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骨骼肌研究热点
- 格式:ppt
- 大小:4.97 MB
- 文档页数:57
运动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五、生殖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的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
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1.肌细胞即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肌纤维(肌内膜)集中形成肌束(肌束膜),肌束集中形成肌肉(肌外膜)。
3.肌纤维直径60微米,长度数毫米——数十厘米。
4.肌肉两端为肌腱,跨关节附骨。
(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肌细胞的结构)肌原纤维(A、I带,H区,M线,Z线与粗、细肌丝的排列关系,粗细肌丝的空间排列规则等)视图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肌细胞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浅谈体育锻炼与健康【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进步,生活水平的改善,思想观念也跟着转变,人们愈来愈注重生活生命的质量,自我健康意识我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自我身体的锻炼。
健康是现代文明的内涵,现在我们正以自己的行动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健康就是前提,健康就是保证,健康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之中,健康备受关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它的概念、本质、内容、形式被注入新鲜的血液,体现了它的与时俱进,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本质认识。
健康第一的思想已转化为行为,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增强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锻炼心理学的角度,就近年来国内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领域中的一些研究热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最新进展做一研究评述关键词:体育锻炼健康影响科学1.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1.1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焦虑、抑郁类心理疾病,决定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功效的主要因素有:喜爱锻炼并感受到锻炼的乐趣、选择中等活动强度、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20-30 min、每周3 次或3 次以上和有规律地坚持锻炼;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只有坚持程度、喜爱程度和锻炼时间三个锻炼维度对心理健康有显著性的独立贡献,而锻炼次数、选择强度和主观感觉三个维度则没有显现出独立于其它维度的贡献。
师范大学生经常锻炼群体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高于非经常锻炼群体,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和治疗心理疾病。
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要好于不经常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大学生。
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减轻肢残人对身体健康的担忧,提高对自身身体活力认识的功能;体育锻炼虽不能改变肢残者对身体吸引力的认识,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身体自我价值感,并显著提高对整体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积极评价,尤其对有运动经历的肢残运动员比普通肢残者表现得更为突出。
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答: 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的生理学原理;掌握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新陈代谢(2)兴奋性(3)应激性(4)适应性(5)生殖3.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有哪些?(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2)对氧债学说的再认识(3)对个体乳酸阀的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6)运动对骨骼肌蛋白的机构和代谢的影响(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9)运动与控制体重(10)运动与免疫功能4.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1)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2)体液调节: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者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个过程。
(4)生物节律: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叫做生物节律。
