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道德经的奥秘:第六讲智慧与阴谋易经的奥秘第六讲:智慧与阴谋外:《道德经》中说: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
其意是想要使它合上,必须使它先张开;想要夺取它,必须先给予它。
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也有人说这完全是一种阴谋诡计,为什么同一部经典,不同的人会读出完全不同的感觉,智慧与阴谋的根本区别在哪里?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老子的思想呢?曾:一般人为什么老觉得老子是阴谋家,主要是因为《道德经》里面第三十六章有这么几句话: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强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什么叫做微明,就是看起来好象是很隐而不显,很微而不大,小小的征兆,模模糊糊地看不清楚,实际上明眼人他是看的很明显的。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你看我们嘴巴就好了,如果一个人闭着个嘴巴,那你要叫他张开,这是比较难的,可是一个人张开嘴巴,你不用叫他闭,他很快就闭了。
为什么,他自然会酸,受不了。
“将要弱之,必故强之”,将要使它弱,你一定会先使它强,那这样也很简单,你要把一个人的身体整坏,你就拼命给他吃,吃到最后,他体重增加,他看起来很强壮,实际上他身体就开始坏了。
“将欲废之,必故举之”,你要把一个东西废弃掉,你就先把它举得高高的,让所有人都看到,所有人看了都讨厌,所有人都说要把它丢掉,然后我就把它丢掉,甚至我不丢掉说你们要丢,就把它丢掉了。
那就更是阴谋家了。
“将欲夺之,必故与之”,你要夺取他的东西的时候,你就先给他一些东西,你如果这样去解释的话,那十个人就有十个人认为它就是阴谋嘛,诡计嘛,但是,老子真的是这个意思吗?老子写的书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道德经》,他道德是不变的一个主张,一个人主张道德,他怎么会耍阴谋呢?可是事实在这里啊,是他写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是我们解释错了,老实讲,历史上的东西,我们把它曲解、扭曲错乱甚至乱改,那一种事情太多了。
外:由于人们的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经常会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误地解读经典,导致了现代人不仅对老子,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那么老子的这段话,其真实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曾:老子这几句话,不是叫我们去耍心机、去愚弄别人或者虚张声势、故弄虚玄,都不是。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11人生有三宝(外: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对于现代人来说,“慈”是很好理解的,但是“俭”似乎难以做到。
中国社会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上追求高消费,互相攀比的现象比比皆是,然而这些现象会给人们带来怎么样的祸患?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第11讲人生有三宝我们已经知道,天地是怎样造万物的。
那个整个的过程我们了解以后,我们反过来问问自己,我们身为天地的一个分子,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分子,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过我们的日子。
换句话说,人们要问问自己,人应该怎样生活,才符合道德要求。
我们看《道德经》第59章,治人事天,莫若啬。
我们先看什么叫做治人。
治人不就是管人吗?不是,你管人干什么?道都不想主宰人了。
你同样是人,你还要去管别人,这不很奇怪吗。
治人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向自然学习,要跟天地一样无私的奉献,所以治人,就是为社会人群服务。
那什么叫事天呢?事天不是说整天去拜天,去求天去问天,不是。
而是修身,因为天它代表自然,而自然呢,它是无私的奉献,但是人呢,好像都做不到,你看看天,想想自己,你觉得很难过,觉得很惭愧,觉得说天你怎么能做得到我做不到呢?因此就要修身。
所以治人它是向外的,事天是向内的,不管你对外对内,莫若啬,再也没有别啬更重要的,什么叫做啬?啬就是爱惜,就是节俭,爱惜,爱惜什么?节俭,为什么要节俭?老子接着说,夫唯啬是以早服,因为一个人,他如果爱惜,他如果节俭,他就会及早的走上道,及早的服从道。
(外:节俭,本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之一,但是现在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是有人开始鼓吹,只有高消费才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上的奢华之风渐起,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究竟还要不要坚持节俭呢?)我们现在可以看出来,现在人衣服永远少一件。
