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36.00 KB
- 文档页数:18
沪教版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根据沪教版高一语文教材的编排,以下是一些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1.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离骚》(节选)-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 《将进酒》-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 《滕王阁序》(节选)- 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5. 《岳阳楼记》-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6.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 《赤壁赋》(节选)- 苏轼对海而唱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8. 《醉翁亭记》-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9.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0.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2.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是沪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应熟读并背诵这些经典作品,以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上海高一高二古文篇目整理上海高一高二古文篇目整理篇名篇名体裁体裁背诵背诵 作者 理解重点理解重点写作特色写作特色 备注备注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种树郭橐驼传选自《柳宗元集》元集》寓言体的政论性散文×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焉尔 柳宗元唐 本文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根本法则,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 1.比喻(类比)说理:借种树之事喻为官之理。
理。
2.对比论证:将种树人郭橐驼与其他植树者对比者对比3.郭橐驼是作者假托的人物,目的是假传立说,针砭时弊时弊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柳河东,柳柳州,韩柳,刘(禹锡)柳。
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区分”),提出“文道结合,文以载道”的主张道”的主张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民不聊生民不聊生病梅馆记选自《龚自珍全集》珍全集》托物言志的小品文的小品文 ×龚自珍清 作者以梅喻人,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才的遭遇。
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的强烈愿望。
1.比喻论证:以梅喻人以梅喻人2.托物言志:托梅言“不要束缚人才让人才的个性自由发挥”发挥”字璱(s è)人,号定庵。
晚清杰出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著名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格降人才清朝封建统治者为加强思想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写于鸦片战争前夕。
争前夕。
* 种树郭橐驼传与病梅馆记的比较(书P71 思与练2)相通之处:要让人的天性自由发挥相通之处:要让人的天性自由发挥区别点:《种》的主要对象是百姓《病》的主要对象是人才区别点:《种》的主要对象是百姓《病》的主要对象是人才为了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希望改革者改变一些政策改变现状,改革社会为了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希望改革者改变一些政策改变现状,改革社会促织选自《聊斋志异》(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是书斋名,志是记述,异指奇异的故事异的故事短篇寓言故事(短篇小说)小说)小说三要素: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环境环境×蒲松龄 清通过成名一家因蟋蟀倾家荡产后又致富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高一第一册文言文第五单元:品味“树木花卉”中的人格、情趣、哲理《诗经·蒹葭》一、文学常识:《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又《诗三百》,儒家经典。
因所配曲调不同,分风、雅、颂,艺术手法上创造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称“诗经六义”。
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
开创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
二、重要词语:1、所谓伊人..:那个人。
2、溯洄..从之:逆流而上。
3、溯游..从之:顺流而上。
4、在水之涘.:水边。
三、情感:1、思念向往。
2、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失望。
四、写作特色:1、朦胧凄清的意境。
2、重章叠句的结构方式。
3、赋、兴手法的运用。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
有《柳河东集》。
二、思想内容:记叙郭橐驼所说的种树之道,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根本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即“治民”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扰民、伤民的弊端,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政治的愿望,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
三、写作特色:1、对比与映衬: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方法的对比,养树与养人的映衬。
2、寓言形式,婉约而多讽。
3、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病梅馆记》一、文学常识: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近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二、思想内容: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的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三、写作特色: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病梅”指遭摧残、压抑的人才,“文人画士”指封建统治者。
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诗二首》一、文学常识:1、左思,字太冲,西晋诗人,出身寒微。
《三都赋》和《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2、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种树郭橐驼传(一)重点实词:瘘(脊背弯曲)伏(弯腰)固(确实)故(旧)虑(担忧)(二)通假字: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而,通“尔”,你们)(三)古今异义: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四)一词多义:虽虽窥伺效慕(即使)虽曰爱之(虽然)故其土欲故(旧)故不我若也(所以)实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其实害之(实际)若其置也若弃(像)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而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业驼业种树(以……为职业)理,非吾业也(职业)然隆然伏行(……的样子)既然已(这样)然吾居乡(然而)病病瘘。
