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奥秘:第一讲 老子传道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4
《道德经》第01章:道可道,非常...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
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导读】作为《道德经》的开篇,只有正确理解了本章的玄妙这里才能认识和把握老子的思想体系。
在这里老子破天荒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道”的涵义博大精深,人们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以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以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解析】这是《道德经》的第一章。
本章开篇名义:“道可道,非常道。
”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
老子是第1个把道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提出和加以阐释、论证的思想家。
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贯穿其思想体系始终。
关于对老子道的认识和诠释,历来众说纷纭。
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
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
一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及万物运行的规律。
陈鼓应在其《老子译注及评介》一书中引用杨兴顺的观点,将道的基本特点归结为: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
二、道永远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
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三、道是万物的本质,它通过自己的属性(德)而显现。
没有万物,道就不存在。
四、作为本质来说,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气”及其变化的自然法则的统一。
五、道是物质世界中不可破灭的必然性,万物都从属于道的法则。
道摧毁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
六、道的基本法则是:万物与一切现象,处于经常的运动与变化中,在变化的过程中,万物与一切现象都转化为自身的对立物。
七、万物与一切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这种联系通过统一的道而完成。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第一章,以“道”为主题,深刻阐述了道的本质和作用。
本文将围绕道德经第一章进行讲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
道德经第一章的开篇,便道出了道的奥秘:“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意味着道无法被凡夫俗子所言表,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范畴。
因此,我们无法用语言来准确地描述道,只能通过心灵的体验和感悟去把握它的真谛。
接着,道德经第一章进一步阐述了道的无形无象:“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道是超越一切名字和标签的。
名字只是对事物的表象和符号,而道是超越事物本身的存在。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名字来认识事物,而是要超越名字去感知事物背后的本质。
道德经第一章还指出了道的起源:“无名天地之始”。
这句话表明,道是宇宙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的始源。
它存在于宇宙的起源之初,贯穿于宇宙的演化之中。
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在道德经第一章的结尾,提到了道的作用:“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
这句话告诉我们,聖人通过顺应道的原则来治理事物。
他们心灵空虚,不受私欲和执着的束缚,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
同时,他们深藏于内心的智慧和力量,能够滋养和支持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道德经第一章的讲解,让我们明白了道的无形无象、超越一切名字和标签的本质。
道是宇宙的根源,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聖人通过顺应道的原则来治理事物,通过虚空的心灵和充实的实践,实现万物的和谐发展。
道德经第一章的深意不仅仅是对道的本质和作用的阐述,更是对我们生活、思考和行动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快节奏的生活所困扰。
而道德经第一章告诉我们,要过简单、纯粹的生活,要超越物质的追求,去追寻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学会静心思考,去感受道的存在和指引。
在面对困惑和挑战时,我们可以从道德经第一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应对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道德经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之作,深刻地阐述了道的本质和作用。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无形的大道如果能说清楚),非常道(就不是至高无上的规律了);名可名(有形的认知如果一成不变),非常名(就不是正常的有形世界了)。
无名天地之始(无形是天地混沌未开的状态),有名万物之母(有形是万物产生区别的开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善用“无”可以观察其中的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再用“有”来分析它们的来龙去脉)。