你衣服已经够多了,穿不完了,可是你看到别人,他那个比较好看,我再怎么样也去买一件,比他更好看的,就形成,我们现在怎么样,过度生产,过度浪费,你生产那么多干什么。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第9集知识与知道(外:道德经告诉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就是说,学习的知识越多,反而会离“道”越远,但是现代社会非常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人们普遍认为知识越多知道的也就越多,可是我们是否认真想过知识和知道是什么关系?知道的这个道字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呢?而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知识呢?)第九集知识与知道《道德经》里面有两句话,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经常搞不懂,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什么为学日益,而为道会日损呢?一定要从老子的背景说起,老子他当过周朝的图书馆馆长,他学问好得不得了,要不然为什么写的出这么玄妙的《道德经》,因此,我们不能说,老子不重视学习,不鼓励我们学习,那是不可能的,他只是说,我们做学问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我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做学问?读书是为了明理,做学问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这才是根本,很多人做学问做到最后,那种益都是空的,用来整人,用来算计别人,用来夺取财货,最后还是一场空。
你表面上看你做学问,你看知识越来越丰富啊,以前不懂的现在都懂了,当然很开心。
但是你要小心,这个对你的为道来讲,刚好是一天一天减损的。
你不学到这个,你不会做那种事情,你的品德还是蛮好的,你学的这个,刚开始说绝不做,绝不做还是会做,因为弱者道之用。
你看我们每次说这个我绝对不要,但是很快,你就钻到那里面去。
凡听过的必留下痕迹,你非常讨厌的,很可能变成你最喜欢的,这才是事实。
你挡不住外界的诱惑,你挡不住所有资讯的入侵,因为那也是道的一部分,你必须要什么?你必须要把握住自己。
为道日损,就是说我不要盲目的去吸收外面的东西,盲目的感觉到说多多益善,那不对。
你看一本书先看到目录,这个目录不合你,你就丢掉了,你看它干什么?不行,一定要看完,你不看完你怎么知道它好坏呢?这句话是行不通的。
你看那个杂志的编辑,多少人投稿,他每篇看,那他不要活了,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所有有一个人呢,他投稿,退回来,投稿又退回来,他觉得你到底有没有看,所以他第三次投稿的时候,他就把里面偷偷的用那个胶啊,把两三张粘在一起,看看你到底有没有看,投出去,很快回来了,一打开果然不出我所料,你根本没有看完,那个胶还粘在那里,所以他就写了一封信,说编辑先生,我是很敬仰你的,但是你的这种态度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我怎么怎么怎么,你怎么怎么在怎么。
曾仕强教授:整部《道德经》到底讲什么?⽼⼦⽆外乎讲了2个字⽼⼦五千⾔《道德经》⾃古就被认为是⽞之⼜⽞的上乘之作,鲜有⼈能真正⼊得其门径,领略其深奥智慧。
其实,整部《道德经》⽆外乎就讲了两个字⽽已——道与德。
⽼⼦《道德经》现在我们常常⽤“道德”⼆字作为评判标准,道德是做⼈的底线,也是做⼈的最⾼价值。
那么,⽼⼦所讲的“道”与“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全世界只有⼀个道,这个道,不只道家在讲,儒家也讲,诸⼦百家也讲。
这个道,就是《易经》的道,叫做易道。
⼀般⼈都说《易经》有两⼤组成部分,⼀个叫义理,⼀个叫术数。
其实还有第三部分,除了义理、术数之外,还有⼀个就叫道德。
解释《易经》中的道德部分,⽼⼦是领军⼈物。
《道德经》是⽼⼦的专著,从头到尾都是他的⼝⽓,⼀⽓呵成,讲的就是两个字:道德。
⽼⼦所讲的道德是什么呢?就是他假设宇宙有⼀个本体,叫做道。
这个本体是永恒存在的,是在地球没有形成以前就有的,这是⽼⼦给我们最⼤的启发。
道在宇宙当中,永恒存在。
植物会死掉,动物会死掉,矿物被开采以后被制作成各种东西,但是宇宙的这个道,始终是不变的。
《易经》告诉我们,宇宙中有不易的部分,就是道。
可是,道既看不见、摸不着,也听不到、闻不着,那怎么办?很简单,就是从⼈的⾏为来看。
所以⽼⼦说,道之在天地叫做道,在⼈⾝上就叫做德。
每⼀个⼈⾝上都有道,没有道,⼈就活不了。
既然有道,就看要不要把它发扬出来。
向道德模范送上鲜花我们每个⼈,都是从道中来,最后也会回道中去。
如果我们表现得合乎道的要求,那么就叫上德;如果表现得不合乎道的要求,那就叫失德。
所以,德就是要求我们按照⾃⼰⾝上原有的道去发挥。
其实,佛家⼀再讲,做⼈要明⼼见性。
性就是⼈性,⼈性是道赋予我们的。
道赋予狗的,是狗性;赋予猪的,是猪性;赋予植物的,是植物性;赋予⼈的,就是⼈性。
我们的表现合乎⼈性,合乎⾃然规律,就有德。
有德之⼈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得道⾼⼈。