(患,生……病,名作动)故病且怠(困苦)者有类橐驼者(……的样子)他植者则不然(……的人)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人。
“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以以致其性焉尔(来)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早实以蕃(表并列的连词)而卒以祸(因,因为)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表目的的连词)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修饰的连词)且无不活,且硕茂(而且)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故病且怠(又)传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五)词类活用:1、名作动:①不知始何名(叫)②病瘘,隆然伏行(患病)③名我固当(称呼)④早实以蕃(结果实)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⑥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⑧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⑨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⑩移之官理可乎(做官)2、动作名:或移徙(移栽的树)3、名作状:①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4、形容词用作动词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不断地发布)②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保全)③遂而鸡豚(遂,成,喂大)5、使动用法:①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②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③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结果实)早;使……(结果实)多)④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荣,子孙兴旺;安,使……安乐)5、意动用法:驼业种树(以……为职业)(六)重点虚词:而(句末语气词)(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理,非吾业也。
沪教版高一上语文知识点高一上学期语文教材主要包括了《文言文阅读与鉴赏》、《现代文阅读与鉴赏》、《古代文学》、《百年风云》等多个模块,下面将对这些模块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本模块主要学习了古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鉴赏方法,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1.文言文的基本认识学习了文言文的定义、特点以及与白话文的区别,了解了文言文的演变过程和地位。
2.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学会了通过猜词猜意、分析语法结构等方法来理解古文,提高了古文阅读的能力。
3.文言文的鉴赏方法学习了如何欣赏、评价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与鉴赏本模块主要学习了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培养了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现代散文的阅读学习了现代散文的形式与特点,通过阅读不同题材的散文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现代小说的阅读学习了现代小说的分类和写作技巧,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小说,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现代诗歌的阅读学习了现代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手法,通过分析诗歌作品,培养了学生的诗意和感悟能力。
三、古代文学本模块主要学习了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把握。
1.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时期和流派,了解了古代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和创作背景。
2.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学习了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通过阅读古代文学名著,培养了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
3.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文化符号,了解了古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
四、百年风云本模块主要学习了近代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了解了近代史的发展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1.近代历史事件的了解学习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了解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思潮。
2.近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了反映近代社会现象和思潮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近代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把握了当时的文学风貌。
上海高一下语文知识点导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高一下语文课程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以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上海高一下语文的相关知识点,希望能给学生们带来帮助。
一、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在高一下学期,学生要开始接触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和掌握。
1. 词汇积累文言文的词汇非常丰富,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词汇量。
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词语的古代用法和意义,如“甚”,在现代汉语中意为“很”,而在文言文中却表示“非常”。
2. 句法结构学生需要了解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如定语后置、动宾结构等。
特别是要学会理解和分析古代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理解它们对读懂文言文非常重要。
3. 文化背景知识理解文言文还需要了解一些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读《红楼梦》时,学生需要了解古代宴会礼仪、婚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诗词鉴赏与作文写作上海高一下学期的语文课程还包括诗词鉴赏与作文写作。
