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中惩罚的价值及其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535.96 KB
- 文档页数:2
奖罚管理制度学生一、奖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1 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奖罚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了积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通过对学生的优秀行为予以奖励,对不良行为进行惩罚,激励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
1.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奖罚管理制度的落实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奖励优秀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1.3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奖罚管理制度能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4 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通过奖罚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净化校园环境,降低学校的管理成本,提高师生的工作效率,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奖罚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执行方法2.1 奖励机制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对学生取得的各种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激励。
奖励形式可以包括口头表扬、班级荣誉称号、奖状奖金等,内容包括学习成绩、科技创新、体育竞技、社会实践、社会公益等各个方面。
2.2 惩罚机制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合理的惩罚机制,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处罚。
惩罚的形式可以包括批评教育、警告记过、罚款、限期整改等,内容包括违反纪律、违规作弊、欺凌他人、违规使用手机等行为。
2.3 执行方法奖罚管理制度的执行方法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我保护意识。
在奖励方面,要及时公开奖励名单,并对获奖学生进行公开表彰,让学生在同学面前得到肯定和鼓励;在惩罚方面,要坚持原则,公正公平地进行处罚,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并接受批评教育,做到批评与教育结合,罚与帮结合。
三、奖罚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3.1 建立过程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奖罚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方法,制定奖罚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并向师生和家长进行宣传和普及。
同时,要建立奖罚管理制度的实施机构和相关工作人员,确保奖罚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惩罚的限定和价值摘要: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惩罚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由学生违反了道德规则而起,由教师针对错误行为而实施,使学生感受到责备,具有教育性。
道德教育中,惩罚的意义不在于报应或补偿,而在于使学生承担不道德行为的责任;它的目的不在于惩戒,而在于保持道德规则的权威性;它的价值不在于道德灌输或情感感染,而在于使学生受到理性的道德教育。
惩罚不应刻意避免,但也不可随意使用,因为它是对责备的一种严厉而敏感的表达。
关键词:中小学道德教育;惩罚;价值中小学教育中惩罚不可避免,但许多教师不敢惩罚,更有教师不考虑惩罚的理由和是否适用惩罚就惩罚学生。
不敢执行惩罚的教师除了一些社会方面的原因外,在教育方面一般都是因为害怕惩罚不但没有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误用惩罚的教师往往认为惩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或者可以达到维持秩序、保持教师权威等效果。
两种情况都是对惩罚的误解,前者是一种消极的理解,后者是一种过于乐观的理解。
两者都没有思考什么才是教育中应有的惩罚,惩罚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和缺点,等等。
不仅教育实践中对惩罚有许多误解,教育理论界也有很多相似的状况。
有人认为惩罚应当从教育中消失,有人认为学生犯了错误理所当然要受到惩罚,有更多的人认为惩罚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达到目的时而不得不用的“下策”[1]。
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析何为道德教育中的惩罚,然后再分析道德教育中惩罚的价值。
一、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惩罚的限定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小学教育中的惩罚与社会生活中的惩罚是两个概念,切不可相互混淆。
社会生活中惩罚一般都是违反了法律、法规或者工作单位的规章制度而受到的惩处,惩处的原因更多是法律方面的,或工作失职方面的,惩处往往与错误行为的后果相对应,目的重在保证公平和责任。
中小学教育中的惩罚一般是学生违反了校规或道德规范而受到的惩戒。
惩戒的原因更多是纪律方面的或道德方面的,惩戒与错误行为的性质相对应,目的重在教育。
论惩罚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惩罚被广泛运用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来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然而,惩罚是否合适以及如何运用惩罚成为了教育界和家长们持续讨论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惩罚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首先,惩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有助于维护校园纪律。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场所,而纪律的维护是校园教育工作的基础。
