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竞赛教程(超详细)第十八讲原子物理

高中物理竞赛教程(超详细)第十八讲原子物理

高中物理竞赛教程(超详细)第十八讲原子物理
高中物理竞赛教程(超详细)第十八讲原子物理

第一讲 原 子 物 理

自1897年发现电子并确认电子是原子的组成粒子以后,物理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探索原子内部的奥秘,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逐步弄清了原子结构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建立了描述分子、原子等微观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量子力学。本章简单介绍一些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基本知识。

§1.1 原子

1.1.1、原子的核式结构

1897年,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分析研究发现了电子,由此认识到原子也应该具有内部结构,而不是不可分的。1909年,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以α粒子轰击重金属箔,即α粒子的散射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发生偏转,并且有极少数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几乎达到180°。

1911年,卢瑟福为解释上述实验结果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这个学说的内容是: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软核旋转,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可估计出原子核的大小应在10-14nm 以下。

1、1.

2、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1、核式结论模型的局限性

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卢瑟福原子模型无疑是正确的,但它与经典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电子与核运动会产生与轨道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辐射,运动不停,辐射不止,原子能量单调减少,轨道半径缩短,旋转频率加快。由此可得两点结论:

①电子最终将落入核内,这表明原子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 ②电子落入核内辐射频率连续变化的电磁波。原子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显然与事实不符,实验所得原子光谱又为波长不连续分布的离散光谱。如此尖锐的矛盾,揭示着原子的运动不服从经典理论所表述的规律。

为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光谱的离经叛道的离散性,玻尔于1913年以氢原子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他的原子理论,虽然这是一个过渡性的理论,但为建立近代量子理论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

2、玻尔理论的内容:

一、原子只能处于一条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二、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2)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1)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γh =E 2-E 1

三、氢原子中电子轨道量子优化条件:氢原子中,电子运动轨道的圆半径r 和运动初速率v 需满足下述关系:

π2h

n

rmv =,n=1、2……

其中m 为电子质量,h 为普朗克常量,这一条件表明,电子绕核的轨道半径是不连

续的,或者说轨道是量子化的,每一可取的轨道对应一个能级。

定态假设意味着原子是稳定的系统,跃迁假设解释了原子光谱的离散性,最后由氢原子中电子轨道量子化条件,可导出氢原子能级和氢原子的光谱结构。

氢原子的轨道能量即原子能量,为

r e k

mv E 2

221-= 因圆运动而有

2

22r e k r v m = 由此可得

r e k

E 22-= 根据轨道量子化条件可得:

mr h

n

v π2=,n=1,2……

2

2mv e k r =,便有 222

2224h n r m m ke r π?= 得量子化轨道半径为:

222

24kme h n r n π=

,n=1,2……

式中已将r 改记为r n 对应的量子化能量可表述为:

224

222h n e mk E n π-

=,n=1,2……

n=1对应基态,基态轨道半径为

222

14kme h r π=

计算可得: m r 11

11029.5-?==0.529ο

A

r 1也称为氢原子的玻尔半径

基态能量为 24

2212h e mk E π-

=

计算可得: E 1=6.13-eV 。

对激发态,有:

21

12,n E E r n r n n =

=,n=1,2…

n 越大,r n 越大,E n 也越大,电子离核无穷远时,对应0=∞E ,因此氢原子的电离

能为:

eV

E E E E 6.1311=-=-=∞电离

电子从高能态E n 跃迁到低能态E m 辐射光子的能量为:

m n E E hv -=

光子频率为

)1

1(221m n h E h E E v m n -=-=

,m n >

因此氢原子光谱中离散的谱线波长可表述为:

1111)1(2

2--?==

m n E hc r c λ,m n >

试求氢原子中的电子从第n 轨道迁跃到n-1第轨道时辐射的光波频率,进而证明当n 很大时这一频率近似等于电子在第n 轨道上的转动频率。

辐射的光波频率即为辐射的光子频率γ,应有

)

(11--=n n E E h

ν

224

222h n e mk E n π-

= 代入可得

22342222

3

4

22)1(1

221)

1(12--?=??????--?=

n n n h me k n n h me k ππν 当n 很大时,这一频率近似为 334

224h n me k πν=

电子在第n 轨道上的转动频率为:

222n n

n n n n r m r mv r U f ??=

=

ππ

π2h

n r mv n n ?

= 代入得 νπ==3

34

224h n me k f n

因此,n 很大时电子从n 第轨道跃迁到第n-1轨道所辐射的光波频率,近似等于电

子在第n 轨道上的转动频率,这与经典理论所得结要一致,据此,玻尔认为,经典辐射是量子辐射在∞→n 时的极限情形。

1、1.3、氢原子光谱规律 1、巴耳末公式

研究原子的结构及其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对光谱的研究。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对原子光谱已经做了大量的实验工作。第一个发现氢原子线光谱可组成线系的是瑞士的中学教师巴耳末,他于1885年发现氢原子的线光谱在可见光部分的谱线,可归纳为如下的经验公式

?

??

??-=2212

1

1

n R λ,n=3,4,5,…

式中的

λ为波长,R 是一个常数,叫做里德伯恒量,实验测得R 的值为

1.096776?1071

-m 。上面的公式叫做巴耳末公式。当n=3,4,5,6时,用该式计算出来的四条光谱线的波长跟从实验测得的αH 、βH 、γH

、δH 四条谱线的波长符合得很好。氢光谱的这一系列谱线叫做巴耳末系。

2、里德伯公式

1896年,瑞典的里德伯把氢原子光谱的所有谱线的波长用一个普遍的经验公式表示出来,即

????

??-=2221111

n n R λn=1,2,3…112+=n n ,21+n ,31+n …

上式称为里德伯公式。对每一个1n ,上是可构成一个谱线系:

11=n ,22=n ,3,4… 莱曼系(紫外区) 21=n ,32=n ,4,5… 巴耳末系(可见光区) 31=n ,42=n ,5,6… 帕邢系(红外区) 41=n ,52=n ,6,7…

布拉开系(远红外区)

51=n ,62=n ,7,8…

普丰德系(远红外区)

以上是氢原子光谱的规律,通过进一步的研究,里德伯等人又证明在其他元素的原子光谱中,光谱线也具有如氢原子光谱相类似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为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1、1.4、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玻尔原子理论满意地解释了氢原子和类氢原子的光谱;从理论上算出了里德伯恒量;但是也有一些缺陷。对于解释具有两个以上电子的比较复杂的原子光谱时却遇到了困难,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与实验事实出入很大。此外,对谱线的强度、宽度也无能为力;也不能说明原子是如何组成分子、构成液体个固体的。玻尔理论还存在逻辑上的缺点,他把微观粒子看成是遵守经典力学的质点,同时,又给予它们量子化的观念,失败之处在于偶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物理理论。到本世纪20年代,薛定谔等物理学家在量子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量子力学。彻底摒弃了轨道概念,而代之以几率和电子云概念。 例题1:设质子的半径为m 15

10-,求质子的密度。如果在宇宙间有一个恒定的密度等于质子的密度。如不从相对论考虑,假定它表面的“第一宇宙速度”达到光速,试计算它的半径是多少。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等于多少?(1mol 气体的分子数是23

10

6?个;光速s m /1038

?=);万有引力常数G 取为2211

/106kg Nm -?。只取一位数做近似

计算。

解:2H 的摩尔质量为2g/mol ,2H 分子的质量为 kg g 26231062

1062?=?

∴质子的质量近似为 kg 26

1062

?

质子的密度 ρ=()3

15261034/10625-?π=()

31945

16/102411010641m kg ?=???-

设该星体表面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 ,由万引力定律,得

22r mM G r mv =,r GM v =

2

而 ρ

π334

r M = ∴ρ

ρπ23434

Gr r r G v ==

γ

2=v Gp

()

m G v r 419118

1031024

1

10621032?=??

??=

=

由于“重力速度”ρ

ρπyG y y G y GM g 4/34

/232≈==

∴()

2

1219114/10310241

1061034s m g ?=??????=-

【注】万有引力恒量一般取=G 6.67211

/10

kg m N ??-

例题2:与氢原子相似,可以假设氦的一价正离子(He +

)与锂的二价正离子(L

+

+)

核外的那一个电子也是绕核作圆周运动。试估算

(1)He +

、L +

+的第一轨道半径; (2)电离能量、第一激发能量;

(3)赖曼系第一条谱线波长分别与氢原子的上述物理量之比值。

解:在估算时,不考虑原子核的运动所产生的影响,原子核可视为不动,其带电量用+Ze 表示,可列出下面的方程组:

202

24n n n y Ze r mv πε=,

n n n r Ze mv E 022

421πε-

=,

② π2h

n r mv n n ?

