传至细胞内部;B 兴奋沿肌浆网传播融发Ca2+的释放;C 三联管兴奋引起终末池释放Ca2+;D终末池对Ca2+通透性增大6、一般认为肌肉作等张收缩时。
A 负荷恒定,速度恒定; B负荷恒定,速度改变; C负荷改变,速度改变;D负荷改变,速度恒定7、屈膝纵跳起,股四头肌。
A 只做等长收缩; B只做等动收缩; C 先做拉长收缩再做等张收缩;D先做等张收缩再做拉长收缩8、与慢肌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A 肌纤维直径粗,毛细血管丰富; B肌纤维直径粗,线立体数目多;C肌纤维直径粗,肌浆网发达; D肌纤维直径细,毛细血管少9、与快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A 肌纤维直径较大,受胞体大的α运动神经元支配;B 肌纤维直径较小,毛细血管的密度高;C肌纤维直径较大,线立体数量多;D肌纤维直径较小,肌浆网发达10、慢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A 收缩力量大,耐持久;B 收缩速度慢,抗疲劳的能力低;C收缩速度慢,兴奋阈值低; D 收缩力量小,不持久11、快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运动生理学主讲:邱振刚第一节骨骼肌的结构特征节骼肌横纹肌(striated muscle )骨骼肌(skeletal uscle )横纹肌( striated muscle )肌肉平滑肌(smooth muscle )心肌(cardiac muscle )平滑肌(smooth muscle )肌纤维(myofiber):直径60μm,长数毫米到数十厘米。
含数百到数千肌原纤维数百到数千肌原纤维。
1~2直径15nm,长1.5μm。
借细胞细肌丝(thin filament):直径5nm,长1μm。
借细胞骨架51借细胞骨架蛋白固定在Z线,两端游离。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长1.5μm,粗肌丝。
没有插入粗肌丝的细肌丝部分。
带没有细丝插入的粗H带:没有细肌丝插入的粗肌小节(sarcomere):两条(部分细肌丝)组成安肌肉生长是增加新的肌小节是增加新的肌小节,不是增加肌小节的宽度。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收缩:细肌丝插入粗肌丝。
暗带不变,H带、明带变窄。
舒张:细肌丝滑出粗肌丝。
暗带不变,H带、明带变宽。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粗、细肌丝的空间排列:每条粗肌周围有条细肌,每条粗肌丝周围有6条细肌丝,每条细肌丝周围有3条粗肌丝,细肌丝是粗肌丝的2倍。
二、肌管系统肌管系统:包裹肌原纤维的膜性囊状结构。
横小管系统(系统(transversetabular system),又称T小管-系统(T tabular system):肌细胞膜在Z线部位内陷,包绕肌原纤维。
与细胞外液相通。
作用:兴奋扩散内部。
二、肌管系统纵小管(longitudinal tabular system),又称L小管系统(L tabular system): -系统(L tabular system):是肌质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SR)。
纵行包绕肌原纤维的部分是纵行肌质网(longitudinal SR,LSR)。
在接近横小管出形成膨大扁囊,称连接肌质网(juncdonal SR,(j d l SRJSR)或终池(terminalcisterna )。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1、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大;2、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大;3、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的运动员其两类肌纤维分布接近。
(二)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的转变的影响:“遗传学派”,“训练—适应学派”。
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面积和数量的影响:肌纤维增粗,即肥大;肌纤维数目增多。
3、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1)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2)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3)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即训练所引起的肌纤维的适应性变化。
血液的组成(一)血浆(无形成分):占血液总量50%~60%。
(二)血细胞(有形成分):占血液总量40%~50%。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三)红细胞比容(或称为压积):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年男子红细胞比容约为40%~50%,女子约为37%~48%四、血液的机能(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二)运输机能1、运输气体;2、运输营养;3、运输代谢产物;4、运输热量。
(三)参与调节激素随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应的靶细胞,以调节其机能活动。
(四)防御与保护机能1、白细胞→吞噬分解作用→细胞防御;2、血浆中免疫物质→免疫→化学防御;3、血小板→凝血和止血→保护作用。
心脏泵功能的评定(一)心输出量1、每搏输出量:左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3、每分输出量:左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通常所说的心输出量是指每分输出量。
4、心指数:空腹、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5、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
6、心脏作功量(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影响搏出量(1)前负荷(心室充盈量);(2)后负荷(动脉血压);(3)心肌收缩能力。
2、心率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