适度的惩罚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从而维护校园秩序,为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例如,对于违反校规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可以让违纪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为遏制不良行为起到警示作用。
其次,惩罚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惩罚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它可以让学生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并为他们提供改进的机会。
例如,当学生因为欺凌他人遭到惩罚时,他们会感受到令人难堪的感觉,意识到欺凌他人是错误的,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树立起以尊重他人为核心的价值观。
然而,惩罚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过度的惩罚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学校对每一个小过错都进行过度严厉的惩罚,学生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挫折,并丧失信心。
这将导致学生对学习和道德教育的抵触情绪,并可能对自己和他人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应采取恰当的程度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以确保其具有教育效果。
另外,不同的学生对于惩罚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
有些学生对惩罚反应迅速,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然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惩罚可能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这些学生可能会变得更加固执和抵抗,情绪进一步恶化,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
因此,在运用惩罚时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避免对每个学生采取同样的惩罚措施。
此外,惩罚的目的应当是改正错误、教育学生,而不是仅仅为了惩罚而惩罚。
教育者应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他们对于道德行为的自发意愿。
只有通过正面的激励和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意识到良好行为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在处分严重违纪学生大会上的讲话要点:第一,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对同学们成长的意义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是指对学生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使学生受到警示,旨在控制不良的思想行为。
惩罚的方式有:否定性的语言评价、批评、谴责、采取强制措施、给予处分等。
惩罚能引起羞愧、痛苦、焦虑、畏惧和悔恨,从而使人分清是非善恶,并通过意志努力去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心理学认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的内驱力的一个源泉,而内驱力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
惩罚和奖励是构成学校激励机制的两个方面。
二者是辨证统一,不可分开的。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漫话教育》一书中指出:善与恶,奖励与惩罚,是人的重要行为动机,是一切人类因之去工作、由之受指引的激励物和约束物,也应该用之于青少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可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用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惩罚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当然,我们反对滥用惩罚。
我们讲的惩罚是对少数人的、讲原则的。
我校大多数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是好的、优秀的,应该受到更多的表扬、奖励和赏识。
但是,对于少数的违纪违规行为,我们必须坚持原则,实施惩罚,要按着《学生品德积分管理条例》,该扣分的扣分,该批评的批评,该处分的处分。
这样做,有助于维护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有效抵制歪风邪气;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同学们具备应有的荣誉感和羞耻心;有利于培养同学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有利于同学们明辨是非,找准方向。
第二,我想强调,发生在同学们身上的问题,包括今天被处分的几位同学存在的问题,都是成长中的问题。
强调这一点,一方面是说,这些问题必须重视,因为它要影响同学的成长,在学校中,没有比同学的成长更重要的了;另一方面是说,成长中的问题不是本质问题,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我们引以为戒,就可以转化为对成长有利的事情。
小学品德教育中,引入适当的惩罚方式小学品德教育中,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也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做出适当的惩罚。
合理的惩罚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形成自我约束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首先,要点明惩罚的原则。
