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_借物喻人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8
1、借物喻人作文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借物喻人作文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的借物喻人的文章也不在少数,如三年级的《行道树》、四年级的《花的勇气》、五年级的《梅花魂》、《落花生》、《白杨》,六年级的《桃花心木》等。
如果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就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也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目标:1、引导理清学生写作思路,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2、让学生掌握写物喻人的文章的方法,能做到突出事物特点,以及做到由物及人。
3、通过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引导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前演讲同学们在第六组“走进西部”这个专题中,我们又学习了四篇课文,课前让同学们选择一篇最感兴趣的文章谈谈自己的学后感悟,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展示给同学们听?他演讲的如何?哪位同学能给与评价。
生:他演讲的自然大方,语气非常好。
生:他演讲的语言非常流畅,让我感受到了他对那些像杨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人的赞美之情。
一、导入,学习作文提示师:老师也觉得非常不错,“借物喻人”是杨树这一课的写作特点,今天我们也来采用这一方法进行习作,下面请同学们习作要求,边读边思考:如何写好借物喻人的文章习作指南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些平凡的事物常常使我们会有所感悟,深受启发。
请大家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许你会被它们身上所蕴含的某种精神感染。
想一想,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事物物,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要写出事物的特点,并能做到由物及人,语言通顺,感情真挚。
对比、借物喻人、欲扬先抑等写作方法
对比、借物喻人、欲扬先抑都是常见的写作方法,它们各有特点和作用:
1. 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的差异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对比可以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例如:“他的生活简朴,与那些奢侈浪费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2. 借物喻人:通过描写某一事物的特点和品质,来比喻或象征人的品质、性格或精神。
这种方法可以使读者通过对事物的理解更好地领悟到人的内在特质。
例如:“梅花在寒冬中依然绽放,它的坚韧不拔正是主人公顽强精神的写照。
”
3. 欲扬先抑:先表达对某事物的否定或贬低,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描述和阐述,最终给予肯定或赞扬。
这种方法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使最终的肯定或赞扬更加有力。
例如:“起初,我对他的绘画能力持怀疑态度,但当我看到他的作品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
在写作中,合理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同时,也要注意根据具体的主题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以保持文章的自然和流畅。
用借物喻人写作文(8篇)写景作文指南:学习如何巧妙运用比喻和拟人在描述风景时,适当运用比喻和拟人可以使风景更加生动。
拟人是指用想象把事物写成人。
用拟人的方法描写景物,可以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用拟人的方法,一定要找到风景和人的相似之处。
比喻是将一件事与另一件有相似之处的事相比较,也叫类比。
比喻准确易懂,能使描写的景物更加优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生动的印象。
为了使比喻准确,我们必须学会与被观察的同事交往:想想风景是什么样的。
再想想,他们相似的地方,找出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准确的找到相似之处,比喻会更准确。
寻找相似性,一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轮廓相似性、颜色相似性、声音相似性、长度尺寸相似性、动态相似性等等。
请看以下优秀片段:春天,她就像童话里的仙女。
山顶上嫩绿色的落叶松像仙女的围巾。
山上的绿树如仙女的绿衣,盛开的白梨花如绿衣上点缀的花朵。
山下樱花如仙裙。
山脚下的一片片蒲公英花,像仙女穿的黄色绣花鞋。
这里的比喻很好理解,比喻和拟人的结合会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更好的表达了小作家对春天的热爱。
世界上总会有人在你最无助的时候帮助你。
在你最抑郁的时候鼓励你;难过的时候安慰你…那个人是朋友。
我有很多好朋友,但其中有一个让我最难忘。
他很老实,不偏不倚,而不是像普通朋友一样借你东西,和你玩,和你分享快乐。
上学期期中考试期间: 有人问我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很像纸老虎。
我无论如何也克服不了。
我左顾右盼,希望能找到线索。
这时,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李佳瑶,他是我们班的尖子生。
我写下要问的问题,揉成一个纸团,准备扔过去。
这时我才想起来是作弊,但我想如果我只作弊一次,老师就什么也找不到了。
于是我更坚定地举起手,用神枪手的眼光瞄准我的朋友。
我只听到嗖的一声,纸团毫无偏见地落在了李佳瑶的桌子上。
他打开报纸,环顾四周。
他看到我在对他微笑,头也不回地看了我一眼。
我气愤地想:“这叫什么破哥们?一个哥们怎么能这么不毁呢?”交卷的铃声已经开始了,我气得交卷。
借物喻人写作方法介绍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介绍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运用借物喻人方法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
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文章,体会一下借物喻人的特点及作用:??山中的老杏树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
作文借物喻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借物喻人的情景。
借助物品或事物来比喻人的品质、性格或行为,是一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也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意图。
下面,我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借物喻人的作用和魅力。
首先,我们来谈谈“老鼠”的比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用“老鼠”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质。
比如说,“他像老鼠一样,偷偷摸摸地做坏事。
”这里的“老鼠”就成了对那个人品行的生动比喻,使人们对他的行为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而且,这种比喻方式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们更加容易记住。