第一章1.试述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答: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的影响:研究发现,运动员的肌纤维组成具有项目特点。
参加短时间,大强度项目的运动员其骨骼肌中快肌纤维百分比较从事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和一般人高: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慢肌纤维百分比却高于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
既需要耐力又需要速度项目的运动员对其肌肉中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百分比相当。
高强度间歇训练是更利于重竞技选手运动表现的有氧干预形式——以骨骼肌功能质量为主视点贾潇彭;罗丽【摘要】在重竞技项目中应用高强度间歇训练已被证实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无氧能力,增强选手的运动表现.在这类选手的训练安排上,采用传统的中等强度持续性训练作为有氧干预会降低预期训练收益,而高强度间歇训练是相容性更高的干预形式.其中的一个改进方面表现在高强度间歇训练有利于维持更适宜重竞技选手竞技状态的骨骼肌质量及力量性能,骨骼肌IIa型纤维比例的增加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期刊名称】《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5)003【总页数】6页(P112-117)【关键词】重竞技项目;高强度间歇训练;竞技状态;骨骼肌;纤维类型【作者】贾潇彭;罗丽【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15000,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15000,江苏省苏州市【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8.12018年下半年,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按照惯例公布了次年度的全球健身趋势调查(20强)在2019年的榜单中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位列榜单第三位[1],这也是高强度间歇训练连续第5年跻身榜单前五名,甚至在同版调查的2014、2018年份高强度间歇训练排名高居榜首,高强度间歇训练几乎可以称得上是目前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健身运动模式.高强度间歇训练即多次重复的极量强度穿插恢复期的训练[2]一般采用≥无氧阈或最大乳酸稳态的负荷强度进行多次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分钟的练习[3],在高强度间歇训练发展早期,该训练法被用作于田径项目以提高长距离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其后伴随世界竞技训练水平的攀升逐步走进对抗类项目的视野,并开始在竞技训练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在运动生理学、训练学等学术研究领域内高强度间歇训练调节生理功能的应用效果以及其作用机理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随着近年来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增强有氧运动能力和促进糖与脂肪代谢等多方面的健康效用被广泛报道,许多学者开始认为相比传统的长时间中等强度持续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可能是更加便捷高效的运动方案[4].同时,在竞技训练领域内,一些重竞技项目的研究者也认识到,运用高强度间歇训练作为有氧干预策略可能比选择传统的中等强度持续训练更利与发挥运动表现.如Franchini等人通过对当前已发表的9篇文献,共涉及228名格斗类选手的参数进行系统评价,其结果指出高强度间歇训练有利于提高重竞技运动员的无氧适应性,增强选手的运动表现,其具体表现为无氧运动功率及最大无氧做功能力的增加[5].而骨骼肌功能质量是影响肌体无氧工作效率的重要生理因素,因此本文将以此为着眼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证据,论述高强度间歇训练是更适于重竞技选手运动表现的有氧干预形式并试分析其作用机制.1 论证背景1.1 基于对减重阶段有氧干预策略的探讨举重、健美、力量举等重竞技项目的运动员往往需要具备高超的力量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保持相对更低的体重以获得参赛量级优势,赛前减重干预作为一种竞赛策略被广泛使用.减少热量摄入(节食、调整营养素比例)及增加运动消耗(增加代谢量、脱水)是最为常见的赛前减重手段.而目前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赛前减重尤其是急性减重会造成瘦体重(骨骼肌)的流失[6-8].骨骼肌作为运动系统的动力器官,与运动性能的发挥关系密切[9],骨骼肌流失引起的力量素质下滑势必影响这类选手的最终运动表现.为此,一些学者从调整减重周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拉长减重周期、减缓饮食和运动干预力度的慢性减重或慢长结合减重策略[10].然而一些教练员也意识到,慢性减重虽然调节了营养和运动的干预量,降低了运动能力的下降幅度,但是增长了实际干预周期.以及在运动干预(增加总代谢量)方面,基于比较传统的观点认为,在减重阶段通过应用耐久跑、台阶练习等中强度持续性训练的方式有利于体脂肪的消耗和脱水作用,能够显著降低体重.然而周期过长、过多的中等强度持续性训练使一些隐含的矛盾开始凸显,同时进行力量和耐力训练似乎会抑制力量的发展,其理论支撑即早在上世纪就被提出的慢性干扰假说.这一理论认为在安排力量训练的同时增加耐力训练可能引起肌肉过度伸展和过度训练,在长期干预的情况下预期的训练收益会受到制约[11].一些研究也佐证了这一假说,近期Wilson等人通过整合21项相关研究的422个效应值(ESs)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单独力量训练、单独耐力训练和同时训练的3种模式下骨骼肌的力量、肥大程度以及力量发展性这3个指标都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单独耐力训练和同时训练模式下的力量收益显著低于单独力量训练[12].