=,n=1,2,3,…

③ 12En En hv -=,

由此解得n r ,n E ,并可得出λ1

的表达式:

Z n r Z me n h r n 2

1

2

220==πε,

其中10

22

0110530-??==me h r πε米,为氢原子中电子的第度轨道半径,对于He +

,Z=2,

对于Li

+

+,Z=3.

2

2

12

222028n Z E n Z h me E n =-=ε,

其中-=-=2

204

18h me E ε13.6电子伏特为氢原子的基态能. ???? ??-=???? ??-=22212222122204111181n n R Z n n Z c h me ελ.

11=n ,2,3,…

,112+=n n 21+n ,31+n ,…

R 是里德伯常数。

(1)由半径公式⑤,可得到类氢离子与氢原子的第一轨道半径之比:

2

1

==++H H H

He Z Z r r ,3

1

==

++++Li H H Li Z Z r

r .

(2)由能量公式⑥,可得到类氢离子与氢原子的电离能和第一激发能(即电子从第一轨道激发到第二轨道所需的能量)之比:

电离能: 4120022

1111

==--=

--++

H

He H He Z E Z E E E ,

9130022

111

1

==--=

--+++

+H

Li H

Li Z E Z E E

E

第一激发能:

4433112112222

2

12212

2

12211212=--=--=

--++E E E E E E E E H

H He He ,

943427

112113232212212

21221121

2=--=--=--++++E E E E E E E E H

H Li

Li 。

(其中:2

E 表示电子处在第二轨道上的能量,1

E 表示电子处在第一轨道上的能量)

(3)由光谱公式⑦,氢原子赖曼系第一条谱线的波长有:

??? ??-=2221111

R H λ

相应地,对类氢离子有:

?

?????-=+

222211

1

21

R He

λ,

??????-=++2222111

31

R Li λ, 因此 : 41=+H

He λλ,91

=++H li λλ。 例3:已知基态He +

的电离能为E=54.4Ev ,(1)为使处于基态的He +

进人激发态,入射光子所需的最小能量应为多少?(2)He +

从上述最底激发态跃迁返回基态时,如

考虑到该离子的反冲,则与不考虑反冲相比,它所发射的光子波长的百分变化有多大?(离子He +

的能级En 与n 的关系和氢原子能级公式类中,可采用合理的近似。)

分析:第(1)问应正确理解电离能概念。第(2)问中若考虑核的反冲,应用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即可求出波长变化。

解:(1)电离能表示He +

的核外电子脱离氦核的束缚所需要的能量。而题问最小能量对应于核外电子由基态能级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以

=??? ??-?=22min 211

1E E 54.4=

???

??-?41140.8eV (2)如果不考虑离子的反冲,由第一激发态迁回基态发阜的光子有关系式:

0min hv E =

现在考虑离子的反冲,光子的频率将不是0v 而是v ,2

21Mv

为反冲离子的动能,则

由能量守恒得 2min 21Mv hv E +

=

又由动量守恒得

c v

h Mv ?

= 式中Mv 是反冲离子动量的大小,而

c v

h ?

是发射光子的动量的大小,于是,波长的

相对变化

hv hv hv v v v o o -=-=-=?00λλλλολ

=222

222Mc hv Mc Mvc Mvc Mv =

=

由于

()02

v v h hv Mc ->>>> 所以 220200

22)(2Mc hv

Mc v v h Mc hv -==

?λλ

代入数据()9

2

82719104.51031067.1421060.18.40---?=???????=?o

λλ

即百分变化为0.00000054%

§1、2 原子核

原子核所带电荷为+Ze ,Z 是整数,叫做原子序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两者均称为核子,核子数记为A ,质子数记为Z ,中子数便为A-Z 。原子的元素符号记为X ,原子核可表述为X A

Z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质子数Z 决定,Z 相同N 不同的称为同位素。

在原子物理中,常采用原子质量单位,一个中性碳原子质量的121

记作1个原子单

位,即lu=

kg

271660566.1-?。质子质量:

。u m 007226.1=ρ中子质量:

。u m n 008665.1=电子质量:。u m e 000549.0=

1.2.1、结合能

除氢核外,原子核X A

Z 中Z 个质子与(A-Z )个中子静质量之和都大于原子核的静质量X M ,其间之差:

()[]

x

n M m Z A Zm M --+=?ρ

称为原子核的质量亏损。式中、分别为质子、中子的静质量。造成质量亏损的原因是核子相互吸引结合成原子核时具有负的能量,这类似于电子与原子核相互吸引力结合

成原子时具有负的能量(例如氢原子处于基态时电子轨道能量为-13.6eV )。据相对论质能关系,负能量对应质量亏损。质量亏损折合成的能量:

2Mc E ?=?

称为原子核的结合能,注意结合能取正值。结合能可理解成为了使原子核分裂成各

个质子和中子所需要的外加你量。A E

?称为核子的平均结合能。

1.2.2、天然放射现象

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这一发现揭示了原子核结构的复杂性。天然放射现象中有三种射线,它们是:

α射线:速度约为光速的1/10的氦核流(He

24),其电离本领很大。

β射线:速度约为光速的十分之几的电子流(e

10-),其电离本领较弱,贯穿本领

较弱。

γ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是伴随着α射线、β射线射出的,其电离本领很小,贯穿本领最强。

1.2.3、原子核的衰变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放出某种粒子后,变成另一种新核的现象,叫做原子核的衰变,衰变过程遵循电荷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用X 表示某种放射性元素,z 表示它的核电荷数,m 表示它的质量数,Y 表示产生的新元素,中衰变规律为:

α衰变:通式 He Y z m X z m 2424+--→ 例如

He Th U 24

90234

92238+→

β衰变:通式 e Y z m X z m 10

1-++→ 例如

e Pa Th 109123490234-+→

γ衰变:通式 γ+→X z m

X z m (γ射线伴随着α射线、β射线同时放出的。原

子核放出γ射线,要引起核的能量发生变化,而电荷数和质量数都不改变)

1.2.4、衰变定律和半衰期

研究发现,任何放射性物质在单独存在时,都遵守指数衰减规律

t e N t N λο-=)(

这叫衰变定律。式中

0N 是t=0时的原子核数目,N (t )是经时间t 后还没有衰变

的原子核的数目,λ叫衰变常数,对于不同的核素衰变常数λ不同。由上式可得:

N dt dN /-=

λ ②

式中dN -代表在dt 时间内发生的衰变原子核数目。分母N 代表t 时刻的原子核总

数目。λ表示一个原子核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概率。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具有不同的衰变常数,它是一个反映衰变快慢的物理量,λ越大,衰变越快。

半衰期表示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用T 表示,由衰变定律可推得:

λ2

ln =

T

半衰期T 也是反映衰变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由原子核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而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半衰期是对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规律,不表示某个原子核经过多长时间发生的衰变。由①、③式则可导出衰变定律的另一种形式,即

T

t N N ?

??

??=210(T 为半衰期,t 表示衰变的时间,0N 表示衰变前原子核的总量,N

表示t 后未衰变的原子核数)

T

t M M ?

??

??=21ο(οM 为衰变前放射性物质的质量,M 为衰变时间t 后剩余的质量)。

1、2、5、原子核的组成

用人工的方法使原子核发生变化,是研究原子核结构及变化规律的有力武器。确定原子核的组成有赖于质子和中子的发现。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而发现了质子,这个变化的核反应方程:

H O He N 1181724714+→+

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而发现了中子,这个变化的核反应方程是:

n C He Be 016122449+→+

通过以上实验事实,从而确定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某种元素一个原子的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数量关系为: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中子数=核质量数-质子数

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可作“示踪原子”,用其射线可杀菌、探伤、消除静电等。

1、2、6、核能

①核能

原子核的半径很小,其中质子间的库仑力是很大的。然而通常的原子核却是很稳定的。这说明原子核里的核子之间一定存在着另一种和库仑力相抗衡的吸引力,这种力叫核力。

从实验知道,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强度约为库仑力的确100倍。核力的作用距离很短,只在m 15

10

0.2-?的短距离内起作用。超过这个距离,核力就迅速减小到零。

质子和中子的半径大约是m 15

108.0-?,因此每个核子只跟它相邻的核子间才有核力的作用。核力与电荷无关。质子和质子,质子和中子,中子和中子之间的作用是一样的。当两核子之间的距离为fm 0.2~8.0时,核力表现为吸力,在小于fm 8.0时为斥力,在大于10fm 时核力完全消失。

②质能方程

爱因斯坦从相对论得出物体的能量跟它的质量存在正比关系,即

2mc E =

这个方程叫做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式中c 是真空中的光速,m 是物体的质量,E 是物体的能量。如果物体的能量增加了△E ,物体的质量也相应地增加了△m ,反过来也一样。△E 和△m 之间的关系符合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2c m E ??=?

