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4.27 KB
- 文档页数:2
病理学:慢性肾小球肾炎又称终末期肾,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是各种类型肾小球肾炎发展到晚期的结果。
病变特点为大量肾小球玻璃样变和硬化,原始的病变类型已不能确认。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常引起慢性肾衰竭。
预后差。
病理变化:1)肉眼观:双侧肾脏对称性缩小,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
肾切面皮髓质分界不清,小动脉壁增厚,变硬,肾盂周围脂肪增多,肉眼观呈颗粒性固缩肾。
2)镜下,早期可见到原先肾炎的改变,还可见大量肾小球纤维化及玻璃样变,有的形成无结构的玻璃样小团。
这些肾小球所属的肾小管也萎缩、纤维化、消失。
纤维组织收缩,使纤维化、玻璃样变的肾小球相互靠近集中。
有些纤维化的肾小球消失于增生的纤维瘢痕组织中,无法辨别原有的病变类型。
残留的肾单位发生代偿性肥大,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扩张。
肾小管上皮呈立方状或高柱状,有些肾小管明显扩张呈小囊状,上皮细胞扁平。
扩张的肾小管腔内常有各种管型。
间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并有多数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由于肾组织缺血和高血压,间质内小动脉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小。
因硬化、纤维化而收缩的肾单位和代偿扩张的肾单位相互交错,使肾脏呈颗粒状。
临床病理联系:有的肾炎病变缓慢,病程长短不一,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早期进行合理治疗可以控制疾病发展,取得较好效果。
病变发展到晚期,大量肾单位被破坏,由于大量肾单位结构破坏,功能丧失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出现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硬化性肾炎的死亡原因主要是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尿毒症,其次为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和脑出血,以及抵抗力降低引起的继发感染。
小结:上述肾小球病变中,按临床表现可归类如下:1)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表现的: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为表现的: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
3)复发性或持续性血尿为表现的:IgA肾病。
4)以肾病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脂性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原题目: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有哪些?
肾小球肾炎是一种肾脏疾病,其病理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基底膜是肾小球的组织结构之一,肾小球肾炎时,基底膜常常呈现增厚的变化,这是最常见的病理特
征之一。
2. 内皮细胞损伤:肾小球内皮细胞是肾小球的一种细胞类型,
肾小球肾炎时,内皮细胞常常出现损伤,导致其功能异常。
3. 肾小管间质病变:除了肾小球的病理变化,肾小管间质也会
受到影响。
肾小管间质是肾脏中连接肾小球的一种结构,肾小球肾
炎时,肾小管间质可能呈现炎症反应或纤维化等病理变化。
4. 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肾炎通常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
免疫复合物是一种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肾小球肾炎时,这些免疫复合物可能沉积在肾小球中,引发炎症反应。
5. 细胞浸润:肾小球肾炎时,炎症细胞可能对肾小球进行浸润,导致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除以上几个方面外,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还涉及到其他多个
因素,例如纤维化、坏死等。
具体的病理变化表现因个体情况而有
所差异,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来进行准确诊断与评估。
医学知识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肾小球肾炎主要临床病理表现2015-05-11 12:29:20| 医疗卫生人才网推荐:中公医学网医疗卫生考试网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病理学知识-肾小球肾炎主要临床病理表现。
1.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突发血尿、轻至重度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常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2.急进性肾炎综合征病初与急性肾炎综合征相似,但很快出现少尿、无尿,伴氮质血症--肾功能衰竭。
3.隐匿性肾炎综合征表现为镜下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肾功能正常。
4.慢性肾炎综合征病程迁延半年以上,主要表现: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等。
5.肾病综合征缓慢起病,大量蛋白尿(24h尿蛋白超过3.5g)、低蛋白血症、严重水肿、高脂血症。
6.肾功能衰竭多数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含量增高(大于1.5mg/dl),血尿素氮含量增高(大于17mg/dl),并可出现全面的代谢紊乱和电解质失衡。
7.尿毒症四君子汤为补气之祖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实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之异名。
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诸多补气健脾方剂,大都由此衍化而来。
本文立足于考证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源流关系,探讨其组方配伍,采取“以功用类方”的方法,选择符合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功用和配伍用药特点的方剂,作为四君子汤衍化方。