其次,我们可以谈谈“太阳”的比喻。
太阳是万物的光源,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光明。
因此,当我们用“太阳”来比喻一个人时,往往是在赞美他的善良、宽容和光明正大的品质。
比如说,“她就像太阳一样,给身边的人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这样的比喻不仅可以表达出对某个人的赞美,而且也能够让人们对他产生一种亲近感和敬佩之情。
最后,我们来说说“狼”的比喻。
狼是一种狡诈、凶猛的动物,因此当我们用“狼”来比喻一个人时,往往是在批评他的狡诈、凶残和不可信赖的品质。
比如说,“他就像狼一样,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却阴险狡诈。
”这样的比喻往往会让人们对那个人产生一种警惕和不信任的心理,从而更加警惕他的行为。
总的来说,借物喻人是一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意图。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当然,我们在运用这种手法时,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比喻物,使比喻更加贴切生动。
希望大家在写作中能够善于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产生更深的共鸣。
如何借物喻人借物喻人,是记叙文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指借助某一事物的特点,描写人物的一种品格,以表现、突出文章主旨的写作方法。
借物喻人,表面写物,实则喻人。
写物为桥梁,喻人是目的。
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深远,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借物喻人,首先要认真观察所写事物,找出这种事物的外表、内在的独特之处。
然后,把所写的事物和所写的人物联系起来,分析其从外表到内在的相似之处。
再仔细联想,把握好事物与人物本质上的连接之处。
最后,感悟到事物与所写人物的性格、品质等方面的契合之处。
那么,怎样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呢?请注意以下四点:1、观察事物,抓住独特之处。
例: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选自《白杨》(袁鹰)2、由物及人,分析相似之处。
例:“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选自《白杨》(袁鹰)3、仔细联想,把握连接之处。
例: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选自《白杨》(袁鹰)4、借物喻人,感悟契合之处。
例: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选自《白杨》(袁鹰)。
落花生借物喻人的写法二、借物喻人的概念1. 定义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在这种写法中,事物的特点和人的品格之间有相似之处。
2. 作用使文章立意更深远。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将抽象的人物品质形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物喻人,能够以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对人物的赞美或批判,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 花生的特点外表平凡: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花生的这种生长特点,体现了它不追求外表的华丽,低调朴素的特性。
实用价值高:花生虽然外表不起眼,但它味美,可以榨油,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用处。
这象征着那些虽然平凡,却有着内在价值,默默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2. 喻人的品格作者通过描写花生的这些特点,将花生比作那些默默奉献、不图虚名、脚踏实地的人。
父亲在文中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这就是在借花生的品质来教导子女,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只追求外表的光鲜亮丽,而忽略了内在的品质和价值。
四、借物喻人写法的步骤1. 选择合适的物2. 详细描写物的特点3. 揭示喻人的内涵五、写作练习示例1. 题目:以“蜡烛”为物,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2. 示例短文蜡烛,是一种极为普通的物品。
它身材细长,颜色单调,常常被放置在角落里,毫不起眼。
当黑暗来临的时候,它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点燃蜡烛,那微弱的火苗开始跳动,蜡油缓缓地流下,仿佛是它流下的汗水。
蜡烛在燃烧自己,它发出的光亮虽然不如电灯明亮,但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它却能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光明。
蜡烛这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品质,不正像那些在平凡岗位上辛勤工作的人们吗?比如老师,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他们在讲台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却从不求学生的回报。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借物喻人》这篇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的品质和特点。
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难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自然景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这些景物,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课文是通过描写哪种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的品质和特点的?2. 课文中的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和特点?三、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自然景物,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写出该组成员的品质和特点。
四、分享与展示(5分钟)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板书设计:借物喻人自然景物人物品质特点作业设计: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写出自己的品质和特点。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手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例子和练习,帮助他们掌握这一写作手法。
同时,我还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小组合作”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自然景物,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写出该组成员的品质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