③质量亏损

原子核由核子所组成,当质子和中子组合成原子核时,原子核的质量比组成核的核子的总质量小,其差值称为质量亏损。用m 表示由Z 个质子、Y 个中子组成的原子核的质量,用P m 和

n m 分别表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则质量亏损为:

m Ym Zm m n P -+=?

④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平均结合能 由于核力将核子聚集在一起,所以要把一个核分解成单个的核子时必须反对核力做功,为此所需的能量叫做原子核的结合能。它也是单个核子结合成一个核时所能释放的能量。根据质能关系式,结合能的大小为:

2c m E ??=?

原子核中平均每个核子的结合能称为平均结合能,用N 表示核子数,则:

平均结合能=N E

?

平均结合能越大,原子核就越难拆开,平均结合能的大小反映了核的稳定程度。从平均结合能曲线可以看出,质量数较小的轻核和质量数级大的重核,平均结合能都比较小。中等质量数的原子核,平均结合能大。质量数为50~60的原子核,平均结合能量大,约为8.6MeV 。

1.2.7、核反应

原子核之间或原子核与其他粒子之间通过碰撞可产生新的原子核,这种反应属于原子核反应,原子核反应可用方程式表示,例如

H O He N 1181724714+→+

即为氦核(α粒子)He 24轰击氮核N 714后产生氧同位素O 817和氢核H 11的核反应,

核反应可分为如下几类

(1)弹性散射:这种过程,出射粒子就是入射粒子,同时在碰撞过程中动能保持不变,例如将中子与许多原子核碰撞会发生弹性散射。

(2)非弹性散射:这种过程中出射粒子也是原来的入射粒子,但在碰撞过程中粒子动能有了变化,即粒子和靶原子核发生能量转移现象。例如能量较高的中子轰击原子核使核激发的过程。

(3)产生新粒子:这时碰撞的结果不仅能量有变化,而且出射粒子与入射粒子不相同,对能量较大的入射粒子,核反应后可能出现两个以上的出射粒子,如合成101号新元素的过程。

n Md He Es 01

1012562499253+→+

(4)裂变和聚变:在碰撞过程中,使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以上的元素原子核,称为裂变,如铀核裂变

n r Xe n U S 01

28895541390192253++→+

裂变过程中,质量亏损0.2u ,产生巨大能量,这就是原子弹中的核反应。 引起原子核聚合的反应称为聚变反应,如

γ++→+r He H H S 8895

231112

氢弹就是利用氘、氘化锂等物质产生聚变后释放出巨大能量发生爆炸的。

核反应中电荷守恒,即反应生成物电荷的代数和等于反应物电荷的代数和。核反应中质量守恒,即反应生成物总质量等于反应物总质量。这里的质量指相对论质量,相对论质量m 与相对论能量E 之间的关系是

2mc E =

因此质量守恒也意味着能量守恒。核反应中质量常采用原子质量单位,记为u.lu 相当于931.5MeV 。

核反应中相对论质量守恒,但静质量可以不守恒。一般来说,反应生成物总的静质量少于反应物总的静质量,或者说反应物总的静质量有亏损。亏损的静质量记为△m ,反应后它将以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称之为反应能,记为△E ,有

2mc E ?=?

需要注意的是反应物若有动能,其相对论质量可大于静质量,但在算反应能时只计静质量。反应能可以以光子形式向外辐射,也可以部分转化为生成物的动能,但生成物的动能中还可以包含反应物原有的动能。

下面讨论原子核反应能的问题:

在所有原子核反应中,下列物理量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①电荷;②核子数;③动量;④总质量和联系的总能量等(包括静止质量和联系的静止能量),这是原子核反应的守恒定律。下面就质量和能量守恒问题进行分析。

设有原子核A 被p 粒子撞击,变为B 和q 。其核反应方程如下:

A+p →B+q

上列各核和各粒子的静质量M 和动能E 为

反应前

p

p a a E M E M

反应后

q

q b b E M E M

根据总质量守恒和总能量守恒可得

2

222c E M c E M c E M c E M q q b

b p p a a +++=+++

由此可得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Q 为:

()()()()[]

2

c M M M M E E E E Q q b p a p a q b +-+=+-+=

此式表示,反应能Q 定义为反应后粒子的动能超出反应前粒子的动能的差值。这也等于反应前粒子静质量超过反应后粒子的静质量的差值乘以2

c 。所以反应能Q 可以通过粒子动能的测量求出,也可以由已知的粒子的静质量来计算求出。

下面来讨论怎样由动能来求出Q 。设A 原子核是静止的。由能量守恒可得

p

q b E E E Q -+=

根据反应前后动量守恒得

q

b P P P P +=

式中P P 为反应前撞击粒子的动量,b P 和q P 是反应后新生二粒子的动量。上式可改

为标量

由于

ME p 22=,上式可改为 β

cos 2q p q p q q p p b b E E M M E M E M E M -+=

从上式求出

b E ,代入p q b E E E Q -+=中得

βcos 211b q p q p b q p b q q A E E M M M M E M M E Q -????

??+-???? ??+=

从上式中的质量改为质量数之比可得:

βcos 22

22q

p q p b P P P P P -+=

p

P b

βcos 211b q p q p b q p b q q A E E A A A A E A A E Q -???? ??

+-???? ??+=

如果

p

E 事先测知,再测出

q

E 和β,即可算得Q 。

例1 已知某放射源在t=0时,包含12

10个原子,此种原子的半衰期为30天. (1)计算s t 11=时,已发生衰变的原子数; (2)确定这种原子只剩下8

10个的时刻2t 。 解: 衰变系数λ与半衰期T 的关系为

T T 693

.02ln ==

λ

衰变规律可表述为:t T

t

e

N e

N N ?-

-==693

.0ολο。

(1)1t 时刻未衰变的原子数为:

t T

e

N N ?-

=693

.01ο

已发生衰变的原子数便为:

???? ??-=-=??-t T e N N N N 693.01οο ???? ??-?=??-36002430693.012110e

51067.2?=

(2)2t 时刻未发生衰变的原子数为:

t T

e

N N ?-

=693

.02ο

由此可解得:

8

12

221010ln 639.030ln 693.0==N N T t ο =399天

例 2 在大气和有生命的植物中,大约每12

10个碳原子中有一个14C 原子,其半衰

期为t=5700年,其余的均为稳定的12C 原子。在考古工作中,常常通过测定古物中14C 的

含量来推算这一古物年代。如果在实验中测出:有一古木碳样品,在m 克的碳原子中,在△t (年)时间内有△n 个14C 原子发生衰变。设烧成木炭的树是在T 年前死亡的,试列出能求出T 的有关方程式(不要求解方程)。

解: m 克碳中原有的14C 原子数为

12101

12??=

οοN m n ,式中οN 为阿伏加德罗常

数。

经过T 年,现存14C 原子数为

τ

οτ

ο/12

/21101221T T mN n n ??

? ???=

?

?

? ??= (1)

在△T 内衰变的14C 原子数为

??

????????? ??-=?

?

? ??-=???ττ

//21121T T n n n n (2)

在(1)、(2)二式中,m 、οN 、τ、△T 和n ?均为已知,只有n 和T 为未知的,联立二式便可求出T 。

例 3.当质量为m ,速度为οv 的微粒与静止的氢核碰撞,被氢核捕获(完全非弹性碰撞)后,速度变为H v ;当这个质量为m ,速度为οv 的微粒与静止的碳核做对心完全

弹性碰撞时,碰撞后碳核速度为c v ,今测出134=H v v ο,已知12=H

c m m 氢核质量碳核质量,求此微粒质量m 与氢核质量H m 之比为多少?

