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律失常的五个误解【热门下载】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2
【内科学】心律失常考点总结●概述●心脏传导系统●心律失常的病因●心律失常的分类●冲动形成异常●窦性心律失常●异位心律●被动型异位心律●逸博及逸博心律●主动性异位心律●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与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冲动传导异常●干扰及干扰性房室分离●心脏传导阻滞●折返性心律●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冲动形成异常与冲动传导异常并存●人工心脏起搏参与的心律●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折返形成与维持的三个必备条件是折返环路、单向传导阻滞和缓慢传导●心率失常的诊断●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长时间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了解心悸与晕厥等症状的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明确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发作与日常活动的关系以及昼夜分布特征、协助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起搏器或植人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疗效以及是否出现功能障碍等●运动试验●食管心电生理检查●常用于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诱发某些不易观察到的心律失常●心腔内电生理检查●窦房结功能测定●房室与室内阻滞●心动过速●不明原因晕厥●三维电生理标测及导航系统●基因检测●窦性心律失常●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的 P 波在Ⅰ 、Ⅱ、aVF 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PR 间期为0.12 ~0.20 秒●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 100 次/分为窦性心动过速(100~150次/min)●无症状不治疗,有症状首选β受体阻滞剂,有应用β受体阻滞剂禁忌症则改用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窦房结是慢离子通道,Ca2+内流,Ⅳ类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 60 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及睡眠状态●无症状不治疗,有症状安装起搏器●窦性停搏●较正常PP间期显著长的间期内无P波发生,或P波与QRS波均不出现●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窦房传导阻滞●可分为三度●二度窦房阻滞分为两型●莫氏Ⅰ 型即文氏阻滞,表现为 PP 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出现一次长 PP 间期,该长 pp 间期短于基本 PP 间期的两倍●莫氏Ⅱ 型阻滞时,长 PP 间期为基本 PP 间期的整倍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P'波,窦性心动过缓(<50次/min)●窦性停搏或窦性静止与窦房阻滞●窦房阻滞与房室阻滞并存●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治疗●对于有症状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应接受起搏器治疗●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P波提前发生,形态改变(起搏点不在窦房结)●PR>120ms●代偿间歇不完全,可有QRS脱落●aVL 导联提前出现的房性 P 波与前面的 T 波部分融合,Ⅲ导联提前出现的房性 P 波与前面的 T 波完全融合,导致 T波高耸●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房性心动过速●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心房率150~200次/min●P波形态不同于窦性P波●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心动过速,仅加重房室传导阻滞●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包括●通常有 3 种或以上形态各异的 P 波,PR 间期各不相同●心房率 100 ~ 130 次/分●大多数 P 波能下传心室,但部分 P 波因过早发生而受阻,心室率不规则●治疗●病因与诱因治疗●控制心室率●转复窦性心律●心房扑动●病因●临床表现●房扑往往有不稳定的倾向,可恢复窦性心律或进展为心房颤动,但亦可持续数个月或数年●房扑病人也可产生心房血栓,进而引起体循环栓塞,与房颤相比概率低●心房扑动因传导比例不同,心室率呈倍数关系变化●心电图特征●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振幅、间距相同的有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称为F波●QRS波正常,当出现室内差异传导可增宽●治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直流电复律是终止房扑最有效的方法●按压劲动脉窦或Vasalva动作能减慢心室率●抗凝治疗●心房颤动●病因●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多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肌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其次缩窄性心包炎、肺心病、预激综合征●部分房颤原因不明,可见于正常人●孤立性心房颤动是指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的中青年●分类(周年)●首诊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1周,可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1周,无法自行终止●长久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1年,有转复可能●永久性房颤●持续时间>1年,无转复可能●临床表现●心室率超过 150 次/分,病人可发生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比窦性心律时减少达 25%或更多●房颤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性甚大●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极不规则●脉搏短绌●心电图特征●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f波●频率:350~600次/min●心室率极不规则100~160次/min●QRS波正常,当出现室内差异传导可增宽●治疗●抗凝治疗●房颤持续不超过 24 小时,复律前无需作抗凝治疗。
心率失常名词解释心率失常是指心跳节律出现异常或不规则的情况。
正常人的心率范围在60-100次/分钟之间,心率过慢称为心动过缓,心率过快称为心动过速。
心率失常可能是由于心脏本身的问题,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
1. 心动过缓(Bradycardia):心率小于60次/分钟。
常见的原因包括心脏病、药物因素、体位性低血压等。
严重的心动过缓会导致心脏泵血量减少,引起头晕、昏厥等症状。
2. 心动过速(Tachycardia):心率超过100次/分钟。
常见的原因有心脏病、药物因素、贫血、激素失调等。
