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阶段质量检测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中图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503.50 KB
- 文档页数:9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1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所需课时】2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高一学生学习任务中,在课堂尽量多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想课堂45分钟要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课程标准中阐明“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地理基本理念之一,本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综上所述,本节课采用教师领导下提出问题——小组讨论问题——生成新的问题。
【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节是在前面学习了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总结和提升,也是对自然地里的总结,本节内容跨度大、对新概念,知识间联系复杂,知识性、规律性较强,难度较大。
前面通过对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形成过程及特征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间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例如:东非高原与同纬度的刚果盆地相比,东非高原由于地形的改变而导致其他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
2.基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3.陆地自然带4.分异规律思考1.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答案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2.下面诗句分别描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1)诗句一:“山下百花山上雪,一山居然四季全”;(2)诗句二:“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答案(1)垂直地带性。
(2)纬度地带性。
探究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材料一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mm。
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材料二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
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
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体现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一个特征?答案气候特征:干旱;水文特征:多内流河、湖;地貌特征:多风蚀风积地貌;植被特征:植被稀少,耐旱草原、荒漠为主;土壤特征: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阅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和“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掌握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阅读教材P68~P69“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填写下列知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名称。
A气候(地貌),B地貌(气候)。
2.从图中看出,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如下表所示:气候和水文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提示气候影响水文:降水丰富的地区,河流水量大,水位高;降水少的地区,情况相反。
水文影响气候:修建水库,会增大水库上方空气湿度,使降水的几率增加,并缓和气温的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教材梳理2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阅读教材P69~P7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填写下列知识。
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2.基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3.自然带4.分异规律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分析:(1)图中①→②→③的分布反映了纬度地带性规律,是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它的产生是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的,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更为明显。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讲义(含解析)中图版必修1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1.通过图解或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了解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4.掌握主要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成因和表现。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环境要素整体性表现气候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水文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现象是各种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地貌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而成,受流水、冰川、海水、风、地下水等的影响植物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例如:东非高原与同纬度的刚果盆地相比,东非高原由于地形的改变而导致其他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
2.基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3.陆地自然带4.分异规律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典型地区纬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一定的作用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更为明显,如图中序号1~3 经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明显,如图中序号4~8垂直地带性自然带沿着海拔高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地更替,类似于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带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的变化高山地区,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丰富非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思考1.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答案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以上就是查字典地理网高考频道为您整理的2019年高考地理核心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欢迎大家进入高考频道了解2019年最新的信息,帮助同学们学业有成!。
阶段质量检测(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环境或环境构成要素中属于人文地理环境的是( )①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②丘陵和低山地区的缓坡梯田③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④沿海滩涂⑤苏州拙政园和北京颐和园⑥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⑦北京天安门广场A.①③④B.②⑤⑦C.①②③ D.②⑤⑥⑦气象部门用5天平均气温的高低作为划分四季的指标;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10 ℃则为冬季,高于22 ℃为夏季,10 ℃~22 ℃之间为春秋两季。
读某年立冬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季节状况图,回答2~3题。
2.形成图中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在同一天出现三种季节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地形地貌差异C.各地纬度差异 D.各地经度差异3.此时从西南地区到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大范围的降水,其原因最可能是(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B.受锋面活动的影响C.受山地影响D.受台风登陆影响图1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 000 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 mm。
图2示意四地气温年内变化。
据此完成4~5 题。
4.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C.地形 D.洋流5.图2中与甲地气温年内变化相符的曲线是( )A.① B.②C.③ D.④读世界上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示意图,回答6~7题。