解: 根据题意有()H H v m m mv +=ο,即有

H H m m mv v +=

ο

(1) 又因

c c v m mv mv +=ο

(2)

2212021

2121c c v m mv mv +=

(3) 由(2)式得

()c c v m v v m =-10

(4) 由(3)式得

()

22120c c v m v v m =-

(5) 由(4)、(5)式得

c v v v =+10

(6)

(6)?m (4)得

()c c v m m mv +=ο2

c

c m m mv v +=

2

()13412122=+????

??+=

++=H

H c H H c m m m m m m m m v v

所以1

=H m m 。此微粒的质量等于氢核的质量。

高中物理竞赛试题及答案

高中物理竞赛模拟试卷(一)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0 分) 一、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4 分,选不全的得 2 分,有错选或不答的得 0 分. 1.置于水平面的支架上吊着一只装满细砂的漏斗,让漏斗左、右摆动,于是桌面上漏下许多砂子,经过一段时间形成一砂堆,砂堆的纵剖面最接近下图Ⅰ-1中的哪一种形状 2.如图Ⅰ-2所示,甲乙两物体在同一光滑水平轨道上相向运动,乙上连有一段轻弹簧,甲乙相互作用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若甲的初速度比乙大,则甲的速度后减到 0 B.若甲的初动量比乙大,则甲的速度后减到0 C.若甲的初动能比乙大,则甲的速度后减到0 D.若甲的质量比乙大,则甲的速度后减到0 3.特技演员从高处跳下,要求落地时必须脚先着地,为尽量保证安全,他落地时最好是采用哪种方法 A.让脚尖先着地,且着地瞬间同时下蹲 B.让整个脚板着地,且着地瞬间同时下蹲 C.让整个脚板着地,且着地瞬间不下蹲 D.让脚跟先着地,且着地瞬间同时下蹲 4.动物园的水平地面上放着一只质量为M 的笼子,笼内有一只质量为 m 的猴子.当猴以某一加速度沿竖直柱子加速向上爬时,笼子对地面的压力为F 1;当猴以同样大小的加速度沿竖直柱子加速下滑时,笼子对地面的压力为 F 2(如图Ⅰ-3),关于 F 1 和 F 2 的大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F 1 = F 2>(M + m )g B.F 1>(M + m )g ,F 2<(M + m )g C.F 1>F 2>(M + m )g D.F 1<(M + m )g ,F 2>(M + m )g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与分子的运动无关 B.分子力做正功时,分子间距离一定减小 C.在环绕地球运行的空间实验室里不能观察热传递的对流现象 D.通过热传递可以使热转变为功 6.如图Ⅰ-4所示,虚线a 、b 、c 代表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相邻等势面之 图Ⅰ -3 图Ⅰ -4 图Ⅰ-2

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讲义-7.1简谐振动

7.1简谐振动 一、简谐运动的定义 1、平衡位置:物体受合力为0的位置 2、回复力F :物体受到的合力,由于其总是指向平衡位置,所以叫回复力 3、简谐运动:回复力大小与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方向相反 F k x =- 二、简谐运动的性质 F kx =- ''mx kx =- 取试探解(解微分方程的一种重要方法) cos()x A t ω?=+ 代回微分方程得: 2m x kx ω-=- 解得: 22T π ω== 对位移函数对时间求导,可得速度和加速度的函数 cos()x A t ω?=+ sin()v A t ωω?=-+ 2cos()a A t ωω?=-+ 由以上三个方程还可推导出: 222()v x A ω += 2a x ω=- 三、简谐运动的几何表述 一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一条直径 上的投影所做的运动即为简谐运动。 因此ω叫做振动的角频率或圆频率, ωt +φ为t 时刻质点位置对应的圆心角,也叫 做相位,φ为初始时刻质点位置对应的圆心 角,也叫做初相位。

四、常见的简谐运动 1、弹簧振子 (1)水平弹簧振子 (2)竖直弹簧振子 2、单摆(摆角很小) sin F mg mg θθ=-≈- x l θ≈ 因此: F k x =- 其中: mg k l = 周期为:222T π ω=== 例1、北京和南京的重力加速度分别为g 1=9.801m/s 2和g 2=9.795m/s 2,把在北京走时准确的摆钟拿到南京,它是快了还是慢了?一昼夜差多少秒?怎样调整? 例2、三根长度均为l=2.00m 、质量均匀的直杆,构成一正三角彤框架 ABC .C 点悬挂在一光滑水平转轴上,整个框架可绕转轴转动.杆AB 是一导轨,一电动玩具松鼠可在导轨运动,如图所示.现观察到松鼠正在导轨上运动,而框架却静止不动,试论证松鼠的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高中物理竞赛教程15-温度和气体分子运动论

高中物理竞赛热学教程 第五讲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第一讲 温度和气体分子运动论 第一讲 温度和气体分子运动论 §1。1 温度 1.1.1、平衡态、状态参量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凡是跟温度有关的现象均称为热现象。热现象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热学是研究热现象规律的科学。热学研究的对象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宏观物体,称为热力学系统或简称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的宏观性质不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称为平衡态,否则就称为非平衡态。可见系统平衡态的改变依赖于外界影响(作功、传热)。 系统处于平衡态,所有宏观物理都具有确定的值,我们就可以选择其中几个物理量来描述平衡态,这几个量称为状态参量。P 、V 、T 就是气体的状态参量。 气体的体积V 是指盛放气体的容器的容积,国际单位制中,体积的单位是m 3 。 1m 3 =103L=106 cm 3 气体的压强P 是气体作用在容器的单位面积器壁上的平均压力,单位是p a 。 1atm=76cmHg=1.013?105 p a 1mmHg=133.3p a 1.1.2、 温标 温度的数值表示法称为温标。建立温标的三要素是: 1、选择某种物质的一个随温度改变发生单调显著变化的属性来标志温度,制作温度计。例如液体温度计T(V)、电阻温度计T(R)、气体温度计T(P)、T(V)等等。这种选用某种测温物质的某一测温属性建立的温标称为经验温标。 2、规定固定点,即选定某一易于复现的特定平衡态指定其温度值。1954年以前,规定冰点为0℃,汽点为100℃,其间等分100份,从而构成旧摄氏温标。1954年以后,国际上选定水的三相点为基本固定点,温度值规定为273.16K 。这样0℃与冰点,100℃与汽点不再严格相等,百分温标的概念已被废弃。 3、规定测温属性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如果某种温标(例如气体温度计)选定为线性关系,由于不同物质的同一属性或者同一物质的不同属性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不会相同,因而其它的温标就会出现非线性的函数关系。 1.1.3、理想气体温标 定容气体温度计是利用其测温泡内气体压强的大小来标志温度的高低的。 T(P)=αP α是比例系数,对水的三相点有 T 3= αP 3=273.16K P 3是273.16K 时定容测温泡内气体的压强。于是 T(P)=273.16K 3P P (1) 同样,对于定压气体温度计有 T(V)=273.16K 3V V (2) 3V 是273.16K 时定压测温泡内气体的体积。 用不同温度计测量同一物体的温度,除固定点外,其值并不相等。对于气体温度计也有)()(V T P T ≠。但是当测温泡内气体的压强趋于零时,所有气体温度计,无论用什么气体,无论是定容式的还是定压式的,所测温度值的差别消失而趋于一个共同的极限值,这个极限值就是理想气体温标的值,单位为K ,定义式为 T=lim 0 →p T(V)=lim 0 →p T(P) =273.16K lim →p 3V V =273.16K lim 0→p 3P P (3) 1.1.4、热力学温标 理想气体温标虽与气体个性无关,但它依赖于气体共性即理想气体的性质。利用气体温度计通过实验与外推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实现理想气体温标。但其测温范围有限(1K ~1000℃),T <1K ,气体早都已液化,理想气体温标也就失去意义。 国际上规定热力学温标为基本温标,它完全不依赖于任何测温物质的性质,能在整个测温范围内采用,具有“绝对”的意义,有时称它为绝对温度。在理想气体温标适用的范围内,热力学温标与理想气体温标是一致的,因而可以不去区分它们,统一用T(K)表示。 国际上还规定摄氏温标由热力学温标导出。其关系式是: t=T-273.15o (4) 这样,新摄氏温标也与测温物质性质无关,能在整个测温范围内使用。目前已达到的最低温度为5?108 -K , 但是绝对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 例1、定义温标t *与测温参量X 之间的关系式为t * =ln(kX),k 为常数 试求:(1)设X 为定容稀薄气体的压强,并假定水的三相点 16.273*3=T ,试确定t *与热力学温标之间的关系。(2)在温标t * 中,冰点和汽点各为多少度;(3)在温标t * 中,是否存在零度? 解:(1)设在水三相点时,X 之值是3X ,则有273.16o =In(kX 3)将K 值代入温标t * 定义式,有 3316.273*16.273X X In X X e In t +=? ???? ?= (2) 热力学温标可采用理想气体温标定义式,X 是定容气体温度计测温泡中稀薄气体压强。故有 30 lim 16.273X X K T x →= (3) 因测温物质是定容稀薄气体,故满足X →0的要求,因而(2)式可写成 ) lim ln(16.273lim 30 *X X t x x →→+= (4) 16.27316.273*T In t += 这是温标* t 与温标T 之间关系式。 (2)在热力学温标中,冰点K T i 15.273=,汽点K T s 15.373=。在温标* t 中其值分别为 16.27316.27315 .27316.273*=+=In t 47.27315.27315 .37316.273*=+=In t (3)在温标*t 中是否存在零度?令* t =0,有 K e T 116.27316.273<<=- 低于1K 任何气体都早已液化了,这种温标中* t =0的温度是没有物理意义的。 §1-2 气体实验定律 1.2.1、玻意耳定律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大纲》2020版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大纲2020版》 (2020年4月修订,2020年开始实行) 2011年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进行了修订,修订稿经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第30次全体会议通过,并决定从2020年开始实行。修订后的“内容提要”中,凡用※号标出的内容,仅限于复赛和决赛。 力学 1.运动学 参考系 坐标系直角坐标系 ※平面极坐标※自然坐标系 矢量和标量 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 匀速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图像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中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曲率半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相对运动伽里略速度变换 2.动力学 重力弹性力摩擦力惯性参考系 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胡克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式(不要求导出) ※非惯性参考系※平动加速参考系中的惯性力 ※匀速转动参考系惯性离心力、视重 ☆科里奥利力 3.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力矩刚体的平衡条件 ☆虚功原理 4.动量 冲量动量质点与质点组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质心 ※质心运动定理 ※质心参考系 反冲运动 ※变质量体系的运动 5.机械能 功和功率