一些心动过速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加速心脏病进展。
3.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心脏房颤引起的心率不规则,常见于老年人。
心房颤动会导致心脏血流不畅,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严重时可引起卒中。
4. 早搏(Premature beat):在心脏正常搏动之外,出现的提前搏动。
常见的早搏包括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室上性早搏多见于年轻人,一般无严重后果。
室性早搏多见于心脏有病变的人,可能导致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
5. 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心室不协调地乱颤,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
心室颤动可是心脏骤停的一种原因,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6.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指心脏起搏功能出现问题,表现为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交替出现。
患者可能出现头晕、昏厥等症状,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维持心率。
7. 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指窦房结自律性增高,引起的心率加快。
常见于运动、兴奋、应激、发热等情况下,随着诱因消除,心率会恢复正常。
8. 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指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引起的心率减慢。
较常见于健康人,特别是睡眠时。
若症状明显,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心脏疾病。
心律失常,有些没大碍,有些很危险心脏是最重要的器官,其功能正常,才可以让其他部分的血液循环保持正常,但由于大多数患者的习惯不良好,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出现心脏疾病。
在心脏疾病中,心律失常属于常见的一种病症,该病症的类型较多,主要的发病机制为冲动传导异常、传导障碍及形成障碍等。
这是因为控制心脏的神经冲动异常而导致的心脏节律异常,一旦发病,尽管不能引起严重的影响,但如果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及不适的时候,都应该尽早地进行控制,这样才可以不会使病情进一步发展,心律失常看似是较小的问题,其危害也是不容忽视。
因此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心律失常及其症状,引起发病的原因,及心律失常的危害,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心律失常到底是什么样的病呢,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是一种表现形式,不管是有没有器质性病变均能够产生心律失常,特别是患者在发病初期经常会由于突发性恶性心律失常引起心室颤动而导致猝死。
所以,预防心律失常及终止心律失常非常重要。
临床上的心律失常分类大多按心率得快、慢将心律失常分为两大类。
(1)快速性心律失常: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颜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等。
(2)缓慢型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也有临床学家按心律失常引起循环障碍严重程度及预后,而将心律失常分为致命性、潜在致命性和良性三大类。
尚有按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分为冲动发生异常、冲动传导异常以及冲动发生与冲动传导异常而进行分类,这种方法不完全适合临床的应用。
近年来有人提出调节受体学说和离子通道调节分类法,了解心房、心室肌的各种离子通道的空间差异,这对抗心律失常药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仍以心率得快、慢的分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实用意义。
之后在带大家了解一下心律失常的症状:(1)早搏:这种心律失常无害,通常不会引起症状,有时会让人感到胸部阵跳或心跳略过。
早搏可发生在任何人群之中,一般无需治疗。
压力过大、运动过度、摄入过多的咖啡因或尼古丁也会造成早搏,此时需要告知医生,并对生活方式做出调整。
3 心律失常的名词解释心律失常是指人体心脏搏动节律的异常变化,包括心跳速度过快、过缓、不规律等症状。
它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心律失常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病症。
1.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它主要由窦房结(一种位于心脏右房上部的特殊细胞群)发出的冲动异常引起。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主导心脏搏动,使心脏按一定的规律和节律收缩,保持正常的心跳。
当窦房结功能异常时,心跳速率可能过快(窦性心动过速)或过慢(窦性心动过缓),甚至出现不规律的心跳(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失常可能由各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病、药物不良反应、神经内分泌失调等。
2.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的上腔扩大,心房肌肉抖动而无规则的有效收缩。
心房颤动可引起心跳不规律、加速以及血液不畅流,严重者甚至可导致心力衰竭和卒中。
它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并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相关。
治疗心房颤动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术以及手术干预等。
3. 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室壁发出的异常冲动引起的心律失常。
与窦性心律失常不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在心室,症状严重且病情较突出。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等。
其中,室颤是一种最为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室肌抖动而丧失正常的收缩功能,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紧急电除颤手段以避免生命危险。
4.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脏传导系统中心房结和房室结之间传导冲动的障碍。
根据传导阻滞的程度和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冲动传导延缓,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部分冲动传导阻滞,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则是完全阻断了心脏冲动传导。
房室传导阻滞可由心脏梗死、药物副作用、心脏病变等因素引起,临床上可表现为心搏骤停、昏厥等症状。
总之,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疾病,其种类繁多,症状也各异。
