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需求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背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这种呈现出“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特点,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中,扩大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扩大消费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性扩大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1.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市场需求和消费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我国经济中,消费需求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消费具有拉动就业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作用:扩大消费需求可以促进企业的产能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增加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促使企业在服务质量、产品品质等方面不断提高,加快经济结构升级。
3.消费能够改善民生:消费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带动一系列配套产业的发展,例如医疗、教育、旅游等。
由此可见,扩大消费需求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和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扩大消费需求的途径那么,如何扩大消费需求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可以增加人们的消费意愿,刺激消费需求,具体实施方法包括:1.提高工资水平: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工资制度和退休制度,加大劳动力市场调节力度,提高劳动报酬,提高工资的实际购买力。
2.改革税制:完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降低税率,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
3.消除贫困:通过扶贫政策、创业政策等措施减少贫困人口,提高社会整体收入水平。
二、刺激消费需求刺激消费需求可以增加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具体实施方法包括:1.减少税收:降低商品和服务的销售税以及消费税,降低消费成本,刺激消费。
社会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民生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社会民生的改善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而经济发展为社会民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本文将探讨社会民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对社会民生的作用,并着重探讨其相互关系。
一、社会民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民生的改善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良好的社会民生条件可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经济活力的释放。
当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更有可能投入到经济活动中,为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社会民生的改善可以增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他们更有能力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这将刺激经济中各个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此外,良好的社会民生条件还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
当社会民生得到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也得到了提升,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得到了提高。
这将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二、经济发展对社会民生的作用经济发展为社会民生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
首先,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收入,使得政府能够增加对社会民生的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社会福利支出、提供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等方式,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改善了社会民生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的需求也会增加,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充分就业将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并减少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从而改善社会民生。
再者,经济发展还能够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为社会民众提供更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经济发展能够为政府提供更多资源,使其能够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们提供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提高社会公平和公正。
三、社会民生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社会民生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研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一个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提高社会的整体生产力和财富水平,而民生改善则关注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建议。
一、经济发展对民生改善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是实现国家繁荣和民众福祉的基础。
一个发展良好的经济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增加人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
这些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为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改善民生创造了稳定的基础。
首先,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就业。
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各个行业和领域都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市场需求。
这就为大量的劳动者提供了工作机会,减少了就业压力,提高了民众的收入水平。
其次,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增长可以改善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通过税收收入的增加,政府可以增加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福利,进一步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
最后,经济发展还可以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和投资机会。
稳定和繁荣的经济环境鼓励商业活动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
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成长和扩展的机会,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民生改善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民生改善是经济发展的追求和终极目标。
民生改善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注重满足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只有民众的生活得到改善,才能更好地激发消费需求,提高生产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首先,民生改善可以促进消费增长。
当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收入增加,他们会有更多的消费需求。
这将刺激市场需求和商业活动的增长,带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民生改善可以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受教育程度和素质提高的劳动力队伍,具备更高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关系的认识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是息息相关的。
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而改善民生则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经济的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经济的发展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总量的增长,这为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和资源创造了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会提高,生活水平得以提升。
人们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和一些额外的需求。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了失业和贫困的现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改善民生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改善民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包括提高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的条件。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人们的素质和健康水平得以提高,提升了人们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力。
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同时,改善民生还可以提高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程度,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然而,经济的发展与改善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挑战。
过度追求经济的发展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从而损害民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平衡经济增长和资源的利用,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以保护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条件。