动能和动能定理※质心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引力势能 质点及均匀球壳壳内和壳外的引力势能公式(不要求导出)弹簧的弹性势能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 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恢复系数 6.※角动量 冲量矩角动量 质点和质点组的角动量定理和转动定理 角动量守恒定律 7.有心运动 在万有引力和库仑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 开普勒定律 行星和人造天体的圆轨道和椭圆轨道运动 8.※刚体 刚体的平动刚体的定轴转动 绕轴的转动惯量 平行轴定理正交轴定理 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刚体的平面平行运动9.流体力学 静止流体中的压强 浮力 ☆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 10.振动 简谐振动振幅频率和周期相位 振动的图像 参考圆简谐振动的速度 (线性)恢复力由动力学方程确定简谐振动的频率简谐振动的能量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了解) 11.波动 横波和纵波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波的图像 ※平面简谐波的表示式 波的干涉※驻波波的衍射(定性) 声波 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品声音的共鸣乐音和噪声

高中物理竞赛教程(超详细修订版)_第九讲_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第五讲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5.1简谐振动 5.1.1、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点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回复力回F 与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x 大小成正比,方向相反。即满足: K F -=回的关系,那么这个物体的运动就定义为简谐振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m K m F a -== 回x ,因此作简谐振动的物体,其加速度也和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 小成正比,方何相反。 现有一劲度系数为k 的轻质弹簧,上端固定在P 点,下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物体平衡时的位置记作O 点。现把物体拉离O 点后松手,使其上下振动,如图5-1-1所示。 当物体运动到离O 点距离为x 处时,有 mg x x k mg F F -+=-=)(0回 式中 0x 为物体处于平衡位置时,弹簧伸长的长度,且有mg kx =0,因此 kx F =回 说明物体所受回复力的大小与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x 成正比。因回复力指向平衡位置O ,而位移x 总是背离平衡位置,所以回复力的方向与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方向相反,竖直方向的弹簧振子也是简谐振动。 注意: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并不就是弹簧伸长的长度。 5.1.2、简谐振动的方程 由于简谐振动是变加速运动,讨论起来极不方便,为此。可引入一个连续的匀速圆周运动,因为它在任一直径上的分运动为简谐振动,以平衡位置O 为圆心,以振幅A 为半径作圆,这圆就称为参考圆,如图5-1-2,设有一质点在参考圆上以角速度ω作匀速圆周运动,它在开始时与O 的连线跟x 轴夹角为0?,那么在时刻t ,参考圆上的质点与O 的连线跟 x 的夹角就成为 0?ω?+=t ,它在x 轴上的投影点的坐标 )cos(0?ω+=t A x (2) 这就是简谐振动方程,式中0?是t=0时的相位,称为初相:0?ω+t 是t 时刻的相位。 参考圆上的质点的线速度为ωA ,其方向与参考圆相切,这个线速度在x 轴上的投影是 0cos(? ωω+-=t A v ) (3) 这也就是简谐振动的速度 参考圆上的质点的加速度为2 ωA ,其方向指向圆心,它在x 轴上的投影是 02 cos(?ωω+-=t A a ) (4) 这也就是简谐振动的加速度 由公式(2)、(4)可得 x a 2ω-= 由牛顿第二定律简谐振动的加速度为 x m k m F a -== 因此有 m k = 2ω (5) 简谐振动的周期T 也就是参考圆上质点的运动周期,所以 图5-1-1 图5-1-2

高中物理竞赛的数学基础(自用修改)

普通物理的数学基础 选自赵凯华老师新概念力学 一、微积分初步 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的运动规律,因此我们经常遇到的物理量大多数是变量,而我们要研究的正是一些变量彼此间的联系。这样,微积分这个数学工具就成为必要的了。我们考虑到,读者在学习基础物理课时若能较早地掌握一些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对于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是很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微积分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方法,在讲述方法上不求严格和完整,而是较多地借助于直观并密切地结合物理课的需要。至于更系统和更深入地掌握微积分的知识和方法,读者将通过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去完成。 §1.函数及其图形 1.1函数自变量和因变量绝对常量和任意常量 1.2函数的图象 1.3物理学中函数的实例 §2.导数 2.1极限 如果当自变量x无限趋近某一数值x0(记作x→x0)时,函数f(x)的数值无限趋近某一确定的数值a,则a叫做x→x0时函数f(x)的极限值,并记作 (A.17)式中的“lim”是英语“limit(极限)”一词的缩写,(A.17)式读作“当x趋近x0时,f(x)的极限值等于a”。 极限是微积分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它涉及的问题面很广。这里我们不企图给“极限”这个概念下一个普遍而严格的定义,只通过一个特例来说明它的意义。 求极限公式

(2) (3) (4) 等价无穷小量代换 sinx~x; tan~x; 2.2极限的物理意义 (1)瞬时速度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来说,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率公式(A.5)。 (2)瞬时加速度 时的极限,这就是物体在t=t0时刻的瞬时加速度a: (3)水渠的坡度任何排灌水渠的两端都有一定的高度差,这样才能使水流动。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水渠是直的,这时可以把x坐标轴取为逆水渠走向的方向(见图A-5),于是各处渠底的高度h便是x的函数:

电磁感应难题(物竞培优)

1.如图4--练4所示,两根相距L=0. 5米的平行无电阻金属导轨MM'和NN',水平放置在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0. 2特斯拉。导轨上垂直放置两根金属滑杆ab和cd,它们的有效电阻均为R=0. 1欧姆。金属滑杆ab,cd在导轨上滑行时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f1=0. 2牛顿和f2=0. 1牛顿。今施水平恒力F于ab杆上,使两杆最终都能以一定速度匀速运动。求: (1)恒力F多大? (2)滑杆ab和cd匀速运动的速度能否相等?如果不等,其速度 差是多少? 2. 在磁感应强度B=1特斯拉的匀强磁场中,放置两个同心共面的金属环,外环半径R1= 0. 3米,内环半径R2= 0. 1米。用导线把两个环与电源相作接(如图4-练5所示)。 已知电源电动势E=2伏,内阻r=0. 5欧,电路中串 接的保险丝电阻Ro = 0. 3欧姆,它的熔断电流为1安培, 一个金属棒沿半径方向放置在两圆环上,这个金属棒在 两环间的电阻为R=0. 2欧姆。使该棒以某一角速度。沿 顺时针方向绕圆环旋转,若其他电阻不计,问当K接通 时,要使保险丝不被熔断,金属棒旋转的角速度应为多 大?金属环电阻不 计。