为什么叫得道⾼⼈呢?就是因为把道通通发扬出来了。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读道德经心得体会1公司组织学习了曾仕强教授讲的《道德经的奥秘》,透过这次学习我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
根据我的所学所得,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
不要富贵而骄,持才傲物,锋芒毕露。
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
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那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
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
这样就务必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齐,在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样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取,在没有思考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取,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
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二、无为的思想“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
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
那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是要去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
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
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持续人们的本性。
从那里能够结合我们公司的发展状况,有很多时候,公司发展到必须的阶段,遇到的困难是肯定有的,我们能怎样做呢?如果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以无私来成就“自私”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
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
曾仕强讲道德经:真正的无知无欲才是智慧大道至简,知行合一“无知无欲”是老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很多人把它解释成没有知识就没有欲望。
难道老子真的要我们这样吗?他说的“无知无欲”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人活在世界上,是有责任的。
第一个,要使自己生活下去。
自己都活不了,其他的还谈什么呢?第二个,人要生存,要生活,就必须有知识,有智慧,有一些欲望。
从这个角度看,就知道老子不是禁欲的,否则我们也不用读他的书了。
所有古往今来的大思想家没有一个是主张禁欲的。
如果他说禁欲,你就问他一句话:那你自己一点欲望都没有吗?他就回答不出来。
也没有一个思想家是主张纵欲的,因为谁都知道,纵欲的害处太大。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老子不主张禁欲,也不主张纵欲。
他只是把那种又有禁又有纵,又不能禁又不能纵的状况,叫做无知无欲。
无知的意思不是没有知识,而是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知识。
无欲,不是没有欲望,而是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有害的欲望。
尤其现在,小孩子一学会上网就完了,他控制不了自己。
人有欲望,本来不是坏事。
欲望是让人成长的动力,是让人进步的关键。
可一旦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就糟糕了。
举个例子,刚开始看到人家抽烟,觉得抽烟不错,尤其是那种把烟雾吐出来的感觉,跟神仙一样,再加上从小就听到“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的“知识”,于是就试试看。
这样很快就上瘾了,不管再怎么深恶痛绝,就是戒不掉。
这怪谁呢?因此,我们更佩服老子,他好像有先见之明,知道人类一旦有了知识,就会不断地膨胀。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叫做知识爆炸。
知识一爆炸,人类就受不了,为什么?第一,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不知道哪些正当,哪些不正当。
第二,就算有判断能力,也控制不了自己。
刚开始说这个绝不做,可是慢慢就想试试看,意思是告诉自己有限度地做,最后往往一发不可收拾,自己挡不住,谁也控制不了。
这都是事实,而且非常可怕。
老子当时讲无知无欲,他是看得很深、很远、很广的。
