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膏方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72.34 KB
- 文档页数:3
膏摩疗法的应用研究进展膏摩疗法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通过植物药膏剂的热力刺激、按摩和理疗手法,来达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疗法的重视和研究技术的进步,膏摩疗法在临床应用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本文将从膏摩疗法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膏摩疗法的基本原理膏摩疗法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被认为是一种温热疗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植物药膏剂的温热刺激和按摩手法,来促进人体局部经络气血的畅通和代谢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调理和治疗的目的。
膏摩疗法所使用的药膏剂多为中药成分,包括生姜、甘草、艾叶、蜂蜜等多种天然药材,通过药物渗透、热气刺激和按摩推拿等方式,可以渗透人体皮肤表层,对局部肌肉、韧带、神经和穴位产生温热刺激和推拿按摩,从而调理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益气活血,祛风散寒,镇痛消肿,散结止痛等作用。
二、膏摩疗法的临床应用膏摩疗法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广泛运用于外科、骨伤科、中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儿科疾病等多个临床领域。
在外科骨伤科中,膏摩疗法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消肿止血、增强肌肉活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和康复。
在中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膏摩疗法可以增强体表、肌肉、脏腑的免疫功能,调整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中,膏摩疗法可以温通经络,活血散瘀,祛风祛湿,行气止痛,改善疼痛和痉挛症状,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病情。
三、膏摩疗法的研究进展随着膏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技术的不断深入,膏摩疗法领域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有关膏摩疗法的药效物质和疗效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通过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很多科研人员发现,膏摩疗法所使用的药膏剂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其具有镇痛、消炎、抗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整免疫功能等多种疗效物质,从而解释了膏摩疗法的临床疗效。
中药口服膏剂的研究进展中药口服膏剂是中药最常见的一种剂型之一,因其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所以在市场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中药口服膏剂的处方原则、制备工艺、质量监控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简述其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药口服膏剂后续的开发和改进提供参考。
标签:中药;口服膏剂;研究进展膏剂是最古老的五种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它是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糖或其他物质制成的半流体状剂型。
膏剂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外敷膏剂是中医药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内服膏剂又称为“膏方”、“膏滋剂”。
近年来针对膏剂的应用及其制作的研究越来越热门,本文将从口服膏剂的角度,对近几年膏剂的研究进展作简要论述。
1概述口服膏剂最初因其起到滋补作用,所以常称为“膏滋剂”,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伤骨、眼耳口鼻等科疾患及大病后体虚者。
膏方不同于市场上“千人一方、万人一药”的保健品,也不同于一般的中成药。
膏方是医生正确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为各人量身定制的兼顾补养与治疗、高效与简便的中药制剂。
膏方配伍因人制宜、注重整体、全面考虑体内气血阴阳的变化,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因此,膏方可以适合不同体质、不同疾病和不同年龄的人服用[1]。
2处方原则膏滋剂是传统医学的精华,膏方的制定比较注重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应针对患者的疾病性质和体质类型,经辨证后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体用药”,方能达到其治疗目的。
膏方的选药是以中医的辨证论治为基础,按照中药君、臣、佐、使的原则,同时考虑到药性的寒、热、温、凉及四气五味等特点,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等综合情况精心组方。
最近有学者研究认为[2],膏方的组成一般比较复杂,多含有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其性黏腻难化,所以在对症的同时还要注意兼顾脾胃,这是开膏方的战术着眼点。
只有脾胃功能良好,才能使膏方在体内运化、吸收,反之则会出现腹胀等不良反应。
3制备工艺膏方的制备一般有选材、浸泡、煎煮、浓缩、收膏等几个步骤。
膏方的历史渊源及近年来的研究现状膏方的历史渊源及近年来的研究现状膏方,亦称膏剂、膏滋,是一种具有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等综合作用的中药内服制剂,属于中药丸、散、膏、丹等常用剂型之一。
《中国药典》定义膏滋剂为饮片用水煎煮,取煎煮浓缩液,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
它是在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倾向、不同临床表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确立方药所制成,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药效稳定,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和长期服用等优点。
近代名医秦伯未尝谓:“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俗亦称膏滋药”。
膏方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冬令进补”在国内外不断普及,膏方的运用与研究掀起一轮新的高潮,本文对其综述如下。
膏方的历史渊源l.建国前膏方的发展历程膏方伴随着中医药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膏方运用起源于外用膏剂,早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就记载一种羊脂类药物,用于涂擦皮肤防治皲裂,这应该说是早期膏药的雏形。
汉代以后开始出现膏方内服,如《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中记载的大乌头煎是膏方内服的最早记录,唐代开始向养生延伸,用途日趋广泛,制作工艺也日趋完善,到了清代,膏方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上至宫廷御用,下至民间滋补养生,用膏方补养之风盛行于世,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科,许多膏方沿用至今,如《本草纲目》中的益母草膏,《寿世保元》中的茯苓膏等。