3. (1)一质量为m的铜跨接杆在重力作用下可以沿两根平行光滑铜导条下滑,导条和水平面成a角,如图4一练6所示。在导条上端接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导条间的距离为l,整个系统处在匀强磁场B中,B的方向垂直于跨接杆滑过的平面。导条和跨接杆的电阻、滑动接触电阻以及回路的自感均忽略不计。求跨接杆的稳定速度。 (2)若在图4一练6中将连接在两导条上端间的电阻改换成电动势为E、内阻为r的电源,求跨接杆的稳定速度。(电源正极与a端相接,负极与b端相接。) (3)若在图4一练6中将连接在两导条上端间的电阻改换成电容为C的电容器,求跨接杆下滑的加速度。 4. 如图4一练10(a)所示,一个正方形“田”字闭合导线框,共有12段导线线段,长度均l,其中除了1-8,2-9,3-4三段导线的电阻忽略不计(用虚线表示)外,其余九段导线的电阻均等于r。匀强磁场B的方向与框平面垂直,并指向纸面内,磁场的边界MN与5-6-7框边平行,如图(a)所示。今以速度v将线框向右匀速地拉出磁场区域;试求此过程中拉力所做的功。

高中物理竞赛教程(超详细)电场

第一讲电场 §1、1 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 1.1.1、电荷守恒定律 大量实验证明: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任何物理过程中始终保持 k 数, 0ε q F E = 式中q 是引入电场中的检验电荷的电量,F 是q 受到的电场力。 借助于库仑定律,可以计算出在真空中点电荷所产生的电场中各点的电场强度为 2 2r Q k q r Qq k q F E === 式中r 为该点到场源电荷的距离,Q 为场源电荷的电量。

1.1.4、场强的叠加原理 在若干场源电荷所激发的电场中任一点的总场强,等于每个场源电荷单独存在时在该点所激发的场强的矢量和。 原则上讲,有库仑定律和叠加原理就可解决静电学中的全部问题。 例1、如图1-1-1(a )所示,在半径为R 、体电荷密度 为ρ的均匀带电球体内部挖去半径为R '的一个小球,小球球心O '与大球球心O 相距为a ,试求O '的电场强度,并证明空腔内电场均匀。 ρ,R O 1.1.5.电通量、高斯定理、 (1)磁通量是指穿过某一截面的磁感应线的总条数,其大小为θsin BS =Φ,其中θ 为截面与磁感线的夹角。与此相似,电通量是指穿过某一截面的电场线的条数,其大小为 θ?sin ES = θ为截面与电场线的夹角。 高斯定量:在任意场源所激发的电场中,对任一闭合曲面的总通量可以表示为 ∑=i q k π?4 ( 041πε= k ) Nm C /1085.82120-?=ε为真空介电常 数 O O ' P B r a )

式中k是静电常量,∑i q为闭合曲面所围的所有电荷电量的代数和。由于高中缺少高等数学知识,因此选取的高斯面即闭合曲面,往往和电场线垂直或平行,这样便于电通 量的计算。尽管高中教学对高斯定律不作要求,但笔者认为简单了解高斯定律的内容,并 利用高斯定律推导几种特殊电场,这对掌握几种特殊电场的分布是很有帮助的。 (2)利用高斯定理求几种常见带电体的场强 ①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的电场 一无限长直线均匀带电,电荷线密度为η,如图1-1-2(a)所示。考察点P到直线的 距离为r。由于带电直线无限长且均匀带电,因此直线周围的电场在竖直方向分量为零, 即径向分布,且关于直线对称。取以长直线为主轴,半径为r,长为l的圆柱面为高斯面, E 图1-1-5

初三物理竞赛培优(热机问题)

初三物理培优(三) 热机问题 一、【知识准备】 1、汽油机的四冲程是、、、 2、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曲轴转周,飞轮也就旋转周,做功次。 二、【专题练习】 1.一台拖拉机的发动机是四汽缸、四冲程的柴油机,汽缸的直径为95毫米,活塞冲程为127毫米,第三冲程中气体作用在活塞上的平均压强是196牛/厘米2,飞轮的转数是1200转/分,这台发动机的功率是多少瓦? 答案:活塞的面积 燃气对活塞的压力 F=pS=196×71N=1.39×104N 每个做功冲程内,燃气对活塞所做的功为 W1=Fl=1.39×104×0.127J=1764J 由于发动机有四个气缸,则曲轴每转一周内有两个气缸经历做功冲程,故每分钟内发动机内燃气做功的次数为 n=2×1200=2400 故得每分钟内燃气所做的总功为 W=nW1=2400×1764J=4.2336×lO6J 则此内燃机的功率为 P=W/t=4.2336×106/60W=7.056×104W 2、国产165型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汽缸直径为65毫米,活塞冲程长55毫米,满负荷工作时做功冲程燃气的平均压强为9.58×105帕,飞轮的转速是1500转/分。 (1)求这种汽油机满负荷工作时做功的功率(不计摩擦损失); (2)如果满负荷工作时每分钟消耗15克汽油,这种汽油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是多少?(汽油的燃烧值为4.6×107焦/千克) 答案: (1)在一个做功冲程中,燃气所做的功为 W1=pS·l=p·πd2/4·l 时间t=lmin内,飞轮转1500r,则共有750个做功冲程,则此汽油机满负荷工作时做功的功率为 (2)15g汽油燃烧释放的能量 Q=mq

舒幼生《物理竞赛培优教程》word版下载

第二节电场和电场强度 【知识要点】 从电场的观点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两个基本问题:电荷产生电场和电场对电荷的作用. 电场强度,简称场强,是指放人电场中某一点电荷受到的电场力 F 跟它的电量q 的比值.数学表达式为 q为检验电荷, F 为q在场中受到的力.场强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的受力方向. 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的周围就存在着电场.静止电荷在其周围的真空中产生电场,叫静电场,该电荷称为真空中静电场的场源电荷,电场对放人场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在点电荷组成的电场里、任一点的场强等于各个点电荷单独存在时各自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的矢量和,这就是场强叠加原理. 几种典型电场的场强: ( 1 )点电荷电场:由场强的定义和库仑定律可得,真空中点电荷的场 强分布为 ( 2 )均匀带电球壳的电场设有带电量为Q ,半径为R 的均匀带电球壳.由电场线的分布可知,只要球壳内没有电荷,壳内就没有电场线分 为0 布,即内部的场强 E 内 对于球壳外,电场线分布与点电荷Q 在球心处的电场线一样.因此 壳外的场强 E 外为 ( 3 )匀强电场 设有电荷面密度为δ的无限大带电平板,求其两侧的场强.根据场强叠加原理,空间某一点的场强,应是板上所有点电荷在该点产生场的叠加.由于平板是无穷大,根据对称性,板两侧的电场方向如图9 一 2 一 1 所示,且是匀强电场,但用叠加原理求场强的 大小要用到高等数学. 下面我们用不很严密的方法介绍一个定理,并根据它 求上述场强,先考虑点电荷,设一电量为Q 的点电荷, 则空间的场分布为