我们要知识,但是掌握太多的知识不但没有用,反而有害,那还要它干什么?我们现在说要体格检查,我不反对,本来就应该体格检查。
曾仕强详解道德经:道经第一集要研究《道德经》,最好先了解一下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
我们都很清楚,道并不是老子首先发现的,应该追溯到伏羲氏。
伏羲氏知道,一切一切都有一个总根源,只是当时没有文字,无法来说明,只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一画开天”。
这个在现在被看成符号的“一画开天”,当时叫作象,而且一直影响了几千年。
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地执象,看天,讲天象;看人,讲人象;看地,讲地象。
老子看到这种状况,就感觉到如果人们再这样执象下去,迟早会被象困住,没有办法再继续往前进。
当然,这对伏羲氏来讲,也是很不好的现象,因此他决定要破象立道,即把象破掉,然后把道引出来。
但是老子也很清楚,伏羲氏画象,大家便执象,因此他也担心一旦说出道来,大家又开始执道了。
所以,《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这是带有警告意味的,意思是说:各位,我是好心好意,把伏羲氏当年没有办法讲出来的事情说出来,起了个名字就叫作“道”,但是你们不要执迷于道。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用来破道的,这点我们一定要清楚。
第二集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面,提出了“四大社会乱源”,分别为名、利、欲、知。
所以第三章首先就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百姓争的就是那个名。
你说要考进士才能够当官,他就拼命去考进士;你说要有才德才能够被重用,他就拼命去追求才德。
这种现象历朝历代都有,表面上是忠臣,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大奸臣;表面上公正无私,私底下却自私自利。
所以老子一针见血指出,整个社会,如果崇尚贤人,崇尚有才德的名,就会造成很多虚有其名,根本无才无德,却装得有才有德的人,使得整个社会都朝这个方向去竞争,然后搞得其他事情没有人做,这对整个人类是不利的。
我们几千年来,都是为了功名,为了考名校,为了拿博士,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不顾一切,甚至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抛弃。
达没达到目的的都开始骂,造成很多无形的压力,使得我们的生活不正常。
老子这句话,要好好去思考。
“名可名非常名”,不能崇尚任何的名号,否则大家就会盲目地、不顾一切地、不择手段地去争。
曾士强道德经的奥秘第十一章:度外养中《道德经》第十一章讲的是:“无的大用”。
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其实就是轮子。
如果当初没有发现这个轮子的功能,可能人类就很难进步。
一直到现在,几乎所有东西都跟这个转动的作用有连带的关系。
所以老子就要用轮子来让我们去想象。
三十辐是轮子里面有很多辐条,当然不一定是三十。
可是再多的辅条,它中间如果没有那个空洞的轴心的话,那就叫“毂”,三十辐条聚集在一个空洞的轴心。
当其无,有车之用,就是因为这个空洞的轴心才有车之用,才能够发生这个车子转动的功用。
二、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是什么?就是柔和。
埴,就是泥土。
把泥土拿来柔和。
大家都知道陶匠要做陶器的时候,他一定要把埴泥土拿来埏,哪来柔和,把里面碎的东西剪掉,然后揉成泥团,这才开始去造器。
可是不管你怎么做,如果那个器没有装东西的空间的话,那个器就没有用了。
你看一个方正的东西,装不了任何东西,所以当其无,就是因为它有那个看起来很空虚的那个空间,有器之用,才产生了可以装载东西的器物,这种功用。
三、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工匠把门窗开凿出来,就是因为我们里面,有这么大一个,可以装人,装东西,可以来来往往的室内空间,这个室才有作用。
如果这里面塞满了所有东西,连人都进不来,那这就毫无功能了。
因此老子告诉我们,你去看房子的时候,当其无,有室之用。
你看它空间有多大,能摆一个床或者两个床,还能不能把它隔开来一半,最后一半做会客用。
“有室之用”,房室的功用就是那个无的部分,可是一般人它只重视有的作用,它完全忽略了你的价值。
因此,老子提醒我们,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四、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之”他只是给我们便利而已,真正给我们用途的是无之。
所以奉劝我们当代的人,还是要汲取老子的教训。
当你看到有的东西以后,你要去想到这个无的部分,我们一定要深一层去想,你才知道用的根本是在无,不是在有。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_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习完道德经后相信有不少人都会有所启示。
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一)公司组织学习了曾仕强教授讲的《道德经的奥秘》,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