总之,经济的发展和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只有通过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才能实现对民生的全面改善;同时,通过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与民生的良性循环。
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重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民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论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需求的关系
论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需求的关系
[摘要]本文从民生和消费需求内涵入手,通过对改善民生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以及如何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居民消费的论述,得出并阐述了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需求的关系。
[关键词]民生;消费需求;改善;扩大,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012-02
1民生与消费需求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思是百姓生活的根基在于勤劳,只要勤劳就不会缺衣少食。
内需即内部需求,是相对的国内的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
扩大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那么,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需求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改善民生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
2.1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着眼于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居民的所有消费都要以“钱”为前提和保证,百姓手中没有可供消费的闲钱,扩大消费需求就无从谈起。
因此,扩大消费需求当务之急就是要确保居民手中有闲钱,所谓的“闲钱”就是收入扣除掉日常支出和应急备用储蓄之外的钱。
居民手中的钱主要受就业、分配、教育三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就业乃民生之本,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只有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才可能进行消费。
分配乃民生之源,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这样才
有能力有富余钱去消费。
教育乃民生之基,是强国富民的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教育与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紧密相关,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获取工作的机会大小和工作收入的高低。
2.2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着力于政府社会保障普惠百姓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
健全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直接的民生问题,而且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保障。
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消费需求不旺,不仅有缺乏消费能力的原因,而且也有社会保障不完善存在后顾之忧而“不敢”消费的问题。
只有社会保障真正普惠百姓,百姓为未来或是眼前的养老、看病担忧而攒钱的状况得到根本性转变之时,我们的消费需求自然会提升。
2.3扩大消费需求必须着手于居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
安全的消费环境是居民消费的基础和保障。
毒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血燕”等食品安全问题,“楼脆脆”、“楼倒倒”、校车安全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等,这些消费领域暴露的和潜在的安全隐患都极大地挫伤了居民的消费热情、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欲望。
民生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保护人的各种正当权益,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等。
3努力改善民生促进居民消费
民生改善与居民的消费能力是紧密相连的,民生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居民消费不振也将导致我国民生领域无钱进行建设。
因此,要通过不断解决、改善民生领域的问题,增加居民的收入、减少居民的公共消费支出、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能力的提升也将反作用促进民生的改善。
3.1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
收入分配失衡既是民生
领域最严重的表现之一,也是高储蓄、低消费这一总量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3.1.1以工资改革为核心
我国大部分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工资性收入,因此,要以工资改革为核心,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完善配套制度和相关机制,每年根据经济增长比例和企业收益情况确定职工工资上调比例和幅度,确保职工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国民经济增长同步。
3.1.2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和健全对农业的支持、补贴力度和制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扶贫投入,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扶植农业深加工和特色高效农业、乡村旅游。
3.1.3三次分配多管齐下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
再分配的作用就是“抽肥补瘦”,通过政府财政作用将资金更多地用于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次分配主要是指慈善捐款等,强调的是个人的社会责任,将慈善作为一种事业来发展在我国很不成熟,我们急需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慈善事业之路”,逐步提升第三次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作用。
3.1.4完善收入分配秩序
加快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工资保障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收入的监察与监管,严格规范党政机关的津贴补贴,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规范非税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加强反洗钱工作和资本外逃监控等。
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既促进了消费又改善了民生。
3.2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政府理应承担主要的资金投入。
不断地增加总额和其占GDP的比重。
通过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和加强对困难群体救助和帮扶,让更多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同时,要积极引导、鼓励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
此外,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快推进社保基金监管立法工作,提升立法层次,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增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为民生编织一张庞大的安全网,为百姓解决养老、看病的后顾之忧。
3.3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
”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增加的教育经费该怎么花,增长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如何分配?增量部分应该用在最薄弱的学校、最边远地区的学校、最弱势人群的教育上,用在长期以来欠账太多的地方,包括在大学里面优先向地方高校倾斜。
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扶持,加强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想尽办法留住教师尤其是优秀的教师。
必须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使用效率。
3.4加大力度促进就业
大力支持服务业特别是以实体经济为导向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畅通就业供求信息;政府加强就业服务与引导;加强培训与教育,提高就业人员的素质;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鼓励到基层、边远山区、地区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4改善民生与扩大消费需求的相互关系
2008年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对经济结构进行着深度调整。
我国是世界出口第一大国,但是受到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外部需求增长受到严重制约,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已经无法再持续下去,同时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度挖掘
我国的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在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上,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由此可见,扩大内需是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从而更好更快的发展,真正的作到科学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因此,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人民生活的更美好更幸福也就是改善我们的民生;扩大内需是重要的途径和措施。
民心向背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所谓“谋民利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民生问题历来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民生改善与扩大消费需求之间是具有互动作用的,民生改善要通过扩大居民的消费来实现,扩大居民的消费实质上就是改善民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
[EB/OL].http:
///n/2013/0206/c1004-20444614-3.html.
[2]陈春鹂.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D] .沈阳: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罗成燕.民生改善与扩大消费需求的关系研究[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杨楠(1981—),女,汉族,东北石油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中共锦州市委党校经济理论教研室讲师。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