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 诗词鉴赏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诗词鉴赏,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学生需要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美,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意义。
2. 作文写作作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高一下学期,学生将从议论文、说明文到写景等多种文体进行创作。
学生需要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要点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文学常识除了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诗词鉴赏与作文写作外,上海高一下学期的语文课程还包括文学常识的学习。
学生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和名著作品,例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和评价这些作品。
1. 文学理论学生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如古代修辞手法、现代文学派别等。
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1一、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_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二)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三)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2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要项伯(“要”通“邀”,邀请)9.令将军与臣有?(“?”通“隙”,隔阂、嫌怨)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1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1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行的人)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10.断其左股(古义:大腿)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12.约为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14.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3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上海高中前五册文言文课文文学常识归纳第一篇:上海高中前五册文言文课文文学常识归纳上海高中文言文课文、文学常识归纳一、《种树郭橐驼传》1.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有《柳河东集》。
文体:寓言。
2.内容概要:通过对郭橐驼种树情况的记述,映照当时弊政,表达了作者关于“养民”的思想。
3.艺术手法:①立意新颖:烦政扰民;②对比、类比手法。
(类比:养树--治民;他植者—长人者)二、《病梅馆记》龚自珍: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
近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内容概要:通过对病梅的批评,批判社会政治,状物和议政溶为一体,这篇以生活琐事为题材的小品寓托着深刻的政治内容。
艺术手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题发挥,以梅喻人,借物议政。
三、《促织》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
“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字,“志”即“记”,“志异”即记叙奇闻轶事。
内容概要: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艺术手法:①借古讽今的笔法:借明朝喻清朝,讽刺揭露贪官虐吏;②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③跌宕起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四、《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
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内容概要:本赋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唐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艺术手法:①使用大量的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传统技巧;②语言特点:使用若干散句,整散结合;③注意韵脚变化,更加自由奔放。
《黄州快哉亭记》选自《栾城记》。
苏辙:字子由,晚年退居颍川,自号颖滨遗老,又号栾城,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
内容概要:苏辙被贬筠州期问,借为快哉亭作记,寄情于山水间,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慰藉,表现出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沪教版高一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阶段和特点2. 古代文学名著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品3.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品4. 中国现当代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品二、文学评论知识与批评常识1. 文学评论的定义和作用2. 文学评论的方法和形式3. 文学批评的类型及其相应的标准4. 著名文学评论家的代表作品及其主要观点三、古代诗歌鉴赏1.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与体裁2. 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发展及代表作品3.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 古代名诗、名篇的欣赏与解读四、古代散文鉴赏1. 古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2. 古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3. 散文鉴赏的方法和常见技巧4. 古代名篇散文的解读和欣赏五、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1. 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区别与联系2. 古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3. 现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4. 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六、古代戏曲与现当代戏剧1. 古代戏曲的发展与特点2. 古代戏曲的主要剧种及其代表作品3. 现当代戏剧的发展与特点4. 现当代戏剧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七、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1. 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分类2. 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3. 各种修辞手法的具体实例分析4. 修辞手法对表达效果的影响和作用以上是沪教版高一语文必考的知识点。