两者同出(两种方法并驾齐驱),异名同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玄之又玄(人们都觉得深奥啊),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当天下都知道美的概念),斯恶已(厌恶的思想也就产生了);皆知善之为善(都知道善的概念),斯不善已(不善的思想也会随之而来)。
故有无相生(所以就诞生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高下相倾)、音声相和(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的哲学思想)。
是以圣人(但是真正的圣人),处无为之事(他们用无为的境界),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之后也不会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功绩)。
第三章不尚贤(不去刻意推崇圣贤人士),使民不争(就不会引发人民的争议);不贵难得之货(淡薄有形的物质生活),使民不为盗(使人民消除为盗的念想)。
不见可欲(看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应该是):虚其心、实其腹(告诉人民虚心、养身的道理),弱其智、强其骨(帮助人民开发潜能、强健筋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顺应自然的态度处理政务),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老子道德经一至六章讲解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哲学和道德的著作,内容涵盖了思想、修养、政治、宗教等方面,被誉为“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
其中第一至第六章是论述道的本质和特征,下面就分点说明。
一、第一章
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主旨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味着道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不应该用名称和定义来限制它的自然属性。
二、第二章
第二章主要解释了道的本质和存在形式,道作为宇宙的根本和根源,贯穿万物,生生不息。
三、第三章
第三章强调了纯朴、谦虚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这些品质是人类处世的基石,能增长人的智慧和生命的力量。
四、第四章
第四章讲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即道是产生一切事物的根源。
五、第五章
第五章解释了极度奢侈和铺张浪费是不符合道德的,叹上天的安乐,
得自由于良好的生活和平衡的状态。
六、第六章
第六章是关于人性的,强调了避免过度地关注功利和物质享受,追求纯粹的内在安宁和自我升华,才能充分实现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总之,道是一个哲学概念,它的思想涵义极其丰富,可以让人们更新自己的价值观。
道德经第一至第六章总分析了道的本质和存在形式、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万物由道而生的哲理思想、和平衡人生和物质享受、以及避免功利至上和追求纯粹的生命升华等方面。
这些思想对于指引人的道德修养和哲学思考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道德经中老子的哲学原文与解析道德经是古代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道家哲学的核心经典之一。
道德经中的思想深邃而博大,对于人类生活哲学和社会道德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道德经中老子的哲学原文进行解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的要旨。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开篇,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被视为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无法被准确地描述和定义。
只有通过回归本源,超越表象,才能接近道的真谛。
这一观点强调了道的无形无物,无法以言语和概念局限。
同时,老子还提到了“有名万物之母”,这暗示了道的创造力和无限性。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道德经》第二章表达了老子对美丑价值观的思考。
他认为美和丑是相对的概念,存在于人们的主观观念中。
人们往往将事物分为美和丑,而这种分别本身就是对道的背离。
老子认为,美丑的存在会带来对立和冲突,只有回归道的本质,超越对美丑的评判,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道德经第三章中,老子强调了在领导和治理方面的智慧。
他反对过分崇拜英雄和智者,认为过度推崇他们会导致民众争斗和纷争。
他主张谦虚和平等的领导方式,通过不显示自己的才能和权势,可以减少社会紧张和矛盾。
此外,老子还提出不去追求奢侈品和满足欲望的观点,他指出这种追求只会导致人们的心境混乱和不满足。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一章节中,老子给出了道的运行方式的比喻。
他以水流的形态比喻道的运行,认为道具有向善的特性。
道具有冲击力,可以给予人们力量和希望。
同时,老子也指出,道的运行无法被完全理解和衡量,与大自然中万物和宇宙的宗教实体相似。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五章中,老子讨论了仁慈的问题。
他指出,天地和圣人都是“不仁”的,这并不是贬低,而是强调了超然于个体的道德观念。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道,非常道。
道,即宇宙的原理、规律和道义准则。
这个原理和准则无法用言语表达,超越了人类所能理解的范畴。
名可名,非常名。
名,指具体的事物名称。
尽管有名字来称呼各种事物,但这些名字都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准确揭示万物的本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宇宙的初起之时,还没有具体的名称。
然而,万物诞生之后就有了各自的名字,这些名字是这些事物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们应该保持无私无欲的心态,以观察宇宙的玄妙之处;但也需要适度地有欲望,以观察事物的边际作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宇宙的原理和具体事物虽然出自同一根源,但因为表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这就是玄妙之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妙之处更加深奥,无法言传。