因此,力量偏向性较强的项目里训练者总是谨慎地调节中等强度持续性有氧运动的干预力度.而高强度间歇训练的有氧形式更贴近实际竞赛中的运动模式,因为许多重竞技项目的比赛形式本身就是一种间歇运动,所以一些研究者逐渐猜想,应用高强度间歇训练的有氧形式或许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口.具体来说,一方面高强度间歇训练已经被证实可以通过提高运动后过量氧耗、促进脂肪的氧化能力、抑制食欲等多方面的机制在相对较少的时间内显著降低一般受试者或超重人群的皮下脂肪及内脏脂肪[13-16],同时精英运动员的研究也证实,高强度间歇训练改善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峰值,能提高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的浓度,有效降低体脂率[17].另一方面,一些对比研究的结果证实高强度间歇训练可能相比中等强度持续性训练更利于维持骨骼肌的质量和力量性能.1.2 对比研究首先,在一般个体身上,现有的证据已经表明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骨骼肌质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Trapp等人通过评估普通青年女性参与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体成分的影响,发现在持续15周的实验干预后,与持续性运动组相比,高强度间歇训练组的躯干瘦组织量显著增加[18].无独有偶,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者在调查仅3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干预对超重个体骨骼肌的影响中也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显著促进肥胖个体骨骼肌横截面积的增加[19].而相对于训练有素的个体,比如在一项为期8周,以力量举、大力士选手为受试对象,分别安排30 s85%MHR穿插90 s 50%-60%MHR循环7组的自行车骑行,以及60%RM负重下蹲达到8-9RPE穿插90 s休息循环7组的力量训练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都具有明显的1RM伸膝力量提升,且两组的增长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掺杂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并行安排似乎并不会引起力量适应的不兼容[20].尽管在一项针对具有力量训练经验的冰球和橄榄球运动员为受试对象的对比研究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干预仅相比中等强度持续性训练干预在个体的最大下蹲力量上表现出略微增加,统计结果没有分辨出明显的差异性[21];但该研究没有对营养要素实施严格的控制,实验仅要求受试者在整个干预过程中保持他们正常的饮食.冰球或橄榄球运动员可能并非像力量举、健美选手一样重视营养要素的最大化补充以及比例安排,潜在的营养元素差异尤其是蛋白质的摄入量,可能干扰是选手最终训练收益的一种因素[22,23].而在近期,我国学者设计了一项通过研究健美运动员急性减重期间应用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性训练对体成分变化差异的对比研究,这项研究专门控制了所有受试者的营养素摄入比例,而且将个体的日均摄入量都控制在相对一致的水平,并采用MET测算法参照间歇训练组受试者的运动消耗量将中等强度持续性训练组的运动量进行了换算,实验的误差因素相对更少,其结果表明,在急性减重模式下,同等能量消耗的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和中强度持续性训练组运动员的身体围度均明显下降,但高强度间歇训练组保留了更多的瘦体重并且在杠铃深蹲、杠铃卧推、杠铃硬拉、站姿杠铃弯举、坐姿杠铃推举这五项最大力量水平测试中维持了更高的最大力量水平,平均来看,在为期一周的减重模式下高强度间歇训练组的最大力量水平下降幅度相比中等强度持续性训练组少2.42%[24].但由于减重过程的特异性掺杂了更多的因素,若对这项研究的结果进行归因分析,可推测的原因之一来源于急性减重过程中导致了脱水,因为实验结果同样表明中强度持续性训练组脱去了总共约1.22 kg(不足总体重的2%)的身体水分,这略高于高强度间歇训练组脱去的0.98 kg(不足总体重的2%).而骨骼肌的75%都由水分组成,骨骼肌的水合作用降低会明显造成肌力不足[25,26],同时也必然影响骨骼肌质量的维持.所以综合来讲,这项研究的结果仅证实了减重阶段下高强度间歇训练是相比中等强度持续训练更利于重竞技选手骨骼肌质量和力量性能的干预策略.但本文的观点并非止步于此,基于对减重这一特殊阶段内运动干预策略的探索,在常规训练周期内应用高强度间歇训练是否也相比中等强度持续训练更利于重竞技选手的骨骼肌功能质量是更需要继续探讨的话题,但上文的证据显然不足以作为支撑常规训练周期内干预效应的直接证据,且遗憾的是目前似乎还没有学者从骨骼肌功能质量的角度设计证据信度极高的实例对比研究作为这一话题的重点佐证.然而,更加基础化的研究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间接证据,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在调节骨骼肌纤维适应上的差异性是引人注目的切入点.因此,接下来本文将从骨骼肌纤维特征的角度继续论证应用高强度间歇训练相比中等强度持续训练更利于重竞技选手的骨骼肌功能质量,从而促进运动表现.2 作用机制分析2.1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表现Brooke等最早提出依据骨骼肌的收缩速度差异,将骨骼肌划分为快慢两种类型[27];后根据对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yHC)异构体的继续探索发现了更多纤维类型亚种,其中一些纤维以单独亚型表达(纯纤维),即I型、IIa型、IIx型和IIb型;而另一些可多种亚型表达(混杂纤维),比如:I/IIa型、IIa/x型,混杂纤维与肌纤维类型的可塑性高度相关.I型纤维即传统意义上的慢肌,其收缩速度较慢,主要是氧化代谢;IIa型纤维、IIb型纤维和IIx型纤维则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快肌,收缩速度较快,但IIb型纤维和IIx型纤维主要代谢途径是糖酵解;IIa型纤维的代谢形式则具有混合性,能同时支持糖酵解/氧化代谢,目前公认的收缩速率排序为I型<IIa型<IIx型<IIb型[28-31].