在学习和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同时掌握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对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和流派,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
此外,也要注意修辞手法的掌握和应用,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一)《师说》作者: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劝学》作者: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一第一册文言文第五单元:品味“树木花卉”中的人格、情趣、哲理《诗经·蒹葭》蒹葭②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溯洄④从之,道阻⑤且长。
溯游从之,宛⑥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⑦,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⑨。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⑩。
蒹葭采采⑾,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⑿。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⒀。
翻译(意译)浩荡芦苇莽苍苍,清晰白露化为霜。
心湖摇曳惟有她,伶俜站立水一方.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道艰漫且长. 顺流而下互追随,已然她在水中央.茂密芦苇盛萋萋,犹湿白露映霞光心湖荡漾惟有她,依偎水草连岸旁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路弯崎山冈顺流而下互追随,隐约淡坐孤石上葳蕤芦苇郁葱葱,晶莹白露烁光芒心湖涟漪惟有她,悠然徜徉水岸乡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途曲径如肠顺流而下互追随,了却沙洲寂寞伤一、文学常识:《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又《诗三百》,儒家经典。
因所配曲调不同,分风、雅、颂,艺术手法上创造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称“诗经六义”。
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
开创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
二、重要词语:1、所谓伊人..:那个人。
2、溯洄..从之:逆流而上。
3、溯游..从之:顺流而上。
4、在水之涘.:水边。
三、情感:1、思念向往。
2、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失望。
四、写作特色:1、朦胧凄清的意境。
2、重章叠句的结构方式。
3、赋、兴手法的运用。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译文〕郭橐驼,不知最初叫什么名字。
他患有伛偻病,耸着背脊,弯着腰,脸朝下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驼”。
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当然很恰当。
”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原文〕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沪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所、守、或、匪、亲2、径、须、沽、取、对、君、酌3、耶、娘、妻子、走、相送4、禾、生、陇、亩、无、东西二、古今异义1、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2、禾生陇亩无东西3、危樯独夜舟4、月涌大江流5、凭轩涕泗流三、一词多义危乎高哉可以横绝峨眉巅知安而不知危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邦有道,危言危行入武关,秦兵绝其历民贫则危乡轻家佛印绝类弥勒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所守或匪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烹羊宰牛且为乐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河水清且涟猗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吾攻赵,旦暮且下径须沽取对君酌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惟有饮者留其名江水又东,径巫峡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后世之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主人何为言少钱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焚百家之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耶娘妻子走相送王笑而不言老翁逾墙走将进酒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呼儿将出换美酒豫备走舸,系于其尾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家住黄花入麦村,闲将稚子出柴门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总结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判断句)4、我为赵将。
(“为”,是,判断句)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被,被动句)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被,被动句)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判断句)10、大王见臣(于)列观。
(省略介词“于”)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留在汉的匈奴使)12、为降虏于蛮夷。
(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1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1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15、何以复加。
《诸子喻山水》一.通假字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同“毕”,尽。
)2.知者乐水(“知”同“智”,智慧。
)3.源泉混混(“混混”同“滚滚”。
)4.是之取尔(“尔”同“耳”,罢了。
)5.正善治(“正”同“政”,为政。
)二.古今异义1.未成一篑(古义:差,今义:未来。
)2.虽覆一篑(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太山不立好恶(古义:没有,今义:不树立。
)4.江海不择小助(古义:不加选择,今义:不选择。
)5.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古义:君主、气魄,今义:年长的人。
)6.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古义:心胸,今义:经历、内心。
)7.下无伏怨之患(古义:臣民,今义:下面。
)8.上下交朴(古义:都返朴归真,今义:交往、朴素。
)9.以道为舍(古义:归宿,今义:舍弃。
)10.海不辞水(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11.明主不厌人(古义:嫌弃,今义:讨厌。
)12.何取于水也(古义:得到,今义:录取。
)13.盈科而后进(古义:坎、再往前流,今义:科学、后来进步。
)14.放乎四海(古义:到达,今义:开放。
)15.苟为无本(古义:假如,今义:苟且。
)16.故声闻过情(古义:名声,感情;今义:见闻,实际。
)17.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古义:游学,今义:游玩。