根据我的所学所得,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
不要富贵而骄,持才傲物,锋芒毕露。
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
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
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
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择,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择,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
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二、无为的思想“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
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
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是要去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
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
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从这里可以结合我们公司的发展情况,有很多时候,公司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遇到的困难是肯定有的,我们能怎么做呢如果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以无私来成就“自私”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
《易经的奥秘》曾仕强教授主讲曾仕强教授主讲《易经》的奥秘 1.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是阴阳。
2.阳代表人生理想,阴就是脚踏实地去实现理想。
3.合一是指,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4.中是太极,太极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
5.仁是最核心的,天地万物都有仁。
6.太极就是宇宙一切一切共同生存的平台。
7.太极就是宇宙万物万象共同的基因。
8.在宇宙中,除了自然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是主宰。
9.吉,是顺乎自然;凶,是不顺乎自然。
10.变化当中,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就叫做规律。
11.天底下,没有一样东西是平的。
12.人本来就不平(等)的,我们后天只是尽量让它公平而已。
我们多懂得自然。
13.阴阳是太极变化而成的。
14.目标和方向的正确,远远比速度更重要。
15.人类的责任,就是使宇宙越来越进化。
16.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
17.人类永远没有成功的一天,成功是失败的开始。
18.没有矛盾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
19.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就叫智慧。
20.做任何事情都要以阴阳的观点,以自然为标准,做合理的判断。
21.变化只是现象,背后一定有不变。
22.太极就是有所变,有所不变。
23.我们看到的是假象,真相是永远看不到的。
假象就是那些变来变去的东西,真相是本体,本体是在里面没有一个人看得见才叫本体。
24.纯善容不了自己,纯恶别人容不了你。
纯善自己活不了,纯恶别人容不了。
25.月一圆的一刹那,就开始缺了,人求圆满是跟自己过不去的,但人非求不可。
圆满意味着走向缺陷,缺陷意味着走向圆满。
26.人要有理想,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可是你不能放弃,应努力争取,最后听天命。
27.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只能享有相对的平等和自由。
28.变与不变同时存在,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
29.人妥协却不能放弃立场,才叫圆通。
以不变的立场来变,才不会乱变。
30.在中国社会,只要你的立场太分明,你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
31.难得糊涂,其实糊涂的是表面,清楚的是内心。
曾仕强解析道德经的玄妙1、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视的一个数字就是“一”。
因为我们只有一门学问,而且只有一个字,那就是道。
2、我们可以把它叫做“道学”我们没有哲学,没有科学,因为“道学”是无所不包的。
3、因为道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就给它一个名称,中华大道学。