而这种深奥也正是一切奇妙的开端。
道德经通过这一章的表述,引导人们去感悟宇宙的原理和众多事物的深刻含义,这是一个打开奇妙之门的方法。
总结:道德经第一章通过明确强调宇宙原理的无法言传和事物名称的相对性,提醒人们要超越形式和表象去理解事物,去感知宇宙的奥秘。
只有通过超越言语的限制,人们才能深入体会到事物背后的真实价值。
这种体会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还能引导人们在道德和行为上追求更高尚的境界。
道德经从第一章开始,就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为人们提供了一条通往人生道路的指南。
帛书本《老子》道经第一章解析《老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道教哲学的奠基之作。
书中的第一章被称为《道经》,是整本书的开篇之作。
通过解析《道经》第一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领悟道德经的真谛。
首先,在《道经》的开篇就提到了“道”。
道被老子视为无形无物的根源,它是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终极来源。
而道的具体特征,老子称之为“道可道,非恒道”,即无法用言语来真正描述和界定。
这种理念表明了老子对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和无限性的追求。
我们在追寻道路的过程中,要有一颗谦逊的心,知道人类的智慧有限,要学会虚心接受和探索更高层次的智慧。
同时,在第一章中,老子还提到了“名”。
他认为,名是对物质世界的表达和归类,但名物与实物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老子指出,过度追求名利会让人们沉溺于物质的诱惑中,而忽略了自身内心的修养和真正的幸福。
因此,我们在追求成功和社会地位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和身心健康的平衡。
此外,在《道经》第一章中,老子还提到了“无”。
他认为,宇宙间的无为之道是最高的智慧和修行方式。
无为并不等于什么也不做,而是指从内心和本性出发,遵循事物的自然流转而行动。
老子反对人为的干预和过度控制,提倡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在现代繁忙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忽视了身心的需求,而不断追逐外在的利益和成就。
而无为之道告诉我们,要放松身心,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综上所述,《老子》道经第一章是道德经的精华之一,它展示了老子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通过解析第一章,我们可以领悟到老子追求道、重视内心修养、顺应自然的智慧。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平衡的生活。
只有真正理解和践行道经中的智慧,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之道。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本章是道的总论,也是全书的总纲。
其中,“道”是老子提出的重要哲学理念,是贯穿于道德经的思想纽带。
老子在本章中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探索自然规律。
他提出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观点,认为宇宙起源于无名,而又生育了万物。
同时,他也提出了“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观点,要求人们保持无欲状态,以探索宇宙的奥秘。
在本章中,老子还提到了“玄”这一概念。
他认为,“玄”是宇宙的本质,是一切奥妙的门户。
同时,他也提出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观点,认为只有深入探索“玄”,才能掌握宇宙的奥妙。
总结起来,道德经第一章是道的总论,也是全书的总纲。
本章中,老子提出了“道”这一重要哲学理念,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探索自然规律。
他提出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观点,认为宇宙起源于无名,而又生育了万物。
同时,他也提出了“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观点,要求人们保持无欲状态,以探索宇宙的奥秘。
1、先天是“道”(道生一,一画开天)2、道的特性:虚不患寡而患不均3、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但是它不主宰你4、最初的学问是从:天垂象得来的(观气象)5、一阴一阳之谓道6、精神永远不死7、具体的器物看得见,道、波……看不见,但是真实存在8、道始终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生生不息,百姓称为:轮回9、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作为、做出来的意思三声。
人不把自己的天性,不把自己的道做出来,天诛地灭10、道就是“本”11、道可道非常道:诸子百家都很有学问,但都是片面的道理,无法讲全面的道理12、道有两面性。
得意时保持警惕,失意时想想原因,这就是平常心13、领导讲的话永远是对的,但是不一定要听他的。
服从≠盲从14、道是动的,不动是不能生万物的15、以德报怨,用什么报德16、天老爷不说话,不说话是最上乘的。
嘴巴位阶最低,眉毛最高。
职位低,不得已不动嘴巴,高了以后动鼻子,再高为“耳目”,领导耳目17、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是三分法18、吝啬你的时间用在明道,用在行道。
身为一个人,有道之士,不要像禽兽一样,所以你有责任使自己跟禽兽拉开距离。
19、越时尚的人,越想禽兽20、人与禽兽的差别非常非常的少。
少:上(求上进)、止、正(上中有止,止中有上,终结就是正)21、自作自受:要替自己的行为,负百分百的责任,推不掉的,没有人替得了你,没有人害得了你,没有人救得了你,赏识你也没有用,打击你也无济于事,一切就是自作自受!这是人生规律22、我们是地球上的客人,叫做自宾!(以宾客自居)我们从道来到地球,迟早有一天会回到道上面去23、上天下地我最大。