正因不同肌纤维类型具有不同收缩速率,所以导致了肌纤维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能力,一般的理解是I 型纤维占比更多的运动员在耐力项目上更占优势,而II型纤维占比更多的运动员则更容易在短时间、爆发性的项目上占有优势.2.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类型分布的调节运动训练能调节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布[32].关于长时间持续性耐力训练引起的肌纤维类型适应,目前的观点一般认为耐力性训练能够促使I型肌纤维比例增加[28],早期的一些观点还指出,长期耐力训练降低最大峰值力量及功率,甚至导致I型和IIa纤维的萎缩[33].而有关于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首先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高强度间歇训练的运动形式更剧烈,采用更高的肌肉循环输出功率则产生更高的肌肉张力,引起脊髓/或脊上水平的放电增加,从而能导致更大的肌肉激活度[34],基于Henneman等人早在1965年就证实并提出的肌纤维募集理论,更大的神经冲动则激活更多II型纤维的参与[35];除此之外,高强度间歇训练相比中等强度持续训练更多的消耗了II型纤维的糖原量[36],运动后不同纤维内的糖原消耗量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因运动形式不同而导致的募集差异.因此,从更高的激活度来推测,高强度间歇训练应该更有利于II型纤维比例的增加.通过进一步搜集文献证据,我们发现早在1984年,Luginbuhl等人就通过研究十周剧烈间歇跑来观察大鼠肌纤维类型的变化,结果发现比目鱼肌(85%慢肌)和股外侧肌浅部(100%快肌)的纤维类型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反倒是足底肌、股外侧肌深部的I型纤维比例增加,有关快肌纤维的变化则是观察到股外侧肌深部的IIb型纤维向IIa型纤维转换[37].这一结果与近期的一项有关研究相反,Holloway等人采用发展为高血压模型的Dahl/SS大鼠,参照5天/周,持续4周的周期安排运动计划,其耐力训练组按照10-15 m/min的速度进行45 min的跑台训练,4周时在总运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参照初始速度的10%递增速度至20 m/min.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在2 min的低速(10 m/min)和1 min的高速(20 m/min,每次循环速度增加10%)之间交替进行30 min,并在第4周增加高速状态的强度达到10 m/min/10%增速和20m/min/15%增速,总运动时间延长到45 min.干预结束后分析腓肠肌肌球蛋白重链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红肌中耐力训练组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都导致IIa型纤维的百分比增加和IIx型纤维的减少,且耐力训练组IIax型中间纤维增加两倍.在白肌内,耐力训练组IIa型增加,IIb和IIxb纤维减少,IIx纤维百分比增加了3倍.相比之下,高强度间歇训练导致白肌内IIxb型纤维减少但增加了IIb型纤维的百分比[38].但是,高血压模型这一因素可能会成为干扰纤维类型调节的诱因,出于对证据可信度的苛求,该实验中的动物模型不是作为高强度间歇训练调节骨骼肌纤维类型分布的最佳证据.近期,孙一等人通过对SD大鼠进行每周5次,每次>90%VO2Max/150 s的跑台运动穿插270 s的休息循环4组的间歇训练,结果观察到急性实验干预后大鼠骨骼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糖原含量均下降,多种蛋白途径被激活;8周实验干预后大鼠的运动能力提高,力竭时间延长,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肌糖原含量以及PGC-1α等蛋白的表达量在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中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使快肌(胫骨前肌)中I型和IIa型肌纤维以及慢肌(比目鱼肌)中I型肌纤维比例增加[39].综上所述,目前相对可靠的观点是,功率更大的高强度间歇训练相比中等强度持续性训练更能提高IIa型纤维比例,同时也能够促进I型纤维的比例增加.尽管高强度间歇训练促进II型纤维比例增加的效应并不如预期,但与耐力性训练相比,IIa型纤维的比例增多仍十分具有指导意义.因为相比啮齿类动物,人类仅有I型、IIa型和IIx型3种亚型的骨骼肌纤维[28].虽然IIx型纤维收缩速率最快,但主要的代谢形式是无氧糖酵解,短时间内能产生大量能量而维持高功率工作的时间较短;相比之下IIa型纤维的收缩速率略低于IIx型纤维,但仍属于快肌范畴,且能同时支持无氧糖酵解和氧化代谢途径,这补充了IIx型纤维氧化代谢性能不足的劣势.更有趣的是,现有的一些证据已经表明,具有力量训练经验的个体或高爆发性项目(如短跑、赛艇)的运动员纤维比例构成以快肌(IIa、IIx型)纤维居多[40,41],但是增加力量训练会引起MyHC IIX型纤维的减少和IIA型纤维的增加,停训或减少力量训练反而导致IIX型纤维增加、IIA型纤维减少,也就是说,力量性训练引起的肌纤维肥大也主要体现在IIA型纤维上[42].如果结合耐力训练同其他类型训练并行安排的一些研究来看,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并行安排后,受试者骨骼肌中IIa型纤维增加[43],而长跑运动员在训练中掺杂高强度间歇训练后,结果显示II型纤维总横截面积有下降趋势,但IIa/x型(混杂纤维)纤维的比例略有升高[40],这可能提示虽然高强度间歇训练在诱导IIa型纤维肥大的功效上远不如力量训练来得直接,但在调节IIa型纤维的分布上两者具有一些相似性.总的来说,一方面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都有利于上调I型肌纤维的比例,另一方面又在调节IIa型纤维的分布上和力量训练的调节机制相仿,高强度间歇训练相比传统的中等强度持续性有氧训练能够更多地促进IIa型纤维比例增加,从而有利于骨骼肌质量和力量性能的维持,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发展更符合预期训练目标,本文认为这可能是重竞技项目中应用高强度间歇训练更利于运动表现的重要原因.3 结语高强度间歇训练有利于重竞技选手的运动表现,在这类项目中应用高强度间歇训练作为有氧干预策略具有更高的专项相容性,这可以反映在高强度间歇训练相比传统的持续有氧训练更利于维持骨骼肌的质量和力量能力.