)18.容光必照焉(古义:小缝隙,今义:容纳、光明。
)19.不盈科不行(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
)20.不成章不达(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
)2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义:利导,今义:锋利。
)22.故几于道(古义:接近,今义:几乎。
)23.与善仁(古义:交友,今义:和。
)24.夫唯不争(古义:正,今义:唯独。
)25.故无尤(古义:过失,今义:尤其。
)26.以其无以易之(古义:代替,今义:容易。
)27.水因地而制流(古义:根据,今义:因为。
)28.故兵无常势(古义:固定的,今义:经常。
)三.一词多义1.于(1)仲尼亟称于水(对)(2)何取于水也(从)(3)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在)(4)故几于道(与)(5)天下莫柔弱于水(比)2.而(1)盈科而后进(表承接,就)(2)可立而待也(表修饰,着)(3)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表转折,然而)(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转折,却)3.之(1)君子耻之(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2)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3)流水之为物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是之取尔(宾语前置的标志)4.为(1)苟为无本(是)(2)故观于海者难为水(被)(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为)5.善(1)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6.动(1)知者动(活跃的思维)(2)动善时(行动)7.下(1)以其善下之(处,,下游)(2)水之形避高而趋下(低处)8.厌(1)明主不厌人(嫌弃)(2)士不厌学(厌倦)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作动词:1.知者乐(感到快乐)2.仁者寿(延年益寿)3.动善时(把握时机)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王)5.以其善下之(处,,下游)(二)名词活用作状语:1.不舍昼夜(从早到晚)2.七、八月之间雨集(在七八月)(三)意动用法:1.君子耻之(以,,为耻)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觉得,,变小)(四)动词活用作名词:1.知者动(活跃的思维)2.故声闻过情(名声)3.动善时(行动)4.兵因敌而制胜(取胜的策略)(五)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盈科而后进(注满)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利导)(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故能成其富(富有和浩瀚的胸怀)2.仁者静(宁静的处世态度)3.日月有明(光辉的形象)4.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5.水之形避高而趋下(高处)6.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弱点)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上海高一上语文知识点总结语文,作为中国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一上学期的语文学习内容繁杂,包括文言文、现代文和修辞手法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就上海高一上语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一、文言文篇章和阅读高一上学期,文言文篇章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而要对文言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阅读,就需要对以下几个知识点进行掌握。
1.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各种句式结构,如并列句、独立结构等。
同时,了解并应用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
2. 文言文篇章的读解方法:在阅读文言文篇章时,要善于运用上下文和词句的疑问,全面理解篇章的意义。
同时,要善于分析文言文的逻辑结构,理清篇章的主旨。
3. 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文言文里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于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意义至关重要。
二、现代文课文和鉴赏高一上学期的现代文内容包括各种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在学习现代文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掌握各个文学作品的背景资料以及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写作动机,能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2. 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善于捕捉作品的主题,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3. 修辞手法和文体特点:了解各种修辞手法和文体特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修辞手法和作文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
高一上学期的作文内容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多个类型。
以下是作文相关的几个重点知识点。
1. 修辞手法的运用:善于应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能够使作文更加生动和有表现力。
2. 结构和段落的安排:要注意作文结构的完整性和段落的合理安排,使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更强。
3. 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加强词汇积累,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使作文表达更加准确和流畅。
总结:上海高一上学期的语文知识点总结包括了文言文篇章和阅读、现代文课文和鉴赏,以及修辞手法和作文等多个方面。
第一册★种树郭橐驼传一通假字1早缫而绪。
通“尔”,你们2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孳”同“滋”,繁殖、滋生4既然已。
通“矣”,了二词类活用名作动:1病瘘,隆然伏行。
患病2名我固当。
称呼3早实以蕃。
结果实4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用爪抓,掐5而卒以祸。
受到祸害。
名作状:1 旦视而暮抚。
在早上;暮,在晚上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3旦暮吏来而呼曰。
从早到晚形作动:1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保全使动用法:1以致其性焉尔。
使……达到2非有能硕茂之也。
使……硕大茂盛3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使……结得早;使……多4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使……多5鸣鼓而聚之。
使……发出响声;使……聚集。
6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繁荣。
安,使……安乐。
