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5 沪教版第三册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9
游褒禅山记一、教学目标:1.学习“盖〞“焉〞“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3.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4.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四、重点、难点:1.掌握词类活用。
2.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独特。
五、解决办法: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只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重点教读第三段,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六、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补充注释:①址:基址,指山脚。
②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③庐冢:庐,一说指慧褒生前住处〔屋舍〕。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另一种解释是:唯独碑上刻的“花山〞二字还可以认识。
⑤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如果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的“华〞,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⑥莫能名者:另一种解释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华山本名花山〕。
名,说出名称。
二、导入课文:刘勰《文心雕龙》:“登山那么情满于山,观海那么意溢于海。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简介:《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和感悟。
文学背景:了解韩愈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成就,理解游记文体的特点。
词语解析:学习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古文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主题思想:探讨文中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游褒禅山记》的文意和主旨,理解韩愈的文学风格。
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古文句式和用词。
分析韩愈的文学创新和影响,探讨游记文体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将哲理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特点。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文中的主题思想。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生动展示课文内容。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学术文章,拓展学生视野。
作业与测试:布置适量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节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顺序: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进行教学,每个教学步骤分配适当时间。
4.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第二步: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讲解课文,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四步:讨论课文,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和人生观。
第五步:总结课堂,布置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恰当运用。
2.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回顾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记”文,这些“记”文有什么特点?初中学习过的游记文章有:《核舟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二、引入新课《游褒禅山记》1、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哪些?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人。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时川集携带遗》等。
2、《游》文是王安石矢职回家时,浏览此山后所记。
三、熟悉课文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2、读准下列字音:褒庐谬窈怠惑相胜圭父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叙述,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叙述,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尖情况。
四、学习第一、二段1、根据课文注释及课下预习,翻译第一段。
2、重点词语及句式:⑴实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读shè,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⑵虚词: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盖余所至盖: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
⑶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式判断句。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同上)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舍于其址:即,始于其址舍,介宾短语后置。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1、请生翻译本段。
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领悟文中的人生哲理,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分析文中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释;(3)领悟文中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游览褒禅山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全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意境;(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时安排本节课时安排为1课时(45分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3. 收集关于王羲之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2. 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文句为例,分析王羲之的文风特点;3. 利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通过阅读王羲之其他作品,加深对《游褒禅山记》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评价学生对《游褒禅山记》的整体理解程度。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全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意境;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5. 实例分析:以具体文句为例,分析王羲之的文风特点;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游褒禅山记教案(多篇)第一篇: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备课时间:2023-10-1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五、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背诵课文六、讲练习篇子。
七、课堂检测八、作业做《步步高》九、课后总结第二篇: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掌握词类活用。
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独特。
解决办法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只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重点教读第三段,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补充注释①址:基址,指山脚。
②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
下面给大家分享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篇1一、自学发现(自习完成)(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1)读出文言节奏来,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的意思,并标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梳理整体印象。
2、根据整体印象,再默读一遍,理解不懂的词句。
读完后,借助注释、参考书、文言词典、同学老师和相关理解方法,试着去理解不懂的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解释黑体字的含义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有碑仆道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3、指出古今异义并解释非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于是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内容:《游褒禅山记》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展示美丽的山水画,引发学生对山水之美的兴趣,并询问学生是否去过山水名胜地,引出人们对山水之美的向往。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向学生展示《游褒禅山记》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回答以下问题:a.《游褒禅山记》的作者是谁?b.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哪座山?c.为什么要游览褒禅山?d.作者在游过褒禅山之后的感受是什么?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问题的答案,并由几位学生回答问题。
三、深入理解(20分钟)1.让学生再次阅读《游褒禅山记》,并注意作者在描述景物时所使用的词语。
2.找出词义相近和词义相反的词语,并解释其含义。
四、师生互动(10分钟)1.教师解释《游褒禅山记》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
2.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供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五、写作练习(20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游褒禅山记》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意境描写或游记。
可提供以下写作框架:a.介绍自己对山水之美的向往和对褒禅山的期待。
b.描述自己在褒禅山的所见所闻,表达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c.表达自己对山水之美的感悟和思考。
2.学生交换作文,互相修改和评价,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学生的交流和作文,总结学生对《游褒禅山记》的理解和感受,并再次强调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
七、课后拓展(5分钟)要求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其他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并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游褒禅山记》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游褒禅山记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典故;(3)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3. 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岳阳楼记》的学习,简介王安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游褒禅山记》,结合注释理解文意,遇到问题互相讨论。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写在课后笔记中;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 运用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七、教学评价1. 课后跟踪检测,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2. 课堂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八、教学计划第一周: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第二周: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第三周: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周: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情感教育。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多种表达方式的恰当运用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补充资料:全国试验本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册)
王汉俊《今日褒禅山》(载《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期)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
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
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出前洞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
前后洞并不相通。
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未有人走到底。
游褒禅山记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
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
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
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第2段则全是记游。
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可以说,前洞是宾,后洞是主,作者本来要探索的就是后洞,自然详写游后洞的经历。
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险远之处,即“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者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
作者事后悔恨万分,因为当时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未能极尽游赏之乐。
一个“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
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段首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索,所以没有探索不到之处。
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
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
而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
这便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
”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
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二、问题探究1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
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
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
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
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
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
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
川上山梁,同一趣也。
”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2判断句在本文中是如何呈现的?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停顿;“也”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这样的判断句学生在初中时即学过一些,可以略作梳理。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个判断句中包含了因果关系,“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关于练习一、这篇文章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
试仿照表中第1、4段的形式,填出第2段的记叙与第3段的议论前后照应的语句,以及第3段的结论,然后背诵第2、3两段。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整体把握,在填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本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重在说理的特点,为背诵第2、3两段做准备。
记叙部分议论部分第1段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第4段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结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续表记叙部分议论部分第2段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前洞)“其下平旷”“而记游者甚众”。
(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第3段于是余有叹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结论:要有志,尽吾志。
二、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各不相同,试加以辨析。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参考答案:道1有碑仆道道:名词,道路。
2何可胜道也哉道:动词,说。
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道:名词,规律,方法。
由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兰亭集序》)由:名词,原由,原因。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由:介词,从。
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文:文字。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观潮》)文:刻花纹或文字。
至1险以远,则至者少至:到,到达。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至:达到极点的。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至:与“若”连用,表示另提一事。
三、课文第3段中,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
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试查找有关资料,联系王安石的政治活动,写一篇短论,陈述你的观点。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第3段的内容,思考“力”“志”“物”三者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态度,并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分析这种态度给作者的政治改革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古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无不在也”,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
王安石游褒禅山之所得,是由游山的经过所见获得的启示。
他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首先要定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定立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
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
游山如此,个人修养、做学问、干事业无不如此。
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主观的认识和努力。
王安石的一番感慨,自然与他的改革事业的理想和后来百折不挠的经历紧密相连。
由此,学生可以谈志向,谈毅力,谈机遇,也可以谈志、力与客观条件的联系,也可以由文章的观点,评论王安石的变法的成败、教训等。
教学建议一、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的难点在于虚词,本文单是“其”字就出现了十几处。
要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如“其”“于”“以”等。
另外一些“研讨与练习”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如“舍”“观”“名”“十一”“明”“相”,等等。
二、把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叙述议论表达方式的结合等内容与熟读、背诵结合起来,在熟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体会。
“研讨与练习一”提供了思路,可以根据表格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三、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拓展涵盖范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有关资料一、作者介绍(吴汝煜)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祐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
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
庆历二年(1042)登杨窴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
庆历七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
嘉祐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
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
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
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
他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
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