惩罚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纠正错误。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过错而对其怒斥或者辱骂,更不能对学生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
惩罚应该以教育为主,通过引导学生承认错误、反思行为,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应当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的惩罚。
对于一些轻微的错误,如未按规定穿校服、迟到早退等行为,可以采取口头警告、适当扣分等轻微惩罚。
对于一些侵犯他人权益、危及学生安全的情况,如打架斗殴、辱骂他人等严重行为,应当采取有力度的惩罚措施。
例如,扣除相应的德育分、通报家长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等,以及协同学校辅导员或专业人员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引导他们从根本上改正行为。
第三,惩罚方式应当公平、公正、严谨。
所有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当享有平等权益,不应存在诸如特权、不公平等情况。
校方要制定明确、公正的惩罚制度,严格按照惩罚规则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要确保程序公正、证据充分、不得冤枉好人或放纵坏人,做到事实清楚、理性公正。
最后,学生在接受惩罚的同时,也要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关爱。
惩罚不应成为对学生的惨痛打击,而是为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信念,走向更为正面的人生之路。
在惩罚学生时,我们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给予学生妥善的关怀,让学生知道我们是为他们好,让他们保持健康、平衡和积极的心态。
总之,小学品德教育必须引入适当的惩罚方式。
通过对学生的不同错误行为实施适当的惩罚,既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也能够维护校园秩序和将树立正面的校园文化,达到教育的目标。
学生惩罚与纠正制度引言学生惩罚与纠正制度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惩罚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促使其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然而,学生惩罚与纠正制度本身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第一部分学生惩罚的意义和目的学生惩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学生错误行为的制止,更在于通过惩罚来教育和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错误行为的后果,从而激发其内心的自我约束意识。
学生惩罚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学校的秩序和正常教学秩序。
第二部分学生惩罚的形式和程度学生惩罚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口头警告、批评、留校察看、体罚等,而每种形式的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
在确定学生惩罚的形式和程度时,需要考虑到学生年龄、性格特点、错误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等因素,不应盲目使用过激的手段,而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处理。
第三部分学生惩罚的原则和限度学生惩罚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限度,不能随意滥用权力。
首先,学生惩罚应公正、公平,不偏袒任何一方。
其次,学生惩罚应遵循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不能超越法律和规定的底线。
第三,学生惩罚应符合教育目的,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打击、惩罚,而忽视了教育引导和纠正错误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学生惩罚与纠正制度的问题学生惩罚与纠正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惩罚与纠正制度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程序,导致处理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公正性。
其次,学生惩罚与纠正制度过于依赖过程,忽视了对学生行为结果的关注。
第三,学生惩罚与纠正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无法对学生惩罚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第五部分学生惩罚与纠正制度的改进措施为了有效改进学生惩罚与纠正制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统一的标准和程序,明确学生惩罚的界限和限度。
其次,注重结果导向,关注学生的改过行为和学习进步,而不仅仅是对错误行为的处理。
第三,加强学生监督和参与,设立学生议会等机构,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共同制定学生惩罚与纠正制度。
中职德育需要适度的教育惩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职德育教育是中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不得不面对教育和惩罚的两难境地。
对于中职德育教育而言,教育和惩罚的方式同等重要,但是过度的惩罚会产生反效果,因此需要适度的教育惩罚权衡。
首先,教育和惩罚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育是一种激发学生成长的重要方式,教育应该运用松散的、鼓励的、情感的、互动的等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其能够自我发展。
其中,松散的方式通常指的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鼓励的方式则是通过激励学生取得进步和成就等方式诱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等。