通过检索古今文献,从与四君子汤制方立论比较吻合的300余首方剂中,选择24首为代表方剂,按功用特点将其分为12类进行研究。
本文对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对其现代临床应用作了简要总结,以期掌握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变化规律,拓展其应用范围,提高临床选用成方和创制新方的水平。
四君子汤为补气之祖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实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之异名。
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诸多补气健脾方剂,大都由此衍化而来。
病理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可以为原发者,也可以为继发者,与一些全身性疾病同时发生,如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瘢等。
有些迁延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性肾炎病变持续不退,可表现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性肾炎。
主要病变是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
病理改变:
1)光镜下: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伴基质增多。
早期以系膜细胞增生为主,晚期系膜基质增多。
系膜内可有少数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病变严重者可引起系膜硬化。
2)电镜下:可见除肾小球系膜增生外,系膜区等处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3)免疫荧光显示系膜区有免疫复合物沉积,沉积物在我国最常见IgG和C3,在西方国家多为IgM和C3。
临床病理联系: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可表现为肾炎症状,如血尿和镜下蛋白尿。
少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一般预后较好,少数病例可出现肾功能障碍。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随病程及病变的轻重而有所不同,轻者肾脏活组织检查仅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轻度增殖,肾小球基底膜上免疫复合物沉积不显著,在电镜下无致密物沉着。
在肾小球肾炎中有时可发生下列严重情况,大多数发生于起病后不注意休息或治疗不当的儿童。
近年来医疗条件改善,此类症状已少见。
但是,临床医师对下列严重情况的病理生理、诊断和处理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1.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为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排出减少,但肾小管再吸收并未相应地减少,再吸收仍相对增加,导致水、钠滞留于体内,加上肾缺血肾素分泌可能增加,产生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加重了钠的滞留,因而血浆容量扩大。
有作者用放射性铬标记的红细胞测定了10例典型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例的血容量平均为79ml/kg,血浆容量为51ml/kg,到恢复期分别回到63m1/kg及37ml/kg。
高血压也为一个促进因素,会因左心排出阻力加大,而使心脏负担加重。
与心肌本身病变也有关,从本症尸解资料分析,部分病例有心肌间质水肿及/或浆液性心肌炎症变化,但病变轻微,一般未见心肌细胞坏死或明显的间质炎症浸润。
可渐起或突然发病。
常发生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起病后的第1~2周内。
起病缓急、轻重不一。
一般病人表现为少尿,水肿加重,逐渐出现咳嗽、气急,并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检查时可在肺底闻及水泡音或哮鸣音,还可发现心界扩大,心率加快,第一心音变钝和奔马律,此外还有肝大,颈静脉怒张。
少数严重病例可以急性肺水肿而突然起病,而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其他表现可能完全被掩盖。
出现急性肺水肿的原因与正常的肺循环中肺动脉低阻力,仅为主动脉1/8;低压力,仅为主动脉压力的1/8及大流量有关。
肺血管虽小,但血流量基本上与体循环量相等,而且肺组织的结构疏松,胸腔内又系负压,所以水份易从肺微血管渗出,但由于血浆胶体压为3.33~4.27kpa(25~32mmhg),大大超过0.667~1.47kpa(5~11mmhg的肺微血管压力,因此正常时肺循环内不致发生肺水肿。
肾病内科肾小球肾炎的免疫病理学特征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肾小球区域。
免疫学是研究肾小球肾炎病理机制的重要方面之一。
肾小球肾炎的免疫病理学特征对于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从免疫病理角度探讨肾小球肾炎的特征。
一、免疫病理学基本过程肾小球肾炎的免疫反应主要涉及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沉积和激活,以及炎症细胞的聚集和炎性介质的释放。
在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会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进而引发肾小球的损伤。
二、免疫病理分型根据免疫复合物的特点以及病变的形态学特征,肾小球肾炎可以分为不同的免疫病理类型。
常见的免疫病理类型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等。
每种免疫病理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免疫病理学特征。
三、IgA肾病的免疫病理学特征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其免疫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IgA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区域的沉积。
在IgA肾病患者的肾小球中可以观察到IgA的沉积,同时伴随有C3、IgG等免疫复合物的存在。