运用内服膏方对临床疾病进行治疗的内容在中医古籍中是相当丰富的,散见于历代医家个人专著、方书、本草以及医案医话等各种形式的著作中,时至民国才有秦伯未先生首次整理了膏方治疗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点和原则,并以医案的形式总结了其在膏方治疗中的临床经验,著成《膏方大全》一书,该书许多见解和论述至今仍是临床医师运用膏方治疗疾病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开启现代临床膏方治疗学的先河。
2.建国后膏方的发展历程新中国建立以后,膏方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突出表现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受益群体日益增加,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历代膏药作用的统计与现代膏药创新的进展铂晨生物中国膏药已有近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治法之一,并对跌打损伤及人体有关系统疾病有独特疗效,很有发展前途。
1、历代膏药作用的统计1.1 膏药的应用早在《内经》中就已有了记载,如灵枢中有“发于腋下,赤坚者日米疽,⋯⋯砭之,涂以豕膏”。
1962年在甘肃武威县汉滩坡发掘的简牍,其内有治疗“百病膏药方”和“妇人膏药方”;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在其名著《伤寒杂病论》中有“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葛洪的《肘后方》、西晋的《崔化方》、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斤翼方》王涛的《外台秘要》、宋代的《太平圣惠方》以及《和剂局方》、《外科经验全书》等均有猪脂和黑膏药。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膏药的方型、使用,记载颇详。
历代医家配置和应用膏药治病的经验和应用成果的论述也较多。
1.2膏药最早称“薄贴”,汉代开始称为“膏药”一“外治法”。
汉代“华佗神膏”为治疮伤之膏。
在《华佗神医秘专》一书中有“神膏”的记载,其方药:没药2钱,乳香2钱,麝香2分,血竭2钱,儿茶2钱,三七2钱,冰片2钱,海豚油半斤,蜂蜡2两,制膏外敷患处。
用“神膏”时酌情加减:愈收伤口,加珍珠粉1两;疮口热,加黄连1钱;疮口有火,加煅龙骨1钱;疮口腐烂,加轻粉1钱。
直到清代吴尚先(吴师机)编著的《理瀹骈文》,对膏药有了进一步的阐述。
该书是有名的中国膏药专著,并提出了著名的“一是拔,一是截”理论。
拔之则病自出,截之则邪自断。
其科学论断对后人研制和应用膏药起了借鉴作用。
历代各个时期均制有不同类型的膏药或贴。
现将历代有关852种膏药按临床疾病分类汇集,以百分比统计如下(见附表)。
2、现代膏药创新的进展2.1 膏药品种现主要应用的膏药有两种剂型:一是“黑膏药”,它是传统性的,疗效较好的剂型;一是“自膏药”,制作成胶布样,有网孔,能通空气,防止皮肤过敏,疗效较好,携带使用方便,是一种新型发展附表历代疾病分类及膏药疗效数量统计的剂型。
中药口服膏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口服膏剂是一种将中药煎煮浓缩后制成的浓稠状剂型,广泛应用
于传统中医领域。
它具有用药方便、易保存、易吸收和持效时间长等优点,在药理学和临床应用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下面将介绍中药口服膏剂
的研究进展。
1.制备工艺的改进
2.增强中药活性成分的稳定性
中药活性成分易受热和湿氧化等因素的影响而降解,限制了口服膏剂
的长期储存和使用。
为了提高中药膏剂的质量和稳定性,研究者们采用一
系列方法,如微胶囊化、复合纳米技术和添加保护剂等,提高中药活性成
分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3.质量评价和控制
中药口服膏剂的质量评价和控制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者们
根据中药膏剂的特点,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质量评价指标和控制方法,包括
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溶出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评价,为临
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4.药效学研究
5.临床应用和疗效评价
总之,中药口服膏剂的研究进展涉及制备工艺的改进、中药活性成分
稳定性的增强、质量评价和控制、药效学研究以及临床应用和疗效评价等
方面。
这些研究为中药膏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指导,同时也
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中药口服膏剂的研究进展一、研究背景自古以来,中药口服剂剂型一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形式。
然而,传统的煎剂容易在加热过程中丢失活性成分,且剂量不易控制,给患者服用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充分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方便服用的剂型。
中药口服膏剂因其优点而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二、研究方法研究中药口服膏剂的方法主要包括提取工艺优化、质量控制、稳定性研究、药效评价等方面。
其中,提取工艺优化是关键步骤,通过不同的提取工艺可以影响膏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质量;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成分测定和微生物检测,确保膏剂的质量符合标准;稳定性研究则是评价膏剂保存性能和有效成分降解情况的关键;药效评价则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膏剂的药物活性和药效。
三、主要进展1.提取工艺优化:研究者通过不同的提取工艺,如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酶解提取等,提高了膏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提取率。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超声波提取能够显著提高膏剂中黄酮类、皂苷类等活性成分的含量。
2.质量控制:研究者通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分析方法,对膏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同时,采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对膏剂进行微生物质量控制。
3.稳定性研究:研究者通过加入保护剂、储存温度控制等方法,提高膏剂的稳定性,减少活性成分的降解。
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控制储存温度可以有效延长膏剂的保质期。
4.药效评价: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膏剂的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红花膏剂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黄精膏剂对阿魏酸诱导的心脏损伤也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四、存在问题和展望目前中药口服膏剂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如膏剂中的有效成分提取率还不够高,质量标准不够完善等。