现取以Q 为球心,R 为半径作一球面,则Q 发出的电场线全部穿过这个面.像这样穿过一个面的电场线总数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电通量,用 符号Φ表示.对于点电荷 由上式可知电通量与所取的面无关,即取任一面,只要这个面内包含Q ,通过此面的电通量为4πk Q . 推论 1 若所取的面不包含Q ,则通过此面的电通量为零. 推论 2 通过任意一个闭合曲线的电通量等于该面所包围的电荷电量的代数和的 4 π倍. 推论2通常叫高斯定理,利用高斯定理可以很方便地求出许多对称场的场强分布.如无限大平板,我们可以取关于板对称的圆柱体面,如图所示,设圆柱面的横截面半径为r ,高为l ,则 因此,电荷面密度为,的无限大带电平板两侧的场强为 E = 2πkδ 【例题分析】 例 1 如图9 一 2 论所示,电荷均匀分布在半球面上, 它在这半球面的中心O 处的电场强度等于E0,( l )证明 半球面底部的平面是等势面;( 2 )两个平面通过同一直径, 夹角为 a ,从半球中分出一部分球面.试求所分出的这部分球面上的电荷在O 处的电场强度 E . 分析与解 (l )证明一个平面是等势面一般有以下两条思路: a .根据电势叠加原理求出各点的电势,判断是否相等; b .根据场强叠加原理求出各点的场强,判断场强方向是否垂直平面. 设想有另一个完全相同的半球面与此半球面构成完整的球壳,则球壳及其内部各点电势都相等.根据对称性可知上、下两个半球壳分别在底面上各点引起的电势是相等的,再由电势叠加原理可知,当只有半球壳存在时,半球壳在底面上各点引起的电势也是相等的,而且电势是两个球壳的一半.场强是矢量,场强叠加比电势叠加要复杂.此题直接在底面上计算场 强较困难.我们可用反证法来说明场强方向一定垂直底面.假 定半球壳在底面产生的场强不垂直底面,则当把半球壳补完 整时,两半球壳在底面产生的合场强也不垂直底面,这与球 壳是等势体相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 ( 2 )由对称可知,E0的方向如图9 一 2 一 3 所示, 同样我们可知分出两部分的电场强度E1、E2,由矢量图可 得

物理竞赛专题训练(功和能)

功和功率练习题 1.把30kg的木箱沿着高O.5m、长2m的光滑斜面由底部慢慢推到顶端,在这个过程中此人对木箱所做的功为J,斜面对木箱的支持力做的功为J。 2.一台拖拉机的输出功率是40kW,其速度值是10m/s,则牵引力的值为N。在10s 内它所做的功为J。 3.一个小球A从距地面1.2米高度下落,假设它与地面无损失碰撞一次后反弹的的高度是原来的四分之一。小球从开始下落到停止运动所经历的总路程是________m。 4.质量为4 ×103kg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12m/s速度匀速行驶,汽车所受空气和路面对它的 阻力是车重的O.1倍,此时汽车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是__________W。如保持发动机输出功率不变,阻力大小不变,汽车在每行驶100m升高2m的斜坡上匀速行驶的速度是__________m/ s。 5.用铁锤把小铁钉钉敲入木板。假设木板对铁钉的阻力与铁钉进入木板的深度成正比。已知第一 次将铁钉敲入木板1cm,如果铁锤第二次敲铁钉的速度变化与第一次完全相同,则第二次铁钉进入木板的深度是__________cm。 6.质量为1Og的子弹以400m/s的速度水平射入树干中,射入深度为1Ocm,树干对子弹的平均 阻力为____ N。若同样质量的子弹,以200m/s的速度水平射入同一树干,则射入的深度为___________cm。(设平均阻力恒定) 7. 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为人体血液循环提供能量。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心脏搏动一次,能以1.6 ×105Pa的平均压强将70ml的血液压出心脏,送往人体各部位。若每分钟人体血液循环量约为6000ml,则此时,心脏的平均功率为____________W。当人运动时,心脏的平均功率比静息状态增加20%,若此时心脏每博输出的血量变为80ml,而输出压强维持不变,则心脏每分钟搏动次数为____________。 8. 我国已兴建了一座抽水蓄能水电站,它可调剂电力供应.深 夜时,用过剩的电能通过水泵把下蓄水池的水抽到高处的上蓄水 池内;白天则通过闸门放水发电,以补充电能不足,如图8—23 所示.若上蓄水池长为150 m,宽为30 m,从深液11时至清晨4 时抽水,使上蓄水池水面增高20 m,而抽水过程中上升的高度 始终保持为400 m.不计抽水过程中其他能量损失,则抽水机的 功率是____________W。g=10 N/kg) 9. 一溜溜球,轮半径为R,轴半径为r,线为细线,小灵玩溜溜球时,如图所示,使球在水平桌面 上滚动,用拉力F使球匀速滚动的距离s,则(甲)(乙)两种不同方式各做功分别是_____________J和__________________J

高中物理竞赛教程:4.1《基本粒子》.doc

第四讲 基本粒子 §4、1、基本粒子 4.1.1、 什么是基本粒子 在古代就有一些哲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不可再分。有基本的涵义,可称为基本粒子。自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以化学反应为依据,提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学说以来,人们相继发现了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中微子、介子等大量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数目的大量增加,使人们认识到它们也不可能是最基本的组分,所以有“基本料子不基本”的说法。 中微子的发现,中子不是稳定粒子,它衰变为质子和电子:e P n 01111 -+→,实验发现此衰变中动量不守恒。经不断实验发现,中子衰变的正确反应应为v e P n ++→-01111 0。v 为中微子的符号,v 为v 反粒子的符号。 4.1.2、 粒子的自旋 到本世纪30年代末,加上在宇宙射线中发现的μ子,人们认为,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μ子和光子都是基本粒子。除中子和μ子是不稳定粒子外,其余都是稳定的。基本粒子的主要特征除质量的电荷外,还有自旋,这是一个量子力学概念,表征粒子的内部属性,相当于经典物概念是微粒的自转。它遵从量子力学的规律,以π2h 为单位,只能取整数0、1、2……,或半整数1/2、3/2……。上述6种粒子,除光子自旋为1外,其余都是自旋为1/2的粒子。自旋为整数的粒子又称为玻色子;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又称为费米子。 4.1.3、 粒子和反粒子 经实验发现,每一种粒子都存在相应的反粒子。反粒子和粒子的质量、自旋都相同,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对不带电

的粒子,粒子和反粒子有其它的区分标志,这里不具体描述。在粒子的符号上加一横,代表反粒子,如v 是反中微子。也有的粒子的反粒子就是自身,而无区别,如光子。1932年安得森发现了正电子,使反粒子的存在第一次得到了证实。其他反粒子也先后被发现。如反质子和反中子分别是1955年和1956年在加速器中发现的。粒子和反粒子是互为反粒子的,只是当初称呼电子、质子等为粒子而已。我们这个世界是由粒子组成的,而不是由反粒子组成的。 4.1.4、 强子——介子和重子 本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从宇宙射线中又发现了一批粒子。比如发现了π介子和K 介子,它们的自旋为零;又发现了与核子(质子和中子)属于同一类而质量更大的粒子,称为超子,有Λ超子、∑超子和Ξ超子,它们都是不稳定粒子。核子和超子统称为重子。介子和重子又统称为强子。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大。 4.1.5、 粒子的奇异性 仔细地分析新发现的各种粒子的衰变反应,以及它们参与的其它反应,发现K 介子和超子具有产生快,衰变慢和同时产生两个或多个粒子的新特性,与π介子和核子所有的性质不同,当时认为有些奇异,引入了一个称为奇异数的量子数来标志这种奇异性。 + K 介子 和0K 介子的奇异数为1;+-∑∑∑Λ,0,1,0超子的奇异数为-1;0,ΞΞ-超子的奇异数为-2。具有奇异数的粒子,如其奇异数为s ,则其反粒子的奇异数为-s 。π介子和核子的奇异数为0。在强相互作用中,奇异数守恒。 4.1.6、 基本粒子分类 按照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三类: ①强子:凡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分为重子和介子两类。 ②轻子:都不参与强相互作用,质量一般较小。 ③光子:静质量为零,是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粒子。

高中物理竞赛内容标准

高中物理竞赛内容标准 一、理论基础 力学 物理必修1 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第一模块。在本模块中学生,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和物理学对社会的影响。 本模块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基础性和典型性。要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验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人类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本模块划分两个四主题: ·运动的描述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一)运动的描述 1.内容标准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例1 了解亚里士多德、迪卡尔等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 例2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中物理模型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3 在日常生活中,物体在哪些情况下可以看做质点?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过程,理解参考糸、位移、时间、时刻、路程、速度、相对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量的标矢性,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运动规律中作用。 例4 用实验方法和图像方法研究物体的运动。

例5 通过实例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运动的矢量性。 例6 通过史实及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掌握微元法,积分法等数学思想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5)对过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学习,理解矢量与标量在物理学中重要性。掌握矢量的合成和分解。 例7 通过实例研究物体竖直上抛运动,体会物体在共线条件下的矢量合成与分解。 2.活动建议 (1)通过研究汽车的运行来分析交通事故的原因。 (2)通过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因素。 (3)通过查阅物理学史,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 (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1.内容标准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例1 调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 例2 制作弹簧秤并用胡克定律解释。 (2)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理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摩擦角的概念。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 例3 设计实验测量摩擦力。体会摩擦力与摩擦角的实际意义。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共点的平衡条件,物体平衡的种类。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4 通过实验,研究两个共点力在不同夹角时与合力的关系。 例5 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衡的类型,分析平衡原理。