心率失常的种类与症状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经历心脏相关的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心率失常,也被称为心律不齐。
心率失常是指心脏跳动不规则或不规律的情况。
它可能是由于心脏本身的问题,或是其他健康状况引起的。
本文将介绍心率失常的常见种类和症状。
心率失常的种类心率失常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类型:1.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在心脏的心房部分。
在心房颤动中,心脏的电信号变得混乱,导致心脏跳动不规律。
这可能导致血液在心脏内积聚,增加了血栓的形成风险。
2. 心室颤动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并进入心脏骤停状态。
心室颤动中,心脏的心室部分的电信号变得混乱,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
这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3. 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特征是心率快于正常水平。
这种心律失常通常是由于心脏上部出现异常传导路径或额外的电信号引起的。
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并引发其他心脏问题。
4. 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不齐是指心脏的窦房结,即心脏的主要起搏点,跳动不规律。
这种心律失常可能由各种原因引起,如压力、药物或其他健康问题。
窦性心律不齐通常不是很严重,但若持续存在并伴有其他症状时,需要寻求医疗建议。
心率失常的症状心率失常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同的症状,具体症状可能因个人情况和心率失常类型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率失常症状:1. 心悸心悸是指感到心脏跳动速度加快或强烈的感觉。
当心率失常发生时,心脏跳动可能变得不规律或过快,导致心悸感。
2. 呼吸困难心率失常可能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这可能会影响身体其他部分的供氧。
这可能会导致短暂的呼吸困难,尤其在进行身体活动或运动时。
3. 疲劳由于心律不齐,心脏可能无法有效地血液和氧气供应到身体各个部分。
这可能导致疲劳感,即使在休息时也会感到精疲力尽。
4. 晕厥某些心率失常类型,特别是心室颤动,可能导致血流供应中断,从而导致突然晕厥或昏迷。
心律失常知识点总结1. 简介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包括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等情况。
心律失常可能是由心脏本身的问题引起,也可能是由其他疾病、药物或外部刺激引起。
2. 心律失常的分类2.1 根据心率速度分类•心动过速:心率超过正常范围(通常>100次/分钟)•心动过缓:心率低于正常范围(通常<60次/分钟)•心律不齐:心率不规则,间歇性变化2.2 根据心律类型分类•室上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脏上部(房室结、心房等)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等•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室的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速等2.3 根据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分类•阵发性心律失常:发作时间短暂,通常自行恢复•持续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干预治疗3. 心律失常的病因心律失常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包括: - 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损伤可导致心律失常 -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组织受损可导致心律失常-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 心脏瓣膜病:瓣膜异常可导致心腔扩张、充盈异常,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 高血钾或低血钾:血钾异常可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引发心律失常 - 药物或毒物:某些药物和毒物(如洋地黄类药物、可卡因等)可引起心律失常4. 心律失常的症状心律失常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症状包括: - 心悸:心跳感觉明显,有规律或不规律 - 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引起心脏排血不足,导致胃肠道症状 - 晕厥:心脏泵血不足导致脑部供血不足 - 胸闷、胸痛:心律失常引起心脏供血不足或心肌缺血时出现 - 疲劳、乏力:心律失常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机体代谢障碍5.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检查5.1 临床检查•详细病史询问:包括症状、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体格检查:包括心率、心律、心音等的检查•血液检查:包括心肌酶谱、电解质、肝肾功能等的检查5.2 心电图(ECG)心电图是最常用的心律失常诊断工具,可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
心律失常的名词解释心律失常,即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无论是过快、过慢还是不规则,都可能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危险。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症状,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一、心律失常的分类心律失常可以根据其发生的部位和特点进行不同的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
1. 窦性心律失常:指心脏的起搏点在窦房结失常激动,表现为心律过快或过慢的情况。
比如窦速过快 syndrome、窦性心动过缓等。
2. 房性心律失常:指心脏的起搏点在心房内发生异常激动,导致心律不齐。
这类心律失常包括房颤、房扑和早搏等。
3. 室性心律失常:指心脏的起搏点在心室内发生异常激动,也就是说心室肌的激动不受控制。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心室颤动等。
二、心律失常的危害心律失常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各种危害,可能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中风等严重后果。
此外,某些心律失常还会出现心绞痛、晕厥甚至猝死等症状。
虽然心律失常的危害性很大,但很多情况下并不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直接威胁。
部分患者可能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时发现有心律失常。
所以,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心律失常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三、心律失常的原因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器质性疾病、药物作用、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严重损害,导致心律异常。