21世纪最要紧的就是这门学问。
4、老天爷不允许文化整合,文化只可交流。
如果全球只有一套文化,这个不叫“一”,而是单一。
单一是会灭亡的。
物种必须多样化,要不然就会毁灭。
5、人类需要有东西两种文化,互相激荡互相交流,有时候东方文化起来,有时候西方文化起来,这才合乎一阴一阳之谓道。
6、老子深深的感觉到,人一旦有了什么名词之后,人就开始执着。
7、老子告诉我们见什么破什么。
8、玄就是很微妙,而且它不可思议。
9、伏羲氏就这么一画,让我们中国变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
10、任何一件事情,你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你去看它,你就没有一定的答复。
11、为什么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当你有了一个名字,名称、名号、甚至有了一点名堂以后,人类就倒霉了。
因为它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12、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你先把看得见的部分搞清楚,你才有资格和能力去探讨那个看不见的死后的世界。
13、人的派系怎么而来,就是过分拥护你的领导,过分尊重你的老师而得来。
有没有必要,完全没有必要。
14、多元就是混杂,这是人类搞出来的。
没有办法的事情。
15、只要言论一自由,社会就没有公义可言。
16、太极里面有两个部分,不叫阴阳,叫有跟无。
17、道可道非常道,就是告诉我们道是不可说的。
不能说就是不能说。
18、道德是最佳的信仰19、现象后面有个道理,现象是万变的,道理是永恒的。
20、自然不是天然。
老子告诉你做人就是要做,绝对要做不是不做,但是你不能乱作,做完你赶快跑,不要居功。
21、道家的主张就是有事你不要回避,你一定要尽你的责任,你一定要把事情做好,但是你做好以后,你不要以为自己很神气,你不要骄傲,你不要居功。
曾仕强——⽼⼦在函⾕关著《道德经》是史之必然⼆千多年前,⽼⼦在函⾕关著写了中华⽂化的经典《道德经》,这是历史的必然。
这⼀观点,是著名学者、台湾智慧⼤学校长曾仕强先⽣最近在函⾕关举办“函⾕论道”演讲时提出的。
曾仕强先⽣是应第⼗九届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的邀请前来的。
2013年5⽉19⽇下午,他莅临函⾕关,就“⽼⼦、道德经、函⾕关”这⼀主题,作了进⼀个⼩时的演讲,受到听众热烈欢迎。
曾先⽣开讲便谈到,来到函⾕关,感到这⾥很宁静很祥和,这是⼀块宁静祥和之地,充满灵性之地。
接着他回答了很多⼼存的“⽼⼦为何在函⾕关著经”的问题。
他认为,《道德经》诞⽣于函⾕关,这是函⾕关的光荣,是函⾕关为灿烂的中华⽂明所做出的贡献。
⽼⼦为什么在这⾥著经⼆不在别处,原因⾄少有三个⽅⾯:⼀是奔着先进的经济⽂化⽅向⽽来。
秦国当时经过商鞅变法,不断强⼤,势⼒东扩到函⾕关。
秦国没有战乱国内安定,百姓乐居,这符合⽼⼦的社会理想,他因此要出洛阳西⾏,到秦国来考察学习。
⽽函⾕关当时是秦之东门,⽼⼦到了这⾥就认为是到了秦国;⼆是作为思想家,⽼⼦厌倦了战乱和喧嚣,希望找⼀块安静的地⽅去思考总结著述。
⽼⼦来到函⾕关,既在秦国境,这⾥有事⼭河形胜,环境安静,因此乐于驻⾜;三是关令尹喜的热情挽留。
这样,⽼⼦就在函⾕关停留著述。
于是,⼀部划时代的巨著、不朽的篇章《道德经》就有此地诞⽣。
道德经的奥秘儒家和道家是互为表里,不能分开的一、上士闻道:道德经没有标点符号,避免了对人思维的过多限制。
有语言,有文字是对人类有帮助的,但是语言文字,也是我们思维非常大的障碍~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专门为高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
因为必须要有很大的包容性,看得很深远,广大而且很高才能听懂老子的话。
道,可道,非常道~(道有两部分,可以说的部分是非常道,不可以说的部分是常道)道可,道非,常道~(你对,就有人说不对,这是常道,即常道永远有正负两面)道可道,非常道。
(诸子百家都很有学问,讲得都很有道理,但是,你们所说的都是道,这没问题,但只是道的一小部分,没有办法把道说得很清楚,这不是你们的错,这是语言文字的限制。
现在只希望你们心里知道,我们永远不可能把真相说清楚,我们只能就我们这一家所看到,所体会到的,把它说出来,但这是片面的道理,而不是整全的道理,希望我们不要过分自我膨胀,也希望来听的人不要认为听到的是整全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同样要记住:我只有一个时间,我只有一个嘴巴,何况我还有我的立场,我怎么能把所有的道理都讲光呢?这是一种局限性。
伏羲为我们做学问开的大窗口:天人之学~天垂象(我们做学问要从天垂象开始)~老天不会说话,但人活在天地之间,不能离开天地,只有了解天地,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道是用来行的)我们人与人互动是靠感应,你一定靠嘴巴,不一定靠言辞,说得再多,不如把你的信息透过无形的管道传达给他。
这个叫做心连心,心与心连在一起的时候,你不说他也知道。