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源于两种运动形式在调节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布上具有差异性,高强度间歇训练更利于IIa 型纤维比例的增加.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Thompson W R.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19[J]. 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2018,22(6):10-17.[2] Weston M,Taylor K L,Batterham A M,et al. Effects of low-volume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T)on fitness inadults: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and non-controlled trials[J]. Sports Med,2014,44(7):1005 -17.[3] 黎涌明.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不同训练人群的应用效果[J]. 体育科学,2015,35(8):59-9.[4] 张戈. 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量和锻炼效果研究进展[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35(2):184-188.[5] Franchini E,Cormack S,Takito M Y. Effects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olympic combat sports athletes’ performance and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J Strength Cond Res,2019,33(1):242-252.[6] 冯云辉,李爽,曾庆国. 快速减重对优秀高校跆拳道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无氧运动能力及身体组成的影响[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02):105-108.[7] 龙腾. 男子举重运动员两种减体重方法应用效果的比较研究[D]. 成都:成都体育学院, 2013.[8] 高乾鹍. 赛前减重对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力量素质及身体机能的影响[D]. 太原:中北大学,2017.[9] Pedersen B K,Febbraio M A. Muscles, exercise and obesity: Skeletal muscle as a secretory organ[J].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2012,8(8): 457-65.[10] 冯连世,黄徐根,赵鹏,等. 运动员减体重研究现状[J].体育科学,2005,25(09):59-68.[11] Leveritt M,Abernethy P J,Barry B K,et al. Concurrent strength and endurance training[J]. Sports Med,1999,28(6): 413-27.[12] Wilson J M,Marin P J,Rhea M R,et al. Concurrent training: a meta-analysis examining interference of aerobic and resistance exercises[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2,26(8):2293-307.[13] Heydari M,Freund J,Boutcher S H. The effect of high-intensity intermittent exercise on body composition of overweight young males[J]. Journal of Obesity,2012,2012: 480467.[14] Talanian J L,Galloway S D,Heigenhauser G J, et al. Two weeks of high-intensity aerobic interval training increases the capacity for fat oxidation during exercise inwomen[J]. J Appl Physiol,2007,102(4):1439-47.[15] 汪军,王瑞元,田吉明. 对大强度间歇运动减肥新观点的探讨[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99-101.[16] 齐玉刚,黄津虹,谭思洁. HIIT和持续性有氧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减肥效果的比较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13,49(1): 30-33.[17] Astorino T A,Edmunds R M,Clark A,et al. Change in maximal fat oxidation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regimes of periodized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 [J]. Eur J Appl Physiol,2017,117(4):745-755.[18] Trapp E G,Chisholm D J,Freund J,et al. The effects of high-intensity intermittent exercise training on fat loss and fasting insulin levels of young women[J]. Int J Obes,2008,34(4): 684-91.