同时,对一些新型药物膏剂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提取工艺,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质量标准,并深入探索中药口服膏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总之,中药口服膏剂在提高中药药物活性成分利用率、方便患者服用等方面具有优越性,目前的研究进展显示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论文:中药软膏剂的进展探讨通过整理的论文:中药软膏剂的进展探讨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中药软膏剂的进展探讨摘要:对近年来中药软膏剂的探讨概况及探讨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原生药物处理、软膏基质、质量标准等,并探讨中药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药软膏剂有效部位制备方法质量标准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research situation and soft ointment are reviewed, including the original drug treatment, ointment substrates, quality standard, and explore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soft medicinal extract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soft medicinal extract effective parts preparation methods quality standards中药软膏剂是选用适当的基质,加入中药细粉或中药提取物等混合制成的一种外用制剂,它主要应用于皮肤科和外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中药软膏剂的理论基础是经皮给药后药物能定量地穿透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进而产生治疗作用。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重视和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多人宠爱或选用了中医外治的方法治疗疾病或保健身体,它具有简、便、廉、验、平安牢靠,疗效快捷,易于推广等优点。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有关中药软膏剂制备方法及探讨进展进行初步概述。
1中药软膏剂药材的处理长期以来, 中药软膏主要以原药材粉末用麻油, 蜂蜡为基质制成, 约占86%,部分药材粉末, 部分药物水醇提制浸膏加凡士林、羊毛脂为基质占12% , 完全提取有效部位或成分的仅占2% 左右[1]。
综述与进展中药膏方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游绍雪 (贵州省都匀市黔南州中医院,贵州都匀 558000)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各医家使用膏方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系统疾病的研究成果和膏方在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探索膏方的治病种类和各医家用膏方治病的应用思路和临床经验总结。
关键词:膏剂;研究进展膏方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
膏方一般由多味中药组成,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它是在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适宜的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剂型。
中医膏方的发展历史悠久,《山海经》曾中说:“言味好皆滑为膏”。
《五十二病方》为最早记载膏方的医术。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介绍了膏方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理瀹骈文》指出“膏方取法,不外于汤丸,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
膏方不仅有滋补的作用,还能采用药物的偏胜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1]。
膏方大家秦伯未先生也提到:“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诠释了膏方之本[2]。
1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应用心主血脉,如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可致心神失常,精神恍惚,心悸失眠等。
心藏神,“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主神明,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故情志所伤,首伤心神,次及相应脏腑。
苏麒如[3]等应用膏方治疗情志病有独特的优势,在改善焦虑、抑郁、失眠、躯体化症状等方面有明确疗效。
钱振萍[4]等川以安神膏方随证加减治疗失眠,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安神膏方对失眠患者疗效显著,使用安全,服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2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李东垣《脾胃论》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元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中药软膏剂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一、概述中药软膏剂,作为传统中药与现代制剂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透皮给药的方式,实现对皮肤、黏膜或创面等局部区域的直接作用,从而达到保护、润滑和治疗的效果。
部分药物还能通过透皮吸收,产生全身治疗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随着人们对中药软膏剂认识的深入,其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制备过程中,原料药的提取是关键步骤之一,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粉碎法、蒸馏法、水提醇沉法等,这些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软膏剂的质量和疗效。
软膏剂基质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不同的基质会对药物的释放和渗透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质量控制方面,中药软膏剂需要遵循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这包括对原料药的质量控制、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成品的质量评价等多个方面。
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被应用于中药软膏剂的质量控制中,如指纹图谱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中药软膏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可靠的手段。
中药软膏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相信中药软膏剂将会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们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中药软膏剂的定义与特点中药软膏剂是以中药材为原料,通过提取、浓缩、混合等工艺制备而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它结合了传统中药的疗效与现代制剂技术的优势,具有使用方便、作用迅速、局部给药浓度高等特点。
中药软膏剂的主要特点是其良好的渗透性和吸收性。
由于软膏剂基质的选择和制备工艺的优化,使得药物成分能够迅速渗透到皮肤深层,发挥治疗作用。
软膏剂还具有一定的保湿作用,能够改善皮肤的水分含量,提高皮肤的屏障功能。
中药软膏剂还具有中药的多重疗效特点。
中药材中往往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能够协同作用,发挥综合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