我不是释迦牟尼佛,是你自己的灵魂24、一切,你自己在做决定;一切,你自己要负责任25、好好的扮演自己这辈子的角色叫:守分26、道是走反着的路27、多样化就是要多样化,不能都一样,都一样了就回到道生一的“一”了,就归于无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8、不争就是富有,吃得起亏!争就是穷,穷的和别人争利息。
道德经的奥秘(外: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这是一幅流传已久的《老子传道》图,画中的老子,难道是在向老虎传道吗?那个大圆圈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而这样一幅画,又能为解读《道德经》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将为我们解开这一个个迷题。
)第一集:老子传道曾:我们这一次要来探讨老子的《道德经》。
要探讨《道德经》,它有好几条路,因为《道德经》实在太大了。
你从哪一方面去,都有很多条路,所以叫做“条条大路通《道德经》”。
那我们现在要采取哪一条路呢?因为你从每条路进去,你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这一次要选一个比较少用的,有更广大视野的那一条路。
我们看看历史,《道德经》在西流景帝以前,它不叫《道德经》,那时候根本没有《道德经》这个名词,就叫《老子》,表示这是一本老子所写的书。
这个就表示它还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认为说我们都应该学它。
但是汉景帝他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识,文景时期是实施老子的学问的,所以他自己实践的心得,他认为这个太了不起了。
所以不应该叫做“子”,应该提升他的位阶,所以叫做“经”。
经是不容易的,经就是它是不能乱改的,必须要经常常这样去做的,而且他是很正经的。
可见,当老子所写的书被提升为经的位阶的时候,那它对中国人影响就更大了。
到了唐玄宗,他把《道德经》尊称为真经。
《道德经》是真经,那别的经怎么办呢?因为我们一般人,想到真就想到假,想到假他就想到真,老子就是要破除我们这一种。
我们没有说它不好,也没有说他不正当,因为这些观念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
我只是说,你把真和假相对,不假就是真,不真一定是假,那你就终生痛苦不堪。
(外:我们常常认为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
而老子却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说是亦真亦假的。
但真和假是完全相对的,怎么可能混淆在一起呢?)曾: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你到古董店去,你看那个古董很喜欢,你就问他,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说这个不是假的。
道德经的奥秘(外: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这是一幅流传已久的《老子传道》图,画中的老子,难道是在向老虎传道吗?那个大圆圈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而这样一幅画,又能为解读《道德经》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将为我们解开这一个个迷题。
)第一集:老子传道曾:我们这一次要来探讨老子的《道德经》。
要探讨《道德经》,它有好几条路,因为《道德经》实在太大了。
你从哪一方面去,都有很多条路,所以叫做“条条大路通《道德经》”。
那我们现在要采取哪一条路呢?因为你从每条路进去,你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这一次要选一个比较少用的,有更广大视野的那一条路。
我们看看历史,《道德经》在西流景帝以前,它不叫《道德经》,那时候根本没有《道德经》这个名词,就叫《老子》,表示这是一本老子所写的书。
这个就表示它还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认为说我们都应该学它。
但是汉景帝他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识,文景时期是实施老子的学问的,所以他自己实践的心得,他认为这个太了不起了。
所以不应该叫做“子”,应该提升他的位阶,所以叫做“经”。
经是不容易的,经就是它是不能乱改的,必须要经常常这样去做的,而且他是很正经的。
可见,当老子所写的书被提升为经的位阶的时候,那它对中国人影响就更大了。
到了唐玄宗,他把《道德经》尊称为真经。
《道德经》是真经,那别的经怎么办呢?因为我们一般人,想到真就想到假,想到假他就想到真,老子就是要破除我们这一种。
我们没有说它不好,也没有说他不正当,因为这些观念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
我只是说,你把真和假相对,不假就是真,不真一定是假,那你就终生痛苦不堪。
(外:我们常常认为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
而老子却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说是亦真亦假的。
但真和假是完全相对的,怎么可能混淆在一起呢?)曾: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你到古董店去,你看那个古董很喜欢,你就问他,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说这个不是假的。
作者:苏良彦
示弱不是妥协
----苏良彦
最近我比较喜欢读老子《道德经》,即便还没有那么高智慧去悟“道”,但也乐于去思考。
台湾管理大师曾仕强老师在分享《道德经的奥秘》中,首先分析了一副“老子传道图”,这不禁让我再次对老子生起了敬畏之心,身体和神态柔和的老子可以那么轻松地坐在凶猛、“刚强”的老虎身边传道,一个简单的动作却道出了老子的哲理、人生大智慧:“柔弱胜刚强”!在生活中看不见,却无时无刻都在指导和影响我们的言行!
多少人总喜欢表示自己有多强势,殊不知,一个人太强势,不管出发点是好是坏,定会受到伤害。
而这种伤害几乎无法挽回,甚至会遍体鳞伤,因为不懂得示弱。
当别人提出了建议,我们不急于去表达自己个人见解,首先表示认同,并不代表你在妥协,这只是一种示弱,而这种示弱,是为了关注感受、建立安全感,更快达到目标,是伟大的,有智慧的!
懂得示弱者,会倾听、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即使不喜欢,但从他人身上,我们可以了解人性的弱点。
懂得示弱者,会娴熟太极拳法,形式是柔,实则刚猛至极,方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懂得是弱者,犹如自然界中最柔弱的物质---水。
水至柔,却能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包容之柔性滋润万物生灵!