[19] Blue M N M,Smith-Ryan A E,Trexler E T,et al. The effects of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muscle size and quality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J]. J Sci Med Sport,2017,21(2):207-212.[20] Androulakis-Korakakis P,Langdown L,Lewis A,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modality during additional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aerobic fitness and strength in powerlifting and strongman athletes[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Publish Ahead of Print, 2018, 32(2): 450-457.[21] Petre H,Lofving P,Psilander N. The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concurrent training programs on strength and power gains in highly-trained individuals[J]. J Sports Sci Med,2017,17(2): 167-173.[22] Schoenfeld B J,Aragon A A. How much protein can the body use in a single meal for muscle-building Implications for daily protein distribution[J]. J Int Soc Sports Nutr,2018,15:10.[23] Hector A J,Phillips S M. Protein recommendations for weight loss in elite athletes: a focus on body 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J]. Int J Sport Nutr Exerc Metab,2018,28(2):170-177.[24] 曹浩佳. 大学生男子健美运动员赛前运用HIIT与MICT快速减重效果的比较研究——以武汉体院健美运动员为例[D].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8.[25] Judelson D A,Maresh C M,Anderson J M,et al. Hydration and muscular performance: does fluid.balance affect strength, power and high-intensity endurance[J]. Sports Med,2007,37(10):907-21.[26] Jones L C,Cleary M A,Lopez R M,et al. Active dehydration impairs upper and lower body anaerobic muscular power[J]. J Strength Cond Res,2008,22(2):455-63. [27] Brooke M H,Kaiser K K. Three“ myosin adenosine triphosphatase” systems: the nature of their pH lability and sulfhydryl dependence[J].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 Cytochemistry,1970,18(9): 670-672.[28] Qaisar R,haskaran S,Van Remmen H. Muscle fiber type diversification during exercise and regeneration[J]. Free Radic Biol Med,2016,98(2): 56-67.[29] Schiaffino S,Gorza L,Sartore S,et al. Three myosin heavy chain isoforms in type 2 skeletal muscle fibres[J]. Journal of Muscle Research and Cell Motility,1989,10(3): 197-205.[30] Schiaffino S,Reggiani C. Molecular diversity of myofibrillar proteins: gene regulation and functional significance[J]. Physiological Reviews, 1996, 76(2): 371-423.[31] Miller M S,Bedrin N G,Ades P A,et al. 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force production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 fibers: effects of myosin isoform expression and cross-sectional area[J].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2015,308(6): C473-84.[32] 邓树勋,王健,乔德才,等. 运动生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3] Fitts R H,Widrick J J. Muscle mechanics: adaptations with exercise-training[J]. Exerc Sport Sci Rev,1996,24:427-73.[34] Gandevia S C. Neural control in human muscle fatigue: changes in muscle afferents, motoneurones and motor cortical drive[J]. Acta Physiol Scand,1998,162(3):275-83. [35] 于洪军,李成伟,于淼. 肌纤维募集定律的理论溯源及其对力量训练实践的影响[J]. 体育科学,2013,36(11):56-65.