意动用法:1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为动用法:1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作传三古今异义1、故乡人号之“驼” (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2、既然已(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4、若不过焉则不及(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四固定结构1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大概……吧)2 嘻,不亦善夫(不也……吗)3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罢了)五特殊结构1.判断句官理,非吾业也2.倒装句橐驼,不知始何名苟有能反是者3省略句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而卒以(之)祸苟有能反(于)是者然吾居(于)乡(主语)鸣鼓而聚之移之(于,到)官理可乎4宾语前置故不我若也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吾又何能为哉六课文知识写作背景: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
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本文选自《柳宗元集》。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上海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总结2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论语七则》来源:论语第一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
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于是。
”第二则子曰:“贤哉,回也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
贤哉,回也!”第三则:子曰:饭①疏食②,饮水,曲肱而枕③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四则颜渊、季路侍①。
子曰:“盍各言尔志②?”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③,敝之而无憾④。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⑤。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⑥。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⑦。
”第五则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②。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③。
”第六则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①。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②。
种树郭橐驼传(一)重点实词:瘘(脊背弯曲)伏(弯腰)固(确实)故(旧)虑(担忧)(二)通假字: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而,通“尔”,你们)(三)古今异义: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四)一词多义:虽虽窥伺效慕(即使)虽曰爱之(虽然)故其土欲故(旧)故不我若也(所以)实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其实害之(实际)若其置也若弃(像)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而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业驼业种树(以……为职业)理,非吾业也(职业)然隆然伏行(……的样子)既然已(这样)然吾居乡(然而)病病瘘。
(患,生……病,名作动)故病且怠(困苦)者有类橐驼者(……的样子)他植者则不然(……的人)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人。
“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以以致其性焉尔(来)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早实以蕃(表并列的连词)而卒以祸(因,因为)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表目的的连词)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修饰的连词)且无不活,且硕茂(而且)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故病且怠(又)传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五)词类活用:1、名作动:①不知始何名(叫)②病瘘,隆然伏行(患病)③名我固当(称呼)④早实以蕃(结果实)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⑥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⑧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⑨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⑩移之官理可乎(做官)2、动作名:或移徙(移栽的树)3、名作状:①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4、形容词用作动词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不断地发布)②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保全)③遂而鸡豚(遂,成,喂大)5、使动用法:①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②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③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结果实)早;使……(结果实)多)④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荣,子孙兴旺;安,使……安乐)5、意动用法:驼业种树(以……为职业)(六)重点虚词:而(句末语气词)(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理,非吾业也。
(以“……也”式表示判断)2、宾语前置:①不知始何名。
(名何——叫什么)②故不我若也。
(若我——如我)③吾又何能为哉!(能为何——能够做什么)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以何——用什么)3、省略句:①然吾居(于,在)乡。
②而卒以(之,指代“好烦其令”。
“以之”,因此。
)祸。
③传其事以(之,它,指代“本传”)为官戒。
④移之(于,到)官理可乎?病梅馆记(一)重点实词或(有人)欹(倾斜)诏(宣告)号(疾呼)斫(砍削)(二)通假字(三)古今异义1、遏其生气:古:生长之势;今:不开心(四)一词多义明①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公开②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明白地病①病梅馆记:病态的②以夭梅病梅为业:使……呈现病态③而江浙之梅皆病:呈现病态以①梅以曲为美介词把②以绳天下之梅连词来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以……为:把……作为;以(第二个):来,连词④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介词凭借⑤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介词把之①江宁之龙蟠:的②既泣之三日:代词,代梅其①心知其意:代词,代上文句子②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代词,代求钱之民③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代词,代梅为①以欹为美:当作②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作为③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做到④以五年为期:定为(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号,号召;绳,约束。