但是我们现在都太相信嘴巴,非说不可,把感应的能量弄得太小。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易经是用来行的,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来应证,来实践)二、人生的价值:既然要做一个人,就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人生的最高价值?~行道(道是用来行的,而不是用来讲的,说了半天,倒不如自己把它做出来)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老子用道代表所有的自然)~自然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无私的奉献~人类的最大价值就是为人群造福。
读书笔记——道德经的奥秘——胡欣悦一、作者了解曾仕强教授出生于福建,长于台湾。
曾仕强祖籍在漳州,其启蒙教育也同样在漳州。
曾仕强:现任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等。
曾仕强先生生于1934年,祖籍福建漳州。
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
曾仕强被企业界尊称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多次应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香港、中国大陆演讲。
据了解,曾仕强父亲是漳州华安一中的首任校长,曾仕强启蒙教育阶段在当时的南方小学(新桥小学),后来由于父亲前去厦门工作,曾仕强即随父前往厦门读中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往台湾。
曾仕强现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专研中、美、日管理比较,中、西管理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等,曾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解《易经》。
在函谷关现场讲解《道德经》,吸引了2000多名国学爱好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了现场录制。
二、道德经摘录《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蔡国花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
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
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道德经的奥秘:第7讲柔弱胜刚强(外: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弱肉强食、物兑天择、优胜劣汰,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似乎都有强者为大,弱者淘汰,然而老子对此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
《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说:弱者道之用,就是告诉我们弱可胜强,柔能胜刚,那么,弱为什么可以胜强,柔又靠什么可以胜刚呢,在这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之中,又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智慧呢?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为我们讲解柔弱胜刚强,请继续收看)老子告诉我们(《道德经》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他是互为体用,你没有弱,他反不了,你要他反,你非用弱不可,你看历史上,一个朝代,为什么会灭亡,就一个字就够了:“弱”,一开始弱它就亡了,它始终很强,会改朝换代吗?不会,你看不管哪个朝代,明朝刚开始很强,后来一弱,清兵就入关了。
清朝刚开始很强,后来一弱,清朝就不见了,那为什么要让它不见了,这个道理才重要,如果不见了是不好的,那你就让它永远存在就好了,不见了才是好的,那叫什么道理。
我们现在可以很清楚的,来说明这件事情。
道,它本来是混沌之中,她没有强弱,没有好坏,没有美丑,没有善恶,这些东西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第十四章讲清楚,道是什么?道是无状之状,你说它没有形状吗,它有形状,你说它有形状,他就看不到形状,无物之象,你说它里面没有物?它有物,你说它他有物,他根本就没有象,为什么?因为他是混沌?他是阴阳不分,他是混而为一,但是,道如果永远是混沌的,他就产生不了万物。
所以道必须要动,因为它一动,就打破这个混沌状态,混沌状态就慢慢的,从混合为一、全无分别,来到了有差异性,就变成,万事万物,这就是老子所讲的,道它怎么样去产生万事万物?可是人呢,显得聪明,他说你看这个跟那个不同,你看玫瑰花,它就长成这个样子,月桂就长成那个样子,因此就把它区隔开来,就给了它很多名称,这一来就糟糕了,你看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他就说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他说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个就叫做美,这个是美呀加以赞美的话,然后谁看到美都要争啊,然后不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