物理竞赛参考书目精选

物理竞赛参考书目 1、《中学奥林匹克竞赛物理教程(力学篇)》 35元/本 《中学奥林匹克竞赛物理教程(电磁学篇)》 30元/本 《中学奥林匹克竞赛物理讲座》 程家夫编中科大 2、《更高更妙的物理冲刺全国高中物理竞赛》 35元/本 晨编著大学 3、《物理竞赛教程》(高一)、(高二)、(高三)(绿皮) 总主编华东师大学 4、《物理竞赛培优教程》 舒幼生编大学 5、《奥赛经典分级精讲与测试系列》 高一物理武建谋著高二物理黄洪才著 师大学 6、《奥赛经典高中物理解题全钥匙》 黄生训编 7、《200道物理学难题》 作者:彼特·纳德吉拉·哈涅克译者:菘等 理工大学出版 8、《物理学难题集萃》 舒幼生编高等教育 9、《金牌之路》 师大 10、《高中物理竞赛题典》 舒幼生编大学 11、《新编高中物理奥赛实用题典》 小辉编师大学 12、《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实验指导书》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常委会编大学 1.程稼夫的2本竞赛书(力学篇,电磁学篇) 简评:作为入门教材这两本书相当经典,全书结构合理,知识容非常全面,讲解活泼,例题比较经典。本书起点不高,但吃透后拿省一不成问题。它的另一特色是带有一定的普物色彩,可为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 2.金牌之路著

简评:被众多上个时代的高手强烈推荐的一本书,人气极高,本人未细读。难度和复赛难度相当,整体编排比较经典,例题和习题直接选了很多竞赛原题。但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也不太适合当今竞赛的趋势。 3.物理学难题集萃舒幼生著 简评:现在只有卖复印的,巨厚,舒幼生先生的不朽之作,极力推荐!本书难度并不向传说中那样高不可攀,但物理境界上与其他竞赛书明显不在一个档次。若能认认真真做完本书,你的物理素质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越!在做这本书之前建议先看完程稼夫2本,再学一些基本的微积分知识。 4.物理竞赛集训精编舒幼生著 简评:难题集萃的缩减本,难度和经典程度都大大不如,但质量仍是不错的。 5.华罗庚学校的物理竞赛教材 简评:集训精编的简化本,讲得较多,题较少。总体还行,但不是主流教材,且有些太简略了。 6.奥赛经典系列的物理竞赛教材 简评:分理论和实验两本。理论不是很有名,但实验教材(青一平著)是目前唯一的比较系统的竞赛实验书,写得也不错,必读! 7.官方的实验指导书 简评:不能不看,但也别花太多经历在上面。 8.200道物理学难题 简评:很偏重技巧的题集,上面有不少十分精华的好题,可以开阔视野,有时间建议做一做。但对于提高能力的作用不如难题集萃。难度略高于复赛。性价比不高,不推荐。 9.俄罗斯500 简评:和国竞赛有很大不同,偏重技巧性,物理原理应用较多。难度比复赛低一点。主要是是绝版书南大的《俄罗斯中学物理竞赛试题精编》的习题解答,但加入了很多新题,有些地方由于翻译问题会显得很模糊,费解,经常错的是稀里哗啦。 10.奥赛兵法高中物理 简评:绝版书,在国图能搞到复印本。没仔细看。例题有些比较好,习题里有的非常难,而且没有解答。如果觉得自己实力足够的话可以试一试。

高中物理竞赛教程(超详细)第十八讲原子物理

第一讲 原 子 物 理 自1897年发现电子并确认电子是原子的组成粒子以后,物理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探索原子内部的奥秘,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逐步弄清了原子结构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建立了描述分子、原子等微观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量子力学。本章简单介绍一些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基本知识。 §1.1 原子 1.1.1、原子的核式结构 1897年,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分析研究发现了电子,由此认识到原子也应该具有内部结构,而不是不可分的。1909年,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以α粒子轰击重金属箔,即α粒子的散射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发生偏转,并且有极少数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几乎达到180°。 1911年,卢瑟福为解释上述实验结果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这个学说的内容是: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软核旋转,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可估计出原子核的大小应在10-14nm 以下。 1、1. 2、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1、核式结论模型的局限性 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卢瑟福原子模型无疑是正确的,但它与经典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电子与核运动会产生与轨道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辐射,运动不停,辐射不止,原子能量单调减少,轨道半径缩短,旋转频率加快。由此可得两点结论: ①电子最终将落入核内,这表明原子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 ②电子落入核内辐射频率连续变化的电磁波。原子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显然与事实不符,实验所得原子光谱又为波长不连续分布的离散光谱。如此尖锐的矛盾,揭示着原子的运动不服从经典理论所表述的规律。 为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光谱的离经叛道的离散性,玻尔于1913年以氢原子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他的原子理论,虽然这是一个过渡性的理论,但为建立近代量子理论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 2、玻尔理论的内容: 一、原子只能处于一条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二、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2)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1)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γh =E 2-E 1 三、氢原子中电子轨道量子优化条件:氢原子中,电子运动轨道的圆半径r 和运动初速率v 需满足下述关系: π2h n rmv =,n=1、2…… 其中m 为电子质量,h 为普朗克常量,这一条件表明,电子绕核的轨道半径是不连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动物行为学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动物行为学 第四章动物行为学 【考点解读】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的行为规律,揭示动物行为的产生、发展和进化以及动物行为与动物生活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科学领域内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本章包括行为的体系、行为的原因、行为的类型等三部分内容。根据IBO考纲细目和近年来试题的要求,下面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了本章要求掌握的具体内容。 【知识阐释】 第一节行为的体系 1.动物行为的概念 动物行为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的所作所为,是一切可观察到的动物对身体内部状态或外部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过程,包括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动物的一切状态。它不仅指动物躯体的动态现象,如奔跑、爬行、游泳、飞行,以及身体局部的微细动作,如竖起耳朵、发出声音、改变体色等,还包括动物日常生活活动,如摄食、呼吸、排泄、生殖等,同时也指动物的静态现象,如身体姿势以及在外表上可辨认的一些变化。总之,动物行为是动物对体内、外界条件变化所做的有规律的、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 动物生存离不开行为,行为是动物利用环境的工具。 2.动物行为的特点 动物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动物行为是一种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猎豹以120km/h的速度追击羚羊,羚羊虽没有猎豹跑得快,但它善于做90°的急转弯,迫使猎豹不断改变奔跑方向,耐力有限的猎豹不一定是胜利者。猎豹的追捕与羚羊的逃逸始终处于一种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象鼻虫遇敌害会从植株上滚落下来装死,这种现象表面上是静止的,而实际上体内新陈代谢正在加剧,为下一步逃脱蓄集力量。 (2)动物行为与生存环境相适应。动物的行为都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因此,它对动物的生存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3)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遗传基础,通过研究行为的遗传方式,应用遗传学方法,可以推断行为的遗传基础。 动物行为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产生的,这种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有关。动物的行为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参与。外界的刺激被感受器感受并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人到中枢神经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下,体内各种组织器官的活动达到一致,从而控制动物行为的产生。动物的许多行为也受激素的调控,特别是那些变化缓慢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3.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对动物的行为做观察记录,二是对行为从功能、产生原因和系统发育等方面依次解释和说明。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将结合这两种方法的综合法。 (1)观察法。在自然界或实验室内详细、真实、客观地观察、记录动物的行为,不将人的主观因素强加于动物。可使用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它的优点是真实、自然,可深入、反复进行分析比较。如用高速摄影慢放法,可观察到蜜蜂的舞蹈、青蛙捕食、蜂鸟鼓翼等细节。 (2)实验法。在自然界或实验室内,对产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进行人为地干扰,从而分析产生行为的主要因素。如破坏狗的嗅觉,狗就会迷路,回不了家。从这一实验可看出,化学信息对狗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3)综合法。将观察法与实验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研究动物的行为。 第二节行为的原因 动物行为产生的基础分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两方面。 1.遗传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