情感的方式则是通过建立细致热情、理性友好的师生关系,温柔体贴地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而互动的方式则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建议,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而对于惩罚,它虽然不如教育那样积极向上,但在需要的时候,它可以强有力地维护教育的权威和纪律,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觉醒和成长。
教育和惩罚是互补的,惩罚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且引导他们遵守纪律,可以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教育和惩罚方面,适度的运用可以让它们发挥最大的作用。
然而,要避免过度惩罚的行为。
因为惩罚不能随意使用,否则,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而影响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给教育工作带来很多不良后果。
比如,过度惩罚可能会导致学生丧失自信,埋下逃避学习的心理,还有可能加重学生对学校、教师的不信任心理,降低对学校的安全感。
在教育和惩罚之间,教育方法应该是一种更好的方式。
尽管惩罚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教育比惩罚更能充分地针对学生及其个性化的需求,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中学班级管理中教育惩罚的运用在中学班级管理中,教育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教育惩罚既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管理方式,它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管理学生,维护班级秩序。
在教育惩罚中,惩罚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惩罚的基本原则1.原则上教育为主,并且要以宽严相济为原则。
惩罚不是为了让学生受罚而是让学生反思和认识自己的错误。
惩罚应该有适度的程度,宽严相济,不宜过于严厉。
2.原则上不能伤及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能因为过于严厉的惩罚而伤及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原则上要公正、公平,不进行任何歧视和偏见。
班主任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得因为个人情感和偏见而区别对待。
教育惩罚的具体方式1.口头警告。
口头警告是教育惩罚中最简单的方式,它是对学生行为不当的一个轻微的批评和警告。
在许多情况下,口头警告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避免做出更严重的事情。
2.写检讨。
写检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育惩罚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主动承担责任。
写检讨通常是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写一篇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认识。
写好检讨,班主任会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而不是给予某种形式的惩罚。
3.停止娱乐活动。
停止娱乐活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育惩罚方式,主要是将学生的娱乐活动暂时中断,来教育学生改正自己的行为。
停止娱乐活动可以是一周、两周或一个月,具体的时间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决定。
4.降低评价。
降低评价也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惩罚方式。
在某些情况下,班主任可以通过降低学生的评价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行为的不当性,从而更好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当然,在使用这种方式时,班主任需要注意要公正、公平,不对学生进行任何歧视和偏见。
教育惩罚的适用范围1.学生的违纪行为。
学生的违纪行为包括校规、班规以及各项规定的违反行为,比如说打架斗殴、吸烟、逃课、作弊等,对于这些违纪行为,班主任可以适当采取教育惩罚。
德育教育中运用奖惩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德育教育是一种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的传承和建立,而奖
惩则是德育教育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运用奖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
方面。
首先,奖惩要有明确的标准和依据。
必须非常清楚它们是根据什
么准则来判定的,而这个标准应该对所有学生公平适用。
奖励应该被
基于某个良好行为,而惩罚则应该限定于不良行为。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才能够接受奖惩的合理性。
其次,奖惩应该公正和一致。
明确确定所有奖励和惩罚所涉及的
具体情况,以确保在所有的相似情况下统一运用奖惩。
所有学生都应
当受到同样的奖励和惩罚,而不是因为他们的背景和其他不同情况而
被区别对待。
第三,奖惩应该有意义。
奖励和惩罚都应该有某种形式的实际意义。
奖励可以是糖果、一些简单的食品或其他物质上的小赏赐,这些
东西可以被用来激励学生达成目标。
同样,惩罚应该是学生们不愿意
遭受的东西,例如禁止参加体育活动或写一份难于完成的论文。
这样,措施才能够真正地起到抑制不良行为和奖励良好行为的作用。
最后,奖励和惩罚应该是及时无误的。
真正有意义的奖惩通常需
要及时分配,否则它们对于学生的意义就很小了。
这意味着当一件事
情发生时,我们必须尽快做出反应,不要等到它太晚才提出奖励或惩罚。
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正确地运用奖惩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必须设
定明确的标准、保持一致性和公正性、赋予奖励惩罚有意义、以及及