如果你去过雅鲁藏布江的大峡谷,你会真切地看到并感受到那些柔弱的水汇集起来,像刀子一样,将坚硬的岩石从中劈开,形成了壮观的大峡谷。
“至柔”的水在峡谷中缓缓穿行,“至坚”的岩石在两侧默默行着视目礼。
这深奥的一幕会让你真正地领会老子的圣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唯其弱,所以强”老子所言极是!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你的声势有多高、架势有多大,而在于你的内心,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态度!。
道德经的奥秘一、老子传道真假不一定是相对的中华文化的根源就是易经读道德经要检讨自己,抱着冷静恭敬很真诚的态度好好听听老子的话,回头调整自己,而不是用我的看法评价老子。
为什么和老虎在一起?和老虎说什么?圆圈代表:道道德经要讲的是真话,真话很危险,老虎代表诸子百家中国社会:卧虎藏龙孔子和老子问道,老子不说话而张开嘴,孔子悟到了,老子的智慧:柔弱胜刚强人应该说真话。
老子传道图告诉我们:道是柔弱的,但柔弱胜刚强老子在讲真话,而讲真话很危险为什么危险现在还讲真话?现在民智已经开,不必冒着老子那么危险,如果现在不讲真话才更危险二、上士问道老子故里:河南鹿邑不同的读法:开宗明义:一开始就要告诉我们要讲什么常道说不完整有人说对就有人说反,常道总是有正反,总看作正反很危险更完整的说应该说是正负,因为并不都是相反,而有可能是互补这是语言和文字的限制的原因天人之学:做学问从天垂象开始,人活在天地之间了解天地才能有生存之道。
上等智慧:道不是用来讲的,是用来行的中等智慧:好像听得懂好像听不懂,继续琢磨下等:听完道理,一脸不认同和怀疑体会到:老子知道老虎会有两面性,老虎凶猛是天性,老子讲道把老虎的斑纹讲的隐藏起来,说明老虎是上士闻道达摩祖师认为中国好多人把佛经当做学问研究,而不去行三、人生的价值人不为己天诛地真正的含义?古人为什么说人在衙门好当差?老子:人生最高的价值就是行道老子是自然哲学家自然的价值是无私奉献(小草生长,牛羊吃,小草不抱怨,水被动物喝,被人提走,被人开辟支流不抱怨)人的价值是为人群造福人(所有人)不为己(人之为人的人性)(天诛地灭人不能成为一个有人性的人天都不会放过人在衙门好修行?四、究竟何为道?道可以代表一切概念比天地还有早,不是道把天地生出来,是说到在一片混沌的时候就存在,但是在开天辟地的时候才产生作用天地形成天地形成道附着在万物身上物:道安静下来求之以神了解道任何事物都是循环往复人应该尊重道就可以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万物道所生,道依旧存在,不主宰万物,不道不但生成万物还是万物生存的法则如何看出自己遵循了道呢?道就是宇宙自然的基。
道德经第一章白话文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是老子的经典之作,也是整本道德经的开篇之章。
在这一章中,老子通过哲学的思考和智慧的启示,探讨了宇宙的本源、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和社会的治理方式。
首先,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道是无形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无始无终。
它是宇宙的规律,一切事物的动力。
人类应当秉持道的思想,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然后,老子讲到了"德"的重要性。
德是指个人在道的指引下作出的正确行为和选择。
老子认为,德的根本就是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自然和他人的行为。
只有不争不抢,不做强求,才能达到心境的平静,并与道相合。
老子进一步提出了"无"的概念。
无并非真正的空虚,而是指消除欲望和世俗的束缚。
只有去除浮华的欲望和贪婪,才能追寻内心的真善美。
最后,老子谈到了"名"的问题。
名是社会分别和评价的工具,但它们常常带来虚荣和对立。
老子呼吁人们摆脱对名利的追逐,只有保持谦虚和谨慎,才能远离争斗和痛苦。
总之,道德经第一章给予我们重要的道德启示。
通过追寻道、坚守德、无欲无名,我们可以达到真正的内心宁静和与宇宙的和谐相处。
这样的思想和行为方向,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能为社会的发展和治理提供宝贵的借鉴。
道德经第一篇的感悟《道德经》开篇第一章便充满了深邃的智慧,让人为之深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开篇几句,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无尽的哲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这句话让我认识到,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准确地表述出来的。
我们平日里所谈论的道理、规则,或许只是“道”的一部分,而不是其全部的本质。
同样,事物的名称也只是一种标识,不能完全涵盖其真正的内涵。
这让我反思,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急于给事物下定义、贴标签,却忽略了其内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比如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好人”或者“坏人”,但实际上,人是极其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这样绝对的标签来定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提到了“无名”和“有名”的概念。
天地在初始之时,是没有名称的,是一种混沌未分的状态。
而当有了名称,万物便得以区分和认知。