[36] Theurel J,Lepers R. Neuromuscular fatigue is greater following highly variable versus constant intensity endurance cycling[J]. Eur J Appl Physiol,2008,103(4):461-8[37] Luginbuhl A J,Dudley G A,Staron R S. Fiber type changes in rat skeletal muscleafter intense interval training[J]. Histochemistry,1984,81(1): 55-8.[38] Holloway T M,Bloemberg D,Silva M L,et al. High-intensity interval and endurance training are associated with divergent skeletal muscle adaptations in a rodent model of hypertension[J].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2015,308(11):R927-34. [39] 孙一,朱荣,梁永桥,等.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不同类型肌纤维代谢与分布的调节[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1):82-89.[40] Kohn T A,Essen-Gustavsson B,Myburgh K H. Specific muscle adaptations in type IIfibers after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f well-trained runners[J]. Scand J Med Sci Sports,2011,21(6): 765-72.[41] Gollnick P D,Armstrong R B,Saubert C W,et al. Enzyme activity and fiber composition in skeletal muscle of untrained and trained men[J]. J Appl Physiol,1972,33(3): 312-9.[42] Andersen J L,Aagaard P. Effects of strength training on muscle fiber types and size; consequences for athletes training for high-intensity sport[J]. Scand J Med Sci Sports,2010,20(2): 32-38.[43] Putman C T,Xu X,Gillies E,et al. Effects of strength, endurance and combined training on myosin heavy chain content and fibre-type distribution in humans[J]. Eur J Appl Physiol,2004,92(4-5): 376-384 .。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补充: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的基本胜利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
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
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
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的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2、对氧债学说的再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9、运动与控制体重10. 运动与免疫机能补充:神经调节: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
【周报时间】:2023年第X周【周报内容】:一、本周运动医学领域热点事件1. 运动医学国际研讨会召开本周,我国运动医学领域一场高规格的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来自全球的知名运动医学专家、学者及临床医生共同探讨了运动损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前沿问题,为我国运动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
2. 运动医学研究取得新突破本周,我国科研团队在运动医学领域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
该研究针对运动损伤后骨骼肌的修复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运动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本周运动医学领域研究成果1. 骨折愈合新方法研究取得进展我国科研团队研究发现,通过调节骨骼生长因子水平,可以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该研究为临床骨折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有望提高骨折患者的治愈率。
2. 运动损伤预防策略研究取得新进展本周,我国运动医学专家团队对运动损伤预防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通过合理的运动负荷控制、科学的运动训练和营养支持,可以有效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三、本周运动医学领域政策动态1.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工作的意见》为提高我国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水平,国家体育总局近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工作的意见》。