时地应用奖赏和惩罚来激励学生们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35 September2018(C)总第435期2018年9月(下)摘要赏识教育的大浪潮中,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学校德育中有其独特的价值。
在严厉严格中惩罚能够维护纪律权威、规训失范行为、培养理想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
教育者在实施惩罚时应注意把握惩罚的阈限,凸显爱与尊重,注意惩罚的差异性与确定性。
关键词学校德育惩罚教育价值The Value of Punishment i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Ning HuihongAbstract In the great wave of appreciation education,punish-ment,as an educational means,has its unique value in school moral education.Punishment can maintain discipline authority, discipline misconduct,cultivate ideal consciousness and promote socialization of cato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hreshold of punishment when implementing punishment,high-lighting the difference and certainty of love and respect.Key words school moral education;punishment;education value在素质教育与赏识教育的大背景中,惩罚的教育功能受到一定的冲击。
学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取向:一是将惩罚简单化,表现为学生一有“越轨”行为,不分青红皂白即采取严厉的惩罚方式压制其行为;二为将惩罚的危害扩大化,认为实施惩罚就是对学生身心的伤害,将惩罚与不道德、不人道划等号,对学生的失范行为不予以批评,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两种现象都是对惩罚内涵及价值的曲解,既不利于惩罚的教育功能发挥也不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基于此,我们应该重新厘清惩罚的内涵、惩罚的教育价值及其运用等相关问题。
1学校德育中惩罚的内涵探讨惩罚在学校德育的其他问题,第一步需要明晰惩罚是什么,这是其他问题的基础。
从词义层面,《辞源》中将惩罚定义为“惩戒、责罚”,这虽是一种宽泛的解释,但从中可以看到惩罚的共性,即失当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警示或制裁。
从内涵层面,关于惩罚的本质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康德为代表的报应主义惩罚观,其主要观点在于惩罚的本质是报应,过失的行为与惩罚相伴,追求的是以恶报恶的对等关系。
另一种是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惩罚观,其认为惩罚的实质在于预防,惩罚带来的“恶”会有效遏制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
这两种惩罚观为惩罚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依据,为理解惩罚的内涵提供了基础。
教育领域中的惩罚既有惩罚的一般特征,也有其特殊的教育性。
关于教育中的惩罚内涵:《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把教育中的惩罚界定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品行进行否定的一种较高的方式,一般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观察等形式”[1]。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将教育惩罚界定为“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与奖励相对,为学校德育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削弱受罚行为动机、达到改正的目的,也利于维护校纪校规[2]”。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不端行为的责难,通过否定性的体验唤起学生的羞耻感,激发学生潜在的内心自觉,从而改过善迁。
2学校德育中惩罚的教育价值2.1维护纪律的权威涂尔干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威慑力并不是来自惩罚所带来的痛苦,而是学校所规定的不可抗拒的道德规范,如果有儿童违反规范而未受惩罚,此类行为就会侵蚀学校道德权威。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对于一些学生违反规定的行为,给予相应程度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
道德教育中的合理的惩罚也是从一个侧面告诫学生,学校中有规章制度和纪律的存在,校纪校规和班级纪律是个人自由及集体利益的保证,如果违反了规章制度、违反了道德规范,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通过惩罚维护学校纪律权威,确保儿童对规范的敬畏感,使儿童自觉遵守规范,同时,适当的惩罚有助于维持学校制度化教育的正常运行。
2.2规训失范行为心理学上认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而内驱力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不可或缺[3]。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是失范行为发生的基础。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角度来说,学生是一个不成熟且不断发展中的个体,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等方面都不成熟,常常会不经意间就触碰到规范的底线,当学生有出格行为时,教育者应及时地进行惩罚,及时将学生从错误行为中拉回,使学生意识到不正确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不愉快的体验,从而减少失范行为次数,将行为框定在规范之中。
学校德育中惩罚的价值及其运用宁慧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6)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c.2018.09.011作者简介:宁慧鸿,女,硕士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