这让我想到,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给事物命名来理解和把握它们。
但有时候,过度依赖名称和概念,反而会限制我们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就像我们学习知识,记住了各种名词和定义,但如果不能深入体会其背后的实质,那么这些知识也只是表面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更是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当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没有过多的欲望和杂念时,才能洞察到事物的奥妙和本质。
而当我们带着欲望去观察时,看到的更多是事物的表象和边界。
这让我明白了,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和欲望时,我们需要学会静下心来,去除浮躁,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比如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如果只是被金钱、地位等欲望所驱使,可能会忽略自身的成长和内心的满足,最终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的“此两者”指的就是“无欲”和“有欲”。
它们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源于我们的内心。
老子德经原文与解析《老子德经》原文与解析老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有《老子德经》。
本文将为您带来《老子德经》的原文以及对其进行的解析。
第一章: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析:本章描述了“道”的概念。
道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它超越了人们的理解能力。
所以,我们无法准确地用言语来定义它。
道是万物之始的来源,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只有心无欲望,才能够领悟道的奥妙;只有时刻保持欲望,才能够参透道的表象。
这两种境界都来自于同一个源头,称为“玄”。
而这“玄”的本质在于深不可测,无穷无尽。
它是所有奇妙之物的门户。
第二章: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本章强调了对立面的存在和平衡。
在世间的众多事物中,人们普遍认为美是可取的,善是应当做的。
但是,如果只有美而没有丑陋,只有善而没有恶,那么就没有办法形成对比,人们无法真正理解和体验美和善的真正价值。
因此,没有与之相对的事物就失去了意义。
圣人能够体悟到这种平衡的重要性,他们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事物,他们的言行无需多言,他们能够与万物和谐共处。
他们的存在并非为了自己,也不依赖于世俗的功成名就。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永久不变。
第三章:功过不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析:本章提出了治理社会的原则。
圣人治理社会的方式是不偏袒任何人才,使民众不去争夺;不将重要的财富加以高价标注,使民众不去盗取;不引导民众去追求虚幻的欲望,使他们的心不会混乱。
《道德经》第1章教学文档
引言
本教学文档旨在介绍《道德经》第1章的内容和主要思想,帮
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一经典文献。
内容概述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由老子所撰写。
全书共分为81章,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档将聚焦于《道德经》的第1章,在这一章节中,老子通
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他关于道、德和无形之道的思考。
主要思想
第1章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道的本质:道是超越一切的存在,无形无物,是宇宙的根源
和规律。
它难以言传,无法用言语准确描述,但它却是永恒不变的。
2. 道之功用:道的影响无处不在,它自主自然地运行着万物,
滋养着宇宙。
正因为道的存在,宇宙才能保持和谐、有序。
3. 德的价值:德是道的延伸,是符合道的原则和规律的行为。
具备德的人能够触摸道的真谛,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4. 人类的迷失:人类社会过度追求功利,违背了道的本真。
对
于道和德的潜在意义,人们可能已经迷失了,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
思考与讨论
1. 你如何理解道的本质和德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它们对我
们有何意义?
2. 你是否同意人类社会过度追求功利的观点?在你的观察中,
是否存在对道和德本质的误解?
结论
《道德经》第1章教学文档介绍了本章的内容和主要思想。
通
过理解和研究《道德经》,我们可以探索道和德的概念,思考人类
的行为和存在意义。
愿本文档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的方向,促进深入地思辨和探索。
道德经的奥秘(外: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这是一幅流传已久的《老子传道》图,画中的老子,难道是在向老虎传道吗?那个大圆圈又代表着什么意思呢?而这样一幅画,又能为解读《道德经》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将为我们解开这一个个迷题。
