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奥秘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41 MB
- 文档页数:75
道德经的奥秘:第六讲智慧与阴谋易经的奥秘第六讲:智慧与阴谋外:《道德经》中说: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
其意是想要使它合上,必须使它先张开;想要夺取它,必须先给予它。
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也有人说这完全是一种阴谋诡计,为什么同一部经典,不同的人会读出完全不同的感觉,智慧与阴谋的根本区别在哪里?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老子的思想呢?曾:一般人为什么老觉得老子是阴谋家,主要是因为《道德经》里面第三十六章有这么几句话: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强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什么叫做微明,就是看起来好象是很隐而不显,很微而不大,小小的征兆,模模糊糊地看不清楚,实际上明眼人他是看的很明显的。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你看我们嘴巴就好了,如果一个人闭着个嘴巴,那你要叫他张开,这是比较难的,可是一个人张开嘴巴,你不用叫他闭,他很快就闭了。
为什么,他自然会酸,受不了。
“将要弱之,必故强之”,将要使它弱,你一定会先使它强,那这样也很简单,你要把一个人的身体整坏,你就拼命给他吃,吃到最后,他体重增加,他看起来很强壮,实际上他身体就开始坏了。
“将欲废之,必故举之”,你要把一个东西废弃掉,你就先把它举得高高的,让所有人都看到,所有人看了都讨厌,所有人都说要把它丢掉,然后我就把它丢掉,甚至我不丢掉说你们要丢,就把它丢掉了。
那就更是阴谋家了。
“将欲夺之,必故与之”,你要夺取他的东西的时候,你就先给他一些东西,你如果这样去解释的话,那十个人就有十个人认为它就是阴谋嘛,诡计嘛,但是,老子真的是这个意思吗?老子写的书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道德经》,他道德是不变的一个主张,一个人主张道德,他怎么会耍阴谋呢?可是事实在这里啊,是他写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是我们解释错了,老实讲,历史上的东西,我们把它曲解、扭曲错乱甚至乱改,那一种事情太多了。
外:由于人们的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经常会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误地解读经典,导致了现代人不仅对老子,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那么老子的这段话,其真实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曾:老子这几句话,不是叫我们去耍心机、去愚弄别人或者虚张声势、故弄虚玄,都不是。
道德经的奥秘内容简介五千真言《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
几千年来,关于老子,关于《道德经》,有着无数的传说和猜想。
曾仕强教授认为,《道德经》和作为a群经之首的《易经》有着密切关系。
老子写作《道德经》,就在为高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中的“天之道”。
老子所提出的a反者道之动就是《易经》中所说a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背后的规律。
道德是最高信仰并不遥远也绝非玄之又玄它是我们现代生活的源泉。
让我们跟随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起感悟道彳击经的奥秘!•《道德经》与人生(一)《道德经》与人生(二)《道德经》与人生(三)第一集老子传道第二集上士闻道第三集人生的价值第四集究竟何为道第五集反者道之动第六集智慧与阴谋第七集柔弱胜刚强第八集无为无不为第九集知识与知道第十集无中生有第十集人生有三宝第十—-集有道必有德第十三集以德治国第十四集无知无欲第十五集如何明道第十六集上善若水第十七集为人类谋福第一集:曾 :我们这次要来探子传道讨老子的《道德经》。
要探讨《道德经》,经》实在太大了。
条路,所以叫做“我们现在要采取哪它有好几条路,因为《道德你从哪一方面去,都有很多条条大路通《道德经》”。
那条路呢因为你从每条路进去,你所看到的都不太一样,因此我们这一次要选一个比较少用的,有更广大视野的那一条路。
我们看看历史,《道德经》在西流景帝以前, 它不叫《道德经》,那时候根本没有《道德经》这个名词《就叫《老子》《表示这是一本老子所写的书。
这个就表示它还没有得到大家的共识,认为说我们都应该学它。
但是汉景帝他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道,文景时期是实施老子的学问的,所以他自己实践的心得,他认为这个太了不起了。
所以不应该叫做“子”《应该提升他的位阶,所以叫做“经”。
经是不容易的,经就是它是不能乱改的,必须要经常常这样去做的,而且他是很正经的。
可见,当老子所写的书被提升为经的位阶的时候《那它对中国人影响就更大了。
到了唐玄宗,他把《道德经》尊称为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