25思政教育2.3培养理性意识惩罚教育不仅抑制儿童失范行为的发生,而且能够促使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培养儿童明辨是非的能力,更深层次上促进儿童主体性的发挥,使其主动地去寻找理性[4]。
通过惩罚失范儿童,让其体验错误带来的惩罚所产生的羞耻感,继而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
反思的过程也即自我教育的过程,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跳出自我的局限,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出行为的原因,明白自身行为触犯了什么道德规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在自省自克中明确行为界限,提升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培养理性意识。
2.4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惩罚是儿童社会化认识和体验的起点,是使儿童认识个人自主和社会自由辩证关系的手段[5]。
社会化是人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也是教育的目标之一,惩罚对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通过惩罚的方式给予制止,让学生明白有种无形的道德力约束着行为,一旦越界便会受到惩罚,从而更好地消除行为的随意性。
通过及时地制止不良行为,慢慢地在学生心里种下规范、守则的种子,踏入社会也能更快地理解社会道德规范,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责任感的公民。
3学校德育中实施惩罚应该注意的问题3.1正确把握惩罚的阈限涂尔干认为应“尽可能采取最富有表现力的、代价又最低的方式进行责备”。
[6]涂尔干在其《道德教育》中也指出:有一种应用惩罚的技艺,惩罚的方式比惩罚本身更重要。
惩罚作为一种德育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育者在实施的时候禁止体罚,也禁止用变相的体罚如额外的劳动去代替惩罚,体罚是与我们追求的道德目标背道而驰的。
除此之外,教育者在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规训时,也不能用心罚这种变相的惩罚方式,这种隐形的教育暴力会对学生的自尊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合理惩罚是符合道德的教育方式,而体罚和心罚则是不道德的教育手段,这样很容易使惩罚失去信用,失去道德意义。
因此,教育者要区别惩罚和体罚、惩罚和心罚,正确理解三者之间的界限,在实施的时候选择合理的惩罚方式。
3.2惩罚应该基于爱与尊重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关涉学生的自尊。
惩罚学生不是驯服动物,并不是用蛮力去降服。
即便是犯错的学生,也应该有人格上的尊重,教师在进行惩罚时不能冷眼相对,要让学生明白惩罚行为是对事不对人。
在惩罚的过程中,不能剥夺学生说话的权利,要倾听学生的想法,找到失范行为的真实原因,同时不能给犯错学生贴标签,要相信学生是可培育的。
惩罚是对学生不合理欲望的管制,随之而来的会给学生带来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有些学生会感到愤怒不满,自尊心比较强的学生很受挫,因此在惩罚之后,要关注学生的情绪,适时地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关怀,疏导受罚后的情绪。
教育者不能无动于衷、冷血般地实施惩罚,而是要在这种刚性的教育方式里浸润爱与尊重。
3.3惩罚的差异性惩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因“度”施罚和因“人”施罚。
涂尔干认为惩罚与纪律规范有内在的联系,它是学生侵犯相应纪律规范的必然结果。
因而,教育者施罚应根据学生对纪律规范侵犯的程度实施惩罚,而不是随意地滥用惩罚。
德育实践中老师总是把惩罚当成是压制学生不良行为的快捷有效的办法,常常为了早点解决事情,用高压式的惩罚方式,学生只是轻微地违背纪律规范却得承受高很多倍的惩罚。
这样看似征服了学生,但是却侵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降低了惩罚的效用。
惩罚的对象是受教育者,每个受教育者的性格、心理特征、主观能动性都各不相同,同一种惩罚手段对甲学生奏效但不一定对乙学生奏效。
因此,在实施惩罚也要因“人”施罚。
教育者应对所教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了解,因人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
对于一些自尊心强、偶而触犯纪律规范的学生,教师可以从轻惩罚,但是对那些屡教不改的惯犯学生,就可以采取一些严厉的惩罚方式。
3.4惩罚的确定性涂尔干认为:学校惩罚教育的过程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或手段,一旦做出决定,就不能轻易改变[6]。
惩罚的很大一个价值在于维护规范或者纪律的权威。
如果教育者确定了一种惩罚方式但又随意更改,会让受教育者看到这种规范屈服于偶然事件,人们运用它时总会迟疑不决,会感到规范是柔软的、有弹性的,他们质疑纪律权威,认为规范可以迁就自己的行为,接着失去对规范的敬畏感,行为上也不再遵守,这样惩罚就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
因此,教育者在确定了惩罚方式后就不能更改,一定要受教育者感受到惩罚的效力。
当然,在实施惩罚之前,教育者一定要理性地确定惩罚方式,能够让受教育者知道自己受的惩罚是合理的。
惩罚作为一种严厉又不失温度的教育方法,是学校德育中的应然之举。
学校德育实践中,我们既要意识到正面教育的价值,同时也要看到惩罚这种否定的教育方式的价值,正确看待学校德育中的惩罚现象,讲究惩罚艺术,把握好惩罚过程,让惩罚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1]中国教育百科全会委员会.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69.[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76.[3]梁涛.重提惩罚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57-60.[4]刘瑞.涂尔干惩罚观及其对学校德育实施惩罚的启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7):148-150.[5]周冬梅.论教育惩罚[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6]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3,146,147.编辑张效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