)第一集:老子传道曾:我们这一次要来探讨老子的《道德经》。
要探讨《道德经》,它有好几条路,因为《道德经》实在太大了。
你从哪一方面去,都有很多条路,所以叫做“条条大路通《道德经》”。
那我们现在要采取哪一条路呢?因为你从每条路进去,你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这一次要选一个比较少用的,有更广大视野的那一条路。
我们看看历史,《道德经》在西流景帝以前,它不叫《道德经》,那时候根本没有《道德经》这个名词,就叫《老子》,表示这是一本老子所写的书。
这个就表示它还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认为说我们都应该学它。
但是汉景帝他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识,文景时期是实施老子的学问的,所以他自己实践的心得,他认为这个太了不起了。
所以不应该叫做“子”,应该提升他的位阶,所以叫做“经”。
经是不容易的,经就是它是不能乱改的,必须要经常常这样去做的,而且他是很正经的。
可见,当老子所写的书被提升为经的位阶的时候,那它对中国人影响就更大了。
到了唐玄宗,他把《道德经》尊称为真经。
《道德经》是真经,那别的经怎么办呢?因为我们一般人,想到真就想到假,想到假他就想到真,老子就是要破除我们这一种。
我们没有说它不好,也没有说他不正当,因为这些观念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
我只是说,你把真和假相对,不假就是真,不真一定是假,那你就终生痛苦不堪。
(外:我们常常认为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
而老子却通过《道德经》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说是亦真亦假的。
但真和假是完全相对的,怎么可能混淆在一起呢?)曾: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你到古董店去,你看那个古董很喜欢,你就问他,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说这个不是假的。
他为什么不说这个是真的?他只说这个不是假的。
什么道理,意思就是说,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你说这个玉璜,它就是玉的,那是不是当年用的那个玉璜,我不知道。
所以我不敢说它是真的。
你看,这就给我们很深的一种印象,就是说真的跟假的它不一定是相对的。
大家从《易经》的观念里面,你很容易想到,有一部分是真的,有一部分是假的。
真的很少,假的也很少。
最多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它非真非假,又真又假。
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开始搞不懂了,真的跟假的都很少,那最多的那一部分是什么呢?一个字,就叫“实”。
所以我们现在要读老子的书,你一定要记住,真假当中还有一个东西叫做“实”。
所以中国人经常讲说,我们说实话,很少说我们说真话。
凡是说“我们说真话”,大部分是假的。
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充其量只能说实话。
你看科学,说要追求真理,现在都知道了,做不到。
因为真理是谁都不知道的,才叫真理。
我们科学只能告诉我们实话。
所以你看,“这一件事,经过我们科学的证实”,我们没有用“证真”。
证真,那谁也不知道你是真的假的。
我是证实,为什么?我看到了,我做实验了。
你看也用“实验”,没有用“真验”。
所以这里有两句话,大家先把它搞清楚,到底是眼见为真,还是眼见为实?我们中国人比较喜欢眼见是实,因为我们知道眼睛只能看到实的东西,但是究竟它真不真呢,大部分都知道是不真的。
因为有那么多的颜色,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很多部分我们是看不见的。
眼睛的功能是有它的局限性。
(外:事实上眼睛是常常会欺骗我们的,比如这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图像,但是当你的眼睛移动时,是不是觉得它在旋转?而且你越紧张,它旋转的速度就会越快,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眼见并不为真。
)曾:所以我们必须要先讲清楚,很多人读了《道德经》以后,他心里就想,原来道家是阴谋的,老子他这种心机啊,是不正的,所以你看读《道德经》到最后就不道德了。
这种情况太严重,而且我们这一次必须要把它说出来。
否则的话,那你这样不是很冤枉老子吗?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老子给我们的影响,也是一阴一阳两种都有。
你从这里可以证明到,中华文化的根源就是《易经》,老子是在解释《易经》的最高的那一个部分。
所以他告诉我们,中国人要怎么样怎么样。
可是我们听出来的结果呢,很多是听到相反的是,这也是老子很无奈的地方。
也是我们这一次,为什么不一下子就开始讲《道德经》第一章、第二章...我们不这样做的原因。
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基础,这些长期以来被误解的,甚至于产生破坏性的东西,我们先把它挖掘出来,我们把它说清楚以后,我们用一种很正确有心态去了解老子,这才是我们这一次要做的工作。
所以这一次我们真正了解《道德经》以后,我们应该可以把这些负面的影响,把它降到最低,这样才有意义。
你看老子,他一共只写了五千两百多字,当然了,这又是则案例。
中国人讲《道德经》五千言,那如果按照西方标准一说,你不能超过一个字,超过一个字就是不真,中国人不可能这样,所以当我们讲老子的文章一共有五千个字,我们就知道,他前后会有一些弹性,可以少一点,也可能多一点。
所以现在老子的版本很多,其中一个版本它整整齐齐切成五千个字,反而不可能是真的。