意见明确了各级体育部门、医疗机构在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工作中的职责,为我国运动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2. 我国首部《运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指南》发布为培养高素质的运动医学专业人才,我国首部《运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指南》正式发布。
该指南对运动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为我国运动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本周运动医学领域学术交流1. 运动医学专家赴基层开展义诊活动本周,我国多位运动医学专家赴基层开展义诊活动,为当地群众提供专业的运动损伤诊断和治疗建议。
此举有助于提高基层运动损伤防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 运动医学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本周,我国运动医学学术期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涉及运动损伤预防、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为我国运动医学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探讨动物骨骼肌卫星细胞与生态位细胞之间的“对话”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二、单细胞测序技术概述 (4)2.1 技术原理 (5)2.2 技术应用 (6)2.3 技术优势 (8)三、动物骨骼肌卫星细胞研究进展 (9)3.1 细胞特性 (10)3.2 功能研究 (11)3.3 分化机制 (13)四、生态位细胞研究进展 (14)4.1 细胞特性 (15)4.2 功能研究 (16)4.3 与卫星细胞的相互作用 (18)五、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动物骨骼肌卫星细胞与生态位细胞研究中的应用195.1 靶向富集 (20)5.2 时空动态分析 (21)5.3 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22)六、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动物骨骼肌卫星细胞与生态位细胞之间的“对话”236.1 “对话”机制 (24)6.2 具体案例分析 (26)6.3 生态位细胞对卫星细胞分化的影响 (27)6.4 卫星细胞对生态位细胞功能的影响 (28)七、结论与展望 (29)7.1 结论总结 (30)7.2 研究展望 (32)一、内容概要本文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深入探讨动物骨骼肌卫星细胞与生态位细胞之间的对话机制。
将概述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研究骨骼肌卫星细胞与生态位细胞交互作用中的应用背景和重要性。
将介绍骨骼肌卫星细胞和生态位细胞的基本特性及其功能,包括它们在肌肉再生和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文章将重点阐述如何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这两种细胞类型之间的“对话”包括它们之间的信号传递、分子交流以及可能的细胞间相互作用。
还将讨论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深入理解卫星细胞与生态位细胞在动物适应环境、生长发育以及应对外界刺激等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本文还将探讨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研究这些细胞交互作用中的技术挑战和局限性,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以获得更精确的数据。
将展望单细胞测序技术在未来研究骨骼肌卫星细胞与生态位细胞交互作用中的潜在应用和前景。
国外运动康复研究前沿及其热点演化分析王祥全;王晓峰;张立伟【摘要】为探讨国外运动康复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及其前沿内容,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EXPANDED、SSCI、A&HCI为来源数据库,对其中2000-2017年运动康复研究的5 969篇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和可视化操作,并对高频关键词、高被引文献对应的科研成果进行深入阅读分析.研究表明,除体育科学之外,护理学、病理学、外科学、内科学等多个学科都对该主题进行研究,成果逐年递增;研究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妇女和成年人,内容集中在运动损伤、老化、病变和伤病预防等四个方面;研究热点随社会文化、人口发展状态演化,但心脑血管、肺、肩、膝等始终是主题,并且研究不断深入;通过知识基础积累,形成以肺康复、心血管康复、前十字韧带重建为主要方向的前沿研究,核心内容包括:(1)间歇训练、力量训练、上肢训练和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等对肺康复具有积极作用;(2)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能有效降低心脏死亡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3)平衡训练能够降低前十字韧带损伤风险,康复过程中,高强度比低强度恢复程序有更好的功能效果.【期刊名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52)003【总页数】8页(P75-82)【关键词】国外;运动康复;肺康复;心血管康复;前十字韧带重建;研究前沿;热点演化【作者】王祥全;王晓峰;张立伟【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31 问题的提出目前,随着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运动科学的发展,根据练习者健康需求或伤病患者病理情况,相应的运动疗法应用更为广泛。
从疾病预防到健康护理,从损伤修复到机能恢复处处都体现出运动康复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