6.该种气候的分布地区中,①地区的最高纬度分布较低(低于35°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C.地形 D.洋流7.②地区最热月均温约为24 ℃~28 ℃,③地区西海岸最热月均温约为16 ℃~21 ℃,产生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洋流 D.地形读某城市热岛形成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8~9题。
8.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温室效应B.臭氧层的破坏C.城市大量消耗能源释放热量D.城市水域面积小,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不大9.郊区绿地的存在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作用,主要是因为( )A.郊区绿地能过滤流向城区的空气B.郊区绿地能调节气候,美化环境C.郊区绿地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D.郊区绿地能减弱市区噪音,就近吸收固体废弃物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 B.②C.③ D.④11.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⑤ B.⑥C.⑦ D.⑧12.图示各要素及地理环境的演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B.复杂性C.整体性 D.稳定性读喜马拉雅山南坡自然带示意图,完成 13~14 题。
13.自然带A、B、C的名称分别是( )A.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草甸B.高山针叶林带高山针阔混交林带高山草甸C.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14.该山坡最大降水量的海拔高度和最低雪线附近的海拔分别约为( )A.1 500 m 5 500 m B.2 000 m 5 500 mC.3 000 m 4 000 m D.2 000 m 6 500 m下图是我国北纬30°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完成15~16题。
15.造成我国100°E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A.海拔 B.降水C.冰川 D.土壤16.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读热量、水分、海拔变化对自然带的影响图,回答17~18 题。
17.据各自然带在图中的位置,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o→a热量越来越少②o→b降水量越来越多③o→c海拔越来越低④o→d所处纬度越来越高A.①④ B.②③C.②④D.①③18.下列自然带的分布与其成因的组合,错误的是( )A.我国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水分条件的变化B.美洲西海岸各自然带沿海岸呈狭长带状延伸——地形C.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热量变化D.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带——海拔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④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疏林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20.图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A.①地降水最少B.③地植被为森林C.②地植被为草原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二、综合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6分)材料一凌汛是河流结冰期间,冰凌阻挡河水,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材料二甲、乙两区域图。
(1)指出甲图和乙图所示区域的自然带。
(2分)(2)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甲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
(6分)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B.地面变干燥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3)根据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分)(4)解释黄河在两区域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
(4分)22.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问题。
(12分)(1)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2)自然景观③-⑤-⑥的变化是以______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近似于(2分)( )A.①-②-③-④ B.④-⑤-⑥C.①-⑤-④ D.③-⑤-⑥(4)珠穆朗玛峰北坡没有森林植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3.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2)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________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着________(经线或纬线)更替,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的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这一规律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4分)(3)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受沿岸________的影响。
赤道以南的D 自然带雨季出现在________月份(代表月份)。
(4分)阶段质量检测(三)1.选B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原貌,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天然草场和沿海滩涂也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法院和检察院属于人文社会环境因素,不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
只有梯田、园林、广场是人文地理环境。
2.C 3.B 第2题,我国南北跨度大,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纬度越高,获得的热量越少。
因此,我国大陆部分在同一天会出现三种季节的自然现象。
第3题,此时我国开始进入冬季,台风登陆的可能性较小。
从西南地区到长江以南地区大范围的降水最可能是受锋面活动的影响。
4.C 5.B 第4题,甲乙两地同位于南纬33°附近东西距离不是太远,巨大的降水差异,最可能是地形的因素,甲地位于沿海迎风坡上,降水量大。
第5题,甲地位于南半球,1月份前后气温最高,7月份最低,且沿岸有暖流,冬季气温较高,因此②曲线最相符。
6.A 7.C ①地区南部为海洋没有陆地,因此其最高纬度较低,属于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
②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而气温较高,③地区西海岸受秘鲁寒流影响而温度偏低。
8.C 9.A 第8题,“热岛效应”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温度高于郊区,导致温度高的原因是城市大量消耗能源释放废热所致。
第9题,郊区绿地处在由郊区流向城区的近地面环流中,起净化流向城区空气的作用。
10.A 11.B 12.C 该题目所给的显性条件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性表现。
隐性条件是松花江和珠江分别属于东北河流和南方河流,其流量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大小及有无结冰期等水文特征明显不同,其主要原因在于气候条件的差异;黄土高原地貌特征表现为千沟万壑,这是长期的流水侵蚀造成的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地理环境。
13.A 14.B 第13题,自然带A位于高山针阔混交林带之下,应为阔叶林带;B位于针阔混交林带和灌木林带之间,应为针叶林带;C位于高山灌木林之上,应为高山草甸。
第14题,依据图中年降水量曲线和雪线位置,确定海拔高度。
15.A 16.B 第15题,根据图中地势阶梯分界提示,可知我国北纬30°、100°E以西地区为青藏高原区,该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导致热量不足,从而使得植被生长缓慢。
第16题,我国100°E以东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从图中可知植被叶面积向东(离海洋越近)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这种变化反映了经度地带性规律。
17.A 18.C 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从o到a表示的是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苔原带,说明o→a方向上纬度越来越高,热量越来越少;从o到b表示的是雨林带→季雨林带→疏林草原带→荒漠带,说明o→b方向上降水量越来越少;从o到c表示的是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原(草甸)带→冰雪带,说明o→c方向上海拔越来越高;从o到d表示的是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雪带,说明o→d方向上纬度越来越高。
第18题,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是受海陆分布的影响。
南半球相应的纬度带大部分是海洋,陆地很少。
19.A 20.A 第19题,据图分析,④地所处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其成因主要是受地形、洋流和东南信风的影响。
第20题,①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最少;②为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③为热带草原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草原;③处受暖流影响,②处受寒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