2. 冠心病: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3. 药物作用:某些药物如心脏糖苷类、β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4.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扩大,增加心律异常的发生风险。
5. 饮食不当:摄入过多的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四、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的诊断通常需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事件记录仪、心脏超声等检查手段。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检查结果来确定具体的诊断。
心律失常分级标准5级
心律失常分级标准通常是根据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和对心脏功
能的影响来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心律失常的分级标准可以分为五级,具体如下:
1. 一级,无症状的心律失常,例如早搏、期前收缩等,不会对
心脏功能产生明显影响,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2. 二级,轻度症状的心律失常,可能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感,但不会对心脏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其他非侵入
性治疗。
3. 三级,中度症状的心律失常,可能出现心绞痛、晕厥等症状,对心脏功能有一定影响,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侵入性治疗。
4. 四级,重度症状的心律失常,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心绞痛加
重等严重症状,对心脏功能有明显影响,通常需要积极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5. 五级,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例如室颤等,可能导致猝死,
需要紧急处理,包括心肺复苏、电复律等急救措施。
这些分级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对心律失常进行评估和治疗,以便采取合适的措施来保护患者的心脏健康。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心电图结果和心脏功能情况来确定心律失常的分级,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心律失常的分级标准。
心率失常知识点总结一、心率失常的定义心率失常是指心脏的搏动发生异常,表现为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律。
正常成年人的心率在60-100次/分钟为正常范围,心率低于6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缓,心率高于10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速。
异常的心率可能会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因此,及时发现和治疗心率失常对于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二、心率失常的分类根据心率的速度和规律性,心率失常可分为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三种类型。
1. 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正常范围,一般小于60次/分钟。
心动过缓可能是生理性的,如运动员在休息状态下心率较慢;同时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如窦房结功能不良、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动过缓会导致供血不足,出现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心梗和心绞痛。
2. 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是指心率高于正常范围,一般超过100次/分钟。
心动过速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等多种类型。
心动过速会加速心脏负荷,可能导致心肌病变、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
3.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发生规律性改变,包括早搏、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
心律失常可能是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也可能是其他器官系统疾病引起。
心律失常的类型繁多,临床上需要通过心电图和其他检查手段来进行明确诊断。
三、心率失常的病因心率失常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心脏本身的疾病、其他器官系统疾病以及药物因素等。
常见的心率失常病因包括:1. 心脏本身疾病心脏病变是最常见的心率失常病因,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这些疾病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搏动功能,导致心率不规则或增快。
2. 其他器官系统疾病一些器官系统疾病也会导致心率失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肺部疾病等。
这些疾病通过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对心脏的影响,导致心率失常的发生。
3. 药物因素一些药物也可能引起心率失常,如抗心律不整药、抗抑郁药、利尿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或者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导致心率失常的发生。
关于心律失常的五个误解【热门下载】
本文内容非常有参考的价值,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请打赏,谢谢!
关于心律失常的五个误解
误解一:心跳快=压力大。
压力大会增加静息心率(休息时的心率,正常为70—80次/分钟),有时会导致心率增加到每分钟100多次,造成心动过速。
但是压力只不过是心跳加快的一种原因,吸烟、大量摄入咖啡、脱水、发烧以及贫血也会导致心跳加快。
误解二:心律失常=心脏病。
只要不伴有胸闷、胸痛或气短,偶尔感觉心跳快或心跳加速属正常现象。
虽然绝大部分心律不齐不构成危险,但是如果新近发现心律失常且频繁发生,那么就应就医。
误解三:心跳慢=心脏弱。
人们往往认为,心跳太慢,会增加心跳停止的危险。
事实恰恰相反。
如身体其他肌肉一样,心肌也通过锻炼得以增强。
心肌越强壮,心脏效率越高,跳动次数更少,就可以向全身输入血液。
静息心率60次以下的人(心搏徐缓)心脏特别健壮。
但一些老年人心搏徐缓可能是心脏病的症状。
误解四:健康心率=60—100次/分钟。
60—100次/分钟是成年人的正常心率范围。
大量研究表明,即使在正常范围之内,较高的心率也与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及心脏猝死有很大关联。
挪威近期研究发现,心率每增加10次/分钟,心脏病风险就分别增加10%和18%。
误解五:心率正常=血压正常。
心率和血压是两码事,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