当然,我们今天很遗憾,老子亲手写的那一部经不见了,我不知道大家觉得不见了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想,它也不见得是好事,也不见得是坏事。
这就对了,所以现在我们讲到这里,我们就非常清楚,读老子书,我们第一个要检讨自己,我们现在都是按照我们的常识来判断,这个对,那个错。
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的常识本身也有问题。
因为你的标准不正确,你判断出来的东西可能正确吗?好象也不对。
因此我们必须要怎么样?必须要抱着很冷静、很恭敬、很真诚的态度,好好地听听老子的话,然后回过头来要调整自己,而不是用我的看法,来看老子这个对、那个错,我们不是来批判老子的,我们没有必要,我们是来了解他为什么写了这五千个字。
我们要了解老子,要了解当时那种情境之下的老子,而不是现在用我们的方式来想像老子,那是不可以的。
我们真的真的很幸运,这个可以讲真的,因为我们无意中,在朋友家里面看到一幅画,这幅画如果它没有标题的话,你也不晓得他在干什么。
好象一个老人跟那个老虎很亲近。
那他是驯兽师,他专门驯服老虎?那也完了。
我们便是希望各位用几个角度来看。
这个圈圈是什么,是关键。
你说那是太阳,真的是太阳吗?你说是月亮,真的是月亮吗?你说我知道了,那就是什么?圣人他有很大的能量,是这相吗?其实,这个圆圈既不代表太阳也不代表月亮,更不是什么能量,因为老子的观念里面,他没有这些东西。
(外:画中的这位老人就是老子,老子为什么要和老子坐在一起,他在和老虎说什么,这幅画有着怎样的寓意呢?而画中那个既不是太阳,也不是月亮,更不是什么能量光环的大圆圈又到底是什么呢?)曾:这个圆圈就是道。
因为老子他跟老虎讲什么话呢?就讲道啊,只有道老虎才听得懂啊,其他它全不懂。
那老子为什么要去跟老虎说话呢?这个才是我们最大的启发。
他告诉我们,《道德经》要讲的是真话,而真话是高度危险的东西,就好象跟老虎讲话一样。
老虎它代表什么,它就代表诸子百家。
你们诸子百家都非常有学问,但各有不同立场,所以就那个立场,他讲出他妥当的话,就成一家之言。
可是老子一看,你们这样子造成很多的纷争,各说各话,每个人说自己对。
我们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恍然大悟说,我们现在的时代其实和老子那个时代相差不远。
多元化,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谁都不知道。
那老子就很着急,这样还得了?所以他就想要讲真话。
可是讲真话,你活的了吗?历史上告诉我们,讲真话的,不是活不了,就是活不久。
那怎么办呢?所以他就说,那我干脆出关去吧。
出关去的时候,他大概事先就知道有人会留住他,不让他走,他说我要走,那就会叫他留下,当然不知道留下什么,反正留下你的宝贵心得就是了。
这个时候他就抓住机会,豁出去了,就写了真话,然后就“莫知其所踪”。
你用这个角度来了解《道德经》,我们猜想老子会比较高兴,因为终于我们知道他在讲些什么,而且他为什么要这样讲的原因。
而且还有一个更深的意思,就是我们每次听到的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这是在讲中国社会,叫什么?“卧虎藏龙”。
你看老虎他是卧在那里的,它为什么卧在哪里呢?因为他够凶猛了,一个够凶猛的它随时可以卧倒嘛,它不在乎嘛。
你能把我怎么样?你惹我,我一站起来你就完了。
老子呢?老子是龙了,老子为什么是龙呢?因为是孔子讲的,孔子见过老子以后,回去人家问他,他怎么样啊?他说我看别人我都看得懂,我看他看不懂嘛,因为他跟龙一样嘛。
(外:据说孔子仰慕老子的学问,携众弟子前去问道,而老子见到孔子时并不说话,只是张开嘴,让孔子看他残缺的牙齿和完好的舌头。
众弟子皆疑惑不解,孔子却领悟到,老子的意思是,牙齿虽刚强,却残缺不全了,舌头虽柔弱,却保全至今。
)曾:所以孔子说老子是藏龙。
那大家可以猜一猜,到底谁是强者谁是弱者。
老虎当然强了,所以为什么老子他所讲的都是弱,都是柔。
因为他知道他再强也强不过老虎,所以老子的哲学里面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柔弱胜刚强。
我们从这幅画里面,可以看出很多很多东西来,我们就知道画这幅画的人,他本身也是道家的修养很高的人,他就这么画一画,他什么都不说,看大家你能够悟到多少,可是,老子也是不讲悟的,老子讲什么?我们会慢慢把它说出来,不要用我们的常识去了解老子,否则老子是很冤枉的。
他当时大可悠哉游哉地过生活,他干吗写完以后就莫知其所踪?这是有玄机的,就是要提醒我们,人应该说真话。
你不说真话算什么呢?可是第一个,你有没有能力说真话?第二个,你说了真话人家会不会相信?经常你说真话人家是不相信的,你说假话反而很多人相信,这事实到现在还是这样。
你说了真话,你该怎么办?不然变笑话嘛。
你看说真话,然后后面后患无穷,那就是笑话了。
因此他的标题简单只有四个字:叫做《老子传道》。
(外:《老子传道图》形象地告诉我们两点:第一,道是柔弱的,但柔弱胜刚强;第二,老子在讲真话,而讲真话是很危险的。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究竟讲了些什么?既然讲真话是很危险的,我们现在还要不要讲真话呢?)曾:我们今天敢在这里讲,不是说我们不怕老虎,也绝对不是说我比老子高明,没有这回事。
而是说,时代背景让我们可以不必冒这么大的风险。
我们开始要讲真话,但是不管怎么样,讲真话永远是得罪人的,讲真话永远是对说的人不利的。
那大家觉得我这个不是很蠢吗?我怎么敢冒这个险呢?不会。
因为大家慢慢听下去,就可以了解,现在民智已开,资讯充分,大家经过多元化的激荡,我们要来讲真话。
是时间已经到了。
我们现在再不说真话,那人类真的是太危险了。
我们不是冒险,也不是故意标榜,都不是,而是说,这几千年来,我们把老子曲解、误解,甚至读了半天还搞不懂,都不是坏事,天下没有坏事,因为那时候时未到,现在是时已到,我们讲完以后大家会觉得说,哎呀,那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这才是我们这一次经过很长期的准备,要把它真正的讲的比较清楚的一个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