免疫沉积导致肾小球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引发肾小球的损伤。
四、膜性肾病的免疫病理学特征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肾炎类型,其免疫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膜性免疫沉积。
在膜性肾病患者的肾小球基底膜上可以观察到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的损伤和增厚。
免疫沉积还会激活肾小球上皮细胞,进一步加重病变程度。
五、系膜增生性肾炎的免疫病理学特征系膜增生性肾炎是一种以系膜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肾炎类型。
免疫病理学上可以观察到系膜区域的免疫沉积,伴随有C3和IgG的沉积。
免疫沉积刺激系膜细胞增生,导致肾小球内系膜区的病变。
六、其他类型肾小球肾炎的免疫病理学特征除了上述提及的免疫病理类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具有特定的免疫病理学特征。
如:膜增生性肾炎、膜毛细血管肾病等。
每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都有其免疫病理学的特殊表现。
综上所述,肾小球肾炎的免疫病理学特征对于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
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病理类型及临床特征多种多样。
以下是对肾小球肾炎常见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的简要介绍:
狼疮性肾炎
- 病理特征: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免疫复合物沉积
- 临床特征:狼疮性肾炎常伴随系统性红斑狼疮,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症状
膜增生性肾炎
- 病理特征: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
- 临床特征:多见于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可伴肾功能不全
膜性肾病
- 病理特征: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局部或弥漫性增厚,免疫复合物沉积
- 临床特征:一般较慢进展,常表现为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等症状
肾小球系膜增生性肾炎
- 病理特征:系膜细胞异常增生或肾小球基底膜新月体形成
- 临床特征: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症状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
- 病理特征:肾小球部分区域节段性病变,可出现新月体
- 临床特征: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多伴有血尿、蛋白尿等症状
以上是肾小球肾炎常见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
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肾炎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因此准确诊断病理类型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请在进行具体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准确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菊萍, 侯丽卿. 肾小球肾炎临床病理类型与预后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8, 19(3): 334-338.
2. 刘永丽. 肾小球肾炎病理分型与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 2017, 23(08): 1504-1506.。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导语:肾功能是我们的中干力量的功能,如果我们很多人平时所说,我们如果肾功能不好我们是很难去干重活的,所以,很好的肾对于我们人体来说是非常
肾功能是我们的中干力量的功能,如果我们很多人平时所说,我们如果肾功能不好我们是很难去干重活的,所以,很好的肾对于我们人体来说是非常伟大的,包括如果你想要小孩,没有一个好的肾是不行的,但是肾也是有得病的风险,就像我们所说的:肾小球肾炎,那么我们下面就来看看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吧。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一)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病理变化病变为弥漫性,累及双侧肾脏大多数肾小球。
镜下见: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肿胀,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单核细胞浸润,使肾小球内细胞数目增多,肾小球体积增大,。
肾小球毛细血管受压,引起肾小球缺血。
②肾小球的病变引起所属肾小管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内含有从肾小球滤出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这些成分可在管腔内凝集成各种管型。
③肾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浸润。
肉眼观,两侧肾脏对称性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色较红,称为“大红肾”。
有时,因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肾表面和切面可见散在的出血点,如蚤咬状,称为“蚤咬肾”。
2.病理临床联系①少尿: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肿胀、增生,使管腔狭窄,滤过率降低,而肾小管的重吸收相对正常,导致球一管失衡而引起少尿,严重者可致氮质血症。
②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肾小球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所致。
③水肿:主要原因为少尿引起钠水潴留。
④高血压:主要由于钠水潴留引起血容量增多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