②而江浙之梅皆病:病,呈现病态。
2、形容词作动词①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穷,用尽。
3、形容词作名词①梅以曲为美:曲,曲梅,曲态。
②直则无姿:直,直梅。
③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直,挺直的枝干;密,密枝;正,端正的枝。
④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隐,隐衷。
4、使动用法①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夭,使……早死,摧折;病,使……病。
②必复之全之:复,使……恢复;全,使……健全。
③纵之顺之:顺,使……顺。
(六)重点虚词(七)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予)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②(予)纵之顺之,(予)毁其盆,(予)悉埋(之)于地2、固定句式①以……为翻成“把……当作”例: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3、判断句:①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表否定判断②予本非文人画士表否定判断4、被动句:予……甘受诟厉促织(一)重点实词尚(崇尚,爱好。
)居(积,储存。
)啻(止)造(到)固、强(坚持,一定;迫使)庠(学校)过(超过)贴(抵押)(二)通假字昂其直./而高其直.(直,通“值”,价值、价格)而.翁归(而,通“尔”,你的)手裁.举(裁,通“才”,刚刚)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翼.日进宰(翼,通“翌”,次于“今”的)牛羊蹄躈.各千计(躈,通“噭”,口)(三)古今异义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今义:行侠仗义的人。
)两股.间脓血流离(古义:大腿。
今义:事物的一部分;量词。
)儿涕.而去.(涕:古义:哭泣,流眼泪。
(作名词用则意为眼泪)今义:鼻涕。
去:古义:离开。
今义:与“来”相对。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民日贴.妇卖儿(古义:抵押、典当。
今义:粘贴、贴补。
)(四)一词多义1.责(1)因责常供/令责之里正(要求,责令)(2)每责一头(索要,索取)(3)以塞官责(责任,差使)(4)受扑责时(责罚)2.靡(1)靡计不施(无,没有)(2)虫尽靡(败退,失败)3.顾(1)成顾蟋蟀笼/徘徊四顾(看,动词)(2)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但、只是、不过,连词)4.发(1)窃发盆(打开)(2)探石发穴(掏、挖开)(3)无毫发爽(毛发,头发)5.售(1)久不售(考试中第,考取)(2)亦无售者(买)6.岁(1)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2)成有子九岁(年龄)(3)后岁余/不终岁(年)7.故(1)此物故非西产(本来)(2)故天子一跬步(所以)8.令(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令以责之里正(县令,名词)(2)急解令休止(让,动词)9.上(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上级)(2)见虫伏壁上(上面)(3)上于盆而养之(放置)(4)以金笼进上(皇上)10.益(1)死何裨益(好处)(2)成益愕/成益惊喜(更加)11.掷(1)帘内掷一纸出(抛,扔)(2)虫跃掷径出(腾跃)12.异(1)宰以卓异闻(与众不同)(2)成述其异(奇特本领)13.过(1)折过墙隅(经过)(2)裘马过世家(超过)(3)未必不过此已忘(用过)14.强(1)乃强起扶杖(勉强)(2)少年固强之(迫使)15.中(1)又劣弱不中于款(符合,适应)(2)中绘殿阁(当中)16.然(1)成然之(意动用法,认为…是对的)(2)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3)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4)庞然修伟/相对默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②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副词,极)18.进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19.为①为人迂讷(对待)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20.自①自昏达曙(从,介词)②不如自行搜觅(自己,代词)③自与汝复算耳(自然,副词)21.尚①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动词)②虫宛然尚在(还,副词)22.复①成反复自念(重复,动词)②亦不复以儿为念(再,副词)③成子精神复旧(恢复,动词)23.举①举家庆贺/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一切异状遍试之(全,形容词)②手裁举(抬起、举起,动词)24.意①即道人意中事(心里,名词)②意似良(神态、神情,名词)③惴惴恐不当意(心意,名词)④岂意其至此哉?(料想、估计,动词)25.信①成述其异,宰不信(相信,动词)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的确、确实,副词)26.即①即道人意中事(立即、就,副词)②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即使,连词)27.顿①顿非前物(立刻,副词)②顿足失色(跺,动词)28.得①得其尸于井(找到、发现,动词)②市中游侠儿得其佳者笼养之(抓到,动词)③冀有万一之得(得到,引申为收获,名词)29.闻①忽闻门外虫鸣(听到,动词)②宰以卓异闻(闻名,动词)①忽闻门外虫鸣(忽然,副词)②不可忽也(忽视,动词)31.杖①杖至百(杖责,动词)②乃强起扶杖(拐杖,名词)32.出①因出己虫(拿出,动词)②无出其右者(超过,动词)33.而①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但,连词,表转折)②儿涕而去(连词,表承接)③掩口胡卢而笑(连词,表修饰)34.及①仙及鸡犬(涉及、联系到)②及扑入手(等到)(五)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语①岁.征民间【每年】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③早.出暮.归【在早上、在晚上】④取儿藁.葬【用草席】⑤日.与子弟角【每天】⑥力.叮不释【用力】⑦民日.贴妇卖儿【每天】2.名词活用作动词①试使斗而才.(有才能)②旬余,杖.至百(杖责、用杖打)③笼.归,举家庆贺(用笼子装、装进笼子)④上.于盆而养之(装、放置)⑤儿涕.而去(流泪、哭泣)⑥自名.“蟹壳青”(命名、取名)⑦细疏.其能(陈述)⑧故天子一跬步..(走半步一步)⑨裘马..扬扬(穿着皮衣,骑着马)⑾仙.及鸡犬(成仙)3.使动用法①昂.其直(使…昂,抬高)②辄倾.数家之产(使…倾尽/竭尽)③而高.其直(使…高,抬高)④不如拼.博一笑(使……拼)4.意动用法①成然.之(认为…对)②成以其小,劣.之(认为…劣/差)③益奇.之(认为…奇特)5.其他活用现象①薄产累尽.(形作动,赔完)②近.抚之(形作动,靠近)③而心目耳力俱穷.(用尽)④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黄粉)⑤成述其异.(形作名,奇特的本领)⑥审.视【仔细地】⑦啼.告母【哭着】6.同义复词(同义连用)①里胥猾黠(狡猾)②死何裨益(益处)③填塞门户(充满,门口)④唇吻翕辟(嘴唇)⑤急逐趁之(追赶)⑥虫跃掷径出(跳跃)⑦不复聊赖(依赖、寄托)⑧自增惭怍(惭愧)⑨急解令休止/更无休止(停止)⑩僵卧长愁(向后倒下,躺)⑾百计营谋不得脱(谋求)(六)重点虚词之:代词(七)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物故非.西产2.非.字而画(二)被动句1.遂为.猾胥报充里下役2.试与他虫斗,虫尽靡.(被动句,无标志,意念上的被动)(三)定语后置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2.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定语后置,数量词作后置定语)(三)状语后置1.问者爇香于鼎2.焚拜如前人3.既而得其尸于井(四)省略句1.岁征(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